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大纲及答案课件_第1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大纲及答案课件_第2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大纲及答案课件_第3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大纲及答案课件_第4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大纲及答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大纲 第一章 解读学科:高等教育心理学 概论 第一节 高等教育的特征和功能 领会:高等教育的特征和功能 第二节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 科性质 识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领会: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第三节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作用 简单应用: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领会: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第四节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识记: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 则 综合应用: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 体方法 第一节 高等教育的特征和功能 领会:高等教育的特征和功能(p.1-8) 高等教育的特征是指能够体现高等教育本质的 特点。 (一)高等教育是高级的、专门的教育 “高”是指“高等”和“高级”。它规定了高等教育 的学校层级和人才培养规格。“专”是指“专门 ”和“专长”。 (二)高等教育是以成人为对象的教育 高等教育的对象是二十岁至三十岁左右的大 学生和研究生。他们都是成人,正处于青年 中期或青年后期。 (三)高等教育是注重发现和创新的教育:在 普通教育中,学习内容多是公认的、比较确 定的知识。在高等教育中,学习内容中除了 本专业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外,还 包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发展趋势, 有些内容已经处于本学科发展的前沿。 (四)高等教育是职业定向的教育:高等教育 的任务是为国家培养高级的、专门的人才。 学生入学以后,就分成不同的院系和专业。 他们的学习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 他们的学习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学习职业 活动。 高等教育的功能 (一)文化传承功能 (二)文化选择功能 高等教育文化选择途径主要有四种: 1.通过培养目标来选择文化。2通过课程 和教材来选择文化。3通过教师群体来选 择文化。4通过校园环境选择文化。 (三)文化批判功能:文化批判就是按照普世的 价值和理想,对社会文化状况进行分析,做 出肯定和否定的评价。 (四)文化创造功能:文化的生命在于创新。 第二节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和学科性质 识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p8-12)。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 的心理现象和变化规律的科学。高等 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既包括高校教 师的心理,也包括高校学生的心理, 还包括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之间相互作 用的心理。 (一)高校学生的心理 1大学生的个体心理:(1)大学生的心理动机(2)大 学生的心理过程(3)大学生的心理特性。 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大学生知识获得的心理;大学 生的品德和人格心理。 2大学生的群体心理 (二)高校教师的心理 1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心理:教育和教学是高 校教师的主要活动。 2高校教师的角色心理和心理品质:高校教师是 一种特殊的角色。 3高校教师的成长过程:要成长为一个好的高校 教师,不是一蹴而就的。 (三)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心理 高等学校的好的育人效果取决于高校教师和大学生 之间良好的相互作用。 领会: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p14)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 综合学科。 (二)高等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工 具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 第三节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作 用 简单应用: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p16 -18) (一)描述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现象; (二)揭示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规律; (三)预测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行为; (四)为高等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领会: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p18 -20) (一)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理论水平; (二)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效率; (三)有助于高等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改革; (四)有助于提高高等学校德育的水平; (五)有助于高校教师的自我完善和做好领 导工作。 第四节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识记: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p21-23) (一)客观性原则; (二)发展性原则; (三)联系性原则; (四)教育性原则; (五)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综合应用: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 具体方法(p23-29) 可以分为两大类: (1)描述性的研究方法,它是对高等教 育中发生的心理现象进行详细描述, 描述特定情境中的事实与关系; (2)实验性的研究方法,它是在控制严 格的实验条件下,操纵教育教学情境 中的一些变量而研究其效应的方法。 (一)描述性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观察法是在自然的条件下,通过对大 学生和教师的行为的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了解 心理活动的规律。 2调查法:对所要了解的心理现象,预先拟定一 定的问题,让被试自由地表达态度和意见,称为调 查法。口头进行的调查称为谈话法,书面进行的调 查称为问卷法。 3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 测定人的心理和行为,叫测验法。 4个案法:个案法是对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 察和研究,以发现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5教育经验总结法:高等学校的教师和管理者长 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他们可以通过对自己 的平时工作经验的积累和回顾,获得对一些心理现 象的理解,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二)实验性的研究方法 要揭示变量之间的明确的因果关系, 就需要有实验性的研究方法,简称实 验法。 1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实验室内借助 于专门的实验仪器进行的。它要求严 格地控制实验条件,尽量排除或减少 无关刺激的干扰。 2自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又叫现场 实验法。它是在日常生活或工作情境 中适当控制某些条件进行的,它兼有 观察法和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点。 第二章 认识自我:高等学校教师心 理 第一节 高校教师的角色分析 领会:角色及其理论 领会与简单应用:高校教师的角色分析 简单应用:高校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 第二节 高校教师的心理品质 识记:高校教师的能力结构 领会:高校教师的情感和意志品质 综合应用:高校教师的人格特征 第三节 高校教师的威信 领会:威信的心理分析影响力 识记:教师威信的内涵 领会:教师威信的作用 领会:影响高校教师威信形成的因素 领会:教师威信的变化 综合应用:如何维护和发展高校教师的威信 第四节 高校教师的成长 领会:教师职业成长理论 简单应用:高校教师的成长目标:新手专 家 识记:专家型教师的一般特征 综合应用:高校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 第二章 认识自我:高等学校教师心 理 第一节 高校教师的角色分析 领会:角色及其理论(p32) 心理学中的角色概念来源于戏剧舞台用语。 它可以定义为人在社会关系中的特定位置和 与之相关联的行为模式,它反应了社会赋予 个人的身份与责任。社会对处于某一社会位 置上的角色都规定了一定的行为规范和要求 ,这些行为规范和要求就是社会对角色的期 望,称为角色期待,或角色规范。 作为教师,社会也存在对教师的角色期待。 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的特点是:既明确, 又模糊。一方面,教师是一种责任清晰的角 色,因而绝大部分教师在工作一段时间后, 都会表现出适当的角色行为。由于教师的角 色清晰度高,因此角色扮演者容易循规蹈矩 ,不少教师在扮演教师这一角色时也有这一 特点。另一方面,教师又不是一个单一的社 会角色,而是一个角色丛。教师身上担负着 许多社会角色,这些角色的角色期望有时一 致,有时又不一致,不一致就会产生冲突。 领会与简单应用:高校教师的角色 分析(p32-50) 麦克因泰等人(2002)在教师角色 一书中,将教师的角色划分为10种, 分别是:1组织者的角色。2交流 者的角色。3激发者的角色。4管 理者的角色。5革新者的角色。6 咨询者的角色。7伦理者的角色。8 职业角色。9政治角色。10法律 角色。 美国教育心理学索里和特尔福德(Sawrey, 1982)认为,教师担负如下角色: 1家长的代理人。2知识的传授者。3 团体的领导。4模范公民。5心理咨询和 治疗专家。6学生的朋友和知己。7侦探 和纪律执行者。8替罪羊。 张积家(1991)认为,上述角色是由教师职务 决定的。教师除了担负上述角色之外,在社 会生活中还担任其他角色: 9.知识的建设者。10社区活动的组织者。 11普通公民。 教师是一个角色丛,各种角色的角色规范不一 致,就会造成角色冲突。 1.教师的角色内的冲突包括下述方面: (1)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同执法者身份的矛 盾。(2)知识的传授者与学生自主学习的 矛盾。(3)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心理咨询 和治疗学家同团体的领导、侦探和纪律执行 者的矛盾。(4)教师的肯定性角色同替罪 羊的矛盾。 2.教师的角色间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下述方面: (1)模范公民同普通人的冲突。(2)模范 公民同教师实际地位平庸的矛盾。(3)知 识传授者同知识建设者的矛盾。(4)教师 角色同家庭角色之间的矛盾。 高校教师主要承担如下角色: (1)教学活动的设计者。2大学生 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3教学的组 织者和管理者。4教学的反思者与研 究者。5平等中的“首席”。6科学家 或思想家。7终身学习者。8心理 健康的维护者。 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压力: 1.高校教师的角色冲突。 2高校教师的角色超载。 高校教师的角色冲突与调适 1.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教育者”与“服 务者”冲突 2在教师与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关系上 ,表现为“被服务者”与“被管理者”的冲 突。 3在教师与社会的关系上,体现为“引 领者”与“被动适应者”的冲突 4在职业理想方面,存在着“志业”和“谋 生”的冲突。 简单应用:高校教师职业角色的形 成(p51-51) 高校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一般可分为 三个阶段: (一)认知阶段: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者 对某一角色形成规范的认识和了解, 知道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 不合适的。 (二)认同阶段:角色认同是指教师亲身体 验接受高校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职责, 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 (三)信念形成阶段:将高校教师角色中的 社会要求转化为个体的需要。 要促进高校教师角色的形成,首先要 使从事高校教师职业的人在正式成为 高校教师之前就对高校教师的角色有 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树立榜样也有 助于高校教师形成职业角色。要促进 教师角色形成,还需通过教育实践。 第二节 高校教师的心理品质 识记:高校教师的能力结构(p51-57) 教育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是直接影响教 育教学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一般认为,教 师应具备的教育能力包括:(1)全面掌握和善 于运用教材的能力;(2)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3)善于了解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和学习情况 的能力;(4)敏锐、迅速而准确的判断能力; (5)组织领导课内外活动的能力;(6)独立思 考和创造性地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7)因材 施教的能力;(8)教育机智等。 领会:高校教师的情感和意志品质 (p57-63) (一)教师的情感特征 1.以师爱为核心的积极情感:教师对教 育事业的热爱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 。 2对学生满怀期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期待和关注是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 和人格的一个重要因素。3教师的情 操:(1)道德感;(2)理智感;(3)美感。 (二)教师的意志品质 1明确的目的性和实现目的的坚定意向 。 2处理问题的果断性和坚定性。 3解决矛盾时的沉着、自制、耐心和坚 持性。 4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 综合应用:高校教师的人格特征( p63-66) 成熟的教师应具备以下人格特征: (一)成熟的自我意识 1.从自我认识方面看;2.从自我体验方 面看;3.从自我控制方面看。 (二)崇高的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 1求实精神;2献身精神;3人梯 精神。 (三)有职业特色的需要、兴趣和价值观 (四)富有创新精神 (五)良好的性格 第三节 高校教师的威信 领会:威信的心理分析影响力(p67-69) 威信的实际是人的影响力。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 间相互影响。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影响和 改变其他人心理与行为的能力,叫做影响力。 (一)强制性影响力。又称为权力性影响力,简称权力 。它是“威”的实质。这种影响力的特点是,它以外 力推进的形式进行,具有不可抗拒性,被影响者不 得不接受影响。 (二)自然性的影响力。又称非权力性影响力。它是“信” 的实质。这种影响力的特点是,被影响者自愿地接 受影响,它是一种由于个人品质而产生的内在吸引 力。 识记:教师威信的内涵(p69) 教师威信不仅仅是教师的“威严”和“权威”, 它主要指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 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之间一种肯 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它主要属于自然性影 响力的范畴。德才兼备的教师通过一贯的言 行表现出优质品质,自然会受到学生的尊敬 和信赖。教师威信是由教师的资历、声望、 才能与品德等因素决定的。教师威信一经形 成,将会对教育、教学的成效产生巨大的影 响作用。 领会:教师威信的作用(p69-70) 教师威信的作用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 1.教师威信是学生接受教诲的前提; 2有威信的教师的要求可以容易地转化 为学生的需要; 3有威信的教师的言行易于唤起学生相 应的情感体验; 4有威信的教师通常被学生视为心目中 的榜样。 领会:影响高校教师威信形成的因 素(p70-72) (一)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客观因素 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态度,教育行政机 关、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态度,学生家 长对教师的态度,学生对教师工作的 认识和态度等,都对教师威信的形成 有重要影响。在这其中,最主要的是 社会对待教师职业的态度和教师职业 的社会地位。 (二)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主观因素 1教育教学技能和心理素质是教师获 得威信所必需的因素。 2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教师威信形成的 基本条件。 3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是 教师获得威信的必要条件。 4师生平等交往对教师威信的获得也 有重要影响。 5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 的获得有较大影响。 领会:教师威信的变化(p72-73) 教师的威信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 随着主客观因素变化,教师威信也会相应发 生改变。在其它因素作用下,教师威信逐渐 降低甚至丧失,或继续发展或提高,就是教 师威信的变化。引起教师威信变化的因素, 既有客观因素,如社会变迁、学生发展等, 又有主观因素,如教师的知识面、生活态度 、教育教学技能等。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或 降低,决定教师威信的变化方向。 综合应用:如何维护和发展高校教 师的威信(p73-74) 教师威信的维护和发展,通常取决于 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 度。 2教师要正确认识、合理运用自己的威 信。 3教师要有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 4教师要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第四节 高校教师的成长 领会:教师职业成长理论(p74-77) 20世纪90年代,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师心理 研究的重要内容。至今,这一概念已经成为 世界许多国家重视教师教育,推动教师成长 和培养过程的核心话题。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 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 ,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 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 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近年来,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三种取向: 1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性取向。2.教师专业发展的实 践反思取向。3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取向。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 1弗勒的生涯关注理论 教学中的问题多种多样,教师在成长历程中,所关 注的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各不相同。弗勒和布朗根据 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关注的焦点,把教师成长划 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2德瑞福斯的教师成长五阶段理论 德瑞福斯根据教师教学专长的一般过程,将教师成 长划分为五个阶段: (1)新手阶段;(2)优秀新手阶段;(3)胜任阶段;(4) 熟练阶段;(5)专家阶段。 简单应用:高校教师的成长目标: 新手专家(p77-80) 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由新手到熟手,向专家型教 师发展的过程。 (一)新手。首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新手授课往往“ 口干舌燥,面红耳赤”,仍收效甚微,其中原因可能 是教师认为只要把知识讲清楚就可以了,而不需要 顾及教授的对象学生,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错 误知识可能对教学产生影响。其次,有些新手认为 ,学科知识就包括了教学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最后 ,教学经验对新手成长固然重要,但仅有实践还远 远不够。 关于教学和学会教学,新手往往存在三种错误观念 :(1)教学只是传递知识的过程;(2)主修某一学科就 能提供教授这门学科所需要的全部知识;(3)学会教 学只不过是经验积累的过程。 (二)专家型教师 如果教师各方面的教育能力都得到了充分发 展,他们就会由新手转变为专家型教师。专 家型教师是指那些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 的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高效率地解决教 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的敏锐洞察力的 教师。 (三)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差 异 1课时计划的差异;2课堂过程的差异; 3课后评价的差异。 识记:专家型教师的一般特征(p80 -82) 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 1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 2解决教学领域问题的高效 3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 专家型教师在解决问题时,会采用三种重要的方式: (1)专家型教师会将与问题解决有关的信息和无关的 信息区分开来。 (2)专家型教师按照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方式对信息进 行结合,他们能够发现单独看来与问题解决无关的 两个信息可能是相关的。 (3)专家型教师将其它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应用在教学 领域。 综合应用:高校教师成长和培养的 途径(p81-86) (一)系统的理论学习 包括:所任学科的知识、教师职业的有关知 识、教师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实践的基本技 术与方法知识、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操作性 实践与指导知识以及教育科研知识,等等。 (二)课堂教学观摩 课堂教学观摩可以是有组织进行的,也可以 是非组织化的。组织化观摩是有计划、有目 的的观摩,非组织化观摩则没有这些特征。 (三)微型教学实践 微型教学是指通过自己实际进行教学而获得 丰富经验,这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另一重要途 径。 (四)教学决策训练 教学过程中包含着一系列决策,判断自己的 教学行为引起的学生的反应是否符合期望, 如果符合就继续维持自己的行为;如果不满 意,就要采取一定的预防和矫正措施。通过 让教师或实习生进行教学决策训练可以提高 教师的教学能力。 (五)教学反思训练 1反思的环节。反思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具体经验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使教师 意识到问题存在,明确问题情境。(2)观察分 析阶段。(3)重新概括阶段。(4)积极的验证 阶段。 2、反思的几种具体方法 (1)反思日记;(2)详细描述;(3)职业发展; (4)行动研究。 第三章 认知对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一节 心理发展的模式和过程 识记:心理发展及其特点(p88-90)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 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地得到 改造,日趋完善化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 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二)心理发展的特点 1连续性与阶段性;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 的方向性和顺序性;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 性;4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5心 理发展具有关键期。 领会:心理发展的模式(p90-91) 心理发展首先是那些有顺序的、不可逆的、 而且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变化。发展心理学 家对心理发展的模式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一)连续发展模型与发展阶段模型; (二)分化层次模型; (三)汇聚模型; (四)人本主义模型:人本主义模型对于发展 的主张与汇聚模型的主张正好相反。人本主 义的心理学家认为,人不是环境影响的奴隶 ,而是自身发展的主动建构者。 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 识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p93-95) 皮亚杰理论是目前发展心理学中最具权威的理论观 点之一。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阶段”的具体含义 ,一是具体的发展阶段。 (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含义 皮亚杰认为,“阶段”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连续性和阶段性。2结构性。3次序不变性 。4交叉性。 (二)认知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认为,思维或智慧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核心, 其发展阶段的最主要的特点是:阶段出现的先后顺 序固定不变,每一阶段都具有独特的认知结构。 1感知运动阶段(O一2岁);2前运算阶段(27 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 段(11岁以后)。 领会:埃里克森和维果茨基的心理 发展理论(p95-99) 艾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是按照渐 成论的原则进行的,即将儿童人格的 发展看成是一个进化的过程。在每个 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普遍地体验着生 物、生理、社会事件的发展顺序,按 照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地向前发展 。他认为,人格发展经历了八个阶段 ,每个阶段均有需要解决的矛盾。具 体内容见表34。 艾里克森强调社会因素在个性发展中 的作用,认为儿重人格的发展是生物 性、自我和社会性的统一。传统的人 格发展理论只描述早期的人格发展, 艾里克森则突破性地将个性发展的研 究扩展到生命的全程。他详细地描述 了每个发展阶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特别是涉及到人格发展中的矛盾冲突 或危机,并将危机视为一种两极分化 的对立斗争的过程。 维果茨基(L.SVygotsky,18961934)是 的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在思维和言语、 教学和发展的关系上颇有建树。他和鲁利亚 、列昂节夫自上一世纪20年代起就研究人的 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形成了社会文化历史 学派。 (一)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指出,人的高级心理包括认知能力, 是随意的心理过程,它不是先天就有的。 1两种工具论 维果茨基认为,个体有两种工具:一是物质 工具,二是精神工具。 2两种心理机能观 (二)心理发展的本质 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 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 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 ,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这种转化有5个标志: 1心理机能的随意性;2心理机能 的抽象概括性;3高级心理结构的 形成;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5心 理活动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 (三)心理发展的原因:什么原因在推动着个体心理 机能山低级向高级发展?维强调三点:(1)源于社会 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2)从个 体发展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掌握 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 ,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新质的心理机能 (3)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四)学习的最佳期:维果茨基提出了“学习的最佳期” 的概念。 (五)认知发展的内化说:维果茨基认为,教学的最 重要特征是激起与推动儿童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 ,从而使儿童将人类经验内化为自身的财富。内化 说的基础是“工具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普遍 认可。他对于儿童心理和智力的看法十分深刻,十 分系统。他的心理发展理论对教育和教学有很大启 发。 领会:斯普兰格和彪勒的人格发生论、 张增杰的大学生心理发展观(p99-103) 斯普兰格(ESpranger,18821963)和彪 勒(CBBfihler,1893一1974)的人格发 生论更明显地针对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 (一)斯普兰格的内在价值发展观 1青年期心理发展的实质。斯普兰格认为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人格发展的过 程,而人格发展过程又是青少年内部世界固 有的、潜在的价值观发展的过程。 2青年期自我意识的特点 斯认为,青年期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时 期,也是个体自我意识蓬勃发展的时期。 青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有三个特点: (1)发现了自我;(2)产生了对生活的憧 憬;(3)扩大了自己的生活领域。 3青年期的发展阶段:斯普兰格把青 年期划分为两个阶段: (1)前青年期(13岁17岁):这个时 期是危机期,它与青年力图摆脱儿童 时代的依赖关系相联系。 (2)后青年期(17岁22岁):这一阶 段的主要倾向是离群、孤独、面对自 我,不断地进行反思。 (二)彪勒的社会文化成熟观 1青年期心理发展的实质:彪勒发展 了斯普兰格的人格发生论。她认为, 人格发展依赖于个体的生物成熟和社 会文化成熟。 2青年期心理发展的阶段:彪勒把青 年期划分为两个阶段: (1)青年前期(思春期);(2)青年后期: 这一阶段以肯定的倾向为主。 张增杰(19131986)是我国老一辈的心理学家。他 对青年心理研究颇多,形成了比较系统的青年心理 发展观。他认为,我国青年大学生的心理面貌可以 从心理发展达到的水平、主要心理特点的两面性和 内心矛盾三个方面来加以考察。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所达到的水平。大学生正处在青 年中期,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的最一般情况是:正 在迅速趋向成熟又未真正成熟。 (二)大学生主要心理特点的两面性-积极面与消极面 张增杰认为,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表现出两面性 。 1大学生心理发展所表现出的积极特点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的阶段。 2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若干消极特点。 (三)大学生的心理矛盾 大学生在心理发展中由于存在心理特点的两面性和 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往往会引起各种心理沖突。 第三节 大学生的认知特点 识记: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p103-105) 根据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诸因素和心理发 展的主要矛盾,一般把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过 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心理适应阶段 这一阶段是在大学一年级,主要特征是对环 境不适应和思想不稳定。 (二)全面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大学二年级到三年级,主要特 征是积极追求精神上的丰富和多方面地发展 自己的能力。大学二、三年级是大学生活全 面展开和深化的关键期,心理特点主要表现 在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活跃,兴趣广泛。2求知欲增强, 注重能力培养。3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 成,并趋于稳定。 (三)职业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是在大学四年级。主要特征是为职 业选择和定向做最后准备,对未来产生了美 好憧憬。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每个阶段都 有不同的主要矛盾和心理特征。但是,发展 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各个阶段之间相互渗 透,互相影响。阶段性和连续性共同构成了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全程。 领会:大学生的认知特征(p105-109) (一)智力发展达到最佳水平 (二)记忆能力发展达到黄金期 (三)思维发展处于成熟期 大学生是培养思维的关键期。大学生的思维 能力发展特点是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 过渡。受教育和环境影响。大学生的思维品 质有了明显提升,表现出明显的特点。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明显增强。2思维 方式灵活多样。3抽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 ,辩证思维迅速发展。4开始形成了“立体 思维”。5思维存在一定的主观性片面性。 (四)创造力发展处于最佳期 第四节 大学生的情意特征 领会:大学生的需要特征(p109-111) (一)大学生的需要种类和特点 当代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大学生的需 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发展的需要。(2)支持性的学习 环境的需要。(3)经济支持的需要。 (二)大学生的需要发展特点 1需要的复合性。2需要的强烈性 。3需要的矛盾性。4需要的易变 性。5需要的时代性。 简单应用:大学生的动机特征(p111- 115) (一)大学生的动机发展特点 1多样性和学习动机占主导地位。2发展 性和迟滞性并存。3动机的冲突性明显。4 动机的隐蔽性增加。5动机的差异性加 剧。 (二)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1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分类 (1)根据学习动机內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将大 学生的学习动机分为高尚的、正确的动机和 低级的、错误的动机,前者如为了祖国富强 而学习,后者如想通过学习“出人头地”,为 了自己未来的生活幸福而努力学习。 (2)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将大学生 的学习动机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 动机,前者与学习活动直接联系,如大学生的好奇 心、求知欲、对某门学科的兴趣等,后者与学习的 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联系。 (3)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将大学生的学习 动机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部动机如好奇心 、求知欲、发现的兴趣等。外部动机是由父母、教 师等的奖励、表扬、批评、惩罚等引起的学习动机 。 (4)根据内驱力的性质,可以将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分 为三种:认知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在要求理解 和掌握知识的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它指向学习活动 本身,奖励由学习活动本身来提供;自我提高的 内驱力:这种内驱力在胜任活动获得尊敬的需要的 基础上产生,目标是为了得到某种地位;附属的 内驱力。 2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1)学习动机的多元化。(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3) 学习动机的社会性。(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 领会:大学生的人生观特征(p115- 119) (一)人生观的含义 人生观是个人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 度,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反映。人生观 的形成比个体其他心理特征的出现要晚得多。它是 在青年期产生、发展和成熟的。 (二)人生观形成的心理条件 人生观的形成离不丌以下三个条件: 1思维发展的抽象概括性。2自我意识的分化。 3社会需要和社会化达到趋于成熟的水平。 人进入大学之后,这三个心理条件都已经具备。所 以,大学时期是人生观确立、稳定的决定性阶段。 (三)人生观发展的阶段 张增杰(1984)将人生观的发展分为三 个阶段: 1萌芽时期。2发展初期。3逐渐 稳定时期。 (四)大学生人生观的发展特点 1人生目的崇高远大、具体可行、求 真务实。2人生价值选择正确合理、 积极进取。3人生态度积极健康,幸 福与苦恼都与理想实现密切相关。 简单应用:大学生的价值观特征、 情感特征、意志特征(p119-125) (一)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values)是人们以自身需要为尺度对事物重 要性认识的观念系统。通俗地讲,就是人们认为什 么事情重要,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看法。 (二)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 阎祥林等人(2007)的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 观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 1价值观标准趋向务实化和功利化。2价值观认 识存在矛盾性和局限性。3价值观取向呈现多元 化和层次化特征。4主体意识增强与个人主义倾 向明显。5政治意识呈弱化趋势。6人生态度积 极与消极并存。 大学生的情感特征 情绪(emotion)和情感(feeling)是个体对 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 应。 (一)情绪的丰富性和狭隘性。 (二)情绪的稳定性和波动性。 (三)情绪的强烈性与细膩性。 (四)情绪的外显性与内隐性。 大学生的意志特征 意志(will)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克服困 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良好的意 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 力四个方面。 大学生的意志品质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自觉性普遍提高,但还存在惰性。 (二)理智大大增强,但自制力仍显薄弱。 (三)有勇敢精神,但毅力相对不足。 (四)独立性明显提高,但伴有依赖性。 (五)果断性增强,但带有冲动性。 第五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识记:自我意识及其结构(p126-128)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它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 一切的认识,包括认知自己的生理状况、心 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我意识” 与“他人意识”是分不开的,当一个人有所自 觉时,他必然同时觉认他人的存在。所以当 个人产生自我意识时,虽然意识的是自己, 却是从别人的立场,设想别人对自己的观感 与可能会有的态度。 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复 杂心理现象。心理学家对自我意识的 结构看法不一。 1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从 形式上区分):(1)自我认识是自我 意识的认知成分;(2)自我体验是自 我意识的情感成分;(3)自我调控是 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 2个人自我、社会自我和理想自我。 3躯体我、社会我和精神我。 4本我、自我和超我。 领会:自我意识的发展(p128-129) 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为个体适应和改造 环境创造了条件。 (一)自我意识的萌芽阶段:刚出生的婴儿并不 能够区分自己和自己以外的东西,他们将自 己的手指和玩具视为同样性质的东西。 (二)自我意识的产生阶段:2岁左右,儿童逐渐 能够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分开。 (三)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从45岁到青春期 前这一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 四)自我意识的成熟阶段:大学时期是个体 自我意识得到巨大发展的时期。 简单应用: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 (p129-136)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大学生自我认识的特点 (1)自我认识的主动性和深刻性。大学生自我认识则 更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并具有更高的水平。他们 往往主动地把自己和周围的同龄人、老师等作比较 来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2)自我评价更符合实际情况。 2大学生自我体验的特点 (1)自我体验的敏感性。(2)自我体验的深刻性。(3) 自我体验的丰富性和波动性。 3大学生自我控制的特点 (1)自我设汁的高标准。(2)强烈的独立意向和反叛倾 向。(3)自我控制能力仍有待于提高。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类型 1自我肯定型。 2.自我矛盾型。 3自我否定型。 4自我扩张型。 5自我萎缩型。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障碍 1过度的自我接受与过度的自我拒绝。 2过强的自尊心与过重的自卑感。 3自我中心和从众心理。 4过分的独立意识和过分的逆反心理。 5过强的自决意识和过弱的责任意识、责 任能力。 综合应用:培养大学生良好自我意识的 途径(p136-139) (一)正确认识自我 正确认识自我,就是要全面了解自我。 1比较法从“我”与“人”的关系认识自我。 2经验法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 3反省法从“我”与“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 (二)积极悦纳自我 积极悦纳自我是指一个人相信自己存在的价值,认 同自己的能力,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一种与环境和他 人积极互动的心理定势。即,接受自己现实的一切 。 1积极悦纳自我的表现形式 积极地悦纳自我有如下一些表现形式:(1)自信。(2) 自尊。(3)自强。(4)自爱。 2积极悦纳自我的方法 积极地悦纳自我有如下一些方法:(1) 增强自信心;(2)无条件接受自己,不 苛求自己;(3)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三)有效控制自我 自我控制是个体主动定向改造自我的 过程,即主动地改变“现实我”以达到“ 理想我”的过程。 (四)不断完善自我 自我完善,追求有意义的人生,使人 生达到一个完满的境界,这是一个自 我改造、自我塑造的过程。 第四章 指导学习:学习理论 第一节 学习概述 识记:学习的概念(p140-142) 日常概念中的“学习”,局限于知识、技能领域,如 学生上课听讲、做作业,青年工人参加技术培训等 。这些都是从狭义角度来理解学习。狭义的学习特 指人类学习。心理学中的学习,内涵远超过知识和 技能学习的范畴,认为学习是个体在生活中由于经 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 是广义的学习概念。这一界定包含几重含义: 1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现象。2学习的发生以 行为和行为潜能的变化为标志。3.学习是由经验引 起的。4学习产生的行为改变时间比较持久。 领会:学习的分类(p142-146) (一)学习的内容分类:根据学习的内容,可以将学习 分为如下种类:1知识的学习。2技能的学习。 3心智的学习。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二)学习的水平分类:加涅(RGagne,1970)根据学 习的繁简水平不同,提出了8类学习。 (三)学习的结果分类:加涅又按照学习结果,把学习 分为五类。 (四)学习的目标分类 布卢姆(BBloom)以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为出发点 ,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 (五)学习方式的分类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Ausubel,1978)根 据学习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第二节 学习过程 领会:学习过程与认知过程(p146-147) 认知过程是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学习 是由于经验使行为发生改变的过程,狭义的 学习是学生在学校里获取和形成某种知识、 技能、品德和态度时所经历的程序。学习过 程与认知过程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下述方面: 1任务不同。2与实践的关系不同。3 组织形式不同。4外延不同。 简单应用:关于学习过程的理论( p147-150) 对学习过程的认识,出现了新的变化。 1传统的观点。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 模式。教师以专家和知识施予者的角色出现 ,充当学生的知识库。传统观点认为,学习 过程有如下特点: (1)学习是困难的。(2)学习应立足于学生的 不足。(3)学习是信息传输和接受的过程。 (4)学习是个体的过程。(5)把学习內容分成 孤立的单元有助于学习。(6)学习是线性过程 。 2关于学习过程的现代观点 随着对学习过程研究深入,尤其是认知主义 和建构主义兴起,教育者也改变着对学习过 程的看法。 (1)学习是一种自然过程。 (2)学习是一种社会化过程。 (3)学习是一种积极的过程。 (4)学习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 (5)学习是综合的和情境化的。 (6)学习建立在学生能力、兴趣和文化的基础 上。 教师应当转变观念,不再把学生看作是“知 识的容器”,应把学生看作是“积极寻找意义 的生物体”,采取措施,促进学生知识结构 的主动构建。 第三节 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识记、领会、简单运用:大学生学习 的特点(p150-154) 一、广博性。二、专精性。三、自主 性。四、能动性:大学生学习的能动 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大学生对学 习内容具有较大的选择性(二)大学生可 以控制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方法 (三)大学生的学习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 五、创新性 以上讨论的是大学生学习的总的特点。从大学生的 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和学习方法上看,又可以有不 同的归纳。 (一)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如下特点:(1)成才是大学生学 习的首要动机。(2)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占据重要地位 。(3)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性别差异。 (二)大学生学习行为的特点 总的看,大学生能在思想上明确学习和掌握知识技 能的重要性,但却较少能在行动上一贯努力、充分 地、有计划地利用时间。 (三)大学生学习方法特点 大学学习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方法 、学策略,发展和提升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大学生学习具有集共性与个性、时代性 与普适性于一体的特点。 第四节 联结派的学习理论学习 的行为主义 识记: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p154-157)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一)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实质是刺激与刺激之间的联结, 又称SS学习。 (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规律 1获得: 2泛化与分化。 3消退和恢复。 4延缓与调整。 5高级条件作用。 6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领会:华生的条件反射理论(p157-159)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Watson,18781958) 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 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人类出生时只有几个 反射(如打喷嚏、膝跳反射)和情绪反应(如惧 、爱、怒等),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 建立新刺激反应联结而形成的。华生认 为,学习过程就是形成习惯的过程,即刺激 与反应之间形成牢固联结的过程。华生也将 刺激和反应分为无条件的和条件两类。他认 为无条件反应是非习得的反应。条件反应是 学来的反应,是在学习中,通过条件作用, 把非习得反应(行为的元素)组织起来。 领会: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 p159-161) (一)桑代克把动物和人类的学习过程定义为 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提出知识和 技能必须通过“尝试错误尝试”过程 来获得。因此,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又称“联 结一试误说”。 (二)联结试误说的主要观点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 2学习的本质是尝试与错误:(1)效果律; (2)练习律;(3)准备律 。 3动物学习是盲目的,人的学习是有意识 的。 桑代克联结试误说影响很大。它是教育 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识记、简单运用:斯金纳的操作性 条件反射理论(p161-167) 与巴甫洛夫和桑代克不同,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 FSkinner,19041990)认为,经典性条件反 射只能解释人类行为的一小部分。人还有另外一类 行为,称之为操作行为,它们是在环境中缺乏明显 的无条件刺激物(如食物)时产生的。斯金纳将行为 分为两类:(1)应答性行为:由已知的刺激引起:(2) 操作性行为:由有机体自身发出。与之相应,条件 反射也可以分作两类:(1)应答性条件反射:强调刺 激对引起期望反应的重要性;(2)操作性条件反射: 强调反应及结果的重要理性。 操作性条件反射遵循两个原则:(1)任何反应如果跟 随强化(奖励)刺激,这个反应就有重复出现的趋向 ;(2)任何能提高操作反应概率的刺激都是强化刺激 。 强化学说 强化理论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最重要的部 分。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因为强化。强化 是最易控制、最为有效的变量。因此,对强 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 1强化的种类。2强化的程式。 操作性条件反射在教育中的运用 1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斯金纳认为,学 习就是形成条件反射,教育就是塑造行为。 2行为的建立: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也被 应用至动物和人类的建立上。 3行为的矫正:行为矫正是使个体在某种 情境下的不适当行为或不良习惯,经由强化 或削弱得以消失,使个体能够健康地生活。 第五节 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识记: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p167-169) (一)格式塔,是一个德语词,意思是“完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