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必修二古诗文复习.ppt_第1页
教材必修二古诗文复习.ppt_第2页
教材必修二古诗文复习.ppt_第3页
教材必修二古诗文复习.ppt_第4页
教材必修二古诗文复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方法指导 以每一单元为为一单位,把复习分为夯实基础 、回顾课文、拓展积累、课后心得四个部分 1、夯实基础:要求将课文重要字词句识记 2、回顾课文:要求全抄需要背诵的篇目,摘抄部 分课文或选段学习修辞并仿写。 3、拓展积累:要求根据本单元课文文体特点阅读 课外相对应文体的作品,学会分析。 4、课后心得:根据本单元出现的某人、某事、某 文发表议论和评价,文体不限,篇幅不限,但必须 是原创作品。 写作素材: 1、朱自清:“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 种侮辱性的施舍。”挺起脊梁,宁肯饿死, 坚决拒绝敌人的“救济”,这种品德,这种 气节,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我们中国 人是有骨气的。 2、蔡元培: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一身正 气,两袖清风。 3、马丁。路德:一切为了黑人民权。 4、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 1与例句修辞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 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A一阵自行车的铃声,由远而近,洒在溪边 的小路上。 B汤三圆子捏着甜腻腻的嗓子,花言巧语。 C长江两岸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 的乐曲。 D像多数的江南小镇一样,周庄得坐船去才 有味道。 2、阅读下面的文字,调整画线部分 的语序,使前后表述一致。 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水”,有汪汪一碧的, 有晶莹清澈的,有凌空飘逸的,它们是瀑 布、深潭、琼浆。他逼真地描绘出水的 色、形、质。 修改为:_ 参考答案: 有凌空飘逸的,有汪汪一 碧的,有晶莹清澈的 形、色、质 3、背诵默写: (1) ,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 ) (2)蒲苇纫如丝, 。(孔雀东 南飞) (3)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氓) (4) ,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采薇) (5)亦余心之所善兮, 。(离 骚) 参考答案: (1)久在樊笼里 (2)磐石无转移 (3)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5)虽九死其犹未悔。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文学现 实主义的源头。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 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七世纪)约五百余年 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汉代儒者 奉为经典,乃称诗经。诗经分为风 、雅、颂三部分。这些诗篇,就其原来 性质而言,都是歌曲的歌词。风、雅、 颂三部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划分的。 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 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 雅诗多为反映贵族阶级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作品。 其中又有大 雅和小雅之分。大雅多 为赞美诗,赞颂统治阶级的奢华生活;小雅 多为怨刺诗,表达下层贵族牢骚不平的情绪。从 风格上说,大雅雍容典雅,诗味不浓;小 雅生动活泼,艺术价值较高。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2诗经主要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 “赋”:铺陈叙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 陈述两种情况。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物”, 也就是比喻之意。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又兼 有 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 法。“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 子好逑。”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 称“六义”。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_。原本 称为_或诗三百 _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称诗经 。诗经以 言为主,结构上多采用 的形式,主要的表现手法是 、 、 。按音乐及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大多是各地民歌。“ ”是宫廷乐歌。“ ” 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是我国 _风格文学创作的源头。 2、 时期的屈原,根据楚地民歌创制了一种 新的诗歌体裁 “楚辞体”,又称“ ”。 西汉时期,_ 把屈原、宋玉等 人的作品编辑为楚辞,“楚辞体”的名称由 此而来。楚辞多用“ ” 字,句子长短不一, 句式参差错落,节奏多变。离骚是我国古 代最的 ,具有浓郁的 风格。 3孔雀东南飞是 时期的乐府 民歌,选自南朝陈徐陵编的 ,原题为“ ”,是我国古代 最长的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 徘徊”运用了“ ”的手法,引出了后 面的故事,营造出低回哀婉的情感氛 围。全诗以_言为主,它和 时期的民歌木兰诗并称为“ ”。 参考答案: 1诗歌总集 诗 汉代 四 重章叠 句 赋 比 兴 风 雅 颂 现实主义 2、战国 骚体 刘向 兮 抒情诗 浪 漫主义 3东汉 玉台新咏 古诗为焦仲卿妻 作 叙事诗 起兴 五 北朝 乐府双璧 3.氓抒发弃妇的怨忿之情;叙事与抒情的 结合和比兴手法。氓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 吻,讲述了她幼年时的欢乐、恋爱时的盟誓、 婚后的变卦,怨愤、留恋、痛苦等婚恋悲剧。 4.采薇抒发士卒远戍的劳苦和哀怨之情; 情景相生,重言叠字。诗中的“杨柳”又成为后 代“折柳相赠”与“折柳思远”的文化元素的滥觞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折柳枝赠别亲人 ,因“柳”与“留”谐音,以表 示挽留之意。这种 习俗最早起源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 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 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 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 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5、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 字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 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主张选贤授能,修明法度, 以实现“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 楚辞与离骚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 情诗。 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 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 统的源头 “离骚”释义 离忧也。离,犹罹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 言遭遇忧愁,陷入困境。 6、孔雀东南飞 1). 文体知识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 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 ,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 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2)、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 十卷。书成于梁代。是诗经楚辞 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 叙事诗。 如果说陌上桑是汉乐府民 歌中虚构性叙事诗的代表作,那么 孔雀东南飞就是汉乐府民歌中 纪实性叙事诗的代表作。后人把 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 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 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 乐府双璧”。 1筛选下面一段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将其概括成 一段文字,不超过50个字。 诗歌是什么?它是散文的语言无法转述的部 分。那么,试图解释它,肯定是一种主动寻求困 境的行为!何况我们要鉴赏的这些“探索诗”又大 都是不易读懂的现代倾向的诗呢?从这个意义上 说,这种“鉴赏”是专业评论家和智慧一般的读者 一道完成的。大家的意见相同相近或相悖,都具 有同样的意义。“每一个读者就是另一首诗”(帕斯 语),每一种全新的进入都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 这种永无止境的多元的姿势,这种对诗歌审美空 间的不断“发现”,本身就是“探索诗”所最为需要 的阅读态度。 _ _ “探索诗”的鉴赏是很困难的,需要 各方读者共同参与,永无止境地“发现 ”它多元的审美空间。 诗歌鉴赏 】 长 歌 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晞:晒,照耀。德泽:恩泽,恩惠。焜黄 :火红色,秋天经霜后树叶的颜色。 1诗中描写的自然景物有什么特点? 2诗人从眼前的景象中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从而感 悟出怎样的哲理? 1清新质朴自然,生机盎然,欣欣向 荣。 2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联想到自然界 ,再联想到人生。感悟到了人生要经 历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要珍 惜人生,不要虚度光阴。 2仔细观察高楼大厦下的古亭这幅漫 画,根据漫画的寓意,为其另拟一个恰当 的标题。(不超过12个字,不得以“无题”为 标题) “传统与现代”; “民族文化,生存艰难”; “传统文化发展空间狭小”。 3.看图分析北大校徽的含义。 解析:做图形题在思维形式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象形,就是它像什么,并且不唯一;象征, 就是它象征什么含义;拆分组合,通过拆分组 合,衍生多种理解。 参考答案:“北”为两背向之人,“大”为一负重 者形象,既可解为人上有人,学无止境,又可解 为北大学生要担负国家兴亡之重任。“北”为跨 河之桥,“大”为行走人形,既可解为做学问过得“ 桥”方可登堂入室,又可解为入北大如同万人同挤 独木桥,过得桥来,皆为人中龙凤。“北”为围 墙且设大门,“大”为人形,既可解为入得此门, 学海无涯,天高地阔,又可解为出得此门难上加 难喻北大学风之严。 仿照示例写几个句子构成排比句,突出故 乡的特色。 示例: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 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 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 森林。 但是,我的故乡却有_, 有_,有_,有 _。 参考答案 宁静安详的村庄 潺湲清澈的 小河 田园诗般绿树掩映的瓦房 青得能引发你全部生命豪情的田野 一、涉江采芙蓉 阅读全诗,根据提示用原诗词句填空。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 ”“兰泽”“ ” 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 纯洁、美好。“ ? 。”这两句自问自 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 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 , ”将“远道”的意思说尽。 芙蓉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 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 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 ”了。黯然 的情绪真是令人销魂! 忧伤忧伤 以终终老 二、短歌行 阅读全诗,根据提示用原诗句填空。 从这首诗本身来看,它创作于宴飨宾客时。起首“ ”,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然而,乐极悲来,诗人油 然生出“ ”的感叹。“譬如朝露”至“ ? ”两句,诗人借酒浇愁的形象让读者体会到他的情 绪低落到极点;接下来“ ”,转到对 人才的渴慕上,似乎是诗人有意自我排解,自我振作; 对酒 当歌 人生几何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鼓瑟吹笙 随后“ ”却又回到“忧”上来,似 乎是天上皎洁清冷的月亮又无端触发了他的愁思;“ ”接续前面的对人才渴慕的情思; 最后由“ , ”的实景,体察人才的 心理,表达希望能够招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雄心 壮志;结语“ , ”,何等有气魄! 明明如月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明确 短歌行运用了很多典故,各有什么用意? 试作分析。 含典故的诗诗句用 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呦呦鹿鸣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宾,鼓瑟吹笙 山不厌厌高,海不厌厌深 表达对贤对贤 才的渴求 说说明贤贤才若来投奔于己, 必将极尽礼节节招待他 说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纳贤 才 含典故的诗诗句用 意 周公吐哺 ,天下归归心 曹操在这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说自己也 有周公那样样的胸襟,一定会热热切殷勤 地接待贤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诚 服地归顺归顺 用 典 解读:1.含义: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 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 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 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 感。 2作用: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 修辞效果。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 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具体说 来有如下作用: (1)品评历史,借古论今,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2)抒情言志,表明心迹。诗歌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抒情, 但诗人的情感有时往往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 婉含蓄的表达。 (3)引发联想,创新意境。诗词中,在对现实景物描绘时 引用典故,可把此时此景与彼时彼景相连,能创设新的画 面。 4)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指津:确定所用典故明确典故类型揣摩用意从内 容和作用两方面组织答案。 1、兰芝形象 聪明美丽、勤劳能干善良、知书识礼、坚 强忠贞、富有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 2、屈原:惟一坚持忠于和报效国家。“人 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 雄”。用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献给他挚爱 的山河大地。坚信死,可以明志 素材1: 爱才的曹操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 ,沉吟至今。”短歌行中的这句话 可以说是曹操人才观的重要体现。曹操 是爱才的,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成大事 的人才。唯才是举是曹操的特点,也是当时形势使然。曹 操又是善于使用人才的,他尊重人才,不苟求,不求全责 备,这使许多有才能的人如水归海。程昱、许褚因某种机 遇集合到曹操麾下;郭嘉、荀 冲着他的雄才大略、能治乱 定天下的名声而来;满宠、董昭神往他轰轰烈烈的战绩, 崇拜他言必行、战必克的实绩;张辽、张郃虽被曹操俘虏 而来,却心悦诚服地佩服曹操的仁德,甘愿为其效力;就 连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发檄文骂曹操祖宗的陈琳,曹 操也是礼而敬之,任而用之。 运用角度: 上述素材可以应用到“得人才者得天下 ”“要善于发现人才,尊重人才,使用人才”等相关的作 文中。 素材2: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陶渊明的生命,宛如一阵从他的桃花 源里吹出的率真自在之风,丰富了中国人 文思想的内涵;他的理念,像秋季里一盅 温暖的菊花茶,温热了人们被僵锢的本性 ,激发出生命的喜悦与尊严。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东晋开国 元勋、以日日搬砖健身闻名的大司马陶侃;祖父陶茂、父 亲陶逸都当过太守;在他8岁、12岁时,父亲、母亲相继 过世,家道中落。晋安帝义熙元年,为解决衣食之忧辗转出 任彭泽县令,在职81天,因不愿束带迎接督邮,留下“岂能 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话和印绶,从此结束了断断续 续13年的官场生活。之后,他回归田园,开始了自食其力的 艰辛的农业劳动,实践了“宁可枝头抱香死”的菊花一样的 人生追求。 运用角度: 上述素材可以应用到“人应该有所追求 ”“人不可无气节”“有所为有所不为”等相关的作文中。 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 主要学习的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兰亭集序是东晋时期王羲之的散文, 赤壁赋是宋代苏轼的散文, 游褒禅山记是宋代王安石的散文 文体知识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 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 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 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 引导,如兰亭集序。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 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 推重、赞许之辞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 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 于议论性散文,如送东阳马生序。 流觞曲水 流觞曲水 1、关于序、跋类文体 放在卷首为序,也称前言;放在卷末为跋或后序 。 2、关于赋 赋 :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采用散文化的句 式。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 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 不讲究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 ,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 的一次大集会,申诉了他们的共同意志。 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 苏轼的赤壁赋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 记就是触景生情、借景说理的典范之作 。 生词注音 癸丑( ) 会稽山( ) 修禊事( ) 激湍( ) 流觞( ) 骋怀( ) 放浪形骸( ) 趣舍万殊 ( ) 一契( ) 嗟悼( ) 彭殇( ) u kui j x tun shn chn hi q q ji do shn 致: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情致辞)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招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临: 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引申为阅读)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迎)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面对)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次: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按次序)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行军途 中的驻地) “赋” 以楚辞为源头,至荀况 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 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说:“赋者,铺也 ;铺采摛(ch)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 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赋在艺术表现上必 然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使用新 奇美丽的辞藻。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 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 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 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 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 、文赋各个阶段。 骚赋:以楚辞为源头 。 荀况赋篇。 大赋(汉):以铺张渲染为能事,排列许多怪异生僻的 词汇,鸿篇巨制,繁缛富丽。 小赋:抒情咏物 骈赋(魏晋南北朝):受骈文影响,讲究对仗工整。 律赋(唐):科举中写赋,按照诗歌声律,除句式对偶 外,还限制用韵,规定平仄配合,音律谐和。 文赋(宋):打破声律限制,加入散文特点。 著名赋文 闲情赋 陶渊明 思旧赋向秀 洛神赋 曹植 登楼赋 王粲 恨赋别赋 (南朝梁)江淹 登楼赋 王粲 长门赋 司马相 如 采莲赋 萧绎 阿房宫赋 杜牧 秋声赋 欧阳修 (一)、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 1、壬戌( ) 10、酾酒( ) 2、桂棹( ) 11、横槊( ) 3、余音袅袅( ) 12、渔樵( ) 4、幽壑( ) 13、扁舟( ) 5、嫠妇( ) 14、匏樽( ) 6、愀然( ) 15、蜉蝣( ) 7、山川相缪( ) 16、无尽藏( ) 8、舳舻千里( ) 17、狼籍( ) 9、旌旗( ) 18、枕藉( ) rnx zho nio h l qio lio zhl jng sh shu qio pin po fyu zng j ji 宾语前置: 而今安在哉?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1、凌万顷之茫然 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被动句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倒装句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渺渺兮予怀 判断句 1、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夫水,智者乐也。 省略句(桨)击空明兮(船)溯流光 句句 式式 : : 游褒禅山记 岳阳楼记、小石潭记 共同点:抓住山川风物的 特点,表现山水景物之美,抒 发作者感情,一般以叙为主, 感为辅。 解题 “记”是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 杂记。 分为四类: 记游、记事 、记亭台楼阁、记物 本朝人尚理 严羽沧浪诗话 利用游记进行说理 1、褒禅山 2、而卒葬之 3、庐冢 4、有碑仆道 5、今言“华”如“华实” 之“华”者 6、有穴窈然 7、则或咎 8、无物以相之 9、何可胜道也哉 10、箫君圭君玉 11、余弟安国平父 (bo chn,也就是华山) 字词注音释义 (z,死后) (zhng,坟墓) (p,倒) (hu/hu/hu) (yo,深远幽暗) (ji,责怪) (xing,帮助) (shng ,完全,尽) (gu,人名) (f,对男子的美称) 以的用法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火尚足以明也 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 者少 无物以相之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因为 因为 而 连词,无义,或“而 ” 介词,用来 表并列,而 连词,用来 因为 始舍于其址 于人为可讥 于是余有叹焉 余于仆碑 师不必贤于弟子 求救于孙将军 君幸于赵王 于的用法 在 在 对于 对于 比 向 被 “其”字的五种类型 (1)人称代词,相当于“他” “他们” “它”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他的” “他们的” “它的”讲 例:“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3)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 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4)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 “我们”、“自己”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助词,表示反问的语气 例:“其孰能讥之乎?” 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1、对照比较法 对照比较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 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 例如 “之”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 皆是也。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子孙视之不甚惜 ”等三个句子,我们可以分清它们的用法分别是定语后置 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 了解了这些用法,下面的三个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蚓无爪牙之利。 夫晋,何厌之有 。 侵之愈急。 2、语境推断法 语境推断法,就是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判定虚 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 ”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 “伏在那里”。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 蛇者说) 语境是交代写文章得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 得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 ,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练习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的一组是 A、顷之,拜受为少傅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广遂上疏乞骸骨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 死 C、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 秦邪 D、今日饮食费且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A项中,“顷”和“久”都是时间副词,于是可以推断的两个“ 之”,都是音节助词,没有实在意义。“久之,能以足音辨 人”出自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的项脊轩志。 B项中,我们可以依据语境分析“遂”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广遂上疏乞骸骨”中的“遂”是副词,相当于“于是,就”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句出自屈原列传,可 根据前半句的句首“于是”,判定“遂”不能解释为“于是”, 从语意关系可以推知“自投汨罗而死”是“怀石”的结果,这 样则可解释为“终于、到底”。答案是B。 C项中的两个“以”,在推断过程中,我们可以判断出“许之 ”和“欺秦”分别是“其年笃老”、“一璧”所引发的结果,由 此可知两个“以”都是表原因关系的连词,相当于“因为”。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D项中的两个“且”,根据语境我们发现,“尽”与“为所虏” 都是没有发生的事实,因而可以确定两个“且”都相当于“ 将要”,作副词。“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句出自鸿门 宴。 3、 “删” “换” “代”法 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 组是: 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得全首领以没 扈 从以行 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A、和相同,和相同 B、和相 同,和不同 C、和不同,和相同 D、和不 同,和不同 解答此题,先要确定“以”的词性,然后作 具体分析。可采用“删除法”,删除“以”字 ,例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句意 表达则不受影响,由此可推断例“以” 是介词,例“以”是连词。再作具体分 析,例“以”表凭借某种身份,例“以” 表动作行为所用得工具,两者的意义不相 同。例“以”都是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 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两者的意 义完全相同,由此得知正确答案是C。 4、语法分析法 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 词,代“妪”,可译为“她”。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 “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 间,是结构助词,可译“的”。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是结构助词,可不译。 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 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 实词,而不是虚词。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二)一 (1) 若合一契 (2) 其致一也 (3)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一觞一咏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 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 (1) 一起。例:若合一契 (2) 一样。例:其致一也 (3) 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 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三)次 (1)列坐其次 旁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4)余船以次俱进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6)陈胜、吴广次当行: (四)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三)次 (1)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四)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 盖 日初出大如车盖。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盖 日初出大如车盖。名词,车盖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连词,承接上文, 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 等。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动词,超 过,胜过。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助词,有“大 概”的意思。 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2)倚歌而和之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4)侣鱼虾而友麋鹿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 表转折) (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连词,表修饰 ) 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 (2)凌万顷之茫然 (3)哀吾生之须臾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5)苟非吾之所有 (6)耳得之而为声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8)吾与子之所共食 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月出于东山之上 (3)徘徊于斗牛之间 (4)于是饮酒乐甚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6)渔樵于江渚之上 (7)寄蜉蝣于天地 (8)托遗响于悲风 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 (2)月出于东山之上( 介词,从 ) (3)徘徊于斗牛之间( 介词,在 ) (4)于是饮酒乐甚( 介词,在 )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介词,被)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 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 介词,在 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形容词词尾 ) (3)郁乎苍苍( 形容词词尾)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语气词, 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6)相与枕藉乎舟中( 介词,在) 1下列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此余之所得也 B不能喻之于怀 C亦将有感于斯文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写作素材 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 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 ) 适用话题:人生、生命 精彩运用:人生无常,年高之叹,时不我待,常 见文人笔端,在感慨流金岁月时,我们更应把握 今天。青春的日子,流失的时光是一片片凋零而 凄美的枯叶和花瓣,渐去渐远的是原本属于我们 的纯情与浪漫,谁还会记得昨日急风骤雨,谁还 会想起昨日荣辱伤悲?惟有走过累过的沧桑爬上 时间的脸。当我们拥着梦枕着追求与时间同行, 尽管“人生如梦”“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但是 我们可以执著地傲视时间的风霜,因为我们对理 想的追求已形成一道固若金汤的铜墙铁壁。 2.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 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兰亭集序) 适用话题:自然、环境、环保、人与自然的和谐 精彩运用:人在面对眼前优美风景时,斟满一杯 酒,“流觞曲水”,那份悠然和沉醉,是令无数文 人雅士追慕的个性释放,沉醉于酒中方能使人忘 却世俗之累,挣脱人生羁绊。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