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目的要求】 1.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 2.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 同药用部位的一般采收原则。 第一节 产 地 气候水土自然与药材的生产、气味的形成、 疗效的高低都有密切的关系。 概念: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 药材的专用名词,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 种优良、产量大、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 地域特点的药材。 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青海的大黄, 内蒙的黄芪,山西的党参, 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 河南的地黄、牛膝、山药、菊花, 云南的三七、茯苓, 四川的黄连、川芎、贝母、乌头, 山东的阿胶,浙江的贝母、江苏的薄荷, 广东的陈皮、砂仁。 第二节 采 集 全草:一般在植物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 如益母草、荆芥、柴胡,夏枯草等。 叶类:多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 孙思邈千金要方:“早则药势未成,晚则盛时已歇。” 如:枇杷叶、荷叶、大青叶等,桑叶例外,需在深秋经霜后采集 。 花、花粉:一般采收未开放的花蕾或刚开放的花朵。 蒲黄之类以花粉入药者,则须在花朵盛开时采取。 果实、种子:一般都在果实成熟时采收,青皮、枳实、覆盆子 等在果实未成熟时采收。有些种子成熟时易脱落,如茴香、牵牛 子等,在刚成熟时采。 根、根茎:一般在秋末或春初采收,“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 树皮、根皮:春、夏时节植物生长旺盛。 动物昆虫类药材:大多在夏秋时节捕捉,因此时宜于动物昆 虫的生长。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目的要求】 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熟悉火制法等常用炮制 方法。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炮制:古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指 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 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 的过程,它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 第一节 炮制的目的 一、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 二、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便于称量,计量 饮片概念:将净选后的中药材,经过软化、切削、干燥等加工工序,制成一定规格的药 材(如片、段、丝、块等),称为“饮片”。 三、干燥药材,利于贮藏 四、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五、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 六、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七、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 八、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 一、修治 1.纯净药材 2.粉碎药材 3.切制药材 二、水制:用水或其它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 1.漂洗 2.浸泡 3.闷润 4.喷洒 5.水飞 三、火制 1.(清)炒 2.炙 3.烫 4.煅 5.煨 四、水火共制 1.煮法 2.蒸法 3.炖法 4.潬(燀)法 5.淬法 五、其他制法 1.制霜 2.发酵 3.精制 4.药拌 第四章 药性理论 机体阴平阳秘相对平衡 药性的概念:又称为药物的偏性,它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药物性质 与功能的高度概括,是指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出来的阴阳偏 盛偏衰。“以偏纠偏” 药性理论:是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包括:四气五 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邪气作用于机体 药物作用于机体 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阴阳 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 阴阳、气血、脏腑的偏盛偏衰 第一节 四 气 一、四气的概念:又称四性,是指寒热温凉四种不 同的药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二、作用及适应证: 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清热利尿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实 热烦渴、火毒疮疡、热淋涩痛等阳热证。 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温通经脉、回阳救逆等作用,主要 用于治疗中寒腹痛、寒疝、风寒痹症、亡阳虚脱等阴寒证。 三、临床应用注意: 1.用药原则:寒凉药治阳热证,温热药治阴寒证。 2.用药程度 3.寒热错杂的复杂病证当视情况用药。 第二节 五 味 一、五味的概念: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 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淡、涩) 酸 木 肝 苦 火 心 甘 土 脾 辛 金 肺 咸 水 肾 二、作用及适应证: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解表药:表证。行气药、活血药:气血瘀滞证。 甘: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补益药:虚证。 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固表止汗药:体虚多汗 敛肺止咳药:肺虚久咳 涩肠止泻药:久泻肠滑 苦:能泄、能燥、能坚。具有清火热、降气逆、通大便、燥湿、坚阴等。 清热泻火药:热证 下气平喘药:喘咳 泻火存阴药:肾阴亏虚、相火亢盛之证。 咸:能下、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等作用。 泻下或润下通便药:大便燥结 软坚散结药:癥瘕痞块、痰核等。 大青叶、玄参等入血分,而清热凉血解毒 龟甲、鳖甲等咸味药具有补肾作用 淡:能渗、能利。具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 利水渗湿药:治疗水肿、脚气、小便不利之证。“淡附于甘” 涩:与酸味功效相似。如莲子固精止带,禹余粮涩肠止泻,乌贼骨收涩 止血。 一般而言,气味相同的药物作用相近,如辛温药多能发散风寒,苦寒药 多能清热泻火,甘温药多能补气助阳。 “咸走血”,“咸入肾” 第三节 升降浮沉 一、概念: 是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升 向上,上升提举:脱肛、遗尿、崩漏 降 向下,下达降逆:呕吐、呃逆、喘息 浮 向外,向外发散:表证未解而入里 沉 向内,向内收敛:自汗、盗汗 阳 阴 二、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 1.与四气五味有关: 味属辛、甘,气属温、热 升浮药:麻黄、升麻、黄芪 味属苦、酸、咸,气属寒、凉 沉降药:大黄、芒硝、代赭石 2.与药物的质地轻重有关: “轻清升浮为阳”:花、叶、皮等质轻药物,如菊花、苏叶、蝉衣 “重浊沉降为阴”: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等质重药物:苏子、枳实、代赭石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苍耳独升” 部分药物具有双向性:川芎等。 3.与炮制、配伍有关 一般原则:酒制则升,姜炒则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 酒大黄、盐杜仲 李时珍: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 升浮药在大队沉降药中能随之下降,沉降药在大队的升浮药中能随之上升 三、临床应用 首先应辨清疾病发生部位及病势,再根据药物升降浮 沉特性,恰当选药。 病位:在上、在表者 宜升浮 在下、在里者 宜沉降 病势:上逆者 宜降 下陷者 宜升 第四节 归 经 一、概念: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 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 中医归经理论: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 以药物所治疗的具体病证为依据,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 用药理论。 二、影响归经理论的因素: 1.卫气营血、三焦理论。 卫(肺卫证) 气(阳明热证) 营(热损营阴) 血(热盛动血 ) 上焦(肺、心包经) 中焦(脾、胃经) 下焦(肝、肾经 ) 2.药物自身的特性。 形、色、气味等。 三、掌握归经理论的意义。 1.便于临床辨证用药。 2.有助于区分功效相似的药物。 四、临床注意。 1.结合脏腑经络相关学说,注意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 2.结合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学说。 第五节 毒 性 一、概念 古代 毒药:是一切药物的总称。毒性:药物的偏性。 现代 毒性:一般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毒药: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 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 剧毒药: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用药时安全系数小 。 或毒性对机体组织器官损害剧烈,可产生严重或不可逆的后果 副作用: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 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可自行消失。 二、中药毒性分级 大毒 有毒 小毒 三、如何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1.要正确总体评价中药毒性。 2.要正确对待本草文献记载。 3.重视中药中毒的临床报道。 4.加强对有毒中药的使用管理。 四、中毒的临床表现 五、产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 1.用药剂量过大,时间过长 2.误服伪品 3.炮制不当 4.制剂服法不当 5.配伍不当 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 一、概念 配伍: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 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 二、配伍的意义 增进疗效,减少毒副作用,照顾到复杂病情。 三、配伍的内容 神农本草经:“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 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 合和视之。” 1.单行 “独行者,单方不用辅也” 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适用于病情比较 单纯的病证,如独参汤等。 2.相须 “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 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 麻黄桂枝,附子干姜 3.相使 “相使者,我之佐使也” 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 提高主药的功效。 黄芪茯苓,大黄芒硝 4.相畏 “相畏者,受彼之制也” 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 半夏畏生姜,甘遂畏大枣。 5.相杀 “相杀者,制彼之毒也” 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绿豆杀巴豆,羊血杀断肠草。 6.相恶 “相恶者,夺我之能也” 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人参恶莱菔子,生姜恶黄芩。 7.相反 “相反者,两不相合也” 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 甘草反甘遂,贝母反乌头。 单行 相须 相使 相畏 相杀 相恶 相反 药对:两药合用能起到协同作用,增强药效;或消除毒副作 用,抑其所短,专取所长;或产生与原药各不相同的新作用等经 验配伍,统称为“药对”或“对药”。 协同 保证用药安全 配伍用药的禁忌 第六章 中药的用药禁忌 一、配伍禁忌 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因而应 避免配伍应用。 “勿用相恶,相反者。” “十八反歌诀”: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敛及攻乌,藻 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判藜芦。” “十九畏歌诀”: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 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 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 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 相欺。 对待十八反、十九畏的正确态度:慎重从事的态度。 二、证候禁忌 由于药物的药性不同,其作用各有专长和适应范围,临床用药相 应也会有所禁忌。 麻黄 外感风寒表实无汗或肺气不宣的喘咳 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肺肾虚喘 三、妊娠用药禁忌 慎用的药物:通经祛瘀、行气破滞及辛热滑利之品。 禁用的药物: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 四、服药饮食禁忌 在服药期间,一般应忌食生冷、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 第七章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一节 剂 量 中药剂量: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每味药的成人一 日量。 古代16进位制:1市斤16两160钱 现代采用公制:1公斤1000克1000000毫克 1市两(16进制)30克 1钱3克 1分0.3克 1厘0.03克 一、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 剧毒药或作用峻烈的药物 开始时用量宜轻,逐渐加量 花叶皮枝等量轻质松及性味浓厚、作用较强的药物 用量宜小 矿物介壳质重沉坠及性味淡薄、作用温和的药物 用量宜大 鲜品药材含水分较多 用量宜大 二、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 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入丸散剂的用量要大,单味药使用比 复方中应用剂量大,主要药物比辅助药物用量宜大。 三、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 一般老年、小儿、妇女产后及体质虚弱的病人,用量轻。 四、季节变化与剂量的关系 夏季发汗解表药及辛温大热药不宜多用。 一般用药剂量原则:中药常用内服剂量约510g;部分 用量较大者1530g;新鲜药物常用量3060g。 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 一、汤剂煎煮法 1. 一般煎煮方法 2. 特殊煎煮方法 先煎: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一些金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轨道设备转让协议书
- 解除执行委托协议书
- 老年护理心理课程设计与实践
- 进校携带手机协议书
- 雇佣合同解约协议书
- 转运承包服务协议书
- 项目入股投资协议书
- 饮料展柜投放协议书
- 赠与房产抵押协议书
- 鲁能足球培训协议书
- 浅议“五育融合”之劳动教育的多向育人功能 论文
- 装饰装修工程监理规划
- 小学低年级语文学困生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研究文档
- 开关、插座、电线检测报告
- 《了凡四训》原文及译文-拼音版
- 初中英语新课标解读
- GB/T 3671.1-1996水溶性染料溶解度和溶液稳定性的测定
- GB/T 34646-2017烧结金属膜过滤材料及元件
- GB/T 1962.1-2001注射器、注射针及其他医疗器械6%(鲁尔)圆锥接头第1部分:通用要求
- 中医十八项护理操作并发症及处理10-38-30
- 《空中领航》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