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经济与网络经济.ppt_第1页
信息经济与网络经济.ppt_第2页
信息经济与网络经济.ppt_第3页
信息经济与网络经济.ppt_第4页
信息经济与网络经济.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经济与网络经济 一、信息经济的概念 l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为基础、信息 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 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 1 信息经济与网络经济 二、信息经济的特征 l信息经济不仅意味着国际间信息传播的加快, 传播成本的降低,而且意味着各国规则上的相 互交融,将各国社会经济联结成一个整体。正 如托夫勒所说:“实际上,当传播信息的新媒 介环绕着地球,推动财富创造系统全球化时, 要想将某一特定的信息限制在国界之内或将其 拒之于门外已经变得更加困难了。 2 信息经济的特征 l网络型经济 l创新型经济 3 信息经济的特征 l信息经济是智力支撑经济 l信息经济时代,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知识阶层 将成为社会的主体,只有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 的人,才能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中发 挥核心作用。在经济运行中,操作性劳动的附 加值将不断降低,脑力劳动的附加值将日益提 高。 4 信息经济的特征 l信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l信息社会主导资源和能源主要来自知识 、技术、技能,它们不仅是具有反复使 用、低成本复制和扩散特点的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资源,而且它们所创造的 日益升级的高科技产业,既能不断减少 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又能不断地创造出 新的干净的能源和功能更高的新材料。 因此信息经济将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 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 5 信息经济与工业经济的比较 l1)生产力模型的比较 l2)内容上的比较 l3)存在空间、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的比 较 l4)体系结构方面的比较 6 信息经济与信息社会理论 l1)雁行产业发展形态与产业结构前倾 理论(进口、国内生产、出口 _农业 、工业、服务业、信息产业) l2)产品循环说(后起国优势) 7 信息经济与信息社会理论 l国家信息基础结构:网络资源和网络设施、信 息通信设施、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及设备、技 术人员和信息用户 l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是以信息经济的发展为社 会进步的基础,信息产业作为信息经济的部门 构成将成为信息社会的主导产为本,现代信息 技术的出现、发展与应用构成信息社会的技术 特征,社会经济的全面信息化是信息社会的基 本标志。 8 信息社会的特征 l1)信息、知识将构成社会发展和信息 社会的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 l2)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是 现代社会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l3)信息劳动者、脑力劳动、知识分子 的作用日益增大 l4)社会经济生活分散化、多样化、小 规模化、非群体化、快节奏趋势日益加 强。 9 三、社会的信息化 l政府信息化 l教育信息化 l生活方式信息化 l信息化对人的影响 10 四、信息化的层次 l企业信息化 l产业信息化 l社会信息化 11 五、信息化的测度 l l 5.1 5.1 信息经济测度方法介绍信息经济测度方法介绍 l l 5.2 5.2 信息经济宏观测度方法比较信息经济宏观测度方法比较 12 信息经济测度方法 马克卢普信息经济测度理论与方法 日本信息化指数模型RITE 国际电联指标体系法 信息社会指数法(IDC) 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 信息化综合指数法(CIIC) 13 马克卢普信息经济测度理论与方法 (1)马克卢普信息经济测度理论的产生 (2)马克卢普信息经济测度理论的体系 (3)马克卢普信息经济测度方法 14 马克卢普信息经济测度理论的产生 马克卢普研究知识产业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 马克卢普的研究包括了有关专利制度、研究与开 发的投入、国家的各级教育、与教育制度相关的知识 生产与传播的各类社会活动,几乎囊括了所有的知识 生产与信息资源配置活动,形成了“知识产业”研究 的体系。 马克卢普的信息经济测度理论和方法是最早的宏 观信息经济的测度理论和方法。他1962年出版的美 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是一部奠基性的、具有国际影 响的宏观信息经济学著作。 15 马克卢普信息经济测度理论的体系 马克卢普的信息经济测度体系:知识产业及其 在“教育产业、研究与开发产业、通信媒介产 业、信息设备产业和信息服务产业”等五个层 次上的组成是马克卢普信息经济理论的核心。 教育产业方面 研究与开发方面 在通信媒介产业方面 信息设备产业方面 信息服务产业方面 16 马克卢普信息经济测度方法 l马克卢普的信息经济测度方法是采用“最终需求法” 进行测算的。 l 其中: l C是消费量,消费者对信息部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量或消费量。 l I是投资量,企业对信息部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量或消费量或 l 是企业、组织和政府对信息部门固定资产和物质储备的总投资。 l G是政府采购,对信息部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量或消费量。 l X是出口额,本国信息部门产品或服务在国外的销售额。 l M是进口额,从外国购进的信息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额。 l (X-M)是出口净额,信息部门产品和服务的出口与进口的差额。 17 波拉特信息经济测度理论 l波拉特于1977年以政府出版物的形式出版了其博士论文 l 九卷本的研究报告信息经济。 l信息经济各卷的内容是: l 第一卷信息经济:定义与测度; l 第二卷信息经济:测度第一信息部门的资料与方法; l 第三卷信息经济:产业间转换矩阵; l 第四卷信息经济:技术矩阵; l 第五卷信息经济:总体结果矩阵; l 第六卷信息经济:应用就业结构的产业矩阵测算劳动收入 ; l 第七卷信息经济:应用就业结构的产业矩阵测算劳动收入 ; l 第八卷信息经济:国民收入、劳动力和投入产出表; l 第九卷信息经济:对使用全部数据库的用户指导。 18 波拉特测度体系 信息部门 一级信息部门 二级信息部门 生产知识和具有发明性质的行业 信息交流与流通行业 风险管理业 调查和协调业 信息处理与传递服务业 信息商品业 部分政府活动 基础设施 政府公共部门 民间管理部门 一级信息部门是直接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产业 二级信息部门是信息生产仅供自身消费的大部分政府公共部门和 一切私人企业的管理部门 19 一级信息部门测度 l增值法:是将所有部门的销售额或营业收入扣 除别的部门购买生产资料的支出之后的余额相 加后求得一定时期内社会生产的新增价值总额 的一种计算方法。 增值法计算信息市场的产值, 要运用到投入产出分析 20 投入产出表 21 投入产出 l投入产出模型:一个产业的产出量就是最终需要和中间投入的 总额 22 投入产出模型 l公式可得出: 若已知最终需求,就可 导出各产业的总产出 l产业规模分析:若引入技术系数 , 23 投入产出灵敏度分析 l利用这个公式,我们就可以算出如果某个部门产出需 求发生变化,而引起对其他们部门的影响变化 列昂捷 夫乘数 表示为生产一个单 位j部门的最终产品 ,需要i部门生产的 总产品量 带动度 感应度 24 影响系数 l带动度的影响系数: l感应度的影响系数: 25 二级信息部门测算 l第二信息部门增加值 l =第二信息部门的信息劳动者收入+ l +第二信息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值 l =第二信息部门的信息劳动者人数 l (人均工资+人均固定资产折旧) 26 五种类型职业的信息劳动者 l1)知识生产和发明者 l2)知识的分配和传播者 l3)市场调查和咨询人员 l4)信息处理和传播人员 l5)信息设备劳动者 27 日本信息化指数模型社会信息活动水平测定 28 日本信息化指数模型社会信息活动水平测定 29 日本信息化指数的计算方法: l (1)将基年各项指标的值指数定为100,然后 l分别将测算年度的同类指标值除以基年指标值, l求得测算年度的各项指标值的指数,再将各项指 l标值指数相加除以项数,就可得到最终的信息化 l指数。 l (2)分别计算出Q、E、P、U这四个组的指数平 l均值,即对每一组的变量指数值求平均值,再对 l分组的指数平均值算术平均值得出最终的信息化 l指数。 30 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 l信息产业发展潜在力 l信息产品开发力 l信息产业生产力 l信息资源流通力 l信息资源利用力 l信息产业平衡力 31 信息化综合指数法 钟义信 信息产业能力 信息基础设施装备能力 信息基础设施使用水平 信息主体水平 信息消费水平 32 9.2 信息经济宏观测度方法比较 l l 优点优点: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思想,在20世纪60年代, 被美国学者广泛地应用。对波拉特的信息经济、 彼 l得德鲁克的间断的时代、丹尼尔贝尔的后工 业化社会的来临、约翰奈斯比特的大趋势等 著名著作中的某些重要思想都有直接的影响。 l l 缺点缺点:一是关于“教育”划归信息产业的问题; l 二是关于“知识”、“知识产业”概念的范畴问题 ; l 三是关于测度指标体系设计问题。 马克卢普的信息经济测度理论与方法马克卢普的信息经济测度理论与方法 33 信息经济宏观测度方法比较 l优点: l1、选取了经济学的角度和经济统计的语言; l2、首次从国民经济各部门中识别出信息行业,并开 拓性地以定量方式反映出信息行业或信息劳动力在整 个经济部门中的比重及其变化; l 3、对二级信息部门的明确划分和测度更具创造性; l 4、波拉特方法对于研究信息产业与国民经济结构及 其他产业部门间的内在联系等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l 5、波拉特测度的值为绝对量,具有经济学的意义。 l l 缺点缺点:对于信息活动、信息行业、信息职业等的划分 尚缺乏统一的科学标准; 波拉特的信息经济测度理论与方法波拉特的信息经济测度理论与方法 34 信息经济宏观测度方法比较 l l 优点优点:该方法所用的统计资料易获得,参数少,计算 简单,实用性较强。 l l 缺点缺点:1、理论上,该模型过于简单,不够全面; l 2、该模型采用算术平均得出综合的测度结果, l 不能区分出不同参数或不同因子的贡献大 l 小,简单平均的算法其结果可能掩盖实质上 l 的差异; l 3、该方法的测度结果是无量纲的相对量, l 该值只有相对的意义,无绝对的意义。 日本的信息化指数模型法日本的信息化指数模型法 35 通信业与社会信息化 l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特点 l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l转轨阶段 l自主开发薄弱 l城乡、地区发展部均衡 l全社会 l新生事物 l对外合作和交流 l弘扬民族文化 36 通信业在社会信息化中的地位和作 用 l通信网络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与 基础 l通信业发展带动了信息技术的进步 l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l带动了信息产业的发展 l促进了国民信息化素质的提高 l带动产业升级 37 网络经济 l技术会改变,经济规律不会 l新的通信技术,世界变小,规模经济 l互联网的影响,百年前的电话 l商业决策的模式杂乱无章; lNetscape在本质上的脆弱性,经典的互联问题 (interconnection): 其浏览器要在微软的操作系 统中工作; l20世纪初的市话公司和贝尔系统的竞争; l软件和硬件的互补性(complementary). 38 1. 网络经济的基本概念 l信息(Information) l定义 l任何可以被数字化(编码成一段字节)的事物; l棒球分数、书籍、数据库、杂志、电影、音乐 、股票指数和网页; l对消费者的价值:娱乐价值,商业价值; l生产和收集的成本很高. 39 1. 网络经济的基本概念 l信息(Information) (Conti.) l生产信息的成本 l信息的生产成本很高,但是复制成本很低; l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 l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已不再起作用; l必须根据顾客价值而不是生产成本为信息产品 定价; l顾客对信息产品的评价差别很大,以价值为基础 的定价会引起差别定价: 时间延迟. 40 1. 网络经济的基本概念 l信息(Information) (Conti.) l管理知识产权 l信息 “私有化” 会促进信息的生产: 专利、版权和 商标等; l无法确保对信息的完全控制权: 执行问题; l互联网: 巨大的、无法控制的拷贝机; l过于谨慎: 录像产业,被视作洪水猛兽的录像带租 售市场成为了好莱坞的聚宝盆; l管理知识产权的目标: 选择能使你的知识产权价 值最大化,而不是最大限度地保护知识产权. 41 1. 网络经济的基本概念 l信息(Information) (Conti.) l信息是 “经验产品” l经验产品: 如果消费者必须尝试才能对它进行评 价的产品;大多数新产品都是. l帮助消费者了解新产品的策略: 免费样品、促销 定价和鉴定等. l大部分媒体制造商通过品牌和名誉来克服经验 产品难题. l华尔街日报品牌: 内容质量高. 42 1. 网络经济的基本概念 l信息(Information) (Conti.) l注意力经济学 l信息超载(获得信息的迅速、便捷、低价), 信息 的丰富产生注意力的贫乏(H.Simon); l避免无用信息,搜索引擎: 对顾客所需要的信息的 定位、过滤和传播; lAmazon花费1,900万US$购买AOL的850万顾客 的注意力; l互联网兼顾大众传播媒介和个人通讯媒介的优 势,使销售者从传统的广播形式转移到一对一的 营销; 43 1. 网络经济的基本概念 l信息(Information) (Conti.) l注意力经济学 l双赢: 广告商找到了它的目标市场,顾客只需注意 自己感兴趣的广告; l收集特定顾客需求偏好信息, 信息提供者可设计 出定制化程度更高的、更具价值的产品; l掌握这种营销技能的企业会兴旺发达, 继续进行 无重点的大范围广告战的企业在竞争中会处于 劣势. 44 1. 网络经济的基本概念 l技术(Technology) l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 l信息的存储、搜索、获取、拷贝、过滤、控制 、浏览、传输和接收; l基础设施之于信息如瓶之于酒: 技术是使得信息 可以被传输到终端用户处的载体; l信息经济的动力来自IT和基础设施的进步; l网络的价值在于其提供即时信息的能力; l信息经济=信息和相关技术. 45 1. 网络经济的基本概念 l技术(Technology) (Conti.) l系统竞争 lIT中无处不在的系统: 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 CPU和内存条; 驱动器和控制卡; 录像机和录像 带; l无所不能?不同的组件由不同制造商以不同的生 产和商业模式制造出来; l传统的竞争战略集中于: 竞争者、供应商和顾客; 信息经济中,互补产品与兼容性; lIT对系统的依赖性意味着企业不但要重视竞争对 手, 还要重视合作伙伴. 46 1. 网络经济的基本概念 l技术(Technology) (Conti.) l系统竞争 l关键的商业决策: 组成联盟、扶植伙伴和保证兼 容; l微软与英特尔的合作(Wintel联盟): 关键是要对 互补产品进行商品化而不侵蚀自己的核心力量; l苹果公司: 高度完整的平台,整合性好,性能更佳, 失去竞争力. 47 1. 网络经济的基本概念 l技术(Technology) (Conti.) l锁定(lock-in)和转手成本(switching cost) l一旦你选择用某种技术或格式存储信息,转手成 本将会非常高, 你被锁定或套牢. l转移成本的规模本身就是系统创造者的策略选 择之一. l每当你向某种特定的信息技术系统投入各种补 充和耐用的资产时,就会产生锁定: 设备更新、数 据文件的转换、新系统使用需要重新培训. 48 1. 网络经济的基本概念 l技术(Technology) (Conti.) l锁定(lock-in)和转手成本(switching cost) l锁定可出现在 l个人层面:LP机转手到CD机; l公司层面:Lotus 1-2-3到MS Excel; l社会层面:键盘格局、微软桌面操作环境. 49 1. 网络经济的基本概念 l技术(Technology) (Conti.) l正反馈、网络外部性和标准 l当一种产品对一名用户的价值取决于该产品别 的用户的数量时,此种产品就显示出了网络外部 性(network externality), 或网络效应; l通讯技术是一个主要的例子: 电话、电子邮件、 传真机和Modem等; l受强烈的网络效应影响的技术: 长的引入期后爆 炸性的增长. 50 1. 网络经济的基本概念 l技术(Technology) (Conti.) l正反馈、网络外部性和标准 l正反馈: 网络外部性的根源 l随着用户安装基数(installed base)的增加,越来越多的 用户发现使用该产品是值得的; l当产品达到临界容量(critical mass)后,就会迅速占据市 场. l传真机: 亚历山大贝恩, 1843年申请专利, AT 1982年以前几 乎没有多少人有传真机; 1987年之后, 绝大多数 企业都有至少一台传真机. 51 1. 网络经济的基本概念 l技术(Technology) (Conti.) l正反馈、网络外部性和标准 l因特网: l1969年, 第一封电子邮件; l80年代中期, 电子邮件仍是技术人员的专用品; l89年95年期间每年翻一番; l95年互联网商业化后, 增长速度更快. l虚拟网络: 每个Mac用户都从更大的网络中获益, 更大的网络使文件和诀窍的交流更为便捷, 鼓励 更多软件商投入更多的资源开发在Mac上使用的 软件. 52 1. 网络经济的基本概念 l技术(Technology) (Conti.) l正反馈、网络外部性和标准 l顾客预期: 被预期成为标准的产品将会成为标准; 进入网络效应很强的市场的公司会力图告诉顾 客其产品将最终成为标准,而与之竞争的不兼容 产品会很快被孤立. l产品预告: 在网络效应很强时,可能与实际推出一 样重要. 气件(Vaporware). l妨碍竞争; l双刃剑: 在减少竞争对手产品的销售量的同时,也会减 少你自己的销售量. 53 1. 网络经济的基本概念 l技术(Technology) (Conti.) l正反馈、网络外部性和标准 lIT业中,战略部署的时机选择非常重要: 临界容量 的重要性、消费者预期和技术变迁的速度; NHK 与高清晰度电视; l兼容性决策: Sony和Philips掌握原始CD技术的 控制权; l战略联盟集团: 达到临界容量的方法之一,合作伙 伴可以是顾客、互补着或竞争对手. 54 2. 网络经济基本定律1 l第1定律: 摩尔定律(Moores Law) l微处理器的速度会每18个月翻一番. 这就意味着 - l每5年它的速度会快10倍, 每10年快100倍. l同等价位的微处理器会越变越快, 同等速度的微处 理器会越变越便宜. l可以想见, 在未来, 世界各地的人不但都可以通过自 己的计算机上网, 而且还可以通过他们的电视、电 话、电子书和电子钱包上网. l其它类似的速度. 1 Source: TrendDoubling Period(Months)Name of Law Semiconductor performance 18Moores Law Computer performance/$ 21Roberts Law Comm.-bits/$ before1995 79 Comm.- bits/$ with DWDM 12 Max. Internet Trunk Speed in service 22 Internet Traffic Growth 1969-1982 21 Internet Traffic Growth 1983-1997 9 Internet Traffic Growth 1997-2008 6 Internet Router/Switch Max Speed until 1997 22 Internet Router/Switch Max Speed after 1997 6 Source: Dr. Lawrence G. Roberts, Chairman, Packetcom Inc.Gordon Moore, Intels cofounder 55 2. 网络经济基本定律 l第2定律: 吉尔德定律(Gilders Law) l在未来25年, 主干网的带宽将每6个月增加一倍. 其 增长速度超过摩尔定律预测的CPU增长速度的3倍. l今天, 几乎所有知名的电讯公司都在乐此不疲地铺 设缆线. 当带宽变得足够充裕时, 上网的代价也会下 降. 在美国, 今天已经有很多的ISP向用户提供免费 上网的服务. 56 2. 网络经济基本定律 l第3定律: 麦特卡尔夫定律(Metcalfes Law) l以太网的发明人鲍勃麦特卡尔夫告诉我们:网络价 值同网络用户数量的平方成正比(即n个联结能创造 n2的效益). l如果将机器联成一个网络, 在网络上, 每一个人可以 看到所有其它人的内容, 100人每人能看到100人的 内容, 所以效率是10,000. 10,000人的效率就是 10,000,000. 57 2. 网络经济基本定律 l第4定律: 无限的能力与机会 l网络和传统媒体最大的差别: 网络上的每一个用户 之间都是相互平等的. 他们拥有同样的创作和白手 起家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 在网上, 每一个人都可以 成为一个扩散信息的点. l在美国, 有很多人在网上完成了他们曾遥不可及的 梦想. 有一个学生, 他嫌网上信息不好找, 就做了一 个目录. 两年后, 他成为身价十亿美元的创业者偶像 . 他就是Yahoo!的杨致远. 58 2. 网络经济基本定律 l第5定律: 良性循环带来收益递增 l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兴行业的“收益递增”, 例如做网上书店的Amazon和做网上拍卖的eBay. l而且, 互联网本身的发展也是一个“收益递增”的过 程, 也是在一个良性循环下形成的. 由于有不断增长 的互联网用户群, 才造成足够的经济理由去开创更 多的网上内容和服务; 由于有不断增加的内容和网 上服务, 才造成足够的经济理由去投资建设基础设 施, 使得带宽更大, 速度更快; 因为有了更多的带宽, 所以有了更多的上网设备. 59 2. 网络经济基本定律 l第6定律: “物以多为贵”、拥抱标准 l共享程度越高的东西越有价值. HTML, XML或 Internet Explorer, 如果只有一个用户使用, 那它们 的价值就是零; 只有更多人的认可和使用, 一项技术 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l造成“多”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符合“标准”. 就像火车和 路轨, 如果欧洲、亚洲甚至每一个国家都各自为政, 制订不同规格的火车或路轨标准, 就不会有今天贯 穿欧亚的“大陆桥”. 60 2. 网络经济基本定律 l第7定律: 注意力经济 l如果能够在网络经济发展过程中成为某一特定领域 如网上售书、网上新闻发布、网上汽车零件的霸主 , 他们面临的商机将是无价的. l所谓“霸主”, 就是在用户心目中, 想到某个领域, 就 联想到你. 因此, 为了得到用户的青睐, 网络公司愿 意花较大的宣传费用, 得到用户的“注意力”. 61 2. 网络经济基本定律 l第8定律: 价格永恒降低 l在网络经济中, 有几个特殊的现象: 边际成本趋近于 零, 无中间人的抽成, 网上所有商品的价格透明, 很 容易货比三家, 开公司的成本降低. l前面曾提到“物以多为贵”, 越多人使用一个产品和 服务, 它的价值才能越高, 那么, 为了让更多的人使 用, 很多很好的产品和服务开始降价甚至是免费. 目 前大家耳熟能详的网络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 免 费电子邮件服务等都是这一全新思维的具体体现. 62 2. 网络经济基本定律 l第9定律: 自我管制经济带来消费者的天堂 l网络经济是一个非常强大和健康的经济体系, 因为 它无情地打击低效率和浪费, 自动地攻击不合理的 利润与迫害性的垄断. l在网络社会, 几乎不可能有长期的所谓“垄断者”. 即 使有垄断者, 它也不会是一个有害消费者利益的垄 断者, 因为它必须通过不断降价或提升服务品质, 来 避免自己已有客户的流失. 63 2. 网络经济基本定律 l第10定律: 不创新则灭亡 l网络经济对消费者固然眷恋, 但对网络公司却是相 当无情的. 如果你幸运地取得了成功, 你会发现周围 会立即出现多位竞争者! l要特别指出的是, 创新的定义并不只是局限在技术 层面, 它包括每一次市场的创新, 每一个商业模式的 创新. 64 2. 网络经济基本定律 l第11定律: 自食生存 l在旧经济时代, 眼前的利润就是目标; 在网络经济时 代, 千万不要因为眼前小利而忽略一场变革的来临, 对你的公司来说那将是灾难性的. 因此, 你应该不再 只是被动地顺应变革, 而是要预知, 甚至促成变革的 到来. Lee Iacooca曾经说过:“当一场变革到来的时 候, 你要么领先, 要么跟随, 要么就被踢出历史舞台 .” 65 2. 网络经济基本定律 l第12定律: 快吃慢、新吃旧 l从成立到拥有10亿美金的市场值, lHP用了47年时间, l微软公司用了15年时间, lYahoo!用了2年时间, l而NetZero却只用了9个月的时间 l网络经济时代则不同, 小公司可以战胜大公司; 转型 速度快的公司可以战胜速度慢的公司; 新的公司可 以战胜老牌的公司. 没有一家公司可以永远立于不 败之地. 要得到成功, 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最有魄 力的作风不断创新. 66 2. 网络经济基本定律 l第13定律: 最终必须获利 l尽管网络革命是一次非常了不起的革命, 但是, 所有 公司对股东最终的责任仍是获利. 对于一家网络公 司来说, 股东们可以延长他们对获利的耐心, 让公司 从注意力开始做起, 但是最终它必须能够获取利润. 对于这一点, 华尔街直到今年2000年4月Nasdaq股 市大跌时才开始理解. 67 2. 网络经济基本定律 l第14定律: 实虚必合 l很多人原来认为网络公司与传统公司总是对立的, 因为AOL(美国在线)曾挑战传统媒体, Yahoo!曾挑 战传统载体, Amazon曾挑战传统书店. 但现实的传 统业务与虚拟的网络业务最后终将结合. 68 3. 网络经济的基本规律1 l赢家通吃 l马太效应. l占领的市场份额越大, 获利越多, 即富者越富, 穷 者越穷. l要么第一, 要么被淘汰, 没有中庸之道可循. l例子 lMicrosoft Windows vs. MacOS, Unix, Novel. lMS Office vs. Word Perfect, WPS 2000. 1 Source: Lewis, The non-friction economy, Harper Collins, 1998 69 3. 网络经济的基本规律 l主流化策略(Mainstreaming) l定义: 为了赢得市场最大份额而赠送第一代产品的 竞争策略. l古老的法则: 赠送剃须刀是为了售出刀片, 或者赠送 刀片是为了售出剃须刀. l主流化的目标: 锁定大批固定用户, 消除竞争. l在线服务, CompuServe 开始时遥遥领先, AOL1995年采用了主流化策略迅速赶超了 CompuServe. 赠送数百万份PC机桌面软件. l冒险: 一旦该策略不能发挥作用, 总得有人承担费用 . 70 3. 网络经济的基本规律 lPICN要素 lPersonalization(个人化) lto make personal or individual; specifically : to mark as the property of a particular person. lIndividulization(人性化) lto make individual in character lCustomization(定制) lto build, fit, or alter according to individual specifications l按用户需求和偏好, 量身定做. 海尔冰箱, Pointcast lNarrowcasting lradio or television transmission aimed at a narrowly defined area or audience (as paying subscribers or night workers) 71 3. 网络经济的基本规律 l因特网时(Internet Time) l因特网上的时间价值是巨大的, 网上的几分钟, 相当 于普通商务时间的几天. 时代延续时间(年) 交互速度 (英里/小时) 环球所需时间 农业3-5000(时代)3-5(人力)3-5(Y) 工业3-500(革命)3-50(马车-汽车)0.3-0.5(M) 后工业3-50(趋势)3-500(飞机)0.03-0.05(D) 信息时代3-5(时尚)3-5000(网络)0.003-0.005(H) 72 3. 网络经济的基本规律 l市场广度(受众量)与信息丰富度的权衡 l传统经济需要权衡. l网络经济达到高度统一. Reach(伸及广度) 没有地理边界 没有时区约束 经济实体间的充分互联 Richness(信息丰富度) 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 更加透明 加强信息交流 双向信息交流 定制与个人化 Digital representation(数字呈现) 缺乏 “触摸” 感 减少交易成本 虚拟店面 改变搜索成本的本质 Internet连接 的市场 Source: Evans and Wurster (1999), Blown to bits: how the new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transforms strategy,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Information richness Audiences New level of info richness and audiences Facilitating factors: - Increase of connectivity - Introduction of standards (tech std. and content std.) Source: Evans P. and Wurster T., Strategy and new information economic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Sept/Oct 1997, pp.71 Bandwidth Info focus Interactivity Reliability Secu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