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杜甫诗三首.ppt_第1页
高中杜甫诗三首.ppt_第2页
高中杜甫诗三首.ppt_第3页
高中杜甫诗三首.ppt_第4页
高中杜甫诗三首.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 神”是谁评价李白的? 一、杜甫 v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 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 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 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 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 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 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 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 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 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 、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 ,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 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 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 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 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 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 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 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 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 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 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 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 ,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 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 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 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 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 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 (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 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 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 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 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 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 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 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 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 “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 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 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 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 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 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 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 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 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 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 的集大成者。 杜甫诗三首 v秋兴八首(其一) 学习目标 v1 . 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学会鉴赏诗歌。 v2 .从写景、抒情、炼字方面赏析诗歌。 v3 .理解诗歌主旨,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 回顾 v诗歌鉴赏之“四抓”“三么”: 一、抓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情感 二、抓作者:知人论世 三、抓诗句:(三么: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怎么写? )意象/意境、技巧、 情感 四、抓注释:难理解的词语;传递诗歌当 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感 )。 律诗律诗 v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依次称首联、颔 联、颈联、尾联。 v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v中间两联须对仗。 v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 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 韵,一韵到底。 登高 朗读指导: 节奏: 七律一般二四六分明(平仄),(节 拍)为“二二二一”, 也可根据意 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dio w sn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yn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j xn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cu zhn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一、抓题目 v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 ,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 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 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 故曰秋兴。 v秋兴,即因秋感兴(触景生情),是他 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 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抓作者(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 陵野老,河南巩县人。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 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 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 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 工部。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 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 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创作背景 v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 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 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 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 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 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 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 会背景写成的。 三、抓诗句及注释(“三么”) 一、写了什么:意象? v玉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v 丛菊 他日泪 孤舟 寒衣 刀尺 白帝城 暮砧 v意境:营造了衰败、萧瑟、阴森又风云变化 的悲壮意境。 你认为这首诗 主要表达了什么思 想感情? 第二、表达了什么? 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1、通过抓取、分析意象,透过意 象把握思想感情。 2、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 情感的语句。 问题:哪个诗句最能表明诗人感情? v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v明确主旨: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第三、怎么写? 试运用相关诗歌鉴赏的常 识进行分析。 (提示:如可以从本诗的意象 、意境,表达技巧(抒情手法 、修辞手法),炼字,语言风 格等方面去探讨。) 本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抒情手法): 首联:借景抒情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v诗人借助秋露清冷,草木凋落,秋气萧 森等景象,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无人 重用的寂寥一生,如今漂泊沦落,转徙 他乡,这是何等哀伤。所以说,这是借 用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老大伤悲、凄苦 的情怀。 v首联状秋季阴森之景,衬作者低沉心境。 问题: 颔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写了哪些意象?)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文字上推敲就是在思想感情上进 行推敲”) v颔联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巫峡中的江 水波涛汹涌,大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 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 v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 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 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从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愁绪。 v因此,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又 暗含感情,意蕴丰富。 v触景生情,抒发感慨,情因景而显,景 因情而深。 问题:尾联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 中来,写千家万户的“刀尺声”“捣衣 声”,其用意何在? v岁至寒冬,晚上家家为亲人赶制冬衣,而诗 人却仍旅居外地,听到这声音怎能不起孤苦 无依的羁旅伤感之情。 v用意: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衣声 中,含蓄蕴藉,韵味绵长。 v 小结 v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 v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 ,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 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 担忧。 v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 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 国之秋。 沉郁顿挫: v 全诗感世伤己,感情悲凉,透出的是“沉郁” ;声韵铿锵低回,(押平声韵)似水流冰下 ,凸显的是“顿挫”。 v 秋兴八首其二 v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华。 v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v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v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v 其三 v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v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v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v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v 其四 v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v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v直北关山金鼓震,征西车马羽书迟。 v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v 其五 v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v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v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v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v 其六 v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v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v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 v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v 其七 v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v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v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v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v其八 v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美陂。 v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v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v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咏怀古迹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 在这首诗当中,你读 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 诗眼:“怨恨”: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 思念故乡的幽怨。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 昏庸糊涂的怨恨。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 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 ,写的是什么? “群山万壑赴荆门” 写的是昭君村的地点和那里的景色。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 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 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 绝的千山万壑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 ,又有变幻之姿。 v1.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v2.借高山大串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昭君 的奇伟形象。 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 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 ,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 惊天动地。清 吴瞻泰 佳句鉴赏 v “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 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 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 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 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 “连”字 写出塞万里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 下有神。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 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 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 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 旷凄清!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 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 凄凉与冷落,一句话写尽 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 空”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 外,不能归汉,昭君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 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 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 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 ,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 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 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 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 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 琶声!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人咏叹王昭 君其人其事,寄寓 了自身怎样的情感 ?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 ,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 ,任左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任左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 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 “悲昭君以自悲也”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 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 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 的深沉怨恨。的深沉怨恨。 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 ,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 及。 清李子德 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 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 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 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 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 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 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 感慨。 总结: 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 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 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 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 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 。 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v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 的(弄清史实) v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 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 态度(体悟感情) v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 达 (分析技巧) 咏怀古迹其一 v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v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v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v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v 其二 v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v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v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v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v 其四 v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v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v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v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v 其五 v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v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v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v 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登高 v风急天高猿啸哀, v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v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v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v潦倒新停浊酒杯。 明丽清爽的秋景图 沉郁悲凉,韶光易逝,壮志难酬 羁旅之愁,孤独之感 忧国伤时 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 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 意思意思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