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doc_第1页
[哲学]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doc_第2页
[哲学]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doc_第3页
[哲学]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doc_第4页
[哲学]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B思维能否产生理论 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 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E思维能否反作用于存在 1.2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理在事先C物是感觉的集合 D心外无事E吾心即宇宙 1.3以下各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心外无物” B“天下物皆可理照” C“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 D“理在事先” E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1.4哲学和具体科学关系问题上的错误观点主要有()。 A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B哲学是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 C哲学高于所有具体科学 D具体科学可以蔑视哲学 E具体科学需要有哲学的指导 1.5主张思维能认识现实世界的有()。 A所有唯心主义 B有些唯心主义C所有唯物主义 D有些唯物主义E休谟和康德哲学 1.6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 A用机械力学的尺度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 B具有形而上学性C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 D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E对社会历史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1.7旧历史观的主要缺陷是()。 A否认阶级斗争的存在 B不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C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作用 D没有找到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根源E没有摸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1.8现代西方哲学从思想倾向上可分为两大思潮,它们分别是()。 A本体论 B认识论 C人本主义 D科学主义 E理性主义 1.9下列哲学属于非理性主义的有()。 A黑格尔哲学 B唯意志主义 C贝克莱主义 D弗洛伊德主义 E存在主义 1.10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变革表现的有()。 A提出了阶级斗争的观点 B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C实现了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结合 D实现厂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 E实现了唯物的自然观和唯物的历史观的结合1.2 ACD ACDE BCDE BCD BC ABDE CDE CD BD BDE1.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 A强调发展和变化的观点 B公然申明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C强调入在世界中的中心地位 D主张理论来源实践又为实践服务E主张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1.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引起了哲学的革命变革,主要表现在()。 A结束了“科学之科学”的哲学时代 B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C使哲学发展到了顶峰 D建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E使被剥削、被统治的劳动者阶级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世界观理论体系 1.13下列哲学流派属于人本主义的有()。 A唯意志主义 B马赫主义 C存在主义 D贝克莱主义 E逻辑实证主义 1.14下列哲学流派属于科学主义的有()。 A存在主义 B生命哲学 C唯意志主义 D实用主义 E逻辑实证主义 1.1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主要自然科学前提是()。 A生物进化论 B细胞学说 C信息科学 D控制论 E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1.1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主要特征是()。 A直观性 B非科学性 C辩证性 D机械性 E形而上学性 1.17当今科技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有()。 A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B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C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 D否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E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 1.18唯物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出现过三种主要形态()。 A朴素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D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E原子唯物主义 1.19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两个结合和统一是指()。 A认识与思维的结合和统一 B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结合和统一C辩证唯物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的历史观的结合和统 D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结合和统一E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结合和统一 1.20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同我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大理论成果是()。 A中国革命的战略和策略 B中国*的建党学说 C李大钊的唯物史观D毛泽东思想 E邓小平理论 BD ABDE AD DE ABE ABC ABE ACD BC DE1.3 第二章 2.1以下观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有()。 A“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B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C水是原初物质D物质是指水土气风 E火是万物的本原 2.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 A无不运动的物质 B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C运动就是物质D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E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2.3哲学上讲的静止是指()。 A绝对不动 B运动的特殊形式 C永恒不变D事物处于量变状态 E事物在特定参考系中未发生位置变动 2.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运动不一定是物质的运动 E物质不一定都在运动 2.5时间的特性是()。 A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均匀地流逝 B持续性 C顺序性D一维性 E物质的存在方式 2.6空间的特性是()。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物质的存在方式 C三维性D绝对的空无 E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2.7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 A劳动是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B在社会中不存在精神现象和精神活动C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历史的前提 D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E社会中不存在物质关系以外的其他关系 2.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不存在,这种观点是()。 A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 B彻底的无神论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E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2.9从起源上看,意识是()。 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社会的产物 C物质的最高产物D精神的产物 E人脑的分泌物 2.10意识的本质是()。 A人的精神的特质 B人脑的机能 C对客观世界的反映D一切动物大脑的功能 E对客观世界直接感知 1.4 ACDE ABDE BDE ABC BCDE ABC ACD ABD ABC BC2.11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表现为()。 A反映客观世界 B创造客观世界 C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D影响主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E观念地再现客观世界 2.12下列各项属于意识能动性的有()。 A创造客观世界 B为自然界立法 C确立目的和计划D确立事物的秩序 E创造理论体系 2.13下列活动属于人有意识的活动有()。 A三思而后行 B趋利避害 C饥不择食D眉头一皱计上头 E饮食和生育 2.14下列观点属于唯心主义的有()。 A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 B人有生而知之者 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器官 E意识的内容来源于人脑 2.15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必须具备的条件是指()。 A意识是否正确 B意识是否掌握群众 C必要的物质手段D社会实践 E意识是否具有主观性 2.16规律的特点有()。 A客观性 B无条件性 C稳定性和重复性 D普遍性 E具体性 2.17下列观点属于唯心论的一元论的有()。 A“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 B“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五天地,无人无物” C原子是“宇宙之砖” D“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E绝对观念派生万事万物 2.18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B客观规律不能违背,所以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C土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D越是强调客观规律就越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E越是尊重客观规律就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2.19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 A抛弃一切理论 B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C坚持唯物论的一元论D坚持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E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 1.5 ABCDE ACE AD ABCE BCE ACDE BDE ACE BCDE第三章3.1唯物辩证法认为()。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普遍的B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是互为前提的C事物的一切联系都是通过中介实现的D事物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E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3.2否认客观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认为()。A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B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时空联系是人的感性直观形式赋予外部世界的D因果联系是人的先验的知性形式赋予外部世界的E人借助于逻辑思维才把事物联系起来3.3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主要有()。A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B真实联系和虚假联系C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D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E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3.4唯物辩证法认为,条件是()。A客观存在的 B复杂多样的C可以改变的 D可以创造的E可以随意选择的3.5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是()。A系统论不能取代唯物辩证法B唯物辩证法可以取代系统论C系统论高于唯物辩证法D系统论证实和丰富了唯物辩证法E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3.6下列观点正确的有()。A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C发展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D发展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位移E新陈代谢就是发展3.7新事物之所以能够战胜旧事物是因为()。A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旧事物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B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C新事物出现时力量大于旧事物D新事物产生时比旧事物更完善E社会领域中的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3.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在于主张()。A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存在的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变的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其内部矛盾,还是外力推动的D事物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E事物是过程的集合体,还是僵死不变的堆积3.9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这是因为()。A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C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D它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E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3.10可以把发展理解为()。A事物自己的前进运动B事物数量的增减C事物运动过程的飞跃D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E旧事物的消灭和新事物的产生1.6 ABDE CDE ACDE ABCD ADE ABCE ABE ABCE ABCDE ACDE3.11辩证矛盾是指()。A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B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C思维中的前后不一致D主观上发生的错误E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的性质3.12矛盾同一性的含义包括矛盾双方()。A相互联系 B相互依存C相互贯通 D相互渗透E相互排斥3.13下列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现形式的是()。A人民内部不同意见的争论B敌对阶级的阶级斗争C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D生物体内同化与异化的区别E物理现象中的吸引与排斥的对立3.1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有区别的,这是因为()。A它们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B它们在事物矛盾运动中所处地位不同C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斗争性是五条件的D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E同一性推动量变,斗争性实现质变3.15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表明()。A斗争本身就是发展B矛盾斗争越激烈,越能推动事物的发展C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D只有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E矛盾双方得到调和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3.16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B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C实现事物的质变D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E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3.17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性B使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C规定矛盾双方转化的方向D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量变E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3.18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A内因是内部矛盾,外因是外部矛盾B在事物发展中,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C在一般情况下,对事物的发展来说,内因是不可缺少的,外因起决定作用D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E内因和外因既对立又统一3.19矛盾的普遍性表明()。A矛盾无处不在B矛盾无对不有C任何事物都有矛盾D认识事物就是要分析矛盾E解决问题就是要解决矛盾3.20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十分重要,因为()。A它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B它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根本方法D用一种方法可以解决不同的矛盾E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1.7 AB ABCD ABCDE ABCD CD AD DE ABDE ABCDE ABCE3.2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A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C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D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E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22“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个性与共性的联系B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联系C个别与一般的联系D次要矛盾与主要矛盾的联系E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联系3.2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A矛盾同一性的重要表现B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C指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不同D指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力量不平衡E指在复杂事物中,诸多矛盾的发展不平衡3.24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主要哲学根据是()。A质与量统一的原理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C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关系的原理D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E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3.25质和事物的关系是()。A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B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C质是事物的外在表现D质和事物是不能分离的E质就是事物的属性3.26事物的质和量都是()。A同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的 B多方面的 C客观的D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E事物的外在表现3.27事物的度是指()。A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B质和量的对立统一C质变和量变的对立统一D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E一定质的事物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的最高界限3.28在量变过程中,事物处于()。A相对静止状态B连续性的变化C显著变动状态D突破了事物度的变化E渐进过程的中断3.29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表现为()。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D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E任何量变都引起质变3.30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就会导致()。A庸俗进化论 B激变论 C经验论 D冒险主义 E改良主义1.8 CDE ACE BCDE BD ABD BC AB AB ABCD ABDE3.31下列现象中属于事物的构成成分的排列组合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引起的质变是()。A化学中的同分异构体B生产力不断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C积小流成江海D同样数量和素质的劳动力由于劳动组合不同产生不同质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果E水温降低到一定程度使水从液态变为固态3.32下列现象中属于不通过对抗的形式来实现的质变是()。A自然界中的地震B由旧物种发展为新物种C由猿转变为人D阶级社会中的军事冲突E科技革命3.33量变与质变的相互渗透表现为()。A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B质变后引起新的量变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D质变过程中有量的特征E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复杂多样3.34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认为()。A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的统一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C否定中包含着肯定D否定是发展的中断E在任何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3.35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认为()。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B否定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C否定是对事物的消灭D否定是扬弃E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3.36下列命题中符合辩证否定观的有()。A推陈出新 B古为今用 C全盘西化D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E批判和抵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文化37。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B直线前进的过程C相对与绝对相统一的过程D循环往复的过程E波浪式前进的过程3.38否定之否定规律具体表现形式的特殊性表明()。A不同性质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否定形式B不同事物的发展过程有不同的曲折性C不能把否定之否定规律当作单纯的证明工具D不能把否定之否定规律看作是普遍规律E不能把否定之否定规律当作公式到处乱套3.39下列哪些现象属于因果联系()。A物体受热,体积膨胀B春夏秋冬四季更替C白昼与黑夜先后相继D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E生态平衡的破坏危害人类身体健康3.40因果联系的具体表现是复杂多样的,其中主要的类型是()。A同因异果 B同果异因C多因多果 D一果多因E复合因果1.9 AD BCE AD ABC BC ABD AE ABCE ADE ABCDE3.41下列观点中否定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的有()。A任何现象都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B任何因果联系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因果联系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心理习惯D原因和结果是人用来整理感觉经验的一种先天知性形式E因果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从主观意向中产生的3.42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区别在于()。A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不确定的趋势B必然性的存在是有原因的,偶然性的存在是没有原因的C必然性是由根本矛盾引起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引起的D必然性居于支配地位,偶然性居于服从地位E必然性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只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3.43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表现在()。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B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目己的存在和发展开辟道路C必然性是偶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D必然性背后隐藏着偶然性并受其制约E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44“在大风扬起的尘土旋涡中,没有任何一个尘土分子的分布是偶然的”,这种观点是()。A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B把因果联系与必然联系相混淆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D把一切现象看成是纯粹偶然的E把一切现象都看成必然的,否认偶然性的存在3.45全面理解可能性范畴,必须区分()。A可能性和不可能性B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C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D有根据的可能性和无根据的可能性E可能性的大小3.46我国现阶段仍然存在的封建残余因素是()。A现实性B有内在根据的存在C现存的东西D丧失了存在必然性的东西E没有原因的现象3.47唯物辩证法认为,制定政策的依据是()。A现实的可能性 B好的可能性C现实性 D现实的东西E可能的东西3.48下列现象中属于事物的内容的有()。A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B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关系C社会形态中的经济基础D社会形态中的上层建筑E语言表达的思维3.49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复杂性表现在()。A同一内容可以采取多种形式B同一形式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C新内容可以用旧形式D旧内容可以以新形式的面貌出现E丰富的形式决定内容的无限多样3.50割裂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会导致()。A唯心主义非决定论B宿命论C形而上学的片面性D形式主义E形式虚无主义3.51本质是指()。A事物的根本性质B构成事物的诸要素的总和C组成事物的各个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D事物内在的规定性E事物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综合3.52列宁说:“本质在显现;现象是本质的”。这表明()。A现象就是本质B本质和现象相互依存C本质和现象是并列关系D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现象表现出来E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本质1.10 CDE ACDE ABE ABE ABCE CD CD ACE ABCD CDE ACE BDE1.11 第四章4.1实践的基本特点表现在它是()。A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B人类的纯思维活动C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D动物的本能活动E社会的、历史的活动4.2下列活动哪些属于实践的基本形式()。A农民种地B医生诊病C学生读书D司法人员办案E科学家做实验4.3关于认识主体下列哪些观点是正确的()。A认识的主体必须是有意识的存在物B认识的主体必须是社会的存在物C认识的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D认识体是的主指实践和认识所指向的事物E认识的主体包括个人、集团和类三种形式4.4对于研究者来说下列现象属于认识的客体()。A自然现象B社会现象C现实的人D主观精神E客观化精神4.5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B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C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E思维与存在的关系4.6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A认识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过程B认识是人脑中固有的C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D认识能够与被认识对象相一致E认识来源于某种“客观精神”4.7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是()。A柏拉图B康德C黑格尔D费尔巴哈E休谟4.8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坚持()。A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B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C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D世界是可知的E实践与认识的具体历史的统一4.9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缺陷是()。A不坚持从物到思想的认识路线B不坚持可知论C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D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基础E不懂得认识过程的辩证法4.10必须坚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因为()。A离开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B理性认识就是感性认识的不断积累C感性认识不可靠,理性认识才可靠D理性认识不可靠,感性认识才可靠E要反映事物本质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1.12 CD ACE ADE ABCE ABCDE BCD BE ABCDE DE AE 4.11要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B在理论转化为大规模的实践以前,要经过一系列的试验C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D把理论转化为行动的目的和计划E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4.1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意义在于使理性认识()。A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B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现实力量C接受实践的检验D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E起改变事物发展总趋势的作用4.13人们对于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A事物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B人的认识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C人的认识要受到主体的知识水平等主观条件的限制D认识过程中难免发生错误E人的认识能力往往是不可靠的4.14每一个具体真理都具有()。A同其对象的符合性B客观性C阶级性D正确性E绝对性和相对性4.15“有用就是真理”这种真理观是()。A主观真理观B客观真理观C唯物主义真理观D唯心主义真理观E实用主义真理观4.16真理与谬误之间()。A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B二者又是统一的C相比较而存在D相斗争而发展E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17下列论断错误的有()。A凡真理必有用B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C公认的看法就是真理D真理因人而异E真理与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4.18真理的绝对性表明()。A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B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的无限性C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的有限性D真理的客观性和世界的可知性E真理的主观性和近似性4.19真理的相对性是指()。A相对真理B真理的近似性C真理包含谬误D任何真理只能是对世界某一部分的正确反映E任何真理只能是对事物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4.20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现在()。A它们是同一真理的两重属性或两个方面B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C真理的相对性包含着绝对性的成分D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E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4.21教条主义的错误在于()。A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B主观主义的片面性C否认真理的绝对性D否认真理的相对性E否认真理的具体性4.22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为它()。A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B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C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的品格D能检验人的认识是否同它的对象相符合E能引出一定的客观效果并把原先的理论与之相对照,从而判定理论是否正确4.23实践标准具有相对性,这是因为()。A实践能对人们的一切认识作出确定的检验B有些认识是实践根本无法检验的C不同的人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D实践活动的具体性、历史性E经实践证实的真理也只具有近似的正确性,仍要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1.13 BCDE ABCD ABCD ABDE ADE ABCDE CDE ABD ABDE ABCDE ABDE ABCDE DE第五章5.1在猿变为人的过程中劳动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表现在()。A劳动创造了人脑B劳动使猿的手变成了人的手C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与发展D劳动产生了意识和人类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E劳动形成了社会关系5.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A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B劳动创造人本身C劳动具有社会性,不受自然规律的制约D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E劳动是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5.3人类不同于动物主要在于()。A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B人类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C人类活动具有社会性D人类能够改变自然支配自然E人类活动的经验和技能主要通过先天本能的方式继承5.4生态系统包括以下几个部分()。A生产者 B消费者 C还原者 D分解者 E非生物环境5.5人类当今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空气污染严重 B世界性水源危机C森林惨遭毁灭 D物种不断减少E臭氧层变薄5.6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国家政权 D科学知识 E生产方式5.7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为()。A地理环境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B通过物质生产制约社会发展C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制约社会发展D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E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5.8人口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人口生产的周期较长B人口生产始终是在家庭范围内进行的C人口生产只是在一定阶段才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D生育后代是人口生产的必要环节E人口生产较少重复性和渐进性5.9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A它不是引起革命的根源B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C它不是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D它不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E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5.10人口因素只有通过物质生产才能对社会发展发生影响,因为()。A人口生产受物质生产制约B物质生产决定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C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口状况D生产方式决定人口生产的社会形式E一定的生产方式决定,一定的婚姻家庭形式5.1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A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也就越大B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就越合理C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就越不合理D对地理环境的破坏就越严重E人类和自然之间的联系就越广泛5.12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A它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B它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C它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D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E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1.14 ABCDE ABDEABCD ABCDE ABCDE ABE ABC ABD ABE ABCDE AE ABCDE1.15 第六章6.1社会的基本结构是()。A社会的经济结构B社会的政治结构C社会的意识结构D生产力系统结构E生产关系体系结构6.2依据生产关系性质划分的五种社会形态包括()。A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B资本主义社会、*社会C自然经济社会D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E信息社会6.3技术社会形态包括()。A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B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C渔猎社会、农业社会D工业社会E信息社会6.4构成生产力系统的四类因素是()。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C渗透性因素D准备性因素E生产资料因素6.5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B产品的交换以及分配方式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D人与自然的关系E物质生产过程中各种关系的总和6.6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对象包括()。A纳入生产过程的劳动资料B纳入生产过程没有经过加工的自然物C进入生产过程从事劳动实践的劳动者D经过加工的原材料E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实体6.7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有()。A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B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C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D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E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6.8国家的职能是由()。A民族的特点决定的B国家的本质决定的C统治阶级的愿望决定的D文化传统决定的E国体决定的6.9社会心理是()。A初级形式的社会意识B自发状态的社会意识C无阶级性的社会意识D不系统的社会意识E表现在人们情感、习俗中的社会意识6.10群体意识和个人意识的关系表现为()。A群体意识具有社会性、个人意识不具有社会性B群体意识不存在于个人意识之中C个人意识是意识的个性特征,群体意识是意识的共性特征D个人意识受着群体意识的制约E群体意识和个人意识可以相互转化ABC AB CDE ABCD ABC BD AB BE ABDE CDE 1.16 6.11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结构,主要包括()。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B阶级意识和非阶级意识C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D自然意识和社会意识E属于上层建筑的思想体系和不属于上层建筑的思想体系6.12下列思想体系不属于上层建筑的有()。A逻辑学B哲学和宗教C自然科学D语言学E政治学和法学6.1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A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同步性B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D各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6.14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是()。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D社会意识与社会发展不平衡E社会意识与社会发展同步性6.15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的差别在于()。A社会心理是高层次的,思想体系是低层次的B社会心理是复杂的,思想体系是简单山C社会心理直接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思想体系是对社会存在的间接反映D社会心理无阶级性,思想体系有阶级性E社会心理表现为情感、情绪、习俗等等,思想体系表现为理论体系6.16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德国在哲学上超过欧洲其他经济上先进的国家,这表明()。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于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完全对应的E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6.17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深刻含义主要是()。A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体系B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C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自然规律是完全等同的D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它的活动无需人有意识地进行E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6.18社会意识只能()。A消极被动地反映社会存在B在具备一定物质条件时对社会存在起能动的反作用C正确地反映社会存在D在社会规律的支配下对社会存在起反作用E通过人的实践创造出在社会存在中有根基的东西6.19生产关系是一种()。A社会关系B物质关系C思想关系D政治关系E文化关系6.20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A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标志B生产关系体系中的决定因素C区分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D区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E衡量社会道德水平的客观标志ACE ACD ABCDE AB CE CDE ABE CDE AB BC1.17 6.2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指()。A它是直接的生产力B它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C它是潜在的生产力D它渗透到生产力基本要素中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E它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6.22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A是任何时代人们的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B是区分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基础的基本标志C决定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和环节D决定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E决定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如何结合6.23国家的实质是()。A调和阶级矛盾B阶级统治的工具C以军队为主要成分的暴力机器D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构E独立于社会之上的力量6.24国家按其类型来说,可包括()。A剥削阶级的国家B无产阶级的国家C君主*的国家D民主共和制国家E君主立宪制国家6.25划分技术社会形态的标准是()。A经济基础B上层建筑C生产关系D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E与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产业结构6.26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历史发展具有()。A纯粹的偶然性B客观规律性C必然性D因果制约性E非本质联系6.27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表现在()。A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B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C人类社会在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D不同国家和民族所处的社会形态具有复杂性E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是按照同一模式进行的6.28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是()。A统一性中没有多样性B多样性中没有统一性C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性D多样性是统一性中的多样性E社会形态发展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结合第七章BCD CE BC AB DE BCD ABCD CDE1.18 7.1落后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表现在()。A使生产力的发展遭到显著破坏B使生产发展完全陷入停滞状态C消灭生产力中的积极因素D把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E使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达到可能有的规模和速度7.2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指()。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发展变化B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产生只有影响作用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巨大的反作用D生产关系任何变革都适合生产力的发展E生产力的任何发展都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7.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A上层建筑不能先于经济基础而建立B上层建筑的变化引起经济基础的变化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D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并为它服务E经济基础必须在上层建筑的保护下才能产生7.4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是()。A促进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B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C可以决定经济基础的变革D可以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E可以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趋势7.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因为它们()。A概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B形成了整个社会的最基本结构C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D包括了一切社会现象E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7.6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是()。A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上层建筑指导下建立起来的B思想上层建筑相对于政治上层建筑是非物质形态的无形的存在C政治上层建筑:旦建立起来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思想上层建筑D政治上层建筑相对于思想上层建筑是物质形态的有形存在E思想上层建筑通过政治上层建筑来反映经济基础7.7阶级斗争的主要形式有()。A经济斗争 B政治斗争 C思想斗争 D领土纷争 E宗教斗争7.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状况是()。A已不存在 B越来越激烈 C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D只存在于人民内部 E总的趋势是趋于缩小、减弱和缓和7.9“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因为在阶级社会里,只有通过革命才能()。A解决社会基本矛盾B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C改变社会和自然的关系D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E彻底解放被压迫被剥削阶级7.10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A和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的B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C按理性原则进行的D按领袖意志实现的E凭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的AE AC CD AB ABCE ABCDE ABC CE AB AB 1.19 7.1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A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D决定历史的总趋势E生产力的体现者7.12消灭阶级的前提条件是(。A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B高度的精神文明C消灭自发固定的社会分工D消灭统治阶级E调和阶级利益之间的对立7.13历史唯心主义长期存在并占统治地位的根源有()。A阶级根源 B社会根源 C认识论根源D文化根源 E政治根源7.14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包括()。A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C对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D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E对党的领导人负责的观点7.15群众路线是指()。A一切为了群众 B一切依靠群众C从群众中来 D到群众中去E政治路线7.16科学的社会功能有()。A,科学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B科学具有变革生活方式的功能C科学具有改变社会关系的功能D科学具有推动物质生产力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