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应对策略.doc_第1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应对策略.doc_第2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应对策略.doc_第3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应对策略.doc_第4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应对策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应对策略一、 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掌握好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1文言文词汇以单音节为主。当文言文中出现一些连用的两个单音节词,它们与现代汉语中某个双音节词在音形上完全相同时,我们就应当根据语境意识到它们是两个单音节词。如“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中的“行为”, “璧有瑕,请指示王”中的“指示”,“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中的“因为”。 2注意通假字现象。通假是文言文常见的语言现象,自然会在考试中体现出来,例如,2005年福建卷第5题中的D项“余甚或焉”,其中“或”通“惑”。语言发展到现在,有些汉字的读音已经起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在古代读音相同的字到了现代就不同了。不过可以利用汉字的声旁来帮助推断。 3辨别偏义复词。所谓偏义,是指虽然这个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语素构成,但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而另一个却虚化了,只起陪衬作用。例如, “昼夜勤作息” (偏取“作”的意思)、 “冀缓急或可救助” (偏取“急”的意思)、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偏取“兄”的意思)。对偏义复词的理解要建立在对语境理解的基础上,因为偏义复词的词义是临时产生的,例如,赤壁之战中说孙权“兼仗父兄之烈”中的“父兄”,指的是父亲与兄长。 4掌握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理解文言词语的重点,是文言文高考必考的考点,当然也是文言文复习备考的重点。可以了解一些相关的词义演变知识,如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等。要掌握好一个词的多个义项,最好能了解不同词义间的源与流的关系,如本义、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要掌握一词多义,主要还是靠整理与积累。在整理过程中要尽量地记忆与义项有关的例句,最好是课本中的句子。(二)掌握正确推断文章实词意义的方法1根据汉字结构来推断词义。中国汉字大多数是 形声宇、会意字、象形字。象形字、会意字的形、义 之间存在较密切的关系。如“晏子为齐相,出,其御 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中的“间”字,古写作“间”, 是个会意字,从门,从月,像月光从门缝透入,由字 形可以推知它的意义应是“门缝”。至于形声字,形 旁也表意,其意义经常可以推知2分析语法推断词义。可以依照词语所在的位 置,分析其充任的语法成分,进而推断其词性,最后 推知它的含义。例如,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 也的“丸”当动词“辟” (为躲避之意)的宾语, 故“丸”应是名词,解释为“弹丸”; “遭父丧有疾, 使婢丸药”的“丸”带宾语“药”,是个动词,意思 是“制成丸”, “丸药”即是“制成丸药”。 3借助对称特点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常有讲求对 称、结构整齐的句子,可以利用这一语言结构特 点,推知相关词语的含义。在对称句子中,上下文 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往往相同、相近或相反、 相对。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中“忠”与 “贤”相对, “用”与“以”相对, “用”在句中可 以解释为“重用、任用”,那么由此可以推断, “以” 字在句中的含义也应当是“重用、任用”的意思;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中“誉” (赞美)与“非” (非难)相应, “劝”与“沮”相 应,由“沮” (沮丧)可以推知“劝”应该是“奋 勉”的意思。 4利用联想比照推断词义。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大 量源自古诗文,有许多词语的文言意义在成语中保留 了下来,在判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时,可以借助成语来 推断其意义。如2005年福建卷试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旬日不见其巅际。 累:连续 B、杳莫测其所穷。 穷:尽、完 C、于是其诗益工。 工:工整 D、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没:淹没、遮掩 这道题的答案是C。A项的“累”,成语“连篇累 牍中的“累”也是“连续”的意思, 屈原列传 中有“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8项中的“穷”, 游褒禅山记有“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D项的 一没”, 西门豹治邺有“始浮,行数十里乃没”。 c项的“工”, 进学解有“子云相如,同工异 曲”,俗话有“诗穷而后工”, “工”的意思应当是“精巧美妙”。 5分析具体语境推断词义。根据语境推断词义时,一定要注意上下文意的关联。例如, “然尧有不慈之名,舜有卑父之谤,汤、武有放弑之事,五伯有暴乱之谋,是故君子不责备一人”。要理解文章“责备”一词的意义,就要联系上下文意,上文说道尧、舜、汤、武、五伯等人都有缺点甚至罪过,下文说“君子不责备一人”,如果把“责备”理解为“批评、指责”,君子怎么能不批评、指责呢?明显上下文意不连贯。在文言文中, “责”有“要求”的意思,“备”有“完备”的意思,把“责备”理解为“求全责备”,上下文意就连贯了。 二、辨析虚词的意文和用法 文言虚词不如实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意义空泛,是文言文学习的难点。考查文言虚词,重点是考试大纲规定的l8个虚词:而、何、为、乎、乃、其、且、若、所、之、也、以、因、于、与、则、者、焉。 学习文言虚词,必须了解其意义和用法。意义主要是指某个虚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什么词。用法包含的范围比较广,包括词语在句子中表示什么关系,词语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在表情达意上起什么作用等。 辨析虚词的意义 1从表意功能看,许多虚词是身兼两类,有时做虚词,有时也可以做实词。如“某所,而母立于兹”中的“所”是名词,意为处所; “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中的所”是助词,与后面词语构成所字结构。 2即使是做虚词的时候,它们的意义也并非完全虚化。如“而、乃、若”可以做第二人称代词,是“你的意思: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两个“于”字,意义也很实在。 3有些表示语气的虚词,比较难掌握,要根据语境加以揣摩。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中的“乎”表示疑问语气,可以译为“吗”;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的“乎”表示反问语气,可以译为 t呢”: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的“乎”表示揣测语气,可以译为“吧”。 (二)辨析虚词的用法 1看它在句子中帮助表示怎样的结构关系。是并列还是递进,是转折还是因果,是选择还是让步,是肯定还是否定,是主动还是被动等。如“北救赵而西 却秦,此王霸之业也”中的“而”表并列; “以其求 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中的“而”表递进; “吾尝终日 而思矣”中的“而”表修饰。 2看它在句中表达了何种语气。是判断还是陈 述,是感叹还是反问,是委婉还是揣测等。如“与尔 三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其加强祈使语气, 可译为“一定”; “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加强 了揣测语气,可以译为“大概”:大其孰能讥之乎” 中的“其”加强了反问语气,可以译为“难道”。 3看虚词所在句子中的位置。如果在句子开头, 就可能是发语词:如果用在句子中,要弄明白它的前 后关系,再来确定意义和用法:如果放在句尾,就可 能做为语气词,用来表示某种语气。如“昔者夫羞耻 吾君于诸侯之国”中的“者”放在时间名词后面,不 必译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者” 放在主语后,起停顿、提示作用: “何者?严大国之 威以修敬也”中的“者”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疑问 语气。 4看虚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借此确定虚词 的意义和用法。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中的 “其”做“计”的定语,译为“他的”; “秦王恐其破 璧”中的“其”做“破”的主语,可译为“他”。 5注意虚词所在句子的句式特点。要树立全句意 识,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都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 境,许多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只有在具体的语句中, 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何陋 之有”句是疑问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有何陋”, “之”是结构助词,做宾语前置的标志: “而良人未 之知也”句是否定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是“而良 人未知之也”, “之”当“知”的宾语,是代词。同 样是宾语前置,一是疑问句,一是否定句,两个 “之”的用法就不相同了。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1判断句。文言文中,判断句一般不用“是”联 系,而以主语、谓语(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当谓语) 直接联系来表判断,又常用“者”置于主语后表提 示、停顿,用“也”置于句末加强判断语气,帮助判 断。有时用副词“乃”、“则”、“即”、“皆”等置 于名词性谓语前表示判断,或用副词“非”表示否定 判断。也可以用动词“为”表示判断。解题时,在掌握文言判断句常见格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把所需要辨别的句子放在语境中考虑,要弄清句子的内在联系。 2被动句。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在形式上具有特殊的结构特征,如“于”字式、 “为”字式、 “见”字式、 “为所”式等句式。可以借助对现代汉语被动句的理解来理解文言文被动句,同时也应该掌握文言文借助一定的词和句式来表示被动的情况,要注意上下文意的关联,来辨别不借助介词或助动词表示被动的被动句。 3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属于语序变化。语序变化也是古今汉语语法不同的重要部分。宾语前置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否定句代词当宾语时,宾语置于动词前面;二是疑问代词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置于动词或介词前;三是用“之”或“是”字做为宾语提前的标志。4成分省略。文言文的句子成分省略现象比现代汉语多而且复杂,主要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省略,其中以主语省略、宾语省略最为多见,不知道省略了什么,就不能正确理解句意,不能准确翻译。推断省略内容,除了利用上下文语境的脉络外,还可以利用文言文的句式特点,如排比、对偶、并列等。因为在这类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一般词性相同而且词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可以从已知推断未知。省略句中,还有几种省略现象应引起注意,如省略介词较常见的是省略“于”、“以”等,省略兼词较常见的是“诸” (即“之于”)。翻译文言省略句时,省略的词语,特别是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省略的部分要补充翻译出来。 5固定句式。在文言文中,有些虚词与虚词搭配,或者虚词与实词搭配,中间或前后插入一定成分,组成固定搭配的形式,称之为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具有一定的整体意义,翻译时如果不按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 (二)掌握词类活用知识 词类活用是指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有的临时改变了词性。因此,离开了某一特定的语言环境,活用就不存在了。词类活用情况主要有: 1名词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就具有动词的一般特点。名词活用为状语,有表示时间、处所、方式、工具、比喻等方面的意义。一般说,当名词直接用在动词谓语之前,而两者在意义上又并不构成主谓关系时,这个名词即活用为状语,用来修饰或限制它后面的动词谓语。 判断名词的活用,要从整个句子来考虑,如果按名词解释,上下文的意思不通,就可能是名词活用:同时要看这个名词前后与哪些词组合,构成什么样的语法关系,据此来推断它是否活用为动词或做状语。 2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如果形容词带上宾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就用做动词。用做名词的形容词,表示某一性状、性质的人或物,在句中居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名词的意义。 3动词活用。有时动词在句中被当做一件事物或名称,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做名词,常做句子的主语或宾语。 4数词活用。数词可以做句子的谓语,对主语起说明作用,这是活用为动词。也可以用做名词。 5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名词、形容词、不及物动词通常是不带宾语的,带上宾语就有可能成为使动用法或意动用法,带上宾语是这类词语灵活运用的标志,但是,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有时在形式上没有区别,要根据上下文细加分辨。一般说,使动用法强调的是客观实际,意动用法强调主观意识: 四、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1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这是对阅读材料内容理解方面的要求,对文意、句意的理解和对句中关键词语的理解是密不可分的,同时又往往与对全文的理解联系在一起,因此,掌握句中关键词语,把握句子与句子间的关系,对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很重要。理解句子可以注意下面几点:不要脱离全文大语境,注意分析句子间的关系;对较复杂的句子可以进行结构分析:可以利用文言文的句式特点(如排比、对偶、并列、互文或其他句武)帮助理解句意:对孔子、孟子和庄子的思想内核及基本学说有一定的了解。 2翻译文中句子。 针对性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后面练习 驳复仇议 柳宗元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日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若日无为贼虐凡为治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 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向使刺谳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议日:“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沈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日彼杀之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也!春秋公羊传日:“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 (选自古文观止)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卒能手刃父仇 卒:终于B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 穷:尽 C向使刺谳其诚伪 谳:审判定罪 D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 谢:谢罪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 A考正其曲直。 B原始而求其端 C义安得亲亲相仇也 D不爱死,义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活用情况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卒能手刃父仇 B臣窃独过之 C法其可仇乎 D暴寡胁弱而已 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