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汉语史·下编·词汇史.ppt_第1页
简明汉语史·下编·词汇史.ppt_第2页
简明汉语史·下编·词汇史.ppt_第3页
简明汉语史·下编·词汇史.ppt_第4页
简明汉语史·下编·词汇史.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简明汉语史中编词汇史1,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里指出:“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语言的词汇对于各种变化最敏感,它处在几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 词汇是一个系统,不同的词在词汇系统中各有自己的位置,并且互相关联。其中一些词如果因为某种原因发生变动,其它一些词往往会跟着发生变化,有的发展,有的死亡。 主要的趋势是:词汇越来越丰富,新词不断产生,构词法逐渐完备,双音节化倾向越来越显明。,基本词汇的形成和发展,什么是词汇? 词汇,也称作语汇,是某一特定范围内所有的语汇成分(语素、词和固定短语)的总汇。如“英语语汇”、“现代汉语语汇”、“广东话语汇”、“茅盾的语汇”、“阿Q正传的语汇”等。总之,语汇是一个集合概念 。 什么是基本词汇? 基本语汇是全民使用最多、日常交际最必需的、意义最明确、为人们共同理解的语汇成分的总和。 基本词汇有哪些特点? 基本语汇具有全民性、常用性、稳固性等特点。,1.基本词汇:汉语的稳定性主要表现在汉语词汇的继承性上,语言中的大量基本词汇是几千年不变的。这些基本词汇从甲骨文时代就用到现在。 现在能看到的反映汉语词汇最早状况的文献是殷代甲骨卜辞。已出土的甲骨文字约4500个,能够辨认确定的甲骨文字只有1000个左右。 从这些文字可以看出,许多属于基本词汇之列的词当时已经出现。 就词性看,它们绝大多数是实词,其中名词最多,动词次之,形容词很少。,在甲骨文里面,名词最多,动词次之,形容词较少。这可能受了卜辞的性质的限制。 代词作为基本词,是较后起的。在甲骨文里,甚至在整个先秦时代,有一些代词,如第三人称代词,还没有出现,而且有一些代词可能是从名词转化而来的,在造字的时候,并没有特别为代词造字(如“汝”就写“女”)。代词作为基本词,虽然比较稳固,但是也有变化。先秦时代有一些代词在后代基本消失了,如“汝”;有些代词转化了,如“他”字由指示代词转化为人称代词。 数词作为基本词,起源也较晚。数目概念的形成,是文化相当发达以后的事,且从文字上看,有些数词是假借别的字来表示的,所以数词的产生晚于名词、动词。不过,在甲骨文里面已有“一、二、三、百、千、万”等数词,故现汉一些基本数词承几千年而来的。,就语义内容看,它们包括的范围颇广,涉及自然现象、生产劳动、物质文化、社会关系、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等方面。,2.名词中的基本词:,(1)自然现象的名称:天、日、月、星、风、云、雨、雪、雾、 雹 、虹、山、阜、丘、陵、陆、岩、岳、河、川、泉、州、沚、涧、谷、土、石、水、火; (2)肢体名称:人、身、首、面、眉、目、耳、 鼻、 口、舌、齿、肘、趾、心、腹、骨; (3)方位和时令的名称:年、岁、春、秋、时、旬、今、昔、翌、晨、旦、朝、昃、 昏、 暮、夕;上、下、右、中、左、内、外、东、西、南、北; (4)亲属的名称:祖、妣、父、母、兄、弟、妻、妇、嫔、妾、子、 侄、 孙、 (5)关于生产(渔猎、畜牧、农业)的词:田、畴、圃、囿、宫、室、宅、寝、门、户、 仓、廪、窌、牢、圂、井、舟、车、舆、刀、斧、斤、 耒、 犁、弓、矢、网、罗、毕、阱、鼎、鬲、尊、俎、 卣、斝、簠、甗、皿、盘、壶、爵、米、羹、酒、鬯、 丝、 帛、衣、裘、巾、带、旂、橐、玉、贝、角、磬、 鼓; (6)关于物质文化(宫室、衣服、家具)的词:宫室宗宣寝官家庭门户向,3.名词词语词义变化例释 关于自然现象、自然物的名称,天、地、日、月、星、山、水、江、河、海、 雨、露、冰、霜、风、雪、雷、电、火、土、石、树、木、花、草、虫、鱼、兽 上述词绝大部分沿用到今天。不过,有少数词在含义上有了伸缩,少数词由单音变为双音。,含义上有引申的: “天”:本指苍穹。引申为“宇宙之主宰”引申为“时日”,如“春天”“今天”。 “日、月”:本指举目可见的“日、月”引申为计算时间的“日、月”。 “电”:本指闪电引申为“电气”。,单音变双音的: “日”太阳; “月”月亮, “露”露水; “木”木头,“日”“太阳”的来源: “日”和“月”在上古是基本词。但是,在今天汉语里,“月”让位给“月亮”。“日”已经让位给“太阳”。 “天、男、君、日、昼、动、刚”象征“阳” “地、女、臣、月、夜、静、柔”象征“阴” “阳”有“高明”义,“阴”有“幽暗”义,所以古人很早用“阳”字表示“日”了。先秦的“阳”字已经有了“日光”的意义:“匪阳不晞。”“秋阳以暴之。”。,但是,“太阳”二字连用时期在汉代,那时“太阳”之“阳”是阴阳二气的“阳”。“太阳”在最初并不专指“日”,而是指极盛的阳气,或者是这种极盛的阳气的代表物。 说文:“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六月,坤之初六,阳气受任于太阳。淮南子天文训:“日者阳之主也月者阴之宗也。” 这就是“日”称太阳,“月”称太阴的来源。“月”称“太阴”到后代只是用于特殊的场合(阴阳五行范围),没有在全民语言中生根,“日”称“太阳”却成功了。,世说新语宠礼:“王公曰:使太阳与万物同晖,臣下何以瞻仰?” 晋书王导传:“若太阳下同万物,苍生何由仰照?” 杜甫诗:“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 李贺诗:“原君光明如太阳。” 至迟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太阳”已进入一般词汇了。,不过,注意两点: 1、“太阳”虽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就已进入一般词汇,但当时“日”字是否已完全为“太阳”所代替,还很难说(现代方言里不用“太阳”用“日头”); 2、即使就现汉共同语来说,“太阳”虽代替“日”,但也仅是从“太阳”本身而言的,“日”字保留在很多复合词中,并未完全消失,“日”的造词能力很强。,关于肢体和器官的名称,人、身、首、面、眉、目、耳、 鼻、 口、舌、齿、毛、手、足、臂、掌、指、股、肘、趾、筋、骨、心、肺、肝、胆、肠、胃、腹; 上述词语,大多数沿用到现在未变,只有一部分改用了双音词,另外一部分改用了另外的词(新词代旧词)。 改用双音词的: 身 、体 身体 齿牙齿、牙 肌、肉肌肉 肤皮肤,皮 掌手掌 耳耳朵 发头发 鼻鼻子 眉眉毛,新词代替旧词: 首 头 足脚,腿 领颈子 胫小腿 面 脸 肱臂 目眼、眼睛 股大腿 口嘴,首 /头 :,战国以前,只有“首”没有“头”。金文里有很多“首”字,却没有一个“头”字。诗经 、易经也没有“头”。 到了战国时代,“头”字出现。它可能是方言进入普通话的,作为“首”的同义词,它在口语里逐渐代替了“首”。 墨子鲁问:“今有刀于此,试之人头,猝然断之,可谓利乎?” 史记邹阳列传:“谚曰: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新兴的用途(如无生物之头)也往往用“头”不用“首”。晋书阮修传:“常以百钱挂杖头。”,颈/项:,说文:“颈,头茎也。” 广韵清韵:“颈在前,项在后。” 可见“颈”最初指脖子前面的部分。“颈”字在战国时代就出现了。 庄子胠q箧qi:“今遂至使延颈举踵。” “颈”字普遍用来表示“脖子”的意义在汉代以后。,“脸”字出现较晚。说文没有“脸”字。到第六世纪以后,“脸”字才出现。 不过,当时“脸”只有“颊”的意义,即面上捈胭脂的地方,所以古人称“脸”限于妇女,而不是“面”的同义词。“面黄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白居易昭君怨 “脸”字这种意义,一直沿用到唐宋时代。杜牧诗:“头圆筋骨紧,两脸明且光。” “脸”字在口语中代替“面”字是很后的事。,面 /脸,目 /眼 :,说文:“眼,目也。” 释名:“眼,限也。” 可见汉代已有“眼”,但战国以前是没有的。 战国时代少见,汉代以后才逐渐多见。“眼”在最初时候,只是指眼球。庄子盗跖:“比干剖心,子胥抉眼。”易经说卦:“巽其于人也为寡发,为广颡,为多白眼。”,嘴 :,本作“觜”,原指鸟嘴。 “觜”字大约起源于东汉,说文有“觜”字。 晋潘岳射雉赋:“裂膆(鸟类食管末端盛食物的囊。)破觜”,指的是鸟嘴。 但广雅释亲:“砦/束,口也。”“砦/束”即“觜”,可见当时“觜”字已兼指“鸟嘴”和“人嘴”。,脚,其本义是“小腿”。 说文:“脚,胫也。” 释名:“脚,却也,以其坐时却在后也。” 墨子明鬼下:“羊起而触之,折其脚。” 司马迁报任安书:“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到了中古,“脚”在基本词汇中已经代替了“足”,这是一个典型例子:晋书陶潜传:“潜无履,王弘顾左右为之造履。左右请履度,潜便于坐伸脚令度焉。”,“牙”字起源很早,诗经时代就出现了。 本草纲目说:“两旁曰牙,中间曰齿。”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统言之,皆称齿称牙,析言之,则前当唇者为齿,后在辅者为牙。” 先秦时代,“牙”字不多见;而且常用于“爪牙”这一熟语中。如诗经召南行露:“谁说鼠无牙,何以穿我墉?”左传隐公元年:“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 至少到了中古时代,“牙、齿”的分别在口语中不存在了,而“牙”也就代替了“齿”。,牙 /齿,肌:说文:“肌,肉。”段玉裁说:“人曰肌,鸟兽曰肉。”朱骏声也说:“在物曰肉,在人曰肌。”孟子所谓“衣帛食肉。”当然是指鸡豚的肉。 但是,在和“骨”对称的时候,虽然指人,也可以称“肉”。 墨子节用:“衣三领,足以朽肉;棺三寸,足以朽骸。”至于“肉刑”,也不能称为“肌刑”。 可见“肌”绝对不能用于鸟兽,“肉”可以用于人(但有一定的适用条件) ,也可以用于物。,肌/肉,皮/肤,皮:“皮”字在先秦却是专指兽皮来说的,兽的皮叫“皮”,人的皮叫“肤”,分别得很清楚。 书经禹贡:“岛夷皮服。” 诗经:“肤如凝脂。” 孟子告子上:“饿其体肤。” 到了汉代,“皮”字才可以用于人的皮肤。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乃割皮解肌,决脉结筋。”,关于方位、时令的名称,方位和时令的概念的形成,比起自然现象和肢体来,应该是人类文化相当发达以后的事情。但是,在我们所见的古史的材料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已经有许多表示这些概念的词出现了。 年、岁、春、秋、时、旬、今、昔、翌、晨、旦、朝、昃、 昏、 暮、夕;上、下、右、中、左、内、外、东、西、南、,关于方位,在甲骨文中,“東、西、南、北、上、下”俱全: “东”的本意是没有底的袋子,即橐 “南”的本义为古代一种瓦制的乐器 “北”的本意是二人相背,商代均假借为方位词; “西”字甲骨文作 ,小篆作 象鸟窝之形。说文西部“鳥在巢上。象形。日在西方而鳥棲,故因以爲東西之西”。,关于时令,甲骨文只有“年、月、日、岁”和“春、秋”,可见四季的概念是比较后起的。 年/歲/春/秋:都是从农业用语发展而来的。 年 ,说文:“年,谷物熟也。”在最初的时候,也许“年”只是“谷”,甲骨文中的“我受年”等于说“我受禾”,但是到了周代,“年”已经是“谷熟”的意义。 五谷每年一熟,所以由谷熟的意义转为时令的年是很自然的。时令的“年”在先秦已经出现了。 诗经豳风东山:“自我不见,于今三年。”,“歲”,说文:“歲,木星也。”故最初,它不表时令的“年岁”。 “一岁”最初可能是指一个收获的季节。由这一意义再转到“谷熟”或“年成”的意义。 如左传哀公十六年:“国人望君如望岁也。”杜预注:“岁,年谷也。”由“谷熟”或“年成”的意义再转化为时令的年岁。“岁”这一意义在很古时候就有了。 书经尧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润月定四时成。”诗经魏风氓:“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歲”在汉代以后转化为“年龄”的意义 汉书五帝记:“咸闻呼万岁者三” ,这样在口语里“年”和“岁”有了分工。在汉以前,年龄称“年”,不称“岁”(左传定公四年:“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爲太宰,康叔爲司宼,季爲司空,五叔无官,岂尚年哉?”)时令的年和年龄的相通也是很自然的。,“歲”,秋,秋:说文:“秋,禾谷熟也。”可见“秋”的本义和“年”差不多。 如书经盘庚:“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礼记月令:“孟夏之月靡草死,麦秋至。”“秋”和“年”的本义相近。但后来发展为两种不同的意义。 “秋”指谷熟的时间,一般谷物都是秋天收成的,所以把收成的季节叫做“秋”。,春,春:说文作“萅chn”,解释说:“推也,从日从艸,艸春时生也。”尚书大传唐传:“春,出也,物之出也 。由于春天草木出地,所以把播种的季节叫做春天,那是可靠的。 由此可见,古人举“春秋”来代表四时(诗经 鲁颂:“春秋匪懈。”),上古把历史叫做“春秋”,因为最初的时候一年只有“春、秋”两季,另一方面,因为“春、秋”是和农业生产最有关的季节。,夏:其来源也可能和农业有关。说文:“夏,中国之人也。”这未必是本义。 扬雄方言:“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谓之嘏ji,或曰夏。”夏天农作物长大了,这个季节就叫做夏,和“春、秋”二字正好相配。 冬 :说文:“冬,四时尽也。从仌,从夊。夊,古文终字。”“冬”是一年最后一个季节。最初时一年只分“春、秋”两季,而没有分出夏冬,春秋时代,才有夏冬之分。从这时开始,一年才分四季。,表示时令的“寒、暑”,和表示方位的“东、西、南、北、上、下、左、右、前、后”一直没有变动。,关于亲属的名称,“父、母、子、女、祖(且)、孙、伯、叔、兄、弟、姊、妹、夫、妻、舅、甥、姑、侄”等。 上述见于甲骨文的有:“父、母、子、女、祖(且)、孙、 兄、妹、妻、侄”等。 这些亲属名称,虽然大多数后代都沿用,但也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内容,或换用了别的名称。,父 、母,“父、母”两词在书面语中一直沿用,但在口语中后世则产生了“爸、妈,爷、娘”等称呼。 “爸、妈”和“父、母”的声母相同,只是韵母有异,那是方音的差别;“爷、娘”是北方方言: “朝辞爷娘去”木兰辞,子、女,古今用法有差别。 古代,“子”与“父”对待;“女”和“男”对待,或与“妇”相对待: 子父;女男,女妇 “子、女”在上古统称“子”,在需要区别的时候,用“男子、女子”来区别。 “子女”在后世又称“儿” ,“儿”见于甲骨文,本义为“孩儿”。,儿: “儿”在先秦只是“孩子”的意思,老子:“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由“孩子”到“子女”的转变是很自然的。到了汉代,“儿”就有了“儿子”的意义。汉书项籍传:“外黄令舍人儿,年十三,往说羽。”广雅释亲:“儿,子也。”,祖孙,在上古,“祖”并不限于“父之父”,“孙”也不限于“子之子”,凡父之父以上皆称“祖”,子之子以下皆称孙。 到后世,两者仍不一定严格指“父之父”“子之子”。,伯、叔:,在上古本非“伯父、叔父”之义,只用于排行。“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伯、叔”有时也可以指长幼,并且通用于男女。 诗经邶bi风泉水:“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后汉书:“舅姑之爱己,由叔妹之誉己也。” 在上古时代,表示父亲的兄或弟要用“伯父”或“叔父”,不能单用“伯”或“叔”。 释名释亲:“父之兄曰世父又曰伯父。”到了中古,才能单用“伯、叔”。,兄、弟、姊、妹,“兄、弟、姊、妹”一直沿用到现代。在现代口语里,常用“哥哥、弟弟、姐姐、妹妹”。 哥:说文:“哥,声也。从二可,古文以为歌字。”这和“哥哥”的“哥”没有联系。从唐代起,“哥”字开始在口语中代替了“兄”,酉阳杂俎z(唐代笔记小说集) :“帝呼宁王为宁哥。”这个“哥”字可能来自外来语。 姐:“姐”的本义不是“姊”。说文:“蜀谓母曰姐。”广雅:“姐,母也。”广韵“姐,羌人呼母”。今四川仍然称母亲为“姐”。 王力先生认为现代汉语的“姐”是“姊”字古音的残留(上古“姊”读tsiei,转为jie)。,“母”和“女” 甲骨文中,“母”和“女”本为一字,作 ,象屈膝交手之形,或加两点表示乳房 ,后来才分为“母”“女”二字。 “妻”,甲骨文作 ,从女从又,象掳掠妇女之形。上古男权社会往往掳掠妇女作为配偶。说文女部“妻,妇与夫齐者也”这是后起的解释。卜辞“妻”指先王的配偶,也用为国名,不做一般的妻子讲。,关于生产(渔猎、农业、畜牧)的词汇 。,按照社会生产发展的过程来说,应该是由渔猎社会到畜牧社会,再由畜牧社会到农业社会。但是,我们最早的语言史料甲骨文是殷代的东西,而殷代社会已经被证实为进入农业时代。 田、畴、圃、囿、宫、室、宅、寝、门、户、 仓、廪、窌jio 、牢、圂、井、舟、车、舆、刀、斧、斤、 耒、 犁、弓、矢、网、罗、毕、阱、鼎、鬲、尊、俎、 卣、斝ji 、簠f 、甗yn 、皿、盘、壶、爵、米、羹、酒、鬯chng 、 丝、 帛、衣、裘、巾、带、旂q 、橐tu 、玉、贝、角、磬、 鼓;,畋/田: 畋猎的畋在上古都只写作“田”,书经无逸:“文王不敢盤于游田。”诗经郑风叔于田:“叔于田,巷无居人。”在甲骨文里,“田”字虽然也常常当“畋猎”讲,但也当“耕田”讲,如: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其受年。 大约在远古时代,畋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后来耕田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就把“田”字也用到耕田上来,同时把所耕的土地也叫做“田”。,獲/穫: 对于畋猎所得,叫做“獲”(甲骨文作“隻”); 對于農作所得,叫做“穫”(甲骨文作“萑hun”)。 其实它们是同音词,在口语里是毫无区别的。,在原始时代,名词和动词往往是分不开的。这种情况在生产方面更为突出。鱼禽兽 “鱼“本来是名词,直到后来都是这样。至于动词,在最初的时候也可写作“鱼”。甲骨文里有“王其鱼”,“鱼”是动词。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鱼者,捕鱼的人)。后来人们在字形上把名词的鱼和动词的鱼分开。鱼-渔 禽:先秦时期,“禽”用作名词指称鸟类。在最初的时候,擒获的鸟叫“禽”,后来词义引申,擒获的野兽,乃至擒获的人,都叫“禽”。至于动词的“擒”,经传一般也写作“禽”。禽-擒 “齐师败绩,知伯亲禽颜夷。”左传哀公二十二年 “兽”字似乎只用作名词了。其实不然。甲骨文有“王弜jing渔,其兽”。“兽” 是动词。这个动词后来写作“狩”,就看不出它和“兽”的关系了。,关于物质文化的词汇,宫室方面的名称有 “宫 室 宗 宣 寝 官 家 庭 门 户 向”等。 宫室方面“宫”、“室”二字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