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模块涉及大量的文字阅读.doc_第1页
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模块涉及大量的文字阅读.doc_第2页
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模块涉及大量的文字阅读.doc_第3页
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模块涉及大量的文字阅读.doc_第4页
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模块涉及大量的文字阅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模块涉及大量的文字阅读,如果缺少对文段结构的把握,往往不能准确理解题干的中心思想,使得大部分考生在解答片段阅读中失分较高。因此掌握这个基础知识对阅读较差的考生来说,十分重要,应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 语句如何组织,句子之间是何种关系,主要是根据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和意图而定。文段的段落结构丰富多样,也就加大了我们片段阅读的难度。所以掌握常见的结构形式,对我们解答片段阅读的各种题型,都有十分重要的帮助。 常见的段落行文结构主要有转折式、递进式、并列式、顺承式和总分式。 (一)转折式 转折式的结构很常见,一般作者的强调重点会出现在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之后,如“但是”、“可是”、“只是”、“不过”、“然而”、“却”、“其实”、“事实上”、“实际上”等。这个道理不难理解,语言在表达的过程中是讲求策略的,通过转折这一方式引起对方注意恰好符合这种语用策略。因此考生只要在浏览文段的过程中迅速寻找到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再进行分析,就能准确把握住文段的中心内容。 (注意:并不是出现转折关联词的语句就是文段在主旨句,应具体分析这句话在文段中所处的位置,和整个文段表述的核心内容。) (二)递进式 递进式结构一般用关联词“而且”、“并且”、“并”、“也”、“还”、“甚至”、“更”表现出来。从递进的含义可知,文段论述的重点是在后半部分。作为语句表达的主体,要想体现该句的重要性,通常使用递进的关系加以强调,这种方式为我们所熟知。所以这种常用的语言表达习惯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准确地寻找到主旨句。 (三)并列式 并列式的结构指段落围绕一个主题从不同方面进行表达和论述,表面看句子之间关系不紧密,但从全段来看,都是在为主旨进行服务。 【例句2】(2010年国考行测题题干) 在安科莱,以畜牧为生的希马人和以农业为生的伊鲁人共同居住;在亚利桑那,纳瓦霍人以前靠狩猎和采集为生、现在主要以畜牧为生,他们与经营农业的霍皮人为邻;澳洲东南沿海地带以前住着以渔猎和劫掠粮食为生的土著居民,现在却住着从事农业、畜牧业及工业的欧洲人。 可以看出,虽然表面看来,这段材料内容分散,但都围绕同一地理环境中不同人种的生产方式进行表述。因此,并列式的结构在材料背后都隐含着一个核心内容。通过对材料的共同点进行分析和总结,便能把握住文段的中心内容。 (四)顺承式 顺承式的结构一般是这样的:“提出问题分析论证解决思路” 【例句4】(2009年国考行测题题干) 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基因治疗方法的建立,基因兴奋剂的使用已成为可能,但检测运动员是否使用过基因兴奋剂则非常困难。(提出问题)虽然可以从蛋白质组学检测发现其踪迹,但检测基因一般需要运动员身体组织样本,这涉及是否尊重运动员的问题。另外,目前的检测技术还无法跟上基因改造的步伐。(分析论证)世界反兴奋剂机构除了将基因兴奋剂列入禁止目录,也在吸纳世界上最优秀的基因技术专家为自己服务,希望研发出基因兴奋剂检测技术,取得相关前沿成果。(解决思路) 这种情况中,其论述核心是在说明一个问题的解决对策和强烈观点,因此考生在浏览过程中关键在于寻找表达观点或者对策的语句,这些语句通常会出现在文章段落的尾句,成为该段的主旨句。 (五)总分式 总分式结构包括了有“总”的概括和“分”的论述与分析,掌握这种结构形式对于解答主题概括和寓意推断类的题型非常有帮助。这个结构通常有以下三种:总领式、总结式和总分总式。 1.总领式:一般是文段中心句出现在段落前面部分,起到总领本段内容的作用。后文内容都是对中心句的论证和分析,或引出一些例子进行证明。总领式的文段,核心就是要把握第一句或前两句的中心内容。 2.总结式:一般是出现在段尾部分,在一段话结束后都要用结论性的语句总结概括,从而达到重申重点的目的。通常用因果关系的句式表示结论,如“因此”、“所以”、“因而”、“可见”、“总之”、“言而总之”、“综上所述”、“概而言之”等。这种结论性的语句作为文段的中心,体现了作者的主旨意思,能够给予我们很明确的提示。 【例句5】(2009年国考行测题题干) 中国古代的科学著作大多是经验型的总结,而不是理论型的探讨,所记各项发明都是为了解决国家与社会生活中实际问题,而不是试图在某一研究领域获得重大突破。从研究方法上来说,中国科技重视综合性的整体研究,重视从总体上把握事物,而不是把研究对象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分离出来,独立研究它们的实体和属性,细致探讨它们的奥秘。这使得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没有向更高层次发展。 3.总分总式:这种结构是总领和总结的复合形式,即段首部分总起,中间部分进行分点论述,段尾再进行总结。 【例句6】(2011年国考行测题题干) 一般来说,一个社会的监督体系是由多方面力量组成的,媒体监督不应成为其中的主要力量,更不应“一枝独秀”,(总起句)因为这个休系还应该包括公众监督、制度监督等多个方面,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使整个体系出现明显漏洞。单纯依靠一种监督力量,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不安全”的,因为不同的监督力量,在整个体系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媒体监督相对于制度监督等方式而言,是一种非强制性的监督,不仅受制于是舆论环境,而且监督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督对象的态度。(分述)因此,将整个社会监督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媒体身上,既不科学,也不现实。(总结句) 考生在阅读文段的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去寻找结论型的表述语句,这些语句往往就是该文段的主旨句或论述的重点。 掌握常见的几种段的结构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段的结构形式: 1、总分结构。 这种结构,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先总叙再分述,或者先分述再总叙,或者先总,后分,再总。 例一翠鸟中的第一段 “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这一段一共写了四句话。第一句是总的叙述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第二、三、四句是围绕总叙的意思,分述了翠鸟“头上的羽毛”、“背上的羽毛”、“腹部的羽毛”的颜色“非常艳鲜”。 例二松鼠中的一段 “松鼠的肉可以吃,尾巴上的毛可以制毛笔,皮可以做衣服。松鼠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 这一段话是先分说,后总说。先分别说明松鼠的用途:“肉可以吃”、“毛可以制笔”、“皮可以做衣”,然后总说,“松鼠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 例三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有石桥,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互相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互相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 这一段话是“总分总”式的结构。共写了6句话,第一句总说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25句分别说栏板上雕刻的三种不同形态的龙如何精美。最后一句总说这些龙“像活的一样”。 上述三种都叫总分结构。第一种形式先总后分,第二种是先分后总,第三种是先总后分再总。不管运用哪一种构段方法,都要围绕段的中心意思来写,目的是把内容写具体。 读一读,练一练: (1)认真读下面各例段,完成练习。 山脚下有一堵石崖,崖上有一道缝,寒号鸟就把这道缝当作自己的家。石崖前面有一条河,河边有一棵大柳树,杨树上住着喜鹊。寒号鸟和喜鹊面对面住着,成了邻居。 这一段话句与句之间是_关系。 可分为_层。第一层是讲_,第二层是讲_ 西双版纳是花果的海洋。这里的花,红的、紫的、白的、黄的、五彩缤纷,美丽极了!这儿的果子也非常多,香蕉、菠萝蜜、荔枝,果实累累,挂满树枝。 这段话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_关系。 一共写了三句话。第_句是总叙,第_句和第_句是_,可分为_层。 秋天是令人向往的季节。天高云淡,秋风瑟瑟。大地穿上了黄色的毛衣;鲜艳的枫树叶随着秋风悠悠地飘落着,好像一只只彩色斑谰的蝴蝶在翩翩起舞;那松树爷爷却不顾寒霜降临,仍穿着它那碧绿的长袍,显得更加苍翠;花园里,菊花争香斗艳,红的如火,粉的似霞,白的像雪,美不胜收;柿子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柿子,像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桔黄灯笼;红通通的海棠把树枝都压弯了秋天,果实累累,景色迷人,我爱秋天。 这一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_关系。一共写了_层。 第一层是总起句:_ 第三层是总结句:_ 第二层描写了哪几种景物?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描写的景物有:_ 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 (2)以家乡的变化真大呀为题,用“总分总”的形式写一段话。 _ _ 2、并列结构。 有的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这种结构,段中没有概括全段的句子,段的内容又是从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写的。 例一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第四段。 夏天,树木长得郁郁葱葱,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金光像利剑一样,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这一段话具体描绘了小兴安岭夏天美丽的景色。四句话分别写了“树木”、“晨雾”、“太阳”、“野花”,都是围绕小兴安岭夏天美丽的景色来写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又如下面例段: 老爷爷看花,一面看一面自言自语,嘴里低吟着咏花的古诗。老奶奶看花,拄着拐杖,牵着孙孙,有的还很珍惜地摘下一朵,簪在自己的发髻上。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好像参加什么盛会,不少人已经穿上雪白的衬衣,有的甚至是绸料的。小学生们系着红领巾,叫啊,跳啊,被这一望无际的海棠花惊呆了。 这也是一个并列结构的段落。写四种不同的人看花的情景。先写老爷爷怎么看,接着写老奶奶怎么看,再写青年人怎么看,最后写小学生怎么看。虽然排列有先后,但表达的意思,都是讲看花,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这样写,层 次非常清楚。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下面这段话,按要求进行练习。 猫有一对明亮的眼睛,即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也能看清东西,再狡猾的老鼠也逃不过它的眼睛。它的耳朵很灵活,能随意转向发声处,只要有声音,哪怕是极小的声音,它也能及时辨出。猫的脚趾上有锋利的爪,这就是猫能疾走如飞,还能沿壁上房,爬树跳墙,追捕老鼠的主要原因。猫的脚掌上长着一块软而厚的肉垫儿,因而走路时没有声音,可悄悄地,出其不意地逮住老鼠。猫的胡须很粗,感觉灵敏,能测出各种洞口的大小 这一段话句与句之间是_关系。 写了猫的哪几个特点?是围绕什么来写的?请填表作答。 (2)以一群小鸡为题,用并列式写一段话,要写出小鸡的不同特点。 _ _ 3、承接结构。 这种结构的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按照所写内容的先后顺序,一层紧接一层连起来写的,前后不能颠倒。有的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承接,有的按时间顺序承接,也有的按物体变化的过程承接。 如下面例段就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早晨,我们一起床就得到通知,今天有船出海。我们马上向码头走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蓝天、白云,碧绿的海,正从东方升起的朝阳。我们上了船,迎着朝阳破浪前进 这一段一共写了四句话。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一句紧接一句写的。承接的顺序是: 早晨接到通知今天有船出海马上向码头走去看到蓝天、白云、海、朝阳上船出海。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再看下面例段: 我先放了一桶水,把青菜浸在水里。等到青菜全部浸湿后,就把菜叶一张一张地掰下来,把菜茎上的泥粗洗一下,接着再放一桶水,将菜叶一张一张地擦洗;最后,把洗干净了的菜浸泡四五分钟,漂去可能有的农药,然后捞到筛子里漏干水。 这一段话写的是一个洗菜的过程。句与句是按时间先后顺序连接的,用“先接着最后”三个时间代词把洗菜的过程写得清清楚楚,句子连接得非常紧密。 读一读,练一练: (1)读读下面的例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试验开始了。我先把蚱蜢的头部浸在盛满水的杯子里,仔细观察,只见它一 动不动,似乎没有什么异样的感觉,只有腹部一起一伏,大概就是在呼吸吧。几分钟过去了,蚱蜢不耐烦地蹬了几下腿,还是那么有力,看来蚱蜢的呼吸器官,的确不在头部。于是,我把蚱蜢倒过来,把它的腹部浸在水里,头留在外面,这么一来,蚱蜢可受不了啦!刚一放进去,它的腿就使劲地乱蹬,拼命挣扎。四分钟以后,它难过极了,嘴边冒出了一颗颗水泡,腿也只能微微地颤动。再过了一会儿,气泡消失了,腿也不动了,我把蚱蜢拿起来一看,发现它死了。 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_ 全段一共写了_句话。句与句之间是_关系,是_按顺序写的。 (2)仔细观察一种动物的动态变化过程(如猫捉老鼠,蚂蚁搬食,公鸡斗架)运用承接式写一段话。注意抓住动态特点,把过程写清楚。 _ _ 4、因果结构。 这种结构,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因”和“果”的关系。一般在因果结构的段落中,往往有“因为所以”,“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因而”等关联词语。 如下面例段: 冬天给麦浇水,能保护小麦安全过冬。因为水蒸发变成蒸气,能保持地面的温暖,使麦苗儿不受寒冷的侵袭;水蒸气遇冷凝结,也会发出热量,保护麦苗儿;水结了冰,冰能隔绝空气,使麦苗儿根部不受冻伤。 这段话是因果结构。先写结果,后写原因。全段两个句子。第一句是讲事情的结果冬天浇水可以保护小麦。第二句是个大句子,有三个并列的小分句,从三个方面说明冬天浇水能保护小麦的原因水蒸发变成蒸气,能使地面温暖,使麦苗不受寒冷侵袭;水遇冷凝结会发出热量能保护麦苗;水结冰能隔绝空气,使麦苗根部不被冻伤。 因果结构段,有的是先写原因后写结果。如下面例段: 妈妈是花儿工人,可她对富贵的君子兰,花香袭人的巴兰都不感兴趣,唯独偏爱文竹。所以在我家的窗台上,写字台上都摆着文竹。爸爸常常看着文竹出神,夸奖文竹高雅,“如松似柏,使人心旷神怡。 这段话一共有三句。第一句写事情的原因(因为)妈妈“唯独偏爱文竹”,第二句写事情的结果“所以在我家的窗台上、写字台上都摆着文竹”。第三句通过爸爸夸奖文竹高雅,“如松似柏,使人心旷神怡”进一步说明窗台上写字台上摆文竹的原因。这种结构形式,能把问题说得明白,把事理说得清楚。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下面例段,按要求做练习。 理发的人很多。大家就按照进来的先后排了次序,没轮到的就坐在一旁等着。 这段只有两句话。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哪句讲事情的“因”,哪句讲事情的“果”? _讲事情的因。 _讲事情的果。 在句子中加上“因为”“所以”两个关联词,使句与句之间的因果关系更明确。怎样加呢?请写在下面。 _ 蚂蚁整天辛勤地劳动,没有一个偷懒的。它们也很团结,见了面就互相摇触角打招呼。我很喜欢它们,有时捉虫给它们吃。 在段中找出写“因”和“果”的句子。 写“因”的句子是_ 写“果”的句子是_ (2)你最喜欢什么?用因果结构形式写一段话,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_ _ 5、转折结构。 这种段的结构特点是:有同一的中心,但具体内容前后似乎不一致,常用“可是”、“但是”、“然而”等词语表示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转折关系。 如下面例段 大船造好了,在海上航行了几年,没出什么事故。可是后来,蛀虫越来越多,船舷和船舱的木板上,都出现了许多小窟窿。 这就是转折关系结构的段,共两句话:第一句讲大船在海上航行了几年没出事故,第二句说“后来出现了小窟窿。前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用“可是”作转折词,说明船出现小窟窿的原因是因为生了蛀虫。 了解写作顺序准确地划分段落层次(三年级) 阅读方法: 1 按事情的发展来划分; 2 按时间的推移来划分; 3 按空间位置的变化来划分; 4 按组织材料的逻辑关系来划分。 常见考查方式: 考查文章段落层次的划分 考查文章的写作顺序 例文一: 早上奶奶在洗衣服时,我看到盆里有自己的脏手帕,我想起老师说过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于是,我决定自己洗手帕。按照奶奶的指导,我先在盆里放好水,把手帕放进去搓几下。拧干后,我左手拿手帕,右手拿肥皂,用肥皂把手帕均匀地涂一遍,然后用力搓,直到搓出白色的泡沫为止。我的小手帕终于重新变洁净了,我看着干干净净的手帕,心里美滋滋的。 题型一: 请用“”为段落划分层次。 根据下面列出的层意给段落划分正确的层次。 应对方法: 1 按事情的发展来划分 在叙事为主的文章或段落(如例文一),大都是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发展顺序来写 的。因此我们就可以按照这三个阶段将它们分成三个层次。 起因:家里有自己的脏手帕。 经过:按照奶奶的指导洗手帕。 结果:小手帕洗干净了。 这段文字记叙了“我”洗小手帕的事。起因是“我”想起了老师的话,于是决定自己洗手帕;经过是在奶奶的指导下,“我”是怎样洗手帕的;结果是小手帕洗干净了,“我”心里美滋滋的。 例文二: 我们家的奏鸣曲 每天,我们家的紧张生活都是一首奏鸣曲。 清晨,7点整,第一乐章开始。爸爸妈妈做好早餐,妹妹和我赶快聚在桌前吃早饭,吃完后就匆匆向各自的学校奔去。 中午是个小过门,妈妈赶快回家做“快餐”,饭后,爸爸妈妈会聊聊天,兴致来时常忘记时间,见到一点半了就“哎呀”一声各自散去。 下午放学,第二个乐章响起。我和妹妹认真做作业,爸爸妈妈准备丰盛的晚餐,读书声、锅碗瓢盆声此起彼伏,妈妈称这是“大合唱”。 晚饭后,进入第三个乐章。我和妹妹看书,写日记,爸爸妈妈在灯下认真地检查着我们的作业,有问题就会及时和我们讨论,辅导我和妹妹。 题型二: 本文是按照_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2 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应对方法: 2 按时间的推移来划分 还有些记事的文章(例文二)是以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这类文章我们可以抓住文章中明显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来分段。 解析: 清晨,7点整,第一乐章开始。 中午是个小过门。 下午放学,第二个乐章响起。 晚饭后,进入第三个乐章。 如这篇文章中的“清晨”、“中午”、“下午”、“晚饭后”就是非常明显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只要我们把这些词抓住了,文章的层次的划分就很明显了。 例文三: 初春景色 街上的行人都脱去了厚厚的冬装,房顶上的一簇簇枯草间伸展着绿色。街心花园里有一股泥土的清香,草地上缀满了晶莹的露珠。桃花的花蕾也开始向这个大千世界张望。解冻的河流也变得宽阔起来,不时有燕子剪刀似的身姿从河面上掠过。 题目: 请根据文意划分层次。 这段短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应对方法: 3按空间位置的变化来划分 游记、参观或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一般会按照空间位置的变化或地点的变化来组织材料(如例文三),这时我们就可以根据地点、空间的变换来划分段落或层次了。 解析: 初春的街景初春的花园初春的河流 这段文字分别从“街上”、“花园”、“河流”三个不同的地方写出了初春时春回大地,一片生机盎然的美好景色。我们可以根据文章中地点的变换而相应地将它划分为三层。 例文四: 老师不在,原本安安静静的自习课闹翻了天。有的拿出平时随身携带的五子棋,两个一伙,三个一群地下了起来;那些漫画迷们也不失时机地掏出漫画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还有的早已翻开了歌本,忘情地哼了起来。突然,班主任来了,教室里顿时就鸦雀无声了。班主任严厉地教训了我们,我们都感到很惭愧。 题目: 请根据文意划分层次。 这段短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3 应对方法: 4 按组织材料的逻辑关系来划分 有些文章中的段落(段落中的语句)之间常常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如例文四),这时我们可以按照段落(语句)之间的总分、分总、总分总的关系或先概括、后具体的关系划分段落层次。 解析: 有的在下象棋; 教室闹翻了天 有的在看漫画书; 班主任来了,教室顿时鸦雀无声。班主任狠狠地批评了我们。 还有的在哼歌; 首先,这段话总说了因为老师不在,教室里闹翻了天;接下来,文章分述了教室里热闹的具体表现;最后叙述了结果:经过班主任的批评,大家认识到了错误。 牛刀小试: (一)一 次 “考 试” 晚上,我们全家人在院子里乘凉。忽然,爸爸笑着对我说:“小华,我考你几个问题,回答得不仅要正确,而且要迅速,你能行吗?”“行!”我爽快地答应,心想,自己是六年级的学生了,能不行吗? 爸爸问:“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我把头一昂,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铁重!”“哈哈”一旁的妈妈、哥哥都大笑起来。显然,这道题答错了。这时,爸爸提醒道:“注意,我问的是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我迟疑了片刻,说:“一样重!”妈妈说:“对了,要听清别人的问话。” 爸爸又考了:“那么,一立方米的棉花和一立方米的铁哪个重?”这回我特别听清了“一立方米”几个字,连忙回答:“一样重!”“哈哈”大家又笑起来了。我抓抓头,想了想,恍然大悟道:“哦,这回是铁重。” 接着,各个也来考我了:“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体积大?”我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琢磨了一会儿说:“棉花体积大!” “为什么?”爸爸追着问。“因为一斤铁的体积只有一小块,一斤棉花的体积比它大多了!”大家听了,满意地笑了。 这时,爸爸语气平静地说:“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要认真思考;即使是很容易,也应该好好想一想,否则会闹出笑话。”我使劲地点点头,记住了爸爸的话。 请思考: 1、 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错误( ) 缓慢( ) 百思不解( ) 经验( ) 2、请用“”为段落划分层次。根据下面列出的层意给段落划分正确的层次(6分)。 4 起因: 经过: 结果: 3、短文是按( )顺序来描写“考试”的。(2分) A 事情发展的顺序 B 空间顺序 C 时间顺序 D 逻辑顺序 4、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可爱的小鸡 我家养了几只小鸡,我很喜欢它们。 小鸡的身子是圆形的,身上的毛是黄色的,像一个个黄色的绒球。它们的耳朵很小,藏在眼睛后面的毛中间,如果你不仔细看,还以为它们没耳朵呢!它们都有一张尖尖的嘴,用来啄食物。 这些小鸡可有趣啦!有一次我和小鸡在草地上玩,忽然,一只小鸡发现了一条又肥又嫩的虫子,它飞快地跑过去咬住小虫的一头;另一只小鸡发现了,跑过去咬住小虫的另一头。它们你争我抢,毫不相让,只听“啪”的一声,小虫断了,两只小鸡呢?都摔了个大跟头。我看着它们那调皮的样子,忍不住哈哈哈地笑起来,笑得肚子都疼了。 有一次,一只小鸡的脚被大公鸡啄了一口,鲜红的血滴在地上,小鸡唧唧地叫着,好像在说:“哎呦!哎呦!好疼啊!”我看了心里难受极了。妈妈给小鸡的脚涂了些红花油。我多么想让小鸡的脚快些好啊!第二天放学回到家里 妈妈告诉我 小鸡的脚好多了 我跑到厨房一看 小鸡果然好多了 我心里无比高兴 心想 以后我要好好保护这些小鸡 1、短文共有 个自然段,其中第自然段描写了 ,先写 ,再写 ,然后写 ,最后写 。 2、给第自然段分层,用“/”标出。各层之间的关系是 。 3、把第自然段的标点符号补充完整。 4、仿照第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描写一种玩具外形特点的片段。 5 (3)草莓 我爱草莓,因为它的形状、颜色、滋味都十分惹人喜爱。 春夏之交,正是草莓上市的时候。只要站在一个草莓摊旁,便会闻到一股沁人肺腑的清香,使人垂涎三尺。 那些草莓长着一簇小叶子,好像鸡心上戴着一顶绿冠。草莓遍身长满了一粒粒像芝麻一样的绿籽,绿籽上还有一根又小又细的黑刺,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来的。草莓放进嘴后,绿籽从舌尖上滑过,给人以细腻的感受。 熟透的草莓呈深红色,好像一颗深红油亮的玛瑙。轻轻咬开草莓,看见那红色的果肉露出来,一丝一丝的。草莓渗出浅红的汁水,黏在舌头上,味道好极了。 熟透的草莓入口即化,甜滋滋,酸溜溜。草莓上的“芝麻”(绿籽)嚼起来又香又脆。如果把用糖腌制好的草莓放在冰箱里,吃前加些奶油,再略微冰冻,就可制成“奶油草莓”,吃时更是回味无穷! 草莓真可谓是“果中佳品”,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垂涎三尺: 青睐: (2)用“ ”划出文中的一句比喻句,把 比作 。 (3)短文是按 的结构方式写的,可分 段,用“/”标出。 (4)写一段话,从形状、颜色、味道三个方面介绍一种你爱吃的水果。 怎样概括段落大意 运用准确的语言概括段落的内容,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提高这种能力,重要的是多读多练增强语感,并辅之于行之有效的方法,便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抓“段眼”。段眼就是一段文字的中心句,或能涵盖大意的一句话。段眼作为一段的中心句,该段中其他句子的表达都围绕此句展开,因此找准中心句有助于培养概括能力,也便于概括段落的内容,或直接用中心句,或对中心句稍加整理即可。就结构而言,中心句一般用在段首,个别的用在段中,少数的到段尾才抖搂。如苏州园林的第段:“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只要抓住首句这个中心句就可以了。 二、抓占中心位置的人、事、物、情、理。有的段落没有中心句,但往往有占中心地位的人、事、物、情、理,整个段落都是紧紧围绕这些来写的,抓住他们,概括段落内容就较容易了。如:“他就捡起一柄塑像用的木质小刀来。小刀在柔软的泥土上轻轻拂过,使像的肌肉产生一种细腻的光泽。老人的手指活泼起来,眼睛里放着光芒。还有这里这里他又修改了几处地方,再退一步,细细观察。又把架子转过背来,喉咙里喃喃地发出奇怪的声音。有时他欣然微笑,有时他眉头紧皱,有时捏一点泥,加到像身上去,又轻轻抓掉一些。”这段文字中占中心位置的是“他”,全段都是围绕“他”写的。对这样写人的段落可按“谁怎样干什么”来概括。该段可概括为“他聚精会神地塑像”。 三、抓上下文联系。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一篇文章的段落是密切相关的。有些段落是对下文的领起,有些段落是对上文的小结。在概括上有领起段或下有总结段的段落时,可联系上下文借助这些领起段或概括作用的段落来概括。如北京立交桥的段回忆了未建立交桥时的交通状况,举出了久困车上、憋不住尿、民警轮下殉职的例子。第段对上段做了形象地总结:“这种路口堵塞现象,人们给起了个生动的名字:动脉栓塞”。据此可将段文字的意思概括为:北京未建立交桥时路口的堵塞现象非常严重。 四、归纳。有些段落运用列举的方法,把一些有某一共同点的人或事物写在一段内。概括这类段落内容可通过归纳,概括出所写人或事物的共同点,也就概括出段落内容了。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第一段:“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书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本段写了个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从卑微经过艰苦磨练而达显贵。所以段意可概括为: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艰苦磨练。 概括段落大意是理解掌握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总结中心思想的前提。这里,向大家介绍几种常见方法: 一、综合法。就是围绕文章的中心进行概括。如给颜黎民的信中第一大段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讲只看一个人的著作是不大好的;第二层讲只看文学书,也不好;第三层讲像世界旅行记和纪录电影都可以看。这样综合三层的意思,段意可以概括为:鲁迅先生告诉颜黎民应该怎样读书。 二、摘引法。就是摘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或重点句(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来概括。 三、取主法。就是第一段中有几层意思,取重要的一层作为段落大意。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段有三层意思:第一层写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对伯父鲁迅先生的认识;第二层写鲁迅先生逝世后,人民群众沉痛悼念的感人场面;第三层写“我”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联系全文我们可以确定第二层的意思是主要的,段意概括为:鲁迅先生逝世后,人民群众深切怀念他。 四、标题法。就是用加小标题的方法进行概括。如将相和可把“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这几个小标题概括为段意。 五、合并法。就是把一段的几层意思合并起来进行概括。如桂林山水的第二段第一句用“大海”、“西湖”相比,突出漓江的“水”;接着分别写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最后一句进一步强调漓江水“静”的特点。这样就可合并成:写漓江水的静、清、绿。 学会概括段落大意,有助于了解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还可以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方法。这对我们提高读、写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可以视不同情况采用以下方法概括段意: 一、中心句概括法 有的段落开头有总起句,有的末尾有总结句,有的段落中间有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我们把它们称作“中心句”。可以直接用它们作为段意。但有的还需要稍改一下。这些句子大家已屡见不鲜,不必赘述了。 二、取主舍次法 这种方法是从一段的几层意思中,选取其中的主要意思来概括段意,而舍去次要的内容。如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的第三大段,讲了这样几件事:雨来的爸爸和妈妈都为打鬼子的事出门去了,雨来在炕上念书;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雨来被鬼子抓住了。这里最主要的事是件是寸来掩护交通员,所以可用这一点作为这一段的段落大意,其余的就可以略去了。 三、层意相加法 如果一段中的几层意思是并列的,分不清主次,就必须把并列的几层意思相加起来作为段意。就是我们所说的加一加。 大家听得头皮发麻了吧,没关系,多读、多练,你一定会轻而易举地概括段落大意的。 加法 如果一段中的几层意思是并列的,分不清主次,就必须把并列的几层意思相加起来作为段意。就是我们所说的加一加。 大家听得头皮发麻了吧,没关系,多读、多练,你一定会轻而易举地概括段落大意的。 老师 如何准确的概括文章中心和段落大意呢? 答:概括文章中心: 一篇文章写了什么,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只有正确地理解和概括出中心思想,才真正地读懂了一篇文章。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而且可以提高思维能力,煅炼语言概括能力。那么,怎样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呢? 首先,对一篇文章一定要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一边读,一边想,弄清楚全文写了什么,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其次,在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再根据不同的文章进行具体分析,运用不同的方法,掌握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从而用概括的语言归纳出中心思想。 归纳中心思想主要有三点要求: 1. 确切。即能准确、恰当地找出文章所反映的思想感情。 2. 完整。即用恰如其分的句子把作者在文章中所反映的主要思想感情不遗漏地表达出来。 3. 简洁。即在确切、完整的前提下,用最简明扼要的文字来表达。 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审题概括法。 有些记叙文的题目,标题就十分明确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伟大的友谊标题点明了中心。我们可以考虑用扩句的方法,在题目的基础上,加上适当的词语,扩展成意思完整的句子,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当然,用这种方法概括中心思想,还要先认真阅读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仔细考虑题目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 2. 摘句法。在阅读和分析文章时,找出文章中心句,对概括中心有很大的帮助。 有的文章在开头和结尾点明中心思想。如桂林山水一课,开头就点明了“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中心。一夜的工作一文结尾一句“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点明了中心思想。有的中心句在文章的中间,有的中心句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几次。 从表达方法上看,记叙文的中心句又往往在文章的抒情或议论部分。如少年闰土一课,“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高墙上的四角天空。”这段议论的句子含蓄地点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当然,找到了中心句后,我们还必须仔细分析。它是否完整地概括了中心思想。一般情况下,我们还需要对中心句进行适当地加工、修改,才能准确、完整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 主要内容概括法。 有的文章中心思想往往不是一目了然的。一般记事的记叙文,是在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写人的记叙文是通过主要人物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的言行来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在阅读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进一步推敲,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半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通篇写了小女孩悲惨的遭遇。同学们读后会产生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在这基础上,理解到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中心思想也就十分明确了。 概括段落大意: 概括段意,先要读懂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抓住内容要点,再准确地进行概括。自然段的段意,是根据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归纳出来的。意义段的段意,是概括各自然段的段意综合归纳出来的。所以概括段意时,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几个自然段合并起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经过分析、思考、综合,就可以正确地概括段落大意了。具体的方法是: 1、摘句法。摘句法,就是摘取最能概括段的主要内容的句子作段意。一般地说, 中心句、重点句和过渡句能够概括主要内容,就摘取这样的句子做段意。用摘句法概括段意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看看所摘的句子能不能准确、精练地概括段意。二是如果所摘的句子较长,可以进行适当的删减,但不能改变原意。 2、连词法。有的段落没有中心句、重点句和过渡句,但出现一些能表现段的主要内容的词语。连词法就是连接重点词语,归纳段意的方法。用连词法概括段意要注意两点:一是所选词语要准确,串连起来能反映段的主要内容。二是句子要通顺、明白,不能出现别扭、累赘的语病。 3、归并法。有的意义段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概括段意时要归纳出每个自然段的段意,然后再归并出意义段的段意。运用归并法概括段意时,一定要抓住段的主要内容,不要面面俱到。用归并法概括段意要注意两点:一是归并各自然段段意要语句通顺、明了。二是可以对原自然段段意的语句进行删减增补。力求做到语句连贯、衔接自然。 (一)划分段落。 为了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了解作者的思路以及文中各个自然段的内在联系,更好地读懂全文,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常常需要顺着作者的思路,给文章划分段落。常见的划分段落的方法有: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按时间的推移分段、按空间位置的转移分段、按不同内容分段、按文章的写法分段等。一般来说,正确地给文章分段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 记叙文常常是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记叙的,因此,就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例如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先写泸定桥是红军北上的必经之路;然后写红军与敌人抢时间,赶在敌人援军之前到泸定桥;接着写红军夺下泸定桥;最后写红军通过泸定桥,继续北上抗日。课文围绕飞夺泸定桥这件事,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因而可以把文章分为上面这么四大段。 2、按照时间的推移划分。 写人叙事的记叙文,凡按时间顺序写的,都有表示时间的短语。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可将全文分成四段。但从时间这条线索,也比较好划分。文章开头一段交代了这次战斗的目的;接着写天还没亮的情景;然后写中午发生的情况;最后写黄昏时候,我军把敌人全部歼灭的情况。因此,按时间的推移,可以把文章分为四段。文中有明显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或短语)可以帮助我们划分段落。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或短语)是:“天还没亮”“中午的时候”“黄昏时候”。 还有许多写景的文章也是按时间的推移描述的。如观潮一课先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然后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按照时间的推移全文可分为四段。又如第一场雪这篇课文,先写下雪前天气的变化;再描写下雪时的景色;然后写雪后的景象;最后写作者的联想。可以按照“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联想”这样的顺序把课文分为四段。再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是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来写的,因此,也可按时间的推移划分段落。 3、按空间的位置的变化分段。 这种按照空间位置的变化划分的方法适合于地点、场景变化为线索的游记、参观访问记等文章。如长城这篇课文,先写远看长城的样子,接着写近看长城的构造,又写站在长城上看到长城样子及作者的联想,最后是作者对长城的赞美。按照观察点的不同可以把文章分为四段。又如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是按游览顺序写的,第1自然段交代了游洞的时间和目的,然后按照“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来记叙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因此,按地点位置的变化可将本文分作六大段。 4、按内容不同分段。 这种按内容来分段的方法适合于通过几件事来写一个人或说明一个问题的文章。例如将相和这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赞扬了廉颇和蔺相如的美好品质。文章可按三个小故事划分段落。又如海滨小城这篇课文,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大海的景色;第2自然段写海边早晨的景象;第3自然段写沙滩上的贝壳和捕鱼船队的归来。这3个自然段从三方面描写了海滨的美丽景色,因此,归为一段。第4自然段写小城庭院的树多,第5自然段写小城的公园美,第6自然段写小城的街道美。这3个自然段从三方面描写小城的美丽景色,因此,也归为一段。按照不同的内容分段,这篇课文可分为两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