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根与新庄大队的石坎梯地.doc_第1页
李太根与新庄大队的石坎梯地.doc_第2页
李太根与新庄大队的石坎梯地.doc_第3页
李太根与新庄大队的石坎梯地.doc_第4页
李太根与新庄大队的石坎梯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太根与新庄大队的石坎梯地秦泉新 一九六五年二月九、十两日,时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在白河县视察时说:“新庄的道路是山区建设的方向” 摘自1965:耀邦早春行一书 二0一四年六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李大斌著在人民公社的时候,我们有不少大队干部,就是现在所说的村官吧,他们面对几百上千号的社员,既管政治,又管经济,既管生产,又管生活,即当时所说的“政社合一”。古言说:“一人难合百人意。”基层干部白河县大双公社新庄大队党支部书记李太根难当哦!但他们中很多人还是无怨无悔、辛辛苦苦、默默无 闻地工作着,有的还干出了不俗的成绩受到社员们的拥戴,甚至念念不忘他们的功绩。白河县大双公社新庄大队(现已并入冷水镇花湾村)党支部书记李太根就是其中的一个。李太根,男,农民,兽医,共产党员。陕西省第一次贫代会特邀代表,中共陕西省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陕西省劳动模范。生于一九二七年农历十月初一日。父亲李景发,母亲熊氏,兄妹四人,一兄一姐一妹。解放前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居无定所,卖工渡日。太根小时比较机灵,记忆力强,由于家庭贫穷,无缘上学读书。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少小懂事,知道帮大人做些家务活。从十二岁起,就开始卖工,先后给三户地主放过牛,给八户地主做过短工,帮大人撑持这个家庭。解放后分得了土地,这个家逐步好过起来。李太根在土改、合作化中一直是积极分子,一九五六年就加入了共产党。大跃进时期,被公社先后两次调出新庄,派往后进的金盆大队、高潮大队任党支部书记,工作很出色。一九六一年秋,又调回新庄大队担任党支部书记,率领社员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向穷山恶水宣战,不向国家伸手要一分钱,一切依靠社员自己的力量,捡石头、砌石坎,修梯地,从而解决了社员的吃饱饭问题。一九六五年得到胡耀邦书记的肯定和高度评价。在“文革”期间的一段时间曾受到批判和靠边站,但没有罢官,直到一九八六年才从党支部书记的位置退下来。李太根同志个性刚直,善于思考,处事冷静,不茫然,不跟风,不搞花架子,不追求外表,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坚持为人民服务,不谋私利,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是基层干部的楷模。一九九八年农历五月二十七日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其妻夏光禄生三子五女(一女早夭)。当时的新庄大队只有三个生产队,五十五户人家,二百八十七口人,可耕地六百三十亩,分布在二十多条山岭、三十多条沟里,土薄坡陡,遍地是石头,既怕旱又怕涝,在历史上粮食亩产一直只有百十来斤。这里住的人家,在旧社会,有十四户是扛长工、住岩洞,有十一户借债打短工, 十二户讨饭渡日月。解放后,经过土改、合作化,农民的日子虽比以前好了,但仍然要经常吃国家供应粮。社员们说:我们是做庄稼的,还靠国家从很远的地方调粮食来养活,这算哪门子经吗!感到很羞愧。李太根从外大队调回到新庄大队任书记时,还正是处于大饥荒的年代,集体生产和社员生活非常困难。全大队户户欠国家贷款,人人吃国家供应粮,由于供应标准低,不少社员饿得面黄肌廋,干不了农活。这些情况让太根心里十分难受。当时,吃饭问题是最大问题,也就是最大的政治,如何让社员吃饱肚子,改变这种穷困面貌,是摆在他面前的最大难题。他东家访,西家问,劳动时跟社员交谈,开会时跟大家商量,倾听大家的意见。有的说搞土地下放,包产到户,能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有的说开荒能增加粮食生产面积,多收粮食;有的说应拣石头,砌石坎,修梯地,改善土地条件,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还有的人想搬家,不在这屙屎不生蛆的穷地方住等等。面对这些情况,太根召开全大队党员和干部会议,学习毛主席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等文章,共同商量探讨解决社员吃饱肚子的大计。针对社员的各种意见,引导大家逐条分析:包产到户是党的政策不允许的;开荒毁坏了林木,造成水土流失;搬家找不到接收的地方,最后大多数人认为: 只有拣石头、砌石坎、修梯地,改变土地条件,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才是解决当时吃饭问题的最根本的办法。解决社员吃饭问题的路子虽然找到了,但有些人说:“满山坡的石头从何拣起?拣到哪里得止?”不愿意干。太根说:“愿干的干着,不愿干的看着”。他土生土长,知根知底,他就住在第一生产队。这里的土地条件最差、社员生活最困难、要求解决吃饭问题最迫切,一九六一年的“三秋”刚结束,太根就带领一队社员到水井槽乱石窖撬起地来,与社员一块拣石头,砌石坎,歇火时让识字的社员读毛主席的愚公移山,鼓励大家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把地撬好,使多产粮食,解决吃饱饭问题。水井槽是地地道道的乱石头窖,六十多度的坡,镶满着无数的石头,大的有几万斤重。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没有对付石头的工具,如铁锤、钢钎、铁撬、尖鐝、铁丝圈和火工材料等。生产队文钱没有,有人主张向上申请要点钱,购置工具、炸药,多数人主张坚决不当伸手派。有一个半间屋大的石头横在地里,无法劈开它,起初撬了三天没挪动它,有的人主张绕开它。这时,李太根带领夏光芳、李景明、李长庆和曹正华等青年社员,在石头的底部挖了个一丈多深的坑,然后用从家里扛来的檩条合力往下撬,终于把几万斤重的大石头掀下了沟。他们就是这样,没有铁杠,他们就用木杠代替铁杠撬石头,没有铁丝圈,他们就用竹篾和龙须草编成抬石头的圈,没有尖鐝、铁锤破石头,就在地头支起铁匠炉来打造,结果没花国家一分钱,解决了工具问题。水井槽的战斗打响了,工地上的人越来越多,有孩子的妇女把摇篮搬到工地上,在背风处煨起篝火,让大孩看小孩,自己参加拣石头。缺粮吃,他们坚持天亮就上工,干一天只吃中午一顿饭。冬天,他们头顶大雪,脚踩冰凌,仍然坚持上工。地冻得挖不动,他们捡起柴草烧着,把冻土烧化-他们就是这样一镢头一镢头和冻土顽石搏斗,抬石头肩膀压肿了,抡锤的手磨破了,数九寒天脚冻裂了,还坚持不休息。条件尽管很困难,劳动尽管很艰苦,太根和社员们的劲头却越干越大,几十双胳膊齐挥动,破石声,打铁声,号子声,把沉寂的山坡闹得热火朝天。经过一个冬春,他们搬走了上百个万斤以上的大石头,砌起了三十条大石坎子,修了三十二亩坡式梯地,还拣了八十多亩地的跑马石。一队水井槽一战,震动了全大队的社员和干部,他们亲自看到一队新修的石坎梯地,犁起地来省力,土盘活了,点种少压苗、少炕苗;土层变深了,增加了抗旱的能力;石坎能挡土,减少了水土流失;一个牛工的弯头要省好几个人工;搬掉了石头,拉长了石坎,增加了耕地面积等,一九六二年虽有旱灾,水井槽新修梯地粮食总产达到九千来斤,比修地前增加五千多斤,全小队增产粮食两万多斤。水井槽的样子摆在那里,铁的事实教育了大家,二、三队冬春没有修地,干部社员十分后悔。李太根趁势在一队水井槽召开全大队现场会,宣传毛主席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思想,总结推广一队修地经验,动员安排此后冬春时间捡石头、砌石坎和修梯地的会战问题。这次现场会以后,从一九六二年冬到一九六五年春,李太根与全大队干部带头,男女社员齐上阵,年年冬春捡石头、砌石坎、 修梯地。每队一个工地,全大队开展工地与工地竞赛,各工地青年开展了看谁上工早,看谁干得快,看谁修地质量好,看谁不向困难低头,看谁苦活干得多的五比竞赛,个个工地都搞得热火朝天。他们在修石坎梯地中,还注意不断总结经验:原来砌的石坎是单面墙易垮,为了使石坎坚固不易垮,后来他们加深根基,新砌石坎一律改砌为双面墙。原来只治坡,沟里涨水常冲毁新修的梯地,后来他们就将治坡与治沟相结合,不断提高石坎梯地的质量。四年来,李太根率领新庄大队社员,坚持自力更生精神,没有要国家一分钱,凭着“两个肩膀一双手,一把锄头一担筐”,不知挖了多少土方,抬了多少石块,抬断了多少木杠,挖坏了多少锄头,光修的七、八尺高,四尺多宽的大石坎就有五千多丈长,约四万多个立方,共修坡式石坎梯地二百零四亩(按:李大斌著1965:耀邦早春行一书中记为五百五十亩水平梯地有误),约占全大队可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把两千多块地变成了一千二百来块,还卡了七条沟,拣了三百亩地的跑马石。他们长期坚持治山治水,建设稳产高产农田,经受住了多次自然灾害的考验。特别是一九六四年连续经受三次灾害:当小麦、豌豆正扬花时遇上连阴雨;当早包谷挂胡子、晚包谷放喇叭叶时,一夜狂风暴雨,拔树倒屋,揭走了三十二间房的屋顶,吹断了五百多棵大树, 三百多亩包谷平铺在地;秋季庄稼快成熟时又遇连阴雨。在灾害面前,周围的一些生产队,地跨了,土流了,但新庄大队仍然夺得好收成,一九六四年粮食总产达到十三万八千多斤,与丰收的六三年粮食总产接近持平。全大队粮食么产由一九六一年的一百三十五斤到一九六五年增加到三百二十五斤,粮食总产由一九六一年的八万五千斤到一九六五年增加到二十万零五千斤。全大队从一九六二年起,除年年完成和超额完成公购粮任务外,每人平均口粮达到四百斤以上,没有一户再吃国家的供应粮。集体和个人还清了全部贷款,还有三十七户在信用社存了款,耕牛由二十五头发展到四十八头,生猪由十六头发展到七十二头,羊由二十三只发展到一百三十三只。新庄大队初步呈现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欣欣向荣的新气象。一九六五年二月九、十两日(农历正月初八、初九),中共陕西省委书记胡耀邦在白河县视察,听说大双公社新庄大队党支部书记李太根带领社员,依靠社员的力量在山坡上砌石坎,修梯地,累计已达二百另四亩,既起到了保水、保肥、保土作用,又增加了粮食产量,非常高兴,说:“新庄的道路是山区建设的方向”, 并说:“山区修石坎梯地,今后省上从水保经费中给予扶持”。又说:“新庄大队修石坎梯地不要国家一分钱。他们不要钱,你们可以奖励吗!县上今年的三干会要给予重奖。”(当年县上召开五干会时,给新庄大队奖了一批八磅锤、十字镐、钢钎、尖鐝、铁丝、炸药和雷管等物资,新庄大队包了一只小船拉了回去。)胡书记还向其秘书说:“记住,此事要上陕西日报”。不几天,陕西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出当代愚公李太根的文章。在耀邦同志的关怀下,李太根同志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当年三月初在西安召开的全省贫下中农协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在大会上介绍了新庄大队修石坎梯地的经验。在李太根讲到精彩之处时,主席台上的胡耀邦书记立即站起身来带头鼓掌。自这次会后,白河县新庄大队成为全省山区建设的一面旗帜,仅一九六五年,该大队就接待了全省二千多名参观学习的代表,一个“学大寨,赶新庄”的浪潮在全省兴起,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山区农村以兴修石坎梯地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运动。李太根带领新庄大队社员,用三、四年时间俢了二百多亩石坎梯地,数字并不大,而且是坡式地。可是,在那以前的农田建设,要么在河边修水田,洪水一来就冲毁了,要么在坡地上修土坎子,遇到一场大雨就泡垮了,没有一个地方抓住山区土地基本建设的主攻方向即在坡地上拣石头,砌石坎,修梯地。甚至到一九七二年,白河县革委会,仍然坚持要求在全县修土坎子,批评说修石坎梯地是少慢差费。在县三干会上引起一场修土坎与修石坎的大辩论。这次辩论会后,时任县委副书记李群欣同志在全县走访调查,否定了土坎子,肯定了石坎子,通过反复沟通、耐心说服了县上主要领导和其他领导成员。从一九七三年起,在李太根石坎梯地的基础上,全县大力提倡和推动修石坎水平梯地。从治河到治坡,从土坎到石坎,从石坎坡式梯地到石坎水平梯地这一变化过程,经历了反反复复的认识过程,不容易哟!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白河全县人民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在山坡上实现了人均一亩石坎水平梯地,迎来了国务院一九九一年全国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经验交流会在白河县的召开,给白河人民带来了无尚的荣耀。“石坎坎,金碗碗“孕育了白河的”三苦“精神,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白河,已经成为全省山区人民奋斗的一面旗帜。这些无不与李太根当年率领新庄大队社员修石坎梯地和胡耀邦当年的肯定和鼓励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有不少的石坎水平梯地荒芜着,实在可惜。似乎当年修石坎梯地也搞错了,搞了劳民伤财。要知道当年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是不能离土离乡的,只能通过修石坎梯地,改善耕作条件,提高作物产量,来解决温饱问题,那几乎是唯一的办法。况且,现在仍然可以利用石坎梯地来发展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石坎梯地的生命力依然存在。李太根是一个大老粗,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但他在担任中共新庄大队支部书记期间,在大饥荒的年代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