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表达技巧集训题目.doc_第1页
诗歌表达技巧集训题目.doc_第2页
诗歌表达技巧集训题目.doc_第3页
诗歌表达技巧集训题目.doc_第4页
诗歌表达技巧集训题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词鉴赏43题【之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宋黄庭坚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注】凌波仙子:即洛神。山矾:本名郑花,木高数尺,春开小白花,也可以染黄。黄庭坚因其名太俗,改为山矾。(1)这首词写出了水仙花的哪些特点?表现了诗人哪些感情?(5分)(2)这首诗在写作上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特点:姿态轻盈,香气氤氲,素洁高雅。感情:对水仙花的喜爱和赞美,(特点3分,感情2分)(2)比喻。把水仙花比作凌波仙子,好像是有微明的月光下轻盈漫步。写出了水仙花姿态之美。想象。颔联问是谁人招来了让人断肠的精魂,种成了水仙花来寄托愁思。这是大胆的想象。衬托。颈联说水仙花倾国倾城,只有山矾和梅花能够和它相提并论。以山矾与梅花之美衬托水仙花。(每种手法2分)【心夷详解】从题目看,黄庭坚写这首诗,是因为王充道送来了五十支水仙花。可知,黄庭坚一定喜欢水仙花,不然,王氏不至于这样做。那么,此诗一定会描写水仙花,并对水仙花进行赞美,从而表达喜爱之情。第一句中的“凌波仙子”指的是洛神。本知识点学生应该知道。曹操的儿子曹植曾写了一篇洛神赋,很出名。其中有名句:“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意思是,她身体轻盈快捷如同飞凫,飘忽游移就像神灵,在水波上行走,罗袜溅起的水沫如同轻尘。这几句是写洛神姿态轻盈迅捷的。黄庭坚本诗是写水仙花,当然就是以洛神为喻,赞颂水仙姿态之美。第二句“水上轻盈”,既承前写洛神的姿态,又写出了水仙花的特点,水仙花是养在清水里的,它婷婷出于水面,就像洛神婷婷舞于水面一样。两者有相似之处。所谓“微月”,就是新月,就是眉月,因其月光较淡。“步微月”是指淡淡的月光下,洛神在水波上漫步。首联以洛神比水仙花,一方面以洛神之美貌暗示水仙花之清丽,另一方面以洛神姿态之轻盈写水仙花姿态之美观。不过,洛神在水面上是活动着的,而水仙花其实是不动的。这个比喻有化静为动的艺术效果。然而,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呢?大概是作者欣赏水仙花时,看得出了神,产生了幻觉,在他的眼前,水仙花幻化成了洛神。颔联别出心裁。第三句问“是谁招此断肠魂”,第四句说“种作寒花寄愁绝”。意思是,水仙花的前身是让人极度悲伤的魂灵,不知被谁抓住,种在水里,长成了水仙花,让它在寒冷时节开放,借以寄托无边的哀愁。把灵魂种到水里,还让它长成水仙花,这乃是大胆的想象,非一般人所能道出。其实,诗人在这里并不是借水仙花来抒发伤悲之情,也不是说水仙花最适合借来寄托伤悲之情。而是说,水仙花太美了,它能够给人以极大的心灵震撼,能给人的感情带来强大的冲击力。也就是说,诗人这样写,无非是说水仙花让自己感到震撼。颈联的“含香”,突出水仙花香气浓郁的特点;“体素”表现水仙花洁白高雅的特点。“倾城”是说美到极到。山矾原名郑花,又名七里香,早春开花,花洁白,有浓香,恰与水仙相似。山矾是弟梅是兄,把山矾、梅与水仙并在一起,就是要以山矾和梅花之美衬托水仙。这是正衬。不过,黄庭坚这混账小子,先把水仙比成美女,接着又用“弟”与“兄”与之并提,真是大煞风景。泥巴做成的男人,怎么与清水做成的女儿相提并论?黄庭坚这样写,也许是故意出奇,企图给我们以深刻的印象,咳咳,真小家子气。尾联更是出人意表。“坐对真成被花恼”,初看很可能被认为因花而懊恼。其实,黄庭坚再浑,也不至于傻到先褒后贬,自相矛盾。他是在说水仙花太好了,以至于心都被它撩拨乱了。一种花,无论是让人高兴到极点,还是让人伤感到极点,都说明这花太过动人心魄。水仙花也不例外。这正好照应了前边的“断肠魂”和“寄愁绝”。当诗人的心被它撩乱,便禁不住起来,走出门外,不觉粲然一笑,浩瀚奔流的大江顿时映入眼帘。这就是最后一句的意思。这里的雄浑壮阔景象,与前面的纤细柔弱的景象,一个是壮美,一个是秀美,两都竟然因为“出门一笑”和谐地剪接在一起,实在令人惊奇。总的来说,黄庭坚这首诗称得上好诗,我以为。【之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咏 路宋邹浩赤路如龙蛇,不知几千丈。出没山水间,一下复一上。伊予独何为,与之同俯仰。【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岭南途中。作者因敢于直谏先后被放逐两次。(1)首句将“赤路”比作“龙蛇”,那么下面三句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赤路如龙蛇”这一特点的?(6分)(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展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个性品质?(5分)【答案】(1)“不知几千丈”以龙蛇的长度写“赤路”绵长。“出没山水间”以龙蛇的出没不定写“赤路”的曲折。“一下复一上”以龙蛇的上下低昂写“赤路”的起伏。(每点2分)(2)托物言志。展现了诗人刚直不阿、敢于直谏的个性。本诗借路的绵长曲折起伏,突出了所行之路的难行,最后又以与之同俯仰,表明自己甘愿走在这样的路上,暗示出不敢随俗俯仰的傲骨英风。(指出“托物言志”2分,指出个性并加以解说,3分)【心夷详解】这是咏物诗,结合注释,可以明白,这首诗一定是写于被贬谪的路上。一个正直的人在被贬谪的路上,咏自己眼前的路,无疑会写出路的特点,并通过咏路抒发自己的感情。这种感情又一定与他的被贬有关,与它的个性有关。这种借写物来表现其思想感表的方法,叫作托物言志。“赤路”,一定是前往岭南的路,之所以叫赤路,应该有两个原因,一是南方炎热,赤日如火;二是南方多红土。“龙蛇”是喻体,龙蛇有何特点,赤路就有何特点。“不知几千丈”是说龙蛇之长的,龙蛇如何长达几千丈,则太大了。这里还有夸张的意味。本体是赤路,则这一句突出的是路途之长。出没山水间,是说龙蛇在一会儿现身,一会儿入水。以之喻路,是说路一会儿能看见,一会儿看不见。是说赤路屈曲延伸,忽隐忽现。一下复一下,是说龙蛇一会儿位置高,一会儿位置低,自然是说赤路或高或低,上下起伏。一连三句,写出了赤路的三个特点。第五句的“伊”是文言助词,用于句首,没有实在意义。“予独何为”是个问题,意思是,我一个人在做什么呢?末句作了回答:与之同俯仰。之,代路。俯仰,低头和抬头。本句的字面意思是,随着路势的起伏,自己也一高一低地走。其内在含意,结合注释也可以弄得清楚:与贬谪路同俯仰,表明诗人并不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那么,这样的诗句就能表现诗人那么犯颜直谏的勇气,对于国家的耿耿忠心。【之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桃 花 溪唐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注】这首诗是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创作的。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1)请赏析“隐隐飞桥隔野烟”一句。(6分)(2)“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奇妙无穷,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1)本句写景: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隔着云烟忽隐忽现。它描绘出幽深而神密的境界。它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飞桥静,野烟动,使画面有动有静,生动形象,如在目前。“隔”字把飞桥和野烟结合成一个艺术整体,表现了飞桥时隐时现的特点。(释句2分,动静结合2分,赏析“隔”字2分。)(2)从结构上说,“问”字引出了诗歌的后两句,后两句正是所问内容。从内容上说,“问”字深深表达出诗人向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从表达效果上说,它使诗人与诗中所绘环境融为一体,使这幅山水画中有了人的活动,更显生活气息。(第一点1分,后两点各2分。)【心夷详解】题目“桃花溪”,只三字就给人许多美感,让人心旷神怡。由此三字,凡读过桃花源记者,都应该回忆起陶公的几句: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那种美,非独亲历者能感到,读书者亦能感同身受,陶陶然醉于其中。题目与注释告诉我们,这首诗一定要写景,这景一定与桃花和溪水有关。这首诗一定会抒情,这情一定与桃花源有关,与隐居有关。第一句“隐隐飞桥隔野烟”,太棒了。它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宝库里最富有表现力的诗句之一。首先,它描绘了一幅如同仙境般的动感画面。这不是一般诗句所能比拟。“隐隐”写出飞桥的若隐若现,忽隐忽现。飞桥,凌空横跨之桥也,一个“飞”字,写出桥的凌空之势,让人只看到桥身,看不到桥下。正好呼应了下面的“隔野烟”。野烟,乃山中云气。云气缭绕,忽浓忽淡,忽少忽多,把个飞桥映衬得如有如无,如真如幻。桥的静的,雾是动的,桥是青的,雾是白的。桥是有形的,雾是变幻无方的。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就不是一般的静态的画面,而是一幅动感的画面,如同电影镜头一般。其次,它给了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也不是一般诗歌所能比拟。一座飞桥,飞桥在哪里?当然在山中,当在溪上,当然在溪的上游。不然它何能出现?不然它何以能飞?不然又怎么与桃花溪相关?野烟,还要隐隐地隔飞桥,当然是时浓时淡,有时有无的。除却山中雾气,何物能够如此?所以读到此句,我们就不仅仅是看到飞桥,看到野烟,我们还能看到它们的背景,高山野谷,山谷中雾气蒸腾,树木葱茏,都与飞桥一样若隐若现。桥下溪水潺潺,雪白的浪花溅向两岸。两岸桃花缤纷,花光如颊试问,哪首诗的哪一句能够像这一句这样逗起人的无限遐想?因为第一句表现力太强,所以多说了几句。嘿嘿。第二句“石矶西畔问渔船”,同样精彩。石矶,就是水边突出的巨大石头。它和渔船都让人联想到桃花溪。如果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我们的眼前定然出现这样的画面:溪边怪石嶙峋,水波在石边轻轻摇荡,也许有小鱼儿在石边嬉戏。溪水在缓缓流尚,上面浮着片片桃花,而渔船,正悄然向岸边靠来。在这样的境界中,诗人走了来,向着渔船上的人发问了。一个“问”字,把诗人形象拉进了诗中,使读者不能看到美妙的山光水色,还看到人的活动。“渔船”在这里当然代指渔人。诗人问渔人,问的是什么?是后两句:“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桃花整天地随着流水飘荡,那么,进入桃花源的洞口在哪里呢?这一发问,显得诗人有点呆傻,因为这渔人已然不是桃花源记中提到的渔人,而且,即使是那个渔人,他也找不到桃花源了。然而,我们又不能说诗人呆傻,因为他只不过是用这种问题,表达自己对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对那种自由自在、从容不迫生活的向往。明知道对方不知道,却还要发问,真有点病急乱投医的味道,显示了他希望获得答案的迫切心情。【之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徵 招南宋姜夔潮回却过西陵浦,扁舟仅容居士。去得几何时,黍离离如此。客途今倦矣。漫赢得、一襟诗思。记忆江南,落帆沙际,此行还是。迤逦剡中山,重相见、依依故人情味。似怨不来游,拥愁鬟十二。一丘聊复尔。也孤负、幼舆高志。水葓晚,漠漠摇烟,奈未成归计。【注】一丘:隐士隐居之地。(1)下阕在写作上技巧上有何特色?结合下阕词句作简要分析。(6分)(2)这首词中作者主要抒发了哪些情感?(5分)【答案】(1)比喻,将剡上山峦比作女子的发髻。拟人,“似怨”赋予剡中山以人的情态。用典。运用谢幼舆的典故,表达隐居的志向。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在“”这样的景中寄寓了对山林的喜爱之情和无法如愿隐居的无奈和伤感。(2)时光流逝的伤感。“去得几何时,黍离离如此”即表达此意。倦于漂泊之感。“客途今倦矣”就是直抒此情。对山林的喜爱。“迤逦剡中山,重相见、依依故人情味”对此作了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从“也孤负、幼舆高志”可以看出。心愿难以达成的无奈和伤感。从下片末句可以看出。【心夷详解】“徵招”是词牌名,与词本身内容无关。在此忽略不计。“潮回”即退潮。“却”的意思是“再”,“却过”即再次经过。“居士”指隐居不仕的人或文人雅士,在此应是前者,代指诗人自己。其实他并非居士,以此自称,表示愿望而已。前两句是说,在退潮的时候,我乘着一叶扁舟再次从西陵浦经过。句中的“仅容”突出扁舟之小,但似乎还有另外的意味:这样的扁舟,只承载居士,不承载名利客。这个意思未必是作者真意,心夷姑妄言之也。三四句表面是说,离开的时间并不长,可是黍却已长得这般茂盛了。离离,茂盛的样子。黍离,一般情况下表达亡国破农之痛,这里显然不是。它是借黍已经很高,来说明光阴流逝、岁月如梭。它隐隐地表达出一种倦于漂泊的情绪。客途今倦矣。紧承上句直抒胸臆,表达对仕途(也许真是客游于异地,因无资料佐证,不敢妄言)的厌倦之情。“漫赢得”三字,字面意是随随便便就赢得了。诗人用此三字,一般都是在自嘲。表示自己也就得到了这么点东西。“漫赢得、一襟诗思”无非是说,自己客游一场,除了诗思,其余一无所获。暗示在仕途上没有任何作为。末三句的意思是,在记忆中,曾经在沙洲上落下船帆,这次也是一样。开头讲过西陵浦,这里讲落帆,显然互相响应,意思是下船登岸之意。上片讲水路行程,及所思所想。下片承接弃船陆行,写在剡中游玩所见所感。剡中,指剡县一带。“迤逦”是曲折连绵貌。“迤逦剡中山”意思是剡中的山曲折连绵。所谓“重相见,依依故人情味”,是说再次见到剡中山,仿佛故友重逢,依依不舍,感到十分亲切。“似怨不来游”把剡中之山拟人化,说它埋怨自己不来游玩。把山与人的亲近关系更向前推进一层。“拥愁鬟十二”乃是比喻,鬟,本古代妇女梳的环形发髻。此处喻山。前面着一“愁”字,写山因人不来游而发愁,这就委婉地道出限诗人对于剡中山的喜爱,也暗示出到这样的山中隐居的希望。“一丘”,注释上已讲明是隐士隐居之地.“聊”,姑且。“复”,回归。“尔”句末语气助词。“一丘聊复尔”是“聊复一丘尔”的倒装,意思是姑且回到这隐居之地吧。这句话道出了诗人的打算。“幼舆”是东晋人谢鲲的字。东晋明帝曾经问谢鲲,让他回答自己和庚亮相比,自己怎么样,谢回答说,自己在朝廷上处理政务比不上庾亮,但“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意思是在深山幽谷中陶冶性情则超过庾亮。所谓“幼舆高志”,就是那种居于山野、远离世俗、修身养性、自得其乐的情怀。诗人在这里说“也孤负、幼舆高志”,无疑表达了对为官为宦的悔恨,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水葓是一种水草,“水葓晚”,不是水葓生长得晚,而是天晚了,暮色笼罩着水葓。下句的“漠漠摇烟”紧承上句,是说暮烟重重。“摇”字写出暮霭依依上升之状。天晚了,可是无奈的是,自己依然还无法归去。“奈未成归计”表现了身不由己的无奈和悲伤。【之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1)首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作简要赏析。(2)前人论刘长卿“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锤炼修饰)”,试就这首诗对此作简单分析。【答案】(1)在内容上,交代送客的时间、地点,送客的情状。“暮”点明时间,“江头”点明送别地点。“客散”点明情状,营造了凄清悲凉的氛围。在结构上,照应题目,为下文抒发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和同情作铺垫。(2)第一句描写氛围,“猿啼客散”将送别的环境衬托得黯然销魂;第二句以水的无情反衬人的有情,第三句在“远”前加一“更”字,着重写出对方的不幸。第四句与第二句“水自流”相对应。全诗无论哪一句都紧扣江边的景物抒情,将写景和抒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体现了诗人锤炼语言的深厚功力。【心夷详解】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自然要表达惜别之情。题目“重送”的“重”说明为朋友送行非止一次。那么,朋友被贬也恐非止一次。因是被贬,而且是多次被贬,诗中又有“君更远”一语,则惜别之情中必含有同情之意。第一句“猿啼”渲染了浓郁的凄凉气氛。“猿啼”之声似哭似号,闻之令人伤心。诗人用此意象,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哀怨、愁苦的心境之中。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后面紧跟“客散”二字,表明客散之时,人伤心至极,连山猿都受到感染而悲啼了。“暮”点明时间,“江头”点明地点。七个字,字字不可或缺,个个都有作用,以简练之笔写出了送客结束时的情景:夕阳西下,暮色渐起,送者星散,诗人与远行人正要洒泪告别,山上的猿就长长地啼叫了起来。第二句“人自伤心水自流”,两个“自”字,显示着水与人的两不相关。人自伤心,是因为朋友远去,惜别之情难以遏制。“水自流”照应了前句的“暮江头”,当然是诗人取眼前之景来抒发情怀。前四字照应猿啼客散,后三字照应“暮江头”,这句就和第一句有了水浮交融之妙。人在伤心之时,水只管自顾自地流去。这就以水之无情反衬了人之有情。第三句“同作逐臣”含有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之意。“君更远”则将彼此作了比较,是说:朋友啊,你比我被贬得更远,你比我还要不幸。一个“更”字,把安慰、同情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第四句的“青山万里”紧承前文的“君更远”而来,是说,朋友还要远走千里万里。一路之上,只有青山相伴,写出了裴郎中的寂寞,也透出了诗人自己的惜别之情。“孤舟”二字,照应首句“暮江头”和二句的“水自流”,说明朋友是乘船远去。“孤”字暗写人的孤单寂寞。这里,“万里”和“一孤舟”形成了大与小、多与少的强烈对比,使孤单之意、关切之情流溢于字里行间。全诗直陈其事,又扣住送别时景物而写,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可谓好诗。【之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唐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1)赏析颈联中“分”和“挂”的妙处。(2)前人评论这首诗“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道出了此诗的妙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1)“分”本意为分开,意思是野竹刺破了空中的青色云气,表现了野竹的高大参天,描绘出翠竹与云气相浑然一体的景色。“挂”字化动为静,把白色的飞泉比作挂于碧峰的白练,一方面写出视距之远,一方面以白泉与碧峰相映衬,两个字生动形象,突出了道士居所之景的奇丽壮观。 (2)全诗各句都不明言“道士”和“不遇”,却都是围绕“访道士不遇”而展开的。首联写访道士时所见之景,只闻犬吠,不见道士出。颔联“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不闻钟”暗示无人。颈联是在道院所观之景,这显然是不遇道士而出现的观赏动作。尾联是以问讯的方式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心夷详解】题目中有“戴天山”,我们千万不要因为一个“戴”字,把它理解为道士的名字。戴天山是山名,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由“访道士不遇”,可知此诗定然写戴天山之景,写不遇道士之遗憾。首联写的是前往戴天山路上所闻所见。“犬吠水声中”为所闻,水声为溪水淙淙,犬吠该是何方之音?大约是山中人家之犬。一路之上,有犬吠水声,可见山中是何其幽静。水声让人想见溪水从山间奔泻而下,犬吠则让的感到山的幽深,不见人家,而人家自在山中。“桃花带露浓”是所见。一边前行,一边观赏,只见桃花灼灼,露水团团,桃花告诉我们这是春天,露浓告诉我们这是早晨。这两句从声与色两方面写道士所居之山环境之美,乃是正衬,以环境之美衬人之高雅。颔联之“树深”实是林深,时见鹿,真是让人心情畅快到极致。树林阴翳,鹿儿出没,我们现代人还能见到这般情景么?这是一幅多么静谧多么幽静的情景啊,自然万物,自然与人,达到了高度的和谐。“溪午”与“林深”对应的并不好,不是严格的对偶关系,不过,诗人不肯以辞害意。所谓“溪午”是说诗人到达溪边时已是正午。这与首联的“带露浓”相呼应,暗示出行已有一上午的时间。因为访的时间长,所以当访不到时,心情之不悦也就相对更大了。“不闻钟”是说道院中无人。它和后面的“无人知所去”一起照应了题目中的“不遇”。颈联中的“分”本意是分开,青霭其实是无法分开的,所以这里的“分”,其实是因为野竹高大,直上云霄,让人觉得青霭被绿竹分成了左右两半。其实,它表现的是云气在竹林上空氤氲流转的状态,描绘出翠竹与云气相浑然一体的景色。飞泉本是动态的,结果让一个“挂”字,写成了不动之物,则此字化动为静,让人看到青山之中一条白练垂下的情景。它暗示出诗人所站之处与飞泉距离之远,同时以白泉与碧峰相映衬,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这两句,前句可谓近景,后句必是远景,远景近景相结合,画面显得很有层次。它写出了道士所居之处景色的奇丽可爱。尾联转入抒情。“无人知所去”说明诗人已经向人问过道士去了哪里。它说明前文的暗示是正确的,侧面道出“不遇”的事实。同时引出了下文五个字:“愁倚两三松。”“愁”表明情感,“倚两三松”写出愁的情态。在这松上靠一会儿,在那松上倚一会儿,真是生动形象,写出了因为不遇道士而百无聊赖、爽然若失的样子。诗人惆怅之态如在目前。全诗前六句写景,重在“访”字,突出风景之美,以风景之美衬道士之风雅。后两句抒情,重在“不遇”,暗点主旨。【之七】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临 江 仙元好问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1)“红妆翠盖木兰舟”在句法上有怎样的特点?简要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2)词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离愁”的?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1)这句词在句法上的特点突出表现为意象的叠加,即列锦。“红妆”代指荷花,“翠盖”代指荷叶,“木兰舟”则暗示有“风流”的人物。此句用三个名词短语构成艳丽可爱的新秋之景,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欢悦。(2)使用了对比的方法。上阕用追忆口吻再现当年的欢游,赞美大明湖的诗情画意。下阕首句从空间角度讲已离开故地,二句从时间角度写已离开许多,三句则写直接点明离愁。末二句则表达再游大明湖的渴望。前后对比,突出了离愁。【心夷详解】上片首二句以设问方式突出大明湖新秋荷叶荷花之美。第一句的两个“荷”一个“何”,形成叠音,读来音韵和谐悠扬,对景色之美有强化作用。荷叶绿,荷花红,湖名大明,季节是新秋,每个意象都给人以美感,就强化了大明湖新秋之美。第三句的“红妆”喻荷花,“翠盖”喻荷叶,木兰舟是人乘之船。本句使用的是列锦的手法,即以纯名词组合成句,多个意象叠加,组成一幅色彩艳丽的风景。其中蕴含着词人对大明湖上新秋之景的喜悦之情。它既照应了上文,又引出了下文。所谓“江山如画里”的评论,就是针对着荷叶荷花,湖上新秋。所以“人物更风流”就是针对着“木兰舟”,暗示景美人好,一切遂心。从下片前两句看,上片所写的欢游乃是回忆,从空间讲已在千里之外,从时间讲已是三年之前。“千里故人”说的是与和故人相隔千里,离别之情已深蕴其中。“千里月”是说虽然人隔千里,但诗人与故人,常常望月互思,友情之深隐然可知。“三年”写时间之久,“孤负”实是“辜负”,孤负欢游,就是未能欢游。暗示的是一种对离别的遗憾之情。一尊白洒寄离愁,乃是直抒胸臆,以借酒浇愁之语表达离别之愁和思念之情。末二句的“殷勤”之意为热情周到、情意深厚。那么好的桥下水,什么时候流到东州去?东州是哪里?无疑是朋友所在之地。水流到东州做什么?带去词人的相思之情也。最后两句以流水为载体表达对朋友的关切和思念,生动形象,饶有余味。【之八】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客感清黄景仁只有乡心落雁前,更无佳兴慰华年。人间别是消魂事,客里春非望远天。久病花辰常听雨,独行草路自生烟。耳边隐隐清江涨,多少归人下水船。【注】黄景仁:清代诗人,35岁客死他乡。其短暂的一生,大都是在贫病愁苦中度过的。他所作的诗歌,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的情怀。(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的前两联简要分析。(5分)(2)这首诗的后两联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表现了诗人怀乡思归之情。首联以“乡心落雁前”表示思归之迫切,以“只有”“更无”强调这种感情的强烈;颔联以离别之销魂及春日他乡不敢登高望远,表现了诗人怀乡的愁苦心情。(2)借景抒景,融情于景。颈联景中寓情,虽是繁花似锦、芳草萋萋的春日,但诗人听到的却是雨声淅沥,看到的是烟雨迷蒙,烟雨之景中,融入了浓浓的悲情。反衬。以江水上涨,别的游子乘船回家,反衬诗人有家难归的惆怅,突出了思乡之情。【心夷详解】题目“春日客感”提示我们:一、此乃春日之事。二、诗人客居异地。客感,一定是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客居异地的孤独苦闷。首句“只有乡心落雁前”,“乡心”一词点明了主旨思乡。“落雁前”是说在大雁到达之前到达故乡。它把乡心比作了和雁一样能够降落的事物,化虚为实,使思乡之情显得具体生动。同时,它还是一个对比,雁飞得慢,思乡之情飞得快,突出了对家乡思念之深切。次句“佳兴”指好的兴致,“慰”指安慰,“华年”指自己并不老。第二句是说客居异地之时,除了对故乡的思念,其它什么兴趣也没有。“更无”与“只有”相对,突出了“乡心”的惟一性,强化了思乡之情。颔联“别”的意思是离别,“销魂”形容极其哀愁。“客里春”应客居异乡时遇到的春天。“望远”指表面意思是向远处望,在此其实是指眺望家乡。这两句的意思是,离别是人间最痛苦的事怀,客居异地时,在春天不宜眺望家乡,只要眺望,必然伤感到极点。这两句是议论,直抒胸臆,表现诗人思乡的愁苦心情。颈联“久病”道出客居异乡时愁苦难耐一个重要原因。“花辰”开花的时节。“雨”自然是春雨。“草路”自然是长满了青草的小路,“烟”乃是蒙蒙雾气。开花时节,春雨霏霏,春草萋萋,这些其实是非常优美的,这里却讲“听”雨,显然是因病而不能常常观景。即使观景也只见到烟雨迷蒙,显示出浓浓的客居愁苦之情。末联的抒情极为巧妙,诗人卧病在床,凭听觉就知道江水在上涨,凭人活动的声音就知道有许多游子下水行船、奔回家乡了。这是典型的反衬手法,诗人越写江水上涨,易于行船回家,越说许多人能够行船回家,就显得他自己无法回家。这就有力地突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之九】阅读下面两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天净沙闲题元吴西逸江亭远树残霞,淡烟芳草平沙,绿柳阴中系马。夕阳西下,水村山郭人家。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两首元曲的开头两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相同之处?(5分)(2)这两首元曲在结尾的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6分)【答案】(1)都用了列锦、借景抒情的表现方法。吴曲前两句用六个名词叠加在一起,构成一幅空旷渺远、略显苍凉的画面,烘托出系马的游子的心情。马曲前两句也是用六个名词叠加在一起,构成的则是一幅凄清苍凉的画面,烘托出作者的悲苦之情。(2)吴曲结尾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它通过对夕阳下依山傍水的人家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宁静闲适生活的渴望之情。马曲结尾直抒胸臆,用“断肠人”这一词语直接表达了羁旅游子身处异乡的凄凉悲苦之情。【心夷详解】“江亭远树残霞”“枯藤老树昏鸦”这样的句子,评论家们称之为列锦,其特点是仅凭借名词短语组合,便构成一幅风景,从而借景抒情。所以说,这们的句子,从特点讲是列锦,从手法讲是借景抒情。吴曲。江亭、远树、残霞,都是远景,淡烟、芳草、平沙,都是近景。这里虽有一个“残”字,但它修饰的是“霞”,依然是较灿烂的物象,所以不能说它含的是悲怆之意。何况后面还有“芳”字修饰“草”,更带欣赏之情。所以这十二个字,从词语感情色彩看,较平淡,稍有喜意。从所刻画的画面看,色彩明朗,背景广阔,远景近景相结合,很有层次感,给人以开阔、舒畅之感。绿柳阴中系马,暗示本曲所写主人公是一个游子,也许是饿了想进饭馆,也许是累了想临时休息,他来到绿柳之下,把马拴在树上。这虽是一般性质的叙事,但我们却能从“绿柳阴”这样的美景中隐约感到主人公的欣喜之情。夕阳西下,本是一种惨淡之景,但在这里不是。你看它后面,又来了三个名词:水村、山郭、人家。它们合在一起,就构成这样的画面:太阳就要落山了,它的光芒洒向大地,照在山上,照在江上,照在山下江边的农家房舍上。多么恬静和谐的画面!这里,游子的漂泊与人家的安居暗暗形成了对比,所以其中含有思家的意味;同时,全词写的是夏末秋初的江乡风景,画面清朗,色调美丽,可以看出,主人公思家的意味轻,悠闲的意味重。所以本曲可以说侧于写闲适之情,表现对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满足之情。马曲。首句中,“藤”前用“枯”,“树”前用“老”,“鸦”前用“昏”,三个形容词一下子就把人带进了凄凉惨淡的氛围之中。二句的小桥、流水、人家,本是宁静安定的乡村的不错的风景,但因了前面的氛围,也给人以悲伤落寞之感。三句“道”前用“古”,显得时代久远,让人感到一种不变的陈旧的气息,没有一点活泼泼的新生活的希望。“风”前用“西”,突出了风的特点,看到它,就似乎有一股凉意吹来。“马”前用“瘦”,表现出旅途的困顿、漂泊的长久。从“古道”和“瘦马”,可以看出这是羁旅之曲,那么它自然要表达漂泊之悲、羁旅之苦。整个前三句,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景物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无限荒凉的羁旅荒郊图,寄寓了作者的无限愁思。此景之后,作者又加上了“夕阳西下”这样的意象,更显得萧瑟肃杀,前途迷茫。末句“断肠人在天涯”如一声浩叹,直抒胸臆,让羁旅漂泊的愁苦之情一下溢于言表。这支曲,因为集中了羁旅愁思时所见的最典型意象,表现了漂泊者共同的思想感情,所以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之十】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关山月南朝徐陵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注】星旗:星名,指参旗九星。疏勒:西域国名,也是其王成之名。云阵:军队。(1)诗歌表达了客子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2)诗歌前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6分)【答案】(1)思念家乡亲人。首联以“忆”字点明对家乡的思念。颔联通过设想思妇未眠表现对思妇的思念。(2分)厌倦战争,渴望回家团聚。颈联写边关景象,尾联表现对战争的厌倦。一个“复”字倾泻出无尽怨情。(3分)(2)虚实结合。关山客子思家是实写,思妇夜间未眠当窗眺望丈夫是虚写。两相结合,表现了思亲思乡之情的殷切。(方法2分,解说2分,效果2分)或:想象。客子身处边塞想象妻子深夜不眠的情景,以此表达出对妻子的思念。这种想象,既写出人客子对家人的思念,又写出家人对客子的思念,丰富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加强了感情的抒发。(手法2分,解说2分,效果2分)【心夷详解】本诗题为“关山月”。关山者,关隘山岭也。它是边塞诗的常用意象,所以看到这两个字,就可以推断本诗为边塞诗。边塞诗无非是表达建功立业的希望,保家卫国的决心,身处边关的愁苦,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等。本诗既是边塞诗,自然也不例外。首句“关山三五月”,点明了时间、地点。三五,指的是阴历十五。地点是边关,“关山”一词告诉我们,这是战云密布的边塞,暗示这可能是战争时期。全句意思是,十五的月儿分外明亮,照耀着万里关山。次句“客子”,就是征人。秦川,泛指今天的陕西、甘肃秦岭以北的平原地带。此处当指征人的家乡。句中的“忆”字,显示了诗歌的主旨:思乡思亲。它起了引领全诗的作用,后面的各句都是围绕这个字展开。颔联承上句的“忆”,具体展现思乡之情。这里运用想象,刻画了思妇在高楼上夜不成眠、凭窗远眺的形象。后句的一个“应”字,证明这是征人的猜想。征人猜想亲人正在想自己,这本身就是对亲人的思念。这种想象往往有一箭双雕的作用,它一方面写出了思妇思征人,另一方面写出了征人思思妇,这样就把感化作了强化。如果说首联的“客子忆秦川”是实写,则颔联就是虚写。前后两联虚实结束,同样起到的强化感情的作用。颈联中的星旗,不是旗帜,而是星宿。所谓星旗映疏勒,意思是星星映照着疏勒之地。云阵指军队,所谓云阵上祁连,意思是说军队开进了祁连山。这两句景物描写,突出了战事的紧张,它们既可以说是征人(也即客子)抬眼看到的实景,也可以说是思女在窗前想象出来的虚景。从征人方面说,战前对家人的思念,往往比平时更加强烈,因为很可能一去不复返。从思妇方面说,它突出了家人对征人的担心:战争要爆发了,千万要保重,一定要活着回来。尾联的“如此”,是对颈联内容的总结,虽然没有说形势多么严峻,但这一信息已经颈联中毕露无遗。从军复几年?既可以说是发问,又可以说是感叹,它说明征人征战已久,离家日长。这一问,这一感叹,透露出征人和思妇对战事的不满,对团聚的渴望。【之十一】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下曲唐许浑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注】许浑:晚唐诗人。王翰:唐朝开元盛世时期诗人。(1)两首诗同样写战争,请结合王翰与许浑所处的时代分析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6分)(2)许浑的塞下曲从整体看采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作具体分析。(5分)【答案】(1)许诗表达的是对战争的不满,对发动战争的统治者的愤怒之情。诗人身处晚唐,其时国势衰弱,常常战败,将士都有很深的厌战情绪。(3分)王诗也写了战争的残酷,但其中充满了乐观豪迈的英雄之气。诗人身处盛唐,其时国势强盛,将士都有一种建功立业的豪情。(3分)。(思想感情2分,分析1分)(2)以小见大。诗人从成千上万的士兵中挑出一个,以其战死后家人来信说给他寄出了寒衣的情节,表现对征人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谴责。(3分)白描。全诗不议论,不抒情,而以纯客观的叙事来表现战争的残酷。(2分)【心夷详解】许诗,从“塞下”这个词,就可以看出这是边塞诗。诗的前两句纯属白描,它不加任何雕饰,只是平平实实地叙述战事:时间,地点,征人,牺牲。后句的“半”字,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成千上万的士兵,有一半死在战场上。诗人虽然未发表任何意见,但从这对惨重的伤亡的叙述,足以看出他对牺牲的士兵充满了同情,对其家庭充满了同情,同时也有对战争的谴责。诗的后两句从写作手法上讲,极妙。诗人用一个“朝”,首句的“夜”相呼应,暗示乡信来时,战士已亡。而乡信的内容更令人痛心:已经把寒衣寄出来了。家人对于战士的关心已然成虚,家人盼其平安回家的希望已然破灭,可是他们对战士已死并不知情。它所暗示出来的家人之渴望与征人已亡的事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也就给人以巨大的震撼。诗人以小见大,选取千万士兵中的一个作为例子,以其已死而家人犹寄寒衣的情节,对牺牲者及其家庭表示了同情,对战争的发动者进行了谴责。许浑生活在晚唐,其时唐朝国势衰微,对敌作战常处劣势。统治者盘剥百姓,不恤民力,穷兵黩武,百姓生活艰难。诗人处此时代,其诗自然就染上了许多感伤的情绪。王翰诗则不然,王生活在盛唐,其时国势强盛,几乎每战必胜,将军与士兵都有一种睥睨自雄的昂扬之气,反映在诗中就形成一种乐观豪放的英雄之气。王诗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有强大的表现力:葡萄酒浓酽之色、夜光杯闪闪的光芒一下子就进入视野,葡萄酒浓郁之香一下子就唤醒嗅觉。虽然只是两个名词排列,却足以引发读者生动的想象:在辉煌的火把照耀下,将士们在举行盛大宴会,酒香四溢,觥筹交错。次句“欲饮琵琶马上催”意思是,当人们举起夜光杯,正欲畅饮之时,琵琶曲立刻就奏响了,似乎在催促人们“快喝快喝”。这一助兴更强化了宴会的热闹气氛。三、四句是作者的议论,或者是与宴者的相互戏谑:痛痛快快地喝吧,喝醉了也无所谓,古往今来,像我们这样征战沙场的,有几个能活着回去?从全诗明快的语言和跳动轻快的节奏看,这不是悲伤之句,而是旷达之语。它表现出的是视死如归的勇气,是开朗奔放的情绪,这种勇气和情绪与热闹的宴会的气氛是一致的。【之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无 题唐韩偓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注】这首诗写于唐朝灭亡不久后的公元910元,诗前原有小序:“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兵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寒食:即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做饭,吃冷食。(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6分)(2)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联系全诗加以简析。【答案】(1)诗歌描绘了一幅流水潺湲、白日西沉、群鸦鸣噪、繁花似锦,(2分)却毫无人烟的农村生活画面,(2分)反映了唐末混战造成的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社会现象。(2分)(2)反衬。(2分)以“有鸣鸦”衬“无鸡犬”,以“见花”衬“不见人烟”,以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反衬千村万落的萧条冷落,(2分)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无奈与伤感。(1分)【心夷详解】诗名“无题”,就是没有题目,因为诗人不想给诗安题目。它对于我们理解诗歌是没有帮助的。不过,一般而言,命名为“无题”,是因为诗人的某种思想感情,不足为外人道,或者痛心或惆怅到极点,无法为外人道。这首诗就是痛心到极点,无法为外人道。只能凭着诗者对诗句的理解,作深入细致的感受了。首句写的是河水缓流、夕阳西下。潺湲(chnyun)是水漫漫流动的样子。句中的两个“自”字,是说河水只是自流,夕阳只是自下,无人关注,无人问津,表现了环境的荒凉冷落。这正与战争之后的残破之景相对应。二句“尽”字意思是“完全”。尽无鸡犬,指没有任何鸡犬的声音和影子。鸡犬是农村必养之物,毫无鸡犬,暗示没有人烟。“有鸣鸦”指的是野鸦鸣叫。乌鸦在古诗词中,一向用以描写荒凉破败的环境,表现作者凄凉悲伤的心境。诗的前两句绘景,描绘的是流水潺湲、白日西沉、群鸦鸣噪、繁花似锦,却毫无人烟的农村画面,反映了唐末混战造成的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社会现象。后两句是诗人的议论。三句中的寒食是寒食节,古代风俗,人们在这一天不生烟火,只吃冷食。那么,千村万落如寒食,是说无论哪一个村庄,都没有炊烟升起,就像在过寒食节一样。一个“如”字,说明并非百姓真的在过寒食节,而是根本没有人烟。没有人烟,花朵倒开得灿烂夺目,花开的繁盛之景与没有人烟的实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两句把军队残破农村之后的悲惨景象都写了出来,表现了诗人对泉州军暴行的愤懑之情。这首诗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反衬。以“有鸣鸦”衬“无鸡犬”,以“见花”衬“不见人烟”,以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反衬千村万落的萧条冷落,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无奈与伤感。从注释看,本诗写于泉州兵过后,则此诗最直接表现的,乃是诗人对泉州军队暴行的愤怒之情。【之十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苦 辛 吟唐于濆陇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投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母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注】嫫母(mm):传说中黄帝之妻,貌极丑。后为丑女代称。(1)这首诗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2)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答案】(1)前四句表现下层人民的饥寒和后四句表现的上层社会的糜烂的对比。前四句中表现的下层人民生活辛苦劳作的现实,和本应过上温饱生活的情理之间的对比。后四句中假设燕赵美女变成丑妇前后,笑值千金与不值千金的对比。(每点2分)(2)这首诗深刻揭露示了封建社会统治者生活奢侈糜烂,劳动者生活饥寒交迫的不合理的社会现实,(3分)表达了作者对上层社会的无情批判和对下层百姓的深切同情。(2分)【心夷详解】题目“苦辛吟”,含意十分明显:诉说一下苦恼与辛劳。只有下苦力工作的人才会这样,所以这首诗的主人公,不是下层人民,就是官吏中努力工作的清官。从句子看,本诗咏的是人民,是百姓。陇,不是指甘肃,在这里一定通“垄”,指田地。手种,指亲手种地种粮食,腹长饥,指种地者长期吃不饱。同理,颔联的意思是,农家女天天纺织,没有衣服穿。诗的前四句,一写男耕,一写女织,基本意思是,在田里种地的男儿,本应有饭吃;在窗下织布的女子,本应有衣穿,但实际上他们却在挨饿受冻。东西都哪儿去了,无疑是被统治者夺走了。五句的“姝”,是美女。六句的嫫母,是丑女。作者希望燕赵的美女都变成丑女,为什么?就是因为化为丑女后,就不会一笑值千金,也就不会被统治者夺走,这样于国于家都有利。这种想象的背后,是残酷的社会现实,统治者声色犬马,挥霍浪费,极为腐败,而劳动人民则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这首诗前四句表现下层人民的饥寒,后四句表现统治者的奢糜,两相对照,深信导反映了社会的不事理。全诗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对苦难百姓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不满。【之十四】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三 闾 祠清查慎行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1)这首诗的首联在写景方面有什么特点?(5分)(2)尾句中的“吟魂”在诗中指的是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答案】 (1)诗人先写故楚之地平旷辽阔,江流蜿蜒,远山逶迤,再由远及近,(2分)写古老的三闾祠背城而立,借阔大之景反衬出祠庙的孤小凄冷,(2分)为全诗定下了悲伤的感情基调。(1分)(2)“吟魂”指诗人屈原。(2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感情:既有对屈原伟大爱国精神的崇敬之情,对屈原悲剧的感慨,(2分)又有对时局的愤慨。(2分)【心夷详解】 “三闾”指屈原,因为屈原曾被封为三闾大夫。那么,三闾祠就是屈原庙。一个文人,如果咏屈原庙,必是评论屈原的遭遇,并借屈原被贬抒发自己的壮士难酬之情。首句“平远”,指土地平坦而广阔。极目回,指纵目远望,一直望到天边,然后又收回目光。这一句写山原辽阔,江水逶迤,为下句三闾祠设定了广阔的背景。第二句的“漠漠”意思是寂静无声。“古祠”的“古”,背城开,指的是三闾祠背城而立。这两句借背景大大,反衬出祠堂的孤小与冷清。颔联纯是议论。“莫嫌举成无知己”是说:屈原先生啊,别埋怨世上没有知己,我就是啊。“未有庸人不忌才”是说:屈原先生啊,只要是庸人,就会忌妒贤才,你又怎能不被忌妒?这两句重在写屈原得不到国君的信任,屡遭贬黜。后句还对忌贤妒能的人进行了无情的嘲讽。五句的“肯”是“怎肯”意,意思是即使被放逐了,也忘了不国家被灭亡的悲愤。尽管屈原被放逐时,楚国还没有灭亡,但作者在这里,显然并不计较史实的准确与否,他只想把屈原被放逐与楚国灭亡联系起来,从而强调屈原在保家卫国方面的作用。这一句充分表达了屈原的爱国之情。六句的“岁时”指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本处指的是阴历五月初五,每到这时,楚地的人们都祭祀屈原,表达内心的哀痛。虽然统治者和当权人不理解屈原,但百姓的心则与之心心相通,他们一直为屈原的遭遇而悲伤。最后两句转入写景,可以说是以景结情。这种手法,往往能引发读者的想象,使之产生奇异的联想。七句“湘兰沅芷年年绿”是说楚地的芳草年年繁盛,绿遍三湘大地。八句“想见吟魂自往来”是说能够想象得到,屈原的魂魄在这三湘大地上往来徘徊。前一句是实写,后一句是想象,虚实结合,营造出一种超现实的画面,表现了屈原纵使死后也不忘为国尽忠,也希望得到国君用的爱国精神。诗人在最后以景结情,其实也暗含着这样的意思,像屈原这样的忠臣,生前无法实现为国家尽忠的理想,只能在死后徘徊于楚国大地之间。这就自然而然地抒写了志士才人遭受压抑的苦闷,表达了对当局者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