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1页
赣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2页
赣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3页
赣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4页
赣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赣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规划目的1、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2、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以适应赣州市扩大开放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3、进一步坚持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相统一,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协调区域土地利用关系,促进赣州市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二条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法;6、基本农田保护条例;7、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8、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2009年第43号);10、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意见的通知(赣府厅发200751号);11、关于下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指标的补充通知增加补充通知(赣国土资字200912号);12、江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13、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三条 规划期限与范围(一)规划期限规划基期年为2005年;规划近期年为2010年;规划目标年为2020年。规划期为2006-2020年,其中:规划近期为2006-2010年,规划远期为2011-2020年。(二)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为赣州市行政辖区内的所有土地,总面积为39317.14平方公里。第二章 规划背景第四条 规划区域概况赣州市位于赣江上游,江西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4292709,东经1135411638,东邻福建省三明市和龙岩市,南毗广东省梅州市、韶关市,西接湖南省郴州市,北连本省吉安市和抚州市,纵距295公里,横距219公里,总面积3931714.15公顷,占江西总面积的23.56%,是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区。2005年,赣州市GDP为500.1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为186.00亿元,工业产值为270.87亿元,总人口为845.69万人,城镇人口为275.69万人,农村人口为569.99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3%。第五条 土地利用现状概况(一)土地利用结构2005年底,农用地3607137.33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比重为91.74;建设用地146179.65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比重为3.72;其他用地178397.17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比重为4.54。在农用地中,耕地375785.96公顷,占10.42%;园地80736.88公顷,占2.24%;林地3016569.08公顷,占83.63%;牧草地751.92公顷,占0.02%;其他农用地133293.49公顷,占3.70%。在建设用地中,城镇用地10725.28公顷,占7.34%;农村居民点用地88854.63公顷,占60.78%;采矿用地11164.85公顷,占7.64%;其他独立建设用地4732.69公顷,占3.24%;交通水利用地29418.88公顷,占20.13%;其他建设用地1283.30公顷,占0.88%。在其他用地中,水域为122896.08公顷,自然保留地为55501.09公顷,分别占68.89%和31.11%。(二)土地利用特点及土地利用存在问题1、土地利用特点(1)从土地利用类别来看,耕地资源的有限性十分突出,人均耕地少是赣州市的基本市情;(2)从土地利用结构来看,全市土地利用结构逐渐形成了以林地、耕地为主的多样化土地利用类型,建设用地比重较小,其他用地还有一定的开发空间;(3)从土地利用布局来看,耕地和建设用地分布相对集中,为因地制宜地制定工农业发展规划创造了条件;(4)从土地利用程度来看,耕地复种指数较高,但土地垦殖率和土地产投比相对较低。2、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1)耕地面积递减,耕地保护压力增加;(2)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各业用地供需矛盾有待协调;(3)土地资源开发相对潜力较小,建设用地内部挖潜力度不够;(4)土地利用水平较低,土地综合效益有待提高。第六条 上轮规划实施评价(一)实施概况与成效1、推动了土地利用法制化建设,增强了按规划管理土地的意识。在上轮规划实践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建设用地报批规划审查为主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有效地发挥了规划和计划对建设用地总量和布局的调控作用,增强了按规划管理土地的意识。2、切实保护了基本农田,超额完成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上轮规划确定赣州市1997-2010年期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331296.36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为85.13。到2005年年末,赣州市实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331635.79公顷,比规划目标多339.43公顷;保护率85.22,比规划目标高0.09个百分点。3、社会经济发展的合理用地得到保障。赣州市上轮规划目标安排建设用地总量增加24511.86公顷,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加15142.58公顷,交通运输用地增加7326.28公顷,水利设施用地增加2043公顷。规划实施的九年期间,实际建设用地总量增加10968.12公顷,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加6726.19公顷(城镇用地增加4338.02公顷,独立工矿增加1780.64公顷,农村居民点增加489.48公顷,特殊用地增加130.61公顷),交通运输用地增加3899.42公顷,水利设施用地增加342.51公顷。与上轮规划目标对比,新增建设用地总量的指标没有突破,既充分保障了赣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又较好地贯彻了节约集约用地的方针。4、土地利用效益得到提高。赣州市上轮规划实施9年来,农业用地经济效益取得一定幅度的增长,建设用地经济效益取得大幅度的提高,生态效益缓慢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粮食产量稳定在亩产362公斤的水平上,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由1996年的11.1亿元提高到2005年的37.1亿元,建设用地土地产出率由1996年的8.68万元/公顷提高到2005年的17.23万元/公顷。5、土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赣州市环境质量状况继续保持稳定,地表水环境质量有所好转,优质水量增加;环境空气质量维持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 1996)二级范围内;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治理;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矿山生态环境状况得到了初步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74.2%。(二)存在问题1、因生态建设需要实施生态退耕和灾毁等原因,耕地保有量比规划预计保有量有所减少;2、建设用地粗放利用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3、还存在少许土地违法违规现象;4、上轮规划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预见不足,用地布局不尽合理,致使规划的新增建设用地及其占用耕地在结构与空间上与实际存在一定差异。第七条 未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1、国家中西部发展战略的实施,海西经济区的建立和赣粤闽湘四省通衢边城性中心城市的建设,为赣州市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国内3个最主要的产业转出区长珠闽的产业转移独特优势,为赣州承接沿海发达地区更多的产业转移,以及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提供可能;3、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优势产业集群的建立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为赣州市土地利用效率和水平的提高、用地结构布局的优化创造了条件;4、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民众保护资源、节约集约用地意识的提高,为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奠定了基础。(二)土地利用面临的挑战1、建设用地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特别是中心城区发展与现实布局矛盾的压力,对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优化提出挑战,势必新增大量建设用地;2、耕地保护压力越来越大。规划期间,随着可供建设的其他用地日益减少,各项非农建设用地将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灾毁耕地、农业结构调整等也将占用部分耕地,赣州市耕地面积还将减少;3、补充耕地难度越来越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意味着作为人民生活质量水平重要内容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成为与耕地资源保护并重的基本土地问题,然而现实是耕地后备资源越来越少,补充耕地难度不断加大;4、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正面临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要求赣州市土地利用管理思路将转变为资源保护与环境保护建设应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针对赣州市不同经济地带与自然分区土地资源的综合适宜性,统筹规划,尝试提出明确可行的土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用地控制。第三章 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第八条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纵深推进“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落实“一条主线,六个重点”工作部署,坚持集约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一切为民谋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加速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经济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第九条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一)稳步提高经济增速,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2005年,赣州市GDP为500.1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为186.00亿元,工业产值为270.87亿元。规划期间,赣州市GDP保持年均增长12%,人均GDP超过3.3万元;财政总收入保持年均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三次产业结构比达到8:60:32左右,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0%以上,混合型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达70以上。至2010年,GDP为1026.6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值为360.19亿元,工业产值为678.47亿元;至2020年,GDP为3186.0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值为870.45亿元,工业产值为1483.14亿元。(二)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增强城镇承载能力2005年赣州市城镇化水平为33%,至2010年城镇化水平为40%,2020年城镇化水平为52%。到2020年,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427.60平方公里;瑞金、龙南两个次中心城市发展成为20万人的中等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成效明显。 (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生态环境建设长足发展2005年赣州市总人口为845.6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275.69万人,农村人口为569.99万人。预计至2010年,赣州市总人口为881.1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343.13万人,农村人口为538.05万人;2020年总人口为953.78万人,城镇人口499.40万人,农村人口454.38万人。规划期间,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绿色生态赣州,全面启动县(市、区)工业园区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建设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工程,加快县城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高度重视备用水源建设;力争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6%以上,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95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第十条 土地利用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依托的产业用地结构,建设具有赣州特色的土地利用友好模式。强化中心城区的龙头地位,扩大中心城区发展载体,强化服务功能,打造城市品牌,加快主导产业培育和支柱产业聚集力度,努力构建中心城区产业、技术、人才集聚平台,着力构建“一小时城市经济圈”,使之成为赣州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辐射带动全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促进城乡一体化。推进新村镇建设,搞好中心村、大村庄建设,完善社区配套功能。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推行和落实村镇规划,推行管理政府责任制和民管民监机制,以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和铁路沿线圩镇为重点,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调整发展空间布局,推动市域广泛联动,促进区域融合。第十一条 主要用地调控指标(一)土地利用策略1、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总体目标,进一步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和强度,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推动土地节约集约的利用,改进土地利用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升工业化和城市化用地的综合效益;3、强化土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充分发挥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土地条件。(二)土地利用总量调控目标1、 耕地保有量目标至2010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79853.33公顷(569.78万亩);至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81706.67公顷(572.56万亩)。2、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规划期内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324220.00公顷(486.33万亩)。3、建设用地总规模至201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52373.33公顷(228.56万亩)以内;至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66153.33公顷(249.23万亩)以内。4、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至201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20393.33公顷(180.59万亩)以内;至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27546.67公顷(191.32万亩)以内。5、城镇工矿用地规模至2010年,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32646.67公顷(48.97万亩)以内;至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42760.00公顷(64.14万亩)以内。6、 园地至2010年,园地面积不低于92333.33公顷(138.50万亩);至2020年,园地面积预期不低于112573.33公顷(168.86万亩)。7、 林地至2010年,林地面积不低于3017706.67公顷(4526.56万亩);至2020年,林地面积不低于3019619.65公顷(4529.45万亩)。8、 牧草地2006-2020年规划期内,牧草地面积保持751.92公顷(1.13万亩)。(三)土地利用增量调控目标1、新增建设用地总量2006-2010年赣州市新增建设用地总量不超过7466.66公顷(11.20万亩),其中建设用地总规模增量预期不超过6193.68公顷(9.29万亩);2006-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总量不超过24333.33公顷(36.50万亩),其中建设用地总规模增量不超过19973.68公顷(29.96万亩)。2、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和耕地量2006-2010年赣州市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量不超过6233.33公顷(9.35万亩),其中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量不超过3720.00公顷(5.58万亩);2006-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量不超过20320.00公顷(30.48万亩),其中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量不超过11806.67公顷(17.71万亩)。3、土地整治补充耕地面积2006-2010年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不少于4773.33公顷;2006-2020年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不少于16020.00公顷。(四)土地利用效率目标1.土地利用率土地利用率由2005年95.46%提高至2020年96.97%。2.地均GDP2010年地均GDP达到2.61万元/公顷,2020年地均GDP达到8.10万元/公顷。3.新增人均城镇工矿用地规划期间,新增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控制在115平方米/人以内。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第十二条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原则1、切实保护耕地,努力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2、供给制约并引导需求,科学、合理地统筹安排各类用地;3、注重土地生态效益,加大土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力度;4、盘活存量土地,集约用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5、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加强土地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第十三条 农用地结构调整赣州市2005年农用地面积3607137.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1.74%;2010年为3623566.2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2.16 %;2020年为3646387.7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2.74%。2006-2010年农用地净增加16428.89公顷。2006-2020年农用地净增加39250.42公顷。1、耕地2005年赣州市耕地面积为375785.9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56%;2020年为381706.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71%。2006-2020年间,耕地净增加5920.71公顷。2006-2010年期间:耕地减少面积5742.00公顷,其中,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导致耕地面积减少1057.00公顷(调整为园地600.00公顷,调整为林地457.00公顷,调整为其他农用地165.00公顷),耕地灾毁800.00公顷,建设用地占用耕地3720.00公顷;耕地增加面积9809.37公顷,其中,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4773.33公顷(农用地土地整理增加耕地326.55公顷、农村居民点整理挖潜增加耕地418.14公顷、土地复垦增加耕地129.00公顷、土地开发增加耕地3899.64公顷),产业结构调整增加耕地5036.04公顷(园地调整为耕地3477.27公顷,林地调整为耕地1558.77公顷)。2006-2020年期间:耕地减少面积17875.31公顷,其中,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导致耕地面积减少3868.24公顷(调整为园地1796.24公顷,调整为林地1557.00公顷,调整为其他农用地515.00公顷),耕地灾毁2200.40公顷,建设用地占用耕地11806.67公顷;耕地增加面积23796.02公顷,其中,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16020.00公顷(土地整理增加耕地1633.18公顷、农村居民点整理挖潜增加耕地1069.28公顷、土地复垦增加耕地691.22公顷、土地开发增加耕地12626.32公顷),产业结构调整增加耕地7776.02公顷(园地调整为耕地5477.27公顷,林地调整为耕地2298.75公顷)。2、园地2005年赣州市园地面积为80736.8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05%;2020年为112573.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86%。2006-2020年间园地净增加31836.45公顷。2006-2010年期间:园地减少面积6438.45公顷,其中,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导致园地面积减少5477.27公顷,建设用地占用园地961.18公顷;园地增加面积18034.90公顷,其中,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园地8290.67公顷(土地整理增加园地106.10公顷、土地复垦增加园地160.09公顷、土地开发增加园地8024.48公顷),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园地9744.23公顷。2006-2020年期间:园地减少面积14131.87公顷,其中,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导致园地面积减少10519.27公顷,建设用地占用园地3612.60公顷;园地增加面积45968.32公顷,其中,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园地22380.38公顷(土地整理增加园地752.10公顷、土地复垦增加园地695.42公顷、土地开发增加园地20932.86公顷),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园地23587.94公顷。3、林地2005年赣州市林地面积为301656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6.72%;2020年为3019619.6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6.80%。2006-2020年间,林地净增加3050.57公顷。2006-2010年期间:林地减少面积11930.62公顷,其中,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导致林地面积减少10703.00公顷,建设用地占用林地1227.62公顷;林地增加面积13068.21公顷,来源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其中,土地整理增加林地94.33公顷,土地复垦增加林地387.67公顷,土地开发增加林地10129.21公顷,产业结构调整增加林地2457.00公顷。2006-2020年期间:林地减少面积28121.81公顷,其中,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导致林地面积减少24103.45公顷,建设用地占用林地4018.36公顷;林地增加面积31172.38公顷,来源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其中,土地整理增加林地587.84公顷,土地复垦增加林地601.46公顷,土地开发增加林地23426.08公顷,产业结构调整增加林地6557.00公顷。4、牧草地至2020年全市牧草地面积与2005年面积持平,为751.9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 5、其它农用地2005年全市其他农用地133293.4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39%。2020年131736.1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35%。2006-2020年间,其他农用地净减少1557.31公顷。2006-2010年期间:其他农用地减少面积711.17公顷,其中,农田整理减少其他农用地366.55公顷,建设用地占用其他农用地面积344.62公顷;其他农用地增加338.65公顷,来源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其中,农用地结构调整增加其他农用地165.00公顷,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其他农用地12.65公顷,土地复垦增加其他农用地5.00公顷,土地开发增加其他农用地156.00公顷。2006-2020年期间:其他农用地减少面积2711.64公顷,其中,农地整理减少其他农用地1749.18公顷,建设用地占用其他农用地面积882.37公顷;其他农用地增加1154.33公顷,来源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其中,农用地结构调整增加其他农用地570.00公顷,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其他农用地51.33公顷,土地复垦增加其他农用地27.00公顷,土地开发增加其他农用地506.00公顷。第十四条 建设用地结构调整赣州市2005年建设用地规模为146179.6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72%;2010年为152373.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88%;2020年为166153.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23%。2006-2010年建设用地规模净增加6193.68公顷。2006-2020年建设用地规模净增加19973.68公顷。1、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城镇用地2005年,赣州市城镇用地为10725.28公顷,至2020年城镇用地为30086.28公顷。20062020年期间,城镇用地净增19361.00公顷。20062020年期间安排新增城镇用地13343.76公顷。2006-2010年期间:城镇用地增加面积7784.67公顷,其中,新增城镇用地占用农用地4622.27公顷(占用耕地2988.34公顷,占用园地697.18公顷,占用林地790.00公顷,占用其他农用地146.75公顷),新增城镇用地占用未利用地574.14公顷,建设用地内部转化增加城镇用地2588.26公顷(农村居民点转化增加城镇用地543.39公顷,采矿用地和其他独立建设用地转化增加城镇用地621.31公顷,交通水利用地转为城镇用地1423.56公顷)。2006-2020年期间:城镇用地增加面积19361.00公顷,其中,新增城镇用地占用农用地12392.61公顷(占用耕地7792.27公顷,占用园地2140.60公顷,占用林地2179.24公顷,占用其他农用地280.50公顷),新增城镇用地占用未利用地951.15公顷,建设用地内部转化增加城镇用地6017.24公顷(农村居民点转化增加城镇用地2510.51公顷,采矿用地和其他独立建设用地转化增加城镇用地1718.96公顷,交通用地转为城镇用地1787.77公顷)。(2)农村居民点用地2005年,赣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为88854.63公顷,至2020年为84786.66公顷。20062020年期间,农村居民点用地净减4067.97公顷。20062020年期间安排新增农村居民点用地1633.33公顷。20062010年期间: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2248.49公顷,其中,整理为农用地591.22公顷(整理为耕地418.14公顷,整理为园地88.10公顷,整理为林地72.33公顷,整理为其他农用地12.65公顷),建设用地内部挖潜减少农居点1657.27公顷(农居点转为城镇用地543.39公顷,转为交通水利用地1113.88公顷);农村居民点增加1140.52公顷,其中,新增农村居民点占用农用地136.57公顷(占用耕地65.37公顷,占用园地64.00公顷,占用其他农用地7.20公顷),新增农村居民点占用未利用地296.41公顷,建设用地内部挖潜增加农居点707.54公顷(采矿用地和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复垦增加农居点707.54公顷)。20062020年期间: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6408.84公顷,其中,整理为农用地2344.55公顷(整理为耕地1069.28公顷,整理为园地691.10公顷,整理为林地532.84公顷,整理为其他农用地51.33公顷),建设用地内部挖潜减少农居点4064.29公顷(农居点转为城镇用地2510.51公顷,转为采矿用地和其他独立建设用地248.04公顷,转为交通水利用地1305.74公顷;农村居民点增加2340.87公顷,其中,新增农村居民点占用农用地549.97公顷(占用耕地325.37公顷,占用园地122.00公顷,占用林地89.00公顷,占用其他农用地13.60公顷),新增农村居民点占用未利用地1083.36公顷,建设用地内部挖潜增加农居点707.54公顷(采矿用地和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复垦增加农居点707.54公顷)。(3)采矿用地2005年,赣州市采矿用地为11164.86公顷,至2010年为9634.25公顷,至2020年为8701.01公顷。20062020年期间,采矿用地净减2463.85公顷。20062020年期间安排新增采矿用地1667.05公顷。20062010年期间:采矿用地减少2014.51公顷,其中,复垦为农用地478.80公顷(复垦为耕地90.60公顷,复垦为园地112.43公顷,复垦为林地272.26公顷,复垦为其他农用地3.51公顷),建设用地内部挖潜减少采矿用地1535.71公顷(复垦为城镇用地436.35公顷,复垦为农村居民点496.91公顷,复垦为交通水利用地602.45公顷);采矿用地增加483.90公顷,其中,新增采矿用地占用农用地323.90公顷(占用耕地96.36公顷,占用园地70.23公顷,占用林地140.46公顷,占用其他农用地16.86公顷),新增采矿用地占用未利用地160.00公顷)。20062020年期间:采矿用地减少4307.72公顷,其中,复垦为农用地1429.36公顷(复垦为耕地491.41公顷,复垦为园地494.08公顷,复垦为林地424.67公顷,复垦为其他农用地19.20公顷),建设用地内部挖潜减少采矿用地2878.37公顷(复垦为城镇用地1218.88公顷,复垦为农村居民点496.91公顷,复垦为交通水利用地1162.58公顷);采矿用地增加1843.88公顷,其中,新增采矿用地占用农用地1309.76公顷(占用耕地734.31公顷,占用园地248.46公顷,占用林地283.04公顷,占用其他农用地43.95公顷),新增采矿用地占用未利用地487.28公顷,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采矿用地176.83公顷。(4)其他独立建设用地2005年,赣州市其他独立建设用地为4732.69公顷,至2010年为4502.47公顷,至2020年为3972.71公顷。20062020年期间,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净减759.98公顷。20062020年期间安排新增其他独立建设用地732.19公顷。20062010年期间: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减少853.93公顷,其中,复垦为农用地202.96公顷(复垦为耕地38.40公顷,复垦为园地47.66公顷,复垦为林地115.41公顷,复垦为其他农用地1.49公顷),建设用地内部挖潜减少其他独立建设用地650.97公顷(复垦为城镇用地184.96公顷,复垦为农村居民点210.63公顷,复垦为交通水利用地255.38公顷);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增加623.71公顷,新增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279.69公顷(占用耕地183.23公顷,占用园地29.77公顷,占用林地59.54公顷,占用其他农用地7.14公顷),新增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占用其他用地130.00公顷,交通水利转化增加其他独立建设用地214.02公顷。20062020年期间: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减少1777.40公顷,其中,复垦为农用地585.74公顷(复垦为耕地199.81公顷,复垦为园地201.34公顷,复垦为林地176.79公顷,复垦为其他农用地7.80公顷),建设用地内部挖潜减少其他独立建设用地1191.65公顷(复垦为城镇用地500.08公顷,复垦为农村居民点210.63公顷,复垦为交通水利用地480.94公顷);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增加1017.42公顷,其中,新增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536.42公顷(占用耕地299.87公顷,占用园地101.54公顷,占用林地116.96公顷,占用其他农用地18.05公顷),新增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占用未利用地195.77顷,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化增加其他独立建设用地71.21公顷,交通水利转化增加其他独立建设用地214.02公顷。2、交通水利用地2005年,赣州市交通水利用地为29418.88公顷,至2010年为30696.69公顷,至2020年为37323.36公顷。20062020年期间,交通水利用地净增7904.48公顷。20062020年期间安排新增交通水利用地6853.67公顷。20062010年期间:交通水利用地减少1637.58公顷,全部用于建设用地内部挖潜(转为城镇用地1423.56公顷,转为其他独立建设用地214.02公顷);交通水利用地增加2915.39公顷,其中,新增交通用地占用农用地844.23公顷(占用耕地376.70公顷,占用园地100.00公顷,占用林地220.95公顷,占用其他农用地146.58公顷);新增交通用地占用未利用地72.78公顷,建设用地内部转化增加交通水利用地1998.38公顷(农村居民点转化增加交通用地1113.88公顷,采矿用地转化增加交通水利用地602.45公顷,其他独立建设用地转化增加交通用地255.38公顷,其他建设用地转化增加交通水利用地26.67公顷)。20062020年期间:交通水利用地减少2001.79公顷,全部用于建设用地内部挖潜(转为城镇用地1787.77公顷,转为采矿214.02公顷);交通水利用地增加9906.27公顷,其中,新增交通用地占用农用地5427.90公顷(占用耕地2624.85公顷,占用园地1000.00公顷,占用林地1283.45公顷,占用其他农用地519.60公顷),新增交通水利用地占用未利用地1425.77公顷,建设用地内部转化增加交通水利用地3052.60公顷(农村居民点转化增加交通水利用地1305.74公顷,采矿转化增加交通水利用地1162.58公顷,其他独立建设用地转化增加交通水利用地480.94公顷,其他建设用地转化增加交通水利用地103.34公顷)。3、其他建设用地至2020年,赣州市其他建设用地总规模保持不变,为1283.3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3。20062010年期间:安排新增其他建设用地26.67公顷(占用耕地10.00公顷,占用林地16.67公顷);其他建设用地转化为交通水利用地26.67公顷。20062020年期间:安排新增其他建设用地103.34公顷(占用耕地30.00公顷,占用林地66.67公顷,占用其他农用地6.67公顷);其他建设用地转为交通水利用地103.34公顷。第十五条 其他用地变化赣州市其他用地2005年为178397.1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54%;2010年为155774.6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6%;2020年为119173.0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03%。2006-2010年其他用地面积净减少22622.57公顷。2006-2020年其他用地面积净减少59224.10公顷。20062010年期间:其他用地减少23442.66公顷,其中开发为农用地22209.33公顷,开发为建设用地1233.33公顷;其他用地增加面积820.09公顷,来源于耕地灾毁800.00公顷、其他农用地流失20.09公顷。20062020年期间:其他用地减少61504.59公顷,其中开发为农用地57491.26公顷,开发为建设用地4013.33公顷;其他用地增加面积2280.49公顷,来源于耕地灾毁2200.40公顷、其他农用地流失80.09公顷。第五章 土地利用布局第十六条 优先安排基础性生态用地优先安排基础性生态用地,按照保障赣州市生态过程连续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的要求,保护对维护水文、生物迁徙和自然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的土地类型及空间格局,构建由基本农田、山体、湿地、水系和重要文化线路构成的完整生态网络,保障基本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将生态网络建设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现有自然保护管理体系相结合,加大对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力度。按照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整体性和适宜性原则,积极保护具有区域生态安全意义的生态环境保护区;严格控制追求经济效益而造成区域生态环境破坏的建设;同时在城镇规划兴建生态绿地、开敞空间等有利于改善人们生态环境质量生态功能用地。加强区域内农田水利排灌设施和农田林网的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严格控制区域内的农田转为建设用地,禁止任何破坏基本农田的行为,结合区域土地资源的特点,发挥山地的优势并进行开发利用,注意进行生态恢复,加强生态建设。积极推进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构建城乡融合的生态基础设施网络。第十七条 保持耕地与基本农田稳定(一)优化布局促进耕地保护严格保护耕地,按照不占或少占的原则,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规模。加强建设项目选址和用地的评价和论证,确需占用耕地的应尽量占用等级较低的耕地。加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引导,各类防护林、绿化带等应尽量避免占用耕地,确保不因农业结构调整降低耕地保有量。规划期内,促进分区管制和用途管制有效结合,统筹整合各类土地利用,以及构建区际协调发展和利益补偿机制,优化耕地布局,促进耕地保护。(二)基本农田布局调整在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安全格局网络基础上,根据上级下达基本农田指标,对部分县(市、区)基本农田进行核减,并结合农用地分等研究结果,综合考虑生态基础设施用地、基本农田生产和农地宜耕适宜性评价等多方面的作用,对全域基本农田进行布局调整。2005年,赣州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331635.79公顷。规划期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24220.0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达到86.28%,2020年调入基本农田24880.75公顷,占2005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7.50%,调出32296.53公顷,占2005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9.74%。第十八条 优化建设用地布局(一)优化城乡用地布局按照促进城镇健康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优化用地结构,因地制宜调整用地布局,切实改善城乡用地关系,不断提高城乡建设用地的整体利用效益。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力、承载力、集聚力,构建140平方公里中心城市发展框架,集中力量加快章江新区和赣州开发区建设,进一步优化河套老城区功能,推进工业园区及高校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推进瑞金、龙南两个次中心城市建设,加大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力度。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构建“一主两次、三轴一带、十五大结点”的城乡空间布局。1、一主两次“一主”指的是以赣州中心城区为主,进一步强化其在赣南乃至江西省的区域中心地位。“两次”指的是逐步培育和壮大瑞金和龙南两个市域次中心,增加地区经济的聚合力,实现地区协调发展,共同繁荣。2、三轴一带“三轴”指的是依托交通干线,特别是高速公路、铁路及信息高速公路聚集,构建两纵一横呈“卄”字型的三条城镇聚合轴,形成城镇发展的“黄金脊梁”。其中“西部城镇聚合纵轴”,主要由京九铁路、赣粤高速和105国道复合交通走廊所形成;“东部城镇聚合纵轴”,主要由鹰瑞梅铁路瑞宁段、济广高速、206国道复合交通走廊所形成;“中部城镇聚合纵轴”,主要由赣龙韶铁路、厦蓉高速、323国道复合交通走廊所形成。 “一带”指的是“曲尺”型的城镇密集带。城镇聚合轴与主中心和两个次中心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曲尺”格局,这三个中心通过复合交通轴线的连通,与沿线上的县域中心互动发展,将带动沿轴线及附近其他城镇的发展,形成“瑞金-于都-赣县-中心城区-南康-信丰-龙南”这样一个复合交通线串联、等级有序的城镇密集带。3、十五大结点“十五大结点”指的是积极培育壮大赣县、南康、兴国、于都、崇义、大余、宁都、石城、会昌、安远、寻乌、信丰、定南、全南、上犹等十五个县的县城,发展它们的优势产业,完善县城生产、管理、服务与集散中心的综合功能。(二)协调安排基础设施用地布局,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配套建设、节约用地的原则,优化各类基础设施用地配置,着力提升现有设施等级,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防止盲目重复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以改善市县乡村路网建设为基础,以提高省、县道尤其是出口路、经济路、通乡通村路的技术等级为重点,以中心城区为中心,以主干线为骨架,以县(市、区)为结点,以点连线,以线带面,打造多层次衔接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推进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三横两纵一联一斜一环”主干线公路网建设。保障泉南高速公路(石城-宁都-兴国)、厦蓉高速公路、(瑞金-会昌-于都-赣县-章贡区-赣州开发区-南康-上犹-崇义)、寻全高速(寻乌-安远-定南-龙南-全南)、大广高速公路(南康-信丰-龙南)、济广高速公路(宁都-石城-瑞金-会昌-寻乌)、大广高速联络线(龙南-定南)、赣大高速(三益-梅关)(南康-大余)、环城高速(赣县-章贡区-赣州开发区-南康)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建设用地,加大对境内所有公路上等级改造力度,加快县乡公路、乡村公路建设步伐,及时提供用地保障。继续完成京九铁路电气化改造和赣州南站、赣州东站、瑞金、龙南四个货运中心改造,做好赣韶铁路、赣龙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昌吉赣客运专线、鹰瑞梅铁路、赣井铁路、赣郴铁路、赣州新客运站建设的用地供应。大力发展航空运输,特别是完善黄金机场及其配套设施,推动航空通达性改善试点和航线开拓。(三)巩固和完善水利用地布局巩固和完善现有水利设施,全面加强水资源供给、防洪减灾保障体系建设。抓好中心城区和县城堤防工程、人口饮水工程、农业灌溉工程、渠系配套防渗工程、重点水库整治工程等重点水利工程的建设,提高对工农业生产及城乡居民用水的供给能力和抵御水、旱灾害的能力。大力发展水运运输,将现有的五六级航道提升为三级航道。合理安排水利设施用地,开展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按照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优先保障重点水利设施用地需求,强化水利设施规划选址和用地的合理性。第六章 区域土地利用调控第十九条 土地利用地域分区以土地利用现状、土地适宜性分析和区域社会经济条件为依据,根据土地主导用途的不同,以乡为分区单元,采用叠置法和定性分析法相结合,对全市进行地域分区,共分为北部山地丘陵农林土地利用区、中部丘陵盆地农林果土地利用区、中部中心城市土地利用区、西部中低山地林农土地利用区和南部山地丘陵林农果土地利用区等五个土地利用区。(一)北部山地丘陵农林土地利用区本区位于赣州市东北部,包括石城、宁都、兴国三个县(市),面积为884699.00公顷,是赣州市主要粮食产区。土地利用的方向是因地制宜,实行 农、林、牧相结合的综合生产方式,在保证该区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林果、畜禽及少量水产养殖。(二)中部丘陵盆地农林果土地利用区本区位于赣南中部,以赣州盆地为中心辐射,范围包括赣县辖区除梅林镇以外的18个乡镇、南康市辖区除潭东镇、潭口镇、三江乡以外的15个乡镇、瑞金市、信丰县、于都县和会昌县,面积为1558673.95公顷。土地利用的方向是围绕中心城区的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蔬菜、瓜果、肉蛋奶等副食品,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发展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用地,同时有计划发展城镇及交通用地,以满足城市扩张和发展的需要。 (三)中部中心城市土地利用区包括赣县的梅林镇、南康市的潭东镇、潭口镇、三江乡和章贡区,面积为66896.41公顷。土地利用的方向是严格控制城市用地规模,协调好城市扩展与郊区基本农田保护之间的关系,逐步将低效率用地单位和污染企业迁出建成区,增大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四)西部中低山地林农土地利用区本区位于赣州市西部,包括上犹、崇义、大余三个县,面积为507361.28公顷。土地利用的方向是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发展多种经营,走农林结合的道路,进行规模经营。(五)南部山地丘陵林农果土地利用区本区位于赣州市南部,包括龙南、定南、全南、寻乌、安远五个县,面积为914083.51公顷。土地利用方向为:综合开发山区资源,发展林副产品以及果业、药材、茶叶等生产;改造中低产田;保护森林资源;完善水利设施,提高防涝抗旱能力。第二十条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依据赣州市土地利用的实际状况和区域土地的主导功能,因地制宜地划定基本农田集中区、一般农业发展区、城镇发展区、独立工矿区、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风景旅游用地区、林业发展区等类型的土地利用功能区。(一)基本农田集中区在城镇发展区、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和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以外,以行政村为单元,将现有基本农田面积超过村域土地总面积50%的,连片面积较大的区域划为基本农田集中区。规划期间,赣州市基本农田集中区面积为522800.04公顷,其中基本农田面积222901.00公顷。鼓励各县(市、区)在完成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的基础上,结合实地情况,适当增加划定质量较好、分布相对集中的耕地为基本农田,用于不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