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教学案中图版.docx_第1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教学案中图版.docx_第2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教学案中图版.docx_第3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教学案中图版.docx_第4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教学案中图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1数字法记忆大气的受热过程一个根本来源:太阳辐射。两种作用:削弱作用、保温作用。三种形式:吸收、反射、散射。三个环节:太阳照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四种辐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2歌诀法记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太阳辐射透大气,削弱作用数量减。绝大部分归地面,吸收辐射大地暖。大气吸收是主要,射向宇宙不过半。空气增温辐射在,逆向辐射能量返。补偿地面热损失,就像棉被温地面。多云天气更强烈,昼夜温差在变暖。1大气的热源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2大气的受热过程(1)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转化为热能增温。(3)地面增温的同时,把热量传递给大气。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形式特点反射云层和较大的尘埃反射部分可见光,无选择性散射空气分子或细小尘埃会对太阳辐射进行散射,散射具有选择性吸收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吸收具有选择性4.太阳辐射分布不均(1)表现: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2)原因: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径短,被大气削弱的少,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多。高纬度地区相反。温馨提示三种削弱作用,以反射作用为最强,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透射到地球表面。问题探究歌词中的地理“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赞歌更嘹亮,要是有人来问我,这是什么地方,我就骄傲地告诉他,这是我的家乡。”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思考探究:根据材料分析,为什么天空呈蓝色、云彩呈白色?提示:空气对太阳辐射(尤其是蓝光)的散射作用和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知识升华一、大气削弱作用的形式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三个方面。作用形式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光线类型作用特点实例吸收臭氧(平流层)紫外线吸收强,有选择性,对可见光吸收得很少南极臭氧层空洞,吸收紫外线减少水汽、CO2(对流层)红外线反射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主要为可见光无选择性,云层越厚越多,反射作用越强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散射空气分子或细小尘埃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向四面八方散射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颗粒较大的尘埃、雾粒、小水滴各种波长同样被散射无选择性阴天的天空呈灰白色二、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影响太阳辐射强度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此外,大气透明度、海拔和大气状况等对太阳辐射强度都有影响。如下表所示:影响因素影响方式太阳高度(1)太阳高度角不同,等量太阳辐射分布的面积不同。角度越大,能量越集中,反之越分散(2)太阳高度角不同,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不同,被削弱的程度就不同。角度越大则经过大气层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的越少;反之越多大气透明度海拔海拔越高,大气厚度越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的越少,到达地面的就越多;反之越少天气状况云量越少,云层越薄,被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越少,到达地面的就越多;反之则越少方法技巧图示法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典题印证典例读太阳辐射与大气和地面的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_作用,它使太阳辐射向_(方向)散开。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就是这种作用的结果。(2)图中B表示_作用。受该作用影响,白天阴天时气温比白天晴天时_。(3)图中臭氧能吸收_,它主要分布在_层。(4)图中二氧化碳、水汽能吸收_,它们主要分布在_层。 思维流程答案(1)散射四面八方(2)反射低(3)紫外线平流(4)红外线对流1大气的保温作用可分三个过程(1)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地面增温。(2)地面增温后产生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3)大气产生大气辐射,它将其中很大部分返还给地面,大气逆辐射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所损失的能量,从而起到了保温作用。2意义缩小了气温的日较差,使地表附近的气温变化幅度减小,从而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温馨提示大气逆辐射始终是存在的,且白天因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更强。但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更重要。图表解读大气的“温室效应”信息获取(1)大气对于太阳辐射几乎是透明的,绝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向地面,使地面增温。(2)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3)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毁林等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增强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问题探究神话传说中的地理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月亮上的“广寒宫”终年深冷幽寂,实际上“广寒宫”并不是一直都是深冷幽寂的。在有太阳照射时,“广寒宫”可以达到130的高温,在没有太阳照射时,温度下降到180170。思考探究:1.为什么有太阳照射时,“广寒宫”可以达到130 的高温?提示:月球上没有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为什么没有太阳照射时,温度会下降到180 170?提示:月球上没有大气层对月面起保温作用。知识升华一、大气的受热过程由上图可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归纳如下表:受热过程具体过程热量来源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太阳辐射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地面辐射大气还大地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大气逆辐射二、大气保温作用原理的应用1在自然现象中的应用,如下表:夜晚多云时气温比晴天高夜晚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散失热量少晚秋或寒冬,霜冻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十雾九晴”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热量散失快,气温低,易出现霜冻及雾等天气现象对流层中,“高处不胜寒”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越远,获得的地面热量越少2.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1)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玻璃温室育苗等。原理:塑料薄膜、玻璃与二氧化碳具有相同的功能,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散失,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里。(2)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方法技巧地面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思路(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典题印证典例(北京高考)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大气中()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增加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减少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增加D出现雾霾,会导致在夜间减少 思维流程答案B对点训练对点练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时要受到大气的削弱作用。据此回答12题。1关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下列四组连线中正确的是()A对流层水汽紫外线B对流层水汽和二氧化碳红外线C平流层臭氧红外线D对流层二氧化碳可见光2下列自然现象中,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A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B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C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D低云笼罩的白天,天空仍是明亮的解析:1.B2.A第1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第2题,A项所叙述的现象,原因是多云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因而气温较高,所以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B项所叙述的是云层的反射作用。C项所叙述的现象是大气的散射作用。D项所叙述的现象也是大气散射作用的结果,因此正确的是A项。对点练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读图,完成35题。3当地面辐射最强时()地面温度最高大气接收的热量继续增多太阳辐射最强大气逆辐射最强ABC D4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Aa BbCc Dd5当大气中的云量和水汽含量增加时()箭头f可能增强箭头b可能增强箭头c可能增强箭头a可能增强A BC D解析:3.D4.C5.D第3题,地面辐射最强时,地面温度最高;此时,大气继续吸收地面辐射,气温继续上升。第4题,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第5题,大气中云量和水汽增加会使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箭头a可能减弱,箭头f增强;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即箭头b和箭头c都会增强。6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A_,B_,C_,D_,G_,I_。(2)从数量上看,AD的原因是_。图中的作用是_。(3)比较晴天与阴天的气温日较差的大小: _。原因是_。(4)如果夜晚多云,人们制造烟雾所起到的作用将变_(大或小)。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各箭头的指向和粗细即可判断出其含义。第(2)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D比大气上界的A要小。为大气逆辐射,可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第(3)题,就气温的日较差而言,晴天时大,阴天时小。这主要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大气逆辐射的强弱有关。第(4)题,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已较强,再制造烟雾效果不大。答案:(1)太阳辐射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大气反射、散射的太阳辐射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2)大气的削弱作用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3)晴天大,阴天小晴天: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温度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温度低,温差大;阴天: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强,温度不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温度不低,故温差较小(4)小第2课时热力环流与风,1口诀法记忆热力环流的形成热力环流最简单,冷热不均是关键;受热上升受冷降,冷高热低近地面;水平气流运动时,高压向低永不变。2数字法记忆风的形成“一”个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二”种情况:高空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三”个力的共同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1定义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2热力环流的形成(1)A受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D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2)B、C冷却,空气冷却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E、F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3)高空空气从D向E、F扩散,近地面,空气由B、C两地流向A地。问题探究谚语中的地理在南方有句谚语:“雷雨不过江”,说的是水面一侧若出现雷雨,雷雨区向前移动时一般不会跨过水面到达对面地区。思考探究:1.该现象一般出现在南方的什么时间?提示:夏季午后。2为什么会出现“雷雨不过江”?提示:夏季水面上气温低,形成下沉气流,因此雷雨会停止。知识升华一、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关键把握以下两点关系:(1)温压关系甲、乙、丙三地: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处风向。方法技巧热力环流中气压高低的判断方法(1)近地面受热,气流主要表现为垂直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近地面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2)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3)同一地点不同海拔高度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4)在同一地点,低空是高压,高空就是低压;低空是低压,高空就是高压。(5)等压面的凹凸与气压高低: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即等压面凸向高空的为高压,下凹的为低压,可形象的记忆为“高凸低凹”,具体如下图所示:典题印证典例(四川高考)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对社会产生了多方面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某城市热中心与郊区下午4时的气温差时间1月4月7月10月全年气温差()5.26.05.46.05.5据表数据,分析该城市城、郊之间污染物迁移的原因与方向,并提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思维流程答案原因与方向:城、郊气温差产生了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或城市热岛效应);上空污染物由城区向郊区扩散,近地面污染物由郊区流向城区。措施:在郊区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时,应该布局在热力环流下沉气流之外的区域;提高郊区绿化率。1三种作用力(1)图中A是气压梯度力,其特征是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气压区指向低气压区,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2)图中B是摩擦力,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可减小风速。(3)图中C是地转偏向力,其特征是始终与风向垂直,使风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2作用效果(1)若只受A作用,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气压区指向低气压区。(2)若只受A和C的作用,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高空(高空或近地面)。(3)A、B、C三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近地面(高空或近地面)。问题探究诗词中的地理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如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大风歌思考探究:1.风是指大气怎样的运动形式?提示:水平运动。2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提示:水平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知识升华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以北半球为例)受力状况风向气压规律图示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且与等压线垂直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高空)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向右偏)在北半球背风而立,右边为高压,左边为低压,面风而立,左边为高压,右边为低压;南半球反之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影响(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有一个夹角(北半球向右偏)在北半球背风而立,左前方为低压,右后方为高压,面风而立,左前方为高压,右后方为低压;南半球反之方法技巧一、风向的判断方法第一步:定水平气压梯度力。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过切点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定地转偏向力。分清图示是哪个半球,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若是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若是南半球,风向向左偏。第三步:定最终风向。(1)近地面:在三力作用下,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3045)。(2)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按以上步骤绘出的风向(绘成实线箭头)如下图(以北半球为例):二、风速的判断方法1在同一幅等压线分布图上,等压线密集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大;反之,等压线稀疏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速小。2相同图幅、相同等压距的地图相比,比例尺越大,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就越密集,风力越大;反之,比例尺越小,风力就越小。3相同图幅、相同比例尺的地图相比,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反之,数值差越小,风力就越小。4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同的情况下,摩擦力越小,风速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如海面上的风力大于沿海陆地、内陆荒漠地区的风力大于绿洲。典题印证典例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月近地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读图,完成(1)(2)题。(1)N地风向为()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 D西南风(2)M、N、P、Q四地中,风力最强的是()AM地 BN地CP地 DQ地 思维流程 答案(1)A(2)D对点训练对点练一:热力环流读图,回答12题。1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abcdB气压:dabcC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D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2若此图是城郊环流侧视图,处为绿地,则通过此环流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A净化、增温B净化、增湿C增温、增湿D减湿、减温解析:1.C2.B第1题,观察垂直气流的运动方向(升、降)可反推近地面的冷热状况。根据水平气流和的运动方向可反推气压差异。第2题,若该图为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则b为城区,a为郊区,近地面气流由郊区a流向城区b,绿地对大气起到净化、增湿、降温的作用。对点练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P1、P2、P3为等压线,P1、P2、P3之间的气压差同。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间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据此完成35题。3若图为北半球,P1P2P2P3,则O点的风向为()A或 B或C或 D或5图示O点与M点相比()AO点风力较大BM点风力较大C风力一样大D无法比较解析:3.B4.A5.A第3题,若P1P2P2P3,箭头为水平气压梯度力,高空摩擦力忽略不计,风向应与等压线平行,箭头或符合题意。第5题,O点比M点等压线密集,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较大。6读某区域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至点,气压最高的是_,气压最低的是_。(2)在图中用“”画出热力环流。(3)若图示区域热力环流为白天的海陆风,则A、B两地为陆地的是_,当地吹_风。(4)如果A、B两地之间的温差加大,则该区域的热力环流势力将_(增强、减弱)。(5)如果该地位于北半球,A地位于B地的正西方,则A、B两地之间的风向为_。解析:第(1)题,点位于等压面以下,气压最高,点位于等压面以上,气压最低。第(2)题,根据高空等压面可知,A地气压比B地气压高,故热力环流为ABA。第(3)题,白天陆地气温较高,气压较低,故B为陆地,A为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第(4)题,A、B间温差越大,气压差越大,热力环流势力越强。第(5)题,北半球风向右偏,由此可知A、B间风向为西北风。答案:(1)(2)图略(ABA)(3)B地海(4)增强(5)西北第3课时大气环流1数字法记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七压六风,三低四高。零三六九,风压相间。”意思是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三个低气压带,四个高气压带;气压带的分布纬度为0、30、60、90;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高气压带与低气压带相间分布。2口诀法识记风带、气压带移动规律“点北带北,点南带南”(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风带、气压带北移;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风带、气压带南移)。3歌诀法记忆季风的性质及成因冬季风,自北来,性干冷,强又快;夏季风,南边来,性暖湿,移雨带;强和弱,旱涝灾。东亚风,成因一,海陆异,最典型;南亚风,成因二,海陆异,季节移。1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了解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基础。2成因主要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3气压带和风带(1)分布:(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与两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图表解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信息获取(1)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北移,赤道低气压带全部移到北半球。(2)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南移,赤道低气压带全部移到南半球。(3)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关于赤道呈南北对称分布。问题探究航海中的地理在18世纪产业革命之前,人们航海的动力主要依靠风。航海家们经过多次航行发现30纬度附近总是无风,帆船上装运的到美洲大陆的马匹,由于草料和淡水不足,相继死掉,马肉又吃不完,不得不把马肉投到大海里喂鱼。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无风的30纬线叫做“马的死亡线”,又称“马纬度”。思考探究:1.“马纬度”为什么属于无风带?提示: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2你认为何时越过“马纬度”是最佳时间?为什么?提示:冬至日或夏至日前后最好。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可知,气压带、风带移动至最南(或最北)位置时,纬度30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边缘地带,易形成风。知识升华一、三圈环流的形成1.2形成过程(以北半球为例)(1)低纬环流东北信风(图中箭头2)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地区辐合上升,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度环流圈。(2)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季节移动1分布由于三圈环流的存在,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具体见下图所示。2季节移动由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随季节的变化而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引起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如下表图表解读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模式图判读技巧第一步:读风向,定风带。根据图中风向确定风带名称。第二步:读气流升降,定气压带。根据气流的升降,确定气压带名称,若气流上升,近地面为低气压带,反之为高气压带。第三步:读纬度,定位置。根据气压带、风带的纬度位置,确定相应的气压带、风带。第四步:读位置,辨季节。根据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移动状况,确定季节。第五步:看性质,明影响。根据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分析其对气候的影响。变式图示1形成示意图2气压带、风带分布极地俯视图极地高气压带极地东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盛行西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 信风带赤道低气压带典题印证典例下图为某日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其中分别代表气压带或风带。读图完成(1)(2)题。(1)该日,北半球正处于()A春季B夏季C秋季 D冬季(2)气压带大气的运动特点和性质为()A下沉,热干B上升,暖湿C由高纬流向低纬,冷干D由高纬流向低纬,暖湿 思维流程答案(1)D(2)B1南、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1)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海洋占绝对优势,地表相对均匀,气压带较完整。(2)北半球:月份气压中心名称被切割的气压带亚欧大陆太平洋大西洋1月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副极地低气压带7月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北太平洋高压亚速尔高压副热带高气压带2.季风环流(1)东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2)南亚季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以及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问题探究典故中的地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的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之事。周瑜正调兵遣将,为火烧曹军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机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东风”并应允借东风相助。思考探究:1.隆冬季节,周瑜火烧曹军为何会欠东风?提示:长江流域冬季盛行西北季风。2从气压形式分析诸葛亮为何能借到东风?提示:赤壁东部为高压,西部为低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东南风。知识升华一、南、北半球气压带的差异及原因1南半球: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是连贯的,因为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海洋占绝对优势,地表相对均匀。2北半球:气压带被分割成几个范围很大的高压区和低压区,因为北半球比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热力差异明显。具体如下:二、季风环流1成因(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它是季风形成的重要原因,其形成过程如下: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半岛夏季盛行的西南季风,就是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而形成的,即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夏季随着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而向北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而成的。2表现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季节冬季夏季冬季夏季源地蒙古、西伯利亚副热带太平洋蒙古、西伯利亚赤道附近印度洋风向寒冷干燥温暖湿润低温干燥温暖湿润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分布我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和我国西南比较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夏季风强于冬季风典题印证典例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甲地此时的风向是()A东南风B西北风C西南风 D东北风(2)关于图中气压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M地附近空气冷却下沉形成低压BM地同纬度的东部海洋上空气受热上升形成高压C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热低压切断D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冷高压切断 思维流程答案(1)A(2)C1赤道附近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气流上升,终年高温多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2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3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终年盛行西风,温和多雨,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问题探究诗词中的地理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思考探究:1.诗中的“春风”从地理的角度指什么风?提示:夏季风。2“玉门关”所在地区属于什么气候类型?提示:温带大陆性气候。知识升华一、气压带、风带与气候分布的一般规律二、大气环流与气候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有不同的气候类型。如下表所示:气候类型成因特点分布规律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赤道附近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全年高温少雨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中部和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带控制终年温和湿润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变化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地中海气候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方法技巧运用规律巧记各气压带或风带以及季风环流的主要特征从降水形成的原因分析,总结出一般规律,再去记忆各气压带或风带,以及季风环流的特点,既容易理解,又容易记忆。降水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是:气温下降,使水汽达到过饱和凝结。有充足的水汽。依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总结出以下规律:典题印证典例(上海高考)读伊比利亚半岛气候示意图,回答问题。伊比利亚半岛风光迤逦,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区。比较A、B两地的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及气候成因。A地B地气候类型气候特征气候成因 思维流程 答案A地B地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气候特征终年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气候成因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夏季受副高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对点训练对点练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下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010N盛行下沉气流B10N20N盛行东南风C20N30N盛行西北风D30N40N盛行西南风2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A甲表示3月份、春季B乙表示7月份、夏季C甲表示9月份、秋季D乙表示1月份、冬季解析:1.D2.B第1题,从甲图中可以看出20N30N被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说明气压带风带南移,所以30N40N应受西南风控制。第2题,甲图中30N40N受西风带控制应为1月(冬季),乙图中30N40N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应为7月(夏季)。对点练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读世界某区域1月和7月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和风向图,处的箭头表示风向,回答34题。3从季风的形成原因看,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的是()ABCD4图中形成的气压中心,与其控制地区原气压带特点相似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解析:3.C4.D第3题,图中的风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南移,越过了赤道,受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形成的;图中的风则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北移,越过了赤道,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形成的。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丁为一高压中心,该高压中心位于副热带地区,该地原来应存在着一个副热带高气压带。对点练三: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下图为部分大气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5P地的气候特点是()A温和湿润 B寒冷干燥C高温多雨 D炎热干燥6Q地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于()A暖湿的中纬西风 B干冷的中纬西风C干冷的极地东风 D冷湿的极地东风解析:5.D6.A第5题,P地位于北回归线至30N附近,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候炎热干燥。第6题,Q地降水的暖湿气流来自60N以南,即中纬西风。7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图表示北半球_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理由是_。(2)一般地,A地比B地降水量_,原因是_。(3)C气流来自哪个气压带?为什么C气流与D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4)气流相对上升的纬度是_,那里一般是_气压带,天气特点是_。气流相对下沉的纬度是_,那里一般是_气压带,天气特点是_。解析:第(1)题,从图示看,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都在平均位置以南,尤其是赤道低气压带已越过赤道至南半球。根据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的规律,可以判断此时为北半球的冬季。第(2)题,从A、B两地的气流状况来看,B地从高纬流向低纬,是由温度低处流向温度高处,水汽不易凝结;A地从低纬流向高纬,是由温度高处流向温度低处,水汽因降温而容易凝结。所以,一般来说,A地比B地降水丰富。第(3)题,C气流来自暖热的30上空,属于副热带高气压带,至60附近与来自极地的寒冷气流相遇,因暖且轻而爬升。第(4)题,盛行上升气流的地区主要有赤道地区和南、北纬60附近地区,两者上升的原因不同,赤道地区因气温高,气流对流旺盛;南、北纬60因不同性质的气流相遇,暖空气被迫抬升,多阴雨天气。盛行下沉气流的地区主要是极地和南、北纬30附近地区,两地气流下沉的原因不同,极地因气温低,空气冷重而下沉;南、北纬30则因空气在高空聚集,密度增大而下沉。气流下沉,水汽不易凝结,天气晴朗。答案:(1)冬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南移(2)丰富A处(西风带)气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运动中空气冷却,有利于水汽的凝结,产生降水;而B地(信风带)气流流向低纬度,气温升高,不利于水汽的凝结和降水的产生(3)副热带高气压带。C气流较暖且轻,遇到来自高纬度的冷而重的D气流,被迫抬升。(4)0和南、北纬60赤道低气压带或副极地低多阴雨天气极地和南、北纬30极地高气压带或副热带高多晴朗天气第4课时常见的天气系统,1歌诀法记忆冷、暖锋及准静止锋的符号与天气黑三角冰冰冷,降温下雨刮大风(冷锋)。黑半圆融融暖,连续降水在锋前(暖锋)。三角半圆线居中,阴雨绵绵慢慢动(准静止锋)。2歌诀法记忆气旋、反气旋中低周高气涡旋,低空辐合高空散。北逆南顺中间升,气旋过境天难晴。中高周低反涡旋,高空辐合低空散。北顺南逆中难升,高压过境天燥晴。1气团(1)定义:温度、湿度、气压等物理属性比较均匀、相似的大团空气。(2)分类:根据气团的温度特征,可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根据气团的湿度特征,可分为海洋性气团和大陆性气团。2锋(1)定义: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它们之间的过渡带称为锋。(2)分类锋面类型定义天气过境时过境后冷锋冷气团推动暖气团移动形成的锋可能会出现大风、多云、降温、雷雨等天气天气会变晴朗,气温会降低暖锋暖气团推动冷气团移动形成的锋可能会连续几天下雨或有雾天气变得温暖、湿润准静止锋移动缓慢的锋或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呈准静止状态的锋常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温馨提示锋面向冷气团一侧倾斜,降水区处于冷气团一侧。问题探究诗词中的地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思考探究:1.两首诗句分别描述的天气系统是什么?提示:冷锋。准静止锋。2分别说出各自描述的地区和季节。提示:我国北方冬季和江淮地区的春末夏初。知识升华锋面的类型与天气特征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天气图天气特征过境前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过境时暖气团被冷气团抬升,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连续性云雨暖气团平衡抬升或爬升,形成持续性降水过境后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晴朗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实例我国大多数降水天气;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沙尘暴、寒潮;“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场春雨一场暖”华南“清明时节雨纷纷”;江淮地区的梅雨季节;贵阳冬半年“天无三日晴”方法技巧冷锋和暖锋的判断方法1看箭头指向2看锋面坡度3看雨区范围及位置4看符号5看过境前后气压、气温变化典题印证典例(安徽高考)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亚洲冷高压一般形成于9月份,并逐步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半年的天气。受其影响,2006年9月3日至5日,四川盆地经历一次暴雨过程。下图表示2006年9月3日20时地面气压场。 指出图中成都的风向,判断过境成都的天气系统并简述理由。 思维流程 答案偏北风。冷锋。成都北为高压,南为低压;冷气团主动向南移动,与暖气团相遇形成锋面;过境时形成暴雨。类型气旋反气旋定义低压中心周围形成的一个空气漩涡高压中心周围形成的空气漩涡运动特征水平方向北半球气流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南半球气流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气流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南半球气流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垂直方向气旋中心空气上升反气旋中心气流以下沉为主天气过境时,常出现阴雨天气过境时,通常会带来晴朗的天气温馨提示气旋与低气压、反气旋与高气压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天气系统的描述。气旋与反气旋是就气流状况而言,低气压与高气压是就气压状况而言。问题探究生活中的地理2013年7月以来中国江淮、江南等地持续遭受高温天气炙烤。8月5日除江南地区外,江汉、江淮和黄淮南部一带局部最高气温大都超过40。中央气象台连续十二天发布高温橙色预警。思考探究:1.带来此时我国南方高温天气的天气系统是什么?提示:反气旋(副高)。2该地区为什么会出现高温天气?提示: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大,白昼时间长。知识升华一、气旋与反气旋对天气的影响名称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图示(北半球)南半球天气状况多阴雨天气多晴朗天气典例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长江流域7、8月份的伏旱,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过境时气压变化二、锋面气旋的判读近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它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更多见于温带地区,因而也称温带气旋,其结构图(北半球)如下所示:解读上述锋面气旋结构图,应主要抓住以下几点:(1)锋面的位置: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如图中的M、N线。(2)锋面的类型与移动:锋面类型:在锋面气旋中,位置偏左的一定是冷锋(如图中的M锋),位置偏右的一定是暖锋(如图中的N锋)。锋面移动:锋面气旋中,锋面移动方向与气旋的旋转方向一致。(3)锋面附近的风向:根据北半球风向的画法,可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如图中处为偏北风,处为偏南风,处为偏南风。(4)锋面气旋的天气特点:由图可知,气旋的前方由暖锋N控制,故在锋前处附近出现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气旋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