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鉴赏(中), 语 言 一、鉴赏语言的要求 (一)色调 客观景物有不同的色彩:赤橙黄绿青蓝紫。它们的组合,呈现出或鲜艳明亮,或清淡朴素,或灰暗无光。诗人往往将那些色彩作不同的组合,形成不同的色调,写入诗中。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黑黍黄粱初熟后,朱柑绿桔半甜时”。“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人的情感也有色彩:或热烈欢愉,或淡泊明净,或黯然悲哀。这些反映在诗词中往往让景物带上了主观的感情色彩。例如:“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愁窥白发羞微禄,悔别青山忆,旧溪”;“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烟开翠扇清风晓,水泛红衣白露秋”;“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旧溪”;“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烟开翠扇清风晓,水泛红衣白露秋”;“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鉴赏诗歌,懂得辨明它的不同色调,就能深入把握诗的主题和诗人的感情。,(二)诗眼 古代诗词,语言力求简练、生动、形象,有丰富的 内涵,尤其注重一字传神。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他说的就是诗词中的炼字。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精心锤炼的这个关键词语叫诗眼。 诗词中,炼字的例子俯拾皆是。例如,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着一“变”字,把时光递传,光景悄然变化,春天那勃勃生机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着一“蒸”和“撼”字,把洞庭湖那磅礴壮阔、雄浑的气势,极其形象地表现出来。杜荀鹤“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一“碎”和“重”字,就把风和日丽,百鸟鸣春,万紫千红的境界完全托出。齐己“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一个“一”字,不仅把梅花开在早春里的特征准确地写出来,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愉悦和赞美之情。杜甫“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个“自”和“空”字,让原是写景的句子,传达更多的是诗人的感叹:碧草自春,黄鹂空有悦耳之音,先哲已逝,祠堂荒凉冷落,一代伟人,身后却如此寂寞。,炼字的例子,绝不止于这些。例如:“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阅读古诗词,觅取诗眼,常能做到知一字而居要,明一词而豁然开朗。例如,王维过香积寺第三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出题:你以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苏轼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张可久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高考之所以重视对“诗眼”的考查,完全是因为它能达到一字传神的目的,在它身上往往蕴藏着作品的思想意蕴。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解读诗词的一把钥匙。 (三)风格 诗词的风格,指它在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中所展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具体体现在题材的选择,主题的表现,形象的塑造以及语言、艺术技巧的运用等方面。风格并不完全属于语言的范畴,为了叙述的方便,因此将它列在语言这一部分里。,诗词的风格多种多样:飘逸、豪放、旷达、雄健、沉郁、顿挫、华丽、典雅、俊朗、清丽、凄婉、缠绵、朴素、自然、简练、蕴藉、含蓄等。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风格。就是同一诗人,在不同时地、不同心境下,表现在具体作品中的风格也会不尽相同。例如,杜甫诗歌风格以沉郁顿挫著称,但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写得爽朗明快;以“两个黄鹂鸣翠柳”和“迟日江山丽”开头的两首绝句,也都写得极明丽爽朗。苏轼词以豪放旷达传世,但他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又写得温婉伤感。李清照词风凄婉伤感,但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却显得是那样的豪放、雄健。 但是,就一首诗来说,只要是一首和谐的诗,诗的风格一般是统一的。也就是属雄浑豪放的,就不可能是蕴藉含蓄、凄婉缠绵的;属华丽典雅的,就不可能是朴素自然的。 分析一首诗的风格,有多个角度。既可以从题材的选择方面着手:行旅的、边塞的、田园山水的、闺怨送别的等;又可以从主题的表现方面着手:渴望建功立业经时济世,表现怀才不遇,向往田园,归隐,关注民生、社会,讽刺腐化堕落,抒发亲情、友情、爱情,赞美人情物理等。还可以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营造,表现手法的运用,语言特色等方面入手分析。例如,王勃思归:“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复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诗以羁旅为题材,表现了游子思乡的情感。结构上运用先情后景的手法。选取的意象有:“长江”“万里”“山山”“高风”“黄叶飞”,这样就营造了一个空旷、荒凉、寂寞的意境。诗前两句抒情,后两句以景衬情,再选择表现景况的词:“滞”“晚”“黄”,又衬以情,感词“悲”“念”。诗把游子思归的悲情描写得十分充足,充分显示了它沉郁凄婉的风格。再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选择的题材是自然山水,主题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诗选“香炉”“紫烟”“瀑布”“飞流”“银河”这些意象,营构了一个灵动雄放的意境。再用“生”“挂”“飞”“直下”“落”这些动词,加上夸张这一修辞手法和“疑”这个表现主观意象的词,把凌空直下的庐山瀑布描写得恍恍惚惚、若真若幻。诗创造了豪放飘逸的风格。,分析诗的风格,要从诗本身出发,特别要注意诗人对意象的选择,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运用。 具体如下: 1品味词语 (1)精炼传神的词 抓炼字。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地方。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和副词。,传神显旨的词。用凝练的文字表达丰富的 内涵。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句中的“尽”是“都”的意思,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不尽的乡愁。,如林升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的游人,陶醉于香风而逍遥自得。实际上这一“醉”字讽刺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嘴脸,他们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这一字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 要特别注意五言诗的第三字和七言诗的第五字。并根据诗意体会诗人的“炼字”艺术。,以动衬静的词。如王维山居秋暝: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句中的“喧”和“动”二字,以动景衬静景,使境界更为幽深,从而更好地表现诗人恬静的内心世界。 化静为动的词。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曲中,“聚”“怒”二词化静为动。山本来是静止的,着一“聚”字,很好地表现了峰峦众多,聚集到一起的动态。“怒”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写出了波涛汹涌澎湃的气势。 以动写静的词。如张先天仙子: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以实显虚的词。如宋祁玉楼春: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把它写活了。这一“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以乐衬哀的词。如杜甫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鸟语花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泪落心惊。句中的“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奇、形象,而且增添了诗人的离愁别恨。这样以乐景衬哀情,就使哀情更哀了。,(2)叠音妙用的词 叠音词用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突出强调作用。如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中用了“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六个叠音词,“迢迢”写牵牛星之远,“皎皎”写织女星之明,“纤纤”写素手之细,“札札”写机杼之声,“盈盈”写银河之水,“脉脉”写相视之态。这些叠音,词既是对外在情景的细致描绘,又是作者内心真挚感情的巧妙抒发。杜甫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句中的“萧萧”与“滚滚”两个叠词上下相对,一写声响一写动态,使人如闻风吹木叶的沙沙之声,如见长江波涛的翻滚之状,它们与“无边”“不尽”两个拓展时空的词语搭配,创构出一个萧森宏大、苍凉悲壮的意境,有力地烘托了诗人的满怀愁绪、一腔悲愤。,(3)颜色渲染的词 表颜色的词语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欣赏时,首先要善于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词语,体会诗歌流露的感情色彩。姜夔扬州慢: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昔日十里扬州路上的歌女青楼与如今的荠麦青青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眼前的荒凉。又如杜甫绝句四首:,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二句中黄与翠、白与青,互相映衬,物象的色相、明度、彩度之间是那么协调,整个画面展现出清晰的空间感与和谐的暖色感。,(4)拟声形象的词 有些拟声词也属叠词,在诗中出现的频率很 高,使诗文更加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白居易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呕哑嘲哳难为听。,诗中用了“嘈嘈”“切切”“间关”“呕哑”“嘲哳”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2把握句法 把握句法主要指把握诗中的倒装句。“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因此需要倒装;有时是为了强调,或更好的表情达意,也采用倒装的句式。如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定语“孤城”挪前,除了为符合七绝和五律的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的孤立突兀的地势。 又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应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画面中心就是“竹”和“莲”,便归于静止。按诗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他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3明了风格 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诗歌的语言风格主要有: (1)含蓄 含蓄凝练指意在言外,常常不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往往在于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情感,而是将情感融于所描绘的形象之中。含蓄的手法,可以使诗歌所表现的情更深、意更重、味更浓。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孟浩然乘舟远去,而送行的作者却久久不肯离去,伫立目送,直到船帆在遥远的天际消逝无踪。这里借形象的图景表达诗人与孟浩然的感情之深。再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字面意思:先描写朱雀桥和乌衣巷的寂寞衰败,次写王谢旧宅的燕子飞到普通百姓之家。真正意思:借野草闲花、夕阳西下、燕子寻巢这些日常生活小景,含蓄地抒发了历史在变迁、人事在变化,豪门贵族难逃衰败命运的深沉感慨。又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采用“移情”手法,通过“遥怜”“未解”“湿”“干”等词,含蓄地表达了望月思亲的苦思之情。,(2)平淡 平淡即质朴。其语言力求朴素,不加修饰,不追求词藻的华丽,在平淡平实之中蕴含着深意。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王维的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这首诗写出门在外的人思念家中人。,白居易卖炭翁中的“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卖炭得钱何所营”,关汉卿四块玉别情中的“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都接近口语,通俗易懂。又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3)绚丽 语言追求华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工整的对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新奇而真切,使得整个形象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语言有鲜明的色彩感,而且设色对比强烈,写出了春日江南的明艳如画,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4)明快 语言直接、明朗、爽快、干净利落。李白的名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给人以置身于舟中,飞梭于水上之感。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中的“即”“穿”“便”“向”,表现了快捷的速度和跳跃的节奏,诗人喜不自胜的心情跃然纸上。又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5)奔放 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豪迈气魄。,(6)清新 用语新颖,不落俗套,给读者以清风扑面之感。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四景,有动有静,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二、答题术语与规范 1总体有什么特点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3)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的语言层面,应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回答。一般从以下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词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答案构成:特色诗中例子作用 常见错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的巧妙,这是以前诗歌点评的做法。语言的特色不等同于语言的使用,这样的解答显然不对(如果问的是锤炼语言,就应该这样答)。,2炼字、词、句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某词领全诗,某句、某联贯全诗,是怎样体现的? (4)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5)某某字词照应题目、紧承上句;某某字词总领全篇,以下哪几句均是围绕这个字词来写的?,有时没有指出哪句哪字的要自己找出来。一般为景物描写最为贴切生动或奇特的句子或者议论抒情的句子;词语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数词或副词。 找出词句,分析这个句子(词语)的意义意蕴、作用好处。从结构(前后照应、总领、过渡、转折)、修辞(生动、形象、传神)、组合(叠词)音韵等方面进行评价。分析要具体,要结合上下句或全诗。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案构成:解释含义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作用 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手 法 诗歌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的巧妙使用。 表达技巧指的是在进行诗歌创作活动时所运用的技巧。鉴赏时要注意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行文结构、材料取舍、修辞方法等五个方面。,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以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比较常见。 表现手法:联想、想象、类比、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反衬、托物言志、赋比兴、虚实结合、动静相衬、景情理合一等。在实际的创作中,上述手法往往又是综合运用的,只不过在具体的诗作中各有侧重而已。 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照应等。,材料取舍:主次、详略、繁简等。材料是构成文章的血肉,材料的详略取舍往往体现了作者的用意。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比、反复、拟人、夸张、反问、设问、对偶、用典、互文等。在实际的运用中,多种修辞又往往是一起连用的。,一、鉴赏要求 1理“手法”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渲染衬托、正侧面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诸觉结合、虚实结合等。 (1)比、兴、赋 鉴赏诗歌,懂得它的表现手法,对我们深入解读它不无帮助。例如,关雎蒹葭两诗的开头,孔雀东南飞起首两句,都是用的起兴手法。硕鼠用的是比的手法,把贪婪的统治者比作,“硕鼠”。但是,诗中最突出的莫过于用赋的手法。赋,按朱熹的说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按如今的意思,近于描写(由于后面有关手法, 都离不开赋,故此处略去不述)。,(2)渲染 本是画画的一种手法,指在画面的某一个地方,画家用浓墨重彩来突出它,就是渲染。就诗歌来说,本来一两句就写完的,诗人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描述。如木兰诗写木兰从军临行之前的东西南北市买装备就属于渲染;写木兰出征十年后回家时,爷娘姊弟的动静,也属于渲染。 渲染属于正面描写,衬托属于侧面描写。例如陌上桑第一节描写罗敷,先从正面描写她的美,接着从“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动作反应侧,面衬托罗敷的美,并且比正面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3)衬托 可分两种:正衬和反衬。正衬,是用程度不同的相同事物进行衬托。诸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以美衬美,以丑衬丑之类。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诗以“六宫粉黛”黯然失色衬托杨贵妃的千娇百媚。这里用的正是以美衬美的手法。柳宗元江雪,以鸟迹人踪灭绝,衬托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而这正是诗人不屈精神和孤独情怀的人格化身。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进行衬托。,如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等。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韦应物“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都是用以动衬静的方法。,(4)动静、远近结合 诗人有时为了能够更形象生动地再现现场的情景,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例如,动静结合: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杜甫“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王建“一院落花无客解,半窗残月有莺啼”。远近结合: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沈佺期“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柳宗元“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诸觉结合: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从听觉上落笔,后两句又从视觉上染色,衬托出环境的清幽。又如王维“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李贺“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刘方平“秋后见飞千里雁,月中闻捣万家衣”;杜甫“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刘沧“白鸟影从江树没,清猿声入楚云哀”。有的综合运用多种手法:赵嘏“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诗人从远近两个角度选取画面,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表现主人公秋夜思归难眠这一,情景。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诗,景分远近,视有俯仰,动静相衬,多种手法错综使用。,(5)对比手法 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例如,李绅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全诗运用对比:“一粒粟”与“万颗子”,“无闲田”与“犹饿死”。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第一联,句内各自构成对比,第二联,上下句对比。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通过梦境,将现实的寂寞落魄与昔日,的春风得意奢华形成强烈对比。又如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高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6)虚实结合 诗歌常用手法。例如:王翰凉州词,前三句诗极写军中将士纵酒痛饮的豪壮,属实写;最后一句“古来征战几人回”,属虚写,它将眼前情状与战争的历史情景联系起来,留下一个巨大的空间让人想象,从而使诗歌的形象更为丰满,主题更加深刻。李白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前两句实写内心的愤慨和茫然,后两句运用比喻象征手法,形象地表现前途行路的艰难,属,虚写。柳永雨霖铃,上阕实写一对恋人别景别情,下阕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良辰美景”“纵有千种风情”,都是设想别后的情景,属虚写,它把主人公的痴情刻画到极处。 掌握了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我们解读鉴赏诗歌就容易许多。,2懂“修辞” 古代诗词中,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形象,常运用修辞手法。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用典等。 (1)比喻 运用贴切新颖的比喻,能够加强诗的表现力,使形象更加生动。例如,杜甫写漂泊:“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写春汛、老眼昏花:“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杜秋娘写珍惜年华:“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李益写,受降城的优美夜色:“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白居易写波浪写飞雁:“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李商隐写刻骨相思、坚贞爱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苏轼写云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写水波冲激:“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陆游写羁旅的漂泊苍凉:“蝴蝶梦魂常是客,芭蕉身世不禁秋”。范成大写打稻声音:“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文天祥写河山沉沦和自身漂泊无依:“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写自己忠贞:“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2)拟人 诗词中最为常见的手法。它往往使所咏事物带上了情感,具有更强的感染力。例如,张说写秋风:“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李白写春风:“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写家乡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姜夔写池塘树木:“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张泌写月:“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杨万里写泉写树:“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陈与义咏海棠:“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还有整首运用拟人手法的,如韩愈的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对晚春花木作了生动形象的描写,同时将自己的褒贬寓于其中。,(3)夸张 夸张可以把所歌咏的对象描绘得更生动、更形象、更有感染力。诗词中不乏夸张。例如,李白写行舟快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写喝酒:“会须一饮三百杯”,“愁来饮酒二千石”。杜甫写洞庭湖的浩瀚:“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树木的高大:“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写公孙大娘舞剑效果:“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李贺写战争迫在眉睫,形势危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陆,游写山河的辽阔雄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写“愁”,李白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一水牵愁万里长”;李煜说“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陆游说“闲愁万斛酒不敌”;贺铸说“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4)用典 用典,用简省的词句表达丰富的内容,常常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懂得诗词中典故的意思,就比较容易解读诗句。例如,王维山居秋暝结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借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意,懂得这个典故,就能领悟诗人反用其意,表达自己乐于归隐的生活意趣。李白行路难用了三个典故:姜太公磻溪垂钓后遇文王,伊尹将要受到商汤征聘时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旁经过,少年宗悫回答叔父问他志向时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三个典故表现了李白积极用世,对前途满怀希望的心情。 诗用典,词也常用典。例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用了三个典故:孙权射虎,汉冯唐持节云中重新起用魏尚,晋书天文志传说天狼星“主侵掠”。苏轼借孙权表现自己的英武豪迈;借对冯唐持节的故事表达自己急切盼望重新被起用,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用“射天狼”,表现自己想赴身疆场,杀敌立功,为国效命的爱国主义情怀。,辛弃疾更是惯用典故,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用了与张翰、刘备、桓温三人有关的三个典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了与孙仲谋、刘寄奴、刘义隆、北魏太武帝、廉颇五人有关的五个典故。我们在阅读这些诗词的时候,能够解读这 些典故,就能够领会诗词的思想感情。 诗词中的修辞手法,除上述几种外,还有对偶、借代、反复、设问、对比等。,3悟“抒情” 诗的本质是抒情。只是抒情的方式有所不同:有的直抒胸臆,有的间接抒情。 (1)直抒胸臆 主人公的强烈情感在毫无掩饰的情景下直接表露出来。例如,乐府诗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直接表现了主人公对爱情坦白、执著、热烈、无所顾忌的情态。又如,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岑参“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张俞“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姜夔“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些诗句,都是直接抒发情感的。,(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指诗人借助事、物、景、境较含蓄地表达情感。这样,使诗情显得更浓郁,更有感染力。 借景抒情。许多优秀的诗词,往往景语即情悟,寓情于景。例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出征,用杨柳表现依恋之意;写归来,用雨雪表现悲哀之情。戴叔伦题三闾大夫庙:“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三、四两句借写日暮秋风吹动萧萧枫林来表现屈原的“怨”,,表达诗人对屈原那深长的同情。李益“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王昌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元稹“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姜夔“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这些诗句,都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古诗词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虽有区别,但它的本质都是借景抒情,因此,我们在一般的诗歌鉴赏中,可不作细分。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夫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描写景物,往往离不开情感,常常是因情取景,因景生情。我们在阅读具体的写景诗句的时候,要学会细细体悟诗句中蕴涵的情感,这有助于我们解读整首诗。,二、答题术语与规范 1这首诗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达到了何种表达效果? 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思想内容? 3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这类提问,注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答案构成:表现手法诗中具体运用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具体如下: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物抒情、寓情于物,咏史抒怀、怀古伤今、借古讽今等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达到的效果(作用、好处、特点)。,表现手法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动写静、以静写动、动静结合,烘托、渲染、由虚入实、虚实相生,欲抑先扬、先抑后扬,正面衬托、对比反衬,比兴,联想,想象,托物言志等)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达到的效果(作用、好处、特点)。 修辞手法 (比喻、对比、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反复、双关、互文、叠字等)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手法达到的效果(作用、好处、特点)。,行文结构 (承上启下、起承转合、铺垫、起伏、悬念、衔接、照应、过渡、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等)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手法达到的效果(作用、好处、特点)。 材料取舍 (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繁简有致等)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手法达到的效果(作用、好处、特点)。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容易从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上来回答,而未从全诗着眼来认识问题。, 思想感情 形象、语言、技巧是鉴赏诗歌的“形”,是鉴赏诗歌切入的目标和对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是评价诗歌的“神”,由“形”入“神”,体现了探究事物的一般规律。在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尽可能地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思想的发展轨迹,围绕具体诗作的字词句篇中所透露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作出中肯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从近年鉴赏诗歌的题型看,对古代诗歌内容,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在鉴赏过程中,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鉴赏的要求 (一)根据诗歌题材,把握思想内容 1儿女情长 写这类内容的诗多为爱情诗、闺怨诗,诗人或表达对恋人的挚爱,或抒写对自由幸福的追求,或倾泻对负心者的不满,或揭露扼杀爱情的罪恶等。如静女氓孔雀东南飞。,评价这类诗的内容,首先要整体把握作品体现的情感倾向是积极的、褒扬的,还是消极的、贬斥的;其次要从分析人物的性格入手,通过不同人物对爱情的不同态度,去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分析语言和表达技巧来分析诗歌内容。 2建功立业 (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的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陆游书愤里的“早岁那知世事艰”等。,(2)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这种内容多在怀古诗词中表现。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缅怀古代英雄,表达渴望收复失地、为国立功,但又无人问津的悲愤。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通过怀古,寄托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流露宦途失意之情。 (3)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通过对战斗场面的描写,表现了将士们保家卫国、奋起抗敌的英雄气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描写戍边将士平定边患的坚强意志和豪迈气概。,这类诗内容多为边塞诗或怀古诗。边塞诗尽管内容异彩纷呈,但都体现着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分析时要善于把握这一主旨。同时应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盛唐时期,边塞诗大多豪迈、爽朗、昂扬向上;中晚唐时期,国势渐衰,诗中悲壮惋伤之情渐增;到南宋,统治者在风雨飘摇之中苟且偷安,诗歌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3离愁别绪 写这类题材的多为惜别、送别诗。有的表达依依不舍的感情,如柳永雨霖铃描写了长亭送别的情景,表达了离人对情人的无限留恋;有的是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的是陈述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赏析这类诗,首先要注意人物的主客关系,弄清楚究竟谁送谁;其次要注意送别环境,把握好情与景的关系。,4归隐自然 写这类题材的多为山水田园诗或写景抒情诗。评析其内容,首先要体味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中体现的思想感情;其次要注意其表达技巧,因为丰富的内容、闲适的心情的表达总得由一定的写作技巧来实现。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明月”“松”“清泉”“石”“竹”“浣女”“莲”“渔舟”等意象的描写,勾画出一幅清新恬淡、安静明净的世外桃源式的秋居图,末句“王孙自可留”的“留”字暗隐了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诗歌情景交融,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歌为表达这一内容,运用了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烘托渲染等表现手法,使意境更加深远。 (二)抓住诗眼,领会观点态度 “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句)的词语。它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如陆游书愤的颈联: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其中的“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的惆怅和满腔报国的热忱,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写悲愤之情。又如宋祁玉楼春中“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名句中的“闹”字,运用拟人手法,将春杏怒放、生机勃勃之景生动形象、极具情趣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王国维赞之“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再如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其中的“愁”字,就是上阕的诗眼。一“愁”字,词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欣赏诗眼,首先要理解它的本义、语境义和词性变化等;其次要在语境中领会和感受它的效果和精妙;再次,要结合诗歌的主旨,来概括诗眼在表情达意等方面的效果。 (三)抓住典故,分析内容与观点 诗歌用典的目的,一是可以用极其精炼的语言来概括比较丰富的内容,二是可以借典故来议论或,含蓄地抒发作者自己的感情,所以用典在咏史抒怀诗词中使用得较多,而在写景抒情的题材中则用得较少。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仲谋、刘寄奴、刘义隆、北魏太武帝、廉颇),词人借用这些历史事实,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高考试题中的典故,应是课本中学过的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因此对课文涉及的典故应烂熟于心。,(四)论世知人,通解文字 “世”即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也就是诗歌的写作背景;“人”即作者,也就是作者的一些情况,尤其是常见的名家和课内名篇作者的主要生平经历,还要具有较高的文言知识水平和语法知识方面的修养,这样才能读懂诗歌,通解诗歌中的文意、诗意。,(五)融入境界,体物察情 诗歌的描写、抒情、议论,都表达着诗人深刻的认知和独特的感悟。想真正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必须走进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去,体察诗人所展示的景物,体会诗人所抒发的真情,从而使自己体味到诗歌境界之妙。 (六)概括内容,分析目的 鉴赏诗歌的内容,就要分析概括诗歌的写作内容(人、事、景、物)和写作目的(情、理、趣)。例:,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请分析概括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是一首写事的诗。写自己到洛阳去寻访“才子”袁拾遗不遇,原来他被流放到江岭去了。我们从“才子”和“流人”的对比中可推知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君主的昏庸。从三、四句我们还可以体味出作者的另一层感情来:作者深深挂念着被远地流放的袁拾遗。因此,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这样概括:,“这首诗通过写寻袁拾遗不遇、袁被远地流放之事,表现作者对他的深深挂念,流露对才子被流放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分析概括时,要明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智能家居住宅销售代理及一体化精装修服务合同
- 2025年智能硬件研发IT培训与人才供应服务协议
- 2025年校园清洁服务合同:工作内容、待遇及权益保障细则
- 2025智慧医疗平台数据共享与合作开发合同
- 2025年度销售精英业绩激励与市场开发支持协议书
- 2025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共享合作开发合同
- 环保产业园2025年循环经济产业链风险与控制研究报告
- 南京职教高考试卷及答案
- 望奎消防知识培训课件学校
- 南城一中高考试卷及答案
- 超星尔雅学习通《脑洞大开背后的创新思维(大连理工大学)》2025章节测试答案
- 护理服务规范与礼仪标准:护理服务规范礼仪标准及考核评分标准
- T-CRHA 089-2024 成人床旁心电监测护理规程
- 黄豆苷元药理作用研究-深度研究
- 2025年电信人工智能学习考试题库(含答案)
- 监理实施细则模板(信息化、软件工程)
- 2025年无房产证二手房交易协议书样本
- CNAS-CL01:2018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 中考名著《唐诗三百首》习题集
- 人民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 2025年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