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教学设计_第1页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_第2页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_第3页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黑龙江宁安 郭雪峰教学内容生命 生命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抓住主题或关键词,细致地研究课文,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2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课前准备学生:反复阅读、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可从网上查阅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以用于课堂交流。教师:查阅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屏幕投影: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师: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愿每个人珍视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今天,我们要借助散文生命生命,再次感受积极的人生态度。二、简介作者及作品。先由学生简介作者及其作品,然后教师补充。(参考资料:作者杏林子,本名刘侠,台湾女作家。陕西扶风人,1942年生,北投国小毕业。12岁时得了类风湿关节炎,至今全身关节均损坏,但写作不辍,先后出版多部文集,让灰心的人鼓足勇气,使畏缩的人勇敢地走在人生道路上。她在1980年当选为台湾十大杰出青年;1990年获吴三连社会服务奖。1982年她创办了伊甸园残障福利基金会,为全台湾一百万残障朋友服务,把自己的爱心实践出来。她的主要作品有另一种爱情、生命之歌等,生命 生命一文选自杏林子作品精选。)三、分析课文。(一)整体感悟。1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2请学生放声自由读课文或模仿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3请学生在读课文过程中探究以下几个问题。(大屏幕投影问题。)生命 生命讲述了哪三个事例?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思考?请从文中指出相应的主题词。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两个例子举的都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三个事例、三点思考的侧重点有什么区别?试就这些思考再从生活中举出一两个事例。【结合生活体验,锻炼学生深入探究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以上问题,在学生读文后,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然后由学生发言,同学之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点拨、引导。教师小结:1三个事例分别是:A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B香瓜子在墙角的砖缝中长出一节小瓜苗;C“我”静听自己的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它们的主题词分别是:A生之欲望;B生命力;C生命。引发三点思考的相应的主题词分别是:A意义;B价值;C奋斗。2这说明世界上任何卑微的生命都有顽强的生命力,更何况人。(学生谈不透时,教师可引导:作者举的动植物的例子都是不起眼的小生命,为什么不举狮子、大象等庞然大物,只说小飞蛾?不举参天大树,只说一棵小瓜苗?这样排序说明了什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言之成理即可。)3三个事例分别侧重于生命自我珍视、生命的诞生和生命活动。从三个事例中引发对生命的三点思考:A.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使用生命;B.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C.珍惜生命、时间,不懈努力。(举例要切合课文内容,例如雷锋的例子切合第二点思考;张海迪、桑兰等又较切合第一点思考;而作者杏林子、张海迪又较切合第三点思考。)(二)自主质疑,合作探究。(1)由学生质疑,教师可参与讨论,适时指导。(2)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来,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点拨。大屏幕投影问题(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1课文中先说小瓜苗“长出小苗,茁壮成长,昂然挺立”,后边却说“它仅仅活了几天”,两者是否自相矛盾?(引导回答时,有两个切入点:为什么能“茁壮成长”?为什么死了?)2作者开头写小飞蛾的例子,强调其“小”,目的是什么?(再小的生物,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3如何理解“从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生命是短暂的,人们要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尽量多做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的事,使生命更有价值。)4“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具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四、比较阅读。请同学们速读课后同题文章生命生命(美国克伦沃森的作品)。思考问题:两篇生命 生命,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学生读文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进行比较,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完全可以尊重各人不同的爱好。要求回答“为什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借此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1沃森的文章与课文所举的第一例主旨完全相同,课文从三个事例引发三点思考,沃森的文章则是细致地描写受伤的蜜蜂怎样极力挣扎。2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注重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的结合。沃森的文章文学色彩比较强。五、小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