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5)_第1页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5)_第2页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5)_第3页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5)_第4页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5)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瑞金市解放小学 王文华 邮编342500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信”的主要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力目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雷利与爸爸诀别时悲痛的心情,体会作者真挚的感情。 情感目标: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教学重点: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和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深切的怀念、对和平无比渴望。教学难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和观念。教学思路:教学中紧扣呼声,情景导入,以境激情;初读课文,凸现呼声;探究感悟呼声;内化呼声,拓展延伸。教学内容:课文19自然段教学方法: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下载图片、文字等信息。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篇课文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中国学生对残酷的战争不太了解。鉴于新课标理念、教材以及学生实际,合理利用网络等资源,下载有关战争的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对突破教学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2、在教学中,采用“以疑导引,细读课文,互动生成”这一模式进行教学。小组合作议论发出呼吁原因,悟体会,说感受,写心里话,从而与文本共鸣、与情感共鸣。使学生心中产生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3、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读出感悟。让学生抓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文字,采取行之有效的读的方式,来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投影关于战争的图片;幻灯片投影;录音机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教学设计理念:本课以“呼声”为起首,以“悲愤”贯穿,最后以“渴盼”结尾。全文以“呼声”为落脚点,把小雷利对父亲的思念,失父的悲痛,对战争的愤恨,对和平渴望等情感贯穿全文。从这一理念出发,着眼于“情”,运用“以疑导引,细读课文,互动生成”进行教学。教学步骤:1、情境导入,以境激情,初现呼声。(1)多媒体播放炮声隆隆、炸弹轰炸场面的课件,伴以教师深情地讲解。面对此情此景,看后你们有什么的感受。(设计意图:通过战争场面的课件,创造声像情景,借助视听冲击,调动学生的感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罪恶与残酷,达到拓展课程资源,铺垫史实背景,创造解读期待的目的。)2、初读课文,凸显呼声。1、质疑激趣。从课题中你想知道什么?(设计意图:教师先概括精炼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教学中起到主导、支撑的作用,围绕问题进行对话,就保证了对话的有效进行。) 2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1)初读课文,检查生字自学效果;(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自主释疑,教师适当的点拨。(设计意图:读通课文,理清字词障碍,这是一个单调而往往忽视的环节,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以期待让每个学生扎实有效地读书,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功的训练在课堂内进行。)3、探究、感悟呼声。为什么一个生活在和平环境下的雷利会发生如此强烈的呼声?默读课文。(失父之痛与世界并不太平。)(1)动笔用“”找出哪些句子写雷利失父之痛,用“ ”找出世界并不太平的句子。小组合作,在讨论过程中写下自己的体会,注在文中相应位置,再集体交流。(设计意图:通过划、写,旨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读中及时写下自己的点滴体会;“议”在于养成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体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构起建设而有活力的课堂。)(2)体会“失父之痛”。曾经的小雷利也和你们一样,左手牵着爸爸的手,右手牵着妈妈的手,在阳光明媚、春风拂面的日子里一同去郊外踏青;曾经,小雷利也被爸爸高举过头顶,快乐的笑声在云霄中回荡。然而,这些都成为美好的回忆。现在怎么样呢?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并说说自己的体会。播放哀乐,(再现灵柩归来的情景,达到未成曲调先行,以渲染气氛,)相机投影这些句子:a、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并设计文本空白处的补充:每当我和妈妈坐在餐桌旁吃饭,想起爸爸 ;每当 ,想起 ;每当 ,想起 。我们的眼前到处是你的影子。(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展开想像,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之中,从而抓住教学重点,体会“我”对失父之痛,以及我对父亲深切的思念,对文本的空白处补充。)b、我们与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上最美的鲜花迎接他。(假若爸爸没有牺牲,学生想像机场迎接爸爸的场面。设计这一环节,与下一个环节形成鲜明的对比,心中期盼爸爸平安归来,等到的却是噩耗。)c、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是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鲜白染红了他的衬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设计意图:以上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朗读、评议,体会感情,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引导学生在读与思中悟,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让学生走进小雷利的内心,激发学生与小雷利产生心灵的共鸣,体会失父之痛。)是什么使小雷利失去了父亲(战争!),是什么把一个幸福的家庭破碎了(战争!),所以,我听见,爸爸在呼唤什么?(和平!)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爸爸在呼唤什么?(和平!)全世界都听见了,爸爸在呼唤什么?(和平!)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读、范读,从而感受爸爸生前对和平的向往。)爸爸的牺牲对小雷利是一个巨大的伤痛,对国家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小雷利失去了 ,(深爱的父亲)共和国失去了 ,(优秀的经济学硕士),也失去了 ,(一位优秀的维和战士)失去了一位优秀的人,多么可惜呀!小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会说些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认识父亲形象,明白雷利在失去父亲悲痛之余,又为父亲捍卫和平而献出宝贵的生命而骄傲与自豪。)3、体会“世界并不太平”可恶的战争夺走了亲爱的爸爸,失去了父爱,这是小雷利心中的痛。放眼看在这个世界上,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世界并不太平),请找出相关的语句, 在教学中相机投影出示: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的“和平之花”。1、理解词语“太平”、“娇嫩的和平之花”2、学生读评议,3、结合实例,你还知道哪些战争给人类带来怎样的灾难。4、教师资料补充。(设计意图:对学生的盲点,教师进行图片文字资料补充,以防止学生收集资料不足)。如:阿富汗竞争,苏军侵略阿富汗,战争9年多给阿苏两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阿富汗有130多万人丧生,500多万人流亡国上沦为难民,苏军也伤亡5万多人耗资450亿卢布;伊拉克战争死亡人数达到120万人,柬埔寨内战死亡120多万;9.11恐怖事件的发生,在弹指一挥间,失踪5422人,死亡453人。5、在这一场场灾难中,受害者是谁呢?你瞧,一群儿童被美军用枪指着,饱受战争煎熬的孩子失去了亲人,成为孤儿,收留在帐蓬里;非洲儿童因战争饱受饥饿,在垃圾堆里找食物(把学生、教师收集的图片资料在黑板上展示),(设计意图:配以下载的图片,引导学生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爱和平的信念,让学生又一次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与痛苦,为下一步教学作辅垫。)看了这些资料,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感受吗?(学生各抒己见),所以雷利和你们一样发出呼吁:出示句子(1)“救救孩子,要和平不要战争!”(齐读)(2)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全世界应该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在读的基础上,安排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了 ,为了 ,为了 ,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家园,保护人类的自下而上环境。 (设计意图:运用排比句,通过三个“为了”感受小作者的强烈心声,然后进行词句训练,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3)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1世界,为战争敲响警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点读评男女生比赛读谈体会齐读,体会其含义。)4、内化呼声,进行拓展,播放让世界充满爱。(1)我们向往和平,联合国总部的“铸剑为犁”的雕像为我们见证,奥运会上空飞翔的和平鸽我们作证,世界各国儿童托起象征“和平之光”的蜡烛可以见证,齐读:要和平,不要战争!(多媒体出示图片和一首小诗)师生深情朗读。地球并不大相聚只需朝和夕不论皮肤黄与白我们都是好兄弟让时间磨灭仇恨的种子让和平鸽飞遍世界每个角落让橄榄枝传遍四海五洲(由憎恨战争到呼吁和平,音乐渲染优美的旋律,道出期盼,让世界充满爱,师生声情并茂朗读,在学生心中播种下和平的种子。)2、喜欢写作的,你想对文中谁说什么?可以用信的格式;善于写诗的同学,你可以用诗歌的形式写写战争与和平;喜欢这首歌让世界充满爱的同学,你可学着唱。3、最后展示交流成果。(设计意图:围绕文章中心,抓住学生多元化感受,呼吁和平,升华主题,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发挥所长,进行情感熏陶,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组织形式: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两人同桌,自读自悟,兼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全班汇报交流。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