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4 人生哲学与人生观 前 言 有人認為一部哲學史便是人類自我覺醒、自我發現與成長歷程的紀錄,當人類在自己存活的 自然 環境中覺醒,發現到人與自然的區別之後,便開始嘗試去瞭解自然、瞭解自己,發掘自然與人之間的關係,更重要的是人類幡然醒悟到認識人自身、解開生命之謎、追求生命的意義,才是人生命在自然中奮鬥、存活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說認識人本身,追求生命的意義 ,才是人終極關懷的首 務務。從剛開始素樸的理 解解到現在多學科的發展 ,例如,醫學、心理學 、社會學、文化人類學 、 政治 學、經濟學 等等,一言以蔽之 ,無不是 在探究與解釋 人人類生命過程中的各種 現現象而已 。 然而由於 近近代以來,學術的分工 ,專門化、部門化的發 展展,固然深化了各個層 面面的理解,相對的,也 造造成各個學科都只偏重 研究 人類的某一個 面面向;再則由於受到實 證證主義的影響,各學科 對對人的研究也都傾向於 把把人當作一個客觀事實 來來研究,並嘗試經由經 驗驗歸納去表述和證明 人人這一客觀事實。長 期期以來,造成人被當作 一一個客觀的存在物來觀 察察,並且被割裂地去研 究究。相較於這種割裂 分分析 的研究,哲學則 採採取較為宏觀、整體的 觀觀點去思索人的問題, 哲哲學不是將人割 裂地、 當當作一個客觀對象而已 ,哲學所要研究的是做 為為一個整全的人是什麼 ;主要探究的不只是當 下下 的人,而是探2 / 24 索人始 終終是什麼的問題。主要 問問題有:人開始時是什 麼麼?什麼力量賦與人去 改改變所遭遇到的環境? 在在主體性的意義上,屬 於於人自身的東西是什麼 ?人可以相信些什麼, 能能運思些什麼?人應當 在在什麼範圍內懷疑自身 所所要求的對象的確定性 ?人能對其自身所遭遇 而而又參與其中的日常生 活活和活動指望什麼?在 艱艱難的人生過程中,人 繼繼續生活的勇氣從何而 來來?超越自身、超越自 身身所接納的對象的人本 身身是什麼?人生命終止 於於何處?此種種便是哲 學學所探究人類生命問題 的的主要課題。換句話說 ,從哲學立場整體地去 探探索生命,可以避免把 人人當作對象物、割裂的 研研究傾向;而且透過哲 學學性的探索,不僅只是 知知道現實上的人是什 麼麼、人能知道什麼 而已;更可以瞭解到 作作為一個理想的人, 應應當做什麼,可以 期期望什麼。如此哲學 性性探索的方向,可以作 為為人類謀劃未來,應當 如如何行事的參考,更是 有有關人的生命 教育 課課程中所不可或缺的學 科科。有關探索生命的課 題題相當多,無法一一陳 述述,在此僅嘗試就哲學 的的立場擇要探討如何活 出出生 命的意義問題。對 其其他生命問題有興趣的 讀讀者,則可進一步閱讀 有有關生命哲學的相關著 作作。 什麼是生命的 意意義 在探討如何活 出出生命的意義之前,首 先先必須要澄清的是究竟 什什麼是生命的意義 問問題。這個問題不是在 問問生命的意義是什 麼麼,也不是在問生 命命是什麼。生命 是3 / 24 什麼是有關生命 的本質是什麼的詢問 ;而生命的意義是 什什麼是在追問生命 本本身有什麼意義。本文 所所要探討則是生命的 意意義本身是什麼。人 的的生命從人類受胎 開開始就已經存在了,但 是是生命的意義並不 是是始於人的 受胎成形, 也也不是天生現成的,而 是是人在有所自覺之後才 開開始自己構畫賦與的。 誠誠如諾齊克所說的: 生生命的意義:一個人根 據據某種總體計畫來構畫 他他的生命,就是賦與生 命命意義的方式;只有有 能能力這樣構畫他的生命 的的人,才能具有或力求 有有意義的生命。生 命命的意義是人類自我 所所賦與的,是在人們根 據據某個總體計畫,或者 說說是依照某個總體的生 命命藍圖來構畫自己的生 命命方向時才賦加上去的 ,也就是說隨著每個人 所所選擇總魯生命藍圖的 不不同,所構畫出的生 命命的意義也有所差異 。在這層理解之下,當 我我們面對生命,或 許不 必必先急著問:生命的 意意義是什麼,而要先 問問:人應該如何賦與 生生命意義,或者說: 人應該如何去構畫出 生生命的意義,只有人 們們開創了自己生命的意 義義,而後才能去追問我 們們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去去對人所建構出來的生 命命意義進行肯認。因此 不不必惋歎生命沒有意義 ,畢竟生命的意義 是是在每一個人如何去構 畫畫自己生命的活動 中中賦與的,責任在每一 個個賦與生命意義的人, 只只有人們去構畫自己的 生生命,並努力成就自己 的的生命,生命才活出了 意意義。 如何活出有意 義義的生命 4 / 24 一個人想要 活活出生命意義的人,首 要要的工作就是要自我立 定定志向、目標去找尋一 個個總體計畫或是總體生 命命藍圖,依照這個總體 生生命藍圖去構畫自己的 生生命,同時能夠貫徹實 行行自己的構畫,才能活 出出自我生命的意義。一 個個有宗教信仰的人可能 會會根據宗教的計畫來構 畫畫自己的生命,並活出 具具宗教意義的生命;一 個個注重傳統的人,可能 選選擇根據傳統的計畫來 構構畫自己的生命,並活 出出承襲傳統的生命意義 ;一個凡事要求合理化 的的人,可能根據各種不 同同的理論模型來構畫自 己己的生命,過著他所認 為為的合理的生活; 。無論我們從事什麼樣 的的選擇、找到了什麼樣 的的總體 生命藍圖;然而 依依照該計畫來構畫生命 ,進一步活出有意義的 生生命,並不是件簡單的 工工作。因為總體生命藍 圖圖不是現成的羅列在眼 前前,任由我們隨意去評 比比揀選,就可以對我們 的的生命活動產生影響力 的的;總體的生命藍圖必 須須要內化為自己堅固的 世世界觀、人生觀或人觀 才才能影響生命的方向。 一、總體生命藍圖的內 化化與建構一種永恒 的的追求 總體生命藍圖 在在內化為個人的世界觀 、人生觀或人觀的過程 中中必須經過漫長而艱辛 的的磨鍊:人必須經過一 段段不斷選擇、結構、解 構構、重構的接受過程。 這這個內化的過程從人們 還還很小的時候 就開始了 ,從我們開始會對所遭 遇遇到的人事物去詢問 為為什麼並努力找尋解 答答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從 事事一種建構的謀劃,至 於於說要到人生的那個階 段段才構畫冗成滿則5 / 24 不得 而而知,或許可以說人終 其其一生都在構畫一個總 體體而完整的生命藍圖, 這這是人終極的追求。這 並並不是說要構畫完成一 個個最完整的總體生命藍 圖圖,人的生命才有意義 ;事實上,隨著個人生 命命的成長與發展,隨著 個個人所遭遇到的人事物 之之增廣,個人所構畫出 的的總體生命藍圖有其廣 度度及深度上的差異,每 個個階段的完成,對個人 而而言都有其階段性的意 義義;只不過對一個追 求 成成為完備的人而言,永 遠遠不會停滯於現階段的 完完成,因為他明白只有 不不斷地開拓總體生命藍 圖圖的廣度與深度,個人 的的生命意義,才能不斷 地地開展。總之,內化到 個個人心中的總體生命藍 圖圖不是一個封閉的世界 ,而是開放的,一個可 以以不斷擴展與加深的內 在在世界,所以人與其說 是是在找尋一個總體的生 命命藍圖,不如說是人在 心心中不斷地調整與構畫 著著一個較完整的總體生 命命藍圖,而正是因為這 個個永恒的追求,使人生 命命的意義具有了無限開 展展的可能性。 二、建 構構內在總體生命藍圖的 重重要性 人究竟該如何 在在心中建構總體的生命 藍藍 圖呢?簡單地說,就 是是即事而問,在日 常常生活的遭遇中,不斷 地地去扣問所遭遇到的人 事事物及問自己為什麼 如如是存在、為什麼 展展現如是的生命現象 並並積材地去找尋解答。 在在人生過程中對所遭遇 到到的人事物問是什麼 ,與問為什麼是 兩兩個不同的發問。是 什什麼的發問,主要意 味味著我們想要進一步瞭 解解所遭遇到的事物本身 的的結構如何?這個事物 本本身有6 / 24 那些特性?這個 人人事物本身之所以為人 事事物自身的本質又是什 麼麼的問題;而問為什 麼麼的問題則並不只是 想想要去認識人事物本身 是是什麼而已,為什麼 的發問 是人們企圖對 所所遭遇到的人事物進行 解解釋與理解,企圖將所 遭遭遇到的人事物納入到 他他個人內在意義世界時 的的一種提問。接觸過小 孩孩子的讀者,大概都領 教教過他們每事必問的工 夫夫吧?!一連串的為 什什麼時常會問到大人 們們無力招架,或感到困 窘窘,甚或有時會因為不 耐耐煩而惱怒。小孩子真 的的是每事必問,這為什 麼麼這樣,那為什麼那樣 ,何止十萬個為什麼! 孩孩子這一連串為什麼 ,意謂著在孩子的小 腦腦袋瓜子裡正在尋求一 個個解釋、一種答案,以 便便去編織一個對自我而 言言充滿意義的世界,他 必必須對所遭遇到的人事 物物,一一在他腦 袋中加 以以編碼連結,使所遭遇 到到的人事物都能納入到 他他意識中原本已經自我 建建構的意義網絡中而得 到到安頓與理解,才會使 孩孩子暫時的停止發問。 若若是面臨到無法理解的 人人事物,也就是無法將 現現實中所遭遇到的人事 物物納入原先已經構成的 內內在意義網絡,孩子們 就就會又開始進行這個 為為什麼的提問過程。 在在詢闆與找尋解答的過 程程中,孩子不只是將獲 得得的答案納入一己原先 構構畫的網絡中,同時也 開開始去對原先建構起來 的的意義網絡進行解相 應應新的人事物,調整自 己己原本建構起來的意義 網網絡,直到重構出一個 可可以將所遭遇到的、新 的的人直物一一納進來的 意意義網絡為止。這個相 應應於所遭遇到的人事物 ,不斷地追7 / 24 問為什麼 並找尋解答的過程, 並並因此而建構起來的內 在在意義世界,就是一個 已已經內化為個人世界觀 、人生觀或人觀的總體 生生命藍圖。 人的真實 生生命是在與情境的互動 中中展開的,相對於人的 內內在世界,外在世界雖 然然是被給與的,但是外 在在世界也必須被人的內 在在理智所掌握,並稚有 經經過人的詮釋才能被人 理理解。人雖然是世界的 一一個部分,但是人必須 經經過不斷的與世界交往 互互動,並經過人不斷地 去去向世界追問為什麼 ,從而為自己的提問 找找尋 答案,再三琢磨確 認認,才能消除內心對世 界界的陌生感,有了這種 確確切的認知,人在生存 世世界之中,才能逐漸獲 得得一種安居其中的熟悉 感感及確定自己該如何行 事事的方向感。如果仔細 觀觀察,或許會發現當孩 子子們面對新的環境,接 觸觸新的人事物時,為 什什麼、是什麼的 發發問特別多,多到令大 人人們覺得有些聒噪了, 換換個角度想想,似乎這 也也意味著這個孩子急著 重重構自己內在的意義世 界界,因為他原本建構起 來來的內在意義世界,無 法法安置所面臨的哀的人 事事物;孩子的聒噪,顯 示示了孩子無法將新的人 事事物納人內心意義世界 時時,內心引 發的焦慮不 安安,及不知所措、失去 行行動方向感的困窘。所 以以說對所遭遇到人事物 去去追問為什麼的問 題題,並找尋解答的努力 ,絕不只是哲學家們無 聊聊的思想遊戲而已,基 本本上這種活動,是參與 生生存世界中的人,企圖 在在心中構成總的生命藍 圖圖,活出生命意義的嚴 正正活動。有意義8 / 24 的生命 ,意味著我們可以將所 遭遭遇到的人事物都轉化 成成為可理解的,並且能 運運用在實際生存情境中 ,去獲得一種熟悉戊及 決決定行動的方向感,讓 人人安居在生存世界中而 不不致焦慮不安、不知所 措措。 三、建構內在總 體體生命藍圖的可能方式 如前所述,人是 在日 常常生活的遭遇中,不斷 地地去扣問為什麼並 努努力找尋解答的過程中 建建構起生命藍圖的。根 本本而言,找尋解答的方 式式非常的多,比如我們 問問說:為什麼我會感 到到痛苦?一方面我們 可可以對這個問題提出生 理理學角度的解釋,亦即 把把痛苦當作一種生理現 象象,並去描述痛苦的生 過過程;另方面我們也可 以以提出宗教上的解釋, 將將痛苦解釋成源自人本 身身的無名;或者也可以 從從心理的角度來理解, 將將痛苦理解成是某種心 理理狀態;總之,找 尋尋解答的方式可以是多 樣樣,同一件生命事件, 放放在不同的脈絡中則展 現現不同的意義。換句話 說說,生命的意義是如何 的的,決定在我們將生命 現現象放在什麼樣的脈絡 背背景中去理解。 醫學 、生物學、心理學、社 會會學、政治學、人類學 、歷史學等學科, 乃乃至哲學,所有的知識 都都足以提供人們作為理 解解生命現象的背景。所 以以廣讀這些學科的知識 ,可以幫助人們走出狹 隘隘的認知,而廣泛的理 解解生命現象,從而在其 中中揀擇、構成總體的生 命命藍圖。但必須要指出 的的是,無論我9 / 24 們採取那 一一個學科領域對人的研 究究成果來理解生命現象 ,所構成的總體生命藍 圖圖,仍只是一種思想的 存存在或是意識的存在。 這這種思想的或是意識的 生生命藍 圖,所能解決的 不不過是我們理論理性的 要要求,滿足我們知性上 合合理化的需求而已。不 可可諱言的,凡事要撾有 一一個合理化的解答,對 人人類的生存而言是相當 重重要的,因為我們總是 不不可避免的會去思索 為為什麼的問題,而各 種種知識性的理論模式, 都都是勇於嘗試解答者, 儘儘可能的為我們提供一 種種可能的、理解生命現 象象的途徑。然而人類的 認認識能力終究是有限的 ,生命對我們而言永遠 是是個待解的謎,我們似 乎乎永遠無法知道生命 為為什麼如此,對一個 明明白自己認識限度的人 而而言,再完備的理論體 系系,都無法完全安頓他 對對生命的提問 。如果他 還還堅持要問為什麼 ,那麼似乎要尋求其他 的的解答途徑了。在這種 狀狀況下,訴諸傳統、信 仰仰都是可以嘗試的途徑 ,也是一般較熟悉的途 徑徑。 不過以下所要討 論論的並不是傳統的或是 信信仰的答解途徑,而是 較較為人們所忽略的另一 種種途徑,亦即人透過身 體體與周圍的一切保持不 斷斷的互動關聯時,身體 所所體會和感受到的、身 體體化的總體生命藍圖。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 tp:/ 10 / 24 四、身體化的總體生 命命藍圖 綜觀整個西方 哲哲學的發展,可以發現 ,西方傳統哲學雖然早 就就開始 研究 人,但 主主要的觀點卻是採取 身 心心二元的理解結構,以 致致忽略了人的基本生活 體體驗,受這種理解結構 的的影響,造成身心的疏 離離,人們與自己的身體 失失去了緊密的聯繫:或 有有人視肉體是罪惡、痛 苦苦之源,肉體是心靈的 牢牢籠而不重視肉體;或 認認為我們要追求的是心 靈靈的滿足而把肉體放在 一一邊;或是否認在身體 內內發生的感覺,以為這 些些是不好的、有害的, 以以致逃避而不敢面對自 己己身體的反應。廿世紀 以以來存在主義的發展, 促促使人們重新開始重視 人人的基本生活體驗,到 了了廿世紀中葉,法國哲 學學家梅洛龐蒂創立 以 身身體為基礎的存在現象 學學,詮釋了身體在世界 構構 成中的基礎作幅,更 進進一步提昇了身體在當 代代思想中的地位,引發 了了人們轉回對身體的關 注注,並意識到身體是人 構構成世界的原型這一事 實實事實上早在一八九六 年年,柏格森林出版的 物物質與記憶一書中, 就就已經非常注意身體的 問問題,指出了身體會選 擇擇一種方式,通過這種 方方式,儲存它所發現的 東東西。有關身體的研究 到到上世紀八年代以來 ,更整合為對身體的跟 學學科研究,在西方並已 獲獲得了相當豐碩的成果 ,社會學、文化人類學 、文化研究、精神 分 析析 學、主姓主義等都 把把它作為主要的研究論 題題。 其實從遠古時候 起起,神話 、巫術與宗教 信信仰瀰漫下的人11 / 24 類,就 是是以自己身體的原型去 構構想宇宙的形態、社會 的的形態、乃至精神的形 態態,但西方人卻走了那 麼麼遠的路,到了十九世 紀紀末、廿世紀才回頭重 新新開始注意到這種現象 ;相較於西方,或許可 以以說中國人老早就有意 識識的、自覺的注意到這 個個現象了,例如,漢朝 的的董仲舒就曾經提出了 察身以知天的說法 ,不僅意識到,更進一 步步反省與考察人是如何 以以自己的身體為原型去 構構想天地萬物的形態, 指指出想要知道在人們構 想想中的天地萬物形態究 竟竟是如何的,就必須反 身身自省,由考察人的 身身體入手。 在中國 傳傳統思想中,所謂的 身身體是包含:感官、 心心知、百體在內的,身 心心合一的整體。所謂的 察身,並不是把人 從從具體的生存情境中抽 離離,孤立地去研究人類 自自身內在的事物,如思 想想、靈魂和肉體的作用 如如何?而是把人納入實 際際情境中加以掌握;中 國國人也觀察人,但是中 國國人對人的觀察,是將 人人置於現實生存情境中 ,所掌握到的是人相應 生生存情境而產生的一種 動動態關聯。這種人與情 境境相關互涉的動態關聯 ,也可以作為我們構畫 生生命的總體生命藍圖。 有有關這種心想,可以在 中中醫理論中找到系統的 說說明,對於有興趣從醫 學學背景中來構畫生命意 義義的讀者,或許可以進 一一步去研究中醫理論, 並並從中發現與理解中國 傳傳統醫學中所提供的總 體體生命藍圖究竟是如何 的的狀況。此非本文所探 究究的範圍,不遑多論。 12 / 24 在此所要特別指出的是 有有關察身的另一層 意意義察身不只 是是對身體作對象化的觀 察察,察身也可以指 人人們在自己的生存情境 中中,對自己身體活動的 整整體知覺,或稱之為身 體體的知覺。這種身體的 知知覺不是把身體當作一 個個對象化的客體,不是 從從外部來觀察自己的身 體體,而是以身觀身 ,回返身體本身,從內 部部感受身體自己在運動 時時的 震顫狀態。 如何 構構成身體化的總體生命 藍藍圖 誠如德國哲學家 赫赫爾曼,施密茨對哲學 所所下的定義,以為哲學 可可以界定為人對自己 在在遭際中的處身狀態的 沉沉思。現代身體現象 學學的主要意圖,即在試 圖圖揭示性的和理性的去 接接近身體無意識的生活 體體驗,而傳統中國思想 不不僅只是教人揭示性的 和和理性的去接近身體無 意意識的生活體驗;更要 進進一步的教人在生活情 境境中調整無意識的身體 活活動,使其能展現理想 的的活動狀態,構成理想 的的、身體化的總體生命 藍藍圖;同時也教人開發 身身體的各種感知能力, 去去感知原本是無意識的 身身體震顫。這種以人的 身身體去建構總體生命藍 圖圖,或生命意義的方式 ,有其特殊性與簡易性 ,以下即以中國傳統思 想想為主,詳細分析中國 傳傳統思想是如何教人在 具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調 整整自己身體的活動,使 身身體向所遭遇到的賽事 物物開放,構成理想的、 身身體化的總體生命藍圖 ;以及如何教人用身體 去去感知身體的震顫;希 望望由此引述,指出這種 構構成生命意義 方法 的的特殊性。 13 / 24 論心齋 ,坐忘 大體而 言言,莊子書中有關 心齋、坐忘的 敘敘述,或可視為瞭解中 國國古人對於如何構成理 想想的、身體化的總體生 命命藍圖 ,如何開發身體 知知覺等相關問題,相當 典典型的範例。為了清晰 的的說明上述經由身體構 成成總體生命藍圖的見解 ,首先得分別解析式的 揭揭示在莊子中有關 心齋、坐忘描 述述。莊子 大宗師 說說: 然日:何謂坐 忘忘?顏回日:墮枝 體體,黜聰明,離形去知 ,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仲尼日:同則無 好好也,化則無常也。而 果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 後後也。 在中,莊子 借借孔子與顏回的對話來 闡闡述何謂坐忘,根 據據其中的對話可知,所 謂謂的坐忘,就是要 使使自己同於大道; 而而墮枝體,黜聰明, 離離形去知所 描述的是 人人處於坐忘狀態中 ,人包含感官、心知、 百百體在內的身體與外物 的的認識關係如何。 首 先先要說明的是所謂人自 己己必須同於大通的 意意思,基本上指的是 莊莊子所認為的一種理 想想的身體活動方式。所 謂謂的同除了具有 會會合、淵的意思 之之外,還有參與共謀以 及及和諧的意思,循著這 些些意義,同於物或 是是同於大通,主要 是是說理想的身體活動方 式式應廳是指與天地萬物 會會合,與天地萬省以一 種種相互關聯、相互配合 的的方式,構成一種相反 相相成,共同謀劃的、共 在在的、和諧關係。 14 / 24 其 次次所謂的墮枝體,黜 聰 明明,離形去知,依莊 子子的看法,主要在說明 人人應該要如何調動自己 包包含感官、心知、百體 在在內的身體,去完成理 想想的身體活動狀態。有 些些人以為所謂的墮枝 體體,黜聰明,離形去知 主要是指人應該要去 情情去我,而抑制形體、 感感官、心知的作用。若 依依照一般的看法,那麼 所所謂的坐忘豈不就 像像是莊子天下篇 所所記載的慎到之流的人 物物,追求至於若無知 之之物而已,如草木樹 石石般無情、無知之物的 生生命狀態?!其實莊子 並並非如此之主張,反而 以以為這根本是非生人 之之行而至死人之理, 由由此可見莊子所謂 的的 墮枝體,黜聰明, 離離形去知並不是要使 人人的生命至若無知之 物物的狀態。那麼竟究 該該如何理解所謂的墮 枝枝體,黜聰明,離形去 知知呢?本文認為應該 回回到墮枝體、黜 聰明、離形、 去去知等墮、黜 、離、去在 人人身體上所發生的活動 狀狀態如何,來作重新的 反反省。 墮字,有 易,轉變、簡易的 意意思:之有惰的意思。 循循此義衛伸,則墮 枝枝體,並非要放棄身體 的的意思,而是指轉變肢 體體本身的運作方式,使 其其由繁而簡,讓肢體的 運運動回復到最簡單、基 本本的運作狀態:而墮 作惰 的意思,則 是是指調整肢體相應外界 的的反應方式,使其由積 極極主動的活動方式,轉 而而採取一重被動因應, 待物而動的活動方 式式。也就是要調整身體 的的活動使其展現聽之 以以氣的狀態。莊15 / 24 子 人間世說: 回曰 :敢問心齋? 仲 尼尼曰:若一志,無聽 之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 聽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 聽聽止於耳;心止於符; 氣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之 。唯道集虛。虛者,心 齋齋也。 莊子指 出出,人與外界的人事物 相相遇時,若只是開放我 們們的耳目口鼻等身體的 感感官去接受他們,那麼 就就如聽止於耳般, 我我們只對所遭遇 的人事 物物開放身體的感官而己 。莊子以為人與外 界界的人事物相遇,除了 引引發我們感官的活動之 外外,還會進一步的引發 心心知的成活動 -聽之 以以心:但是心止於 符符,心知構成活動, 容容易將外物當作一個客 觀觀的存在物來觀察,因 此此如果囚對所遭遇到的 人人事物進行心知的構成 ,亥即囚對外界人事物 進進行知識性的理解,如 此此一來,心知所建構起 的的內在生命藍圖,不過 與與外界的人事物有一種 相相符合的關系而己,並 沒沒有產生具體的、存在 上上的關聯。因此莊子 進一步指出,理想的 人人與外界人事物的互動 方方式,是聽之以氣 。所謂氣,主要是 指指身心合一的身體在參 與與情境互動中所展現出 來來的總體活動狀態: 聽聽之以氣,則是說我 們們在與外界的人事物交 接接互動時,必須整個身 體體參與到情境中,以整 個個身體向情境開放,展 現現虛而待物,讓身 體體活動展現應物而動 的狀態,才能與情境 保保持一種動態的協作關 係係。 16 / 24 黜與屈 相相通,具有收斂的意思 。如國語周語下 :為之六閒,以揚沉 伏伏,而黜散越也。工 引引之的經義述聞說 :引之謹案:黜,讀 之之屈。屈,收也,謂收 斂斂散越氣之。沉伏 者者,發揚之;散越者, 收收斂 之,此陰律所以聞 陽陽律,成其功也。發揚 與與沉伏義相反,則黜與 散散越義亦相反。從身 體體活動的角度而言, 黜黜是一種反向的調整 活活動,亦即收斂呈現散 越越狀態的氣。在這個理 解解之下,所謂的黜 聰聰明,是指調整耳目的 運運作狀態,亦即收斂耳 目目指向外界,逐物而不 反反的狀態,轉成為一種 反聽內視的狀態。 這這就是莊子駢拇 所所說的:吾所謂聰者 ,非謂其聞彼也,自聞 而而己矣。吾所謂明者, 非非謂其見彼也,自見己 矣矣。黜聰明就是 指指調整感官知覺的作用 ,使其成為反聽內視 的自聞、自見,回返 身身體活動本 身來加以感 受受。 離具有兩行 並並立,以及明的意思, 循循此義而論,所謂的 離離形,並非說坐忘 時要超越形體,心靈 脫脫離形體而進人出神的 狀狀態,而是說坐忘 時時人不僅從未超越形體 ,反而在坐忘狀態的當 下下,人的身體本身對自 已已所展現的形體,有一 種種與形體活動兩行並立 的的自知之明,亦對活動 中中的身體形成一種身體 的的知覺,感受到形體活 動動時的震顫狀態。 去去具有人相違、 行行的意思。循此義而論 ,則所謂的去知, 人人是人用心知、脫離心 知知的意思,而是違 其17 / 24 其心知而行的意思,亦 即即調整心知的 作用 方方式,使心知的作 用用方式與一般主動構成 的的用方式相反。例如, 相相應於我們與物交接時 ,心知指向外物去認知 外外物的指向活動而言, 所所謂的違其心知而 行行,就是說要調整心知 的的指向作用,使其由向 外外物的意向轉而成為一 種種對思的活動反 躬躬個省的意思:另就 心心知的構成活動而言, 心心知的構成活動,主要 是是先將外物與我對立, 而而後去對外物進行批判 性性的考察,使外物脫離 直直接經驗的或感知的所 對對,而成為一種可理解 的的、具有確定性的、思 維維的對象。相應心知的 這這種構成活動,違 其其心知而行,旨在調整 心心知的構成成活動,使 心心知能以徇耳目內通 而而外於心知的方式展 開開,亦即當感官心知 徇徇耳目內通,經感官 、心知作用形成關於外 物物的知覺時,心知能發 揮揮其反躬自省的能 力力,自我調整,不以持 有有的方式來固持心知構 成成之成果,不視之為唯 一一的真理,重反直接面 對對事物的交往活動。 小結 綜合前面關於 心齋,坐忘討 論論中,有關身體活動狀 態態的說明可知,莊子 以為理想的人與天地 萬萬物互動的方式是,人 整整體身心的活動必須處 於於同於天地萬物的 狀狀態,亦即與天地萬物 的的活動相會合,與天地 萬萬物形 成一種相互關聯 的的、相互配合的、相反 相相成的、共在的、和諧 的的互動18 / 24 狀態。也就是說 ,人以實際身在情境中 ,以與情境融為一體的 狀狀態,與情境互動,而 在在墮枝體,黜聰明, 離離形去知之後,與情 境境成為和諧共在的整體 。 基本上,這種理想 的的身體活動方式,是通 過過一種本體同一化的運 作作,向外物開放,以 虛虛而待物的方式,因 應應外物之動而動,與外 物物的存在活動,使人的 存存在活動與物的存在活 動動,在密切而具體的交 住住之中,相互諧調,和 諧諧共動。這不只是一種 理理智的構畫,而是實際 身身體的活動,在身體實 踐踐中完成的生 命意義。 理想的身體化的總體 生生命藍圖,就是在我們 虛而待物的身體活 動動中構成的。然而莊 子子認為我們不只要調 整整身體的活動方式來構 成成理想的、身體化的總 體體生命藍圖而已,而且 在在相互諧調的互動中, 人人對自己理想的身體活 動動方式要有一種反聽 內內視和反躬自省 。這種身體在活動過程 中中不斷地向內的反聽 內內視和反躬自省 ,就是身體構成自身身 體體形象的過程,或可稱 之之為形成身體知覺的過 程程。比如當自已在打字 時時,除了調整我們的身 體體,使自已身體動作都 能能展現與情境中的條件 協協調的狀態外,在過 程 中中還要去感受打字時自 己己身體整體的震顫狀態 ,像:肌肉的收縮與放 鬆鬆,整個身體的運動方 向向,自己身體在整個環 境境中的位置等。身體知 覺覺的開發,不僅使我們 發發現身體所構成的、理 想想的總體19 / 24 生命藍圖如何 ,肯定、確認了自己所 構構成的理想的總體生命 藍藍圖如何:而且可以讓 我我們感受到自己是身心 合合一的整體,引發一種 與與整個生存情境相互協 調調的、共同體的感受。 這這就是莊子所說的 物化。 莊子 齊齊物論說: 昔者莊 周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胡 蝶蝶也,自喻適志與!不 知知周也。俄然覺,則蘧 蘧蘧然周也。人知周之夢 為為 蝴蝶與?蝴蝶之夢為 周周與?周與蝴蝶,則必 有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所謂的物化是人以 其其自已全身心的存在向 物物開放,讓自己的生命 律律動展現為因應外物之 動動而動的狀態,與外物 形形成一種交互同步、複 調調性的和諧互動。在互 動動中,人不僅致力於調 整整自己以與外物形成同 步步的互動,而且體驗著 自自己活動的成果,形成 一一種與外物合而為一的 感感受:但是這種一體的 感感受,這種與外物合而 為為一感受,不是自我縮 減減,放棄自我投入對象 的的密契經驗,而是如莊 周周夢蝶般,自己 化作 另另一隻蝴蝶,栩栩然地 與與所交往的蝴蝶共舞, 是是一種與 他物共在的感 受受,一種共同體的感受 。所以物化不是化 身身為對象,而只是調整 自自己,使自已與對象成 為為同一層次 的存在,以 與與外物形成交互同步、 複複調性的和諧互動。雖 然然物化時人是調整 自自已的活動使之與對象 成成為同一層次的存在, 但但是人在與物交互同步 的的互動中,是隨時保持 著著清楚的自覺,俄然 覺覺,則蘧蘧然周也, 儘儘管在互動中會引發 人人知周之夢為蝴蝶與? 蝴蝴蝶之夢為周與?密 切切不可分割的一體20 / 24 感, 但但是周與蚑蝶,則必 有有分矣,人們不僅感 受受到整體,而且也能感 受受到自已是整體的部分 ,自已與共舞的 對象是 有有分別的。 此外, 身身體知規的開發,也使 得得人對自已與外在人事 物物互動時的身體活動婦 身身,產生一種全神貫注 而而且沒有外在目的性的 知知覺,以及引發躇躊 滿滿志的自得之樂 這這就像莊子養生主 中庖丁解牛故事所描 述述的,解牛本來不過是 個個技術性的操作而已, 但但由於庖丁不僅追求技 術術的純熟,而且對自已 整整個解牛的活動過程, 有有非常清楚的感受,且 能能欣賞自已所完成的動 作作,引躇躊滿志的 自自得之樂,賦與了生命 活活動審美的性質。 結 語 回到本文主要的 論論點必須再三申明,生 命命的意義人不是現成的 某某物,而是我們所賦與 的的看法。賦與生命意義 的的方式,主要在根據某 一一個總體的計畫或是生 命命藍圖來構畫自己的生 命命方向,並實踐這種生 活活,如此才能活出有意 義義的生命。 一個總體 的的生命藍圖,必須內化 為為個人的世界觀、人生 觀觀或是人觀,才能在生 活活實踐中發揮影響力。 但但是總體生命藍圖內化 的的過程,人是一勞永逸 的的追求,而是在與所遭 遇遇到的人事物互動中構 成成的,隨著我們遭遇的 不不同、個人選擇的不同 ,所建構出的總體生命 藍藍圖也會展現出不同的 廣廣度與深度。 21 / 24 大體而 言言,我們可以持以構畫 自自己生命的總體生命藍 圖圖有 很多,比如各種理 論論模型,例如,醫學的 、社會學的、心理學的 、歷史學的、哲學的 等等;或影響著我們 生生活的傳統;或各種的 宗宗教信仰等等。本文集 中中介紹較為人們忽略, 但但現在似乎又開始引起 注注意的一種方式,亦即 透透過身體來構成身體化 、總體的生命藍圖。事 實實上,對身體而言, 生生命藍圖的措詞並不 恰恰當,因為身體化的生 命命藍圖並不是透過對象 化化的觀察所得到視覺 圖圖像,而是身體從內 部部感受到的身體活動狀 態態,亦即人們在具體的 生生存情境中,身體本身 所所感受到的、在身體中 發發生的、整體的震顫狀 態態。 身體 化的總體生 命命藍圖的建構方式與知 識識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五人格与教育政策执行力的关系研究
- 智慧城市防灾减灾教育领域的创新与实践
- 智慧城市安全防护新篇章视频监控与大数据的融合应用
- 教育机器人在职业培训中的应用和价值分析
- 教育数据分析提升课程设计的有效途径
- 技术在商业竞争中的关键作用
- 医疗创新重塑健康管理与医疗服务
- 抖音商户直播价格策略审批登记制度
- 公交优先策略对2025年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影响分析报告
- 公众参与视角下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策略研究报告
- T/CCOA 50-2023低菌小麦粉生产技术规程
- 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完整版
- 2025届辽宁省大连市高新园区七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2025+NCCN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解读
- ECMO治疗暴发性心肌炎
- 2025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解读课件
- 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评估导则
- 卫生系列高级职称申报工作量统计表(医疗类)
- 宠物店聘用合同协议
- 食堂外人出入管理制度
- 大数据驱动设备优化设计-全面剖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