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类和记事类课文教学策略初探.doc_第1页
写人类和记事类课文教学策略初探.doc_第2页
写人类和记事类课文教学策略初探.doc_第3页
写人类和记事类课文教学策略初探.doc_第4页
写人类和记事类课文教学策略初探.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写人类和记事类课文教学策略初探 一、弄清文体区别,聚焦表达侧重 写人文章以人为写作对象,以表现人物品质特点为目的。记事文章则是以事件为描写对象,以揭示事件的本质及其对人、对社会所具有的意义为目的。简单地说,如果文章的中心思想着重表现主人公的思想品德,则可以说是以写人为主的作品;如果文章的中心思想着重表现事件的社会意义,则可以说是以记事为主的作品。因此,虽然说写人类和记事类文章文体相同,但它们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工作室成立以来,我们提出并一直践行自己的教学主张,即“关注文体,聚焦表达”。因而,研究写人类和记事类这些叙事性作品各自关注的是什么,表达的重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表达的,是我们课堂教学研究的重点。如何教好这类文章呢?首先,我们要进行比较,找到写人类和记事类文体的不同之处,这样我们才能把握教材的核心教学价值。 1.标题有所不同 区别写人和记事这两类文章,有时可以从题目上直接找特征。一般来说,以人物名字命题的文章大多是写人的文章,如诺贝尔钱学森詹天佑海伦凯勒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也有用与人物密切相关的事物来命题的,如理想的风筝番茄太阳等,这些题目涉及的事物与人物品质密切相关,所以也是写人的。而记事类文章的题目往往以事情、活动的名称及意义来命题,如天火之谜大江保卫战开天辟地等。 2.写作目的不同 写人的文章以表现人物的某种品质特点为目的,写事的文章以揭示事件的本质特征和对社会具有的普遍意义为目的。如诺贝尔是一篇写人文章,课文主要赞颂了诺贝尔热爱科学、热爱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大江保卫战是一篇记事文章,讴歌了人民子弟兵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3.表达的侧重点不同 写人的文章以人为写作对象,以写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为重点;记事的文章以事为写作对象,以写事情的经过为重点。诺贝尔以写诺贝尔为重点,着重描写了诺贝尔在研制炸药时的动作、神态、语言,因此,塑造人物形象、凸显人物品质是本文表达的重点。大江保卫战是一篇记事文章,全文则以保卫大堤这件事为叙述重点,具体介绍了保大堤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也就是说,写清事情的过程是本文表达的重点。由于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写人的文章给人的印象最深的是人物本身;记事的文章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事件本身。也正因为如此,写人文章的记事应该服从于写人的需要,记事文章的写人应该服从于记事的需要。 4.关注的人和事不同 虽然写人、记事类文章都有人和事,但我们仔细比较不难发现,这两类文章关注的人和事是有明显区别的。 两类文章中虽然都有人物,但记事类文章着重强调事件的六要素,人物则是淡化的。如大江保卫战这类记事的文章,文章中出现的人物是“保大堤”时的“一群人”“一个人”,人物都是为构造“保大堤”“救群众”情节而设置的,是虚拟的;而写人类文章理想的风筝诺贝尔等则是刻画了一个真实、鲜活的 人物。 我们再看两类文章中的事件。仍以大江保卫战为例,课文描述的事件,六要素齐全,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事件情节本身也是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同时事情发展顺序明显,具有完整性。而理想的风筝这篇写人类叙事性作品,文中虽然也有“笑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三件事,但这三件事都不具备写事类文章的六要素。虽然三件事写了刘老师工作、生活两个方面,然而三件事又是相对独立的。同时,也没有曲折的情节。刘老师是个残疾人,作者却偏偏抓住了动作的细节描写,真可谓匠心独运。因而,写人类文章选取的事件讲究典型性,对选材特别讲究,教学时,我们应着力引导学生发现。 二、探寻写人类和记事类课文的教学策略 教学课文,我们应关注年段特点,要关注方法的提炼,应注意篇与篇之间的联系,发现同类文体的异同。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建立同类文体的学习方法,领悟课文的表达奥秘。 1.写人类课文,应当聚焦核心“人” 对以写人为主的课文的解读,我们应当从“中心”入手。这类课文一般由人物、情节、环境三个要素组成。那么,对这类课文的解读就要抓住核心,从文中人物入手。人物分析可以从人物的形象着手,最终把握人物的性格、思想、情感。通常,塑造人物形象运用最多的手法是描写,而描写又可分正面和侧面描写两种。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即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包括以他人的言行来反映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和思想变化(即侧面烘托)。 (1)正面描写。就拿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来说,怎样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呢?文中从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对老人进行了描写,但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语言描写才是重点,对刻画人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做伴,我能舍得走吗?”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教学这三段语言描写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比较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在文中迅速找到并圈画出这三段话。其次,要引导学生好好朗读。读出人物语言的表层意思:面对工作的自在悠闲,面对生活的乐观豁达;读出每句结尾标点的不同,体会不同的情感,尤其是其中的反问句;读出语言的节奏,比如第一句话的长短句要读出轻松、自在悠闲,第二句的并列结构传递出神仙般的悠然境界。当然,还有最后一句的自信、超然;读出话语背后的深层意思:工作的艰辛以及生活的清苦。由此,可以聚焦表达,总结提升。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精心安排三次语言描写,分别从不同层面层层推进,使人物形象立体丰满。 文中除三处语言描写之外,还有两处精彩的外貌描写。第一处是“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第二处是“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这两段描写,同样也能让我们感受到老人生活的清苦、工作的艰辛,教学中也不容忽视。 (2)侧面描写。为了烘托出老人工作的艰辛、乐观豁达、自信开朗,文中还有环境描写。如,“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游人“我”的表现:“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这些环境描写以及游人的表现也对刻画扫路人的形象起到了侧面烘托的作用。 在表达上,作者正是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机结合,才塑造出一位有血有肉,乐观面对生活的老人。 当然,教学写人类课文时,我们还要更多关注表达技巧。如对比烘托。文章中的对比烘托往往更能表现人物的特点,加强文章表达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写人类课文的教学可以抓住烘托对比来感受人物形象,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中洪教头对林冲这个人物形象的烘托;可以找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如装满昆虫的衣袋中父母对法布尔痴迷昆虫的责骂,从侧面衬托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程度之深;可以找环境烘托,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中破旧寺庙的描写和文末的环境描写也能凸显李时珍不怕吃苦以及忘我的研究精神。理想的风筝一文开头对春天柳枝、连翘花等充满勃勃生机景物的描写,也是在烘托刘老师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2.记事类课文,应当聚焦核心“事” 一般来说,记事类课文多以事件为描写对象,这类课文写作的主要目的是揭示事件的实质及其对人、对社会所具有的意义。所以,聚焦“事件”,解码如何反映和折射事件本质,当是教学记事类课文的首要任务。 大江保卫战是篇记事类课文。课文浓墨重彩地描述了人民子弟兵在大江保卫战中惊心动魄的场面、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和感人事迹,表现了人民子弟兵同心协力、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教学这篇课文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整体入手,把握故事梗概。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保大堤”“救群众”两件事。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作者详写“保大堤”,略写“救群众”。在写“保大堤”时,课文又分别写了一群人“保大堤”和一个人“保大堤”。 (2)默读静想,理清文章脉络。接下来品读重点段落“保大堤”。写事就有写事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让学生默读这段话找出这六要素来,整体感知事件描述的具体。 (3)细心揣摩,聚焦表达技巧。首先是比较一群人“保大堤”和一个人“保大堤”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写一群人“保大堤”侧重动作描写,并将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心理交织在一起,写出了场面的惊心动魄。其中用了不少带“一”字的词语,让学生圈画出来,并好好读读这些词,如“一声令下”“一个念头”“一条长龙”“一个个”“一道人墙”。这些动作、语言、心理都400多名官兵,说明什么?说明只有团结一致的军队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看来,这么多带“一”字的词语用在这儿不是巧合,而是作者有意为之,是为了集中表现场面的惊心动魄。语言形式永远都是为内容服务的。而写一个人“保大堤”没有写具体的经过,主要抓住了人物动作进行描写,表现了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这样的描写,既给人以整体感,又可以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每一个鲜活的英雄形象。教师这时再随机揭示这种描写方法叫“点面结合”。其次,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发现整齐的句式,感叹号的使用都是为了增强气势,是表达的需要。 通过对大江保卫战的简单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以记事为主要内容的叙事性作品是以情节为中心,人物不过是为了构造情节而设置的。这样的人物只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而存在的一种工具。所以,在教学这一类课文时,一定要牢牢抓住课文的故事情节,并透过故事情节去探究语言文字背后的蕴含之意,体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