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5 XX 年中考作文复习预测导写及范文:多难兴邦 XX 年中考作文复习预测导写及范文:多难兴邦 【主题引言】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相关时事点击】 雪灾、地震、藏独、疆独 、金融危机、气候变暖 【素材例示】 1、出自左传: “ 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 ” 这段充满祸福相互转化辩证法的话语,后人提炼出 “ 多难兴邦 ” 四个字,意思是:多灾多难往往能够激发人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使国家兴盛起来。 2、 5 月 23 日,温家宝总理又一次重返灾区,来到北川中学2 / 15 临时学校看望师生们。总理走进高三( 1)班,在黑板上写下了 “ 多难兴邦 ” 四个大字,激励同学们 “ 要记住这 4个字,相信经受过灾难的同学会更加努力 ” 。 3、中华民族承载过太多的苦难,但始终没有被 压垮,而是生生不息,繁衍至今。这是因为这个民族有着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 4、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危机重重的屈辱史,更是一部不畏强暴,奋起抗争的 “ 多难兴邦 ” 史。 中华民族曾为人类文明做出过重大贡献,但在近代落伍了。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把一个曾经拥有辉煌历史的独立国家变成了半殖民地国家。这既是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屈辱史,又是激励炎黄子孙奋发图强、革故鼎新的强大诱因。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解放,前赴后继、慷慨悲歌。林则徐力倡禁烟,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精神,实现了自己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的人生誓言。在民族灾难最深重的年代,孙中山第一个喊出了 “ 振兴中华 ” 的响亮口号。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 “ 中国不会亡 ” 的呐喊声响彻华夏大地,激励中华儿女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抗日战争正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一部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3 / 15 个饱经忧患的民族,但同时又是一个敢于面对灾难,永不言败的伟大民族。从重重灾难中走出来的中国人民,正是在“ 多难兴邦 ” 信念的支撑下,奋发图强,走向辉 煌。 5、四川,挺住!中国,加油! ” 的呐喊声,让世界看到了“ 多难兴邦 ” 凝聚起来的巨大力量。 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的脊梁。有了民族凝聚力,这个国家就不会被任何困难和灾难压倒。在大灾面前,受灾群众表现出的坚韧、顽强,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人慷慨解囊捐款赈灾的热潮,全国各地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志愿者行动,献血车前长龙般的自愿献血者队伍,全社会守望相助的同胞亲情,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伟大精神,看到了 “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 的互助精神,看到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西班牙世界报发表文章一个摧不垮的民族,称赞中国拥有举国动员的能力,勇往直前的决心和强大的团结互助精神。文章指出,为了挽救同胞的生命,志愿者、战士和救援人员以不屈不挠的精神,一直战斗在汶川大地震的救援一线。当国家处于危难时刻,中国国家领导人为人民做出了榜样。这个民族表现出的精神与力量将使它在前进的道路上无坚不摧。 6、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遭受过多次重大自然灾害。唐山大地震后,唐山人民从灾难中站立起来,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经过 30 多年的奋斗,唐山重新崛起。 4 / 15 同样,在汶川特大地震灾难面前, “ 人心齐,泰山移 ” 。从中央各部 门到灾区各级政府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各项救援工作有力、有序、有效进行。全国各地救援队伍源源不断赶赴灾区,政府调动了各种抗震救灾资源,排除一切艰难险阻,最大限度地挽救群众生命,展现了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 7、恩格斯说: “ 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 ” 。 8、我们深悉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的道理。我们华夏儿女会更加勤奋学习,埋头苦干,为 “ 兴邦 ” 打下坚实的基础。 【话题 “ 多难兴邦 ” 作文导写与示例】 【文题亮相】 阅读下面材料,以 “ 多难兴邦 ” 为话题写一篇 800 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 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材料一: XX 年,我们伟大的祖国遭受了雪灾、 “ 藏独 ” 、地震等接踵而至的灾难。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 多难兴邦 ”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今天仍然光芒四射,昂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材料二: 5 月 23 日,温家宝总理来到在四川绵阳市区内设立的北川中学临时学校,看望在地震中幸存下来的师生。温家宝走进高中三年一班的临时教室,诚恳地和同学们谈心。5 / 15 总理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一侧一笔一画竖着写下四个大字: “ 多难兴邦。 ” 【思路点拨】 一、要明确话题不等于文题,要围绕话题,借助短语知识拟制文题。 二、文体的选择,要根据自己的思维特点确定,如果形象思维能力强,就选写记叙抒情类文章,如果逻辑思维能力强,就选写记叙抒情类文章。总之,要择选自己擅长且能够写好的文体。 三、要认真解读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探究材料间的共同点。 “ 多难兴邦 ” 的含义:兴,复兴,振兴。邦,国家。多经历困难,可促使上下团结奋斗,使国家强盛起来。语出自左传 昭公四年: “ 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 ” 晋刘琨劝进表: “ 或多难以固邦国, 或殷忧以启圣明。 ” 温总理题词的含义,可有以下理解:一、灾难虽多,只要艰苦奋斗,渡过难关,祖国将更加强大。二、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总会遭遇一些灾难,但人民会更加团结,用智慧、信心和勇气,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从而使国家更加强大。三、国家多难,则上下团结奋发,促使祖国更加兴盛。 【佳作展示】 多难为何能兴邦 6 / 15 5 月 23 日,温总理走进北川中学高三()班的临时教室,面对惊魂未定、泪痕未干的孩子们,用力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大字:多难兴邦。 多难兴邦,出自左传: “ 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 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 ” 这段充满祸福相互转化辩证关系的话语,告诉我们多灾多难往往能够激发人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使国家兴盛起来。 “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 ” ,中华民族不正是在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征服一个又一个厄运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吗?自 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苦难的中华民族一步步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屡遭帝国主义列强的蹂躏和凌辱。然而,民族精神之火始终不熄。民魂不倒,民心不散,民颅不低,民脊不屈。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和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前仆后继,共赴国难,谱写出一 曲又一曲人民革命斗争的壮丽凯歌,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迎来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但同时又是一个敢于面对灾难,永不言败的伟大民族。从重重灾难中走出来的中国人民,正是在 “ 多难兴邦 ” 信念的支撑下,奋发图强,走向辉煌的。 恩格斯说: “ 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 ”XX 年注定是中国重要的历史关口,年初7 / 15 的雪凝灾难刚过,又发生 “ 藏独 ” 骚乱;刚平息了国际上的反华浪潮,准备集中精力迎接奥运之际,汶川大地震又突然袭来,瞬间山崩 地裂、神州失色、生灵涂炭、家园毁灭!然而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灾难,砥砺了我们的斗志,凝聚了我们的力量,让我们患难与共、众志成城。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多难的中国绝不会被压垮,我们的祖国必将在灾难中更加坚强地奋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点评】 这篇习作,无论是题目的拟制、材料的选择,还是行文的思路、篇章的格局,都值得我们学习。题目以问句的形式出现,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行文中旁征博引,娓娓道来。 多难兴邦 温家宝总理在四川地震灾区学校郑重地写下四个大字 “ 多难兴邦 ” ,这四个字深深地镌刻在我们 心里。 多难兴邦。我们不渴望经历灾难,然而我们却能以坚定的态度在灾难中寻找力量。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所灭,勾践退守会稽山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在亡国的巨大灾难中,勾践和他的子民却找到了力量,韬光养晦,忍辱负重,在灾难的阴影中寻找光明,终于 “ 三千越甲可吞吴 ” ,灾难使越国的君民上下齐心协力,励精图治,整个越国有一种坚定的信念:要雪耻!于是,战事临近,父劝子,妇劝夫,整个国8 / 15 家有了强大的凝聚力。灾难后带给人的力量气撼山河。 以色列民族在历史上受尽苦难艰辛,没有居住地的以色列民族被迫迁居欧洲,散居各国。受尽歧视 和屈辱的犹太人竟在二战中惨遭屠杀。一个伤痕累累的民族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没有退缩屈服,却迸发出了强大的力量。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回到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以色列国,虽然他们的行为有些无理,但犹太民族在灾难后的顽强与抗争让我们看到了在灾难中凝聚的力量可以兴邦。 我们不能选择逃避灾难,却可以选择顽强的面对。在灾难中,民族得以成长,祖国的脊梁得以刚强,民众的美德得以洗礼。 多难兴邦,却应以民为本。灾难面前,人民的成长就是邦的兴旺!在灾难中,人性的闪光点被无限放大,爱的光芒耀出光辉!从 1998 年洪水,世纪之初的 “ 非典 ” ,知道年初的冰雪灾害、地震。我们的内心被一次次感动着、震动着。从解放军战士、医生护士,到身边的陌生人、朋友甚至自己,我们却看到了灾难面前人性的伟大。经受着一次次灾难的洗礼,我们的民众也变得坚强。灾难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也在增长。涓涓水流汇成爱心的江河,每一个民众的成长、坚强换来了民族的兴旺昌盛。 成长是痛苦的,却是必须的,一个民族的成长也要付出痛苦的代价。灾难过去,更需要民族长久的思考,从灾难中有所感悟,在灾难中焕发的精神要持久的弘扬,在灾难中闪亮的9 / 15 人生光芒要永恒的发光,这样的民族才是 有希望的。 多难兴邦,中国是不会被困难吓倒的,愿华夏儿女能在灾难中汲取力量,成长坚强,因为我们的成长就是坚强的希望。历史会记住灾难,历史会久远证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多难兴邦! 分析: 初读此文我们会感觉到一种激情澎湃的力量,中学生能够在紧张的高考考场上写出如此认识深刻的文章实在难能可贵。多难兴邦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能够自如的驾驭自己的观点并围绕观点准确选择材料,是有一定难度的。汶川地震带给中华民族的应该是深刻的思考,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各级官员,乃至每一个公民,而这种思考应该在痛定思痛的时候。这位 考生在考场上依据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提炼出 “ 多难兴邦 ” 这个观点,说明其有深刻的思考,有很强的认识生活、认识社会的能力,是一个关注关注国家发展、国家命运的学生。可以说他是在以审视的目光在认识材料。可以说,这一点是打动阅卷老师的根本。 多难兴邦不应被误读 连日来,灾区人民和全国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久久不能平静。 5 月 22 日,我在长江日报上看到一篇题为慎言 “ 多难兴邦 ” 的文章,说 “ 多难兴邦 ” 一词包含对亡灵不敬之意, “ 多难与兴邦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 ” , “ 不要10 / 15 将过多悲伤以外的意义强行赋予悲伤 ” 。对此,我不 敢苟同。 “ 多难兴邦 ” 乃中国古训。它揭示了一种历史现象,总结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辩证法。多难兴邦,简单地说,就是灾难往往能够激发人们的斗志和勇气,激励人们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并日益强大。古人不单说过 “ 多难兴邦 ” ,还说过 “ 无难亡国 ” ,均为古今中外屡见不鲜的历史现象。 说 “ 多难兴邦 ” ,决无冒犯亡灵之意。 “ 不敬说 ” 暗含着一个逻辑,即 “ 多难 ” 因 “ 兴邦 ” 而生,因而呼吁 “ 不要将社会进步的希望寄托在国家的多难、同胞的生命上 ” ,这是对“ 多难兴邦 ” 的严重误读。 “ 多难兴邦 ” 决不是指为了 “ 兴邦 ” 去祈求 “ 多难 ” , 而是指 “ 多难 ” 降临后,坚强的民族不断壮大自己。天灾总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不管你愿不愿意,它一定要来。怎么办?中华儿女的回答是 “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 。 多难能否兴邦,取决于民族精神。多难与兴邦之间,的确没有必然联系。多难能否兴邦,取决于遭遇灾难的民族所具有的精神、品格和力量。一个精神萎靡、缺乏斗志的民族,即使国力再强盛,在灾难面前也必然消极、沉沦,乃至灭亡;一个具有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精神的民族,则最终必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经受住各种严峻考验。 灾难不仅是灾难,还是一所学校,是一笔特殊的精神财富。11 / 15 它 在折磨我们的同时,也教给我们平时难以学到的东西。对灾难 “ 传授 ” 给我们的知识,尤其是逝者用生命换来的经验教训,生者必须倍加珍视。我们从灾难中失去的,必须也应该从自己的进步中得到补偿,并造福于子孙后代。 (汉网 -长江日报 ) 相关阅读 新华时评: “ 多难兴邦 ” 是中华民族的信念 新华网北京 5 月 15 日电 (记者鹿永建 )两三天来, “ 多难兴邦 ” 这个中国人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在首都各高校的众多大学生之间以各种方式迅速地流传。这 4 个字饱含炽热的情感、成熟的理智、共同的意志,说出了 13 亿中华儿女、数千万海外华人的共同心声,也必 定陪伴我们战胜这场特大灾难。 历史将永远记住 XX 年这个不平凡的 5 月! 5 月 12 日到 15日,时间过去了 3 天,但是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体会到了一日长于百年的沉重滋味。四川等地的地震已经把每个关心支持灾区的中华儿女都动员起来了。随着受灾人数在万人这个基数上不断增加,随着人们在新闻媒体上不断看到令人心碎的生死两隔,看到那几乎无法面对的残垣断壁,了解到这场灾难的深度和广度,人们的心都被素昧平生的灾区儿女所牵动。灾区里的人们还在苦斗,灾区外的人们感同身受地经历着这场苦难。 超过万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还有数万人生死未卜, 3 天以12 / 15 来所发生的这场灾难实在不同寻常,对于那些在大学校园里的年轻学子来说更是完全陌生和分外沉重。但是,这些年轻学子发自内心的 “ 多难兴邦 ” 口号振聋发聩、催人奋进。这是因为,这种面对灾难的民族自觉和必胜信念,已经深深铸造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在当下的大灾大难面前,从这群朝气蓬勃的青春少年的口中喷发出来,给人以生生不息的希望和莫大的安慰,也预示着我们必将战胜这场灾难。 生活在中国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上,我们的先人和年长的人们对于重大灾难并不陌生。水灾、旱灾、雪灾、瘟疫、火灾、地质灾害,都一再袭击中华民族。但是,热爱生 活的中华儿女一次次团结起来,一次次战胜各种灾害,一次次加深了对这块土地的认识,一次次加深了对这块土地和国家的热爱。从治河而兴的黄河文明,到近现代中国浴血重生,无不与大自然的考验相生相伴,并在灾难中不断成长、成熟,走向新的胜利。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我们对大自然的巨大威力了解越多,敬畏越深;但是,我们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永远不会被大自然所造成的灾难所吓倒、所压垮。百折不挠的毅力、遇险弥坚的勇气、克服千难万险的能力和不断成长的智慧,必能战胜这场灾难,这是我们不可摧毁的信念。这场灾难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 的坚强领导、果断指挥印证了这信念。滚滚洪流般开进灾区救灾的人民子弟兵、武警部队和13 / 15 其他抗灾队伍升华出这信念。全国上下、海峡两岸、海内海外一波又一波的捐款捐物奉献爱心的潮水高举这信念。大学校园内外,排着队伍为灾区献血的青年学子的血管里流淌着这种信念。 地震发生 3 天,灾难的真实面目还没有完全展露,震区时有余震肆虐,抗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断考验我们的意志、智慧、爱心。但是,当我们将必胜的信念高高举起时,我们已经在向着远方的胜利迈进。胜利必定属于伟大的中国人民! (新华网 ) 相关阅读 :面对震灾请慎言 多难兴邦 作者:许斌 地震灾难发生之后,相关报道与评论以及网友跟帖中常常使用 “ 多难兴邦 ” 一词,个人以为不妥,因为词意中,着实包含了对于亡灵的不敬。 “ 多难兴邦 ” 一词,源出自左传 昭公四年,说的是在春秋乱世,晋、楚、齐等诸侯国争雄天下时,楚王约晋王会盟于宋,准备强行确立自己的盟主地位,但晋王不准备与楚王会盟,发狠说:我们晋国地势险峻,又有很多高头大马,加上齐、楚二国还常常遭遇灾难,我用不着怕他们。于是有大臣劝谏晋王道:灾难对其他国家的影响难以预料,有些国家,因为常常遭受灾害、面临麻烦,反 而能上下一心,变得更加强大。 14 / 15 但多难与兴邦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就是这位大臣,同时还劝谏晋王说:楚国现在势力强大,大王您自己先 “ 修德 ”以观其变,如果楚王也将自己强大的国力落实在 “ 修德 ”上,我们晋国不能不暂时服从其号令。反而,如果楚王持国力强盛而骄奢淫逸、残暴不仁,楚国会遭到天谴,国力将持续衰退,不再有与晋国争夺盟主地位的实力。就是说,真正与兴邦有必然联系的,是 “ 修德 ” ,而不是多难。所谓 “ 修德 ” ,在中国古代是君王要善于纳谏,要懂得克制自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监局举报受理管理办法
- 常州银行税务管理办法
- 公司应付款项管理暂行办法
- 大学目标管理暂行办法
- 巡察干部选派管理办法
- 市发改委项目管理办法
- 平安银行保安管理办法
- 平潭遣返人员管理办法
- 工程监督检查管理办法
- 广元干部调动管理办法
- 2025届贵州省铜仁市高二物理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
- 期末复习模拟试题(练习卷)-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册物理人教版(适用云南地区)
- 2025至2030中国铁路货车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报告
- 财税方面专业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 城管执法实务培训课件
- 浙里贷(数字贷款)复习试题附答案
- 2025年中国冷镦钢线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山东档案职称考试《档案基础理论》完整题(附答案)
- 2025年 吉林省长白山公安局警务辅助人员招聘考试试卷附答案
- 2025至2030中国环氧活性稀释剂市场未来趋势及前景规划建议报告
- (新版)水利水电安全员考试题库及答案(含各题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