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爱农》教学设计_第1页
《范爱农》教学设计_第2页
《范爱农》教学设计_第3页
《范爱农》教学设计_第4页
《范爱农》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3 范爱农教学设计 范爱农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的中心,学习鲁迅先生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手法。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3、解读文本,深刻理会鲁迅先生通过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的命运,表现对革命的关注和思考。 【教学难点】 1、范爱农悲剧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2、范爱农和鲁迅不同的人生命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概括文章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分析作者所选取的中心事件。 2 分析范爱农与辛亥革命的联系,揭示爱农之死的社会根源。 一、导入新课文章写于 1926 年 11 月 18 日。适值北伐战争节节胜利,南方的革命高潮正在蓬勃兴起。鲁迅先生从北平来到厦门,在厦门大学的小阁楼上,鲁迅写下了这篇怀念亡友范爱农的散文。第二年 3 月,鲁迅便来到了当时革命中心2 / 13 的广州。文章题目为范爱农,同学们在通读全文之后,结合文章内容,给本文起一个更准确更具体的题目。范爱农之死或范爱农之死因。 二、分析文章的第一部分(在东京的客店里 首 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1、用精练的语句,概括本部分内容,分析其主要事件。 这一部分写 “ 东京相识 ” 。所写的主要事件有二: 徐锡麟被杀 “ 同乡会 ” 争执。 2、分析 ( 暂不分析说明 ),引文如下: 大家接着就预测他将被极刑,家族将被连累。不久,秋瑾姑娘在绍兴被杀的消息也传来了,徐锡麟是被挖了心,给恩铭的亲兵炒食净尽。人心很愤怒。 作者在此用了极为细致的笔触,写徐锡麟被杀,揭露封建统治者在政治上的 “ 凶狠残暴 ” 。 三、分析文章的第二部分(然而 这意见后来似乎逐渐淡薄 “ 谁知道呢?你问她去。 ” )。 1、用精练的语句,概括本部分的内容,分析其主要事件。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 “ 故乡重逢 ” 。相同的人生境遇, “ 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 ” 。在冰释前嫌这一自然段,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集中写了引起误会的两次摇头,可归纳为: 绣花鞋事件 让座风波。 2、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不惜笔墨来详写这两件事,有何深3 / 13 意? 揭示封建统治在思想上的根深蒂固,即使是革命者 范爱农、陈伯平、马宗汉等也难脱其桎梏。 四、分析文章的第三部分 (到冬初 还怕要被禁止的)。 1、用精练的语句,概括本部分内容,分析其主要事件。 这部分的内容为 “ 绍兴共事 ” 。主要事件是 “ 报馆案风波 ” 。 这部分是作者写作的重点,文字最长,也更为含蓄隐晦。 “ 报馆案风波 ” 是作者写作本部分的中心事件,但作者只是借此来表现范爱农,并极具幽默讽刺意味地来写辛亥革命的。而且作者巧妙地安排了两个角度(或两条线索): 写范爱农 写辛亥革命。 2、分析作者对范爱农的刻画。 到冬初,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忽然 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 在拮据的生活中,在苦闷的消沉中,忽然惊闻革命,一扫苦闷抑郁的愁怀,带着 “ 从来没有见过的 ”“ 笑容 ” ,连酒也不喝了,表现了爱农革命到来时的 “ 兴奋 ” 。爱农是一个革命者,他对革命热切地向往,革命成功了,他像孩子4 / 13 一样兴奋狂喜。 我被摆在师范学校校长的饭碗旁边,王都督给了我校款二百元。爱农做监学,还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谈闲天。他办事,兼 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 在这部分集中写范爱农的文字不很多,作者以极经济的笔墨,写出了范爱农的变化,表现了革命对他的影响。这一层是写他积极参加革命工作。 然而事情很凑巧,季黻写信来催我往南京了。爱农也很赞成,但颇凄凉,说: “ 这里又是那样,住不得。你快去罢 。 ” 这里 “ 颇凄凉 ” 是爱农心境的真实写照,反映了他对辛亥革命的失望乃至绝望的心情。连同他说话语气,我们不难看出他此时此刻的心情。 范爱农是一个革命者,然而他期盼已久革命,最终却是如此的结果,他怎能 不绝望。 “ 哀之大莫过于心死 ” ,他的精神理想破灭了,他还能有生之可能吗?所以说,作者在此已经用深邃的笔触,暗示范爱农之死。 这里我们可以将之归纳为这样一个变化:(爱农)向往革命 参加革命 绝望革命 (殉道革命)。 3、分析作者全景式艺术地表现辛亥革命的过程。 满眼是白旗。 -内骨子是依旧的 -他进来以后,也就被许多闲汉和新进的革命党所包围,大做王都督。在衙5 / 13 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光复后的绍兴,没有丝毫变化 。 “ 闲汉和新进的革命党 ” ,可以结合下文的原本是 “ 穿布衣来的 ” , “ 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 ” 来理解, “ 闲汉 ” 指封建地主阶级,和 “ 新近的革命党 ” ,都指那些投机革命的人。他们革命的目的动机不纯,就如同阿 Q 革命一样,目的就在于 “ 发财 ” 和 “ 讨老婆 ” 。辛亥革命的局限就此窥见一斑。 我即刻到报馆去问这事的真假。都是真的。略说了几句不该收他钱的话,一个名为会计的便不高兴了,质问我道: “ 报馆为什么不收股本? ” “ 这不是股本 ” “ 不是股本是什么? ” 分析:结合上下文,分析股本的实质是什么。这里 “ 股本 ”的实质是收买。年轻的革命者看到了王金发他们 “ 不行 ” ,殊不知,此时的王金发政府已经变质变味了。但青年却错误地将自己和王金发之关系认同为雇工与雇主的关系,将这种对革命的收买,理解为股本,这是本质认识上的错误。 齐读 “ 报馆案是我到南京后两三个星期了结的 ” 一段,引导学生理解 “ 报馆案风波 ” 的实质。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理解作者的写作用意。报馆被捣毁,6 / 13 德清被刺伤。反动政府在镇压革命,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也落在了 “ 孔教会会长傅力臣 ” 之类的手中。这 是写封建地主阶级窃取革命果实。鲁迅先生用文学的笔法,意在阐明这样一个命题:辛亥革命不过是一场革命者自取其辱的游戏。 将以上分析做一归纳,不难看出,作者对辛亥革命过程的全景描绘:(封建阶级)投机革命 收买革命 镇压革命 窃取革命果实。稍微懂得一点辛亥革命历史的人,都会惊叹先生的高潮和卓绝的艺术笔力。 五、归纳文章第四部分的内容,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部分主要是写 “ 爱农之死 ” ,借以抒发了作者思念哀悼之情。(主要是让学生通读,感悟) 六、 总结本课。 1、看几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第一部分:从政治上写封建统治的凶狠残暴;第二部分:从思想上突出封建思想之根深蒂固;第三部分:写辛亥革命失败;第四部分:写范爱农之死。一二两部分是为第三部分做铺垫的,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必然性,也指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艰巨性。前三个部分又都是为范爱农之死张本,揭示了范爱农之死的社会根源。 这里我们再看两个例子: 7 / 13 (爱农)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 爱农先是什么事也没得做,因为大家讨厌他。他很困难,但还喝酒,是朋友请他的。他已经很少和人们来往,常见的只剩下几个后来认识的较为年青的人了,然而他们似乎也不愿意多听他的牢骚,以为不如讲笑话有趣。 在此我们可以将革命前和革命后的范爱农做一个分析。徐锡麟起义失败后,满清当局通电缉捕爱农,回国后受到了监视。革命失败后,他的境遇确实没有改变,甚至不如已甚 。造成他这种结局除了因辛亥革命失败给爱农造成心理创伤外,即是封建势力对他的孤立和迫害以及周围人对他的隔膜和不理解。 再看例 中的后一句话,孤独的范爱农,没有朋友, “ 很少和人们来往 ” ,也就 “ 只剩下几个后来认识的较为年青的人了 ”, 然而最终连青年们也将他抛却了。课文的旁边有一句批注: “ 爱农有 笑话 好讲吗? ” 独说爱农,自无 “ 笑话“ 可讲,如果将他与辛亥革命联系起来,那就不仅有了 “ 笑话 ” ,而且是莫大的嘲讽。我清楚地记得钱理群先生的一句话: “ 带着极大的屈辱,竭诚奉献了一切,却被为之牺牲的年轻一代, 以至整个社会无情地抛弃和放逐。 ” (与鲁迅相遇8 / 13 285 页。三联书店, XX 年 8 月)这话是在写鲁迅,我以为更适于范爱农。范爱农死了,死在了辛亥革命之次年。范爱农是一个革命者,与鲁迅一样是一个精神战士,从某种意义上说 ,他的死,是他对腐朽社会强烈不屈的抗争,也是他作为一个精神战士对辛亥革命的生命的薄奠。 七、课外拓展 1、读鲁迅 “ 哀范爱农 ” 诗三首,体会先生对爱农的真挚感情。 2、阅读有关范爱农的资料,写一篇短文,题目:范爱农小传。 八、板书设计 范爱农之死 社会根源 徐锡麟被杀 (政治上) 凶狠残暴 绣花鞋事件,让座风波 (思想上) 根深蒂固 (为下文作铺垫) 9 / 13 (范爱农)向往 参加 绝望 (殉道) 报馆案风波 辛亥革命失败 (辛亥革命)投机 收买 镇压 窃取(必然性) (为爱农之死张本) (鲁迅)惊闻噩耗 写诗悼念 挂念妻女 绍兴诀别 范爱农之死 (爱农)困顿漂泊 期盼来信 醉酒落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情感线索的变化。 2、理解把握范爱农性格特点。 3、鲁迅和爱农不同人生结局。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本文所写到的几个重要事件。 徐锡麟被杀, “ 同乡会 ” 争执。 绣花鞋事件,让座风波。 10 / 13 “ 报馆案风波 ” 。 范 爱农之死。 二、分析四个部分的每一件事,看表达了范爱农和鲁迅怎样的感情。 1、写 “ 同乡会 ” 的争执有何作用? 有人认为,范爱农思想冷峻,深刻,看清楚了封建统治的惨无人道的本质,所以反对发电报;而鲁迅年轻气盛,思想不够成熟,又过于愤激,所以对范爱农的理解和认识有失偏颇。请同学们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 鲁迅比范爱农张两岁,且比之早来日本留学三年,鲁迅此时已抱有唤醒民众的思想,他发电报的目的大约基于此。此处确实可以表现爱农冷峻的一面,可目的也不是比较谁深谁浅,谁成 熟谁不成熟。而是突出表现爱农的悲愤。时过境迁后,鲁迅再次提及此事,特别是在范爱农死后,主要是自责自己不能理解当时爱农那无比悲愤的心情。 2、请同学们读第二部分末尾的对话,请体会此事二人的心情态度。 “ 我真不懂你们带这东西做什么?是谁的? ” “ 还不是我们师母的? ” 他瞪着他多白的眼。 “ 到东京就要假装大脚,又何必带这东西呢? ” “ 谁知道呢?你问她去。 ” 11 / 13 范爱农是辛亥革命的革命者,鲁迅也是反封建的斗士,对“ 绣花鞋事件 ” 和 “ 让座风波 ” ,先 生都摇头,表示了自己的不满,也正因此才产生了误会和隔阂。这几句对话中所包含的语气态度,我们亦可窥探出范爱农的态度:不满和无奈。作者借此来表现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为下文辛亥革命的失败做铺垫。 3、在鲁迅即将离开绍兴时,作者亦用寥寥几笔,勾画了人物的表情神态,语气口吻,靡不毕肖。这里所表现出的感情,是范爱农对辛亥革命的失望乃至绝望。前文已分析,恕不赘述。 4、读第四部分,体会二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归纳 ,分别后的思念牵挂。 (结合板书内容分析 ) 小结:鲁迅视爱农为挚友,在短短 的几年的交往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就本文所写的四个片段来看,鲁迅先生和爱农所表现出的感情态度是多么惊人的相似啊:满腔的悲愤 不满和无奈 苦闷与绝望 思念和牵挂。 三、鲁迅和范爱农不同的人生命运。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日本求学(都没有取得学位),归国后教书;参加革命,理想坚定,都是革命的精神战士;都历经了革命前的向往,革命后的苦闷彷徨;二人都很固执倔强,语言犀利,话语冷峻。 12 / 13 结局不同:爱农在苦闷绝望中借酒消愁,沉沦而死,而鲁迅却在苦闷彷徨中呐喊奋起,走向新生。这 样看来,性格因素正是造成鲁迅和范爱农不同人生命运的历史分野。 四、结合文章,归纳范爱农的性格。 1、归纳性格特点:固执,倔强,耿介,狷直,嫉恶如仇;孤独,冷峻,情绪化,格格不入;正直,真诚,勤奋,热情;理想坚定,追求光明。 2、结合课文加以分析解释。 3、讨论这样的性格特点和他的死之间的关联。(参考板书设计,引导学生尽心分析) 五、拓展研读(作业) 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思考:鲁迅写作范爱农的现实意义( 1926 年),写一篇 400 字以上的文章。 中心提示:鲁迅是一个革命家,又是一个思想家。他在不停地思考,思考历史,启迪现实。对辛亥革命,鲁迅既是参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