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茅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_第1页
三年级《茅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_第2页
三年级《茅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_第3页
三年级《茅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_第4页
三年级《茅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8 三年级茅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三年级茅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 “ 矛、盾 ” 等 6 个生字,会写 “ 集、持 ” 等 14 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坦克的发明缘于茅和盾的集合。 3.能从茅和盾的集合中得到启发,明白 “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 的道理,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坦克的发明缘于茅和盾的集合,明白 “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 的道理。 教学难点:能从课文中得到启发,在生活中学会取 长补短,相得益彰。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流程: 一、成语导入 1.同学们,在二年级上册的语文书中,我们曾经学过这些成语,你还记得它们吗?出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2.师:会取长补短,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那一定是个胜2 / 8 利者。读: PPT 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题目是:板书矛和盾的集合(注意:矛有两个横勾,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漂亮?想写好盾,注意两个撇:平撇和竖撇。齐读课题。 4.看到这个课题,在这一堂课, 你最想学到的是什么? 预设:茅是怎么样的,盾是怎么样的,他们各有什么用?( PPT出示茅和盾) 茅和盾是怎样集合的,集合后做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要求:默读课文,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生字词: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紧张危急 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宠然大物哇哇直叫乱成一团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 (一)概括课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概括方法指导: 同学们,千古别忘记,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不少课文 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谁能借助课题来试试? 3 / 8 (发明家把茅和盾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借助课题。首先要读懂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就如这位同学概括得很好。 如果能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满,使表达更加完整,就更好了。我们可以怎样丰满这个大意 把文章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融合进去。道理是: PPT 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发明家把茅和盾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文章告诉我们要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就能胜利。) 这样概括课文的方法,在概括论里我们可以叫它 “ 课题扩充法 ” 。(板书) 3.请把文章大意写下来。 (二)重点学习 4、 5 两段 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谁指什么?别人又指导谁?在第 5 小节,有一句解释得很清楚,是哪一句?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板书:盾的自卫 矛的进攻 3.正因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所以作者说: PPT 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4 / 8 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4.那么,盾、矛在坦克身上,分别成了什么? 你从哪句话知道的? 板书:盾的自卫铁房子 矛的进攻枪口或炮口 正因为 “ 茅 ” 和 “ 盾 ” 都集合在坦克的身上,难怪作者说: PPT 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5.可是,坦克身上光有 “ 茅 ” 和 “ 盾 ” ,够了吗?会跑了吗?是啊,不仅要集合 “ 茅 ” 和 “ 盾 ” 的长处,还集合了“ 汽车 ” 的长处。所以作者说: 板书:盾的自卫铁房子 矛的进攻枪口或炮口 汽车轮子履带 PPT 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6PPT 出示: 1916 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四、总结提升 1.退得远吗? “ 十公里 ” 等于 10 千米。我们的操场一圈是400 米,相当于操场的 25 圈。也相当于金师附小到婺城小学这么远。真的退了十公里吗?(夸张)表示德国兵头的害怕至极,也是为了突出坦克的庞大和威武。难怪作者说: PPT5 / 8 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有句话说:天才来自于灵感,这样奇特的想法,只因为发明家和朋友的一次比赛。 PPT 出示:对方的矛和盾如雨点般(比喻)向他刺来 ,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你觉得,读好这个句子,读好哪几个词很关键? 3.正因为这样,发明家 “ 忽然 ” 产生了一个想法, PPT: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相想法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 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 如果把 “ 忽然、可是、对了、当然 ” 删去,意思变了吗?没有变,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发明家产生了一种想法 这样固然安全 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 这铁屋子还要会跑 作者这文章是写给谁看的?谁是读者。为的是调读者的味口。 过渡 :是的,作者从写文章的开始,就想把读者的味口调到道理上来。读: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6 / 8 利者。 发明家 “ 忽然 ” 间会产生怎样的想法,作者这样写是为了把读者的味口调到道理上来: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这样固然安全, “ 可是 ” 总有美中不足,作者这样写是为了把读者的味口调到道理上来: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 ” ,这样一定会有出人意料的结果。作者这样写是为了把读者的味口调到道理上来: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 当 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 ” ,怎样让它跑呢,作者这样写再一次是为了把读者的味口调到道理上来: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这种写故事的方法叫做:层层设置悬念。(写下来) 你要把一个故事写得生动,写得有吸引力,你就要采用这样的方法: 本文的作者黄水清把这个故事写得这样生动有吸引力,就是采用这个方法: 4.作者如此用心设置了层层的悬念,同时也告诉了我们,伟大的奇迹往往诞生于一瞬间,但创造奇迹却往往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光有思想是不够的,还要付诸于一次次的行动,坦然面对一次次的失败,像这样的 “ 善于 把别人的长处集于7 / 8 一身 ” 的例子,在我们身边,你还知道哪些? 我们最常见的,每天都形影不离的,比如铅笔; 暖气给人以温暖,风扇让人凉爽。空调吸收了它俩的优点,既可给人温暖,又能给人凉爽,所以空调逐步地取代了它们的位置。 信可以传递信息,电视可以收获信息,电脑是二者的融合,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收获信息。 所有的例子都告诉我们: PPT 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5.小练笔: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当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就能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当()把()和()合二为一,就能()。当()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