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劳动仲裁的法律性质定稿_第1页
论劳动仲裁的法律性质定稿_第2页
论劳动仲裁的法律性质定稿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东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论劳动争议仲裁的法律性质尹聪聪(政法学院,法学,2005级一班 ,051210035)摘要:劳动争议仲裁是劳动争议处理的重要手段和主要方式。自1986年恢复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以来,各地劳动争议仲裁部门积极探索,逐步建立了一套比较规范的运作机制,并与争议调解、法院诉讼共同建立起了相互联系的劳动争议处理体系,为及时处理劳动争议、维护经济发展和劳动者的权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法律规定不明确,国内专家学者对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性质认识不一,观点各异,劳动争议仲裁仍有待完善和改进。根据现行法律规定以及实际情况来看,整个劳动争议仲裁过程劳动行政部门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参与和指导。因此,劳动争议仲裁具有行政性,劳动争议仲裁是一项特殊的行政活动。关键词:劳动仲裁;法律性质;行政性;行政裁决 On the legal nature of labor dispute arbitrationYinCongcong(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Law,Class 1 Grade 2005,051210035)Abstract:The Labor dispute arbitr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and main way to deal with labor disputes. Since 1986, the restoration of labor dispute arbitration system, all over the labor dispute arbitration departments actively explore and gradually set up a fairly standard set of operating mechanism, and as a result, the labor dispute arbitration work with the dispute mediation and the court proceedings to establish a common inter-related labor dispute handling system,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dealing with labor disputes timely, protec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afe guarding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workers. However, because the law is not clear, domestic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different view points in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labor dispute arbitration system. Labor dispute arbitration has get to be refined and improved. Under the existing laws as well as the realistic situation, the labor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have been involved in a large extent, during the entire process of labor dispute arbitration. Therefore, the labor dispute arbitration is administrative. Labor dispute arbitration is a special kind of administrative activity. Key words:labor arbitration;the legal nature ;administrative;administrative ruling引 言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争议的方法,仲裁的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仲裁形成了其独有的特点,例如:当事人双方通过仲裁协议将争议交给第三方,由第三方居中裁决;双方可以选择仲裁员和仲裁所适用的法律、选择仲裁机构;裁决一次终局,当事人对裁决不服,既不能向上一级仲裁机构上诉,也不能向人民法院起诉;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仲裁程序简便,方式灵活,处理过程快捷;收费较低等。一、 仲裁的起源及其发展(一)仲裁的概念和发展 “仲裁”一词,从字义上讲,“仲”表示居中的意思,“裁”表示衡量、评断、作出结论的意思。仲裁是指发生争议的双方当事人,根据其在争议发生前或争议发生后所达成的协议,自愿将该争议提交中立的第三者进行裁判的争议解决制度和方式。乔欣仲裁法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5.转引自宋连斌 国际商事仲裁管辖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1.谢石松商事仲裁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5.转引自韩德培.国际私法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9:450. 杨荣新.仲裁法理论与适用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8:9. 黄进、徐前权、宋连斌.仲裁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9. 周子亚、卢绳祖、李双元瑞典的仲裁法律出版社, 1984:4.转引自法国民事诉讼法典第4卷 罗结珍译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 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305-318.德国民事诉讼法典第10编 谢怀栻译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00年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274-289.谢石松商事仲裁法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9.转引自 杨崇森.仲裁法新论中国民国仲裁协会出版社, 1999:37.邓杰商事仲裁法理论与实务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21.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5条规定:“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仲裁协议无效的除外”。蔡毅芬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之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2006.乔欣仲裁法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乔欣仲裁法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3.徐前权.完善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2004():-.王全兴劳动法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5-146.胡建淼行政法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58-159.参考文献:1王全兴劳动法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2胡建淼行政法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3谢石松商事仲裁法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4邓杰商事仲裁法理论与实务M.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12.5赵秀文国际商事仲裁及其适用法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6徐前权完善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探讨J. 长江大学学报,2004():.7王国社香港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比较研究J.深圳市劳动仲裁院,2004():6.8乔欣仲裁法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9蔡毅芬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之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2006.谢 辞我的论文是在我尊敬的导师孙明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孙明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仅使我树立了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的道理,也使我更深刻的理解了法律人的职业道德。本论文从选题到基本结构再到逐字逐句的润色,都凝聚了孙明老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孙明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为了写这篇论文,我查看了很多参考文献,对这些参考文献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我的同学,感谢她们一遍一遍不厌其烦的帮助我修改论文,使我的论文越来越完美,直到定稿!再次感谢孙明老师和帮助过我的同学们。 尹聪聪 2009年 5月25日仲裁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古希腊时期。当时的古希腊人就已经开始采用仲裁方式来解决各种各样的争议。雅典人发生债权债务纠纷时,就常任命私人仲裁员居中裁断。据考证,早在公元前403年,雅典就出现了仲裁的最初形式;著名的十二表法中有多处关于仲裁的记录,如第七表:土地疆界发生争执时,由长官委任仲裁员三人解决之。(二)商事仲裁的概念和发展由于仲裁满足了商人们注重效率、崇尚自治的愿望和需求,因而在商人社会中备受推崇,发展迅速,逐渐形成了今天广泛运用的商事仲裁的制度。商事仲裁,是指商事关系中的双方当事人通过合意,自愿将有关争议提交第三者,即仲裁员或公断人审理,由其依据法律或依公平原则作出裁决,并承诺自觉履行该裁决所确定的义务的一种制度。商事仲裁是最典型的仲裁活动,作为一种商事争议的解决方式也有很悠久的历史。自从有了商品交换活动,商人们就开始采用仲裁这样一种极为灵活、简便、高效的争议解决方式来解决他们之间在商事交往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商事争议。特别是到了公元11世纪左右,随着商事活动在地中海北部沿岸、意大利各城邦之间的日益频繁,专门用于调整商事关系的商人习惯法逐渐产生了,其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商事仲裁。公元14世纪,在地中海沿岸各港口所采用的商事法典中就提到了以仲裁方式解决商事争议的情况;瑞典的一些地方法院也开始承认以仲裁方式解决商事争议的合法性,甚至在当时编纂的一部地方法典中还包含有承认商事仲裁是解决争议的一种方法的成文条款;英国在1347年的一部年鉴中也记载有关于商事仲裁的问题;英国议会还于1697年通过了一个仲裁法案,正式承认了仲裁制度。不过,商事仲裁作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承认的、解决商事争议的一种常用方法,并被赋予法律上的意义,从而成为一种法律解决方式,并使得商事仲裁制度成为一种程序法律制度,却是19世纪中期以后的事。随着商品经济在西方社会的日益发达,商事仲裁这样一种争议解决方式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开始受到更加普遍的欢迎。当时的西方各国都开始顺应时代的要求,纷纷进行仲裁立法。一方面通过立法的方式正式赋予商事仲裁以应有的法律效力,将其纳入一个国家程序法律制度的范畴;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国家法律的规定来严格规范商事仲裁活动,使其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法国1877年修订其民事诉讼法,德国在1877年制定其民事诉讼法时,都专章规定了商事仲裁制度。而瑞典在1887年制订了第一个专门的仲裁法令;英国于1889年制订了第一部专门的仲裁法。随着经济深入发展,劳动关系的日渐复杂以及国家公权力的介入,劳动争议仲裁逐渐从商事仲裁中分离并形成了自己所独有的一套体制。(三)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发展及特点 仲裁在我国传统上被称为公断。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仲裁可以追溯到1912年北洋政府司法、工商两部所颁行的商事公断处章程以及同年9月颁订的商事公断处办事细则。解放以后,国内商事仲裁的的发展历程十分复杂,商事仲裁制度曾一度被淹没在国内门类繁多的各行业仲裁中,直到1994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的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是我国第一部单行的仲裁法规,被认为是与市场经济最为接轨的一部法律,是我国仲裁史上的里程碑。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仲裁发展的初期,由商事和劳动所产生的法律关系都属于私法调整的范畴,劳动力也可以像其他商品一样出卖,因此,当时在仲裁时并没有区分某一争议属商事争议还是劳动争议。然而后来,国家公权力逐渐深入传统的私法领域,为保证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协调劳动关系,国家开始制定一些更加严格的劳动基准法,来规范劳资双方的劳动关系,使劳动法关系开始出现了一些公法的特征,劳动争议仲裁开始发展。但是,目前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已经脱离了商事仲裁的基本特征。劳动争议仲裁制度虽然冠以仲裁的名称,却不具有商事仲裁的基本特征:商事仲裁是协议仲裁,双方当事人所签订的仲裁协议可以对抗有关国家法院的司法管辖权。劳动争议仲裁是强制仲裁,仲裁申请可以由任何一方当事人提起,无需双方当事人合意;商事仲裁可以选择仲裁机构和仲裁地点,劳动争议仲裁则是依照地域管辖为主,级别管辖为辅的原则,完全排斥了当事人自己选择仲裁机构和仲裁地点的可能性;商事仲裁可以自主选择仲裁员,劳动争议仲裁中虽然规定可以由当事人自己选择,但毕竟不是主要的方式,主要方式还是仲裁委员会指定或者委托办事机构指定,指定的是一种依法定原则所组成的半官方机构,而不是民间组织;商事仲裁实行裁决终局制,仲裁裁决一经仲裁庭作出即产生法律效力,当事人不得再提起诉讼或者再申请仲裁,而劳动争议仲裁一次能否终局则需要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愿,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则仲裁裁决不能终局,但是如果当事人在法定期间内都没有提起诉讼,则仲裁裁决具有一次终局的效力。商事仲裁是仲裁最典型的形式之一,而与商事仲裁相比,劳动争议仲裁几乎没有一处与商事仲裁相同,由此可以看出,劳动争议仲裁已经脱离了仲裁的基本属性。 二、我国目前对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性质的几种理论尽管我国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从发展至今已有几十年历史,并且发挥了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保障了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尚处于不成熟的阶段,法律规定不明确,导致国内专家学者对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性质一直认识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司法权理论劳动争议仲裁的司法权理论强调国家对于劳动争议仲裁所具有的控制权和调整功能。该理论认为,仲裁工作虽然来自于仲裁委员会的工作,但是仲裁员的仲裁行为、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等方面,其权威性来自于国家的法律,来自于国家授权以及对国家司法权力的分割和让与。因此劳动争议仲裁具有司法权的性质。根据该理论,劳动争议仲裁具有司法权的属性,因为司法权是国家所有,并且授权法院行使的一种权力。仲裁员的权力来自于法律,仲裁裁决与法院的判决具有同等意义。该种观点的理由是判案通常是由国家设立之国家法院实施的一种主权职能。劳动争议当事人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提交仲裁。只有得到了法律的授权,仲裁员才有进行仲裁的权力。因此,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本质的理论依据,来源于国家审判权的授权,从这种意义上说,仲裁裁决也是一种经过授权的法院判决。由此可以看出,主张劳动争议仲裁具有司法属性,实质上是认为劳动争议仲裁是司法权的一部分,是国家司法权的一种让与。(二)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准司法权理论该种观点认为,劳动争议仲裁兼有司法性和行政性。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是司法制度的一部分,但是又不同于司法制度;劳动争议仲裁是国家法律认可的一种纠纷解决方式,但又区别于诉讼;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与法院判决一样具有法律效力,具有可执行性,但是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无权执行。因此,劳动争议仲裁是一种准司法手段,劳动仲裁程序是准司法程序。劳动争议仲裁的准司法权理论突出劳动争议仲裁的司法性,这导致了劳动争议仲裁是一种准司法性权力理论的产生,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依仲裁权所作出的裁决,既与法院判决有同等效力,又有可能被法院撤销或不予执行。(三)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行政权理论劳动争议仲裁的行政权理论认为劳动争议仲裁具有行政性质。从形式上看,仲裁委员会不是行政部门,但由于仲裁委员会主任由劳动行政部门负责人担任,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为仲裁委员会办事机构,这直接导致了仲裁机构行政化的印象。从具体工作上看,虽然表面上,劳动争议仲裁行为是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行使的,但是由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没有专门的人员编制、经费来源和专门的办公场所,在人员、财产经费、办公地点等方面需要仰仗劳动行政部门。而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是政府中专门对劳动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和综合管理的一个部门,在中央一级国务院设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由他统一领导全国劳动工作,指导地方劳动行政部门的工作,监督和指导国务院所属其他有关部门的劳动工作,并且通过地方劳动行政部门监督和指导各个用人单位的劳动工作。因此,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在秉承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意志办案。这在本质上是国家行政权力的运用,是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行使职权或履行行政职责的行为。基于这种观点,劳动争议仲裁来源于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仲裁庭依照法律赋予的职权进行仲裁。当事人的意愿要服从于法律的明确规定和仲裁机构的职权,仲裁庭所作出的决定具有强制性,但没有终局性,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仍然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请求法院进行审理。(四)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是劳动行政范畴里的特殊执法性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八十一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同级工会代表、用人单位方面的代表组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十三条规定,仲裁委员会主任由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负责人担任,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为仲裁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负责办理仲裁委员会的日常事务。第十五条规定,仲裁委员会可以聘任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政府其他有关部门的人员、工会工作者、专家学者和律师为专职的或者兼职的仲裁员。兼职仲裁员与专职仲裁员在执行仲裁公务时享有同等权利。因此,劳动争议仲裁行为为行政调处行为。三、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行政性基于上述几种观点,本人较为赞同的是第三种。即劳动争议仲裁的行政性理论。所谓劳动争议仲裁,是指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对当事人请求解决的劳动争议,依法居中公断的执法行为,包括对劳动争议依法审理并进行调解、裁决的一系列活动。在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中,它作为诉讼前的法定必经程序,是处理劳动争议的一种主要方式。劳动争议仲裁是一种行政执法的体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依附于劳动行政主管部门1 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产生来看。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产生来看,各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产生是当地政府推动的结果。根据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织规则第五条规定“未成立仲裁委员会的地方政府应按规定成立仲裁委员会”,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七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和适应实际需要的原则设立。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在市、县设立;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在区、县设立。直辖市、设区的市也可以设立一个或者若干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因此说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产生依赖于当地政府;2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事机构来看。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九条规定:“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工会代表和企业方面代表组成。”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十三条规定:“主任由劳动行政部门负责人担任”、“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为仲裁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负责办理仲裁委员会的日常事务。”劳动法第八十一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同级工会代表、用人单位代表方面的代表组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担任。”由此可以看出,劳动行政部门的代表在仲裁机构组成中居首席地位。3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与当地政府有无隶属关系来看。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既然是由政府成立,当然要向政府负责;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织规则第六条规定:“地方各级仲裁委员会向同级人民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这一规定使得劳动仲裁委员会成为 行政机关的附属物,类似于劳动行政部门的一个内设机构。因为,下级服从上级,下级向上级负责,并向上级报告工作,这是行政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行政机关对其下级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也就是说,原劳动部从开始就是把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当作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一个下属机关。4从劳动争议仲裁庭来看。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织规则第二十条规定:“仲裁庭在仲裁委员会的领导下处理劳动争议,实行一案一庭制。”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织规则第二十一条规定:“仲裁庭的首席仲裁员由仲裁委员会负责人或其授权其办事机构的负责人指定。”由此可以看出,仲裁庭要服从于仲裁委员会,仲裁庭只是个临时的仲裁组织形式,而仲裁委员会才是常设的机构,首席仲裁员在仲裁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就可以通过控制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及仲裁庭来操作仲裁庭对案件的处理。5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与仲裁员的关系来看。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织规则第十四条规定:“仲裁员资格经省级以上的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考核认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织规则第十八条规定:“仲裁员在执行仲裁公务期间,由仲裁委员会给予适当办案补助,补助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自定。”也就是说,仲裁员的产生要依靠劳动行政部门,通过以上两条规定可以看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仲裁员执行职务。并且,处理劳动争议的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由国家劳动行政部门负责解释,劳动争议仲裁的办案规则和组织规则由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二)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劳动争议的仲裁在本质上是履行行政行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仲裁行为,符合行政行为的构成要件。1主体要件行政行为的主体必须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即行为主体是享有行政权力,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管理并承担由此产生法律后果的组织。一般情况下,只有行政机关才能做出行政行为,因为行政机关具有行政主体资格,但是,在有法律法规授权的情况下,被授权的组织在其授权范围内,可以作为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行政机关或者被授权组织可以直接做出行政行为,也可以委托其他组织做出行政行为,委托的组织,在委托的范围内也可以做出行政行为。虽然依照法律规定,仲裁行为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行使,但是由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既无财产又无人员、无场所,在人员、财产、经费方面需要仰仗劳动行政部门,并且主任为劳动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兼任。因此,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秉承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意志办案,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仲裁行为实际上是劳动行政部门的行政行为,尽管仲裁是以仲裁委员会的名义进行,但其实质上是行政行为。2 权力要件行政行为是行使行政职权,实施行政管理的行为。行政主体的行为,在法律上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民事行为,这时的主体只能以平等的民事主体身份出现,民事行为是各方主体的一致意思表示;另一类是行政行为,它是行政主体为了实现国家行政职能,运用行政权力对公共事务实施的管理行为。劳动争议仲裁名义上是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实际上则是由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仲裁的行为,在本质上是国家行政权力的运用,是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行使行政职权和履行行政职责的行为。县级以上的各级地方政府劳动行政部门,是主管其行政区域内劳动工作的机关,在本机政府领导和上级劳动行政部门的指导下,指导下级劳动行政部门的工作。国家一级劳动行政部门的职责主要是:制定和实施劳动政策、法规,编制和实施劳动规则和计划;制定和实施劳动标准;组织劳动制度政策改革;进行具体的劳动管理,包括指导、检查、监督各地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工作;组织劳动科学研究;组织国际劳工合作与交流。地方劳动行政部门的职责是:管理劳动力市场;协调劳动关系,主要是指导和监督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的签订和履行,以及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处理集体合同争议,并管理劳动争议仲裁工作;管理工资;管理劳动保护工作等。由上所知,各级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管理劳动争议仲裁工作,处理集体合同争议,既然劳动争议仲裁工作都被个各地方劳动行政部门而不需要利用仲裁委员会就可以管理,劳动行政部门管理仲裁工作当然是履行行政职责的行为。再加上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虚无,仲裁委员会的仲裁权被劳动行政部门所实际控制,这样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尤其各级地方劳动行政部门处理劳动争议,当然也就是行使劳动行政部门的职权和履行劳动行政部门的职责的行为。因此,劳动行政部门处理劳动争议的行为是客观存在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裁决也是客观存在的。3内容要件行政行为是能够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所谓法律效果,是指行政主体按照其意志为行政相对人设定、变更或者消灭法律上的某种权利义务关系。一个行为如果没有这种法律效果,即使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的行为也不是行政行为,只能是行政事实行为。这种法律效果,既可能是有利于行政相对人的,也可能是不利于行政相对人的;既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这种法律效果应当是行政法律效果,有时也可能附随民事或者其他法律效果。行政行为是能够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还意味着行政行为具有国家强制性,当行政主体为行政相对人设定、变更或者消灭某种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后,行政相对人应当服从,否则,行政主体可以依法对其强制执行。劳动争议仲裁能够产生对劳动权利义务设定、变更或者消灭的法律效果,仲裁调解书自送达当事人之日起生效,仲裁裁决书自当事人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没有向法院起诉的,立即生效。对于生效的调解书和裁决书,当事人必须执行;一方当事人若不执行,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因此,劳动争议仲裁的结果对当事人也具有强制性。4形式要件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内在意思的外在表现,这种外在表现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并且为行政相对人知晓,主要有口头形式、书面形式、动作形式和默示形式。劳动争议仲裁就是通过书面形式表现出来的,不管是仲裁调解书还是仲裁裁决书,都要以书面形式表现出来并且送达当事人才能够发生法律效力。(三)劳动争议仲裁在本质上属于行政裁决随着社会经济关系变得日益复杂,行政管理与社会经济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国家公权力已经开始逐渐深入到了传统的司法领域,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调整劳动关系,包括对劳动争议的处理。1行政裁决的主体是特定的行政机关。行政裁决的主体是法律法规授权的特定的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的裁决,并非涉及所有民事领域,只有在该民事纠纷与行政管理密切相关的情况下,行政机关才对此民事纠纷进行裁决。行政机关强制调处民事纠纷的目的是为了行政管理的需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