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8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莲山课 件 m 第一单元乐趣 单元备课: 本单元以 “ 乐趣 ” 为主题,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和两篇课外阅读。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热爱生活,就能享受生活之趣,热爱自然,就能体会到自然之乐。 养花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体会到乐趣所在,有所感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作者心情,能将作者高兴处读出。 3、找到你最能体会作者心境的句子,说说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4、在阅读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知道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是 什么及养花带来的乐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2 / 28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要用细心的人能够将他们记录。有的时候自己高兴的事儿,越回味越觉得心情愉快,非常想告诉他人,今天这么高兴的人就是老舍。现在让我们一起去分享他的快乐吧! 板书: 13 养花。 二、介绍老舍、老舍养花 (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 1956年 12月 12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 散文。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在 “ 五四 ” 新文化运动中,他开始用白话文创作。 1937 年,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在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还创作了方珍珠、龙须沟、月牙儿、西望长安、茶馆、四世同堂等剧本和小说。曾获 “ 人民艺术家 ” 的光荣称号。 关于老舍养花,是从 33 岁结婚组织家庭后开始的。解放以后,自己有了固定的住所,兴趣就更大了。老舍先生特别爱养菊花,经常与爱养花的朋友互相交谈,致使花的品种达到100 多种。大风、暴雨来临,全家就抢救花草。到了群花盛3 / 28 开的时候,老舍先生总是邀请好友前来饮酒、赏花,他觉得这是非常有乐趣的事。 ) 三、学生自学生字、词和课文 1、按生字表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通读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3、朗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字音:拼读,读生字,注意纠正错误。 记清字形,理解词义:有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讨论时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 秉烛夜游:部首:禾或丿。笔顺:秉,与 “ 乘 ” 区别。词义:秉,拿。举着灯烛在夜间游赏。 纠正字音:乐趣、计较、虽然、适 当、尽管、倾盆 2、多音字: 3、读课后 “ 读读写写 ” 中的词语。如有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讨论。 如:置之不理,置,放。把它放在一边不去理睬。 4、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从哪几方面来讲的?(整体感知) (养花给 “ 我 ” 带来乐趣。) 5、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质疑。(写养花的乐趣为什么还写忧?) 4 / 28 五、练习朗读课文,读熟课文 六、指名分段读课文,读后说出段意,理清线索。 老师板书 1、为什么养花; 2、养什么花; 3、养花要摸门道; 4、养花有益身心; 5、养花使 人喜悦; 6、养花使人伤心; 7、养花的乐趣。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熟课文。 3、想想自己喜什么花草,它有什么特点和为什么喜欢,以及在养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养花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 2、给课文编写提纲。 3、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4、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个片段。要写出它的特点和你为什么喜爱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5 / 28 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 体的。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 2、学习课文写法,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个片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引入本课 谁养过花?请举手,说说你的感受。 老舍先生养花有什么感受呢?(乐趣)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读讲课文 1、请你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养花的乐趣的?(学生列提纲,教师巡视,发现问题随机解决。)请同学按提纲上的内容读一读相关的段落。 2、请你再默读课文,举例说一说,课文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自读 批 注 讨论 交流) 点拨: ( 1)为什么只养好种易活,自己能奋斗的花?什么叫 “ 奇花异草 ” ? 教师:这与老舍的性格有关,对花草提出了一个内在的标准,不追求外形大小,色香,要自己奋斗。老舍的一生就是勤勉奋斗的一生。 有感情地朗读。养花的乐趣是什么?(人生启迪:勤勉奋斗。) 6 / 28 ( 2) “ 多么有意思 ” 指什么?(在养花实践中摸到门道,花养得很好。)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用一句话归纳作者在养花中得到了什么?为什么养花能得到知识? (花种类不同,习性不同,对自然环境与管理要求不同)养花的乐趣在哪里?(增 长知识) ( 3)作者的收获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只有按规律办事,花才能养活,只有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才能摸到门道,增长知识。) ( 4) “ 这多么有意思呀! ” 指什么?养花的乐趣在哪里? (养花须付出劳动,但有益身心,有所收获。)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板书:付出劳动,有益身心。 ( 5)那么养花的乐趣是什么?(板书:有喜有忧) “ 喜悦 ” 是乐趣,那么 “ 忧 ” 也算乐趣吗? (养花有喜有忧,生活中有成功也有失败,这样才是有趣的人生,无忧只有喜,生活平淡无味。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奋斗。) ( 6)齐读最后一 段,说说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与前面几段有什么关系?(分、总),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照应)养花的乐趣是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3、自己背诵喜欢的段落。 三、总结全文 7 / 28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总结养花的乐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中心句。(第 7 自然段) 2、从养花中,你对老舍有什么了解?(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探求知识,积极奋斗。) 3、投影出示本课的提纲: 文章中心: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材料安排: 1、把养花当作乐趣。 2、分述养花的乐趣: 养自己能奋斗的花 人生启迪 养花要摸门道 增长知识 养花要付出劳动 有益身心 养花使人喜悦 有喜 养花使人忧伤 有忧 3、总结养花的乐趣。 四、学习课文写法,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个片段。要写出它的特点和你为什么喜爱它 1、说说你喜欢的花草有哪些。 2、说说这些花草的特点。 3、比较一下哪种花草最有特点,然后说说你为什么喜爱它。 8 / 28 4、构思。 5、写出来。 板书设计: 1、为什么养花; 2、 养什么花; 3、养花要摸门道; 4、养花有益身心; 5、养花使人喜悦; 6、养花使人伤心; 7、养花的乐趣。 教学反思: 古人云: “ 学贵有疑 ” 、 “ 学则有疑 ” 。有了 “ 疑 ” ,才会去探其究竟,才会获得新知。可以说,生疑是创新的开始,解疑是创新的过程,答疑则是创新的成果。因此,教者要注重学生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小到对课题、遣词、造句、文采的质疑,大到联系全文,探究篇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矛盾,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评价,更不可越俎代疱,应让 学生去讨论,适时加以点拨,使学生获得 “ 质疑,而后答疑 ” 的快感。在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扮演好 “ 配角 ” ,要起好 “ 主导作用 ” ,以确保学生的 “ 主体地位 ” ,使学生在质疑 解疑 答疑的过程中,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 11 个生字; 9 / 28 2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体会 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并养成课外主动阅读和积累诗歌的习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 1126 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 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 “ 兴 ” 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10 / 28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昼:白天。 耘:除草。 耘田:在田里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各人都担 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未解:不懂。 供:参加。 耕织:耕田织布。 傍:靠近。 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11 / 28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 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 “ 蓬、稚、遥 ” 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 “ 钓 ” ,注意右边 “ 勺 ” 里面的 “ 点 ” 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 “ 小儿 ” 指什么? “ 垂 ” 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 “ 垂钓 ” 什么意思? “ 小儿垂钓 ” 什么意思? 四、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 “ 蓬头、稚子 ” 。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12 / 28 在干什么?字典中 “ 纶 ” 什么意思?理解 “ 学垂纶 ” 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指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什么是 “ 侧坐 ” ?坐在哪?理解 “ 莓苔 ” 和 “ 草映身 ” 。 3指导朗读。新课标第一网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 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边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习后两句 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 “ 借问 ” 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 “ 遥 ” 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 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 “ 应 ” 是什么意思? “ 不应人 ” 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13 / 28 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六、体会待的意境 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 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 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七、指导背 诵全诗 八、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九、作业 1背诵小儿垂钓。 2预习我和企鹅一课,试读全文,不懂的字词查字典解决。 十、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景象情趣描写衬托 14 / 28 (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对田园风光的热爱) 教案反思: 这篇课文是学生升入中年级后学习的第一课古诗,该教学设计示例抓住这一特殊性,在第一首古诗的教学上,重点放在教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古诗,如何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自己学习古诗,并最终理解古诗。在第二首古诗的教学上,就适当放手让学生利用学习的方法自己学习。 山中杂记 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生字:驯 xn(驯服、顺从)瞥 pi(很快地看一下,大略地看)蹒跚 pnshen 槭 q(落叶小乔木) 正音字:触 chi,不读 chi 瑰 goo,不读 goo 词语: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本文是形容小鸟。 庞然大物:形容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玲珑娇小:细致,娇嫩小巧。 弱不禁风: 形容身体虚弱,连风吹都禁不住。 热身赛:正式比赛前进行的训练、比赛。 作家: 冰心:除了小资料介绍的外,需要补充的是:冰心女士15 / 28 早年的小说多揭示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代表作有斯人独憔悴等。寄小读者是她散文最高水平的体现。诗集有春水和繁星。 班马:当代儿童文学作家。 2.能力目标 学习用详略结合的手法叙事。 继续学习用平淡、自然、流畅、亲切的语言叙事。 3.思想情感目标 对 “ 我 ” (冰心)从各种动物身上获得乐趣的原因的理解。 对爸爸带 “ 我 ” 爬树的目的理解。 三、重点 、难点 重点:文章的语言特色。 难点:对博爱思想的理解。理解父亲带我去爬树的深层用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山中杂记这篇文章是冰心女士留美期间在山中养病时写的。原来是一组,共十篇,我们学习的这篇是第十篇。这篇小文写了作者在山中所见的许多可爱的动物和昆虫的生活情景,写出了它们给作者带来的无限的乐趣,也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这篇文章思路清晰,描写对象具体,先写马,次写小狗,再次之是小猫,重点写小鸟,一笔带过 的是小虫儿们(小蝴蝶、小蜗牛、蜜蜂、青蛙、萤火虫)。在16 / 28 具体的描写过程中,表现了作者对动物的关爱、尊重、平等、欣赏的情感态度。例如: 写马:温驯地磨动它的松软的大口和齐整的大牙。侧转那狭长而又善良的脸来看我,表示它的欢迎与等待。 它虽然不说话,它必每日地怀念我。 写狗:它看我吓怔了,才住了吠,得了胜利似的,垂尾下山而去。 它竟摇尾走了过来。 它总算助了我不少的胆子。 写猫:它并不抓人,仰卧在草地上,用前面两只小爪,拨弄着玫瑰花叶,自惊自跳,充满了活泼的欢悦。 从上述所举的例子中能看出,冰心笔下的 各种动物有情有意,充满人性和灵性,个个都可爱极了。 这些动物为什么这么可爱,作者为什么能从它们身上获得无限的乐趣?是因为冰心始终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对待它们,与它们深交,而不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让动物给自己服务,逗自己开心。这样平等、关爱、尊重、欣赏的情感就是一种博爱思想。 冰心这种博爱思想是因为接受基督教博爱思想的影响和印度的泰戈尔哲学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受的家庭教育、个人教养的必然结果,也是她早期作品中所表现的最高理想和一贯的主题。 17 / 28 本文重点写的是小鸟,共用五段文字。作者先写各种鸟,如青鸟、知更雀,说它们 是快乐的象征,然后写鸟的形态,鸟鸣,最后进一步详写了鸟的家庭,小鸟破壳,大鸟哺育它们的情景。这部分文字写得亲切、生动、感人,是文字的精华,同学们应该反复品味,从中获取养料。 爱 对动物的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本文详写了小鸟,略写了小虫,二者结合得恰到好处。文章开头选写了大马、小狗、小猫三种动物,从描写对象的数量看,已经从面上铺开了,然后收笔,集中一点,详写小鸟的各个方面,把文章内容、抒发的情感推向高潮,推向顶峰,最后收笔写小虫们,点到为止。如果再详写小虫,显得拖踏、臃肿、做作,读起来会索然无味。 这篇小文的语言细腻、柔和、含蓄而又清丽,通篇 “ 满蕴着温柔 ” ,充分显示了女性作家的特点,这也是冰心作品的语言特点。 山中杂记 马:温驯狗:驯良猫:活泼鸟:快乐虫:可爱 教学反思: 冰心这种博爱思想是因为接受基督教博爱思想的影响和印度的泰戈尔哲学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受的家庭教育、个人教养的必然结果,也是她早期作品中所表现的最高理想和一贯的主题。 18 / 28 本文重点写的是小鸟,共用五段文字。作者先写各种鸟,如青鸟、知更雀,说它们是快乐的象征,然后写鸟的形态,鸟鸣,最后进一步详写了鸟的家庭,小鸟破壳,大鸟哺育 它们的情景。这部分文字写得亲切、生动、感人,是文字的精华,同学们应该反复品味,从中获取养料。 这篇小文的语言细腻、柔和、含蓄而又清丽,通篇 “ 满蕴着温柔 ” ,充分显示了女性作家的特点,这也是冰心作品的语言特点。 爸爸带我去爬树 一、教育理念 一流的教学活动要有一流的教育理念来指导, “ 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应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体验和品德的熏陶 ” ,这一教学理念体现了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思想。而在课堂上 “ 放手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体验、自我讨论、自我总结 ” 则体现 新世纪语文教学的学生主体观。这两个教学理念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本着 “ 以学生为主体 ” 、 “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 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感悟本课 “ 回归自然 ” 的深刻思想内涵。 二、教材分析 爸爸带我去爬树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19 / 28 师大版)第一单元(以乐趣为主题)中的一篇自读课。本文虽以一个孩子的口气叙述,讲述的事情又贴近儿童,但文中揭示的却是 “ 回归自然 ” 的深刻主题。因此我计划 2 课时完成本课。第一课时让学 生了解本课内容,分析文章思路,扫清文章中的阅读障碍。我讲的是第二课时,让学生来赏析文章的同时通过介绍亲身经历来感悟 “ 回归自然 ” 这一主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平均年龄在 12 13 岁左右,少男少女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于如何正确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培养积极的公德意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回归自然 ” 这一主题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可能有点抽象和陌生,但可以调动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感受,把这一内容具体化,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各抒己见。 我所教的教学班全班人数 50 人,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关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是很强,语言表达能力也很一般。结合本课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采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四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带我去爬树的深意。 五教学难点 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20 / 28 六德育目标 通过感悟文章主题,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 回归自然 热爱自然 保护自然 ” 的情感意识。 本文算不上文质兼美,更达不到催人泪下。但这篇自读课文却揭示了一个时代感很强的主题 回归自然。本文最大的特点是通俗 易懂,深入浅出的揭示文章思想,因此根据学情,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我确定上述目标。 七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 八 .为完成以上目标,我安排教学过程如下: 1.课堂导入。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设计时应有很强的针对性。由于是第二学时,既要能复习上节所学知识,又要引出本节课内容。为此我设计了一个竞争性很强的题目来回顾文章主要情节,很自然就引出爸爸带我去爬树这一话题。 2.分组讨论,赏析全文。 导入时已经谈到了爸爸带我去爬树这一话题,这时,我就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爸爸为什么带我去爬树?这时学生进行第一次合 作、探究、自主的学习。教师从中引导,最终归结为 “ 回归自然 ” 这一主题。这时我板书 “ 回归自然 ” ,解决本文重点之后,我提出第二个问题:文章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呢?让学生从写法角度入手赏析全文。通过讨论可知文章运用了对比写法,即我与父亲的对比和我爬树前后的心理21 / 28 对比来突出主题 回归自然。解决难点,为后文作铺垫。 3.合作探究,理解主题 文章通过 “ 爬树 ” 来突出 “ 回归自然 ”, 可现实生活中 “ 爬树 ” 又不太可能。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回归自然?有没有回归自然的亲身经历和喜悦感受与我们共同分享?这时学生会拿出 VcD 片或照片 来亲自讲解,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对“ 回归自然 ” 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顺势我提出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要 “ 回归自然 ” ?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 “ 回归自然 ” 因为热爱自然,我们应保护自然,有基本的公德和环保意识。这时我板书 “ 热爱自然 ” 、 “ 保护自然 ” 。 4.课堂练习 训练学生把城市人 “ 回归自然 ” 的设想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或把亲身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来。 5.课堂小结 大自然给我们美的享受和陶冶,我们在回归自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的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让我们为保护美好、健康的大自然去共同努力吧! 九 .关于板书 爸爸带我去爬树 回归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板书设计:意在体现文章主题和教学目标。 教学反思: 22 / 28 1.学生理解爸爸带我去爬树的深意。 2.学生了解对比手法的特点。 3.合作,探究,自主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美猴王 教学目标: 营建开放而有活力的综合学习的语文课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美猴王天地生成,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识的特点。 2、了解中国的四大名著。 教具准备:课文中的插图,多媒体课件西游记。 教学过程: 课前两分钟视频展示猴王各种形象,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联想。 (一 )温故知新 学生根据第一课时学习及课下准备,以小组合作形式,使用各种文艺形式演绎美猴王,如评书、快板、歌唱、讲故事等方式,目的是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同学们,你们改编的美猴王完成得怎么样了? 学生七嘴八舌地表示准备就绪,并跃跃欲试上前表演。其中,一组同学表演评书美猴王;一组同学表演快板美猴王;一组同学采用 “ 猴哥 ” 曲调改编美猴王成歌。虽然改编23 / 28 水平不高,但形式多样、场面热烈、内容丰富。 (二 )虚拟情境 教师使用电脑课件,以漫画配旁白的形式虚拟一事件:在某偏僻小镇有 一名叫王洪志的人,近来自称为美猴王下凡,吹嘘自己神通广大,广招猴子、猴孙,妖言惑众,把当地搞得乌烟瘴气,现紧急动员有识之士分析一下美猴王到底是猴是人还是神? 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教室沸腾了,学生的讨论超过了平时的小组界限,他们显然被这种形式所吸引,这样的形式、内容激起了他们参与的欲望。 (给学生三分钟集体讨论时间 ) 教师:你们讨论结果如何? 学生 1:我们小组认为美猴王是神! 学生 2:我们小组认为美猴王是猴! 学生 3:我们小组认为美猴王是人! 学生 4:我们小组认为美猴王是神猴! 学生 5:我们小组认 为以上观点都不对。 教师:那好吧,你们准备好材料进行辩论。 教师引发学习自由辨论,明确辩论要有理有据。支持观点的依据可以在课文中找,也可以在原著中找。出示电脑大屏幕,按顺序提出以下问题进行提示: 1.石猴是怎样来到世上的,为什么要写它的来历? 2.石猴在山中生活是怎样的?表现了他的什么特性? 24 / 28 3.当众猴发现瀑布飞泉时,石猴是怎样摩拳擦掌,这说明了什么? 4.在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和率众猴进入水帘洞的过程中,重点描写了他的哪些动作和语言,为什么要写这些? (三 )自由辩论 生: “ 我方认为美猴王是神, 理由是美猴王是由一块仙石内育仙胎,一日迸裂,产一石卵,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出世如此奇异,非地球上任何生物所能比。怎么不是神? ” “ 我补充刚才同学的说法,除了美猴王出世神异之外,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也显示了超人的本领,如把定海神针想变多大就变多大等等。种种表现,都是神的表现。 ” “ 我方认为美猴王不过是一只猴,课文中写了它的生活习性: 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朝游峰洞。 另外它的一举一动猴性顽劣,与猴并无二异,顶多算有点神气儿的猴。刚才同学说它是神,在理论上是站不 住脚的。 ” “ 我方认为美猴王是人的形象,课文中语言描写,如众猴发现水源却不敢控源时,石猴显示出超人的领导才能,高叫道: 我进去!我进去! 当石猴控源成功时,他说,列位啊,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只有人才有这样的思维,这样的要求。至于说他有神气、有猴性,那是作家吴承恩给这人物披的外衣。所以我们坚持认为他是人的形象。 ” 25 / 28 又一学生: “ 我刚才仔细听了你们的发言,我认为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但是,我从你们的辩论中获得了灵感,美猴王既不是猴,也不是人,更不是神,是有猴性、有人性、有神气的那么一个东西,是什么我说不好。 ” 当学生明确美猴王既不是猴,也不是人又不是神,但又说不清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再播放美猴王的各种银幕形象的课件,适时点拨:这是文学艺术形象,作家常常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段,塑造人物形象。其实美猴王既不是纯粹的猴,也不是纯粹的人,更不是纯粹的神,他是吴承恩先生成功塑造的一个集猴性、人性、神性于一身的文学艺术形象,任何想借文学形象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目的的人,只能证明他的浅薄无知。 (四 )回到虚拟情境,引导学生批驳社会现象,总结陈词 学生 1: “ 综合以上同学们所说和老师您讲的,我认为美猴王的确只是一个文学形象 ,它是虚构的,虚拟情境中那位叫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汽车制动液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ANC耳机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沐浴球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热泵空调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发展战略规划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无线音响行业运行态势及市场发展潜力预测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购物中心建设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非金属矿物低碳循环制造产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拿地申报
- 日本近代文学课件
- 纪检遴选考试题及答案
- (2025)护理三基考试题(含参考答案)
- 2020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二册机电工程
-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冶金产业的应用-洞察阐释
- 2025年盾构机职业技能考试题库及答案
- 医院物业交接方案
- 上海民办兰生中学招聘考试真题2024
- 刻蚀工艺考试题及答案
- 银行2025反洗钱培训
- 北京理工大学入党流程
- 缺血性心脏病护理查房
- 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
- 新工科背景下生物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多模态教学与多维度评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