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贵阳市农民工子弟学校现状分析——以旭东学校为例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4页/共5页)
编号:26651632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332.83K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9-11-25
上传人:qq77****057
认证信息
个人认证
李**(实名认证)
江苏
IP属地:江苏
12
积分
- 关 键 词:
-
05
贵阳市
农民工
子弟学校
现状
分析
学校
- 资源描述:
-
05贵阳市农民工子弟学校现状分析——以旭东学校为例,05,贵阳市,农民工,子弟学校,现状,分析,学校
- 内容简介:
-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第5页文献综述引言: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优惠政策和绿色通道在城市中纷纷实施,一部分农村学龄孩童跟随父母大量涌入城市,进入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导致城市教学能力严重饱和,也使农村学校生源不足,然而,农民工子弟学校还存在多方不足。对此,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关于如何促进农民工子弟学校健康发展意见。文献综述主体部分: 一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贵州统计年鉴2007的统计,截止2006年底,贵阳市农民工已达50万左右,并以每年8000至10000的速度递增。随农民工而来的就是大量的农民工子女,贵阳市农民工子女已达11万之多,如何认识农民问题,如何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成为贵阳市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那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及就读学校问题,成了当今社会必须关注的之一,那针对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呢?(一) 重视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有关专家认为,解决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问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找准贵阳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不断解除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下,全面提供援助,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创造平等、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为使贵阳市农民工子女能更好地享受义务教育,贵阳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为贵阳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的有关规定(2004年)、关于市统招初中接受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如下补充规定(2005年)等文件。贵阳市委、市政府还连续数年将此项工作纳入当年为民办的十件实事内容之一,在贵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贵阳市教育主管部门还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快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方案、意见等有关文件,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到全市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步建立了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机制,发挥了公办中小学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积极作用。二是不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大对民办学校的扶持、引导、管理、服务能力,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三是提高民办教师的待遇,关心民办教师的成长进步。四是成立协会,搭建互动平台,大力发动社会各界,形成全社会关心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组织公办学校和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校际间的学生手拉手等互动活动。(二)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儿童少年应得到同等的尊重,应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权益。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深化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从而为农民工子女创造平等、宽松、优越的教育环境。二关于加强农民工子女学校管理加强农民工子女学校管理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促进城市和谐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实际需要;是依法行政、切实履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重要职责,也是为了贯彻落实关于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的有关规定等文件精神的需要。为进一步提高本区农民工子女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现提出如下若干意见:(一)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二) 在依托公办学校资源,开展校际交流协作1、利用公办学校资源,开展一对一结对活动2、明确工作职责,发挥监督指导作用3、开展校际交流,丰富教育教学活动(三)发挥教育培训优势,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1、加强师资培训开展针对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师的培训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安排的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教师进行备课、上课等基本技能的指导与培训,使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教师业务能力有所提高。2、推进德育工作将德育工作推进到农民工子女学校,指导农民工子女学校制定德育工作计划,指导农民工子女学校开展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专题研究活动。3、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组织或邀请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教师参加区级教学研究活动。组织部分优秀教师(区级骨干教师等)上示范课,并进行现场说课、评课等教学研究活动,帮助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四)多方参与,推进农民工子女学校的硬件建设认真落实市教委关于改善农民工子女学校安全卫生设备设施工作会议精神,会同区公安分局、食药监南汇分局,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制订相关工作计划。同时,根据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实际情况,分阶段、分层次改善各学校食堂、厕所、图书室、110报警装置、消防、照明、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以此推进农民工子女学校的硬件建设。三农民工子女教育权利保障从父母把他送进公办学校就读的那天开始,等待他们的并非是惊喜和快乐,而是接踵而来的冷眼和歧视:(一)是来自学校的歧视;(二)是来自城市同学的歧视,使他们和城市孩子所接受机遇的就具有不平等性;(三)是流动人口的子女在城市就读,受到的待遇总是不平等的;(四)是现在民办教育也在不断的规范化,无论从教学质量还是从硬件上来看,民办学校都有了长足的进展。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呼吁社会,让农民工子女教育权利保障,让他们和城市孩子拥有同一片教育的蓝天。四国家的重视与支持近年来,国家出台“两免一补”的政策(即免学杂费、书费,补生活费)影响深远,但贯彻实施并不全面。根据我们的调查,尽管在流出地农村可享受到“两免一补”的优惠,也确实让一些学生解决了学费问题,但是农民工子女所受教育权利、教育机会的还是处于不平等状态,由此引发的教育效果的不公平最终会影响农民下一代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危及社会公平稳定的发展。在民工子弟学校长期的支教活动和本次调查活动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好学精神与学校的现实硬件、软件水平由太大的距离。这种落差像是一道鸿沟横亘在他们与公立学校孩子之间。缩小这道鸿沟是我们所有人的责任。五关于民工子弟学校出路的思考(一)民工子弟学校硬件状况的改善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帮助。其一,尽管这些学校艰难地完成了合法化过程得到了政府的承认,但却得不到财政支持,政府在经济上很少予以扶持,这使得原本不以赚钱为目的的校方基本只能靠学生交纳的学费维持运转,难免陷入“学费低导致条件差,条件差导致教学水平差又举步维艰”的恶性因果链中。因此,流入地政府应在财政上给予民工子弟学校适当的扶持,例如校址安排、校舍建设等,作为对民工对流入地贡献的一种回馈,这是无可厚非的。其二,社会还应给予这一类学校更多的关注和关怀,多捐钱捐物,如设立专项基金来资助学校的发展、鼓励大学生义务执支教等。其三,学校本身应对收支进行合理的安排,做出科学的规划。以旭东学校为例,学校只把社会捐助的钱中的极少部分用于奖励师生和改善现状,其余都等着有合适的地皮建校舍。这固然受限于经费,并有一定的现实考虑。但客观上却牺牲了现在这几届学生本可以享受到的现状改善,因此并不科学和公平。这一点,校方本身理应做出一些近期和远期规划的调整。(三) 改善学校的软件设施也是当务之急。首先,负责管理教育的相关部门应把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师纳入统一的教师编制,给予他们一定的社会保障(如医疗保险等)和补贴,免去他们的后顾之忧,并组织一些培训进修课程,使他们想不断“充电”的愿望可以实现。同时推动公立学校与民工子弟学校之间建立必要的经验交流和学习,毕竟提高教师素质和水平是培养下一代最直接也是最必要的途径之一。其次,校方也不应该借经费有限就压低教师待遇,至少在住宿、饮食上给予一定的扶持,以免优秀人才的流失。当然,社会也同样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关怀帮助这群默默做出贡献的园丁们,例如成立一些专门关切该问题的组织活动,设立一些教育基金用以表彰优秀民工子弟学校教师和扶助生活极其困难的教师等等。(三)我们在培养学生课外兴趣的方面,不能忽视“钱”的影响作用。由于民工家庭本就拮据,因此孩子们不可能像公立学校的孩子那样去专门的校外机构学习培养,如果学校也不安排,那想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恐怕只是妄谈。因此,学校不能只是围绕着应试教育的圈子,认为其他素质的培养不重要。学校应该拨出专款并鼓励老师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同时多注意学生的兴趣发展。当然,我们也理解校方资金缺乏的无奈和不得已,所以这方面社会应给予极大的支持。如公立学校可以以低廉的价格或免费把操场租借给民工子弟学校开运动会,多捐赠一些乐器、课外书籍等,以赋予孩子们同样广阔的发展空间。(四)在管理机制上,改进需要两方面的努力。一方面,学校应反思自己在这方面的纰漏,特别是管理层上,应有相应的选拔机制和竞争机制。另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把政策落实到实处:社会也要负起监督的责任,尤其是对民工子弟学校对社会捐款的利用等方面给予中肯的建议和意见等。民工子弟学校也肩负着协助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社会责任,理应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事实上,国家的确做出了这方面的努力,“两免一补”即为一例。然而,“两免一补”也带来了新的困境。要摆脱这个困境只有扩大“两免一补”政策的适用范围并且按人头发放补助。只有真正给予民工子弟实际扶助的政策才是对民工子弟学校扶持的政策支持。义务教育的真正“义务性”理应也在这部分弱势群体身上得到率先反映。综上所言,民工子弟学校的生存发展除了内强素质外,还是得依靠政府补助和社会赞助。以旭东学校为例,离开各方面的支持,就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由于他们承办的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学,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帮助这个弱势群体需要我们大家的努力! 参考文献:1国家统计局.贵州统计年鉴2007M .统计出版社.2007年12月 2吴剑平.农民工子女读书“迁徙”调查 N贵阳晚报.第136期3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Z(国发200543号)4贵阳市旭东学校情况简介 S贵阳旭东学校自行印制5明庆华,刘亚玲浅谈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J.湖北大学学报,19996吴剑平.农民工子女读书“迁徙”调查 N贵阳晚报.第8版7史柏年等编著.城市边缘人:进城农民工家庭及其子女问题研究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8李钟瑾.北京行知打工子弟学校的调查分析与思考 J 乡村中国观察周刊. 总第16期.9关于加强本区农民工子女学校管理的若干意见Z. 上海市南汇区教育局.2007年12月10民办子弟学校将享受政府拨款N. 民办教育参考 2004年第2期(总第20期)11温家宝总理: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