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51 方山子传总结 方 山 子 传 苏 轼 教学目标: 1、运用推断法,弄懂词意,疏通文句; 2、学习文章通过言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3、理解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 点:运用推断法,弄懂词意,疏通文句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打动作者苏轼的方山子之 “ 异 ” 的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法 推断法 2 / 51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 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 意思是 “ 那风本没有雄和雌的差异,可人却有得志和不得志的区别。 ” 那么,假如人生 “ 不遇 ” ,生命该如何取向?方山子有一份 答卷,而这份答卷深深地感动了大文豪苏轼。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是怎样的一份答卷。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字音: sho 少时 著帽 见于眉间 阳狂 傥见之 zhuxinyngtng 3 / 51 句读: 晚 /乃遁于光、黄间 /曰岐亭 此 /岂古 /方山冠之遗像乎 方山子 /怒马独出 语气: 写和方山子意外相遇,所以总的语气应是惊喜。 饱含惊喜的具体词句 “ 呜呼! ” 表惊讶; “ 何为而在此? ” 读出不解之意,探询语气; “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 读出看破红尘,超然物外之意,感到奇怪; 4 / 51 “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 读出不可思议,奇怪的语气。 2、整体感知 掩卷而思,说说读出了那些内容。 3、齐读巩固 三、疏通文意,质疑讨论 1、疏通文意 要求:边读边译,标出疑难 2、互学互助,解决疑难 要求:同座位讨论 ,解决部分疑难 3、质疑讨论 要求:声音洪亮清晰,说清问题出处; 5 / 51 有意识地运用推断法,引导学生解决疑难; 字音推断法: 犹见于眉间 同 “ 现 ” ,显现 阳狂垢污 同 “ 佯 ” ,假装 傥见之 同 “ 倘 ” ,或许,可能 语境推断法: 光、黄间隐人 “ 光 ”“ 黄 ” 皆是地名, “ 间 ” 表示不确定,译为 “ 一带 ” ; 稍壮 uu,后面有 “ 晚 ” ,所以 “ 壮 ” 应表示年龄,译为 “ 年纪前面有 “ 少 时 ” 渐渐大了 ” 驰骋当世 前面有 “ 折节读书 ” ,后有 “ 然终不遇 ” ,所以6 / 51 “ 驰骋 ” 应有 “ 纵马 奔跑 ” 引译为 “ 放开手脚,施展才华 ”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从两骑 “ 既 ” 和 “ 独 ” 分别引导的是两个动作行 为,所以 “ 既 ” 译为 “ 之后 ” , “ 独 ” 只想起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上文写 “ 应当能够做官 ” ,下文写 “ 现在已经是个有名望有地位的人了 ” ,所以 “ 使 ” 译为 “ 假使 ” ,表假设关系 而其家在洛阳 本段是些方山子的家世既富又贵,所以“ 而 ” 译为 “ 并且 ” 语法推断法: 庵居蔬食 应为 “ 居庵食蔬 ” 所著帽 所后应为动词,所以读 “ 著 ” ,译为 “ 戴 ” ,戴的帽子 7 / 51 方山子怒马独出 “ 怒 ” 形容词作动词,使马怒,猛抽坐骑 成语推断法: 环堵萧然 四壁萧然, 空无所有 独来穷山中 穷乡僻壤,偏僻 对位推断法: 弃车马,毁冠服 “ 冠服 ” 与 “ 车马 ” 相对,译为帽子和衣服 使酒好剑 “ 使 ” 和 “ 好 ” 相对,译为 “ 喜欢 ”“ 爱好 ” 总结归纳推断法 字音 语 境 语法 成语 对位 8 / 51 4、重点语句翻译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四、阅读与探讨 1、文章通过细节突出了方山子的不同常 人,列举两三处细节,并作简要分析。 指导:细节: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等最小的组成单位。细节描写要求真实、生动,并服从主题思想的表达 明确: “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 “ 俯而不答,仰而笑 ” 表现他对世俗生活的深刻认识。 “ 环堵萧然,而 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 “ 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 表现他的思想对妻子儿女奴婢的影响。 9 / 51 “ 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一发得之。 ” 寥寥几笔,就画出了方山子的卓然不群、侠气弥胸的形象。 2、作者邂逅方山子之后 “ 耸然异之 ” ,说说方山子有哪些异人之处,作者对此是什么样的态度。 指导: “ 耸 然异之 ” 在第三段的第一句,根据它的位置推断,应该在上下文。 明确:异人之处:老朋友遭贬,竟不答而笑;方山子家 “ 环堵萧然 ” ,而 “ 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 ;做隐士而又面显 “ 精悍之色 ” 既富又贵,却弃之如草芥, “ 独来穷山中 ” ,过 “ 环堵萧然 ” 的生活。 态度: “ 余闻光、黄多异人 ?方山子傥见之与? ” 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语境、语法、成语、对称等角度,对文言词义进行了推断,疏通了文意; 我们学习了文章通过言行细节,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初步了解了方山子的独特个性与人生取向,体会到了苏轼借10 / 51 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 六、阅读拓展 1、读一读 “ 评语选粹 ” 前幅自其少而壮、而晚,一一 顺叙出来。中间 “ 独念方山子 ”一转,由后追前,写得十分豪纵,并不见与前重复,笔墨高绝。末言舍富贵而甘隐遁,为有得而然,乃可称为真隐人。 清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2、写一段点评 随物赋形,因人而传。家族世系,履历生平,皆避而不言;只取其隐,其侠,彼此互见,相得益彰。传主之个性、神情全赖细节传出,甚是生动,甚是感人。 附录:翻译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等到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 11 / 51 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 “ 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 ”因此就称他为 “ 方山子 ” 。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 “ 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 ” 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 岐亭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的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 12 / 51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声名显赫了。他原本家在 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了。在黄河以北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方山子传说课稿 襄阳三中 凌镇华 一 说教材 方山子传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的推荐篇目。方山子传这篇文章通过苏轼与方山子在岐亭的相遇,记叙了方山子的人生经历,通过对其人生经历的记叙,塑造了陈慥生动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性格和人生取向的赞赏,也借此含蓄地表达13 / 51 了自己被贬黄州的无限感叹。在这篇文章前,已有本单元的四篇文章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 从不同角度做了分析引导,对如何鉴赏形象学生已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方山子传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把前几课学到的知识进行强 化。 这篇文章是一篇传记文章,一般传记文章都是先介绍人物的姓名字号,籍贯,家世,性情,然后介绍其主要事迹,最后是对他的评价。这篇文章篇幅不长,但在结构上却打破了一般传记文的写法,做到腾挪转换, “ 文似看山不喜平 ” ,巧妙布局,可以使学生在记叙文的写作上获得有益的启发。 二 说学情 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在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上,较高一刚入校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在对文言文内容的深层理解上,能力不强;对文言文的思考探究能力更差。 本文篇幅不长,字词难度不大,又是一篇 可读性较强的人物传记,因此可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但仅仅只是满足于对文章字词的理解,对文章的翻译,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学习语文还提出了 “ 通过阅读与思考,领14 / 51 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 ,因此,还要引导学生一步步对方山子传做深层次的理解思考。 三 说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学习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读懂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 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 ” 同时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本课的特点,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知 识 与 能 力 目 标 : 1 积 累 常 见 的 文 言 实 词“ 宗 ”“ 异 ”“ 怒 ” 、虚词 “ 所以 ”“ 而 ”“ 傥 ” 的意义和用法 2 学习本文在塑造形象和结构上的特点,获得写作上的启示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强调学生通 过人物言行来归纳人物形象,做到分析的有理有据 2 学会知人论世,分析文章写作目的 15 / 51 情感与价值目标: 1 2 对文章中的思想倾向有自己的价值判断 教学重点: 1 对方山子形象的归纳概括 2 对方山子归隐的认识 教学难点:知人论世,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 四 说教法 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包括 “ 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 ”“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因此本课在教法上主要采取 1 课前预习 2 课内合作探究 3 多媒体课件 4 授课时间 一课时 五 说教学过程 1 解题导入 16 / 51 “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 这是著名的河东狮吼的来历,是苏东坡写来形容龙丘 先生惧内的。这位龙丘先生姓陈名慥字季常。这位龙丘先生还被苏东坡成为方山子,还专门为他写了一篇方山子传。但在方山子传中,陈慥是以隐士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反差太大了,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成为隐士呢? 2 整体感知 齐读课文后,提出以下问题 大家在课前已经对本文进行了预习,大家按学习小组交流讨论自己对陈慥形象的归纳概括,回答时要求先找出相关语句并翻译,然后给出条理性回答,并推举出小组发言人 请大家回忆一下以往学过的和做过的人物传记,人物传记的一般写法是什么,我们这篇传记文章与它们有什么不同,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同学们按照问题的顺序以此回17 / 51 答。 请大家归纳一下这篇文章在塑造形象和结构布局上对我们写作上的启示。 3 合作探究 请大家分小组讨论:方山子归隐的原因是什么?苏轼对此持什么态度?苏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回答时要有条理并推举小组发言人。 苏轼对方山子的人生选择持赞赏态度,他有没有做出与方山子一样的选择,为什么? 当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你是会作出像方山子一样的选择还是像苏轼一样的选择,为什么? 4 学习小结 18 / 51 关于形象塑造和文章结构 隐与不隐 的人生取向 5 课后作业 请大家课后搜集关于中国古代 “ 隐士 ” 文化的相关内容。 六 板书设计 方山子 苏轼 少年 血气方刚 一身侠气 少年成名 才华横溢 成年 折节读书 立志用世 不遇 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 晚年 归隐山 林 怡然自得 共鸣 19 / 51 附预习设计 大声诵读课文及课下注释,将注释中出现的拼音和重点字词解释标注到原文相应 位置,对课下没有的注音和释义及时查阅工具书扫清障碍,对自己无法解决或把 握不准之处标上记号。 找出文中塑造陈慥形象的几个典型事件,概括其特点,鉴赏提示上所说的着意细 节有哪些 回忆学过或做过的人物传记,与本文对比,看看本文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你会不会选择方山子的人生道路 方山子传教案 20 / 51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方山子前侠后隐的行径与神情风貌,感受和理解传主与常人迥异的生命取向。 2理解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深层理解打动作者苏轼的方山子之 “ 异 ” 的内涵。 一、导入 你们知道成语 “ 河东师吼 ” 的意思吗? 这个成语比喻凶悍的女性,也用以嘲笑惧妻的人。 宋人陈慥自称龙丘先生,好宾客,又喜欢养歌妓,其妻柳氏爱嫉妒。苏轼曾写诗道: “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 苏轼笔下的可怜虫陈慥是谁?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方山子传的传主方山子。香港电视剧和电影河东狮吼中的陈季常是个惧内的风流才子,那么陈季常究竟是个怎样人呢?或许我们 从这篇课文中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了解他。 21 / 51 二、齐读课文,检查预习 1质疑,解疑。 2练习题,检查预习。 三、课文鉴赏 鉴赏重点 通读全文,挖掘打动作者苏轼的方山子之“ 异 ” 的内涵。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文本细读,学习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句“ 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 牵一发动全身、层层追问的文本解读法。 简单说说方山子给你怎样的印象? 提问,学生各抒己见。 方山子给苏轼留下的突出印象是什么? 提问明确:异。 师: “ 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 这是本文的关键句。 22 / 51 啊,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 问题 1:作者与方山子遇见时,他的表情如何? 生: 惊讶, 师:用文中的词是 生:矍然 师:作者惊讶,方山子怎么会在这里呢? 问题 2:这里具体是指什么地方? 生: 光、黄间,岐亭。 师:这一带我们用文本中出现的一个词来概括就是 生:穷山中 问题 3:方山子在穷山中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 生:庵居蔬食、环堵萧然、人莫识 师:方山子是作者的故人即老朋友,从作者刚才惊讶的神情可知,方山子本是不应生活在这穷山里的。 问题 4:在作者记忆里,方山子本应该生活在哪里的?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 生:洛阳、园宅、得官、显闻、富乐 23 / 51 师:这是两种多么迥异、悬殊的两种人生际遇呀 问题 5:方山子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到了穷山中呢?是像苏轼那样被贬到了这里 的吗? 生:不是,是他自己放弃的。 师:是他无缘无故就放弃了那一份通俗意义上的闪亮人生吗? 生:他不得志、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问题 6:方山子人生不遇,是因为他没有才干吗? 生:不是,他自谓一世豪士,折节读书 师:那方山子也称得 上是什么的人才? 生:文武全才 问题 7:那么,方山子人生不遇的根本原因应是什么? 生:朝廷腐败、社会黑暗 24 / 51 总结 1:世道浑浊,人生不遇,方山子不甘逐其流,不屑扬起 波,于是毅然弃俗世中熙熙攘攘的显闻、富乐,选择回归自然、回归心灵生活,回归生命本身。这份生命取向惊世骇俗,我认为这是方山子之 “ 异 ” 第一层含义。 师:那么第二层含义是什么呢?在文本中,作者在 “ 异之 ”之前加有一个修饰词 “ 耸然 ” 大家注意没有?这是一个表程度的修饰词,这提醒我们,方山子之 “ 异 ” 还有更让作者感到惊讶的内容? 问题 8:方山子生活在穷山中的精神面貌如何? 生:怡然自得、自由自在、自我满足 师:你们怎么了解到的? 生: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师:这又不是写方山子的 生:这是侧面烘托 总结 2:做出一份弃富贵守清贫的选择对于通俗意义上的人生已不容易,而能在清贫中活得怡然自乐、活得通脱则更25 / 51 不容易。所以我认为方山子之 “ 异 ” 的第二层含义是:他安贫乐道,活出了一种人生意境! 1世道浑浊,人生不遇,弃富贵荣华;回归自然,回归心灵的生命取向让人惊异! 2不悔选择,安贫乐道,活出一份云淡风轻的人生意境,让人 惊叹! 四、疑难解析 问题 1 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 “ 俯而不答,仰而笑 ” 的情态? 【参考答案】这是一次很生动传神的人物细节刻画。俯仰之间是一份人生况味, 是一种人生姿态!不答是因为不遇的人生悲苦痛楚本不可答,然亦不必答,同是天涯人落沦;继而仰天一笑,那是方山子对待生命态度,笑对人生,放下沧桑,不以物伤性,自得人生! 问题 2 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26 / 51 【参考答案】为了突出其 “ 异 ” 于常人之处,荣华富贵弃之如敝屣。没有看的开的人恐怕很难割舍这些东西。方山子舍弃的是物质上的享受,却获得了心灵上的优游自得。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独特的品德与修养,及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赞语仅最后 “ 此岂无得而然哉 ” ! 提问:方山子无得吗? 明确:有得。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屋舍简陋而家人自得,尤其是曾经 “ 河东狮吼 ” 的柳氏做到这一点更不容易。 这个细节描写说明了什么? (转 载于 : 海达 范文 网 :方山子传总结 ) 提问明确: “ 一箪食,一瓢饮 ” , “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 。家人尚且如此,方山子可想而知。通过家人侧面烘托方山子形象。 问题 3文章结尾叙及光、黄间的其他异人,有何作用? 27 / 51 【参考答案】提升文本的广度,表达自己对方山子及其志同道合的所谓的 “ 异人 ” 们的欣赏之情。 异人 显于外:颠疯、肮脏; 常人 显于外:堂皇、冠冕 藏于内:清醒、高洁 藏于内:肮脏、污浊 五、探究拓展 余秋雨在东坡突围中这样写道: “ 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总不愿意去找他的麻烦吧 ?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越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一起 “ 乌台诗案 ” ,把苏轼贬到了黄州。苏轼在黄州的精神境遇,可用卜算子中的名句来道明: “ 幽人独往来,寂寞沙洲冷。 ”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苏轼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千古杰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产生了。而人物传记方山子传也是作者被贬黄州时 写的28 / 51 一篇托文言志的名篇,作者在与朋友对话,对话的核心是: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假如人生不遇,生命该如何取向?文中,方山子给出一份答卷:在世道浑浊,人生不遇时,不妨抛弃富贵荣华,回归自然,回归心灵的自由,安贫乐道,笑对人生,不以物伤性,活出一份云淡风轻的人生意境!这份答卷感动了大文豪苏轼。 材料补充: 1乌台诗案: 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从苏轼诗里一句两句的挖出来,断章取义地加给苏轼很大的罪名。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本 来是苏轼说自己没有把法律的书读通,所以没法子使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君,结果却被指是讽刺皇帝没能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29 / 51 东海龙王如果知道皇上体恤民情的一番好意,就把这钱塘江甚至把这东海变成万亩良田,那老百姓不就不去弄潮了。说苏轼是指责兴修水利的措施不 对。其实东坡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 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 树根在地底下是伸了还是曲了,我们不知道。只有潜伏在地下的龙才能知道。王珪跟皇上说,苏轼对您有不忠之心。皇上就是龙,他却非要到地底下去找那个什么蛰龙,这不就是谋反吗?宰相章敦实在看不下去,就说龙不一定非得是国君自 称,历史上有很多的人都自称过龙。宋神宗说,对,诸葛孔明不就自称 “ 卧龙 ” 吗?他也不是皇上啊!王珪无语。 2隐约的折射 “ 同是天涯失意人,何况相逢乃相识。 ” 可以说,方山子舍弃功名利禄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为,对宦海浮沉、抑郁遭贬的苏轼应该别有一番触动。结合作者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当寓有自己肺腑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而隐约的折射。 30 / 51 3苏轼融合了儒、道、佛的思想。但在他一生的思想中,则以儒家枳极用世的思想为主线。因为自始至终,苏轼一直没有放弃的是为官出仕以实现他的政治抱负。这就是他被贬黄州时所作的定风波中 “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所流露出的不畏人生风雨的自信和洒脱。 然而,当他在政治上将儒家思想碰得头破血流之时他便采取立足社会归隐的方式,接受佛、道物我相忘、精神 解脱的人生哲学及淡泊适意的生活情趣,并用佛、道思想的清风明月来抚慰自己失落的情怀,来求得心灵的暂时超脱与宁静。这就是他被贬黄州时所作的赤壁赋中 “ 飘飘忽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所流露出的对洒脱与超然心境的追求;这就是他被贬黄州时所作的后赤壁赋中 “ 梦一道士,羽衣翩跹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 所流露出的摆脱现实苦闷与失落的渴望。 所以,苏轼是借佛、道之柔,托儒家之刚,以儒家思想的面目,汲取佛、道 思想的内核,然后以儒家的形式表述出来,积极参与人事以达到个体理想的实现;而当理想与现实出现反差时,便常常表现为入世与出世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31 / 51 4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 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苏东坡突围余秋雨 方山子传检测 一、基础知识整理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犹见于眉间 3.指出下加横线词的用法并解释。 闾里之侠皆宗之 方山子怒马独出 4.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32 / 51 A 适 过岐亭 ,适见焉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徒步往来山中 庵居蔬食 二、达标分层训练 1对下列句中字意思的判断,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 慕:仰慕 B 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推崇 C 然终不遇 遇:对待 D 因谓之方山子 因:于是 2 对加横线虚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闾里之侠皆宗之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33 / 51 A 句相同, 句不同 B 句不同, 句相同 C 句不同, 句不同 D 句相同, 句相同 3下列句中属于状语后置句式的一项是 ( ) A 稍壮,折节读书 B 晚乃遁于光、黄间 C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D 因谓之方山子 4.下列各组中加横线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5.下列每组句子中加横线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蟹六跪而二螯 B C 34 / 51 D 方山子传教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提高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 2.鉴赏方山子的隐士形象; 3.领会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对方山子及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 课时 一导入: 苏轼在与朋友对话中谈到: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与不遇之变。假如人生不遇,生命该如何取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方山子传,看文中,方山子给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 35 / 51 二自主先学: 字音: 闾里 岐亭 方山冠 陈慥 矍然 少 时 见于眉间 阳狂 傥见之 通顺文意: 学生先自主学,后组内交流。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 ,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36 / 51 方屋而高,曰: “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 因谓之方山子。 翻译: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 “ 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 而在此? ”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翻译: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 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 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 37 / 51 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翻译: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翻译: 三分析文本 探究方山子人物形象 1.归纳概括:苏轼邂逅方山子后 “ 耸然异之 ” ,说说方山子有哪些异人之处? 38 / 51 明确:老朋友遭贬,竟不答而笑;方山子家 “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 做隐士而又面显 “ 精悍之色 ” 。既富又贵,却弃之如敝履, “ 独来穷山中 ” ,过 “ 环堵萧然的生活。 ” 2.小组交流:得知作者被贬原因,方山子的反应是 “ 俯而不答,仰而笑 ” ,他跟苏轼有没有共同遭遇,如何理解这个细节的丰富含义? 明确:共同遭遇:欲驰骋当世,然终期不遇 含义:表现他对世俗生活的深刻认识。他超常的精神境界使他看破了富贵的虚幻,只有保持精神上的自由特 立,才是实在的。幸与不幸,得意与失意,都是 “ 外物萦心 ” 的结果,还是毅然抛弃这些赘物吧!由此,古今的兴衰、荣辱、沉浮的界限,就都在这一笑中泯灭殆尽了。 四拓展提升: 面对挫折,苏轼又是选择怎样的人生? 【资料链接】 39 / 51 三处贬谪之地及年龄: 黄州, 44 岁 惠州, 58 岁 儋州, 61 岁 执事惠州,率众造桥;推广先进农事工具,建造水磨;施医散药,救死扶伤。到海南,给海南学子讲学,使得这块 “ 蛮荒之地 ” 开始 “ 书声琅琅,弦声四起 ” ,不久,海南人读书求学蔚然成风。海南岛至今还留有 “ 东坡书院 ” 。他一生屡被適迁,几乎每到一处,都勤政恤民,政绩斐然,深受爱戴,有的老百姓家里挂着他画像,饮食间祝颂,有的甚至建立生祠,念其功德。 对于两人的不同人生态度,请用一句话评价: 明确:方山子:不屈己志,归隐避世;苏轼:不屈己志,坚持到底。 40 / 51 探讨:哪种人生更精彩?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导入】 知道 “ 河东狮吼 ” 这个成语的意思吗?知道这个成语的来源吗? “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 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知道这个 可怜的 “ 龙丘居士 ” 是谁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北宋文学家苏轼先生的方山子传,全面了解一下方山子的人物形象。 【研读课文】 1、方山子何许人也?找出文中的信息句,并填写下表: 2、文中苏轼对方山子 “ 耸然而异之 ” ,那么方山子的 “ 异 ”表现在哪呢? 41 / 51 (一 )是他与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 少年 -血气方刚,一身侠气 成年 -折节读书,有志用世 晚年 -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二 )是生活态度的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 (三 )是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四 )是其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 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3、 “ 前侠后隐 ” 可以概括方山子的行迹,那么 “ 侠 ” 生动地体现在哪个情节?如此豪侠之人,为何要隐? “ 侠 ” 体现在 方山子西山怒马射鹊,与作者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42 / 51 为何要隐:原文 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有志于用世,却不得赏识任用,仕进无门,退隐以明志。 4、苏轼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记方山子其人吗?还是另有深意? 表彰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隐约折射,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的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寓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但方以文为祸,不便直言,于是隐约其辞,语多深婉。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5、 “ 文似看山不喜平 ” ,作文最忌平淡,请问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塑造丰满形象的? 一般人物传记写作常规:介绍人物姓氏 籍贯生卒年月、世系 生平行事。 本文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平 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乡43 / 51 里、家世、生平等。开始,只是粗略地介绍了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但其人真实姓名、家世、籍贯等均未介绍,让读者产生一种悬念,急于知道此人究竟是谁。接着,记叙自己在黄州跟他的一次巧遇,点明人物姓氏。随后追溯此隐士曾有过的年少气盛,最后说明其拥有的显赫家世。这样,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愈深愈见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 6、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 遭遇后,表现出 “ 俯而不答,仰而笑 ” 的情态? 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的,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 7、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 倒叙方山子少年时豪侠之气 8、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为了突出其 “ 异 ” 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44 / 51 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赞语仅最后 “ 此岂无得而然哉 ” ! 最后作者以光、黄其他 “ 阳狂垢污 “ 的异人来反衬方山子,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所谓异人的“ 阳狂 ” 之行乃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方山子不也正是如此吗?作者以疑似的口吻问他是否见过 “ 阳狂垢污 ” 的异人,其实,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异人。 9、第一自然段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语言现象】 1、通假字 前十有九年 犹见于眉间 45 / 51 往往阳狂垢污 2、古今异义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2、重点字词 与公侯等 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见其所著帽 3、词类活用 庵居蔬食 见方山子从两骑 4、文言句式 46 / 51 然终不遇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 鹊起于前 【总结】 【主旨】表彰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写作动机】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翻译】 47 / 51 方山子,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房地产项目认筹合作开发与分成协议
- 2025标准托盘租赁与智能化调度服务合同
- 2025版私人餐厅连锁经营区域代理承包合同
- 2025年不良资产投资分析与风险评估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新型防雷设施维护与保养服务合同
- 贵州省剑河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2025版水电工程水电材料采购与运输服务合同范本
- 2025版汽车油箱配件供应协议
- 2025版创新科技行业员工劳动合同模板
- 2025版连锁便利店店铺承包合作协议书
- 植物病虫害防治技能大赛理论题及答案
- 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儿童护理课件)
- 合同范本税代扣
- (正式版)SH∕T 3541-2024 石油化工泵组施工及验收规范
- 固废收购合同范本
-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卷
- 养老院合同管理制度执行记录
- 备战2024年高考英语考试易错点16 阅读理解:词义猜测题(4大陷阱)(解析版)
- 电动高尔夫球车使用手册(中文版)
- 施工配电房设置要求
- 《消防救援队伍作战训练安全常识100问》题库(249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