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名家政论文异同比较_第1页
唐宋名家政论文异同比较_第2页
唐宋名家政论文异同比较_第3页
唐宋名家政论文异同比较_第4页
唐宋名家政论文异同比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宋名家政论文异同比较摘要:本文首先对唐、宋政论文及其特点进行描述,其次对唐宋名家的政论文进行比较,通过对唐宋名家政论文的成就、政论思想和行文风格方面的比较,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不同的政治环境和生活背景造就出不同主题、行文风格的文章,但是名家们忧国忧民的胸怀是相同的。唐宋名篇中所蕴含的人生关怀、历史追问、民族气节、忧患意识、深挚情意等人文精神的丰富内容,正是市场经济所严重缺失,也是人们深层心理所需要。在解决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人文精神的遮蔽、道德伦理的失范以及其它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时,是可资借鉴的重要精神资源。关键词:唐宋;政论文;异同目录摘要11.引言22.唐代名家政论文及其特点22.1初盛唐名家政论文32.2中、晚唐名家政论文43.宋代名家政论文及其特点53.1 北宋名家政论文53.2 南宋名家政论文64.唐宋名家政论文比较74.1整体政论文成就比较74.2 政论思想比较94.3 行文风格比较105.结语12参考文献131.引言 当今时代的政治发展是社会的主要推动力,对于封建时期的统治来说,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水平,直接关系着其外交水平、国家影响力、人心向背等等关乎国家总体的重要内容。而各个朝代中具有代表性的政治家的政论文更是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时代发展现状,让我们综合了解政治家自身所持有的治国的观点、当时的社会现实、人民意识的发展以及国君统治的实际情况以外,更是给了当今的社会借鉴的实例。政治家正是结合自身的理解水平和政治取向,感悟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朝廷的统治状况,才写出的与时政紧密相关的政论文。唐宋时期,我国诗词歌赋达到顶峰时代,大多数文人政治家都是以诗词歌赋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政治和社会的态度,因此唐宋时期的政论文多是以诗词歌赋的形式呈现。唐宋作为我国封建统治的两大繁荣时期,对其主要政治家政论文的对比分析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的挖掘当时的政治条件对社会和人民所造成的影响,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深入的解析造成两个朝代鲜明的统治特征的主要原因。所以,对于这些政论文的研究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侧面,以及其中的可取之处和应该遭到摒弃的地方。比如在唐宋时期,各位思想家就意识到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内容。因此对于唐宋时代政论家异同的比较,对于当今政治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可以帮助我国的民众更加深刻的理解国家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提升了人民对于国家的信任度和社会的凝聚力。2.唐代名家政论文及其特点唐代名家的政论文多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它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的阶段,各个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安史之乱,是煌煌大唐的分水岭。天宝十四载之前,初盛是也;天宝十四载之后,中晚是也。而诗歌上初盛中晚的这一划分,与唐代的政治制度密切相关。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曾写道 “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道者,文之根本”,“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是反映政治的工具,政治对诗歌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唐朝,这种政治对诗歌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2.1初盛唐名家政论文初唐时期,政治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重勋旧向重文词转变,激发了文人们展示才华、张扬自我的精神。特别是贞观之治时期,君主贤明,社会安定,很多人都渴望建功立业,奋发向上的精神便成为初唐诗歌的灵魂。如杨炯的从军行和紫骝马,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上官仪的入朝洛堤步月,魏征的出关无不表现诗人胸中彭湃的激情、义气高昂,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的蒸蒸日上的景象相互辉影。二是宫廷政变屡兴,导致部分文人人格上的缺憾。武则天当政前后,各种政治力量斗争不断,许多卷入政治权力圈的宫廷文人也随之浮沉。当他们的政治幻想遭到破灭时,便将失败只能归咎于时运不济。王勃的别薛华、藤王阁,卢照邻的行路难,骆宾王的帝京篇便是“慨世道之变迁”、“伤一己之湮滞”的作品。 到了开元盛世,国家空前繁荣与强大。安康的社会,万国来朝的局面,为诗人们带来幻想的灵感,造就出大批浪漫主义色彩浓郁的诗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豪情满怀、天马行空的李白,他在望庐山瀑布中写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王维用“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大笔勾勒大唐鼎盛的威仪;杜甫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这些便是盛唐之下,个性张扬,人格解放的诗。另一方面,贞观年间,唐太宗和战兼用,与薛陀、吐蕃和亲,又“置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各部落酋长为都督,听其自治的。对散落在伊吾的西突厥则“于碛口屯粮,来者赈给,使者招慰,相望于道”。唐朝不仅保证了西北边境的安全,而且赢得了各少数民族的尊敬信任,太宗曾两次被尊为“天可汗”。这强盛的国力鼓舞了文人讴歌边塞功业的热情,而大事边功又给他们开辟了一条封侯捷径,也盛唐的边塞诗最为繁荣。它的基调乐观高亢,意境雄浑壮美,昂扬着英雄主义的情绪。它没有战争血雨腥风场面的细节性刻画,取而代之的是英雄人物意气风发的表现,以及边塞特异的习俗、壮丽的风光,让人倍觉新鲜的生活情趣。盛唐边塞诗中杂糅着渴求建功立业和思乡厌战的复杂情绪,却仍然能够保持雄浑开阔的意境。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岑参的忆长安曲,这些都突出反映了中华民族处于全盛时期精神风貌。2.2中、晚唐名家政论文到了中唐,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社会从繁荣走向衰落,危机四伏。在这动乱的时期,盛唐诗人那种浪漫豪爽的气质已成为过去,严峻、冷酷的现实使诗人们陷入郁闷、凝重、阴冷和忧愤之中。阴郁沉重成为中唐诗的基调,失落彷徨变成中唐诗人的心灵写照。中唐的诗歌也由盛唐时对大自然的赞美转变为在其中寄托精神的空虚;由对边塞战事的歌颂转变为一曲曲哀歌。如司空曙的金陵怀古,由南朝之弱联想唐王朝江河日下的国势,由庚信被留北朝联想到大历时许多文人的不幸命运,将庚信的伤心同诗人自己的伤心融为一体,曲折地表达其伤时哀世的苦闷心境。还有就是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春望、三吏和三别,李贺的秋来等,他们都表现了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深沉感慨,和不满现实,想逃避现实的心理状态。晚唐是一个动荡不安的衰世,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权贵基本上垄断了科举,壅塞了寒门子弟入政的道路,中小官吏和寒族微门备受压制。因此造成晚唐许多文人不容于牛李两党,沉入民间。由于诗人心上蒙着一层悲苦阴影,诗的气魄显得衰败、阴冷。如诗鬼李贺用“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写没落皇室子弟远支;一生处于牛李党争的李商隐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宣泄行将就木的惆怅;风流俊爽的杜牧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表达事物永恒,帝国衰亡的哲理,用“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怀念过去那种豪华浪漫的贵族生活方式,唱着情不自禁的末唐挽歌;备尝辛酸的聂夷中把“种花满田家,花发青楼道”的“公子家”和“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的田家苦乐对比描写,浓缩展现末世的腐败和没落。3.宋代名家政论文及其特点 3.1 北宋名家政论文北宋政治焦点的一个突出方面就表现在朝政内部的激烈党争上几乎所有的诗人都以政治家或政治参与者的身份卷入到党争之中,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是自觉主动地卷入,甚至就是倡导者而黄庭坚等苏门人士虽不太情愿卷入,但也无不被牵连进去。这就使北宋政论文在表现政治斗争方面具有了及时性、针对性和直接性,亦即很多重大的政治斗争都被及时、明确地写入文中。这种“写人”又绝非从旁观者的角度被动地“写人”,而是参与这些政治斗争的人直接将斗争的种种背景,过程和内幕都写入诗中,因而政论文反映的内容就更深刻,更见本质,由此产生的感受也就更真切。而且文章创作的高潮往往随着政治斗争高潮的出现而出现或者说每次大的政治斗争的到来,都有大量的文章来反映这种斗争。 北宋有相当大批士大夫文人深具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拿范仲淹来说,其首屈指代表人物。所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以及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政治襟怀,充分显示了心系天下、献身社会的崇高理念。此外幼年时代苏轼即“奋厉有当世志”,努力想成像东汉范滂那样一位清官贤吏。而王安石、司马光等新旧党争领袖人物,虽政见不同,但他们想要经邦济世、为社会干一番事业的初衷却又是相同或相似。因此综观北宋的士人,他们中的多人都富有政治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只消翻检他们大量奏谏文章,就可强烈地感知其“社会良心”。而在他们所写“小词”中,也偶会流露其关注时事、经世济时心迹。例如范仲淹镇守西夏边界时所写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就赫然出现了“燕然未勒”的惋叹;而在苏轼笔下,更出现了样豪迈词句:“受降城下紫髯郎,戏马台南旧战场。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 熙宁变法时期是北宋的第二个政论文创作高潮,王安石以一个大政治家的思想见识在文章中直接抒发自己的政治见解,不遗余力地宣传变法,歌颂变法,先后写下了兼并、收盐、省兵、发凛、后元丰行、歌元丰五首、河北民等直接干政诗。而反对变法的另一派则针锋相对地与之斗争,如苏轼就写了大量反对变法的文章,最后导致了著名的乌台诗案,险些因以诗干政而丧命。据乌台诗案载,苏轼直接反对或间接讥讽新法的诗歌就有几十首。如寄刘孝叔 一诗中写道“自从四方冠盖闹,归作二浙湖山主”明确地指责保甲法、方田法及变法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对新法的攻击也可谓不遗余力了。苏轼的这些诗,虽然多少反映了新法推行时的流弊,但也有很多夸大失实之处。而这恰恰正是诗人关心政治的突出表现,也是北宋政治给诗歌创作所打上的时代烙印。北宋士大夫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主要在其诗文作品反映出来,而词则基本远离了这方面内容,故直到北宋末年仍被局囿于那种莺莺燕燕、倚花柳狭隘圈子种,这不能不说是北宋词种缺陷和遗憾。3.2 南宋名家政论文 南宋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靖康之变”已在宋人的心灵上留下了耻辱的记忆。中原沦陷,南宋小朝廷靠屈膝求和、不思进取、偏安江南,加之岳飞等抗敌爱国英雄的被害,更激起了广大百姓和富有正义感、有民族自尊心的士大夫的爱国热情。诗词名家们也从此逐渐放弃了江西诗派“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取古人成言”的条条框框,使诗歌创作面向社会人生,反映多灾多难的时代生活,体现了民族的呼声。南宋前期的文人,大多出入江西诗派,或多或少地受到苏轼、黄庭坚诗风的影响。但时代的巨变促使他们对“江西体”进行认真的反思,放弃江西派那一套陈旧的创作原则与表现手法,去抒写以抗战爱国为基调的诗篇。从总的倾向来看,南宋前期的文章创作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诗歌创作有“尊杜”、“宗黄”开始转向师法自然,逐渐摆脱江西派末流的影响,表现出独创意识的觉醒;二是面向生活,创作题材有所扩大;三是忧时伤乱,爱国主义成为文章的主题。南宋后期,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和尤袤虽以卓越的诗歌成就力矫江西派末流之弊病,成为南宋诗词的突出代表。例如陆游的文章内容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爱国主题和日常生活的吟咏。正如唐宋诗醇卷四二所说:“其感激悲愤、忠君爱国之诚,一寓于诗,酒酣耳热,跌宕淋漓。至于渔舟樵径,茶碗炉熏,或雨或晴,一草一木,莫不著为歌咏,以寄其意。”抒发自己扫胡尘、靖国难,为恢复中原,统一祖国而呐喊,是陆游诗歌内容的首要特征。这类作品同时有两个侧面组成:一方面是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他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他的诗中始终贯穿的一个特征就是“拥马横戈”、“手枭逆贼清旧京”的豪情壮志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从这一精神出发,陆游激烈地抨击那些苟且偷安之辈和朝廷的妥协求和政策,这也是陆游诗歌的又一个特色。,随着“永嘉四灵”和江湖诗人先后出现,诗风才又发生了新的变化。永嘉四灵的出现,从文学角度来看,一是不满于理学家们“以道学为诗”的诗论主张,二是矫江西派之失,即针对江西派末流“资书以为诗”和形式上的生硬拗捩、追求平淡清瘦,而抬出晚唐姚合、贾岛与江西派末流对抗。徐玑、徐照、翁卷、赵师秀四人,都出于永嘉学派叶适的门下,均喜为近体,专工五律,注重白描,少用典故,不发议论,刻意求新,与欧阳修、梅尧臣、苏轼、黄庭坚以来至江西诗派的宋诗传统不一样。但由于他们的才力不足,四灵诗显得内容贫乏,局度狭小,情调凄清幽咽,成就不高,更无理论建树,因而随着四灵的相继殁世,便偃旗息鼓了。宋亡前夕,国难当头,民族忧患意识使一批爱国文人崛起于宋末文坛,文天祥、汪元量、谢翱、林景熙、郑思肖等爱国志士,奔赴国难,抒坚贞不屈之志,发“黍离”、“麦秀”之思。宋诗词至四灵、江湖,本已出现“衰气”,而宋末爱国文人却以时代的悲歌为宋朝政论文留下了光彩夺目的最后一页。这是历代文坛所罕见的景象。4.唐宋名家政论文比较 4.1整体政论文成就比较虽然在唐朝已经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现实主义文人。像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等,也有脍炙人口类似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等传世佳句。但动荡的宋代毕竟不能与强盛的唐帝国相提并论。不安的社会也就给诗歌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影响了诗歌在这一方面的发展。具体影响:其一,反映社会的广度不断加大。宋诗不但描写了一般的男耕女织田园式的生活,劳作的耕夫,织布女,而且扩大到像渔夫、纤夫、城市贫民、手工业者、各种工匠、小贩等其他劳动者。在梅光臣的陶者一诗中写到“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就描述了一个陶者烧窑制造砖瓦的生活情况。牵船人则是对拉船纤夫的描写。柳永的煮海歌中“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衣食之源何廖落,牢盆煮就汝输征”,就是对盐民艰苦生活的描写。在欧阳修的边户中“家世为边户,年年常备胡,儿童习鞍马,妇女能弯弧。胡尘朝夕起,虏骑蔑如无。邂逅辄相射,杀伤两常俱”,则是对居住于宋辽交界处的居民生活的描写。其二,反映社会的深度更为深刻、细致。例如张俞的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则体现了当时的一个社会现实:获者不劳!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还有吕南公的老樵,梅尧臣的汝坟贫女都是通过贫苦人民悲惨的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黑暗。还有为数不少的诗歌不仅仅局限于揭露统治阶级如何压榨人民,而是深入地剖析每一个阶层的生活状况。如梅尧臣岸贫就描绘的是居住在河岸边上贫苦人家的生活情况,真实地反映了北宋时期豪富兼并土地,导致许多农民陷入无地、无房、无食、无衣赤贫状态的社会现实。文同的织妇怨则是通过对织品在入宫进贡之前,受到监管无理挑剔、刁难和退回重织的种种磨难的控诉,揭露了当时劳动人民所受的残酷压榨。在这类诗中最为生动的是范成大的催泪行:“输租得钞官更催,踉跄里正敲门来。手持文书杂嗔喜,我亦来营醉归尔!床头悭囊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不堪与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费。”五十六个字,却有情节,有人物,展现了一个颇有戏剧性的场面,使人既感到可笑,又感到可恨、可悲。 唐和宋的政论文都是处在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宋诗词是继唐诗歌之后的又一个诗歌高潮。保存下来的宋诗词数量要比唐诗歌还要多。诚然,一个事物的成败好坏不能以它数量的多与少做评判,但它确实证明了它曾经繁盛的历史。人们推崇唐诗歌是对的,但因此而忘记或者贬低宋诗词则有背历史。因为经历过唐诗歌的鼎盛之后,宋诗词在继承时,另辟蹊径,从唐朝的感性过渡到理性,站在另外一个角度去解读社会,解读人生,解读文学。在我国诗歌史上,宋代虽然盛行词体,但诗体并没有因为朝代的变迁而消迹。史料表明,在宋人的心中,诗比词有更崇高的地位。因此本人仅仅是从两个时代的不同社会背景将唐诗歌和宋诗词进行粗浅的比较。毕竟,同是处于巅峰时代不同朝代的诗歌,其首先的差别就是社会所赋予的属实性,其次才是诗歌内涵本质上的区别。虽然如此,但是也不能笼统的断义为孰劣孰优,只能说是各领风骚,皆在中华民族诗歌史上划下辉煌灿烂一笔。 4.2 政论思想比较与唐代政论文比较,宋代大量文章更深刻地反映了宋时期的政治、社会状况。三百多年的南北两宋,因为其政局不稳,社会动荡,导致人们不能够安居乐业。而在大唐时期,却有一个相当安定、繁荣的社会局面。二者相比,宋代的诗人自然也就多了忧国、忧民的感伤情怀,自然而然地使诗的内容与政治挂上了勾。从以下几个方面更能鲜明地体现出这一特点。 第一,政治斗争方面。宋诗在政治斗争的表现方面,与唐诗,以至于与历代所有古诗相比,都显得更为深入。因为有很多重大的政治斗争,政治战乱都被及时地、明确地反映在文中。而且这种反映并非一个旁观者的论述,而是一个真正参与这些斗争的人直接将它们的种种背景、过程与内幕,都融入到了文中。这样的古文在反映其思想内容上也就更为自觉、更为深刻、更为本质了。由此产生的感觉也就更加真切。这也就说明宋代政论文在表现政治事件上具有及时性、针对性、直接性。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党争的空前激烈。尽管说,杜甫、白居易等诗人也写了不少有关反映当时社会,具有高度现实主义的政治诗。杜甫这类大部分是从被贬或辞职后的角度上去写的,从个人主观的判断与感受上去描绘的。退一步讲,就算有些诗人是在位的时候,也因任期短、官位低而无法直接参与大事。而宋诗人在这方面就比唐诗人略胜一筹。因为在激烈的竞争中,大批的高层政治家兼诗人都被卷入其中。比如王安石在熙丰变法时期,不遗余力地以诗歌的形式宣传、歌颂新法,先后写成了发廪歌元丰等,看似与政治无关,实则已经是参与政治的变法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赞同变法的,自然也就有反对的,苏轼就是其中之一。他所写的寄刘孝叔,讽刺了宋神宗、王安石对外开放、对内变法,本想富国强兵,实则加重了百姓负担,引起民间诉讼纷纭。 第二,由于特殊国情所决定的爱国主题。唐朝的国泰民安、国家强盛,百姓安居乐业,没有遭受到外族的真正威胁。所以国人丝毫没有要亡国的担忧,当然这并不能代表唐朝的文人就全无爱国之心。他们把伟大的爱国主义感情完全寄托在了对边塞的描写,以及歌颂祖国大好山河、壮丽景观上。虽然这些边塞诗、风景诗内容丰富、风格各异。但爱国思想,特别是把“国家”这个词作为一个明确的维护对象,而为之图存救亡、抗侮兴邦的思想,毕竟因为没有一个可以赖以生长的土壤而无法得到展现。鉴于宋代的特殊国情从北宋建国到南宋亡国为止,外患不断,战争不绝,国家的生死存亡一直受到严重的威胁,因而文中表现出的感叹国势衰弱,反对妥协投降,要求杀敌复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比唐诗要炽热和深切得多,也就不足为奇了。民族矛盾的极端尖锐促使爱国主义独占鳌头成为这一时期政论文的基调和主题,因而以如何保卫国家、收复国土为基本出发点的爱国诗大量涌现。例如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径,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在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体现出了精忠报国、死而无憾的爱国情感。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更以激昂悲壮的歌声,表现了广大人民的强烈爱国思想,成为南宋政论文的高峰。在这些诗中,不管是寄意恢复、立志北伐、批判苟生,还是怀念故土,众文人始终把“国家”的概念放在最高地位。 4.3 行文风格比较唐宋政论文都深刻体现着各自时代的烙印。由于唐宋两代的政治经济状况、思想修养和文化背景等不同,就造就了两朝的文风各有特色。(一)唐政论文有着唐朝社会自由、大度与繁华的情趣。唐政论文之所以昌盛,是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因素,再加之其本身的发展而形成的。唐朝国力之空前强盛,全国的大一统,民族意志得到极大的伸张,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尤其是唐承隋制,实行科举,科举考试以诗赋取士,采取宽松的文化政策。另外,唐朝统一全国后,鉴于隋朝灭亡之速,加大调整生产关系的力度,采取了补偏救弊的措施,缓和了阶级矛盾,实行均田制,轻徭薄赋,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经过一百多年,到开元天宝时期,经济繁荣达到巅峰。由于经济的高度发展,对外交通的四通八达,唐帝国成为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中外文化得到广泛深入的交流和融合。因此,唐诗便有了以下三个强烈体现其社会特征的表现:首先,唐政论文善言情。虽然,唐诗人如杜甫、韩愈等已有一些议论,但并非主流,其主要表现手法仍是抒情。由于时代环境的影响,唐人写文章多是直抒胸臆,或抒发理想豪情,或寄兴感怀幽怨。如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高昂激越;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飘逸豪放;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沉郁等都是唐人抒情的不同手法。在唐诗中,处处可感受到唐人强烈的情感。其次,唐政论文多以强烈、激情感受生活。唐人或慷慨激昂,直言胸臆,或深沉委婉,托物抒情,给人一种典雅醇厚、空灵潇洒的感觉。作者在表达情感倾向时多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显得率真蕴藉。最后,唐政论文讲究韵律节奏。如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式的圆润流畅;白居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生动活泼;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式的流丽和谐,都体现了唐诗语言诗化的美学特征。其中语言的明白浅切,无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或所造所写的艺术境界,都强烈体现出这一特征。(二)宋朝政论文有着宋朝社会睿智、稳重逐理的理趣。作为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散文凝聚了宋文化的全部特质,形成文化史上的一段独特存在。宋代文人不仅有强烈的政治意识,而且对人生、社会、文化有更为深刻的、睿智的理解,透彻的领悟。这主要体现着当时宋朝社会不同于唐朝的另外一面。宋文反映社会现实和体现其文学价值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宋政论文善说理,以理趣见长。在宋文中已少感受宋人的内心情感,代之是议论迭出的笔调和阐发人生中的各种理趣。宋人以诗词为武器,议论时事,干预政事。这是宋文的一个特点。同是讽刺统治者的奢侈享乐,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是直接微讽,而宋苏轼荔枝叹却加上议论,体现出宋诗好议论,把说理融入写景中的特点。哲理化倾向在欧诗中也有鲜明的体现。最典型的要数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宋诗词中有很大一部分篇是具有哲理性,高者为理趣,下着为理窟。其次,宋政论文多以冷静的态度去体察客观事物。以“才学为诗”,多用典,书卷气较浓,显得委曲精深。宋人主要是“资书以为诗”,广征博引,引典用故,讲究无一字无来历,显示了宋人高度的学术水平。这些在苏轼、梅尧臣、黄庭坚等宋代诗词人的作品中都有突出的表现。最后,宋政论文有散文倾向。这是唐政论文中没有的现象。即是把散文的章法、句法、字法引入诗中,结构手段、叙事方法和语言风格具有散文化倾向。相比唐政论文中明白浅切的语言,宋文的语言则较为委婉曲折,意境生新瘦硬。宋政论文把议论和散文自由表达手法引进诗中,善于使事用典,比喻新奇拗曲,在选词造句上讲究工巧,因此而破坏了文章的节奏,使政论文重现出松散的特征。5.结语唐宋的诗词歌赋题材丰富多彩,每一种题材的诗词歌赋都具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