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5 祭十二郎文 莲山课 件 m 教案示例一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熟读课文,读懂文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较为准确、清晰的了解。 梳理课文层次脉络,感悟课文的抒情基调。 教学过程 解题 祭文是一种文体,古已有之。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作如下界定: “ 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词也。古之祭文,止于告飨而已。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 ” 古文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 破了这一常规,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于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韵常规,破骈为散,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 “ 祭文中千年绝调 ” 。后世祭吊名作如李商隐的祭小侄妇寄文、袁枚祭妹文等都受其影响。 介绍作者及背景 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注意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深沉真挚的感情。 学生初读认准字音;再读体会感情。 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 检查朗读,看学生对课文字、词、句的初步理2 / 15 解。 自读课文,理清脉络。 再读首先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给文章分段并归纳大意。 小组讨论明确。 (有条件的可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直接展示成果。或者学生讨论明确,教师随之板书。) 总结文言知识 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重点体会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和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具体研习课文。 鉴赏韩愈散文边诉边泣,于叙事中抒 情的艺术手法。 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理解虚词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具体研习课文 提问: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指定一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多媒体显示: ()少年孤苦: “ 吾少孤 ”“ 惟兄嫂是依 ”“ 零丁孤苦 ”“ 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 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 。 ()为谋生聚少离多: “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 又四年, 遇汝从嫂丧来葬 ”“ 又二年, 汝来省吾,止一岁 ”“ 吾云汴州 ,汝不果来 ”“ 吾佐戎徐州 汝又不果来 ” 。 ()未老先衰: “ 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 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 。 ()子女年幼: “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3 / 15 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 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 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 。 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愤的? 同桌共同讨论后明确: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称颂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他紧紧围绕着叔 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但却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作者又不是纯客观的叙事,而是在典型事件的叙述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的方便,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 提问: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 明确: ()悲叹家族人丁 不兴。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族成员。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庭之事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 “ 无意于人世 ”呢? ()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 19 岁便离家到京4 / 15 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 25 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 29 岁才开始入仕途。到35 岁写作 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于是他便喊出了“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 的肺 腑 之 言 。 揣摩文章第 5 自 然 段 中“ 邪 ”“ 也 ”“ 乎 ”“ 矣 ” 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学生集体背诵第 5 段,然后找出这些虚词进行分析、讨论。 明确:作者悲伤之情无法抑止,又希望 “ 传之非真 ” ,因此在本段连用三个 “ 邪 ” 字,三个“ 也 ” 字 ,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三个 “ 乎 ” 字,表示虽不愿相信而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后连用五个 “ 矣 ”字,表明作者在理念上感到丧报书信决非误传之后的不情愿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二、艺术手法的体现 提问:本文作为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归纳艺术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后明确: 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祭文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形式上多采用四言韵文或骈文,篇幅短小,十分呆板。韩愈此文,完全突破了四言韵文和骈文的框框,用纯净的散文体自由抒写。为人们用祭文充分表达思想感 情提供了极大的方5 / 15 便。 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本文以生活琐事为依托,抒发了作者对侄儿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情感,并且采用了反复直抒的方法,让人读其文能想见其为文时边哭边写,痛不欲生的情状,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 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古文观止评此文: “ 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 。韩愈写这篇祭文,不是有意做文章,而是为了倾吐自己的真情,边诉边泣,所以他能作到情至笔随,字字句句皆从肺腑中自然流出,毫无雕饰之痕迹。 教案示例二 教学目的: 学习通过日常琐 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通过本文的学习,掌握祭文的写法。 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教学重点: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祭文的写法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理解导读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 ,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 “ 千古绝调 ” 。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二、韩愈和他的作品: 韩愈( 768 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 “ 郡望昌黎 ” ,故世称 “ 韩昌黎 ” ;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6 / 15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 “ 唯陈言之务去 ” ,对古文要 “ 师其意而不师其词 ” 。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 “ 韩柳 ” ,他是 “ 唐宋八大家 ” 之首。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 三、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丧父母 ,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起, “ 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 ” ,感情特别深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四、朗读课文:正音正句读 给下列词语注音: 不省()所怙()殁() 汴()州孥()薨() 嗣()位殒()生奴婢() 窆()尚飨()颍()水 给下列句子断句: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五、分析理解第一三段: (一)导析 一词多义辨析 致 A 乃能衔哀致诚 B 致敬亭于幕府 c 将成家而致汝 D 何意致不厚 E 余幼好书 ,家贫难致 F 老妇前致词 G蒋 干还 ,称瑜雅量高致 7 / 15 就 A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B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c指物作 诗立就 D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之 A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c 佯狂不知所之者 D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E 告汝十二郎之灵 始 A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B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c 庭中始为篱 ,已为墙 ,凡再变矣 D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E 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 舍 A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 B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c 至舍 ,四支僵不能动 D微楚之惠不及此 ,退三舍避之 E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F 屋舍俨然 理解文化现象 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 告汝十二郎之灵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 请归取其孥 明年,丞相薨 万乘之公相 (二)分析段落意义 概括这三段的意义: 答:第一段叙述我听闻侄儿去世准备祭奠的经过;第二段书写身世与家世之不幸的孤苦无依;第三段叙述两人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表现自己的悔恨和遗憾。 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 答: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间的深厚亲情,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 这几段总体是为了突出什么意 义? 答:突出与十二郎的深厚情谊,即虽为叔侄,实为兄弟。 六、作业:朗读课文,翻译前三段。 8 / 15 第二课时 一、分析四六段 (一)导析 一词多义辨析: 其 A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B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c 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 D 齐国其庶几乎 E 汝其善抚之 信 A 其信然邪?其梦邪? B 愿陛下亲之信之 c 此四君者 ,皆明智而忠信 D 低眉信手续续弹 ,说尽心中无限事 E 烟涛微茫信难求 然 A 呜呼!其信然矣! B 虽然,我自今年来 c 吴广以为然 D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穷 A 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B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 固将愁苦而终穷 D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 词类活用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遇汝从嫂丧来葬 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其传之非其真邪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 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区别古今意义: 明年,丞相薨 去年,孟东野往 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未可以为信也 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其无知,悲不几时 (二)分析段落意义 概括这三段的段意。 答:第四段感叹命运不公,痛惜诸兄之死;第五段痛惜十二郎之死;表现对十二郎的深沉的思念。 第四段写的痛惜诸兄之死,与本文主旨有何关系? 答:烘托自己内心悲痛之甚。诸兄死悲,十二郎死更悲。 二、分析七九段 (一)导析 一词多义分析 书 9 / 15 A 汝去年书云 B 乃丹书帛曰: “ 陈胜王 ”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E 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 以消忧 F书曰: “ 满招损,谦得益。 ” G 从余问古事 ,或凭几学书 比 A 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B 南方有比翼鸟焉 ,不比不飞 c 与天地兮比寿 ,与日月兮齐光 D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E比至陈 ,车六七百乘 ,骑千余 以 A 未始以为忧也 B 其竟以此而殒其身乎 c 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 D 使者妄称以应之乎 然 A 其然邪?其不然邪 B 其信然邪?其梦邪 c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D 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如 A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 B 日初出 大如车盖 c 窥镜而自视 ,又弗如远甚 D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2.区别古今词义 汝去年书云 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未始以为忧也 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 (二)分析段落意义: 概括段意 答: 第七段表现对十二郎的子女的怜悯; 第八段写自己对十二郎因软脚病不在意的惭愧之意; 第九段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日期 “ 无知 ” 的愧疚之情。 这三段中,一段以感叹结尾,两段以问句结尾,作者是在叹什么?又在感什么? 答:均是感叹十二郎的去世, 抒发自己的悲痛。 三、分析第十十二段: (一)导析 一词多义分析 食 A 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 B 食非多品,器皿非10 / 15 满案,不敢会宾友 c 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D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病 A 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 B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c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D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E 君子病无能焉 F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意 A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B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c醉翁之 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D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E 何意致不厚 长 A 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B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c今日被驱遣 ,小姑如我长 D举手长劳劳 ,二情同依依 E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F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G 茅檐长扫净无苔 H 府吏长跪告 I 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 下列各句中哪些字是通假字?怎样理解?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区别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则待终丧而取以来 然后惟其所愿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二)分析段落意义: 概括段意 答:第十段写对十二郎子女家属的安排及改葬之事;第十一段写自己对不能与十二郎同生死的悲痛之情,以及替他教子养女的愿望;最后一段再次表现其内心的哀痛。 这几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 11 / 15 答:替他处理家务后事;替他教子养女;反复表现愧疚之意。 四、分析篇章结构 全文开头几句是祭 文开头的固定形式,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 呜呼!吾少孤 ”至 “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 ),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从 “ 去年,孟东野往 ” 至 “ 其然乎?其不然乎 ” ),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从 “ 今吾使建中祭汝 ” 至篇末),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五、总结特点: 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偏 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正如林野在韩柳文研究法 韩文研究法中所说: “ 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 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 ” 使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欧阳修泷冈阡表、归有光项脊轩志、袁枚祭妹文等开辟新径。清代古文 家刘大櫆说: “ 文贵变 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12 / 15 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 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和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 “ 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 。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 “ 强者夭而病者全 ” ;老成得 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觉生命飘忽,倍增哀痛。 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 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如写闻讣的情景 ,从 “ 其信然邪 ” 到 “ 未可以为信也 ” ,再到 “ 其信然矣 ” ,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心理状态。末尾 “ 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 ” 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这一切又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13 / 15 撼人心的力量。 探究活动 祭文中 “ 直抒胸臆 ” 的常见方法研究 研究方法: (1)泛读名篇:祭妹文 (袁枚 )、祭石曼卿文 (欧阳修 )、哀盐船文 (汪中 )。 (2)比较阅读:袁枚的祭妹文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进行比较阅读。 (3)初步归纳:回忆与 逝者交往之事;设想自己本应早亡,反跌出对逝者的悲痛之情;对逝者后事的交待和安排等。 参读篇目: (1)同 “ 方法 (1)” 。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散文部分 ),上海古籍出版社。 比较袁枚祭妹文与韩愈祭十二郎文两段文字在写法上的异同 (一)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入户,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 。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外研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Module10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03
- 特征数及抽样方法(新高考地区专用)原卷版
- 碳、硅及无机非金属材料(知识清单)-2026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原卷版
- CN120202920A 一种水培作物的根温智能调控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 CN120197406A 基于风浪耦合作用的施工船舶作业参数优化方法及系统
-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下册UNIT5单元过关卷(含答案)
- 2018年1月国开电大法学本科《国际法》期末纸质考试试题及答案
- TPM全员生产维护精要
- 2025版商场租赁合同:融合智能系统及数据分析
- 2025年度电子商务营销合作框架协议范本
- 2025-2026学年人美版(2024)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P157)
- 点胶正式员工考试及答案
- 数学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校本作业
- 中国园林史全
-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件
- 雕塑基础教学课件
- 沥青混合料低温弯曲试验2002363
- 《普通逻辑》全册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含原题)
- 新版(七步法案例)PFMEA
- 01血涂片、红细胞形态PPT课件
- 高二年级开学学生大会年级主任的讲话[00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