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篇读论语心得.docx_第1页
3篇读论语心得.docx_第2页
3篇读论语心得.docx_第3页
3篇读论语心得.docx_第4页
3篇读论语心得.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篇读论语心得篇一关于阅读,我曾经听到这样一个观点:“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意思就是说,如果阅读高品位的作品,我们得到的仅仅是“中”,如果在“中”的层面阅读的话,我们得到的只是“下”。如果我们所读的书是在“中”或者“下”的层面,那即使我们读了不少的书,也不会有生命意义的提升。也不会有因阅读而感悟生命快乐的飞越。基于这一点,受余丹论语心得的影响,我逼迫自己利用假期读完了论语这本书。说实在话,读完了这本书,我没有感觉自己有多大的飞跃。因为我第一遍读的时候,很多的时间都花在“校准字音,弄懂字面意思”的上。尽管如此,我还是简单的谈谈我自己一点儿小小“得”吧!第一,增长知识。比如 “周朝的六艺教育”,以前听过“六艺”,但不知道具体是什么,读了论语之后就明白了为何说,“礼射观人品”等等。又比如,“登堂入室”我以前只是认为“堂”就是前屋,“室”就是内室。读了论语里面“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才明白,原来登堂入室是圣人教育步步引进,由浅入深的教学层次,他们分为入门,上阶,登堂,入室。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在这里就不一一说了。第二,了解历史。论语佐证了春秋时期一个阶段里的历史真实。论语记载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里面很大篇幅记载了孔子的言论、行为,透过这些可以看到春秋时期的孔子所处的历史环境、所经历的历史事件。尽管很大部分内容是孔子和弟子们的问答,有的是与诸侯国君、卿大夫或其他人士的问答,也有孔子弟子的一些言论,但这些足够让我们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和人文环境。第三,汲取智慧。比如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第四,有感于“仁”。有人宣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孔子在这部书中,主要是宣扬“仁”。“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在论语中有处于重要位置。简要分析一下孔子关于“仁”的思想。例如“仁者爱人”的思想我们都很熟悉,短短四个字,我想其中至少包含了三层意思:其一,要做仁者,就应当学会关爱别人;其二,作为仁者,就要有相应的高尚品质,爱人就是最好的表现;其三,爱人,可以理解为友好的与周围的共处,这四个字无疑又是在教我们交友的方法。“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益友如纯良的美酒,愈品愈浓,和这样的人交往,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品德,去除内心的杂念,“良师益友”这个道理大家都是明白的,和品德高尚的人交往会丰富自己的思想境界。此外,孔子认为能做到恭敬、宽容、诚信、聪敏、慈惠这五种品德的人也就可以称得上是仁者了。论语这样一部“大部头”的书,初读一遍,不知道自己是否算是“入门”,“上阶”?期待着自己也能“登堂入室”!篇二自幼就常听人说:“为人处事要谦虚,三人行,必有我师。”当时只觉得非常有道理。但并不知出处。随着岁月的流逝,知识的增长。对论语的了解就更多了,我带着对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疑问,决心细细拜读这部中华文华的瑰宝论语。 我在准备细细品味前觉得它一定很深奥,但开读后,我的感觉却是快恰恰相反。真是治世名言,简练精准,含义深刻。论语一书中主要记述了孔和其弟子的言行,从中反映孔子的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仁”、“礼”。在读论语中最能打动我的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针对不同的素质基础;自身的优缺点及品德修养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不同的教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思想。在论语的第十二篇颜渊中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针对不同的人就给出了不同的回答,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人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当仲弓问怎样才是“仁”。孔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自己不愿意要的也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诸侯的朝廷上没有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有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说的去做。”当司马牛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对于不同的人问同样的问题,孔子给出了不同的回答。这是因为颜渊学问修养比较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具体应该怎样做,应注意什么,提出了具体要求。这里体现的不仅有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更体现了孔子对弟子的高度责任心。 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老师的我,我的理解就是,要正确客观的去了解你的每一个学生,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而个别差异的因素又有很多,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去观察,要有足够的爱心去理解。一个学生可能在一方面表现出长处;而在别一些方面就会再现出短处;有的善说;有的善写。教师一定要像孔子一样,对自己的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分析。以发展的眼光区别应对,因材施教。从每个孩子的实际出发,制定方法措施。最后使每一个学生的素质都得到发展提高。 论语 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我觉得这就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座右铭。首先我们始终要默默记住自己的职责和所学的知识,时刻保持终身从教时刻学习的理念,必须要不断的学习更新,要真正做到学而不厌,才能符合教师这一神圣的称号。不能总是满足于现状,不求更新,要真正做到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长流水。争取给学生的每杯水都是清澈实用的。而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增长智慧,不断完善自己做到与时俱进。 毛主席说过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这们应取这种态度。我觉得教师更应如此。“学而不厌”是基础,“诲人不倦”才是我们的具体工作。也就是说“学”是为“诲”服务的,“不倦”是我们的工作态度,所以说教师要做到有爱心和耐心。时刻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处处以学生为主体。用爱去呵护学生。还应做到有耐心,我记得我们读师范时的校训就是:“德高为师,学高为范”。高尚的品德修养是教师的必备品质,因此教师要学会宽容,要时刻有燃烧自己的奉献精神。走上三尺讲台我们是文化的传播者,走下讲台我们是社会文明的示范者。也许是职业的本能,在读论语时才会有如此见解。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中国历史上从汉武帝开始就罢除百家,独尊儒学。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的渊源博长。除了求“教”为“师”外论语中还有许多丰富的知识和观点,如论语中的交友观,就值得我们去挖掘深思,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还有像:“父母在,不远游。”“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任重道远,死以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等”。 论语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去细心品读感悟。由于我的学识尚浅,只能暂时有此心得体会。篇三论语是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与他的学生日常言语所撰写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思想上主张仁,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就是因为有孔子才会有今天的论语。论语集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于一身,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所在。宋人赵普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一书的用处之大了。 论语的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孔子对政治的见解、对社会的设想、对教育的主张,也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事方法。论语语句言简意赅,哲理深蕴,发人深省。不少语句历代沿用,已成为格言或成语,如:吾日三省吾身、见义勇为、既往不咎、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举一反三、任重而道远、欲速则不达等。有些片段,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颇具抒情意味。 论语教了我们许多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是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还教了我们许多修身做人、为人处事的态度,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一、天地人之道孔子说:天人合一。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这就是我们学习这本书后,我们应该追求的和谐。孔子教育学生时态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谈到怒指得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给别人干。而仁解释是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当看到这里我不敢问自己我对别人做到仁了吗?我只问自己对自己学习、交友做到仁了吗?我真的从心里关爱我的身边的人吗?真的做到了解每一个身边人吗?我认真的审视并认真反省了自己。二、心灵之道于丹在心灵之道中这样说道: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而且要用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弥补遗憾。因此我们在与人接触的时候要先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不要把自己不良的情绪传染给别人。平静自己烦躁的心情,于丹是这写到的当不幸降临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尽快的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不仅我们有一个好的心态,还要把这种好的心态传播出去。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更加重要。要明白在这个时代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一个坦荡荡的胸怀。三、处世之道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是相对独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我们如何和自己周围的人相处呢?如何适应这样的社会?于丹在论语心得中是这样说的: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最美的境界。除了有正确的交际观点,我们在为人处世上还要自我做起。在与别人交谈或评价他人时要先考虑一下自己是否有资格去评价他人。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世上应该时时刻刻要遵循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出的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在学习中努力做到少说多做,做事要积极,说话要谨慎。在遇到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用这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处世心态要约束自己要求自己。并贯穿到教学中去,使学生能从自己的观念中提前适应社会。无论以后在社会中做什么工作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四、君子之道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就孔子提出的君子谈了自己的三点认识,她认为作为君子要具备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做一个善良的人,不怨天、不尤人。第二种境界是无恒产而有恒心。第三种境界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首先是第一种境界,我认为做一个善良的人不只是君子应具有的境界。而且还是我们为人的根本,做人的标准。可能我们无法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但是于丹告诉我们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要让我们的有限生命在苛责外在的世界中度过。另外不要只一味的抱怨外界的环境,我们自己的身上也需要这种苛责。五、敬孝之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六、求学之道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