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论文)武汉光谷产业集群学习机制研究.pdf_第1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武汉光谷产业集群学习机制研究.pdf_第2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武汉光谷产业集群学习机制研究.pdf_第3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武汉光谷产业集群学习机制研究.pdf_第4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武汉光谷产业集群学习机制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摘 要要 近年来,产业集群的发展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起到巨 大的推动作用,构建和完善产业集群内部学习机制成为影响产业集群发展,提高员 工素质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动力有赖于具有激励力的学习 机制。在光电子信息产业成为高科技产业发展主流趋势的今天,对武汉光电子信息 产业集群的学习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基于学习理论研究,结合作者对武汉光谷内企业的调研,对产业集群 的发展实践和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进行了回顾,根据我国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特 点,系统分析了构建武汉光谷学习机制的理论基础。 其次,通过对集群成员学习过程的分析,在垂直角度、水平角度及辅助服务环 境三个学习层次的研究基础上,构建了产业集群的学习层次空间,提出了产业集群 内成员的学习速度来源于确定的知识传递路径的观点,得出了创新产业集群学习机 制,应以构建和充实产业集群知识库,形成开放式的区域学习网络,实现知识创新 为目的的结论。 然后,根据武汉光谷内成员学习的资源现状,对其学习层次进行了较全面的研 究探讨,提出知识资源共享性及互补性、人力资源管理、集群文化氛围和集群网络 化建设等激励武汉光谷成员学习的因素。 最后,通过对武汉光谷成员学习现状的分析,针对构建武汉光谷学习机制过程 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武汉光谷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 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武汉光谷 产业集群 知识管理 学习机制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 acts a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economy and enhance the ability of the natives innovation. establish and consummate the learning mechanism of the internal cluster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 and advance the diathesis of the employee. depend on the research, the power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 based on the learning mechanism with incentive. so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 deep research on the learning mechanism of china optical valley in wuhan, which is great help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 first, based on the theory research, combine with the investigate that author did in wuhan optical valley, this paper review the research in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aim at the character of the optical-electricity industrial cluster, analyze the base of the theory, which establish the learning mechanism of wuhan optical valley in china. second, depen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in cluster, and based on the three learning layers that are vertically aspect, horizontal aspect and assistant service circumstance of the industrial cluster. we established the space which include the learning layers of the cluster, find that the learning speed of the cluster members is based on the doubtless route of the knowledge spread, and have the conclude that the innovation of the learning mechanism is based on the fulfill of the knowledge renovation by establish and substantiate of the industrial clusters knowledge database and form the open region learning network. third, depend on the learning resource status quo of the wuhan optical valley in china, investigate its learning mechanism in the round. we find that there is some factors could incentive the learning of the member in wuhan optical valley, which include the share and supplement of the knowledge resourc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culture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i environment and network establish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 last, according to the analyses of the learning status of the member in wuhan optical valley, aim at the problem that occurred when the learning mechanism constructed, combine with the research to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wuhan optical valley.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s are presented. keywords: wuhan optical valley industrial cluster knowledge management learning mechanism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绪论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 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 21 世纪,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竞争优势,目 前国际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竞争的焦点已经从微电子技术转变为光电子技术。作为光 电子技术的系统集成,光通信、光存储、光电显示、光电输入和输出系统技术的兴 起和它们在近 20 年来飞快发展,已使人们认识到光电子技术的重要性和它广阔的 发展前景,并且成为光电子领域的支柱产业。光电子技术在信息应用方面具有许多 优势:通信容量大,通信成本低,信息传感度高,环境适应性较好,应用前景广阔 等。可以说,光电子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产业之一。 2001 年世界光电子的硬件产业产值已达 1700 亿美元。我国大陆和台湾近几年 光电子产业的上升速度都达 50%,各有近 100 亿美元的产值,占世界市场的 10%。 我国光电子器件的发展与国外相比,一般晚 510 年。虽然近期北美经济衰退会对 我国光通信产业带来影响,但对当前我国国内市场影响不大。我国巨大的通信市场 和加入 wto 后,将给光纤通信发展带来商机。当前光电子器件仍然属于劳动密集 型产业,我国廉价劳动力和优惠的条件,给发展光电子器件产业创造了条件。可以 预见,不久的将来,我国将成为国际上重要的光电子器件产业基地之一。纵观我国 光电子器件产业,虽然生产单位不少,但目前大部分是购买散件组装,而且尚未形 成生产规模,难于应付加入 wto 后国际竞争的需要。因此,应加大投入力度,研 究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尽快形成生产规模,除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外, 还要抢占国际市场,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从世界范围来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光电子产业往往呈现出明显的产业集聚特 征。美国在图林布地区创建了全球第一个“光谷” ,启动了“激光核聚变”计划; 法国在阿尔卡特研究中心内成立光电子学研究开发中心;英国在实施“阿维尔计 划” ;日本在实施“激光研究五年计划” ;德国也在实施“激光 2000”国家发展计划。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这些发达国家建设“光谷”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各省市所借鉴,因此国内光电子产业 的发展也建立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如:湖北省的“武汉中国光谷” 、吉林省的 “长春中国光谷” 、广东省的“广东光谷” 、安徽省的“合肥光子科学岛” 、福建 省的“福兴百亿光电园区”及重庆的“重庆光电产业园”等1。 产业集群作为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间组织形式,其竞争优势相对于单个企 业组织主要表现在:通过规模经济的方式,能更有效的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率; 企业之间的竞争及相互模仿降低了生产成本,优化了技术及管理方法;集群的持续 创新能力优于单个企业,激励了学习机制的良性发展;作为高科技企业,其竞争风 险高于其它企业,而以集群的形式能降低企业进入门槛,促进企业孵化。 与此同时, 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能充分通过其技术学习、 资源共享、 网络建设、 集群内相互信任及协调等机制更有效地配置资源。而且,光电子产业往往集聚于科 研院所及高校附近,具备很好的科技创新能力及人才流动优势。因此,产业集群无 疑是目前促使该行业高速发展的良好模式。 在全球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和规模经济环境影响下, 2000 年 12 月 12 日由国家 计委组织的专家组通过了将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成为中国光电子信息 产业和生物工程产业基地的评审,并以“武汉中国光谷”命名(以下简称“武汉 光谷” )2。武汉光谷在发展光电子器件产业方面有着明显的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 具备良好知识流动基础和学习能力,应该因势利导,抓住机遇,不断自主创新,按 照“水平最高,规模最大,速度最快,人才最优”的发展方针,尽快把武汉光谷建 设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1.2 研究目的及现实意义研究目的及现实意义 高科技企业站在科技研究应用的前沿位置,发展的先决条件就是技术创新。在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中,我国政府把自主创 新作为国家战略,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产业集群中,创新主要体现为通 过组织间的合作与交流来实现知识的产生、传递和交流。这种创新是基于学习机制 基础上的,目标就是创造学习型企业。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产业集群通过集体学习在群内企业间和机构间传播、创造和积累新的技术和组 织知识。这种本地化的集群学习机制成为许多成功的产业集群的共同特征3。从这 些产业集群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产业集群大都集聚于高校或科研院所附 近,具备坚实的企业知识学习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 虽然目前武汉光谷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企业空间集聚,但大多数是通过依托 光谷内众多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成的一批中小企业及依靠优惠政 策吸引企业进入而形成的地理上的集聚。虽然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有一定的知识交 流,但这种知识溢出及知识使用缺乏主动性,产业集群没有形成自身所独有的知识 管理特色。同时武汉光谷成员之间的知识流动方式和渠道较少,限制了集群内企业 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不能形成足够的规模经济的优势。此外,较低的技术成 果转化率和转化速度也局限了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对构建和完善 武汉光谷学习机制进行深入地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完善武汉光谷的学习机制,使其成员产生创新学习的主 动性, 加快产业集群内部知识流动的速度和效率, 促进科技转化率的提高, 实现 “学 习型企业”的目标。 研究武汉光谷产业集群学习机制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1)从理论上进一步探讨产业集群的学习过程,从而指导武汉光谷学习机制 的研究,为光谷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针,并提出可行措施和建议。 (2)优化使用产业集群的知识资源,建立共享知识库,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 知识规模效应,实现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目的。 (3)通过完善学习机制,使武汉光谷不仅对华中地区的人才产生强大的集聚 力,而且更能吸引其他地区以及国外优秀人才,为员工个人职涯发展提供良好的平 台,使武汉光谷成为高科技人才集聚的中心。 1.3 本文研究方法及框架本文研究方法及框架 本文基于文献阅读的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对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及知识管理的 模式比较, 对武汉光谷的学习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同时结合定量分析方法,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的各项统计数据,对武汉光谷的学习机制进行研究,分析了面临 的竞争形势及发展方向,并提出改善建议。 本文的研究主体分为五个部分(如图 1-1 所示) 。 (1)绪论:介绍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指出了武汉光谷内企业开展 组织学习、塑造“学习型企业”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本论文的论文结构及所采用 的研究方法。 (2)理论综述:通过对产业集群及知识管理理论研究的综述,针对武汉光谷 所特有的高科技产业集群特色,对我国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及学习特点做出 比较分析。 (3)产业集群学习机制的构建:根据对产业集群学习机制的前提条件及作用 的研究,分析产业集群学习机制的学习层次及学习过程。 (4)武汉光谷学习机制的分析:通过对武汉光谷的发展及资源状况的分析, 以建立终身学习机制为目标,论述武汉光谷学习机制的层次,研究促进其成员学习 的激励因素。 (5)探讨武汉光谷学习机制的发展对策:总结了目前武汉光谷学习机制的激 励因素,并据此分析其障碍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措施。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图 1-1 论文主要框架 武汉光谷学习机制 研究背景及现实意义 我国光电子产业集群的 发展及学习特点研究综述 产业集群及其知识 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集群 学习机制的构建 武汉光谷 学习机制现状 构建武汉光谷学习机制 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概述产业集群理论研究概述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首先出现于迈克e.波特 1990国家竞争优 势一书,波特所定义的“产业集群”就是“某一特定领域内地域内互相联系的、 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 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 ”4 各国学者对产业集群采用了多种称谓,如“地方企 业集群 (local cluster of enterprises) ”、 “地方生产系统 (local production system) ” 、 “区域集群 (regional cluster) ”等。 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及集聚效应的研究发现, “在 自然资源或区域优势内的企业为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而大量集聚,这些企业间 的合作是成功的基本保证” 5。 国外学者们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动因提出了各种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产业 集群的形成6,7(详见表 2-1) 。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分析,可知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受到 多个因素的影响,如市场环境、区域发展、创新能力等。对于不同的产业,在不同 的时期及产业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影响作用不一。 此外,国内的许多学者也不同角度对产业聚集现象进行了研究。王缉慈从区域 经济角度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了新的制造业活 动、零售和消费服务业及税收增加的角度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8;叶建亮从 知识溢出角度认为知识溢出不仅决定了集群的规模,也影响集群组织内企业的生产 函数9;宁钟(2001)将空间经济因素与企业集群的人力资源及技术需求联系起来, 分析了集群对技术吸收和人力资本积累之间的关系10;陈剑锋(2003)从产业集群 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角度研究分析,认为产业集群是由生产网络、知识和社会网络构 成,其社会资本的价值决定了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1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表 2-1 产业集群形成动因的理论研究 理论 代表学者 形成动因 理论内容 马歇尔 (19 世纪末) 外部 经济 理论 克鲁格曼 专业劳动力市场 辅助性工业 信息的溢出 从产业水平上的行业规模经济的角度来 研究特定区域某一产业的比较优势。 韦伯(1909) 胡弗(1948) 聚集 经济 理论 巴顿 区域因素 聚集因素 将聚集经济视为生产区位的一个变量,企 业自身的发展壮大及相关企业的集中化 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创新 理论 熊彼特(1934) 创新能力 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产业环境促使了产业 集群的发展。这种环境有利于知识的积累 与学习的加强,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创新 风险。 增长极 理论 佩鲁(1970) 政府部门 创新性的企业 政府对主导产业或专业化企业的投资建 设,会产生围绕这些关键性产业或企业的 聚集,最终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交易 成本 经济 理论 科斯;威廉姆森 20 世纪 70 年代 交易成本 产业集群这种中间性组织形态是在交易 成本最低化的利益驱动下形成的。这种交 易成本与人的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行为及 资产专用性相关。 斯科特(1988) 新产业 空间 理论 斯托伯(1997) 外部规模经济 范围经济 新技术的出现特别是柔性生产技术使企 业可实现小批量生产,外部规模经济通过 改善企业与当地的劳动力市场和制度间 的交流进一步得到促进。 新竞争 优势 理论 krugman (1991) 经济规模 经济规模及供应链的前后关联可以使产 业集群自我持续集中,更有利于竞争优势 的形成。经济规模与产业集中现象成正 比。 新经济 增长 理论 lundvall(1988) freeman(1995) 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决定了区域竞争优势,其要素 有:市场需求、生产要素、相关支持产业 以及同行和替代产品竞争者。地理上的集 中可以使这些要素产生相互增强的作用。 通过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可以发现产业集群的特征为:产业集群在地理上高度 集中,具有区域上或资源上的某种优势;产业集群有自己的主导产业;产业集群内 的知识共享及技术创新非常活跃;产业集群包含了企业之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以及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与对外界环境的依赖及影响;成功的产业集群往往具备本地化的研发和教育机构。 2.2 基于产业集群的知识管理及创新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的知识管理及创新研究 生产活动全球化所带来的变化使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刚性生产方式转向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柔性生产方式。由于动荡的市场环境和现代柔性技术的发展,产 业集群的研究发展也逐渐趋于动态化、专业化。高科技的不断创新以及经济环境变 化速度的加快,使企业竞争势头转向知识管理。传统的企业学习模式已被区域化的 信息生产和技术服务所取代。 知识管理的研究主体是知识。产业集群内知识的特征具有如下特征: (1)隐性。显性知识可以通过书本、媒体、网络等手段获得;而隐性知识难 以编码,高科技集群内的隐性知识占据了整个集群知识的绝大部分,其个人属性极 强。 (2)地域根植性。显性知识随着技术的发展使其交流更方便,因此隐性知识 对于企业的竞争优势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地理上的接近使隐性知识的交流较为 便,促进了知识在相似技术的区域化产业的聚集9。 (3)分散性。产业集群的知识系统是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之上的知识载体, 知识的分散使掌握知识个体的知识宽度减小,而知识深度加大。 (4)边际效益递增。知识在集群内的传递和使用过程中,不仅没有损耗,而 且会由于知识资源的积累、共享而增加10。 iris berdrow 和 henry w. lane 分析企业的知识管理时,将企业内部的知识流动 分为知识转移(transferring) 、知识转化(transformation)和知识收获(harvesting) 三个过程11。金镭认为集群内的知识管理表现为知识的集聚、知识的重构和知识的 涌现三个过程12。 根据产业集群的形成动因,产业集群的学习机制应有利于知识创新及交流。针 对集群知识的管理过程,国内外学者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研究,集群学习的软 环境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13-15(如表 2-2 所示)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表 2-2 产业集群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 研究学者 影响因素 具体内容 sazenian (1994) 文化氛围 文化氛围的营造 (集体学习、 网络合作和鼓励冒险的创新文化) 是集群内知识管理的支持因素。 keeble (1999) 机构建设 企业外的公共机构在完善集群制度建设、促进合作和交流等方 面起到了推动集群学习的作用。 弗泰恩 阿特金森 (2000) 社会资本 信任、规范和网络化的社会资本通过知识交流与技术合作提高 了集群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盖文启 王缉慈 (1999) 技术创新 企业、科研机构、大学、政府及中介服务机构对技术创新的力 度直接影响集群内企业的区域竞争优势。 魏江 (2004) 人才流动 合理的人力资源资源的流动比例有利于知识溢出。过于刚性的 人力配置会阻碍技术创新,而过度的人才流动会导致集群内企 业学习绩效的下降。 周霖 (2004) 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业群的集聚规模。它与产业群 的空间分布成正比,从而影响了集群的知识管理模式。 胡锦涛在 2006 年 1 月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讲话中强调,将“建设创新型国 家”作为本世纪头 20 年的重大战略任务。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所提出的目标,创新 网络(innovation network)和社会文化环境(milieu)的建构成为企业尤其是高科技 企业学习机制的重心。 创新是多方面的,根据熊彼特(j .a . schumpeter)的定义,创新包括五种情况 17:产品的创新及产品质量的改进、生产方法的创新、市场的创新、供给来源的创 新及企业组织形式的创新。而对于产业集群而言,创新还意味着集群协作与竞争方 式、群内企业的组织结构的创新。创新的结果往往提升了竞争的层次,将竞争从成 本竞争提升到差异化竞争,从而能够保持持续的竞争力。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产业集群的学习机制对于集群创新能力与整个区域的经济活力有着显著的关 联性,从拥有创新意识、快速获得资源、减少创新风险及具备创新压力等方面促进 了创新16。地理上的接近使集群中的企业拥有认识创新的良好机会,同时通过参与 供应商及其他合作伙伴的创新过程,可以更便利地获得快速创新所需资源。集群内 便于组织协调,降低了创新成本,减少了创新风险,持续的竞争压力也能推动集群 内企业不断创新。 2.3 我国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及学习特点我国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及学习特点 光电子信息产业是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产生的以知识密集的智力资源为基础的 经济,它充分利用了信息的生产、传播及创造,通过对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源的合理 配置,努力实现高新技术和服务型的产业体系的不断更新。光电子企业依靠很高的 知识水平,通过专业化的生产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这些企业通过地理 上的集聚建立各种的互动联系和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在创新方面具有更大的能 力,更有效地增加了国际竞争力。 1987 年我国将信息光电子列入“863”计划后,光电子信息产业有了很大发展。 在世界光电子信息产业从 2001 年开始步入低谷之后,中国光谷逐步占据了国内光 纤光缆产品 50%、光电器件 40%和能量光电子产品 40%的市场,并在全球光电子信 息产业中分得了 8%左右的市场份额,达到了光电子信息技术发达国家的水平。 由于政治以及国家间的利益冲突等原因,许多发达国家对中国进行高技术转让 的严格限制。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可以依靠技术引进迅速缩短差距,提高产业技 术水平,相比之下,我国技术引进的环境比较差。 “巴黎统筹委员会”以及美、日 等 33 国签署的瓦圣那(wassenaar arrangement)协议等对中国的技术限制做出了十 分严格的规定18。 美国在技术转让问题上对中国一直采取歧视政策, 2001 年美国商 业部总共收到了 1294 件对华技术出口申请,只有 72%被通过。2002 年,美国审计 总局发表了“对中国进行芯片技术出口管制”报告。该报告指出, “美国对华芯片 产业的管制策略是,通过芯片制造设备、材料和技术出口方面的严格管制,让中国 芯片产业水平与以美国代表的全球先进水平相比,始终落后两代” (资料源自环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球时报 ,2004 年 4 月 16 日第七版) 。 目前我国光电子产业所采用的技术引进、招商引资模式虽然很重要,但是难以 引进国际前沿的高新技术。因此,从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看,光电子信息产业作为 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 在光电子信息产业这个高新技术领域,有着对知识不断交流创新的要求。我国 为光谷集群的产业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为在产业集群内构建完善的学习机制打 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批光谷网站相继开通,如:武汉中国光谷、长春中国光谷、 广东光谷、重庆光电园、西安光电子科技园、神州光电园。与此同时,各种信息交 流平台相继开成,其中光电子博览会对促进行业交流与信息沟通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深圳的“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和“中国武汉国际光电子信息技术博览会”等。 日益增多的参展企业加强了国内外光电子行业的联系,促进了企业与高新技术的结 合,加速了我国光电产业的科研开发、人才培训和产业创新。 我国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主要有如下特点: (1)与大学及科研机构地域上的接近 光电子信息技术是以尖端科技知识为基础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能提供高水平的 科技知识的人才和具有高水平管理知识及经济学知识的人才。我国近年来培养了一 批光电子学科领域中的高素质研究开发队伍,武汉邮电科学院、中科院长春光机物 理所、中科院半导体所、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 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信息产业部电子 13 所、信息产业部电子 44 所等国内著名高校及光学领域中顶尖的科研院所均临近于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这 种很高的知识密集度形成了较强的区域性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成为光电子产业 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2)政府的强导向性 政府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建设上具有强导向性。我国的光电子信息行 业起步较其它发达国家较晚,但科技研究的速度较快。政府也充分认识到光电子信 息产业对国家综合竞争优势的影响作用,未来几年,我国将进一步加大光电子信息 产业的扶持力度,根据信息产业“十五”发展计划,光电子产品是“十五”计划的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发展重点之一。政府在法律法规的制定、产业集群内知识交流、公共机构服务水平 的提高、人才流动管理等方面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其强导向性主要表现为:在多 项国家级战略性科技计划中,激光、光电子技术受到空前的重视。1998 年以来,科 技部在 10 个光电子项目上投资已达数亿元;国家 863 计划七大领域中有激光和光 电子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了多项光电子学和相关学科的研究工作。教 育部在国内多所院校设立专门学科,为光电子产业培养专业人才,全国目前有 140 所高校和研究所设置了光学专业,其中 95 所高校和研究所拥有光学方面的博士点。 我国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多以若干个国有大型企业为核心,综合多种所有制形式 的企业,充分配合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趋势。 (3)与国外优秀企业较强的合作力度 与其它产业集群相比,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国际化的发 展, 积极整合国际资源, 不仅拓宽了融资渠道, 而且也不断地引进了国际先进技术, 为学习机制的构建和完善提供了新思想。一些国际知名企业纷纷与我国光电子产业 集群进行考察了解和项目合作, 在科技研发和资金筹措方面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如: 2003 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引进外资 2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66.7%,极大地促进 了我国光电子行业的发展。 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将成为我国进行技术创新和高技术发展的示范基地,成为 全国光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源。在国家西部开发战略中,发展高新技术对西部开发 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武汉起着“承东启西”的重要责任。因此,在研究武汉光谷 的学习机制时,应借鉴国内外对产业集群及知识管理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针对光 电子信息产业行业特色,分析其学习模式及其影响因素,提出相对应的发展对策。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3 产业集群学习机制的构建产业集群学习机制的构建 3.1 构建产业集群学习机制的前提条件及作用构建产业集群学习机制的前提条件及作用 研究产业集群的学习机制,可以借鉴波特关于竞争优势的决定要素的钻石模型 19。波特的钻石模型主要包括四项环境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 撑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见图 3-1) 。产业集群通过对经济发展 和技术创新的需求条件,围绕某个企业或产业的支撑产业,提供满足本地化特有的 技术、劳动力、资金等要素,形成竞争优势,带动产业的发展。 图 3-1 波特钻石模型的产业集群结构 集群成员之间通过关系网络发生互动而带来知识流动,并通过互动学习增加集 群成员的知识量,以适应各自或共同的创新和发展需要。按照钻石模型的描述,构 建产业集群学习机制的前提条件为:产业集群内部已经形成的广泛接受和认同的规 则和程序;由于地理上的接近而形成的共同语言、相似文化背景;区域的社会关系 基础及相关的经济联系20。 集群学习机制的前提条件表现出的作用在如下方面: (1)知识溢出效应。同行业的生产厂家、供应商、重要的客户及相关产业和 支持产业聚集在一起,使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更容易获得研发、人力资源、信息等方 面的外溢效应。 (2)学习资源的可得性。主要表现为人才和技术的可得性。产业集群对人才 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 相关产业和支撑产业 生产要素 需求条件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具有集聚作用,对人员自身和企业而言,其选择机会都更多。同时完善而集中的产 业体系强化了对相关产业领域的研究力度以及对新知识的快速反应能力。 (3)地域根植效应。区域的学习氛围及文化背景具有一定的根植性,能影响 信息、观念、思想和创新的扩散速度,节省产业集群内部交易成本。 (4)集聚作用。规模经济所形成的效应不仅会吸引更多群外企业进入,同时 还会产生衍生效应,拓展产业链,提高集群内部企业的竞争力。 3.2 集群成员的学习过程集群成员的学习过程 对于产业集群成员而言,知识来源于两个方面:产业集群内部与外部。产业集 群内部由于具备共同的学习文化、地理上接近、相同产业性质及信任关系等因素, 其知识流动能力与速度要远大于产业集群外部。 本文在研究产业集群成员的学习过程时,借鉴了马萍对产业集群集体学习过程 的分析,从知识流动的角度,分析产业集群中知识的存储、转移、使用、创新的循 环过程, 将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知识转移、 知识转换及知识收获 (见图 3-2) 20。 产业集群成员之间通过知识转移、知识转换、知识收获的循环过程而不断对集群知 识库进行充实和更新,从而不断与集群内其他成员进行知识交流。产业集群成员自 身的学习过程分为模仿与复制阶段、结合、创新三个阶段21,最终实现知识溢出并 应用于企业自身。集群知识库内的知识以隐性知识为主,相互之间的知识传递具有 连贯一致性和动态关联性,即:知识在传递过程中时间上是连贯一致的;知识内容 在产业集群区域内是动态关联的。 图 3-2 集群成员的学习过程 (1)知识转移过程 知识溢出 模仿复制 阶段 结合阶段 知识创新 阶段 集群成员a 集群 成员 b 集群 成员 c 集群知识库 知识 转移 知识 转移 知识收获 知识收获 知识转换 知识收获 知识转换 知识转换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产业集群内的成员通过与其他成员的互动,转移各自的知识,同时在转移过程 中开始接受和复制对方的知识,形成一个开放性知识网络。这种知识流动可以通过 产业集群中同行之间、与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高校及科研机构等集群内组织的 合作沟通中进行观察和模仿实现。这一过程由于成员距离的接近,使得学习成本大 大降低, 效率明显提高。 而传统的单个企业与外界企业之间是一种纯粹的竞争关系, 不可能形成这种知识网络,因此难以从其他企业的知识中获益。知识转移内容以显 性知识为主,非编码化的隐性知识转移是少量的。企业自身的学习吸收能力决定了 知识转移效率。 (2)知识转换过程 产业集群成员对外溢知识进行整合和应用,然后将之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并 生成共享的知识库,使产业集群产生独特的根植性。对集群成员而言,其知识资源 的互补性提高了知识转换的可能性。同一产业集群成员由于行业的共通性,面临的 环境及挑战具有相似性,这些共同面临的问题会激励集群成员去合作,对现有知识 重新评价,促使了知识的转换。在共同的利益驱动及长期合作过程中,由于集群成 员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将更有利于集群知识库的构建。因此,在产业集群成员之 间知识转换是高效率的。 产业集群知识转换的内容虽然包括显性知识,但隐性知识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通过激发隐性知识的流动,从而进行充分挖掘,并经过筛选和加工形成新的显性知 识。因为产业集群成员联合各自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知识转换和更新的过程中,彼此 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合作更加紧密,交流和沟通进一步加强,从而共同解决问题。成 员之间对彼此管理流程中的行为惯例逐渐了解,并开始结合自己的能力学习和产业 集群文化背景进行融合,转换后的知识开始具有一定的集群特性,并加入到集群知 识库中。产业集群成员之间的合作沟通程度决定了知识转换能力。 (3)知识收获过程 知识在集群知识库中聚合,并在外溢知识的碰撞中形成全新的知识,然后流回 到产业集群内的成员中去,并应用于其内部活动或外部活动中,同时其成员驾驭知 识的能力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其最终目的是使知识实现自主创新。收获后的知识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6 在新的环境因素影响下,发生新的知识溢出,再与产业集群中其他成员进行新一轮 的沟通交流,形成知识转移知识转换知识收获的循环过程。知识收获程度取决 于成员创新能力。集群知识库为同一产业集群提供服务,其内容和渠道类似,这即 是产业集群学习过程与其他学习过程的不同之处,也是其优势之所在。知识收获过 程通常有如下渠道:不同组织成员之间的非正式交流;关键员工的跨组织的流动; 企业衍生行为及供应链上的互动学习等。 从成员自身角度而言,产业集群的地域根植特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一过 程。一般来说,中小企业的知识流动重点在模仿复制和结合阶段,而产业集群核心 企业往往通过不断地创新来稳固其领先地位,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产业集群的学习机制反映的是知识的动态流动过程。其成员通过互动协调更有 效率的解决问题。知识要素在产业集群内部流动和扩散,不完全受到成员个体行为 的约束,而受到产业集群内部文化背景和区域发展网络的影响。知识通过完善的学 习机制溢出到整个产业集群,促使其整体学习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 3.3 产业集群学习机制层次分析产业集群学习机制层次分析 根据产业集群的环境因素分析, 可以将产业集群的学习机制分为三个层次, 即: 垂直角度的企业学习、水平角度的企业学习和辅助服务环境的机构学习。 (1)垂直角度的企业学习 垂直角度的企业联系主要是指在供应链上具有前后向联系的企业之间的关系, 如:供应商、分包商及咨询机构等。前后向企业之间的产业集群学习推动了产业集 群纵向创新。由于该层次的企业之间存在着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及共同的利益趋 向,因此相互之间的沟通良好,更有利于组织协调与合作,能充分利用彼此的资源 优势尤其是知识资源,为知识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相对明确的商业目标也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创新成果的市场化风险,保障了创新的集成效果。产业集群中 垂直角度的企业学习可以通过如下渠道:产品完善更新、企业衍生、加工服务等正 式渠道进行知识的交流与更新。该层次的学习具有稳定、直接、单一的特点,即: 合作关系稳定,知识交流直接,学习内容较专业化。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7 (2)水平角度的企业学习 水平角度的企业联系主要有:竞争者、合作者、替代产品企业、潜在竞争者、 劳动力流动等。产业集群中水平角度的企业学习有助于知识创新的横向集成。处于 同一水平角度的企业,由于在相同领域内明显的竞争和利益冲突,保持稳定的合作 关系相对比较困难, 但面对同样的挑战及机遇的形势, 有可能会更有效地激发合作, 从而分担创新风险,均衡资源配置。即使是保持竞争而非合作的形式,也会由于知 识集聚的效应而更快速的抓住创新机会。此外,集群内部成员之间的劳动力流动也 利于知识溢出,而且产业集群内企业也会以各种正式及非正式的形式进行学习交 流,从而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形成品牌效应,最大程度地阻止产业集群外同业 的竞争。水平角度的企业一般通过项目合作、非正式沟通、人员流动等渠道进行学 习交流。其学习特点为:动态、间接、主动,即:学习关系不断变化,知识来源是 间接的,学习主动性较强。 (3)辅助服务环境的机构学习 辅助服务环境主要包括辅助性公共机构及服务机构,如:政府机构、高校、科 研机构及劳动力市场等。该层次的学习内容较全面,更有利于隐性知识的交流。在 该网络内的智力溢出不仅包含技术知识,同时包含有目前许多集群发展中易忽略的 管理知识,对地域根植性的集群文化也来源于该层次的学习活动。该网络内的人员 流动与水平角度的企业学习不同的是,通过高校向企业输送人才或研究人员从公共 研究机构向企业研发部门流动,这种知识生产系统向知识应用系统的人才流动,是 产业集群学习和知识扩散的重要途径,能有效地激发自主创新。辅助服务机构学习 渠道主要包括:劳动力培训及教育、辅助机构与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人员流动、知识 基础设施建设、集群正式沟通网络建设及其他的技术和管理服务。辅助服务机构学 习具有柔性、全面的特点,即学习方式柔性化,学习内容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