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关联分析.pdf_第1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关联分析.pdf_第2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关联分析.pdf_第3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关联分析.pdf_第4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关联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关联分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关联分析 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关联分析 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关联分析 摘 要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进程,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对制造业的中间 投人占全部产值的百分比迅速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正成为经济增长的新 发动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良好互动关系有利于推动制造业产 业结构升级和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 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上海正致力于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 及航运中心,该战略的实现需要落实到具体的产业载体上,而发展生产 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体系是打造上海“四个中心”所凾需发展的。 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现状, 障碍以及相应的对策研究。全文聚焦于两个方面:一是生产性服务业与 制造业互动机制的理论研究;二是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实证研 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上海的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关系已 经基本建立起来,但互相渗透力不强。对此实证结果,本文根据城市比 较分析和上海市金融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研究进行了解释,并对两个 产业的互动绩效提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因此,本研究在理论和实 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上海 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制,探讨了促进二者互动的战略思路和 路径。总体上,本文可分为理论篇(1,2,3,4 章)和实证篇(5,6 章) 两部分,全文共分六章展开讨论。第一章的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 背景及意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之处等,是对全文的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关联分析 总体概括和把握。在第二章中,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国内外生产性服务 业的研究进展以及相关的概念和特征,归纳总结了产业关联理论,介绍 了产业关联的实证方法投入产出法,为下文进一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 制造业的互动机理奠定了基础。第三章中,本研究深入浅出地解释了生 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理论,并介绍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 的不同阶段,指出产业关系的理论是跟其发展阶段相关的。第四章中, 本研究基于三种不同视角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机制进行 了分析。第五章中本文对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进行了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上海的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关系已经 基本建立起来,但两个产业的互相渗透力不强。第六章就实证过程的结 论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互动机制, 格兰杰因果检验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关联分析 research of interactive mechanism of productive service and manufacturing in shanghai abstract with the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 percentage of the total output value which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accounts for is rapidly increasing.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is becoming a new engine of economic growth. the promotion of good interaction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s conducive to upgrad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ransforming th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which is an requirement to fully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economy as a whole. shanghai is now working hard on its way to realize her strategy of becoming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financial, trade and shipping center. the strategy should be carried out by further developing the interactive system of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in a systematic way the interactive mechanism of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two main aspects are concerned: 1)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ve mechanism of the producer service and manufacturing 2)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status of the producer service and manufacturing development in shanghai. empirically, the main finding i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of of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does exist in shanghai. but do not have a strong mutual penetration. an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ities around shanghai and shanghais financial industry and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explain the empirical results.based on these results ,this paper provides appropriat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herefore, the research in this paper is significant both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关联分析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this paper takes use of a combination of methods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to a give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of interaction mechanism for producer service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shanghai,and also it has explored the strategic path which can promote the interaction. the paper in general is comprised of two main sections: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section (chapter 1,2,3,4) and the empirical research section (chapter 5,6). chapter one introduced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the contents concerned and the methods used, as well as the new ideas of the paper. in chapter 2,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current domestic research results and introduces related concepts and features, summarizing the industry relationship theory and the empirical method of input-output method which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mechanism of interaction. chapter three conducts a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theory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nd introduces their feature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pointing out that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is relative to its development stage . in chapter 4,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interactive mechanism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based on three different perspective, chapter 5 includes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of producer service and manufacturing in shanghai. the result comes out as a strong proof that shanghais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s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has been basically established,though their mutual penetration is not strong. based on the conclusion,chapter 6 discusses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nd strategic interactive path. key words: producer service, manufacturing, interactive mechanism, granger causality test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关联分析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 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 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刘晓菲刘晓菲 日期: 年 月 日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关联分析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 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上海交通大学可 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 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刘晓菲刘晓菲 指导教师签名:陈继祥陈继祥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关联分析 1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高度信息化进程的加快, 全球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70 年代以来, 发达国家的工业结构进入调整阶段,企业活动也开始集中于生产经营,为了整合资 源、发挥专长、提高效率,越来越多地出现“服务外包”行为,即将传统上由企业 内部在企业生产活动的上、中、下游所进行的一些生产、经营甚至管理服务活动(如 产品设计、技术研发、物流销售、员工招聘、信息管理等等)外包,这就为生产性 服务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社会需求。这种趋势随着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 展和经济的全球化而体现得越来越明显。为了满足上述企业服务外包需求而形成的 服务产业,由于其服务对象是一个经济体系中作为生产者的企业而不是作为消费者 的个人,称之为“生产性服务业” ,是指在产品或其他服务的生产与提供过程中作为 中间投入而发挥作用的服务。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全球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 型经济转型的趋势,服务业正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目前,发达国家的经 济增长主要来自于服务业的增长,而现代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服务业 中发展最为迅速,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行业之一。 随着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作为服务业的主导生产性服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高速 发展。作为中间投入服务,它为生产、商务活动提供服务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 供服务。它贯穿于生产过程中产前、产中和产后三个阶段,其在产品增值链中的增 值量开始超过物质生产阶段所创造的增值量。由此,生产性服务已经形成生产者所 生产的产品差异和增值的主要源泉,也是制造企业之间非价格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工业化的产业主体,高度发达的制造业是一个 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人类社会经过工业社会发展到后工业社会(或者说是 信息社会) ,相应地经济活动也由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并呈现出互动发 展的趋势。一方面,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品中服务投入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另一方 面,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实际上,在制造业服务化的同时,服务产业化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关联分析 2 的趋势也逐渐明朗,某些信息产品可以像制造业一样批量生产,形成规模经济优势。 例如,ibm 公司在 20 世纪 90 年代成功由制造型企业转型为服务型企业等均有力说 明了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的关系。另外,从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经 验来看,生产性服务在制造领域的作用也在发生着变化,从最初以辅助管理为主的 润滑剂作用,发展到 20 世纪 7090 年代以管理支持功能为主的生产力作用,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转向以战略导向功能为主的推进剂作用 现代制造业已经融入了越来越多的生产性服务作为中间投入要素,服务和制造 已经进入它们高度相关和互补的阶段。国内外许多的学术研究表明: “服务业与制造 业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不断加强的唇齿相依的双向互动关系” 。生产 性服务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制造业为服务对象的;而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 品质的提升, 依赖于生产性服务的附加和生产性服务业整合。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产业服务化理论” ,认为制造业生产将变成“服务密集” , 即制造业产品的生产会融入越来越多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因素,服务尤其是生产性 服务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资料正越来越多进入生产领域。中间投入中服务投入的增加, 使生产性服务业和某些制造业的界线越来越不明显,出现融合现象。随着工业化进 程的加快与服务经济的发展,生产性服务和制造业己经进人到高度相关和互补阶段。 1.1.2 研究意义 1.1.2 研究意义 工业化是一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可逾越的阶段,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 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工业化的产业支撑点是制造业,加快工业化进程,就必须进 一步提升制造业的区域竞争力。现代的工业生产己经不再依靠体力劳动为主要投入 方式,而是以智力资本为主要投入方式。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内容。 深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对于实现新型工业化,发展现代服务 业的战略要求,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将经济社会发展转到全面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生产性服务业是加强制造业国际贸易和全球经济活动的基础和纽带。跨国交易 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如贸易谈判、货物交割、货款支付等都会产生对生产性服务业大 量的需求。而发达的网络系统、便捷的物流运输和专业的法律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 则有助于扩大上海的国际贸易。同时,积极发展研发、设计、营销、广告等生产性 服务业,还能提高上海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含量,降低产品的反倾销风险。生产性 服务业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支撑。与传统工业化相比较,新型工业化更加依赖于生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关联分析 3 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应该也必须为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支撑。 一是信息服务业是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动力源。信息化己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 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不仅使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迅速崛起,而且深刻改造了钢铁、 机械、纺织、化工、冶金等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信息化技术由于集 成了电子信息、自动控制、现代管理、先进制造等多项高新技术,促进产品设计的 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改 善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加快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反映速度,极大地增强了制造 业的竞争力。二是服务资源是新型工业化的生命线。新型工业化强调生态建设和环 境保护,着重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走资源消耗低、环 境污染少的道路。这意味着在工业的中间产品投入结构中,非再生性资源消耗比重 下降,对服务资源的需求相对上升。也就是说,与传统工业化相比,新型工业化更 加倚重生产性服务业,金融业、保险业、物流业、商务服务、科研服务等行业将在 新型工业化建设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上海市政府正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力度。上海市经济委员会目前已经制 定完成了上海发展面向制造业的服务业工作方案 ,着力推进总承包总集成、第三 方物流、服务外包、节能环保服务、融资租赁、研发与创意服务、咨询服务、专业 售后服务等八个重点领域。上海市将着力打造六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分别是张 江、漕河泾、嘉定、金桥和外高桥及临港新城,其中有三个在浦东。以 2006 年为例, 金桥生产性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已经达到 290 多亿元。浦东金桥,张江等地正在大 力发展服务外包行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处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先行地区,要努力切实发挥“四 个率先”作用,努力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 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新局面。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定位 决定着上海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使命。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将成为上海市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时期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增长点。为了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 的互动关系,探讨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模式,从而促进上海市制 造业的产业升级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上海市四个率先的目标。本文立 足于深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 利用 grange 因果检验法研究上 海市经济结构中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经济关联,并结合区域对比分析两者的互动 绩效,在此基础上分析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关联分析 4 本文探讨了促进两者互动发展的对策与路径。 综合而言,对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研究,理论上的基本机理较完善, 但是相关的实证研究都比较缺乏。理论来自于实践,反过来又能指导实践。本文正 是试图通过对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实证分析,创新新的数学方法验证产 业关联理论,同时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在实证结果的基础上总结上海市两个产业 互相促进发展的对策与战略,对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推动功能的凸现,引起了社会科学家的广泛关注。众 多学者围绕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发展规律、对经济和就业增长的贡献、区域布局、 与制造业的关系等主题,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拟在生产性服务业 与制造业互动的关系基础上,分析两个行业的关系理论和互动机制,并实证分析上 海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并提出互动发展的对策。本文研究内容分为四 个部分: (1)介绍生产性服务业及产业关联的相关理论。生产性服务业做为一个高附加 值的行业,其发展动因,特征,以及分类。介绍产业关联的基本理论以及其基本的 实证方法投入产出法。 (2)归纳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三种关系理论。在资源有限的情形下,为推 动经济增长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实行怎样的产业政策?相关观点可归纳 为“需求遵从论” 、 “供给主导论” 、 “互动论”和“融合论” 。关于四种论述生产性服 务业同制造业之间关系的比较流行的观点,目前学术界总体看法是: “需求遵从论” 和“供给主导论”都过于偏激,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缺乏对问题全面、深入的剖 析; “互动论”比较切合实际; “融合论”反映的是未来的产业演变趋势。本文将对 四种理论做出比较分析。 (3)总结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三种互动机制:基于分工视角的互动机制, 基于竞争力视角的互动机制以及基于生态群落的互动机制。 (4)利用 grange 因果检验分析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验证上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关联分析 5 海市两个产业的关系符合“融合论”的观点。上海市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最快,全 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程度最高的城市。本文选取上海为对象重点分析其生产性服务业 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程度,并对比分析了上海周边的五个代表城市苏州,宁波,南 京,无锡和杭州,验证了其分别复合“需求遵从论” 、 “供给主导论”的观点。最后, 本文对提升上海市两个产业的互动绩效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2.2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方法 总体上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从阅读和总结前人相关理论和研究入手,在此基础上 创新的引入统计方法 grange 因果检验,验证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 系。本论文确定的研究方法,是为达到基本研究目的的基本手段,是运用科学方法 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及对策。本文的研究是一种实证理论研究,在遵 守经济学学术规范基础上,综合运用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文献综述是科研论文写作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前提。本研究系统地 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研究成果和论文,形成文献综述, 充分掌握相关理论研究的前沿动态。 (2) 规范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 实证分析回答“是什么”和“能不能”这些类型的问题,不涉及价值判断,而 规范分析主要回答“应该怎样”和“该不该”的问题。本文对生产性服务业相关理 论及与制造业互动理论进行规范分析,同时立足于上海市经济发展现状,对上海市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经济关联和互动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针对统计结果数 据提出了两个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和路径。 (3)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定性分析是指凭研究者的直觉、经验,以及研究对象过去和现在的延续状况及 最新的信息资料,对研究对象的性质、特点、发展变化规律做出判断的一种方法, 是社会科学研究最根本、最重要的分析研究过程。对于探索性的研究过程,定性分 析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有一个基本判断。本文在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 系理论及互动机制过程中,都运用到了这种方法。 定量分析是依据实际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计算出分析对象 的各项指标及其数值的一种方法,是一种以数据和模型为主的分析手段。通过定量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关联分析 6 分析,使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有一个比较精确的认识,提高其研究的科学性。本文在 验证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关系时,运用大量的数据,并通过科学的 模型分析和数据整理、计算得到了更为直观的量化结果。 1.3 论文的创新点 1.3 论文的创新点 本文在总结归纳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了理论研究,在实证方法上创新的运 用了 grange 因果检验来验证两个产业的关系, 最终回答了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与 制造业的关系问题。本文的创新之处可以分别归纳为以下几点: (1)之前学者们大都使用投入产出表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其它产业的互动状 况, 本文首次运用 grange 因果检验的统计方法, 对两个产业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分 析,并以此验证了前人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理论。在实证结果基础上, 系统分析了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现存障碍及相对优势,对上 海市两个产业的互动发展提出了全面的对策及路径选择。 (2)针对上海市金融中心的城市定位,定量分析了上海市金融业与制造业的互 动发展状况,并结合对上海周边城市苏州,杭州,无锡等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 的关系研究,解释了上海目前两个产业的发展现状,对于上海认清和利用自身优势,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更好的融合发展,完成经济增长 方式转变,充分发挥“四个率先”的作用有重要意义。 1.4 论文结构及章节安排 1.4 论文结构及章节安排 本文共分为六个大章,除第一章的绪论和总结与展望以外,主体部分共包含四 个章节,分别是第二章相关理论研究综述,第三章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理 论研究,第四章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机制和第五章上海生产性服务业 与制造业的实证分析,最后第六章针对第五章的实证结果对于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 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提出了战略性对策。 第一章的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以及论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关联分析 7 文的创新之处等,是对全文的总体概括和把握。在第二章中,本文首先着重分析了 目前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进展,国外学者和我国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其它 产业的互动理论,同时介绍了产业关联理论以及产业关联的基础实证方法投入产出 法。第三章中,本研究深入浅出地解释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四种关系理论: 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互动论和融合论,反应了两个产业的单向或者双向的因 果关系。最后,本章根据不同理论介绍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并指出产业关系的理论是跟其发展阶段相关的。第四章中,本研究深入分析了基于 三种不同视角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机制:基于竞争力视角,基于分 工视角和基于生态群落视角,描述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趋势以及该 趋势形成的内在机理。说明了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是源于其强大的产业关联 效应。第五章对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上海的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关系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但滞后 5 阶说明 两个产业的互相渗透力不强。第六章就实证过程得到的结论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 相应的政策建议。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关联分析 8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 生产性服务业研究综述 2.1.1 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 2.1 生产性服务业研究综述 2.1.1 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 生产性服务业又称生产者服务业,在理论内涵上是指市场化的中间投入服务, 即可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的非最终消费服务。1966 年美国经济学家 h.greenfield 在研究服务业及其分类时,最早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1。学术界至今还没有一个能令所有学者接受的生产性服务行业的 定义,学者们的主要分歧在于生产性服务业所包含的具体活动上。国外学者在长期 的研究中对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了多种概念界定,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 (1)从产出视角进行界定。如 machlup(1962)是较早对生产性服务业内涵进 行探讨的学者,他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应该是产出知识的产业; (2)从服务对象的视角进行界定。如 greenfield(1966)为,生产性服务业就 是向生产者,而不是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和劳动的服务业2;hubbard 和 nutter (1982) 、daniels(1985)等人认为服务业可分为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 和消费性服务业(customer service) ,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领域是消费性服务业 以外的服务领域,并将货物储存与分配、办公清洁和安全服务也包括在内;hansen (1990,1994)指出生产性服务业作为货物生产或其他服务的投入而发挥着中间功 能,其定义包括上游的活动(如研发)和下游的活动(如市场) ;gruble 和 walker (1989) 、coffer(2000)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不是直接用来消费,也不是直接可以产 生效用的,它是一种中间投入而非最终产出,它扮演着一个中间连接的重要角色, 用来生产其他的产品或服务。 (3)从生产性服务业所涵盖的服务类型的角度进行界定。如 browning 和 singelman(1975)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应该是包括法律、金融、商务、保险、经纪 等服务行业在内的知识密集型的专业服务产业3; (4)从服务对象和包含的服务类型两个维度进行界定:如 howells 和 green (1986)认为,生产性服务应该是为其它公司提供服务,包括保险、银行、金融和 其它商务服务(如广告和市场研究) ,以及职业和科学服务(如会计、法律服务和研 发服务等)的行业4;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关联分析 9 (5)从服务活动的角度进行界定。如 marshall、damesick 和 wood(1987)5 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应该包括提供与信息处理相关的服务活动(如研发、广告、市 场调研、传媒等) ,与实物商品相关的服务活动(如商品的存销、废弃物的处理、设 备的安装与维护、修理等) ,与个人支持相关的服务活动(如保洁服务等)的服务业; (6) 从综合以上两个或以上角度来进行界定, 如 browning 和 singelman (1975) 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法律工商服务、经纪等具有知识密集和为客户 提供专门性服务的行业。 我国学者钟韵、闫小培(2005)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 管理提供而非直接向消费性服务的个体使用者提供的服务,它不直接参与生产或者 物质转化,但又是任何工业生产环节中不可缺少的活动。 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在发达国家的迅速发展,它同样引起了除众多学者以外的许 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的相当重视。为了更好地研究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这些 政府部门也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了各种界定。如香港贸易 发展局认为生产性服务包括专业服务、信息和中介服务、金融保险服务以及与贸易 相关的服务。另外,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 将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生产性 服务业。美国商务部将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两类,一类是“联合生产性服务业” ,即总 部与外国生产性服务业子公司之间的交易(占生产性服务业总量的 10%) ;另外一类 是“独立的生产性服务业” ,即生产性服务业直接与国外厂商、私人企业、国外政府 的合作(占生产性服务业总量的 90%) 。 总体上看,国内外学者和政府机构对于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中间需求性服务业, 并且具有专业性和知识性的特点,在这些方面的认识上基本达成了共识;而对于生 产性服务业所包括具体活动的外延上还没有形成一致意见。 2.1.2 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 2.1.2 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 总结各类研究文献和文件中的观点,本文认为生产性服务首先具有服务产品的 一般特点,即:不可存贮性,非实物性(即生产服务是无形的) ,以及生产和消费在 时空上的高度一致性。在服务提供的同时,服务的接受必然同时发生,如果不同时 接受,该服务产品随即消失。生产性服务业还具有不同于其他传统服务业的显著特 点。李金勇(2005)对这些特点做了比较全面的归纳。他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除具有 一般服务业的特点外,还具有中间投入性、较强的产业关联性、作为知识资本的传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关联分析 10 送体、 “外部化”趋势、布局呈现集中分布态势以及基本经济活动特性等六点主要特 征6 。 (1)中间投入特性是生产性服务业区别于其它类型服务业最本质的特征。 coffey(1991) ,noyelle 出货后勤:收集、贮存和散发成品给买主的相关活动; 销售:提供买主可以买到产品的方法、并引导他们去买有关的活动,如做广告、 销售、选择渠道、定价、促销; 售后服务:提供服务以维持或增加产品的价值相关活动,如安装、培训、配件 供应、修理和保养等。 (2)支持作业支持基本作业和其它辅助作业,由企业员工来完成,它们包括: 基础结构:这包括行政管理、财务、计划、房产管理、会计制度等。该基础结 构支撑了整个价值链。基础结构可以帮助或阻碍成本竞争优势的形成。例如,一个 出色的信息管理体系可以帮助控制成本,而一个僵化的部门结构可能阻碍各组织间 的联系,也就会阻碍产品的改造和成本的降低; 人力资源:它包括所有参与招聘、培训、开发、付酬的相关活动; 技术开发:它不仅包括设备、生产过程的相关活动,还有“诀窍”程序和体制, 在一些行业中,生产过程的技术可能被认为是成本优势的关键来源; 采购:原材料、供应品及其它消费品和资产的购买相关活动。采购不好,会导 致高成本和低质量。 这一论述从企业内部角度描述了价值链,把企业内部的作业看成是一个价值创 造过程的组成要素。 波特在其竞争战略工业与竞争者分析技术一书中又对价值链进行了重新定 义一系列连续的价值创造作业,从基本的原材料到供应商、到生产者、直到消费者 使用的和在运输途中的最终产品。我们可以将价值链简单表述为将企业的生产经营 看成是一个价值创造过程,作为这一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的各项作业连接在一起构成 了一个链,这个链就是公司的内部价值链。可看出,价值链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上 部是支持活动,即企业的辅助性增值活动,下部是基本活动,也即生产经营的各个 环节。据此我们也可以把企业的生产活动分为上中下游三个环节产品开发、采购管 理等为上游环节,生产加工为中游环节,产品发运,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为下游环 节。在上中卞游三个环节中,上下游主要是生产性服务,波特认为在企业价值链的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关联分析 34 运动过程中,并非这个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创造同等价值的,企业所创造的价值 实际上来自价值链上的某些特定活动。这些创造较高价值的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 战略环节。生产性服务是围绕着企业生产进行的,包括基础建设类和活性开发类两 大类见。与消费服务不同,生产性服务主要是满足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的中间需求, 即它是一种服务形式的生产资料。某一生产过程服务形式的生产资料占所需生产资 料总量的比重,称为生产软化系数。生产的软性化是当代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竞争 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企业价值链之间的差异,奠定了产品差异化的基础,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 来源。生产性服务是产品价值的重要构成部分和产品差异化的主要来源。 4.2.3 服务营销 4.2.3 服务营销 服务营销是一种人性化服务方式,是现代市场营销的一个新领域,是服务企业 为了满足顾客对服务产品所带来的服务效用的需求,实现企业预定的目标通过采 取一系列整合的营销策略而达成服务变易活动的商务活动过程。它是在市场营销的 基础上研究无形产品与有形产品区别。根据其特点采用新的市场营销组合(产品、价 格、渠道、促销、人、有形展示、过程)来满足消费者对服务产品的需求。服务营销 是企业在充分认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为充分满足消费者需要在营销过程中 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它起因于企业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刻认识,是企业市场营销观 的质的飞跃55。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 提高,影响人们需求的因素也开始变得多种多样,服务需求也变的具有明显的个性 化和多样化特征。任何一个企业只有在实施其服务营销战略时把其服务市场或对象 进行细分,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选定自己服务的目标市场,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组 合策略,才能取得良好的营销效益。 同时,服务差异化也逐渐变成企业面对较强竞争对手的制胜武器。在服务内容、 服务渠道和服务形象等方面采取有别于竞争对手而又突出自己特征是在当今竞争激 烈的环境中立住脚跟的一种做法。生成性服务业由此发挥极大的对工业尤其是制造 业的出尽作用。著名服务营销专家格罗鲁斯56从服务营销角度,分析了生产性服务 对于制造业企业的战略意义,所得结论同波特的结论非常类似。格罗鲁斯指出,在 今天的竞争中,企业为了提升竞争力,必须寻求新的竞争优势来源,了解顾客(包 括最终消费者、终端用户、供应商和分销商)价值的内生过程,在此基础上向他们 提供能够满足其价值生成过程的一整套产品。格罗鲁斯进而指出由于以下三方面原 因,无形的服务(包括账面上可反映的服务和隐形服务)将逐渐取代有形产品,成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关联分析 35 为在顾客关系管理中唯一能够给顾客创造价值的要素。首先,如今顾客的需求已经 不仅仅局限在具体的产品或者技术上,顾客群已经变得非常复杂,他们的信息获取 量也比以前大大增长,相应地,他们的需求也日趋复杂。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今天 顾客所追求的是更加舒适、更加可靠、更加便宜和更加安全的产品。其次,激励的 竞争强化了顾客的上述要求。第三,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 企业能够不断地推出新的服务项目。格罗鲁斯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许多服务项目实 质上是在充当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战略和策略。 4.3 基于生态群落的互动机制 4.3 基于生态群落的互动机制 群落最初是生物群落的简称,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 命种群的集合。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 中有生命的部分。生物群落的构成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群落内的各种生物并不是 偶然散布的一些孤立的东西,而是相互之间存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移的复杂联系, 因而群落具有一定的组成和营养结构;二是在时间过程中,生物群落经常改变其外 貌,并具有一定的顺序状态,即具有发展和演变的动态特征;三是群落的特征并不 是其组成物种的特征的简单总和。 基于生态学的启示,经济群落是经济生态系统中一种特定的组织,各种群之间 的关系也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群落组成有农业群落、工业群落 和现代服务业群落,还有不可缺少的制造业亚群落生产性服务业亚群落57。关系如 图 4-3 所示: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关联分析 36 图 4-3 经济生态群落图 figure 4-3 economic community ecological map 在自然界,任何生物种都不是孤立地生存,总有许多其它生物种与之同群共居, 形成一个完整的生物群体。正如种群是个体的集合体一样,群落是种群的集合体, 是一个比种群更复杂更高一级的生命组织层次。植物群落是动物的食物资源库、隐 蔽所和繁殖生息的地方。所以地球上没有毫无动物栖居的植物群落,也没有不与植 物群落发生关系的动物群落。每个生物群落都是自然界真实存在的一个整体单位, 占据着生物圈的一定地区,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类 似自然的生态群落,以上提到的农业群落、工业群落,制造业亚群落,生产性服务 业亚群落等是共生互动的关系,尤其是服务业群落更多的交融在其他群落。正是生 产性服务业这亚群落的存在,使得服务业群落与其他两个群落共生融合,形成一个 有机的经济群落。 在国民经济生态群落中,制造业的社会分工、服务外包、产业链的衍生,致使 生产性服务业的产生。制造业自身的升级要求大量的知识投入,拉动生产性服务业 的发展。而生产性服务业通过知识投入促进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