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非语言文学专业论文)汉族和高棉族传统婚俗文化之对比研究.pdf_第1页
(亚非语言文学专业论文)汉族和高棉族传统婚俗文化之对比研究.pdf_第2页
(亚非语言文学专业论文)汉族和高棉族传统婚俗文化之对比研究.pdf_第3页
(亚非语言文学专业论文)汉族和高棉族传统婚俗文化之对比研究.pdf_第4页
(亚非语言文学专业论文)汉族和高棉族传统婚俗文化之对比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族和高棉族传统婚俗文化之对比研究 摘 要 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婚俗,这些婚俗的形成与该民族的社会环境、 经济制度、风俗文化、自然条件等因素密不可分,能反映出该民族的特征,折 射出该民族的风俗风貌。 全文共分为五章,前言首先介绍研究现状和本研究的对象、目的、意义和 方法。前言部分则主要论述民俗的概念与内涵,提出本文研究的基点。第一章 论述婚姻、婚姻探源及简单介绍人类婚姻史上的几种婚姻形态。第二章汉族和 高棉族传统婚俗文化的比较,分别从婚姻起源、婚姻特点、婚姻前提、婚嫁礼 俗、婚礼程序、婚后礼仪、夫妻关系及婚姻的终结来进行阐述和对比。第三章 分别论述汉族和高棉族现代婚俗文化。第四章宗教信仰和民族心理对其婚俗的 影响。第五章通过对比研究得出结论,婚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民族有 不同的表现形式。汉族和高棉族分别是中国和柬埔寨的主体民族,文化的差异 导致两个民族的婚俗各具特色,但在文化内涵上又具有共同性。 关键词: 汉族 高棉族 婚姻 婚俗 the han nationality and the cambodian race tradition marries contrast research the vulgar cultural abstract in the world each nationality all has own marriage to be vulgar, these marry the vulgar formation with this factors and so on nationalitys social environment, economic system, custom culture, natural condition is inseparable, can reflect this nationality the characteristic, refracts this nationality the custom style. the full text altogether divides into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first briefs the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is research object, the goal,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method.then the foreword part mainly elaborates the folk custom concept and the connotation, proposed this article studies basic point.the second chapter elaboration marriage, the marriage seek the source or origin and introduce in the human marriage history simply several kind of marital shape. the fourth chapter the religious belief and the national psychology marry the vulgar influence to it.the fifth chapter cultural difference marries the vulgar influence to it.sixth chapter draws the conclusion through the contrast research, marries the vulgar achievement one culture phenomenon, the different nationality has the different manifestation.the han nationality and the cambodian race respectively are chinese and cambodias main body nationality,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cause two national vulgarly the marriage unique, but also has the common traits i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keywords: han nationality、cambodian race、marriage、marries vulgarly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撰写完 成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没有剽窃、抄袭等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侵权行为。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 愿意承担由本声明而引起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年 日 月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民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 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年 日 月 导 师 签 名: 日期: 年 日 月 1 前 言 “民俗”作为日常用语早在 2 0 0 0 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人类在征服自然、发展自我的 过程中,民俗便随之产生了。 民俗不是人类某个时期的现象, “民俗是人类永恒的伴生物” 。 对于什么为民俗,不仅在不同国家民俗学者们对民俗有不同的定义,即便是同一个国家的民 俗学家,对民俗的定义也还没有一个普遍的一致意见。我国著名民俗学家仲富兰教授把民俗 定义为:“民俗是沟通民众物资生活和精神生活、联系传统与现实、反映民间社区的和集体 的人群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习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可见, 民俗是人的习俗和人的文化过程的展现,是一种带有鲜明特点的、沟通传统与现实、物质生 活和精神生活的文化现象。在人类社会进程中必然产生民俗,民俗也将永恒存在于社会生活 中。民俗是文化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涵盖了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婚姻习俗就属于民俗文化范畴。人类从动物式的杂乱性交到采用某种特定的婚姻形式和习 俗,这是文化在民俗中的特定表现。这种婚姻形式和习俗代代相传,久而久之便成为一种民 俗文化,婚俗应运而生。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总是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俗,但不同 民族的习俗在形成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大量相近似的内容,所以不同的民俗文化又有共同性。 本文尝试从中国汉族和柬埔寨高棉族婚俗文化的异同进行对比研究,从中窥探两个民族的两 种婚俗文化特色。 一 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婚俗文化的研究成果很多,著作有:中国婚姻史,陈顾远,商务印书 局;中国婚俗史稿, 陈鹏,中华书局; 中国古代的婚姻,任寅虎,商务印书局;婚 姻通史,刘发岑,辽宁人民出版社;中国民俗通志- 婚嫁志,吴存浩,山东教育出版社; 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董家遵,广东人民出版社;姻缘? 良缘? 孽缘,李鉴踪,四川 人民出版社;红喜事操办大全,吴蔚起,湖南文艺出版社;婚丧喜庆,佟筱梦主编, 朝华出版社;掀起你的红盖头- 中国婚礼,蔡利民,上海文艺出版社等。 柬埔寨国内对婚俗的研究也不多,主要有:婚嫁形式、高棉婚俗 1 、高棉婚 俗 2 、正在消亡的高棉婚俗、婚姻生活。 国内有关柬埔寨婚俗文化的文章:柬埔寨的传统婚俗,朱慧芬,载东南亚纵横, 2 0 0 6 年第二期。国内研究柬埔寨婚俗的文章很少,而且未就该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中柬 两国主体民族传统婚俗文化的对比研究更是无人问津,尚有很大的研究余地。笔者本人学习 柬埔寨语专业,在读研期间比较关注这方面的资料。 二 研究对象 仲富兰著中国民俗文化导论,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 26 页 2 婚姻是人生的重要和必经阶段。婚姻不仅与人类自身的繁衍密切相关,而且具有构建社 会行为模式的功能。美国著名学者凯文(r . s . c a v a n )女士将人的一生分为七个阶段,其中结 婚居于核心地位,婚前的三个阶段属结婚的准备期,婚后的三个阶段则是结婚的表现期。婚 姻的地位不言而喻。 人类在性本能的驱逐下,必须追求异性满足性欲,繁衍后代。但在追求异性的过程中, 必须有一套行为准则,既能满足个体繁衍的需要,又不打乱群体生活。在经历过漫长的一段 时间后,最终从动物式的杂交到采用某一种特定的婚姻习俗,婚俗便由此产生了。 汉族是当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生活在中国南方地区的汉族和生活在中国北方地区 的汉族,他们无论是在生产和经济生活方面,还是在习俗文化等方面,甚至在体貌、方言等 方面都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高棉族是柬埔寨的主体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 9 0 % ,历史上曾 受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影响,有着自己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婚姻习俗。本文只以中国岭南地 区汉族的婚俗和柬埔寨主体民族高棉族的婚俗为主进行论述。 三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婚姻文化不仅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文化深层的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社会心理等都会在婚姻文化中一一反映出来。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民族 的婚俗,勾画出汉族和高棉族传统婚俗的基本轮廓。通过对比,得以窥见两个民族在婚俗文 化的异同,更为清晰地折射出两个民族各自所特有的文化特色,揭示其形成的文化根源,在 民族研究乃至人类历史发展的探讨中,均有重要意义。 此外,中国和柬埔寨有着近两千年的传统友好交往。早在中国汉代,柬埔寨就同中国开 始友好接触。三国以后,中柬关系保持着密切来往,文化、经济交流日益频繁。近年来,中 柬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两国高层互访频繁,人员往来更为密切。随着中国 东盟博览会的召开,中国和柬埔寨的联系愈加频繁,笔者希望能够通过对两个民族的婚俗文 化进行比较之余,为两国人民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友好往来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 研究理论和方法 本论文将利用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理论知识,在民俗学、文化学、 民俗文化学、民族学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汉族和高棉族婚俗在各个方面的比较,探 求两个民族婚俗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及文化内涵上的相同。 3 第一章 婚姻 一 婚姻 正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大体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类是人类社会的物质生 产,一类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即种的繁衍。可见,第一类是人类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简 单来说,即食;第二类是人类种族延续的需要,即色。食与色都是人类最基本的两种生理需 要。在人类社会初期,男女之间的媾和纯粹只是一种动物的兽性,真正意义上的婚姻还没产 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逐渐摆脱其动物属性,排除了包括父母与亲子之间的性交关系, 形成了血缘内部按年龄大体相近为条件的习俗,所谓“婚姻”才崭露头角。 二 婚姻探源 对人类婚姻起源的研究也只能是推测性的,人们描绘出来的人类婚姻史,也只是从对不 同民族的婚姻状况的考察中拼凑起来的,而对人类早期婚姻状况的推测,是各国学者激烈争 论的重点。 1 9 世纪的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摩尔根(l . h . m o r g a n )是较早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的。他认 为:人类诞生之初,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人类两性关系仍是动物界那种毫无约束的杂交状态, 即所谓的“乱婚”或“杂婚”。如吕氏春秋? 恃君览中的“其民聚生群处,知其母不知父, 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这便是中国远古时代原始杂乱性交关系的写 照。芬兰文化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韦斯特马克(e . a . w e s t e r m a r c k )否定了摩尔根杂乱性交学 说。他认为,人类婚姻历来便是一夫一妻制,虽然群婚确实存在过,但不具有普遍性。在原 始时代,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或几个女人)生活在一起是一种习性,他们彼此发生性交关 系,共同养育子女,男子是家庭的保护者和扶养者,女子则是他的助手和子女的养育人。韦 斯特马克的观点对摩尔根的杂乱性交学说提出了挑战。但人类起源距今已有 3 0 0 多万年的历 史,远古的婚姻状况究竟怎样,是否真的存在过杂乱性交阶段,仍无法证明。 三 婚姻形态 “婚姻形态,指的是婚姻缔结的各种制度与风俗。” 虽然摩尔根的有关杂乱性交的研究 遭到许多学者的反驳,但在他所著的古代社会一书中,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继原始 杂婚后的四种婚姻形态,即血缘婚、普那路亚婚、对偶婚、一夫一妻。不可否认,摩尔根的 观点对人类婚姻史研究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 血缘婚 人类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野蛮时期向文明时期递进,婚姻形态也随之变化着。如果按 照摩尔根的观点,人类在经历一段时期的杂乱性交阶段后,进入第二个时期,即血缘婚。血 吴存浩著中国民俗通志婚嫁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年,第 21 页 4 缘婚是人类最早的一种婚姻形态。这种婚姻是按年龄划分的,即相同辈分之间的男女婚配。 同辈男女无论有无血缘关系,都可相互恋爱、同居,乃至通婚。这种排除了异辈间的乱婚关 系,是人类意识到杂交对自身的危害,也表明人类逐渐摆脱动物的属性,向文明属性不断迈 进。 (二) 普那路亚婚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发现同一血缘同辈男女间的通婚会影响后代的健康,于是排除了 同一血缘家族内部的通婚。先是排除同胞兄弟姐妹的通婚,进而婚配对象从族内转向族外, 即两个不同血缘家族间进行婚配。这种以族外婚为特征的婚姻形态即“普那路亚婚”,也称 “多偶婚”。这样,多偶婚形态逐渐取代了血缘婚。 (三) 对偶婚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生存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在这个阶段, 男女对偶的趋势越加明显。但在对偶婚初期,一男一女的配偶关系仍不固定,更换配偶的频 率很高,但作为人类婚姻形态演进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奠定了具有社会约束作用的婚姻礼仪 的基础。 (四) 一夫一妻制 “一夫一妻制”也称为“专偶婚”。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有相对稳定的对偶婚作为基础, 具有独占性的一夫一妻的专偶婚便出现了。由于人们的私有财产观念日益增强,母系氏族制 度土崩瓦解,从“只知其母”发展到“知其父”,人类的社会形态由母系氏族社会转化为父 系氏族社会。专偶婚就在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专偶婚的确立不仅 是婚姻形态的巨大变革,也是文明时代开始的重要标志。” 婚姻形态的逐个递进并非一蹴而就,其发展过程缓慢却不断变化。无论是从血缘婚到多 偶婚,还是对偶婚到一夫一妻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婚姻形态的发展演变起了至关重要的 作用。人类的婚姻形态日趋完善,演变成得到法律保护的最根本的婚姻制度。 陈江著百年好合 ,广陵书社,2004 年,第 35 页 5 第二章 汉族与高棉族传统婚俗文化比较 一 汉族和高棉族婚姻起源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在广大汉族地区,至今 仍流传着伏羲女娲制人烟的神话传说,传说中的伏羲人首龙身,女娲人首蛇身。在汉代 墓葬等遗存中发现过很多伏羲、女娲的画像,汉画中的伏羲、女娲腰部以上是人形,腰部以 下是龙尾和蛇尾,且两尾相交。唐末李冗的独异志记录了女娲兄妹自相婚配的故事:昔 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 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谴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合, 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伏羲、女娲的传说被认为是汉族的婚姻起源。 关于高棉族婚姻起源有多种说法,至今没有定论。有些学者认为是源于柬埔寨的民间故 事,“王子和龙女” 。 “ 王子和龙女”讲述的是王子爱上了龙王的女儿,但王子不习水性,无 法与龙女一同在龙王宫生活,龙王得知后,便在海底打通了一条通往龙王宫的路,然后将水 吸干,王子随龙女住进了龙宫。在高棉族传统婚俗中, “龙女配”仪式正是演绎了王子追随龙 女进入龙宫,缔结良缘的故事。有些学者则认为是与释迦牟尼得道成佛前的故事有关。传说 乔答摩悉达多太子(释迦牟尼)为迦毗罗卫国太子时,邻国发生旱灾,便请求太子赐予他 们一头可以呼风唤雨的神象。太子没有经过人民的同意便将国宝神象赐给了受灾的邻国。于 是人民将太子赶出了迦毗罗卫国。太子和太子妃只好带着两个孩子深居深山野林中。为了让 儿子和女儿能相互照顾,在恶劣的环境中继续生存下去,太子便为一对儿女举行了婚礼。这 与汉族女娲伏羲兄妹成亲的故事有相似之处。 伏羲、女娲不仅被认为是汉族的婚姻起源,而且汉族的婚姻神也与他们有关。女娲造人 是汉族中妇幼皆知的传说。她不仅是一个炼石补天拯救世界的英雄,还是一个抟土造人的人 类始祖。汉族古代文献太平御览引风俗通中以极其简洁的文字记述了汉族先民由来 的传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在汉族流传的女娲神奇传说中,女娲 创造了男人和女人,把他们配成对,并制定嫁娶礼仪。女娲充当了人类的第一个媒人,让人 能够自己繁衍后代,人类就这样一代代的绵延下来。后人感恩女娲对婚姻制度的贡献,便尊 奉她为“媒神之主”,又称“高媒”,女娲成为了最早的婚姻之神。除女娲外,传说中伏羲 是婚姻礼俗的创始人。古史考中说: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 高棉族没有确切的婚姻神,在他们的婚仪礼俗中,对山神的崇拜则贯穿其中。高棉人崇 拜山,山在高棉人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只要有山,都是高棉人拜神的地方。如果有山,人 们就在山上建寺供神,如果没有山,就用土堆成山,再在山上建神祠,供人膜拜。高棉人对 6 山和山神的崇拜代代相传,演化成婚礼仪式中必定祭祀和膜拜的对象,以便得到它的认可和 保护。 二 汉族和高棉族传统婚俗的特点 (一)中国汉族的婚俗五彩缤纷、热闹隆重,是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俗语说“在大 喜的日子里,不喜不笑不热闹”。因此,婚礼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欢乐、喜庆的气氛。之所 以如此,是因为中国汉族的婚俗大都没有被纳入宗教规范之中。如果将婚俗纳入宗教范畴, 婚礼的过程必定是庄重、肃穆和虔诚的。虽然如此,汉族有着对天地和祖先的无限敬畏和崇 拜,所以在汉族传统婚俗中不乏拜天地和拜祖先仪式。 交换原则是汉族传统婚俗的第二个特点。在婚姻缔结过程中,汉族人很讲究成双成对的 礼俗。婚礼用品的数量为双数,迎亲与送亲队伍人数的对等及聘礼与嫁妆的对等。表面上成 双成对是寓意吉祥,但其实是婚姻的交换原则。 汉族传统婚俗的第三个特点,重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强调明媒正娶。 “嫁娶之道, 谓嫁娶之礼。”嫁,即女子嫁往夫家;娶,则男子前往娶女。按汉族对婚姻的观点,认为男 女的结合,要遵守婚姻的规则,讲究嫁娶之礼,按照传统的婚礼仪式来办,并认为一切婚姻 外的男女关系都是不正当的。 以家为本位,只考虑如何延续家族的生存和发展,这是汉族传统婚俗的第四个特点。长 期以来,汉族的传统婚姻大多重视婚姻的社会意义,婚姻的缔结还是解除,往往是以家族或 父母的意志为转移,完全忽视青年男女的个人意愿。择偶首要考虑社会地位,政治经济因素, 家族利益,而男女双方的情感、志趣、性格则属次要的。 此外,中国古时强调“夫妻乃天地乾坤,阴阳配合之男女也”。汉族迷信,推崇阴阳五 行,认为男女婚配,阴阳交合,一男一女的婚姻才符合天地阴阳谐合之理。 (二)柬埔寨是东南亚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受印度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公元 1 世纪末,扶南(今柬埔寨)开始了印度化时期,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等各方面都受到印 度文化的渗透。高棉族的婚俗也受到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影响,整个婚礼的气氛庄重而严肃, 一切的婚礼仪式都在长者的安排下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庄重、肃穆、虔诚是高棉族传统婚俗 的首要特点。 第二个特点是高棉族传统婚俗中处处体现了母系氏族的遗风,最为明显的是“男嫁女” 习俗的盛行。宋代事林广记曰: “真腊国,舟行北风十日可到。天气无寒。每嫁娶则男归 女舍最可笑之事。 ”高棉族的婚配形式是“女大当婚,男大当嫁” ,婚后男方随女方居所生活。 这可追溯到扶南时期的历史。 晋书? 扶南传载: “其王本是女子,字叶柳。时有外国人混溃 者,先事神,梦神赐之弓,又教载舶入海。混溃旦诣神祠,得弓,遂随贾人汛海至扶南外邑。 叶柳率众御之,混溃举弓,叶柳惧,遂降之。于是混溃纳以为妻,而据其国。 ”婆罗门混溃(也 7 有称为混填)至扶南与古吉蔑女王柳叶(即叶柳)结婚,并一直居住在此。人们以此来解释 高棉族“男嫁女”习俗的由来。 三 婚姻前提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有着五彩纷呈的婚俗文化。汉族和高棉族在地理环境、气候、 社会经济形态、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婚俗文化上也必定体现其 独特的风格。在对两个不同民族的差异进行对比的同时,也探求其文化内涵上的共同性。 (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句流传了两千多年的老话揭示了中国传统婚姻的实质。在 中国传统社会中,婚姻的缔结或解除大多是以本家族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考虑的。所谓“父 母之命”,指的是儿女婚姻的决定权掌握在父母的手中,父母在婚姻关系的确立上发挥着主 导作用。由于“男尊女卑”的观念,在决定儿女婚事时,父亲作为一家之主,较之母亲具有 绝对的权威。“父母之命不可违,这是传统婚姻缔结中的一种已经被升华为礼和法的风俗。” 正是因为这种已经升华为礼和法的风俗, 使多少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 酿成了多少人间悲剧。 在中国传统婚俗中,除“父母之命”外,媒人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媒”字的出现最早 见于诗经。对于“媒妁”二字,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媒,谋也,谋 合二姓者也。”“妁,酌也,斟酌二姓者也。”俗语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 我们姑且不论“媒妁之言”的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媒妁实为聘娶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重要角色,通过媒妁之言来传达父母之命,成为传统婚姻的基础和前提。” 根据汉 族的民间俗观,“男女授受不亲”、“男女之大防”等封建思想深深植根于人们心里,所以 男女在婚前不得有任何的接触,更别提私下相识相爱,要缔结良缘就离不开媒人,而且没有 媒人沟通、撮合的婚姻,会遭到礼教和世人的否定和唾弃。正如礼记? 曲礼中说:“男女 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礼记? 坊记中说:“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 相见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由此可见,“媒人成为合法婚姻的主要标志。” 柬埔寨高棉族由于受民族传统的长期影响,男女婚姻大都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男女婚姻的缔结基本上都是父母包办,但与汉族不同。高棉族的父母包办是以儿女是否同意 为前提,如果儿女反对,父母一般不会勉强。由于妇女在家庭中享有崇高的地位,所以在决 定儿女婚事上,父亲会和母亲一同商量,母亲拥有决定儿女婚事的权力。这和汉族以父亲意 志来包办婚姻的现象有着天壤之别。高棉族青年男女婚前一般不经过相识、恋爱的过程,自 由恋爱对他们来说是轻浮的表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合二姓之好”当然少不了媒人带 牵线。一般情况下,媒人受男方父母的委托,到女方家了解情况。按照礼制规定的程序,往 吴存浩著中国民俗通志婚嫁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年,第 113 页 陈江著百年好合 ,广陵书社,2004 年,第 156 页 李鉴踪著姻缘 良缘 孽缘,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第 118 页 8 返两家进行多次沟通,最后两家才正式定亲。可见,在高棉族的传统婚俗中,为两个家庭牵 线搭桥的媒人也是高棉人结婚嫁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 (二)择偶的前提条件 1汉族 人类婚姻制度日趋完善后,结婚不仅仅只是两个人的事,更是两个家庭甚至两个家族的 事。因此,择偶的范围和条件有了很多的限制。 (1 )家族限制和经济因素 “男不自专娶,女不自专嫁,出由父母,须用媒妁”是中国封建社会鼓吹的择偶指南。 汉族的青年男女受这些封建思想的禁锢,自由恋爱选择配偶对他们来说根本是痴心妄想。在 这些封建伦理道德意识的影响下,大多数人都把父母是否同意,是否有媒人牵线作为择偶的 前提,否则被斥之有伤风化。除此之外,门第和经济地位也是择偶的首要条件,也是婚姻关 系确立的标准之一。俗话说:“第一门风,第二财富。”强调了门风、家世、财富的重要性。 封建礼教中有“五不取(娶)”,即:“逆家子不取,乱家子不取,世有刑人不取,世有恶 疾不取,丧妇长子不取。”这是重视门风的表现。婚娶论财也是中国婚姻中一种颇为流行的 风气。在嫁娶时讲排场,穷奢极侈是极为普遍的现象。无论是位高权重、财大气粗的官宦人 家,还是普通老百姓,都为婚娶之事竭尽钱财,大操大办,聘礼显示男方的经济实力,而女 方也要置办体面的嫁妆。 (2 )门当户对 “门当户对”的择偶观念是中国传统婚姻最重要的标准,是男女缔结婚姻不可逾越的鸿 沟。所谓“门当户对”是指男女双方家庭状况、经济实力、社会地位等方面基本相当。俗语 说“才子配佳人”、“郎才女貌,天作之合”,男子的才华和女子的相貌成为包办婚姻的依 据之一。 (3 )同姓不婚 汉族一直提倡同姓不婚。正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所说的: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 国语? 晋语的:“同姓不婚,恶不殖也。”但强调的同姓不婚原则仅仅只是针对父系家族 而言的。在汉族婚配中,只是考虑父系血亲,没有将母系血亲考虑在内,这样导致了姑舅表 婚的盛行。 (4 )大家闺秀和三寸金莲 由于父系嫡长制对子嗣血脉纯正的重视以及男子对女子贞操的偏执,所以那些“大门不 迈,二门不出”的大家闺秀便成了也是他们择偶的对象。古代还有缠足的陋习,男方在选择 媳妇时,有时并不在意她的容貌如何,而在意她的脚是否是“三寸金莲” 。 (5 )等级限制 9 在中国整个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漫长过程中,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婚姻制度。统治者把 人分为“良人”和“贱民”两大等级,并严格规定“良贱不婚” 、 “士庶不婚” 。 汉族还有忌男女同年同月出生的,俗语曰:“同岁不同月,同月子宫缺。”汉族认为同 年同月出生的人结婚会影响下代子孙的繁衍。这些传统的择偶观念有着很多的弊病,在这种 传统婚姻制度的束缚下,人们无法自主择偶,无法追求真挚的爱情。由父母、家族包办的婚 姻很难成就和谐、美满的夫妻关系。 2高棉族 (1 )注重门风 高棉族父母在为儿女选择配偶时,首要考虑的也是门风。 双方父母都关心儿女婚后能否幸福,所以注重对方的人品、性格。 (2 )门当户对 在高棉人看来,结婚不仅是男女双方的终身大事,更是男女双方家族的大事。因此,人 们常常从双方的家庭状况、经济实力等方面来考虑婚姻问题,十分注重是否“门当户对”。 家庭状况和财富大体相当也是高棉人婚姻缔结的前提条件。 (3 )不重财 虽然婚嫁之事与钱财密不可分,男方家对于聘礼也极为重视。但总的来说,高棉人的婚 姻不重钱财,更重人品。在婚嫁过程中不是以钱为首,而是以象征着幸福的槟榔和蒌叶为首。 (4 )迷信限制 高棉族男女在定亲之前都要经过“合八字” ,这具有浓厚迷信色彩,也是高棉族择偶前 的限制之一。经过“合八字”后,方可知道男女是否相宜,才可定亲。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汉族和高棉族择偶的前提条件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重视门风,注 重门当户对。汉族“六礼”中的“问名”和高棉族的“合八字”表明两个民族对阴阳五行, 生肖属相迷信至极。而且,高棉人也乐于选择那些“养在深闺人未识”、足不出户的大家闺 秀做妻子,认为这是家庭和睦、婚姻长久的保证。汉族重门第、重财富,而高棉族更注重人 品、性格。另外,和汉族的“亲上加亲”不同,高棉人非常排斥堂兄妹、表兄妹等有血缘关 系亲戚之间的通婚。 (三)结婚年龄和婚期的选择 1结婚年龄 古代中国汉族对于婚嫁年龄有明确的规定。一般来说,男女发育成熟后,便可谈婚论嫁。 从古到今,婚龄的规定颇不一致,但婚龄出现了提前的趋势。如白虎通义? 嫁娶称:“男 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阳数奇,阴数偶。男女长幼者,阳舒阴促。男三十筋骨坚强,任为 人父;女二十肌肤充盛,任为人母。”可见,战国以来,婚嫁年龄也在礼书中明确规定,男 10 子三十岁可以娶妻成家,女子二十岁应出嫁。从汉代开始,由经济发展的需要及出于政治上 的考虑,大都提倡早婚早育以增加人口。到宋代,司马光的书议? 婚仪上记载:“男子年 十六至三十,女子十四至二十,身及主婚者无期以上丧,皆可成婚。”男子满十六岁,女子 满十四岁,只要没有须服一年以上丧期的亲人去世,皆可成婚。 明朝的大明集礼? 嘉礼 “庶 人昏仪”规定:“国朝庶民昏仪,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并听昏娶。”从人的生理特性 而言,男三十、女二十的婚龄偏晚了一些,根据实际情况将婚龄适当提前,也合情合理。中 国古代盛行早婚,是由于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造成的,学者对古代的这种早婚现象作了 分析:政治因素,古代中国国土辽阔,地广人稀。各诸侯国君为扩充实力,鼓励民众早婚多 生,以求人多势众。越王勾践还曾对国民下令:“命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 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越王勾践正是为增多人口,增强国 力而推行“藩育庶人”的政策。经济因素:中国古代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但生产方法落 后,所以农活全靠人力,人民为增添劳动力,都通过早婚来解决这个问题。社会因素:俗话 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断嗣成为不可饶恕的罪孽。正因为如此,父母都会竭力安排 儿女尽早成婚,以便能多子多福,光宗耀祖。 柬埔寨位于中南半岛南端,北回归线以南,地处热带,气候炎热,所以高棉人普遍发育 早。由于气候的原因,高棉族女子成熟较早,一般十一二岁可嫁为人妇。宋代事林广记 中记载:“凡女满十岁即嫁。”此外,高棉族男女结婚后,可以分得父母的一部分财产用于 婚后谋生。“男婚礼毕,即与父母分财别居。” 高棉人认为,让儿女早日成家,他们即可安 下心来,趁年轻力壮多赚钱。元朝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曰:“妇女最易老,盖其婚嫁产 育既早,二三十岁人,已如中国四五十岁人矣。”由此可见,高棉族男女结婚的年龄偏早, 这与自然环境、地理气候和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2婚期的选择 各个民族对婚期的选择与该民族生产、文化发展水平和所处环境、气候等自然条件分不 开。结婚是一件大事、好事,因此结婚的日子是很重要的,必须谨慎对待,以求趋吉避凶。 汉族人迷信,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要顺应天时,所以对于结婚日期及时辰的选择也非常 慎重。中国汉族是典型的农业民族,一般来说,婚期大多选在农闲时间,秋天收获后或是腊 月及春节前后。秋天庄稼成熟,是收获的季节,天气凉爽,既有粮食也有时间筹办婚事。 周 礼云:“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认为仲春之月是婚嫁的佳期。除 季节、月份外,还要选择“良辰吉日”。何时为好日子,一般由会看黄道吉日的算命先生来 择定,人们非常重视选择某个“吉日”来迎娶新娘过门。而“吉时”的选择,由于汉儒提倡 “昏时行礼”,认为这是阴阳交替时期,分别象征代表阴阳的男女结合,汉代以前婚礼大多 见隋书,魏征撰 11 在天黑时举行。如白虎通义? 嫁娶中说:“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所谓之婚也所 以昏时行礼何?示阳下阴也,婚亦阴阳交时也。”汉代以后,不再流行昏时结婚的习俗,大 多将“吉时”定在中午前。汉族忌讳“四”这个数字,认为与“死”字谐音,所以他们会尽 量避免选在有“四”字出现的日子。 柬埔寨属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旱季和雨季分明。每年 5 至 1 1 月为雨季,1 2 月至 翌年 4 月为旱季。旱季为农闲时间,选在农闲时举行婚礼,既不误农时,又有时间筹备,邻 里亲友也有空闲来帮忙和凑热闹,因此高棉族的婚期一般选在旱季时进行。而在旱季这几个 月的时间里, 1 2 月和 1 月是婚期的最佳选择。 由于柬埔寨常年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为 2 7 - 3 0 摄氏度,一年中 1 2 月和 1 月的气温较低,天气较为凉爽舒适,将婚期安排在 1 2 月或 1 月最 合适不过。除了择定合适的季节、月份外,还要请算命先生按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选定推算 “良辰吉日”。和汉族忌讳“四”不同,“四”对于高棉族来说却是个非常吉利的数字,大 多数高棉人则比较喜欢选择有“四”的这一天来举行婚礼。 四 婚嫁礼俗 1汉族婚礼的缔结是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具体有“六礼” ,是婚礼的六个 阶段。古书载六礼为: 一曰纳采,二曰问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1 ) “纳采”是“父母之命”的第一步,也是婚聘的第一个步骤。所谓“采” ,即为礼 物, “纳采”即女方收纳男方馈送之雁。男方以大雁为礼物到女方家求婚,是由于“雁侯阴阳, 待时乃举,冬南夏北,贵有其所。 ”大雁总是按季节南来北往,极有规律,且“是一种顺乎阴 阳往来的鸟,用它来象征顺乎阴阳之意。 ”据说雁一生只配偶一次,只要死去一只,另一只终 身不再觅新偶。以雁为礼寄寓人们对夫妻恩爱,白头偕老的美好向往。 “问名”是“六礼”中 的第二礼,是男方继“纳采”后请媒人到女方家询问女方的姓名及生辰八字,以便回去占卜 吉凶,即“合八字”或“合庚” 。 “纳采”使男女双方达成了联姻的意向,而问名卜卦就是联 姻能否成功的关键。 “问名合庚”后即到“纳吉” 。 “纳吉”是婚礼一系列程序中最为关键的礼 仪, “纳吉”相当于现代的“订婚” ,也就是说在此之前都可以不算数,但在“纳吉”过后, 就表明双方正式定下了婚事。 (2 ) “纳征”是男方迎娶女方的重要程序。 “纳征”也称“纳聘” 、 “下聘”或“完聘” , 即男方向女方送“聘礼” 。婚姻产生于私有制,所以一直与财产密切相关。在社会由母权向父 权转变后,妻子成为男子的私有财产,女子嫁到男方家,女方家因此劳动力减少,男方为做 补偿,在迎娶前送给女方家一定数量的财物。 “请期”指的是男女两家选择婚期。一般是男方 占卜择定吉日良辰,让媒人告知女方“亲迎”的日期。下过聘礼,择定吉日,接着到婚礼程 序的高潮部分,即“亲迎” ,也是“六礼”中的最后一步。 在“六礼”的每一个环节中,男方都是主动方,发起方,而女方都是被动方,接受方。 12 由此可见,男女不平等、男尊女卑的观念已深深植根于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 2 柬埔寨高棉族传统婚姻关系的确立与汉族的大同小异, 也是以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作为婚姻缔结的基石和准则。其中包括“说媒” 、 “提亲” 、 “定亲”和“亲迎”四大步骤。 (1 ) “说媒” 媒人在高棉族传统婚姻中同样发挥着很大的作用。高棉族青年男女必须要经过媒人的说 合才能结成连理。在“说媒”这一传统礼俗程序中,同时包含了“合八字”这一步骤,即汉 族的“问名” 。对高棉族来说, “合八字”是婚礼程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因为它不仅影 响到夫妻的幸福,也影响到整个家庭的幸福。男方请“好命妇人”来充当媒人,到女方家询 问女方的生辰八字时,受人之托的“好命妇人”会先观察男方的人品、相貌和家庭情况等是 否与女方匹配,才应允充当媒人。询得女方生辰八字后,男方父母请来巫师“批八字” 。 “批 八字”涉及阴阳五行,生肖属相等。 (2 ) “提亲” 在“说媒” 、 “合八字”顺利进行后,便进入“提亲”阶段。男方上门“提亲”的日期由 女方父母来定。女方父母同样也请巫师来卜卦,选择吉日良辰让男方来“提亲” 。 “提亲”还 分为三次。第一次按已定的吉日,男方家挑选三个“好命妇人”带上礼物到女方家,只是商 量一下婚事,互相询问对方的情况。第二次,男方家让“好命妇人”再次带上礼物到女方家, 女方父母表示还不能确定,让媒人把小伙子带来。第三次,媒人和小伙子带上礼物一同来女 方家,媒人会帮小伙子说一通好话,若女方父母还不放心,可以让小伙子留在女家干活。在 经过女方父母的一番检验后,婚事才最终定下。有些地方在订婚后才要求男方在女方家干活, 如果女方父母不满意,则有可能解除婚约。男方则以象征着纯洁爱情和婚姻的槟榔为礼,前 往女家商定婚事。但即便是“订婚”这项仪式也必须请巫师择定吉日来进行,选定之后,男 方父母会让媒人或亲自告知女方,以便征得女方父母的同意。 “下聘”是高棉族男子迎娶女子必经的重要程序,也是进入婚姻阶段的重要标志。男方 不仅会送具有象征意义的礼物,如槟榔、蒌叶,且还有实质性的礼物作为聘礼,如香蕉、金 银首饰等。随后,男家占卜择定迎娶吉日,合婚良辰,然后送一封帖子通知女家。 从高棉族婚俗礼仪的整个过程看, “说媒” 、 “合八字” 、 “提亲订婚“只是婚姻的前期准备, 发展到“下聘”这一步,才真正进入婚姻的实质性启动阶段。经过“下聘礼”后,就意味着 两家结为秦晋之好,所有的准备工作已完成,接下来进行到婚姻的最后一道程序,即“亲迎” 。 在高棉族传统的婚俗礼仪中,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是由男方发起,女方接受的。女方也 有权参予,提出意见和建议,一同商量讨论,和男方处于平等地位。而汉族,女方自始自终 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选择权,只有被选择权。从“说媒” 、 “提亲”到“下聘” 、 “亲迎” ,高 棉族的每一项婚俗礼仪都要经过巫师卜卦才择定吉日举行。可见,高棉族和汉族一样迷信, 13 都有五行相生相克之说,也有属相相合相冲之说。 3 嫁妆 对汉族女家来说, 迎亲之前最重要的准备则是置办嫁妆。 旧时嫁妆的丰厚俭朴相差很大, 一般人家嫁女的妆奁有五色衫裤、脚桶、尿桶、木箱等;富贵人家则绫罗绸缎、被褥毛毯、 金银首饰等。嫁妆与聘礼是相对应的,聘礼是男家送给女家,而嫁妆是女家陪送男家的。古 时有“催妆之礼”,原意是男家派人到女家催促新娘赶快梳妆打扮,后来演变成男家催促女 家准备好“嫁妆”。在“催妆”之后,女家一般在迎亲前一天将嫁妆送往男家,即“发嫁妆” 或“送嫁妆”。嫁妆的多寡不仅表达了父母对女儿出嫁的一番心意,而且直接影响到女儿日 后在夫家的生活和家庭地位。因此,无论是贫困之家还是富贵巨贾之家,都竭力置办嫁妆。 高棉族盛行 “男到女家落户” , 高棉族女子的地位比男子的要高, 他们普遍 “重女轻男” 。 高棉族男女结婚后,男随女方居住。双方在家庭经济、地位方面都是平等的,妻子掌握家中 的财政大权。所以女子的嫁妆不比汉族那样讲究,也不怕嫁妆的丰厚多寡会影响到新娘今后 的家庭地位。 五 婚礼程序 (一)汉族婚礼程序 从“纳采”到“亲迎”,即男方迎娶女方这一步,便到了整个婚礼的最高潮。从某种意 义上说,“亲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婚礼。 1 “亲迎”前夕 在迎亲队伍到来之前,女方家可谓是忙得不可开交,要做诸多准备。按照汉族传统,新 娘“开面”,或称“挽面”。所谓“开面”就是必须由儿女双全的有福妇人(好命人)用两 根线互相绞合,然后拔掉脸上和脖子上的汗毛,使新娘脸部光滑洁净。汉族女子只有在出嫁 前才第一次“开面”。之后要“上头戴髻”,请来好命人给新娘梳头。男家也在紧锣密鼓的 布置新房,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铺床”。汉族对于新人床铺的安放是非常讲究的,要按照 一定的方位安置新床,以趋吉避凶。“铺床”之后,在床上撒上花生、红枣等,寓意“早生 贵子”。此外,还有“压床”的习俗,由男家找个健康俊俏的男孩在婚床上睡一晚,也属于 祈求子息的迷信行为。然后,还要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净整洁,贴上对联或吉祥的图画。 2 亲迎 在男方来迎娶,女方出阁之前,新娘会有“哭嫁”的习俗。所谓“哭嫁”是新娘在离别 娘家前,由于要离开父母,心中哀伤、难过,所以会嘤嘤泣泣。宋代周去非在岭外代答 中记载了两个地区汉族的哭嫁风俗:“岭南嫁女之夕,新人盛饰庙坐,女伴亦盛饰夹辅之, 迭相歌和,含情凄婉,各致殷情,名曰送老,言将别年少之伴,送之偕老也。”可见, 哭嫁除有离别父母的感伤,也有不舍感情相投女伴之情。男方迎亲之前,新郎清晨要起身到 14 祠堂中祭拜祖先,并陈述自己将要去迎亲,祈求祖先保佑。迎亲队伍十分壮观,浩浩荡荡几 十人,敲着锣打着鼓前往女家。在岭南汉族的一些地区,男方到女方家迎亲时,迎亲的男方 和出嫁的女方还要进行一场象征性“战争”,即迎亲队伍和女家燃放鞭炮,来看哪方鞭炮放 的时间长,声音响。迎亲队伍到女家后,女家会把门关起来,要求娶亲人唱拦门歌才能把门 打开,把新娘接走。迎亲轿子离开后,娘家人要泼一盆水,表示女儿嫁出去了就如泼出去的 水,出嫁后就不再回头,婚后称心如意,是娘家对出嫁女子的一种祝福。 汉族民间俗信认为新郎迎亲,新娘出阁会招致妖魔鬼怪的妒忌,会群集在新娘周围。为 了保护新娘的安全和避免新娘把身旁的鬼怪带入男家, 所以在新娘出阁之际形成了一些禁忌。 喜轿在迎娶新娘前,要请一位德高望重、福寿双全的长者手持一面镜子,点燃一支蜡烛, 将喜轿里里外外全都照一遍,俗称“搜轿” ,随后还要在熨斗中放入柏叶芸香之类,燃烧后也 要将喜轿熏三遍,俗称“熏轿” ,人们相信此举可驱除鬼怪。除“搜轿” 、 “熏轿”外,还要在 新娘出阁前佩戴一种镇邪之物“铜镜” ,俗称“宝镜”或“照妖镜” ,可使各种妖魔鬼怪现出 原形。新娘进门时也忌踩门槛。俗话说: “新媳妇踏了婆家的大门槛,是踩了男方家族的威风; 踏了堂屋门槛,是踩了公婆的威风;踏了洞房的门槛,是踩了丈夫的威风。 ”这些风俗陋见带 有歧视女性的成分,也是父权、男权主义的体现。 “撒谷豆”是喜轿进门时的一项辟邪法术。 请一位夫妇健在、子孙满堂的老者,在新娘进男家大门时,将谷和豆沿路抛撒,意在禳三煞 ( “三煞”指青羊、乌鸡、青牛) 。撒了谷豆,青羊、乌鸡、青牛只顾着吃,自然不会加害新 娘了。随后,新娘要跨火盆,烧去一切不吉利的东西,消除晦气,寓意将来日子过得红红火 火。 3 婚礼仪式 迎亲队伍回到男家时,把喜轿关在门外,俗称“憋性子”,目的是把新娘的性格憋得柔 顺听话些。由此可见,中国汉族的父权、男权的影响极大。“拜堂”又称“拜天地” ,是汉族 传统婚姻的一项重要仪式。新郎将新娘迎娶回家后,最重要的仪式便是“拜堂” 。一共是三拜, 即“一拜天地” ,在汉族传统观念中,天地皆有神灵。基于这一信仰,要拜天神地祗,并请天 地诸神作证。 “二拜高堂” ,即要拜列祖列宗及父母,以表达敬意和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 “夫 妻对拜是最后一拜,表示夫妻两人互敬互爱,同心协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