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曹端理学思想研究(1).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曹端理学思想研究(1).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曹端理学思想研究(1).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曹端理学思想研究(1).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曹端理学思想研究(1).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b stract abs tr ac t hith e re lati ons脚 be幻 刀 e e n w uj i an d taijia n d th e 洲丽tyb e 七 即 ee n uan d 伍, q。 一 duanh asth e s ame o p in l o n w i thz b u . xi. ai th e sam e t 油e , he d evcl 叩s the 山 阳 叮ofz b u 一 兀. 玩2 五 u . 兀、 c yes, 肠 匀 i can ,t bca c t i v e , w h l chm e an “ th atqiis s t r o n g e r th an u, ucan 、加川 m 1 qi and the beli a v i orofh umanbein gsmus tnt a c c o r d toth e ru l e o f u . t h l s isa d i fficult y inz h u . xi,s s y st e m . to so lv e 面s p r o b l e 低 c a o 一 duanpo1 n ts out l b a t taij i can beactiv c, w h 1 chm a k e s taij i can a ct u a 1 1 y l e a d th e m o v ement of伍. b as in g on t his con cep t , he比 g ar dst h a t the b e a rtistaij l and t b a t m aking c ffortd i r ec t l yinthe 址azt weul dm a k eucon t ro l q i . the nthe b e 别 rtis c o m p le tely uand th e beh a v i o r ofh u m anbein 罗wiu a “ 刀 r d toth e ru leofu. b y this w ay, c 滋 0 . d u 明、 th coryh ass o m e char a c t erof刀n s c b ool a n d m akesdi ffercnce丘 o m z b u 一 xi . 公y 叭 陌 “ 15 : c 加 . duan; z b u 一 xi、 thcory; the a ct i v ityoftaij i ; h e a rt ; 为n sch ool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 文中特别加以 标注和 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己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 包含为 获得 南昌大学 或其他教育 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 (手 “ ,衡 丸签 字 日 期 : 叼年 夕 ” “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 解南昌大学 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 和借阅。 本人授权南昌大学可以 将学 位论文的 全部或 部分内 容编入 有关数据 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 或扫描等复 制手段 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r亡不1 .r.、.l 才矛声士下 j勺日 学 位 论 文 储 签 名 、二:务 砰 签 字 日 躲 问年 , ” 卜 日 导 师 签 名( 手 写 ): 几 签字日 期 : 止 。 ; ) 年 犷月 今 。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 电话: 邮编: 第 1 章 引论 第1 章 引论 曹端, 字正夫, 号月 川, 河南淹池人, 生于明 太祖洪武九年( 公元13 76年), 卒于明宣宗宣德九年 ( 公元1 434 年) ,终年五十九岁。曹端幼年即异于众儿童, 年方三岁, “ 与群儿立, 必拱手正立,不妄戏谑言笑。处必直身端坐,不妄动作 指顾” 。 ,因 其颜容恭谨, 气度端庄,父母名之曰 端。宣德六年, 曹端作 月川 图诗 ,其图天上一月,川中九月,取月映川水之意;其诗曰: “ 天上一月映万 少 11 ,万川 各有月团圆。有时川竭为平地, 依旧 一轮月在天” ,该诗起句喻统体之 太极,承句喻万物各具之太极,转句喻万感之俱寂,合句喻一理之常存,显示 了 曹端对道体的澈悟。曹端因 此自 号 “ 月川子” , 学者遂称其为月川先生。 永乐七年 ( 公元1 4 伪年)二月,曹端三十四 岁, 会试登乙 榜第一,同 年四 月, 授山西霍州学正,永乐二十年 ( 公元 1 422年) ,调任山西蒲州学正。一时 之间,各地学者闻风响应,西蜀、山东、陕西、河南、直隶、太原等地相继来 学者数百人。永乐十六年,曹端遭艰庐墓,其间仍有学者就墓次求学。任内, 曹端劝郡守发仓娠济贫民, 分傣济门 人学生中之家贫者,门 人赴太学辄代其养 母,资助路人,收硷饿拜,多有笼行。诸生感动,民风大化。 “ 有樵者拾金钗以 还其主,人以为异,樵曰: 第不欲愧曹郡博耳。 ” . 因学行卓越,曹端前后三 次典试陕西。宣德九年 ( 公元 1 4 3 4年) ,曹端卒于任上,霍人罢市巷哭,童子 皆流涕。 曹端自 少勤于治学,艰苦读书, “ 自 朝至夕手不停披,自 暮达旦心无外慕, 冬不炉,夏不扇, 不饮酒,不吸茶, . , “ 座下著足处,两砖皆穿” 。 。 八岁入里 学, 未及弱冠即遍读群经,举凡 孝经 、 四 书 、 尚书 、 周易 、 毛诗 、 通鉴 、 周礼 、诸子等, 无有不读;年十七构书室,名为“ 勤苦斋” ,年十 八入邑 库,自 称“ 百拙生” , 其自 勉苦读之意可见一斑。 曹端治学不但态度端正, 用力甚巨,而且方向明确,穷心性理,外不惑于异端邪说之学,内不溺于章句 文辞之习。 年二十得元人谢应芳所著 辨惑篇 , “ 如获重璧, 昼夜诵习,力行 不殆, 虽寝疾外出,未尝释手” . ,自 此对佛老之说屡有批驳, 势同 水火,于一 。 曹 端 集 , 王 秉 伦点 校, 中 华 书 局2 加3 年版, 页 二五 八 。 .同上,页二五五。 .同上,页三三八。 0同上,页二五二。 . 曹端集 ,页二六二。 第 1 章 引论 切浮屠、巫现、 风水、时日 之说尽皆 摒弃不用.其父好释氏,辄做 夜行烛 讽劝之。混地淫祠甚多,辄上书邑 宰,毁之百余。既读宋儒之 太极图 、 通 书 、 西铭 ,叹曰: “ 道在是矣尸于是专心性理之学。尝曰: “ 文人自 是文人, 诗人自 是诗人,儒者自 是儒者。 ”又曰: “ 孔门游、夏称文学,亦何尝秉笔为词 章也?且如 观乎天文, 以 察时变。 观乎人文, 以 化成天下 , 此岂 词章之文也? 故吕与叔有诗曰: 学如元凯方成癖,文如相如殆类徘。独立孔门无一事,只输 颜子得心斋。 端亦偶成曰: 作文不必巧,载道乃为宝。不载道之文,减文悦 上藻。 ” 。 曹端这是认为, 儒者和文人是不同的, 儒者的根本在于精研性理, 化 成天下,儒者为文不能如同文人一般追求文章之奇巧,而当以载道为己任。 0 曹端一生著述甚丰, 所著有 性理文集 、 家规辑略 、 男女训诫 、 夜 行烛 、 周易乾坤二卦解义 、 通书述解 、 童子溉 、 存疑录 、 太极图说 述解 、 辨决 、 西铭述解 、 儒家宗统谱 、 四书详说 、 性理论 、 孝经 述解 、 行实碑记 、 拙巢鸣 、 月川文集等。曹端生前,其书少有行世。 曹氏坡后,子孙家道不济,门柞衰薄,其著述日 渐散失。后地方为表彰其德行, 于涌池建正学坊,收罗其遗书,一一编次校正,由河南府出资刊布流行。此后, 各方学者对曹氏 著述亦多有辑轶重刻。中华书局2 (x)3 年出版了由河南省社会科 学院王秉伦先生点校的 曹端集 ,该书收录了曹端的 太极图说述解 、 通书 述解 、 西铭述解 、 夜行烛 、 家规辑略 、 曹月川先生语录和 曹月川 先生录粹等主要著作,并附录了关于曹端的传记、年谱、颂赞、序跋及 四 库全书中的相关提要等内容,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曹端思想提供了较为完整的 文献资料。曹端自 序 存疑录云: “ 自 强以来, 潜心理学,初若驾孤舟而泛烟 海,渺茫弥漫,洪洞浩瀚,莫知涯埃,恍忽艰甚者,久之逮知命,而后方闻天 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焉。 ” 。 所谓知命即指五十岁,曹端自 认为到五十岁 0同上.页二四五。 .钱穆认为,孔子之学可分为性道与文章两个方面。朱子得孔子之传。除黄东发 展)和王深宁 ( 应峨) 能兼得博文约礼二者外,元孺因臣服异族,于大节有亏,大多偏于博文一途. “ 明俪继起,惩元借之弊, 又转而薄文章,重性道,于是有如康斋、敬斋,月川、敬轩、整庵诸人,其于朱学,皆重性理.轻经史, 偏向一边。于是而有白沙、阳明之崛起。白沙尊朱.阳明崇陆,要之其薄经史博文之学而不为,则一也。 , ( 见 王深宁学述, ,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 六) ,钱穆。安徽教育出版社.2 以 月 7 ,第42页 一月 3 页) ,端重性理轻文章.这毫无疑问。但钱穆先生将其缘由归结为“ 惩元儒之弊即 .定性为 “ 偏向一边气 这却 值得商擂。 钱先生治学之重点乃在于朱子学. 其在此之论述亦是以朱子学为出发点。 用朱子学来统领儒学, 认为朱子学乃孔门正传,而曹端之学又可看作是朱学后传,故而有曹端之学 “ 偏向一边,之结论。在曹端 看来. 俪学其实只是性理之学。其 使命乃在于化成天下,与文章 全无关系。可见曹端所以 重性理轻文章乃 在于其对孺学之理解,而所谓“ 偏向一边即亦乃一家之论。 . 曹端集 ,页二九四。 第 1 章 引论 方才真正理解了理学,亦即是说,曹端到五十岁以后学术思想才完全定型,而 此时 之著述方才可以 完全代表曹氏之思想。而 通书述解 、 太极图说述解 、 西铭述解三书分别作于丁未和戊申,即曹氏五十二岁和五十三岁之时,因 而可以反映其思想之梗概。 曹 端专 心性理, 躬 行实践, 后 世学者评价甚高, 推之为“ 明 初理学之冠” 。 . 薛暄 ( 字德温,号敬轩,溢文清)赞之日: “ 质纯气清, 理明心定。笃信好古, 距邪崇正。 有德有言, 以 淑后人。 美哉君子, 光辉日 新户。 “ 理明 心定, 及“ 有 德有言” 之语,既肯定了 曹氏 在道德践履上的成就,也肯定了 其在理论上的创 建。江右王门高弟邹元标 ( 字尔瞻,号南皋) 序 曹月川先生录粹曰: “ 先生 笃行沉修,岿 然醉儒, 直溯镰洛. 而开我朝道统之原” . ,赞扬曹端乃是有明理 学之滥筋。曹氏门人彭泽曰: “ 我朝一代文明之盛,经济之学,莫盛于刘诚意、 宋学士;至道统之传, 则断自 绳池曹先生始” . ,认为曹端乃明 代理学第一人, 其学乃有明理学之肇始,并于正德中上章请从祀孔子庙庭, 惜乎未果。黄宗羲 对彭泽之观点稍有修正,曰: “ 愚谓方学正而后,斯道之绝而复续者,实赖有先 生一 人.薛文清亦闻先生之风而起者” , 。 也认为曹端对理学在明代的发展起到 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并强调了其对薛煊的影响。清代学者亦称, “ 盖明 代醉儒,以 端及胡居仁、薛 谊为最,而端又开二人之先” 。 0 虽然学者大都肯定了曹端在践履和理论上的成就,认可其对有明理学起到 的承启作用,但各方学者对于曹氏思想之归属却无有定论。曹氏之思想究系承 镰溪,二程,抑或朱子,其所启者又为何:理学、心学、抑或所谓明代理学之 气本论走向?对于这两点,各家学者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洪熙元年乙巳,曹端年五十,筑台屋,名之 “ 拙巢” 。薛煊为之记,指出, “ 镰溪周元公挺生南服,悼末流之若兹,一刮群巧,作 拙赋以见意。” 一 广文曹君正夫,世家河南之泥池,自 少读书,即有求道之志,遂由关、洛以上 溯镰溪,因以 拙巢名其读书之室,盖取元公赋意以自 勉也。 , 。 曹端因 心慕 镰溪周公,于是仿其所作之 拙赋而名其台屋日 “ 拙巢, ,同年自 称 “ 伊洛后 。同上, ,月川先生遗书序 ,页三五六。 .同 上,页三0八。 .同上,页三二七。 .同上.页三0八。 . 明擂学案 ,中 华书局1 98 5 年版, 页一0六四。 . 曹端集 ,页三七六。 。同上,页二八七。 第 1 章 引论 学” 。年谱云: “ 伊洛之间,二程生焉。先生晚年见道分明,真可谓兄两程之教 而弟之矣。 ” 因是,孟化鲤 ( 云浦,15 4 5 -1597,在 明 儒学案中入 北方 王门 学案 )认为曹端得 “ 镰洛遗旨” 。 。也有学者认为曹端所推崇者乃是朱子, 钱穆、容肇祖、张学智及东方朔诸先生即持此观点。钱穆云: “ 明儒继起,惩元 儒之弊,又转而薄文章,重性道,于是有如康斋、敬斋,月川、敬轩、整庵诸 人, 其于朱学,皆重性理, 轻经史,偏向 一边” . , 认为曹端系得朱子所传之偏 者. 容肇 祖先生 把明 初儒者 称之为“ 朱学中的 涵养或 躬行派” 气 显然, 曹 端也 被划分在这一派别之中。东方朔先生认为可以把有明一代学术思想的发展截成 三段,并把从洪武至景泰这大约一百年的明初时期定性为述朱期,“ 至宣德、正 统、景泰之际, 则有河东之薛谊 ( 号敬轩) 、 崇仁之吴与弼 ( 号康斋) 、 娄谅 ( 号 一斋) 及三原之王恕( 号石渠) 等各立学派, 其学理宗风大体以 程朱为 重” 。 。 在 此曹端虽未被指明,但隐然已被划分于其中。张学智先生在其 明代哲学史 中也指出, “ 夸大曹端与朱熹思想的相异之处, 是不适当的” . ,亦即是认为曹 端与朱子之思想大致相同,虽无师承,曹氏亦可算是朱门之后学。撇开是非对 错不论,认为曹端思想属于朱子一脉的确是有根据的,曹端自 序 太极图说述 解即云欲 “ 大书周 ( 镰溪)说而分布朱 ( 熹) 解” 。 。 值得注意的是,朱熹作 伊洛渊源录 ,将镰溪、 二程及其自 家学说归为一派, 后世学者亦多从其说, 故而上述各家观点其实或可整合为一,即认为曹端系属于程朱一派。 嘉定二年 ( 公元1 2 的年) ,朱熹被谧曰 “ 文” ,淳佑元年 ( 公元1 241 年) , 张、周、二程和朱熹从祀孔庙。自此以后,程朱之学说成为官方思想,其学说 成为 科举考试之标准,而件逆者则将被视为离经叛道。 虽然曹端在其著述中常 自 称以 程朱之学说为依归, 但在如此之背景下,其作为一种话语策略亦未可知。 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实际上曹端的思想和程朱是有区别的,但其自己并没有明 确意识到。 “ 对于思想之解释者来说, 还有一项任务, 即是言思想家意而未言处。 ” 因 此, 我们必须对曹 端的 著述进行分 析梳理之后方 可 下一 确定之结 论。 从思想 史的角度来看,诚如福柯所言,历史处处呈现了断 裂和非连续性, 连续性并不 。 , 端集 。页 二九五. .同 上,页 三一一 .钱穆 中国 学术思想史论丛 ( 六) , ,安敬教育出 版社2 004 年版,第43页。 .容 雄 祖 明 代思想史, ,齐鲁书 社1 992 年版。 第13页. .东 方朔 刘截山 哲学研究, ,上 海人民出 版社1 997 版, 第u页. .张学智 明 代哲学史 .北京大学出 版社2 仪 刃年版,第5 页。 0 ( ,端集, 。页五。 .东方朔 刘燕山哲学研究 ,第67页 第 1 章 引论 存在,它只是一种理性的后设而已,经常是后人出于某种需要而做出的意义的 强加。从相对较大的时间尺度来对某一时期的思想进行趋势的分析,如对所谓 明初的思想家进行总结,就可能为强调思想的连续性而忽视非连续性, 忽视某 个具体思想家的思想个性。 牟宗三先生经过梳理分析指出, 根据对道体性体体会的不同,滚溪、程颜、 程颐和朱熹四 人可以分为两派, 镰溪和程颜为一派, 将道体、性体体会为即活 动即存有;程颐和朱熹为一派,将道体和性体体会为只存有而不活动。分析精 当,言之有据。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曹端对道体性体的体会如何,当归属于何 派之下。换言之,曹端思想之定位确实是一个问题,我们应当深入其思想内 部, 切实把握其思想之核心概念或范畴,亦即是其对道体性体的体会,而不能仅仅 依据曹氏 之简略自 述或一时学术之大略风气。 在曹端思想对有明学术的具体影响这一点上, 有两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是认为其虽然是朱子学说在明代的延续,但其重躬行实践的特点却引起了后 人对心之观念的重视,对心学在有明一代的兴盛有正面的影响,祝平次先生即 认为,明代以 后,一批重视笃实践履的儒者渐渐开始突显 “ 心”的意义,从曹 端、薛谊、昊与弼、胡居仁到陈献章, “ 这种心、理结构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护这 种变化慢慢被加深扩大” 。 ;一是认为曹端思想乃有明 气本论思潮之滥筋, 崔大 华先生认为, “ 明代理学有两个展现其新的理论思潮的基本走向:一是在朱学笼 罩下由理本论向 气本论的转移 “ ” ” ,曹端对朱子提出的关于太极会否自 动静的 争辩, “ 实际上并未能越出朱学范围。但其中却显示出一种新的理论走向,即将 朱子理学中的理本体的实在性转换成具有实体性的解释,形上玄思的理路转换 成容易被感性经验理解和证实的理路。明代理学沿着理气观理路突破朱学理本 论观念笼罩的前景一个具有经验色彩和某种实体性质的气本体观念开始出 现” . ,而曹宇元先生更进一步认为曹端的学说其实就是理气一体说气 在这两种观点中, 后者之偏颇较为明显, 值得仔细辨析的是前者。黄宗羲 明儒学案卷四十四 诸儒学案上二论曹端曰: “ 先生之辨虽为明晰,然详 以理驭气,仍为二之. ” 。 虽然黄宗羲是以 理气一体说为标准对曹端之论述进行 0祝平 次 朱 子 学与 明 初 理 学 的 发 展 , 第1 15页 . 转引自 葛 兆 光 中 国 思 想史 第 二 卷, 第2 97页 一第 2 9 8页 。 。崔大华 刘欲山 与明 代理学的 基本走向, , 毅 中州学刊1 卯7 年第3 期. .,宇元 论明 初曹端的 理 学及其历史 愈义, , 载 河北学刊1 9 8 7 年第2 期. . 明借学案 ,页一0六四。 第1 章 引论 批判 ,但非常明显的是, 他肯定了曹端析理气为二,视理与 气为两物。 这个判 断是很准确的。曹端论周镰溪 太极图说首句 无极而太极云: “ 是后 有增周说首句,曰 自 无极而为太极 , 则亦老庄之流. 有谓太极上不当加 无 极 二字者,则亦不知周子 理不离乎阴阳,不杂乎阴阳 之旨矣” 气 “ 微周 子启 千载不 传之秘, 则 孰知 太极之为理而 非 气也 哉? ” 。 , 认同 朱熹关于 无极为 无形状、无声气、无方所之意,乃是太极之状词的解释,认为理 ( 太极)与气 绝然是两物。故而论者认为曹端思想乃有明气本论思潮之滥筋,实未得曹氏 学 说 之要领; 而认为曹氏 之学说即是理气一体之说, 更乃谬妄 。 对于前一种观点, 笔者同意曹端思想对心学在有明一代的兴盛有正面的影响,但此种影响究竟是 何种意义上的,是因为曹氏重践履而引起了人们对 “ 心”之观念的重视,还是 因为其本身即重视 “ 心” 之观念?如果是因重践履,重直接在心上做工夫而产 生影响, 那么, 重践履重工夫原本亦是朱学所包容的, 二者之区别又何在? 明 儒学案评曹端曰: “ 先生之学,不由师传,特从古册中翻出古人公案, 深有悟 于造化之理,而以 月川体其传,反而求之吾心,即心是极,即心之动静是 阴阳,即心之日 用酬醉是五行变合,而一以事心为入道之路,故其见虽徽而不 玄, 虽谓先生为今之镰溪可也。 ” . 该评语突出了“ 心” 之观念在曹端思想中的 地位及曹端本人对此一观念之深刻体认, 对我们分析曹端思想之体系及其在理 学中的影响具有主要的启发意义。曹端思想究系在何种意义上影响了有明一代 之理学,对这一问题进行澄清将是本文的主要任务之一。 自民国以来,曹端慢慢淡出了学人的研究视域。虽然许多大家巨擎在其著 述中对曹氏亦曾偶有论及,如钱穆先生的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从卷六之 王 深宁学述和 朱子新学案及牟宗三先生的 (, 白 体与心体 ,但在这些著作中 曹端并非研究的 焦点所在, 只因与朱子有所争辩方才被一笔带过。对曹端进行 专门研究之文章更有如凤毛麟角,仅见曹宇元先生所撰之 论明初曹端的理学 。其 后黄宗毅又云: “ 气必 待驭于理,则 气为死物, 抑知理气 之名,由 人而 造,自 其浮尘升降 者而言,姻 谓之气,自 其浮沉升降不失其则而言,则谓之理。盖一 物而两名,非两物而一体也” ,认为理与气乃是一 体,因其不同表现而有不同称谓。 . ,端集 。页二至 三。中华书局本标点有误。 .同上,页二。 ., 宇 元 论明 初曹 端的 理 学 及 其 历史 意 义, 中 有 一 句 话 值得 注愈 。 . 也由 此 可 见, 尽 管, 端 在 理 学 中 提 出理气一体论鹿, 还钳制在朱学的体系中.但以后罗 钦顺等人的唯物主义思想,却又是从曹端的理学那里 攀生.嫂变过来的,是罗钦顺等人所籍以的思想资料, ,而其写作目 的更明言是为了 追溯实学思想的渊源。 ,宇元从唯物主义出发对,氏思想进行规整,于是有了 所谓, 端思想乃是理气一体说之结论。 0 明俗学案。 师说 ,页二。 第 1 章 引论 及其历史意义一文而已。但正如前文所述,在当时受意识形态强烈影响的学 风下,该文之思路及其研究成果存在明显缺陷。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几部关于宋 明理学或明代哲学的哲学史研究著作。在侯外庐等主编的 宋明理学史下册 中辟有 “ 曹端的理学”一节, 从太极与理气论、论性和道德修养与 “ 孔颜乐处” 等三个方面对其思想进行了论述。陈来先生在其 宋明理学中亦有 “ 曹端” 一节,就太极动静和敬与乐两 个方面对曹端的思想进行了分析。张学智先生在 明代哲学史一书中专门写有 “ 曹端与明代理学的兴起”一章,对曹端哲学 中的太极理气、诚与性命、 诚敬与仁等几个重要概念进行了分析梳理。 这些文 章都对曹端的著作进行了分析梳理,其论述有一定深度。但也有学者在未深入 研究曹端思想的情况下对其提出了非议,如郭或就在其 明代的易图曹端 的 ( 太极图 说述解) 一文中 称, “ 今天看来, 其 ( 曹端) 明初“ 醉儒” 、 理学大家 之称, 亦有盛名 之下其实 难副处. 尸 。 此说其实并 不严谨. 总 之, 相对曹端“ 明 初 大儒”的历史地位而言,这些研究显然是不够的。 牟宗三先生认为治儒家学术应该有三个标准, “ 一个是文字,一个是逻辑, 还有一 个是 见 ( 如i ght) 。 我 们要了 解个人必须 通过文字来了 解, 而古 人所用 的 文字 尽管在某些地方不 够清楚, 他那文字 本身是ambi guo us , 但也不是 所有的 地 方都是别 山 b i gu0 u s , 那 你就不能 乱讲。 另 外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 你即 使文字通 了,可是如果你的 见不够,那你光是懂得文字未必就能真正懂得古人的思 想。 ” . 所谓文字指的就是我们必须以 理学家的著作为基础,从文本出发去确定 被研究对象的问题域,以 及与此问题相关的全部概念和范畴。牟先生这里所谓 的“ 见”所指的就是 “ 体悟” 。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学重体会,重践履, 其中理学家更是强调气象、境界,故有所谓 “ 光风界月尸 ,“ 如沐春风,之说, 而他们的 气象和境界有时并没有直接体现在文字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穿 透文字的 “ 洞见” ,有心态上的对应。因此,笔者将在全面阅读原始资料的基础 上,先确定曹端的问题域, 然后找出与这个问 题域相关的全部概念范畴,依逻 辑与历史统一的原则,以中 心范畴为纲,构成一个概念范畴的框架,理出 这个 框架中的逻辑关系, 然后将这个框架依照其逻辑顺序叙述出来。 在这一程序中, 重点对这个框架中主要概念的 形成及与其他概念的关系加以说明。同时还必须 用心体悟理学家的气象,领会言外之音,话外之意。 h 仰:左 . 侧 叨 con fu d u 日 2 仪 沁 .口回劝皿厂 门 i c 面tj 咧 h tm 牟宗三 中国哲学十九讲, ,上海古籍出 版社1 997 年版,第68页。 7 第 1 章 引论 诚如张学智先生所言, “ 受传统的影响, 宋明思想家的著作多 非有系统的、 首尾一贯的,他们的中 心概念往往零散地包裹在讲学语录和论学书信中,论证 也多东鳞西爪,需要在大量资料中 提要勾玄。问 题域确定了,还要对他们所用 的概念加以 辨析。 明 代思想家所用概念大多 沿袭前人, 困 难的是分辨字面相同的 概念的不同意义。 ” 。 在对曹端的 研究中也存在这样的问 题.如其 太极图说述 解序所云, u(其作) 乃大书周 ( 敦颐)说而分布朱 ( 熹) 解, 倘朱解之中 有 未易晓者,辄以 所闻 释之” , 曹端所作 太极图 说述解 、 通书述解和 西铭 述解都是在朱熹注解的基础上对原著本意进行阐发的。把曹端对朱熹思想的 理解和朱熹及周敦颐的思想区别开来,进而揭示曹氏本人思想之特质,对笔者 而言,这将是一大难题,也将是笔者的主要任务。 。张学智 明代哲学史 ,第2 页。 第2 章 太极论 第2章 太极论 佛学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土,而后高僧辈出,佛典迷译日多,至隋唐而大盛。 一时之间, 三论、天台、法相、华严,各家各宗,义理精微,山门 林立, 蔚为 大观。相形之下,儒学文运不振,道统悬危。而佛学之特胜于儒学者, 乃在其 极具思辨性之形上学与宇宙论,故虽有韩愈 ( 字退之) 等儒者振臂高呼, 极力 排佛, 只因其批判未触及佛学之根本,于儒学之重振助力有限,而其 “ 人其人, 火其书,庐其居”的口号也只是空谈。有识于此,周敦颐 ( 字茂叔)作 太极 图说与 通书 ,承 易传而阐发儒家之形上学,以与佛学相抗衡,而其首 出之观念即为 “ 太极气 周敦颐以 后,朱熹 (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 之形上学与宇宙论兴趣 特高,作 太极图说解与 通书解( 二书合称 太极解义 ) ,以周敦颐的思 想为基础, 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儒家的形上学与宇宙论。在 太极解义中, 朱 熹的首要任务便是对 “ 太极” 进行解释。 “ 太极”也是朱熹与门 人弟子问答的一 个重点,在其语类中几乎随处可见。 淳熙 七年庚子。( 公元n so年) ,朱熹与学 者程迥 ( 字可久,号随沙) 在书信中对 “ 太极”问题进行了讨论。淳熙十三年 丙午( 公元n86年) , 陆九韶( 字子美, 号梭山, 陆九渊之兄) 致信朱熹, 对 太 极图说 提出异议, 朱陆二人展开论辩。 淳熙十五年戊申( 公元n88年) , 陆九 渊 ( 字子静,号象山) 也加入了这场论辩。 在朱熹与陆氏兄弟的辩论中, “ 太极” 是一个关键问题。在与诸学者的论辩过程中,朱熹的 “ 太极”思想得到了完善 和发展。这又对其心性工夫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朱熹集两宋理学之大成, 其学说后来被尊奉为理学之标准,影响非常大,于是 “ 太极”也便成为了 理学 的重要范畴,后代学者对这一问题也多有论述。 曹端对 “ 太极”亦极为重视,以之为儒学的根本,尝云: “ 学欲至乎圣人之 道,需从太极上立根脚。 ” 。 继朱熹 太极解义,之后,曹端作 太极图说述解 和 通书述解 ,就 “ 太极”问题进行了新的讨论。虽然曹端的 述解大部分 都是引 用 太极解义 ,与朱熹的思想确实有重叠,而他自 己也说为书的目 的是 。本文 所涉及朱熹与 学者就“ 太极” 展开讨论的时间皆 据陈 来 朱子 哲学 研究, ( 华东 师范大 学出 版社2 以 洲 】 年版) ,参见其第三章“ 太极之辩” 一节。 . ,端集, ,页二九三。 第2 章 太极论 要“ 大书周说而分布朱解” , 但与朱熹在 “ 太极动静” 这一核心问 题上的巨大分 歧决定了 他的“ 太极”思想与朱熹是形似而神异,既非 “ 周说” 亦非 “ 朱说气 2 . 1太极理气 周敦颐在 太极图说中 只言“ 太极” 而未言“ 理” ,而后朱熹将“ 太极” 解释为“ 理” 。 对于朱熹的这一解释,曹端表示认同,其 太极图说述解序首 段云: 太极, 理之别名耳.天道之立,实理所为.理学之源,实天所出. 是故 河出图,天之所以 授羲 也.洛出书,天之所以 锡禹 也.羲则图而 作 易 ), 八卦画焉;禹则书而明 范 ,九畴叙焉.圣心,一天理而已 .圣 作, 一天 为而已. 且以羲易言 之, 八卦及六十四卦方位之图, 曰 先天者, 以太 极为 本, 而生出 运用无穷, 虽 欲绍天明前民用, 然实理学之一初焉. 厥后, 文王系 升 辞, 周公系艾 辞,其义 始明且备,命曰 周易 . 及孔子 十冀 之作, 发 明 羲画、 周经之旨 大明悉 备,而 理学 之传有宗焉. ( 曹端集卷一 太极图 说述解 ,页一) 这段话主要表达了 三层意思:一是,太极就是理,是理的另一种称呼,即所谓 别名。二是,太极 ( 理)主宰天道运行,并通过赐予上古圣人 河图与 洛 书昭示了其自身。伏羲得 河图画八卦,并作 易 ;大禹得 洛书叙九 畴,作 洪范 ,而这也便确立了人伦法则。于是太极自 身也得到昭示。三是, 伏羲、大禹、文王、周公及孔子等圣人的思想是对太极 ( 理)的体认,其作为 是对太极的顺应,而儒家经典所体现的也不过是太极之道而已,所以圣人之学 也就是体认、顺应太极的学问。简言之,曹端认为, “ 太极” 就是理,是天道的 主宰, 而儒学也就是理学、 太极之学。 虽然周敦颐并未明言 “ 太极” 就是“ 理气 但曹端和朱熹一样,认为 通书 “ 与 太极相表里,诚即所谓太极也” 气 也就是认为 太极图说和 通书二书是互为表里的,而“ 太极” 就是“ 诚气 而 “ 诚” 在 通书中具有鲜明的本体意义,故而曹端把 “ 太极” 理解为理是 有道理的。由此可知,曹端并不只是简单地承袭了朱熹以“ 太极”为理的论断, 他对这一论断所包涵的形上学意义也有深刻的体悟。 在朱子和陆氏兄弟关于太极的论辩中, 陆九韶认为, “ 无极” 一语出自 道家, 。 曹端集 ,页二八。 第2 章 太极论 不是圣人之语,对 太极图说是否为周敦颐所作提出疑义,而这其实也是对 朱子 太极解义的否定。在 太极解义中,朱子对 “ 无极而太极”的解释 是, “ 上天之载, 无声无臭, 而实造化之枢纽, 品汇之根抵也。 故日无极而太极, 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 , 此即是“ 无形而有理” 之义。曹端支持这一观点并将 该语引用到其 太极图说述解中,同时他还说: 无谓无形象, 无声气、 无方所, 极谓极致, 理之别 名也.太者, 大无以 加之称. 天 地间 凡 有形象、 声气、 方所 者, 皆 不 甚大, 如此 极者, 虽 无声气 , 而有形象、 方所秀. 帷理, 则无形象 之可见, 无声气之可闻, 无方所之可指, 而充塞天 地, 贯彻古今,大孰加烤?( 曹 端集卷一 太 极图 说述解 ,页 一一 ) 曹端从自己的感性经验出发,提出证据支持了朱熹的观点。他认为,凡是具体 的存在都是有形有质的,因而也是有限的,只有理 ( 太极)是无形无相而又涵 盖万有的,而无极就是对 “ 太极”的这种特性的表述。 在认定 “ 太极”是理的同时,曹端也坚决反对把 “ 太极” 理解为气的观点。 他说: 孔子而 后, 论太极者皆以气言。老子 “ 道生一” ,而 后乃生 二;庄子曰 “ 道在太 极之先. ”曰 “ 一” ,曰 “ 太极” ,皆 指作天地声 三 者,气形已 具而 浑沦未利之名。 道为一之母, 在太极之先,而不知道即太极,太极即道。以 通行而言,则曰道;以极致而言,则曰 极;以不杂而言,别曰一。夫岂 有二 那。 列子“ 浑沦” 之云, 汉志“ 函 三为一” 之说, 所指皆同. 徽周子启 千载不传之秘,则孰知太极为理而非气也哉.( 同 上,页 二) 自 先秦、汉唐以至北宋初期,学者多以 气解太极。曹端认为,太极只是理,不 是气。他指出,老子所说的 “ 一”和庄子所说的“ 道” 其实都是 “ 太极” ,只是 因为意义侧重不同而称呼有所不同, “ 太极” 强调“ 极致” 之义, “ 道” 强调“ 通 行” 之义,而“ 一,则强调“ 纯粹不杂”之义。因而,老子所谓“ 道生一, 一 生二, 二生 三, 三生 万物” (老子 四 十二章 ) 和庄子 所谓“ 生 天生 地, 神鬼 神帝,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太极之下而不为深”“庄子. 大宗师” 的说法 都是错误的, 因为 他们都把“ 太极” 理解为混沦未判的一团元气, 列子 和 汉 书 律令志也犯了同样的错误;而周敦颐的主要贡献便在于他指出“ 太极” 是理而不是气。 虽然反对“ 太极” 是气, 但曹端认为“ 太极” 与气是密不可分的。 他说: “ 太 第2 章 太极论 极, 理也。 阴阳, 气也。 有理则有气, 气之所在, 理之所在也, 理岂 离乎气哉?” 。 意谓作为 理的太极和阴阳二气是紧密结合的,有理便有气,有气便有理。 综上所述, 曹端认为“ 太极” 就是理, 而“ 无极” 则是对其无形无相特性的 表述,太极不是气,但却与气合而为一,不可分离。这些观点与朱熹基本一致, 但绝非简单重复。 2 . 2太极动静 “ 太极动静”对朱熹的心性工夫理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其哲学体系中 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就是在这一关键问题上,曹端却与朱熹有着截然相反 的观点,这也使得曹端的心性工夫理论与朱熹相去甚远,决定了他们二人思想 倾向的不同。 周敦颐 太极图说 云: “ 太极动而生阳, 动极而静, 静而生阴, 静极复动。 ” 对于这一句话,学者历来都有不同看法。陈来先生认为,汉唐哲学多以“ 太极” 为气, 宋初易学继承了 这一解释, 如刘牧、 胡 缓、 李靓等学者都是以 元气解“ 太 极” ,在这一话语背景之下,周敦颐的 “ 太极”所指的应该也是未分化的混沌元 始物质,即元气,而 “ 太极动而生阳” 、 “ 静而生阴”指的便是元始物质的分化。 。 牟宗 三先生则认为, 所谓 “ 太极”即是“ 极致之理” ,阴阳指的是动静而不是 气, 故而“ 其动而生阳实只是在具体妙用中随迹上之该动而显动相, 静亦如此。 ” 。 虽然各方意见不一, 但分歧主要集中在对 “ 太极”的理解上, 或主“ 理” 或主 “ 气” ,而无论以“ 太极”为何物,各位学者都同意 “ 太极”自 身是有动静的。 确实,就原文来看, “ 太极”是主词,“ 动静”是谓词, “ 太极”是 “ 动静”的主 体。亦即是说, “ 太极”是有动静的。 对于 “ 太极动静” ,朱熹在 太极解义中的解释是: 太 极之有动静, 是天命之流行也, 所谓一阴一阳 之谓道. 诚者, 圣 人之 本, 物 之始终而 命之道也. 其动也, 诚之通也; 其静也, 诚之复也. 成之者 性, 万物各正其性命也.“ 动极而 静, 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 互为 其根” , 命 之所以流行而不息也。“ 动而生阳, 静而生阴, 分阴 分阳,两仪立焉” , 分之 所以一定而不移也.盖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也。太 极, 0 曹端集 ,页五。 .参见陈来 宋明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以 抖年版,第月 于书1 页。 .牟宗三 心体与性体, ,上海古摘出版社1 99了 年版,第310 页。 第2 章 太极论 形而上之道也; 阴阳, 形而下之器也. 是以自 其著者而观之, 则动静不同时, 阴阳不同 位, 而太极无不在焉.自 其微者而 观之, 则冲穆无肤, 而动静阴阳 之理已 悉 具其中类. ( 周子全书 ,卷一,页 五一六) 在这段文字里,朱熹对太极能否动静的说法并不明 确。他首先认为“ 太极有动 静” , 而这便是“ 天命之流行” , 也就是宇宙万 物生成的过程, 并进一步指出, “ 太 极之动” 是“ 诚之通” , “ 太极之静, 是“ 诚之复” , 前者是“ 万物之所以 资始也气 后者是“ 万物各正其性命也” 。而且,正是因为“ 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 静,互为其根” ,即是说动静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所以 才有了“ 命之流行而不 已” 。虽然逻辑非常清晰,但此文的意思却并不是很明确。其中, “ 太极之有动 静” 中的“ 有”和 “ 其动也, 诚之通也;其静也,诚之复也”中的 “ 之” 这两 个字尤其值得注意。 “ 有”和 “ 之”可以理解为动宾之间的联接词,也可以理解 为谓词,即 “ 涵有即 、 “ 领有”之意。如果取前一义,则太极为动静之主体,太 极自 身能自 动静;如果取后一义,则可以理解为因为太极 “ 涵有”动静之理, 所以 太极 “ 领有” 动静, 这是从太极是动静的终极原因这个意义来讲 “ 太极有 动静” ,这也就意味着太极不是动静的主体, 太极自 身不能自 动静。这两种意思 都讲得通,给后来的学者留下了很多困惑,也留下了重新解释的可能。 如果对引文的后半部分加以 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朱熹其实是从太极是动静 的终极原因来定义“ 太极之有动静”的,他并不认为太极自 身能动静。 “ 自 其著 者而观之,则动静不同时,阴阳不同位” ,所谓 “ 著者”即是有形有相,可感可 见的现象世界,因而动静是现象世界的表现,而现象界是阴阳气化的产物,故 而动静其实是阴阳二气的动静; “ 自 其微者而观之,则冲穆无联,而动静阴阳之 理已悉具其中矣” , 虽然没有形迹可循, 但仔细体认却可以发现,太极涵有阴阳 动静之理。后一句即是 “ 盖太极者,本然之妙也”之意,前一句即是 “ 动静者, 所乘之机也” 之意,即是说,太极是动静的所以 然,是成其为动静的终极原因, 即是理,但太极同时也乘阴阳二气之气机而动静。 在另一段文字里,朱熹对 “ 太极动静”进行了更为清晰的阐述。他说: 盖天地之间, 只有动静两 端, 循环不已 , 更无余事. 此之谓易.而 其动 静, 则必有其所以动静之理烤, 是则所谓太极者也. 盖谓太极含动静则 可 自 注:以本体而言也) , 所 谓太极有动静则可 ( 自 注:以流行而言 也), 若谓太 极便是动静,则是形而上下者不分也,而 “ 易 有太极之言”亦 赞类. 洲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五, 答杨子直一 ,页 十二) 第2 章 太极论 在这里, 朱熹明确把太极定义为“ 所以动静之理” , 即动静的终极原因, 认为“ 太 极之有动静” 是从 “ 涵有” , “ 领有”的意义来说的,形而上的存在没有形迹可 循, 不能动静,只有形而下的 存在有形有迹,因而才能动静,如果直接说太极 自 身能动静,那便犯了形而上与形而下不分的错误。据陈来先生考证,该信作 于 太极图说解成书的同 一 年。 ,所以 这也可以 看作是 对 太极图说解中相 关内 容的具体解释,而朱熹的“ 太极动静” 观于此也可以 得到确认。 朱熹在与门 人弟子的讨论中多次重申了 其 “ 太极动静” 观,摘引于此,以 为佐证: 1 、太极无方所, 无形 体, 无地位可顿放.若以未发时言之,未发却只 是静. 动静阴阳皆只是形而下者.然动亦太极之动, 静亦太极之静, 但动静 非太 极耳。故周于只以无 极言 之 ( 原注:无形而有理) .未发固 不可谓之太 极, 然中 含喜怒哀乐. 喜乐 属阳, 怒哀 属阴. 四者初未著, 而其理已 具. 若 对已 发言 之, 容或可谓之太 极. 然终难说. 此皆 只说得个仿佛形容.当自 体 认. ( 朱子语类卷九十四,页二三六九) 以“ 无极”说 “ 太极”即是强调 “ 太极”虽然没有形迹但却含有万理。而动静 之理当然也包括在其中。因为 “ 太极”含有动静之理,所以说“ 动亦太极之动, 静亦太极之静” ,并不是说太极自 身能自 动静。 2 、问:“ 动而生阳, 静而生阴. ”注:“ 太极者本然 之妙, 动静者所乘之 机。 ”太 极只是理, 理不 可以动静言. 惟“ 动而生阳, 静而生阴 ” , 理寓于气, 不能无动静。“ 所乘之机” , 乘如乘载之乘.其动静者, 乃乘载在气上,不觉 动了静,静了又动. 曰:然.( 同上,页二三七0) 理 ( 太极) 是不能动静的, 只是因为理和气结合在一 起,乘气之动静所以 有所 谓动静。 3 、问:“ 太 极动而生阳 ” , 是有这动之理便能动而生阳否? 曰 : 有这动之理, 便能动而生阳, 有这静之理, 便能静而生阴.既动, 则理又在动之中;既静,则理又在静之中 . 曰:动静是气也.有此理为气之主,气便能如此否? 曰 :是也。既有理, 便有气.既有气,则理又 在乎气中. ( 同 上,页 二 三七三一一页二三七四) 0陈来 朱子哲学研究 ,第1 01页。 第2 章 太极论 所谓 “ 太极动而生阳”只是就太极含有动之理而为言。 4 、问:“ 动静者所乘之机. ” 曰 :太极理也, 动静气也.气行则理亦 行。二者常相依而未尝 相离 也. 太极扰人, 动静扰马。马所以载人, 人所以乘马.马之一出一入, 人亦与之 一出一入。盖一动一静,而太极之妙未尝不 在秀。此所谓 “ 所乘之机” , 无 极二五所以妙合而凝也.( 同上,页二三七六) 太极是理,而动静则是阴阳二气之动静,其主体不是太极。引文 “ 问: 动静 者所乘之机 ”即是针对 太极图说解中之“ 动静者, 所乘之机也” 一语而发。 朱熹在回答中所作的“ 人马之喻” 则直接引发了曹端的 辨决 ,其文曰: 周于谓 “ 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 ,则阴阳之生,由乎太极之动静, 而朱子之解极明备夹. 其日“ 有太 极, 别一动一静而分两 仪; 有阴阳, 则一 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