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珠海市宜居城市发展战略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 要 摘 要 宜居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在城市发展的初 级阶段,城市的功能主要是为城市居民的生存提供最基本的物质保障。进人中期阶 段,城市的生产性功能更加突出,重工业得到快速发展,而重工业由于能源和物耗 高、环境污染严重,使得城市居住环境恶化。进入高级阶段,城市的服务功能逐渐 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城市经济增长方式逐渐走向 集约化,人居环境不断优化,最终实现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在高级阶段,“人与 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主流社会意识,人们开始重视并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去解决这 些问题,“宜居”成为城市发展的目标选择。 珠海市是我国南方海滨城市和经济特区,生态环境优美,曾获联合国人居中 心“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注重环境保护一直是珠海城市发展的重要内 容,珠海建市 20 多年来的高标准规划、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了地形地貌和自然 景观的特色,城市环境风貌优美宜人,具有建设宜居城市的有利条件。本文以宜居 珠海的发展战略为对象,对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进行了探讨,对珠海市改革开放以 来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和反思,结合珠海的自然、人居和经济环境分析,探讨珠海 市今后如何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和发展宜居特色的战略思路、建设途径,同 时对珠海实施宜居战略的保障机制提出建议。城市是公共产品,在市场机制下,珠 海实施宜居战略的过程必然带来生产成本,生活成本的提高,市场的排它性将使城 市弱势群体无法享受宜居城市建设的成果,相反被淘汰出局,对于这些问题,本文 也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关键词:宜居城市 珠海市 发展战略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livability city is the advanced moment of urban development, which reflects the spirit of human oriented. at the elementary stage of the urban development, the function of city is to meet the basic needs of the urban inhabitants. at the middle stage,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duction so that the heavy industry develops fleetly. as a result, the living surrounding becomes deteriorated for heavy industrys large required energy and resources and serious pollution brought by it. at the advanced stage, the function of citys service gradually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ccordingly, high-tech industry and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take up the dominant status and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pproaches towards the centralism. in this case, the habitation environment gets advanced so as to provide the possibility for building the livability city. at the advanced stag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people and nature” becomes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people attach more importance to the living surrounding and attempt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blocking the citys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ir practical economic situation. zhuhai, one of seashore city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china, wins “best international example in improving living environment.” for its graceful environment. zhuhai city has the advantage of developing livability urban. besides its nice natural environment, during the past 20 year development of zhuhai, more attentions are attached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with the high standard in the city design and construct and management and taking a good advantage of local natural landscape, zhuhai has the high possibility to become one of the livability cities based on the purpose of developing the livability city and the experience of foreign countrys livability cities as well as the theory of livability, this thesis includes the review of the last development of zhuhai since the implement of open-door policy, and discuss the stratagems of how to maintain and develop the livability in zhuhai taking into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i account of the local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condition, meanwhile propose some suggestion and advice on the security system of zhuhai. cities are the public goods. under the situation of market mechanism, with the complement of tactic of city livability, the living cost and productive cost in zhuhai cit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high. adding to the exclusiveness of market, as a result, the weak group can not any more enjoy and experience the benefit of construction of city livability but be kicked out from the cities where they have lived for long time. concerning this problem, it is also tentatively analyzed in the study. key word: livability city;zhuhai city;development stratagem 独创性声明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 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 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 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 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绪 论 绪 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意义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意义 珠海建设“宜居城市”的概念是在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 提出的。“宜居城市”概念的提出,摒弃了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发展观念,立 足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来看,“宜居 城市”必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 在发展历程方面,珠海 1979 年建市,1980 年设立特区,改革开放 20 多年,从 南海边陲不知名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今天的花园式海滨城市, 其 gdp 总量、 人均收入、 工业发展水平在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并不突出,但生态特点明显,曾荣获联合国人 居中心“国际改善人居最佳范例奖” ,连续多年被评为国家环保城市,成为世界上 生活居住最舒适的城市之一。20 多年间,珠海城市发展战略虽经多个发展阶段,但 注重环境保护的发展思路得到延续和发展,虽然在此过程中,珠海经济总量的提升 不尽如人意,城市工业发展相对周边城市较逊色,但城市宜居特色却在中国城市中 独树一帜。 珠海应当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和发展宜居特色, 在发展工业和做大经济总量的过程中注意把握尺度,建设好宜居珠海。 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对珠海市实施宜居战略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第 一,对宜居城市的理论进行探讨;第二,对珠海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分析,对珠海 建设宜居城市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存在的问题;第三,对珠海建设宜居城市进行 swot 分析;第四,提出珠海建设宜居城市的对策建议。 1.2 宜居城市的研究进展 宜居城市的研究进展 1.2.1 宜居城市研究的比较分析 1【3】 宜居城市研究的比较分析 1【3】 与宜居城市内涵相似的相关概念很多,如人居环境、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可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持续发展城市等提法。我们仅以宜居城市与人居环境和生态城市之间的关系为例进 行比较分析。 从研究主体、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角度来看, 宜居城市与人居环境、 生态城市等方面的研究关系非常密切,但它们在研究范围、内容的侧重点方面存在 着一些差异性。 (1)与相关研究的相似性 宜居城市与人居环境、生态城市之间具有许多相似性或共同的特点: 第一,都强调以“人”为核心。不论是自然系统的保护、恢复与重建,还是人 工系统的建设都是围绕人生活的环境,以建设一个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人类居住区为目标。 第二,把人类居住区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不仅要分析困绕人类居住区的自然 环境系统的功能、结构和协调等问题,同时也研究人文和社会系统内部间的关系, 以及自然与人文两大系统间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日常行为紧密相关的自然和人文 系统间的关系。 第三,将研究的主体按照不同的空间层次来把握。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研究 视角,研究各自的主体是重要的分析方法。 第四,都属于交叉科学。它们与城市规划科学、地理科学、社会学、生态学、 环境科学等相关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学科的发展对它们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 用。 (2)与相关研究的差异性 尽管宜居城市与人居环境、生态城市都研究围绕人类周围环境,但他们有比较 明显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研究范围上,人居环境的研究范围最广,从全球到国家与区域、城市、 社区(邻里) ,一直到微观的建筑。生态城市的研究把城市置于一个大的空间范畴 来把握,但重点仍然要以城市为核心。从这个角度而言,生态城市的研究范围与人 居环境的区域层次的研究存在很大差异,生态城市仅仅是在研究城市主体时,从更 广阔的空间视角来分析问题,而在人居环境的区域层次的研究中,城市和相关区域 本身就是研究的核心。就一个城市而言的研究,宜居城市和人居环境的研究范围都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是一个独立城市,也包括城市内部的不同地区的环境研究。因此,宜居城市和人居 环境的研究范围在城市层次和地区层次的研究范围相同。 第二,在研究内容方面,人居环境的内容也相对宽泛,涉及到各个方面,体现 了多学科的融合和交叉。全球、国家与区域层面的人居环境研究内容与地理学、区 域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具有相似性。但城市和社区层次的人居环境的研究内容与宜居 城市的研究内容具有相似性,换言之,宜居城市是人居环境在城市层次上的研究的 核心。而宜居城市与生态城市在研究内容上有重复和交叉。生态城市主要是把城市 作为一个自然和人工的复合系统来看待, 主要从生态学角度, 分析城市建设的特点, 论述其功能和结构,提出规划标准、目标和理想化状态等。重视城市生态系统的平 衡与和谐, 要求自然生态系统保持平衡的同时, 自然与人工生态系统也要协调发展。 而宜居城市关于自然与人工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两大生态系统对人类居住 与生活的影响。宜居城市与居住环境在研究内容上基本相似或相同,都侧重于城市 的安全性、健康性、生活的方便性、居住的舒适性和出行的便捷性等方面。可以看 出,宜居城市、生态城市都是人居环境科学的组成部分,而宜居城市和生态城市是 人居环境建设的目标。 1.2.2 宜居城市的理论发展 宜居城市的理论发展 上世纪中期以来,聚落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环境规 划等相关学科发展较快,城市区域规划、景观设计、环境规划、社区研究等方向蓬 勃发展,在方法论上,突出了参与式规划设计、参与式评估。 4学界普遍认为,城 市宜居性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简雅各布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在该论 著中作者第一次对城市的宜居性提出质疑和探索,呼吁创建更适宜人类居住的城 市。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宜居城市建设与规划的理论研究十分活跃,从不同方面探讨 了这一问题。 (1)国外关于宜居城市涵义和建设原则的研究 esalzano(1997)认为宜居城市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枢纽,宜居城市尊重所有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的历史遗迹(我们的根) ,同时它也尊重那些还未降临尘世的人们(我们的子孙血 脉) 。所以,宜居城市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它以保证不损害下一代发展能 力为基本前提,充分满足现今居民的生活需要。在宜居城市中,所有社会元素和城 市建筑元素的构建都应该以满足社会和社会个体在自身完善和发展方面的要求为 前提。 5 pevans(2002)认为城市的“宜居性”概念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适宜 居住;第二,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如果城市就业和住房发展等规划和管理 政策的实施都是以牺牲城市环境为代价的话,它只会使得城市及其周边区域的环境 不断退化, 城市宜居性的问题无法得到根本的解决。 所以, 一个城市要想称得上 “宜 居” ,必须同时兼顾以下两个方面:在保证生态安全的前提下,给城市居民提供舒 适便捷、供应充足的日常生活所需的物质要素。 6 lennard.h. l(1997)提出了如下的宜居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在宜居城市中, 人们可以彼此自由的交流;健全的平等对话机制是很重要的;城市公共管理机构应 该经常举行各种活动、 庆典和公众集会; 一个好的城市不应该为恐惧的气氛所主宰, 不应该有歧视异族、认为他们低人一等或是天生邪恶的观念;一个好的城市能够提 供合适的公共设施,以作为社会学习和成员社会化的场所,对于儿童和青年而言, 这些场所是他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相互学习、共 同提高;城市应该是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有机体(经济功能、社会和文化功能等) ; 城市中韵居民应该彼此认同、彼此尊重;我们应该注重城市建设中的审美考虑、建筑 美学和实体环境的深层次文化含义。文化氛围和实体城市环境一样,都是我们不能 忽视的现实存在;所有居民的智慧和知识都会得到相应的尊重。人们不再听命于所 谓的专家,不论他们是建筑师还是规划师。 7 (2)国内关于宜居城市规划建设的讨论 国内针对宜居城市以及和宜居相关的研究才刚刚起步。1990 年,钱学森先生 1993 年 2 月的 “山水城市” 座谈会上发表了他的 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建设山水城市 的论文, 自此国内城市科学研究开始关注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 8。 吴良铺院士于1989 年出版了广义建筑学一书,并于 1993 年在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大会上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第一次正式提出建立“人居环境科学”的倡议。在此背景下,一些学者们开始在城 市规划与建设中关注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方可(1999)在生态化、宜人性与文化特色创建 21 世纪中关村人居环境 一文中提出了中关村的规划建设要瞄准世界一流,强调环境建设,追求生态化、宜 人性和开放性。 9 舒从全(2000)在对三峡库区城市建设的研究中提出了“舒适城 市”的概念,并阐述了舒适城市的特征和衡量标准(舒适度),他认为一个舒适城市 要有健康的经济结构、合理的空间模式、宜人的生活环境,这和后来提出的宜居城 市的本质是相同的。 10田银生等(2000)则对城市环境的“宜人性”创造进行了研 究,并提出了城市环境“宜人性”应关注的物质要素及评价标准。 11 1.2.3 宜居城市的实践探索 宜居城市的实践探索 1996 年 6 月 13 日至 14 日联合国全球城市峰会在伊斯坦布尔的召开,对 1990 年代一系列联合国城市大会进行了总结,形成人居议程 ,建设宜居城市成为全 球城市发展的共同理想。 国外宜居城市的实践中具有典型代表的是大温哥华地区长期规划 。 规划 中指出, 宜居城市指的是一个具有下列特征城市系统: 它应该满足所有居民的生理、 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求,同时有利于居民的自身发展。令人愉悦而向往的城市可以 满足和反映居民在文化方面的高层次精神需求。要想达到这个主题所要求的目标, 我们必须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相关原则:社会公平、个人尊严保障、公共设施的无 差别共享、和谐的城市氛围、公众参与和管理授权。 12 在我国宜居城市的实践方面,周志田(2004)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经济 发展潜力、城市安全保障条件、城市生态环境水平、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城市 居民生活便捷度等六个方面对中国城市进行适宜人居度的评价。 2004 年,北京市规划委在提出的京城未来发展定位四大目标中正式提出“宜居 城市”的概念并将“宜居城市”作为北京未来发展的目标之一。此后,宜居城市概 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使宜居城市成为理论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各界专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家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任致远(2005)提出了宜居就是“易居、逸居、康居、 安居”的概念,并针对宜居城市的条件和衡量标准进行了研究。袁锐(2005)认为 宜居城市至少应该有经济发展度、社会和谐度、文化丰厚度、生活舒适度、景观怡 人度、公共安全度等六方面的判别标准。 1.3 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性 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性 本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理论分析:根据国内外最新的城市发展战略理论和宜居城市建设理论探讨宜居 珠海的发展战略。 实证分析:收集改革开放以来的珠海发展的有关资料,对珠海市的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实证考察分析。 本文可能的创新包括: (1)梳理并分析珠海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试图探寻更加适合珠海发展 的新路径。 (2)不单纯从城市建设的角度分析宜居珠海的发展战略,而是宏观联系珠海 所处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作实施宜居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2 宜居城市相关理论探讨宜居城市相关理论探讨 2.1 宜居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宜居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 活需求,适宜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宜居城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宜居 城市是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人工环境优美,治安环境良好,适宜居住 的城市,这里的“宜居”仅仅指适宜居住;广义的宜居城市则是指人文环境与自然 环境协调,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氛围浓郁,设施舒适齐备,适于工 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这里的“宜居”不仅是指适宜居住,还包括适宜就业、出 行及教育、医疗、文化资源充足等内容。宜居城市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 含义。从宏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良好的城市大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 社会人文环境、人工建筑设施环境在内,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从中观层面来看, 宜居城市应该具备规划设计合理、生活设施齐备、环境优美、和谐亲切的社区环境; 从微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良好的居室环境。在国内宜居城市建设实践中, 对宜居城市的概念应采取广义的理解,注重宜居城市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问题的研 究与解决。 宜居城市是一个由自然物质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构成的复杂巨系统。其自然物 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设施环境3个子系统,其社会人文环境包括社会环 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3个子系统。各子系统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共同创造出健 康、优美、和谐的城市人居环境,构成宜居城市系统(图2.1)。宜居城市的自然物 质环境为人们提供了舒适、方便、有序的物质生活的基础,而社会人文环境则为居 民提供了充分的就业机会、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以及良好的公共安全环境等。当 然,城市自然物质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界限不是绝对的,两者相互融合,构成一 个有机整体。城市自然物质环境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市社会人文环境是宜居 城市发展的深化。城市社会人文环境的营造需要以城市自然物质环境为载体,而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市自然物质环境的设计则需要体现城市的社会人文内容。 图2.1 宜居城市环境图2.1 宜居城市环境 1313 宜居城市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涵:首先,经济持续繁荣。城市只有拥有 雄厚的经济基础、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强大的发展潜力,才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充足的 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才能为宜居城市物质设施建设提供保证;其次,社会和谐 稳定。只有在政局稳定、治安良好、民族团结、各阶层融洽、社区亲和、城乡协调 发展的城市,居民才能安居乐业,才能充分享受丰富多彩的现代城市生活,才能将 城市视为自己物质的家园和精神的归宿;第三,文化丰富厚重。只有具有文化丰厚 度的城市,才能称之为思想、教育、科技、文化中心,才能充分发挥城市环境育人 造人的职能,才提高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第四,生活舒适便捷。包括居住舒适, 交通便捷,公共交通网络发达,教育、医疗、卫生等质量良好,生态健康,天蓝水 碧,住区安静整洁,人均绿地多,生态平衡等;第五,景观优美怡人。城市是一个 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景观的优美怡人是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如道路、 建筑、广场、小品、公园等的设计和建设具有人文尺度,体现人文关怀。第六,公 共安全度高。公共安全度是指城市抵御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暴雨、温疫,防御 和处理人为灾害如暴乱、恐怖袭击、突发公共事件等,确保城市居民生命和财产安 全的能力。公共安全度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只有有了安全感,居民才能安 居乐业。 自 然 物 质 环 境 自然环境 宜 居 城 市 人工环境 设施环境 社 会 人 文 环 境 社会环境 经济环境 文化环境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2.2 宜居城市的判别标准 宜居城市的判别标准 对于宜居城市的判别标准,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定论,但“宜人性”是对宜居 城市最基本的要求。 14据此, 宜居城市至少应该有以下6个方面的判别标准 (图2.2) 。 (1)经济发展度。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只有经济得到发展,才能解决 城市贫困、环境污染、就业不足等一系列城市问题,才能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城市人 居硬环境,从而促进城市人居软环境的改善。所以,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经济发展 水平高的城市。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可由城市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经济效益三个指 标来衡量。不仅如此,宜居城市还要求城市具有强劲的经济发展潜力,以确保经济 可持续发展,城市经济发展潜力的高低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发展成本、科教 水平、创新能力是三个关键因素。 (2)社会和谐度。从城市社会稳定方面看,城市社会运行有序,财富分配公平, 治安良好,居民安居乐业,是宜居城市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城市社会的稳定程度 可以用社会政局稳定程度、收入分配公平程度和就业机会充足状况等指标反映。从 城市社会安全保障方面来看,宜居城市至少应该使每一个居民能够维持最基本的生 活水平。宜居城市必须建立起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 会互助等在内的健全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城市社会保障水平可以用社会保险制 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覆盖面等指标表示。 (3)文化丰厚度。城市文化的丰厚度主要体现在城市历史文脉与城市社区有 机融合所形成的城市文化环境的发达程度上,主要包括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现代文 化设施、城市文化氛围等方面内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包括文物古迹、历史建 筑和文化街区等有形的实体遗产,而且包括传统节日、风俗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代文化设施主要由高等院校、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音乐厅、体育馆,以及 满足多种游憩要求的大型游乐场等组成。城市文化氛围就是以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和 现代文化设施为载体,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特色文化环境。宜 居城市的建设必须维护城市文脉的延续性,以传承历史,延续文明,兼收并蓄,融 合现代文明,营造高品位的文化环境。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图图2.2 宜居城市的判别标准体系宜居城市的判别标准体系 (4)生活舒适度。宜居城市应该是具有高度生活舒适度的城市。生活舒适度主 要包括居住舒适度、生活质量水平和生活便捷度等内容。从居住的舒适度来看,要 有充足的、符合健康要求的住宅,有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有商店、学校、医院 等生活服务设施,有绿化、美化、净化的住区环境,要有和睦的邻里关系,充满人 际关怀、表现出浓厚生活气息的社区氛围,要建设符合社区自身特点的交往环境,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增加居民交往的机遇,丰富社区生活内容;从生活质量水平来看,城市居民生活质 量可由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条件,教育、医疗、卫生保健的满足程度等 指标来表述;从生活便捷度来看,宜居城市必然是一个基础设施先进、完备,居民 生活与出行方便、快捷的城市,城市生活便捷度可用城市交通设施、信息设施和服 务设施等指标来衡量。 (5)景观怡人度。要求宜居城市必须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宜人尺度的 建筑人工环境, 并实现两者相互协调和有机融合, 从而创造出怡人的城市景观环境, 满足居民的生理和心理舒适要求。自然生态环境是宜居城市环境系统的核心组成部 分,也是宜居城市的首要判别标准。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要求增加绿地和水 体的面积,提高绿化质量,而且必须把道路、建筑、设施等人工元素与绿地、水体 等自然元素很好地结合起来。城市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主要表现为自然为城市人口及 其生产、生活、娱乐等活动提供的生态服务能力,表现为环境为城市人口生产、生 活及安全保障提供的环境缓冲能力、自净能力和抗逆能力。宜居城市的生态环境质 量可以由空气质量、绿化面积、环境卫生等指标来衡量。城市的建筑人工环境的规 划和建设,一定要以人为本,即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建筑体量和外观,道路的宽 度,桥梁的结构,街头小品的设计等,要具有宜人的尺度,要考虑城市居民使用的 舒适、便捷和视觉上的审美需求,从而形成各种不同建筑、不同设施之间的协调, 以及人与建筑的和谐,这是宜居城市的重要标识之一。宜居城市还要合理安排城市 用地,形成特色城市地域结构,并因地制宜地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风貌等 融为一体,使人文景观因自然景观而添辉,自然景观借人文景观而增色从而形成 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城市景观协调度可由自然景观美观度、人文景观美观度和自 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融合度三个指标来判别。 (6)公共安全度。宜居城市建设必须强调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等突发性城市公 共安全预警及治理机制的完善性,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的居住和生活环境。城市的 主要突发性公共事件可划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四大类。一些特大型城市,具有特殊的地位,人口稠密、建筑密集、经济要素高度 集聚,政治、文化及国际交往活动频繁,形成了以非自然因素为主,灾害种类多、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损失重、影响大、连发性强、处置难度大等城市灾害的显著特点。维护公共安全, 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是满足居民安居乐业的需求、创 新宜人居住环境的保证。因此,宜居城市需要有完善的预防与应急处理机制,以及 有效的控制危机的能力,将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减少到 最低程度,使居住在这个城市的居民有安全感。 2.3 宜居城市的发展规律 宜居城市的发展规律 (1)宜居城市是城市发展到后工业化阶段的产物。城市发展是一个经济与社会 共同发展的过程,具有阶段性。在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城市的功能主要是为城市 居民的生存提供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受经济条件的制约,这个阶段的城市居住环境 相对较差。进人中期阶段,城市的生产性功能更加突出,重工业得到快速发展,而 重工业由于能耗和物耗高、环境污染严重,使得城市居住环境恶化。 15同时,农村 剩余劳动力不断涌人城市,城市失业人口增加、基础设施不足、住房紧张、治安下 降等问题,加剧了城市人居环境的恶化。进入高级阶段,城市的服务功能逐渐突出, 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城市经济增长方式逐渐走向集约化, 人居环境不断优化,最终实现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 的社会意识也不断发生变化。在初、中级阶段,“征服自然”的意识占主导地位, 人们不惜一切代价发展经济,对城市生态环境、贫富差距、文化保护等不够重视。 到高级阶段,“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主流社会意识,人们开始重视这些问题, 也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去解决这些问题,宜居城市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宜居城市是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结果。宜居城市包括社会、 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内涵,只有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才能推动城市 和谐社会的创建,确保宜居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 16和谐社会具有层次性,其核心 层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其保证层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城市 协调发展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它要求城市在发展模式和战 略选择上要考虑城市资源的约束力和环境的承载力,城市经济增长注重资源有序利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用和环境保护,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确保城市资源永续利用和 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它要求城市 人口增长和社会生活方式的选择要考虑城市资源的约束和环境的承载力,保持适度 的人口增长,提倡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型的生活方式。三是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它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增进全体居民的社会福利。一 方面,通过增加城市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等方面的投入,来创造 稳定的城市社会环境和舒适的生活环境,使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实现居民安居乐 业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另一方面,通过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就业服务网络、社会保 障制度及公共支出制度,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进一步繁 荣。 (3)宜居城市是在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统筹城乡发展的实 质,就是通过提高郊区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促进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 经济结构的转变,从根本上化解城市发展中的资源制约矛盾,有效扩大城市承载能 力,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17城乡统筹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一是统筹市区 与郊区的规划和建设,市区重点提高现代化水平,郊区重点提高城市化水平,从而 实现市区和郊区的功能互补、产业互补、协调发展;二是统筹新城建设与旧城改造, 郊区应加强新城、卫星城和中心镇的建设,培育一批功能完善、结构合理、优势突 出、集聚效应明显的反磁力中心,吸引中心城市的产业与人口向郊区转移,加快旧 城改造,促进中心城与郊区及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三是统筹市区与郊区的产业发 展,加快郊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扩大郊区经济总量,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 和城镇发展,市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郊区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 及休闲、观光、旅游业;四是统筹市区与郊区教育、就业、人口流动、社会保障制 度的发展与管理,减少社会安全隐患,为城市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发挥 城市的比较优势,加强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合作,有利于宜居城市的建设。产业合 作,可以将原料耗费大、缺乏成本优势的产业适时转移给其他城市,加强现代制造 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工与合作,避免城市间的重复建设。市场合作,建立区域统 一市场,整合土地、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市场,积极开发和共享文化、旅游、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信息等战略优势资源,形成整体竞争优势,避免城市之间的恶性竞争。基础设施和 环境整治合作,通过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建设,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和其它公共 设施的共享,通过环境整治的统一规划,实现跨地区环境问题的有效治理。 (4)宜居城市建设需要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导向。由于市场存在缺陷,政府又 是城市发展与管理的主体,所以,宜居城市建设还需政府的导向作用。上级政府主 要通过政策工具,实施宏观调控,协调区域关系和城乡关系,协调城市化和工业化 战略,协调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目标,从而对宜居城市建设产生影响。 18 当 地政府对宜居城市建设的作用更加直接:一是通过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和 政策法规,确保城市的正常运行;二是干预资源要素的空间流动,形成合理的产业 结构和城市地域结构;三是向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优化投资环境和生活 居住环境;四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解决城市交通和住房等问题;五是完善社会保 障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解决城市失业和贫困等问题;六是建立城市自然灾害和突 发性社会事件的应急系统, 提供安全的城市生活环境; 七是加强城市废物处理能力,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八是保护城市文化古迹,塑造浓郁文化氛围。 19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3 珠海市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珠海市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3.1 珠海市发展历程回顾 珠海市发展历程回顾 改革开放 20 多年间,从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角度分析,珠海发展大体经历了 四个阶段。 (1)探索阶段(1980 年1990 年) 。初建特区,珠海市确立了“以工业为主, 综合发展”的城市发展思路,大力引进项目,主要解决建市资金不足问题。后期确 定“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发展战略,促进了低能耗,少污染企业的发展,确立“花 园式海滨城市”的建设目标,加强城市绿化、环保监测和污染治理。 (2)确立阶段(1990 年-1999 年) 。珠海市确立了“花园式海滨城市和现代 化经济特区”的城市定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规模、高标准投入基础设施建 设, 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企业, 提高环境准入门槛, 加大处罚力度, 大批 “三来一补” , 劳动密集型、污染型企业迁出本市,城区绿化,美化取得成就,情侣路即是这一时 期的代表作,生态宜居特色基本形成。 (3)再探索阶段(2000年-2006年) 。广东省委、省政府在珠海召开现场办公 会,明确提出珠海的城市定位是“三基地一中心”,即建设成为“以信息技术为龙头 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有较强吸引力的产学研基地,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创汇基地 和有较强辐射力和吸引力、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秩序优良、文明富庶的现代化区 域中心城市”,珠海提出了“降低门槛、形成洼地”的招商引资战略思路,注重“工 业强市、实业旺市” ,一批石化、钢铁,造纸大型企业进驻,环境保护工作虽然继续, 但未从战略上进行拓展和深化。 (4)提升阶段(2006年至今) 。制定并实施了珠海市近期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实施纲要 (2007.7) ,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实施特色化 发展,走聚集高素质人才、发展高质量经济、建设高品质城市的道路,将珠海 建设成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最富有魅力的海滨山水城市,为建设珠三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6 角区域性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珠海宜居城市建设战略和理念进一步清晰并通 过实际行动予以拓展。 3.2 珠海市发展历程评价 珠海市发展历程评价 珠海特区20多年的发展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由于珠海在发展中注重环境保 护,走了一条别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因此既引人注目,又富于争议。主要可归纳为 以下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观,认为珠海发展之路独具特色,其注重环境保护,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等做法开国内先河,创造了一座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城市,为中国 城市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借鉴。二是否定观,认为珠海的环境保护政策门槛过高。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珠海严格限制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发展, 在市区不准兴办污染严重的项目。建市以来,因项目污染严重或外商不接受选址安排 而被市政府否定的项目多达200多个。 在1980年代, 国际上正处在制造业转移的阶段, 珠海刚性的环保政策与这一大趋势不相吻合,有超越历史阶段的感觉, 让东莞、 中山、 顺德等珠三角城市后来居上;由于低端产业没有发展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基 础,发展不理想;在这种观点指导下,人们普遍认为珠海下一步必须大力发展工业, 在产业选择上不要过分拘泥环境因素,要想方设法把经济总量做上去,倾向于走东 莞模式、中山模式。 对于珠海市发展战略的争论,本文有以下观点: (1)珠海市走出了一条集约化的城市发展之路,为今后建设宜居城市打下了良 好的硬件和软件基础。在一般情况下,城市发展遵循阶段性的发展规律,通过初级 阶段和中级阶段的工业发展和财富积累,人们在进入高级阶段时才会意识到“人与 自然的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一般城市在发展工业经济的初期,较多选择先创造财 富,后环境治理的城市发展的路子,待规模做大后逐步调整和规范,其正面的效应 是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工业规模,经济增长较快,其副作用是对环境造成破坏,恢复 成本很高,而且很多负面影响是不可逆转、无法恢复的,最终由社会和子孙后代付 出代价。珠海在城市发展初期就将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这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 景下以及借助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所进行的有益探索,这种模式从一开始就为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7 市发展注入“和谐”的元素,从战略上降低了城市发展的成本,其实质是一种集约 化的城市发展之路。 (2)珠海市环境建设投入大,成效好。珠海率先把环境保护作为城市发展的重 要内容,并且坚持了 20 多年,无论是初建特区的“工业为主、综合发展”的发展 思路,还是珠海市近期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纲要 (2007.7)的实施,都对宜 居战略的内涵和做法进行了延续、发展和提升。在此期间,珠海的大量建设资本、 时间成本、机会成本沉淀于此,为珠海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建设宜巨城市的优势和条 件,珠海应当珍视并发挥这一比较优势,工业发展必须在宜居战略的统揽下与环境 保护相协调。 (3)珠海市在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关系问题上存在度的失当。上个世纪 90 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城市建设经验明显不成熟,珠海能够在城市高速发展 过程中注重环境和生态问题,能够主动务实地借鉴国外先进的城市发展经验,确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财务人员年中述职报告
- 电费账务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 电费电价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高边坡施工安全培训课件
- 高考法国大革命课件
- 电脑知识产品培训课件
- 建设工程士地勘测定界服务合同
- 电脑基础知识培训线下课件
- 电网运行知识培训课件
- 电网培训知识点课件
- 2025年吉林省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
- 2025-2030电动船舶电池系统安全标准构建与产业链配套能力报告
- 2025高级会计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数字时代群体冲突演变-洞察及研究
- 工地建筑钢板租赁合同范本
- 光传输业务配置课件
- (标准)便利店转让合同协议书带烟证
- 2025年辽宁省地质勘探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带答案详解
- 廉洁文化知识试题(含答案)
- 2025年青海辅警招聘考试题及答案
- 2025新外研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全册课文原文翻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