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12《巍巍中山陵》教案(新版)苏教版.doc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12《巍巍中山陵》教案(新版)苏教版.doc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12《巍巍中山陵》教案(新版)苏教版.doc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12《巍巍中山陵》教案(新版)苏教版.doc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12《巍巍中山陵》教案(新版)苏教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巍巍中山陵教学目标:1学习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 2学习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教学重点、难点: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以及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自主学习 朗读 讨论 点评 归结 讲练结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文章内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3、了解课文介绍说明中山陵的总体思路,感受中山陵园的“巍巍”气势,产生对中山先生的崇高敬意。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教学方法:自主学习 朗读 讨论 点评 归结 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教师切合学生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然导入。穿插孙中山介绍、中山陵设计者介绍,中山景点图片展示二、出示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文章内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3、了解课文介绍说明中山陵的总体思路,感受中山陵园的“巍巍”气势,产生对中山先生的崇高敬意。 三、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一浏览课文,初步把握内容 1、朗读课文,生字词相互质疑。2、巍巍中山陵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学习说明文,明确说明文一些的基本知识:明确:明对象、抓特征、理顺序、找方法、品语言3、“巍巍中山陵”中“巍巍”一词用在这里有什么含义呢?1、读准字音叱咤风云ch zh 南麓l断垣颓壁 yun 突兀 w丘岗坡陀tu 草莽mng山巅 din 巉岩chn 嵯峨 cu 淳朴chn奠基 din 深邃su灵柩 ji 枝繁叶茂莽苍mng 庄严肃穆竣工jn牌坊fng琉璃lil镌刻jun龟趺f 晨烟夕雾嵌qin 隐约参错cncu栩栩如生x 瞻仰zhn穹隆qinglng2、学习说明文“十五字”法:明对象 抓特征 理顺序 找方法 品语言通过预习,你能在文中为十五字找到相应的答案吗?n 明对象n -中山陵n 抓特征n -巍巍(高大)n 理顺序n -空间顺序n 找方法n -列数字等n 品语言n -准确、生动3、巍巍:形容高大。 这里指:中山陵园建筑群体的雄伟高大的规模气势,也指孙中山先生在广大人民中崇高的地位。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读读课文5-11小节,把课后练习2的中山陵钟形布局图填完整。四、师生互动交流互动交流一理清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段) 交待了中山陵的墓主及方位。第二部分(2-4段) 说明中山陵的地理和人文环境、设计 方案的择优和兴建情况。第三部分(5-11段) 说明陵园建筑的总体布局和组成部分, 依次介绍各部分的建筑特点,突出陵园 的庄严肃穆和孙中山先生精神的不朽。第四部分(12段)建国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对中山陵十分关注。 互动交流二孙中山是广东人,中国有句古话,“叶落归根”也就是人死后要葬在自己的出生地,但孙中山为什么葬在南京的钟山脚下呢?这篇文章是介绍中山陵的,但作者为什么在第二段用这么多的文字介绍钟山呢?是不是偏题了?谁能为老师解答一下疑惑?参考答案钟山地势雄伟,风景优美,并且有沉重的历史感,孙中山有表示“身后要埋葬在这里的愿望”。“最高峰”“雄伟高大”“险峻”“苍翠的林海与紫红的巉岩相映衬”的优美自然风景,交代中山陵的地理环境;“些许残存的断垣残壁”带给人沉重的历史感,交代中山陵的人文环境);总之用钟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来衬托中山陵的“巍巍”。互动交流三1、本文抓住中山陵什么特征来写的?这种特征与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2、营造庄严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情感?“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中山陵的巍巍气 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互动交流四联系课文第四段,谈谈吕彦直钟形图案被选中的原因?答:1、图案的构思反映了设计者的立意 的深刻和精妙; 2、设计者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 地形的结合,采取了中西合璧的方法。五、板书设计和课堂小结。巍巍中山陵 刘叙杰 介绍中山陵(第511段) 总体介绍 总体特点 南北中轴对称,三处风景区联为一体 陵园大道两旁及道外大面积绿化 总平面布局南:石牌坊墓道 北:陵门墓室 依次介绍 南一石牌坊墓道 守陵卫士驻所 陵门 北石阶 碑亭 平石 石阶 祭殿 祭堂 墓室 写作特点:1、紧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选取材料,突出重点。2、以空间为序有条不紊地加以说明。3、语言准确、简明、生动形象六、当堂训练选中山陵中对你感受最深的景点,以导游身份,用说明性的文字向全班同学介绍介绍。举例各位游客:由广场拾级而上就是墓道。在墓道的人口处,大家请看:这座冲天而立的花岗岩牌坊,高12米,宽17.3米,牌坊上端正中的横帽上刻着 “博爱”二字,因此又称为“博爱坊”。这座牌坊建于1930年,采用花岗岩仿木结构,建筑格局为四揽三闭门冲天式。牌坊,在我国古代通常建在帝王陵寝的人口处,用来歌功颂德,至此朝拜者必须下马步行。我们眼前的这座牌坊上所镌刻的“博爱”两字是中山先生的手迹,也是他生前的座右铭,据说孙先生生前最爱题这两字送人。 现在我们终于登上了第十层平台,这是陵墓的最高处,海拔158米。让我们环顾一下平台四周,这座平台东西宽162米,南北进深38 米,祭堂就位于平台的正中。到了这里,我想问一下,哪位游客能说出刚才我们一共走过了几级石阶?对了,从广场到祭堂总共有392级石阶。设计者为避免单调,将这392级石阶分为十段,每段一个平台,总计有大小十个平台。朝下看,不见台阶,只见平台。如果从下往上看,那么就只见到台阶,不见平台了。或许有的游客要问:这392级台阶的数字是否巧合?不是!而是暗喻了当时中国的三亿九千两百万同胞。 -七、:布置课后作业和预习作业1、课堂作业:完成补充习题随文练习一至五题。2、预习作业(1)、阅读课文,品味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2)、体会本说明文抓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八:教学后记讲解这篇课文,要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明确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在此基础上,再去理解如何抓住特征,有重点地说明事物,揣摩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以上这些问题,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完成。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2、能抓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3、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从小树立远大志向,长大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教学重点、难点: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能抓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教学方法:自主学习 朗读 讨论 点评 归结 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旧带新导入,自然衔接过渡二、出示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2、能抓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3、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从小树立远大志向,长大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三、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1、中山陵是钟形图案,想想钟形图案有什么寓意? 2、 中山陵的区域规划上为什么值得称道?陵园大道及周围栽种各种树木有何作用? 1、示警唤起民众、奋起反抗、拯救国家和民族自由追求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建立民国2、第一问见书上,第二问:渲染中山陵园庄严肃穆的气氛。四、师生互动交流互动交流一1、第6自然段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的用意? 这段关于陵园平面布局的总说,起了提挈下文的作用,使读者对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2、七至十一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明确: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自下而上的空间顺序介绍中山陵的。互动交流二本文语言准确、简明。表现在大量运用确凿的数字进行说明;充分运用限制词、修饰语。请你找出这样的句子,朗读它,并在句子旁写好批注。 举例:(1)在浩荡的大江之滨,坐落着我国著名的古都南京。 明确:突出江的水势之大,初露南京周围的地理形式,为下文写中山陵的庄严肃穆作伏笔。(2)由于附近大多是冲积平原和小丘陵,所以山形就显得分外雄伟高大。 明确:形象地表现山形的高大雄伟互动交流三:本文虽然是一篇介绍中山陵的说明文,但是文中也有生动优美的语言,请你找出这样的句子,朗读它,并在句子旁写好批注。举例:1、第二段“它的山顶-和谐的大自然的图画”。生动形象的说明了钟山优美的地理环境。2、第九段这里视野辽阔-奇妙景色。生动的描写,使读者对“巍巍中山陵”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 - - - - -五、板书设计和课堂小结。巍巍中山陵语言:准确 精练 朴实说明方法:列数字 作比较 打比方这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课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园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园的建筑特征,表现了它的巍巍气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