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Moment+in+Peking两译本的接受与传播.pdf_第1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Moment+in+Peking两译本的接受与传播.pdf_第2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Moment+in+Peking两译本的接受与传播.pdf_第3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Moment+in+Peking两译本的接受与传播.pdf_第4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Moment+in+Peking两译本的接受与传播.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m o m e n ti np e k i n g 是林语堂最为著名的一部小说。该书面世至今,出现过多个中文译本,其中目前中国大陆仍可见的共有两个译本张振玉的京华烟云本和郁飞的瞬息京华本。这两个译本虽然采用同一个源文本,但两者在中国大陆的发行效果却截然不同。本文拟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翻译问题,将传播学中拉斯韦尔模式的七要素( 即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传播场合和传播效果) 与翻译传播过程相结合,对两个译本的传播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找出其传播效果差异的原因所在。其现实意义就在于通过研究,找出有利于翻译作品传播的成功之道,从而促进翻译文学的传播,推动翻译工作的开展。本研究发现,在m o m e n ti np e k i n g 两译本的传播过程中,尽管郁飞译本的译文质量总体上要稍胜于张振玉译本,但从影响传播的因素看,由于张本在传播内容之外的其它方面皆占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张本的传播效果即接受情况强过郁本。由此可知,译作从产生、发行到接受,是一个复杂的动态传播过程。各个要素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传播效果的好坏是各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是由译文质量单方面决定的。译者译得好,并不意味着译作就会有好的传播效果,还需综合考量多方面的传播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好的译作能获得与其质量相匹配的传播效果,从而推动翻译文学的蓬勃发展。关键词m o m e n ti np e k i n g ,中译本,传播学,比较a b s t r a c tm o m e n ti np e m n gi st h em o s tf a m o u se n g l i s hn o v e lc r e a t e db yl i ny u t a n g a m o n ga l lt h ec h i n e s ev e r s i o n so f t h i sn o v d n o w a d a y st h e r e 挪胃o n l yt w oc a nb ef o u n di nt h em a i n l a n do fc h i n a o n eo ft h e mi st r a n s l a t e db yz h a n gz h e n y ua n dt h eo t h e rb yy uf e i a 1 t h o u g ht h e s et w oc h i n e s ev e r s i o n sa r et r a n s l a t e df r o mt h es a m ee n g l i s hn o v e l 。t h e yh a v ee n t i r e l yd i f f e r e n t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e f f e c t s :z h a n g sv e r s i o ni sw e l c o m e db va nt h eb i gb o o ks t o r e sa n di sr e p r i n t e da g a i na n da g a i n ,b u ty u sv e r s i o nc a ns e l d o mb ef o u n di nn o w a d a y sb o o ks h o p s i no r d e rt od i go u tt h er e a s o n sh i d d e n b e h i n dt h ed i f f e r e n t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e f f e c t so ft h et w ov e r s i o n s t h et h e s i sa p p l i e st h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s t u d i e s “7 w m o d e lt ot h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p r o c e s so fz h a n g sa n dy u sv e r s i o n s t h r o w i g hc o m p a r i s o na n da n a l y s i so ft h et w ov e r s i o n s t h et h e s i sc o m e st ot h e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t h ec r e a t i o n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a n dr e c e p t i o no ft h et r a n s l a t e dt e x ti sav e r yc o m p l e xp r o c e s s ,i nw h i c ht h e r ea r es e v e nb a s i ce l e m e n t si n v o l v e d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s u b j e c t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c h a n n e l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o b j e c t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c o n t e n t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s i t u a t i o na n d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p u r p o s e t h es e v e nb a s i ce l e m e n t so ft h i sp r o c e s si sa ni n s e p a r a b l ee n t i r e t y , a n dt h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e f f e c to ft h et r a n s l a t i o ni sd e t e r m i n e db ya l lt h eo t h e rs i xe l e m e n t s t h et r a n s l a t e dt e x ti sn o tt h eo n l ye l e m e n tt h a td e t e r m i n e st h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e f f e c to ft h et r a n s l a t i o n ,w h i c hm e a n sg o o dt r a n s l a t i o nm a yn o te n du pw i t hag o o d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e f f e c t t om a k es u r et h a tat r a n s l a t e dt e x to fh i g h e rq u a l i t yc a ng e tab e t t e r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e f f e c t ,y o um u s tt a k ea l lt h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e l e m e n t si n t oy o u r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m o m e n ti np e k i n g ,c h i n e s ev e r s i o n s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s t u d i e s ,c o m p a r i s o n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作为世界闻名的作家和学者,学贯中西的林语堂一生致力于促进中西方文化沟通,用中英文两种语言向国内外读者贡献了大量著作,在国际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他于1 9 3 8 年着手创作的长篇小说m o m e n ti np e k i n g 。这部三十六万言的英文巨制反映了中国近代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4 0年间的历史变迁,向西方读者真实再现了当时的中国社会与文化,一经出版便轰动了世界在2 0 世纪4 0 年代,此书在美国就销售了2 5 万部后来又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一版再版。欧美的汉学家们称之为中国的第二部红楼梦,将此书作为研究中国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文献资料。作者还因此书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该书面世至今,出现过多个中文译本。目前中国大陆可见的译本共有两个,分别是台湾张振玉的京华烟云 本和郁达夫之子郁飞的瞬息京华本。一书两译,两本虽为同根生,但发行效果却大相径庭。张本自引进以来一版再版,成为各大书店的首选版本,享有很高的知名度。郁本却鲜为人知,更少有人拜读过。为什么两部翻译作品采用同样的源语文本,发行地也相同,最终的传播效果却差别如此之大?本文拟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翻译问题,将传播学的七个要素( 即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传播场合和传播效果) 与翻译过程相结合,对两个译本的传播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找出其传播效果差别的原因所在。其现实意义就在于通过研究,找出有利于翻译作品传播的成功之道,从而促进翻译文学的传播,推动翻译工作的开展。毕竟作为一个译者来说,最大的心愿莫过于自己所翻译的作品能被更多的读者所接受。第二节研究相关动态那么,当前学术界对m o m e n t i n p e k i n g 的译本以及翻译传播理论的研究到底进展得如何? 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这两个译本的翻译问题到底可行不可行,有没有做的必要呢?一、对m o m e n ti np e k i n g 译本的研究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开始关注港台、海外华人作家。小说m o m e n ti np e k i n g 也随即开始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自八十年代至今,对这部小说的研究从未停止过。但遗憾的是,尽管学者们对m o m e n t i t p e k i n g 的研究多是以张振玉的译本为基础,但这些研究绝大多数都属于文学研究的范畴,关注的焦点多为原作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及原作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等问题。真正从翻译角度探讨这一译本的少之又少,对郁本的研究则尚属空白,做译本比较研究的更是还未发现。例如,在中国知网上搜索京华烟云这一主题,相关期刊共有近百篇,但真正谈及翻译问题的只有5 篇,而这5 篇也只关注了张先生这一个译本。相关优秀硕博论文共1 l 篇,谈翻译问题的只有3 篇,分别为从目的论角度看汉英翻译中的文化传输兼评( 京华烟云) 中的翻译策略、( 京华烟云) 汉译之文体学研究2 和礼貌和英汉礼貌用语翻译3 ,这三篇文章也无一例外,只探讨了张先生的译本。二、传播学指导下的翻译研究相关动态目前,传播学指导下的翻译研究大致集中在以下两个方向:理论研究,即翻译传播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即用传播学理论研究具体翻译问题。( 一) 理论研究在我国,对翻译传播学理论的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似乎尚未形成势头。外国语1 9 9 7 年第2 期发表了吕俊的 本m o m e n ti np e k i n g 的第一个全译本是1 9 4 1 年郑陀、应元杰合译的,由上海春秋社出版,书名作瞬息京华,曾在海内外流行多年。林语常仔细审读后,认为书名尚不失原意,但译文“瑕瑜互见,几段译笔,可以对付,几段便使作者头痛了”,如将“蜃楼”译为“迷魂塔”,将“吸出块痰”译作“吸出一块粘膜”等。林语堂很不满意,还特地在国内报纸广告声明,“劝国内作家勿轻易翻译”。1 0( 三) 张振玉的京华烟云 本同上”同上6m o m e n ti np e k i n g 的第三个译本是台湾德华出版社1 9 7 7 年出版的张振玉译本,书名译作京华烟云 也就是这个译本,在海峡两岸畅销多年。但此时林语堂已去世一年了。现在一提到m o m e n t i n p e k i n g ,很多人想到的就是京华烟云) 两岸先后以这部小说为题材拍摄的电视连续剧,也均以京华烟云为题。1 9 8 7 年,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在出版张振玉的译本时,从当时的政治环境考虑对一些文字进行了修改。现在书市上的最常见到的张振玉版京华烟云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针对当年吉林版的修订作了反修订,更加忠实于张振玉的原译。( 四) 郁飞的瞬息京华 本1 9 9 1 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由郁达夫之子郁飞积十年之功翻译的瞬息京华。这也是该书的第四个中文译本。所谓“父债子还”,父亲郁达夫没有完成的遗愿由儿子郁飞来实现,也算完美。在这四个中文译本之内,目前仍在中国大陆发行的共有两个,分别是台湾张振玉的京华烟云本和郁达夫之子郁飞的瞬息京华本。两本虽译自同一源语文本,但发行效果却大相径庭。二、张本与郁本发行效果比较评论一本书的发行效果,通常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一为口碑,即读者对书的评价;二为该书的发行量。( 一) 两译本“口碑”比较首先来看读者对这两个译本的评价。京华烟云读者不计其数,他们读后对书的评价如何,我们不能一一加以询问。然而从北大中文论坛上的这个帖子中,也可以对他们的整体态度窥得一斑。发贴者是一位名叫“无才”的网友,帖子全文如下( 表2 1 ) :7不知道大家看得是那个本子? 有些什么感受呢?p u r e h a r t :我觉得张本京华烟云,翻译得很好了,将林语堂写作的那种风格与味道翻译得恰到好处,我刚开始还以为那本中文的就是林语堂自己写的,后来才知道它是译本林语堂自传好像也是同一个人翻译的,也翻译得很好,传达出了那种神的苏眉落语:没有见过郁版的不过名字倒可以玩昧一番! 瞬息京华) 强调变动、莫幻。京华烟云切中的是氤氲、回旋要说还是比较喜欢“烟云”这一译法又通俗又形象,轻盈淡雅的烟云不正配了那水墨风格的先生的文字么?复调的狂欢:偶看了英文原版,然后买了郁本看,慌得其实佛本并没什么可取之处,不知为何楼上各位都说的这么好丛叶:我不懂英文,没有能力看原版,小时候听说过赵雅芝主演的电视剧,没看过长大后度痴迷郁达夫,就看了郁飞译的瞬息京华 。看完后再读张本京华烟云) ,比较起来。个人喜欢郁本不敢说哪个略胜一筹,可能佛本更符合我的口味,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吧! 但张本的一些名字,如曼娘比郁本的曼妮好,第一章道家的女j l ) 比郁本道家的两位小姐要妙。表2 - 1 无才的帖子“从上表可知,读者对张本和郁本可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的读者认为张本译得出色( 如p u r c h a r t 和苏眉落语) ,有的则认为郁本更和自己的胃口。总体说来,两本在读者中的口碑处于伯仲之间。要比较两者的发行效果,只能从发行量上着手。( - - ) 两译本发行量比较张本自面世以来,先后被内地的6 家出版社作为 京华烟云的首选译本引进出版,他们分别是:时代文艺出版社( 1 9 8 7 年和2 0 0 4 年)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 9 9 4 年) 、作家出版社( 1 9 9 5 年)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 9 9 8 年)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2 年和2 0 0 5 年) ,以及现代教育出版社( 2 0 0 5 年) 。而郁本h f f p :l l w w w 1 m o j d h h c o m d i s p b b s a s p ? b o a r d i d = 1 3 & i d = - 1 0 1 38则只有湖南文艺出版社一家出版发行。”根据书刊发行的一般规律,出版单位越多,印数越多,书籍的发行量也就越大。另外笔者还于2 0 0 6 年底走访了北京几家较大的图书销售中心,如西单图书大厦、海淀图书城、第三极书局、中关村图书大厦等,这些书店无一例外,都只有张振玉这一个译本。由此可见,不论是就出版单位的数量,还是就书店的上架率而言,张本都要胜过郁本,因此其发行量也要多于郁本,张本整体上的发行效果要强过郁本。张本自引进以来一版再版,成为各大书店的首选版本,享有很高的知名度。郁本却只被一家出版社引进过,甚至现在于书店中也难觅其踪影。为什么两部翻译作品采用同样的原语文本,发行地也相同,最终的发行效果却差别如此之大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应用传播学的理论研究翻译问题,将传播学的七个要素( 即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传播场合和传播效果)与翻译过程相结合,对两个译本的产生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找出这种差别的原因所在。那么,应用传播学的研究成果解决翻译问题究竟可不可行? 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对传播学这门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弄清翻译与传播学之间的联系。n 据国家图书馆多库检索之检索结果9第三章翻译与传播学第一节传播学发展概况一、传播的含义传播作为实践行为来说,具有极为悠久的历史,自有人类开始便存在。人类社会是一个群类的社会,是建立在人们利用符号进行交流、互动的基础之上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传播能力也越来越强。从最初的语言传播、书写传播到现在的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借助于各种各样的媒介,人类的传播活动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先进。那么,传播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英文“传播”一词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源于拉丁文c o m m n u i $ ,意思是两者或两者以上共享某事物。对于传播的确切含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控制论创始人诺伯特维纳说:传播是社会的粘合剂,传播传递、输送、沟通、交流信息3 亚历山大戈德说:传播是使一个人或数个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h 。威尔伯施拉姆说:传播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就是说:所谓传播,即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通过共享符号而建立关系的行为b 。卡尔霍夫兰说:传播是某个人( 传递者) 传递刺激( 通常是语言+ 的) 以影响另一些人( 接受者) 行为的过程1 6 。格伯纳说: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信息进行的社会互动。1 7d 麦奎尔则指出:传播是个人或团体主要通过符号向其他个人或团体传递信息、观念、态度和情感。就是通过信息进行的社会相互作用。埔以上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传播的不同方面。从这些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传播由两个基本要素组成:信息,也就是传播的内容;流动,也就是传播的”转引自张迈增主编传播学引论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 0 0 2 1 4 同上”同上”同上1 7 同上“转引自张国良主编2 0 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31 0方式。简言之,传播就是人类共享信息的活动,传播实质上就是信息的分享与传递。二、传播学发展历程尽管人类的传播活动由来已久,然而传播学却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传播本质的角度去研究传播现象,将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展开独立、系统的研究,只不过是二十世纪以来的事情。1 9 世纪末到2 0 世纪前半期,整个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出了电话、电报、广播、电视、电影等先进的传播工具,使得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影响大大加强,传播活动的舆论效果、政治影响力、支配作用等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现代意义的传播研究逐渐从相关学科分化出来,2 0世纪2 0 年代初,在美国,传播学逐渐成为一门有独立研究对象的学科领域经过各学科研究者的共同努力,到2 0 世纪4 0 年代末,传播学已经初具规模,研究传播现象的论文、著作大量涌现。如拉斯维尔于1 9 4 4 年发表的传播学经典性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t h e 跏瑚胖口材f u n c t i o n 矿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i ns o c i e t y ) ,拉扎斯菲尔德于同年发表的人民的选择,以及旖拉姆1 9 4 9 年主编出版的大众传播学。2 0 世纪4 0 年代末到5 0 年代,是传播过程模式研究的鼎盛时期。这一期间,在美国展开了关于建立传播学可能性的讨论。1 9 4 8 年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提出的“五w 模式”,1 9 4 9 年申农的电信号传递模式以及1 9 5 4 年奥古斯德一施拉姆的循环模式,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经典性传播过程学说。到了2 0 世纪6 0 年代和7 0 年代,传播学研究的焦点,逐渐从对整个大众传播过程的一般理解,转向研究这一过程的各个具体方面:传播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念效果,媒介组织及其与社会、受众的关系,受众反应的社会基础和心理基础,以及特有的内容与形式构造等等。近二三十年来,传播学领域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是欧洲批判学派的兴起。美国传统的传播学重视对传播效果的心理学实验研究,重实践经验和功用;而批判学派则扩大应用各种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把群体的传播活动和与之相关的各种社会因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将大众传播视为整个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强调从宏观的角度展开研究。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传播学是一门交叉边缘学科,综合了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它孕育于2 0 世纪初的美国,4 0 年代成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两大学派:一为传统学派,主要在美国,以定量分析为主要手段,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重视微观研究;一为批判学派,主要在欧洲,以定性分析为主要手段,探讨媒介、受众及社会结构的关系,重视宏观研究。第二节翻译的传播本质那么,翻译是否具有传播的性质? 可否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翻译过程展开研究?从上文传播的含义可以看出,传播的本质就是信息的分享与传递。只要翻译具有信息传递的性质,便是具有了传播的本质,自然就可以将其视为传播行为的一种,继而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其展开研究。而对于翻译的信息传递性质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早有诸多论述。尤金奈达就曾经说过,翻译是指“复制源语信息的最近似的自然等值”。”沃尔夫拉姆威尔斯( w o l f r a m w i l s s ) 对此的阐释则更为明晰。在他的翻译学:问题和方法( t h e s c i e n c e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 :p r o b l e m sa n d 胁珐础) 一书中,威尔斯指出,翻译这门科学形成的过程之所以如此缓慢,其原因就在于人们“不知应遵循什么特定的研究模式。也不知应按什么顺序去加以研究”而且,以往的研究“迫使翻译学忽视本身的许多特点,特别是有关信息传递性质的那些特点”。所以,他写这本书的一个宗旨就是“认为翻译乃是与语言行为和抉择密切相关的一种语际信息传递的特殊方式”。”这一定义深刻地阐明了翻译的传播本质。国内学者吕俊也于1 9 9 7 年在翻译学传播学的一个特殊领域一文中指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活动,其本质是传播,无论口译、笔译、机器翻译,也无论是文学作品的翻译,抑或是科技文体的翻译,它们所要n d a , e a a n dc h a r l e si lt a b e r t h et h e o r ya n d p r a c t i c e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 l e i d e n :e j b r i l l 1 9 6 9 ”w i l s s w o l f r a m t h es c i e n c e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 :p r o b l e m sa n d m e t h o d s s h a n g h a i :s h a n g h a i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e d u c a t i o np r e s s ,2 0 0 1 1 2完成的任务都可以归结为信息的传播”“综上所述,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活动,具有信息传递的性质,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应用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对其展开研究。在比较张、郁两个译本的过程中,本文具体应用到的传播学研究成果是拉斯韦尔模式。第三节拉斯韦尔模式( l a s s w e ii sm o d e l )所谓模式就是“对真实世界理论化和简约化的一种表达方式”2 。在传播学研究史上,不少学者都采用构建模式的方法,对传播过程中的方式、结构以及各要素间的联系加以剖析。模式化研究是传播学研究的一大特色,本文将采用拉斯韦尔的模式对京华烟云的翻译传播过程展开研究。该模式被赞为“第一次准确地描述了构成传播事实的各个元素”4 ,其中囊括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分析领域,是一种简捷方便的综合模式以下就是这一模式的具体内容。1 9 4 8 年,美国政治学家、传播学莫基人之一哈罗德拉斯韦尔在其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影响深远的“5 w 模式”。文章开篇即指出“说明传播行为有一个简便方法,就是回答下列问题:谁( w h o ) ? 说什么( s a y sw h a t ) ? 通过什么渠道( i nw h i c hc h a n n d ) ?向谁( t 0w h o m ) ? 有什么效果( w i t hw h a te f f e c t ) ?拉斯韦尔认为,“研究谁的学者,探讨的是激发和引导传播行为的诸因素,我们称这一研究分支为控制分析;集中研究说什么的专家则是进行内容分析;主要探讨广播、电影,电视、报刊以及其他传播渠道。是从事媒介分析;如果主要研究的是大众媒介的传播对象,我们称之为受众分析:如果研究的是对受众的影响,那么就是效果分析。”“后来的研究者进一步发展了拉斯韦尔的“5 w 模式”。1 9 5 8 年,布雷多克在其论文“拉斯韦尔公式”的扩展中,又增加了另外两个“w ”,即“在什么情况2 1 吕俊翻译学传播学的一个特殊领域外国语,1 9 9 7 ,( 2 ) 2 2 沃纳塞弗林,小詹姆斯坦p 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川,( 郭镇之等) 北京:华夏出版社,2 0 0 0 8d e n i sm c q u a i la n ds v e nw i n d a h l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m o d e l s f o rt h es t t yo f m a s s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u s :p e a r s o n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 ,1 9 9 3 2 4 张国良主编2 0 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3 ,1 9 9 页1 3下( 如w h a ts i t u a t i o n ) 和为了什么目的( f o rw h a tp u r p o s e ) 。这样,“5 w ”模式就演化成了“刑”模式。而这7 个。w ”也就是构成和影响传播过程的七个要素,这些要素共同产生作用,每一个都不可或缺,其中任何一个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个传播过程的效果。将这一模式用图表的方式表现出来,如图3 1 所示:圈一圈一圜一圈一图一囡一圈图3 - 17 w 模式既然翻译的本质是传播,那么适用于传播过程的这个“刑”模式也同样适用于翻译过程,也就是说译作的传播过程同样由上述七个基本要素构成。为什么京华烟云的两个中译本传播效果会有差异? 为解答这一问题,需要对影响整个传播过程的其他六个要素逐一进行分析。鉴于涉及到的因素众多,本文根据译作传播的特点,将这些要素分为两章加以比较:第四章是两译本文本之内传播要素之比较,即两译本传播内容之比较;第五章则是两译本文本之外诸传播要素之比较。j 4第四章两译本文本之内传播要素之比较在译作传播过程中,属文本之内的传播要素只有一个一传播内容。传播实质上就是信息的分享与传递,传播的内容即信息。作为传播学中的一个基本要素,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如果所传递的信息不能引起受传者的兴趣,那么无论其他要素有多么完备,传播效果也不可能尽如人意。在翻译传播过程中,传播的内容即译文内容。如果译者文笔欠佳,译文读来诘屈聱牙,是不会引起读者的兴趣的。那么,对译作的传播来说,传播内容是否是左右传播效果的唯一决定性因素? 就张、郁两本的传播过程而言,张本传播效果更好,是否只是因为该本译文的质量更胜一筹? 本章将通过对两译本文本内容的比较,回答上述问题。对两译本文本内容的比较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对这一问题,最有发言权的当属m o m e n ti np e k i n g 的原作者林语堂。上世纪四十年代,郑陀、应元杰译本面世不久,林语堂曾专门撰文予以评析。在那篇名为谈郑译( 瞬息京华) ) 的文章中,林氏主要从人物对话、人名地名和诗词典籍几个方面点评了郑译本的翻译。本文也拟参照林的做法,从上述三个角度着手,对张本和郁本进行比较。第一节两译本人名地名翻译之比较一、人名的翻译作为一部长数十万言的鸿篇巨制,京华烟云中人物众多。用林语堂自己的话来说,仅重要人物就有八九十个。若要将这些名字译得尽如原著本意,实非易事。而且中文名字大多有特定的含义,有时失之毫厘,便会与作者的本意“差之千里”。所以译者必须多加注意。林语堂曾在给郁达夫的信中提及书中人名4 ,将林氏书信和张、郁两译本书前所附之人物表对照,可发现它们之问有如下不同( 表4 1 ) :”转引自林语堂瞬息京华,郁飞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 9 9 11 5英文名林语堂张本郁本t s e n gw e n p o曾文伯曾文璞曾文伯n e ws z e t a o牛似道牛思道牛似道s u nm a l n i a孙曼娘孙曼娘孙曼妮t s e n gc h i n y a曾襟亚曾经亚曾襟亚t s e n gs u n y a曾孙亚曾荪亚曾孙亚y a ot i j e n姚迪人姚体仁姚迪人h o n e y b u s h甜姐几甜妹甜姐儿s n o wb l o s s o m雪蕊雪花雪蕊m r s h u a华大嫂华太太华大嫂表4 - 1 人名对照表从上表可知,京华烟云英文原作中人名多用韦氏音标标注,若要译得精准,掌握韦氏音标与汉语拼音的转换。即可。不过鉴于汉语中同音异义字甚多,且中文名字多有含义,所以将音标转换与字义结合起来,对两译本中的人名加以考察。( 一) 郁本的人名翻译郁本中的人名与林氏自己给出的版本出入不大,只有一处不同,即将孙曼娘译为孙曼妮。据现代汉语词典”,“妮”的本意为女孩儿,而“娘子”则用于尊称青年或中年妇女。从两字的感情色彩来看,“妮”比“娘”要更年轻,也显得更加活泼。与“曼妮”相比,还是“曼娘”与书中人物温婉沉静的气质更为相配。( 二) 张本的人名翻译张本中的人名显然与林氏本意相差较多,仅表中列出的就有8 处不同。然而也不能就此断定说“不同”就是译得“不好”,还是要看这些名字是否切合书中”据美国国会i 璺| 一1 5 馆拼音转换计划”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 | 5 馆,1 9 9 6 9 2 2 9 2 9 页1 6人物的身份、性格,是否符合我们中国人的表达习惯。1 、t s e n g w e n p o ( 曾文伯) 译作曾文璞,t s e n g c h i n y a ( 曾襟亚) 译作曾经亚,y a ot i j 吼( 姚迪人) 译作姚体仁按国会图书馆拼音转换计划,t s e n gw e n p o 对应汉语拼音z e n gw e n b o ,t s e n gc h i n y a 对应z e n gj i n y a ,y a o 喇e l l 对应y a od i r e n ,所以张本这三个人名当属误译。2 、n e ws z e t a o ( 牛似道) 译作牛思道。“似道”、“思道”读音相似从书中人物的品行来看,称这位搜刮民脂民膏的“牛财神”为“似道”( 看似道貌岸然) 要比“思道”来的合适些。另外,在谈郑译( 瞬息京华) 一文中,林语堂也曾明确指出将牛似道译作牛思道不妥。3 、h o n e y b u s h ( 甜姐儿,木兰表妹红玉之侍婢) 译作甜妹,s n o wb l o s s o m( 雪蕊) 译作雪花。h o n e y b m h 是生长在南非西部和东部海角地区高山上的一种植物,此处译为甜姐儿要更为恰当。因为依中国人的表达习惯,女子名直接加“妹”字多用来称呼意中人,正如红楼梦中的林妹妹一样,大户人家的婢女还是叫“甜姐儿”顺耳些。s n o wb l o s s o m - 英文原意为雪花,但在曾府这样一个官宦之家,丫环叫雪花则未免流于俗气。4 、m r s h u a ( 华大嫂) 译作华太太。太太为旧时对官吏妻子或大家庭女主人的尊称,也可用作对别人妻子的尊称。对于m r s h u a 这位歌女出身的女房东来说,还是叫“华大嫂”更能体现其来自下层社会的身份。据上文分析可知,尽管张本和郁本在人名翻译上各有短长,但总体上来说,郁本中的人名翻译在忠实于原文和切合人物身份两个方面,都要稍胜于张本。二、地名的翻译小说的地理背景以北京为主,苏杭为辅。伴随着木兰的一次搬迁,两次避乱以及数次出游,书中涉及的地名数不胜数。其中有些是实景,如泰山、西湖,有些则为作者杜撰,如王府花园。( 一) 实有地名的翻译木兰身居北京,北京的天然美景自是无处不到,除此之外她还曾两次登泰山,迁居杭州后又数次游览西湖。其中牵涉大小景观地名之多自不必言。而译这些地名的标准就是:与实际名称相符。因为有实景作依据,这些地名的翻译也就并非难事,除了张本将西湖上的“阮公墩”( g o v e r n o r y u a n si s l e t ) 错译成“袁庄”,1 7之外,两个译本在实有地名翻译方面都做得比较出色。( 二) 王府花园中景观的翻译真正考验译者文字功力的地方,是书中木兰父亲姚思安购置的那座王府花园。因为园中亭台楼阁之名既须译得精准,还须不失韵味,不落俗套,这样才配得上王府花园的名号。花园内亭台楼阁及其译名列表如下( 表4 - 2 ) :英文原名张本郁本a 血g y i y i 】舶厂i kg a r d e no fp e a c ea n d静宜园静宜园s u i t a b i l i t yt a o y u nh s i a o c h i al i t t l es t o p p m gp l a c e桃云小憩桃云小憩b y t h ep e a c hc l o u d sk e e p - f a r m e r - c o m p a n y - p a v i l i o n友耕亭伴农亭t e r r a c eo f s w i d i n gw a t e r s洄水榭漪澜轩m i r a g et o w e r蜃楼蜃楼d i mf r a g r a n c es t u d i o暗香斋暗香斋s e l f - e x a m i n a t i o nh a l l自省掌思过斋表4 - 2 王府花园译名表评析:1 、两译本相同之处c h i n g y i y u a n ( 静宜园) 是姚思安为王府花园起的新名字,t a o y u nh s i a o c h i( 桃云小憩) 则是这园子的后门,因透过此门可望见一片桃园而得名。这两处的名字都以韦氏音标标出,同时又有英文名称进一步加以解释,译起来便相对容易得多。张本和郁本均准确译出了林语堂的原意。d i mf r a g r a n c es t u d i o 与木兰的婢女d i mf r a g r a n c e 同名。小说中说d i mf r a g r a n c e 一词“c o m 铭f r o maf a m o l l sp o e t sl i n ea b o u tp l u mf l o w e r s ( 出自一著名诗人咏梅花的诗句) ”。古人咏梅,形容梅花的香气,多用“暗香”,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故张,郁两本均将此处译作“暗香斋”,切合原意。m i r a g e t o w e r 是一座临水的戏台,底部有树枝掩映,隔水望去宛若凭空出现的海市蜃楼一般,所以在这里译作“蜃楼”既充分体现了这座楼阁的特色,也符合其原作中英文的本意。2 、两译本不同之处k e e p - f a r m e r - c o m p a n y - p a v i l i o n ,张本译作“友耕亭”,郁本作“伴农亭”从英文字面意义来讲,k e e ps o m e o n ec o m p a n y 为陪伴、伴随之意,f a r m e r 之意为农民。因此,从“信”的角度而言,伴农亭更贴近原意。读起来似也较“友耕亭”更为婉转、雅致。t e r r a c e o f s w i r l i n g w a t e r s 和s e l f - e x a m i n a t i o n h a l l 这两处林语堂在评郑译的信中都曾提过,一为漪澜轩,一为恩过斋。郁本在翻译时,遵从了林氏原意,相比之下张本的“洄水榭”和“白省堂”虽然意思不错,但却在表达上失了几分“雅”味。两译本在实有地名的翻译上不分伯仲,但就王府花园中各处景观的翻译而言,由于郁飞在翻译时掌握的相关资料( 如林的书信和文章) 较张振玉丰富,所以译名既忠于作者本意,又不失韵味。郁本在地名翻译上较张本更为出色。第二节两译本诗词与典籍翻译之比较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这篇向外国读者展示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小说中,自然少不了中国文化的代表古代诗词典籍。要将这些内容译好,需要译者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古文字功底。能将书中所涉及的典籍及古诗词译好,定能为译文增色不少。一、典籍的翻译小说中有多处涉及到古代典籍,囿于篇幅,此处仅以第四章木兰在山东曾府入私塾时提及的为例( 按出现顺序排列) :1 、原文:t h e b o y s a n d g i r l ss t u d i e d t o g e t h e r t h e b o o k o f p o e t r y a n d t h e f i v e k i n d s o fi n h e r i t e dt e a c h i n g s ,( c h a p t e r4 ,p 4 6 )张本:男女学生都要念诗经,五种遗规。郁本:男女生起读诗经和五教。评析: 4 7张本:于是俩人就讨论诗经上老师不肯解释的文句,谈论赢苤昱褒私褒的童茔:过迨! 赛塞淑褒:露王赶建:塞之丕侵。摄转厦倒羔还有坦厶直王土厶挺蕉! 厦爨鳆妻,于是说的热闹异常。郁本:于是两人就热烈讨论塾师不肯讲清楚的诗经章节,仕么:塞我度:追基金坌= ! 仕刍! 塑窕趣塞鹰塞盛垄;塞垄丕缉:糍糙厦馊羔仕么! 直王土厶:墓慰璺! 坠:评析:这段原文引自小说第五章,说的是木兰年少时与小姐妹曼娘卧谈时,讨论诗经中章节的情形。其中涉及到诗经中三个章节的内容:女子与男子私奔、男子为爱在床上辗转反侧以及寡妇有子七人仍想再嫁。首先就表达形式而言,张本和郁本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郁本直接将具体诗句译出,张本则将解释性翻译和具体诗句的翻译相结合。就表达的形式美而言,郁本三句皆用诗经中的诗句译出,以诗句对诗句,前后文形式一致,似乎比张本文白夹杂的方法效果更好。然后,再看表达的内容。第一句是p a s s a g e sa b o u t # r i se l o p i n gw i t hb o y s 此句中e l o p e 意为私奔,郁本用摞有梅中的“求我庶士,迨其今兮”一句来译。揉有梅是一首待嫁女子期待男子追求的诗,其中并无体现男女私奔的诗句,所以“求我庶士”句用在此处不妥,笔者以为可以用公认的表现女子私奔的“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这一句来译。第二句ag e n t l e m a n t o s s i n gi nb e d f o rl o v e很明显可以看出出自关雎,张、郁两译本都是引用原诗中的句子来译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所引具体诗句的前两句不同。张本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郁本则用“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相比之下,郁本这两句更能体现出原旬中这位男子辗转反侧的地点是在。b e d ”上,因为其中“寐”字意为“睡”,而睡的地方自然就是床了。第三句两本虽然译法不同,但都表达出了原意最后,翻译诗经这样的文学作品,郁本用诗经的原文来译,行文古雅,读起来也更富美感张本用了两句白话文来译诗,与诗句相比,读起来或多或少也会在文字的韵味上有所欠缺。二,诗词的翻译1 、原文:h ec a s t sh i sn e tm i d s t r e a mh i sh a u lt ot a k e ,s h ed r o p sh e rl i n ea n dw a i t sh e rc a t c ht om a k e ;、7 i m e na l lt h ed a y sc a t c hi sc h a n g e da g a i nf o rw i r l c )t h e yp a d d l et h ee m p t yb o a th o m ci nt h es h o w e r s w a k e - c h a p t e r2 3 p 3 0 6张本:兄抛渔网赴中流,妹撒钓丝待上钩。尽日得来仍换酒,雨后空舟归去休。郁本:郎提渔网截江围,妾把长杆守钓矾。满载舫鱼都换酒,轻烟细雨又空归。评析:这是书中女主人公木兰颇为喜爱的一酋诗,也是木兰心目中理想生活的写照。诗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渔家夫妇悠然自得的生活场景。在表意方面,张本和郁本都译出了原诗的意思。两者形式也相同,均为七言绝句。不过,译诗除了达意以外,还对诗的语言和意境有更高的要求。在词语的选用方面,郁本的“郎”、“妾”两字要好过张本的“兄”和“妹”。毕竟古人称爱人还是用“郎君”的多,称哥们儿时才唤“兄台”。在诗的韵律处理上,张本的流、钩、酒、休四字较郁本的围、矶、酒和归压韵押得更为整齐。但张本最后一句中的“休”字用在此处似与全诗悠然自得的意境不符,因为“休”字通常表示完结,且是不好的完结,如“休弃”、“吾命休矣”等。从全诗的翻译来看,两者各有所长,张本的韵押得较好,郁本选词用字略胜一筹。2 、原文:t h eb l o o ma tt h eb r a n c h st i pn o d sw e l c o m et os p r i n g t h ep l u mv i e sa l s ow i t hi t sf l a g r a n tn c i g h b o r 2 1l o o ka tt h eb u s yb e ew o r k i n ga l ld a y 一f o rw h o mt h e “s w e e t , f o rw h o mt h eb i t t e rl a b o r 7张本:枝头花开笑迎春,梅花争盛与芳邻。看他蜜蜂忙终日,甜为何人苦自身。郁本:c h 蛳3 1 p 4 0 7枝头花笑漾春光,梅李争妍隔院芳。且看群蜂终日绕,为谁辛苦为谁忙。评折:此诗是书中一位名叫丽莲的女子的姻缘签。两本皆以七言绝句的形式译出,符合中国文化中签文表达的惯用形式。韵律方面,郁本的光、芳、忙全部押“a n g ”韵,张本的韵脚“春、邻、身”则不是那么整齐。在表达原文内容方面,张本的诗句与英文原字切合度较高,如将最后一句中的s w e e t 和b i t t e r 分别译为甜和苦,郁本则用的是意译的方法,虽未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