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动词+ 处所宾语”结构式是指由动词带表示处所的宾语所构成的句法语义结构, 动词和宾语之间具有动作和处所的深层语义关系。本文以格语法和管约论为指导,重点 分析“动词+ 处所宾语”结构式的范围、生成机制及句法功能问题。 主要内容有: 1 “v + n p 址所”是两种结构的中和句式,需要对其进行分化。按照框式介词的观点, 即使前置词和后置词没有同时出现,但它们联合构成的“框式”还在,所以脱落或弱化 介词的“放桌子上”是动补结构,与本文的研究对象“动词+ 处所宾语”结构不同。 2 重点分析“动词+ 处所宾语”结构共存在两种生成机制:直接生成和转换生成, 并进一步指出促发处所格宾语化的深层动因是语义的显要性等级提高要求用句法位置 凸显,同时这个位置还是语用上的焦点所在,所以这一结构实现了句法结构、语义结构、 信息结构三层关系的重合。 3 研究“动词+ 处所宾语”结构的句法功能。处所格由外围格提升到核心格,所 形成的是有标记语序的结构。与无标记语序结构比较,这些发生语序改变的论元不可避 免地要产生某种变化,宾语化后处所格的句法地位提高,受动性增强,整个结构增加了 抽象的方式义,但处所格的语义角色却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4 根据上述研究,进一步分析了与本文直接相关的“侵占华北”等抽象类、“落 户春城”等古汉语遗留类、“投篮”等词汇化类三类特殊结构的归属问题。 关键词:“动词+ 处所宾语”结构式;分化;生成机制;句法功能 a b s t r a c t t h ev e r b - l o 训v ec o n g 仃i l c t i o nf 、,l c ) i sas y n t a x - m a n 吐c ss t n j c t l l r ec o n s i s t e do fav e r b 锄di 招l o c a t i v eo b j e c t b a do nc a s e 鲫瑚m 盯趾dg bt h e o t l l i sa n i c l ec e 劬郴o nm e e x t c n s i o n ,n l eg e n e 枷v ef 如l l l t ya n dt l l es y n t a x s e m a n t i c sf h n c t i o no f t h ev l c t h em a i nc o n t e n t si c l u d e : 1 “v + l o c 砸v en p i san e 劬嘣i z c dc o n g t n l c t i o n 丘d mt w o 咖c t u r e s :v c r b - o b j e c t s 衄t u r e 锄dv e r b - c o m p l e m ts 枉u c n 黼a c c o r d 协gt om ec i r c 啪1 p o s m o nm l 啦e v e n 也o u 曲p r 印o s i 畦o na i l dp o s t p o s i t i o nd on o t 印p e a ra t 廿i es a m et i i n c ,t l l e 砌t e - c o n l p o s e df 砌e 懿i s t s s om e v + l o c a t i v en p s h e do 圩o rw e 8 k e np r 印o s i t i o nb e l o n g st 0t h e v c r b c o m p l 哪e n ts 劬c t m ,d i 如r e n t 舶m 位v l c 2 n ev l cl l a st w 0 虹n d so f m eg e n e 础v cf a c u l t y :t h ed i r c c tg c n e r a t i v ef a c u n y 孤d 也e c o n v e r t e dg e r l e r a t i v ef k u l 砂t h ed e e pca _ 啵eo ft h el o c a t i v eo b j e c ti si t ss a l i e n c yh i e r a r c h y f u n h e 彻d r e ,t h i sp o s “i o nm a r k st h ef o c u so n 璩p r a 鲫a t i cl e v e l t h ev l cs a t i s 丘e s 龇 s ”燃s t f u c t u f e ,t h es e m 龃t i c ss 讯l c n 】r e 黼dt h ei 划硒a t i o ns t n l c t i 】r e , 3 c h 习r p t e rm r e ed i s c u s s e st 1 1 es y n t a x s e m 删c sf u n c t i o no ft l l ev l c t l l ef a c tt l l a tt h e p e 订p h e r yl o c 砒i v ee n t e r s 幻t ot 1 1 e i l u c l e u sp a nb r i n g ss o m ec h a l l g e si n t o 龇s e n t 髓c e i n e v i t a b l y :t h er a i s eo ft 1 1 es y n t 积s t a t i l sa i l dt h ei n n u e n c e dn a t i l r eo ft l l el o c 砒i v ea n d 也e i n c r e 船e0 f t l l ea b s 劬c t m o d em e a n i n go f t h ev l c ,b u tt h es e m 删c sc h 盯a c t i 甜0 f t l l e1 0 c a t i v e d on o tc h 趾g ea ta 1 1 4 a c c o r d m gt 0t h ea b o v er e s e a r c h ,t l l i sc h 印嶂r 缸h e ra i l a l y z e s 也ed i r e c t l y _ r e l e v a m s p c c i a lt y p e s :t h ea b s 拄a c tc l a s s ,也ec l 黯sf b m t h ea n c i e n tc i l i 鹏a n dt l l e 出o s s a r yc l 雒se t c k e yw o r d s : v l c :d i 位r e m i a t i o n ; g e n e r a t i v ef a c u h y ; s y n t a x - s e m a 血c s f u n c t i o n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 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勿+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互:日立日期:2 - 卫6 d :z 2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 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 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 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趁 指导教师签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0 引言 0 1 “动词+ 处所宾语”结构的概念、研究价值及研究现状 “动词+ 处所宾语”结构式是指由动词带表示处所的宾语所构成的句法语义结构, 如“吃食堂”、“睡大床”、“飞北京”、“住宾馆”等。动词和宾语之间具有动作和处所的 深层语义关系。 众所周知,动词和宾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复杂而又多样,除了比较“典型”的动词和 受事关系以外,还存在十几种语义关系。近年来语法学界日益将关注的目光转移到非受 事类宾语的相关研究上面,其中“v + 处所宾语”结构因其使用频率高和争议性大,一直 备受重视。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关于该结构的研究更是不断升温。陆俭明先生在题为汉 语语法研究所面临的挑战的学术演讲中就曾提出极具争议的“吃食堂”结构给对外汉 语教学造成的困扰亟待解决,以扫清教学中的障碍。北京大学b b s 上也专版讨论过这个 问题。 处所性成分作宾语即处所宾语的存在,在语法教学和语法研究中已得到了普遍认 同,有关著述在谈及动词宾语的语义类型时,大都单独列出“处所宾语”一项。关于处 所宾语的一般特点及其次范畴等问题,已有许多学者作过专门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比较 令人满意的成果。但是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观点如下: 邢福义( 1 9 9 1 ) 【1 】提出“及物动词+ 非常规受事宾语”结构形成的四个条件:存在 直接的三角联系、提供新信息、不存在歧解、有言语背景。 王秀珍( 1 9 9 9 ) 【2 】针对传统的以用“v + 哪儿”提问作为判定处所宾语的标准,作了 两点补充:在意义上是说明与行为动作相关的事物的处所、方位或运动趋向;由处所词、 方位词、处所词组或能表示处所的名词性词语充任。 任鹰( 1 9 9 9 ) 【3 】按照“容器内容物”的认知框架,指出以“容器”转指“内容 物”的转喻说法具有极强的扩张能力,以处所转指处所中的存在物十分常见,应按照转 指物也即“目标物”的性质确定“吃食堂”属于受事宾语。 刘丹青( 2 0 0 1 ) f 4 】独辟蹊径,从句法的类型学角度入手,通过北京、上海、香港等 三地方言的对比,指出“动词+ 处所宾语”结构在粤方言区使用范围更广,具有类型学 的意义。 储泽祥( 2 0 0 5 ) 【5 】分析了处所宾语的典型性,并指出“吃食堂”不是“典型的”处 所宾语。 已有的研究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但是绝大部分仍限于句法表层,对这类结构的深 层挖掘不够,尤其是关于“动词+ 处所宾语”结构的生成机制及其句法功能的分析少有 l 涉及,仍有待于作进步的探讨和解释。 0 2 本文立论的基础和研究范围 本文尝试以格语法和管约论( g b 理论) 等经典理论为指导,对包括“吃食堂”在 内的“动词+ 处所宾语”结构的定义、范围、生成机制和句法功能系统分析,以期对语 法研究和汉语教学,尤其是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帮助。由于本文是在句法语义框架内进 行的,而形如“走进教室”、“搬回学校”等“v + 趋向动词+ 处所宾语”格式涉及到的主 要是主观视角和客观视角的选择等非句法语义因素,因此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本 文所讨论的“v + 处所宾语”结构仅限于施动框架下的“光杆动词+ 处所宾语”。 0 3 语料来源 为了论述的方便,本文定义所及基本上限定在当代的口语语体中。语料来源如下: 1 孟琮郑怀德孟庆海蔡文兰,汉语动词用法词典 z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9 。 2 林杏光王玲玲孙德金,( 人机通用) 现代汉语动词大词典 z ,北京:北京语言 学院出版社,1 9 9 4 。 3 袁毓林,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 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 9 9 8 。 4 与处所宾语研究相关的文献。 0 。4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o 引言 1 “v + n pn * ”格式的分化及处所宾语的认定 2 “动词+ 处所宾语”结构的生成机制及其成因的综合分析 3 “动词+ 处所宾语”结构的句法功能 4 几类相关特殊结构的说明 5 结语 2 1 、“v + n p 处所”格式的分化及处所宾语的认定 之所以把这个问题单独列出来而没有放在引言部分中简单概括,是因为我们在研究 中发现“v + n p * m ”格式是一个中和旬式,远非看起来那样简单。请看下面的几组例子: ( 1 ) 来中国上楼梯下基层逛公园坐沙发走大路 ( 2 ) 放桌子上忘家里躺床上放窗台上翻沟里 ( 3 ) 开往上海写在黑板上跳到水里记在心上 ( 1 ) 动词+ 处所性名词:( 2 ) 动词+ 处所性名词+ 方位词:( 3 ) 动词+ 介词+ 处所性名 词+ 方位词。这其中实际上包含了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构动宾结构和动补结构, 需要对其进行分化。且关于动词后面处所n p 的句法身份的确认及( 2 ) 组结构的定性问 题,语法学界争议极大,而这又同处所宾语的认定问题直接相关,所以将二者放在一起, 进行专章论述很有必要。 1 1 处所宾语的定义 按照格语法( c a s eg r a 舢a r ) 的理论,处所格( l o c a t i v e ) 是指由动词确定的动作 或状态的处所或空间方位,包括方向。它属于外围格的一种,其常规句法位置是在介词 格标的引导下进入状语性位置。( 所谓状语性,在格语法背景中,不是指处所位于动词 前的一种语法位置,而是指处所与动词构成的非直接支配的、非强制性的语法关系。) 此外,还可以充任主语和宾语。处所格作宾语即处所宾语的存在已经广为语法学界接受, 但是关于“处所宾语”这个术语却一直存在着两种内涵集于一身的情况【6 j 。 传统观点从表层句法宾语由何种成分构成入手,定义处所宾语是指由处所词或处所 词组充任的宾语,以朱德熙( 1 9 8 2 ) 。和文炼( 1 9 8 4 ) 为代表。此种定义过于宽泛,会 将“喜欢北京”这类明显地存在着动作与受事语义关系的结构中的宾语划入此列,造成 大量的分类不清状况。应当指出的是,朱先生在定义广义处所宾语的同时,也定义了狭 义处所宾语,即“专指表示趋向或位置的动词性成分后头所带的由处所词或处所词组充 任的宾语”。这就从动词的角度缩小了处所宾语的范围。但是,我们发现现代汉语中的 处所宾语并非都是由处所词、方位词或处所词组充任,部分名词也能充当处所宾语,例 如“坐沙发”、走大路”等,而且这种以名词来充任动词后处所宾语的情况决不是“特 。参加朱德熙( 1 9 8 2 ) 【7 】,他把处所词作为体词里与名词、时间词、方位词等相对立的一个类别,具体包括:一、 地名,如中国、长安街等;二、可以看成是地方的机构,如学校、图书馆等;三、合成方位词。如上头、前边等。 按照宾语的构成情况,将宾语分为体词性宾语和谓词性宾语两大类体词性宾语的下位概念包括名词宾语、处所宾 语、时间宾语等。 3 例”;此外,能引导处所宾语的动词性成分也不仅限于“表示趋向或位置的动词性成分”。 关于能引导处所宾语的动词性成分的构成问题,下文将有详细论述。 第二种观点是以动词与所带宾语的语义关系为基础,定义处所宾语表示的是动作行 为所直接涉及的处所,刘月华( 1 9 8 3 ) 、徐枢( 1 9 8 5 ) 、孟庆海( 1 9 8 6 ) 例、李临定( 1 9 9 0 ) 【9 】、王秀珍( 1 9 9 9 ) 、刘顺( 2 0 0 3 ) 等都从这个角度进行过相关分析。尽管在具体表述 和操作上略有不同,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都注意到了仅从句子表层入手来研究宾语问题 的难度,尤其是这些被邢福义( 1 9 9 1 ) 认定为“非常规的代体宾语”。这就需要寻找新 的研究视角,而以语义关系为出发点的研究拨开了表层句法的迷雾,无疑将更加切进语 言事实。这种定义正是在此观念的指导下,对宾语进行分类的一个结果。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后一种处所宾语,从v 与n p 之间的深层语义关系入手,界定处 所宾语是指深层处所格在进入表层时充当宾语所形成的现象。这里的处所宾语属于句法 语义范畴。由于本文是将处所宾语置于“动词+ 处所宾语”这个结构中进行研究,所以 行文的核心是探讨动词性成分与处所宾语之间的句法语义关系,同时也会涉及到该结构 与句中其他成分之间、与相关句子之间的联系,以期得到相对完整的结论。 1 2 “v + 咿蛳”格式的分化 1 2 1 处所角色映射到句法表层,其句法位置比较灵活,位于动词前面或者动词后 面都很常见。动词后面的处所成分主要担当两种句法角色:一是补语,二是宾语。通常 人们用以区分宾语和补语的标准主要是看有无介词,有介词的就是补语,没有介词的就 是宾语。有介词的这样处理自然没有问题,处所性成分与介词结合起来,共同作动词的 补语,如本节开头所举例子的( 3 ) 组。值得怀疑的是没有介词的“v + n p 所”格式是否 都是述宾结构。徐枢( 1 9 8 5 ) 1 。1 、邢公畹( 1 9 9 4 ) i n 】等在从表层结构入手讨论处所宾 语的构成时,都曾经单独列出一类由方位词或方位词组充当的处所宾语。孟庆海( 1 9 8 6 ) 、 马庆株( 1 9 9 2 ) 【1 2 】、王秀珍( 1 9 9 9 ) 等也不加分析地将没有介词的都认定为“动词+ 处 所宾语”结构。问题是本章开头所举例子中没有介词也没有方位词的( 1 ) 组( 如“来 中国”) 和没有介词而又后缀方位词的( 2 ) 组( 如“放桌子上”) 是否属于相同的句法 结构,能否统统归入动宾之列,有待证明。 1 2 2 我们知道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口语中,介词脱落的现象十分常见。 朱德熙先生( 1 9 8 2 ) 早已指出:“补语位置上的在和到有一个弱化形式d e , 口语里说d e 比说在、到更普遍。可是在更土的北京话里,连这个d e 也省略 了,很多动词可以直接带狭义处所宾语。”【l 叫史有为( 1 9 9 7 ) 在专门研究处所宾语的文 章中也曾提到“北京话中不加到、在现在已经是一个常态现象。许多无介形式在 口语中可以看成是语音脱落造成的介词省略。这种脱落过程至今在口语中仍然明显地存 在着。”。任鹰( 1 9 9 9 ) 、王占华( 2 0 0 0 ) 等也认为此类结构是在口语里发生了语流音变。 。转引自任鹰( 1 9 9 9 ) 【1 4 l 。 4 其实,问题论述到这里已经很清楚了,既然已经明确介词脱落或称“弱化”现象在 语言运用,尤其是在口语中普遍存在,而介词脱落主要是一种语音现象,介词弱化或脱 落前后并没有发生使之“升级”的句法语义变化,那么就应该承认发生弱化或脱落了介 词现象的“v + 处所性名词+ 方位词”形式与没有发生弱化或脱落介词现象的“”介词+ 处所性名词十方位词”是同一个结构,即动补结构。 可是,我们在研究中发现,语法学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存在很大争议,很多论述 一边承认存在着大量格标脱落现象,一边又将脱落了格标的动补结构定位为动宾结构, 如齐沪扬、唐依力( 2 0 0 5 ) 【1 5 】在专论“把+ 0 + v + l ”旬式中动词后格标脱落相关问题的 文章中就不加说明地将之归入“动词+ 处所宾语”结构。 对这个问题予以关注并作过细致分析的是沈阳、何元建、顾阳( 2 0 0 1 ) 1 1 5 j 。他们 将“v + 处所性成分+ 方位词”格式与“v + d e 在到+ 方所n p ”格式相对照,指出共存在 三种处理二者的办法:一、区别对待,将前者分析为述宾结构,后者分析为述补结构; 二、等量齐观,把二者都分析为述补结构,其中前者是“省略、脱落了作补语的介词短 语中的介词在到或弱化的d e ;三、把二者都分析为述宾结构,其中后者是“添 加了虚化的动词后缀成分在到或d e ”。遗憾的是他们直接采纳第三种处理办法, 即将二者都视为述宾结构,却没有给出此种选择的理据,让人不得不对其结论的正确性 产生怀疑。 介词脱落主要是一种语音现象,有些“动词+ n p 址所”中间虽然没有介词,但是有明 显的介词脱落痕迹,有语音停顿,在理解时更是需要补出介词的结构,所以我们认为应 当处理为与有介形式相同的结构,即“v + 处所性名词+ 方位词”是述补结构,相应地, “v + 处所性名词”是述宾结构。 郭熙( 1 9 8 6 ) 【1 7 】也有过类似论述,认为“v l ”最好看成“v ( ) l ”,即中间脱落 了“到”或“在”,理由是这样处理“更方便”。这种解释显然不能让人满意。 1 2 3 对“v + n p 。所”的分化,在情理之中,但还亟需理论和大量事实的支持。我们 的论证过程如下: 1 2 3 1 刘丹青( 2 0 0 3 ) f 1 8 】以语序类型学和语法化理论为背景,研究发现:人类语 言的介词( a d p o s i t i o n ) 系统不但包括前置介词( p r e p o s i t i o n ) 、后置介词 ( p o s t p o s i t i o n ) ,而且还包括框式介词( c i r c u m p o s i t i o n ) 。汉语是介词语法化渐进性 的很好标本,是前后置词并存的语言。所谓前置介词简称“前置词”,是指能够独立在 n p 前与之构成一个短语的介词,目前汉语语法学所说的介词均属此类;所谓后置介词 简称“后置词”,是指能够独立在n p 后与之构成一个短语的介词,方位名词是汉语后置 词的最重要来源;所谓框式介词是指位置在前后都框住的介词,多由一个前置词和一个 后置词在句法组合中临时配合构成,不属于固定词项,经常有用一舍一的情况,因此它 在汉语中主要是一种句法概念,而非词类概念。框式介词现象是汉语介词类型学中最突 出的特征,前后置词各受句法限制,组成框式介词后就在句法上不再受限。从中古以来, 不加前置词而单用n p + l 结构表示方所类题元的情况也很常见。 我们采纳刘丹青先生( 2 0 0 3 ) 关于汉语介词系统的论述,以“放在桌子上”为例简 单分析。一方面,方位词“上”在句法上不自足,只能跟前面的名词“桌子”组成方位 短语“桌子上”一起充当句法成分,方位词“上”不但自身黏着,而且以它为核心构成 的短语“桌子上”只有状语性而没有名词性,前面不能加“的”,不能受形容词修饰, 如“干净的桌子”,“砷:干净的桌子上”,而这正是介词的性质,“上”是由实词慢慢虚化 来的后置介词。另一方面,现代汉语居于核心地位的方所前置介词“在”又不能独立介 引普通的( 即非处所性的) n p ,如“$ 在桌子”,方所前置词后带方位词构成框式介词已 经成为句法需求,“在”与“上”组配形成“在上”一起介引“桌子”构成“在桌 子上”:此外,在语义抽象度等级不同的情况下,框式介词或介词连用可能会造成语义 上的冗余现象,表示具体的方所义的方位后置词蕴涵了处所题元,所以表示抽象方所题 元的“在”就可能是冗余的,前置介词可以脱落或弱化,如“放在桌子上”就等于“放 桌子上”。综上,即使前置词和后置词没有同时出现,但是它们联合构成的“框式”还 在,所以有介词的结构“放在桌子上”和无介词的结构“放桌子上”是同一动补结构, 与“飞北京”等真正的“动词+ 处所宾语”结构绝然不同。借鉴刘丹青的x 杠标理论分 别图示如下: 【。 v 飞】 北京】 v p ,放 k p r ( 在) 。 桌子儿n 。上 】 1 2 3 2 “v + 处所性名词”与“”处所性名词+ 方位词”存在着不同的外在句法表现, 具体如下: 首先,在能否自由地补出介词方面,二者表现不同。前者在一般情况下不可以自由 地补出介词,补出介词以后,结构或者不成立,或者可接受度下降,往往需要另加方位 词,构成框式介词,共同介引处所名词,结构才能成立。看下面的例子: 1 a ( 1 ) 趴桌子b ( 1 ) 走大路 ( 2 ) 木趴在桌子( 2 ) 木走在大路 ( 3 ) 趴在桌子上 ( 3 ) 走在大路上 “趴桌子”和“走大路”是一个结构体,其中,“趴”和“桌子”、“走”和“大路” 直接发生语义联系。补出介词所形成的a ( 2 ) 和b ( 2 ) 难以成立,而补出介词和方位词构 成的a ( 3 ) 和b ( 3 ) 则可以接受,但是结构的性质已经由动宾变成了动补。 而后者“v + 处所性名词+ 方位词”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自由地补出介词,且补出介词 以后,v 后的成分与v 的关系不变,看下面的例子: 6 2 a ( 1 ) 放桌子上b ( 1 ) 躺床上 ( 2 ) 放在桌子上( 2 ) 躺在床上 “放桌子上”和“躺床上”看似一个结构体,但其中的“放”和“桌子上”、“躺” 和“床上”并不直接发生语义关系,中间有明显的介词脱落痕迹。在理解句子时,需要 将其还原为有介的补语形式。有无介词,语义不变。与a ( 2 ) 和b ( 2 ) 相比,a ( 1 ) 和b ( 1 ) 带有浓厚的口语色彩,因此,有充分理由将其处理为有介形式的省略形式。 其次,在用数量词( 包括时量词或动量词) 修饰时,这些词出现的位置不同。在例 句l 中,对于无介形式,数量词应加在动词和处所性成分之间;对于有介形式,数量词 更常见于处所成分之后。看下面的例子: a ( 1 ) 趴一天一次桌子 ( 2 ) ? 趴桌子一天一次 b ( 1 ) 走一天一趟大路 ( 2 ) ? 走大路一天一趟 3 a ( 1 ) 趴一天一次在桌子上 ( 2 ) 趴在桌子上一天一次 b ( 1 ) $ 走一天一趟在大路上 ( 2 ) 走在大路上一天一趟 在例句2 中,不分有介形式无介形式,数量成分大多加在处所成分之后。看下面的 例子: a ( 1 ) 放桌子上一天一次 ( 2 ) 木放一天一次桌子上 b ( 1 ) 躺床上天一次 ( 2 ) 十躺一天一次床上 4 a ( 1 ) 放在桌子上一天一次 ( 2 ) 木放一天一次在桌子上 b ( 1 ) 躺在床上一天一次 ( 2 ) $ 躺一天一次在床上 例句2 中的无介形式虽然看起来与动宾结构同形,但句法表现却同有介形式无二, 所以视为动补结构理所当然,归入动宾结构难以自圆其说。 综上,“v + n p 妊所”格式是两种结构的中和旬式,需要对其进行分化,其中“”处所 性名词+ 方位词辔”是脱落或弱化介词的动补结构,“v + 处所性名词”才是真正的动宾结 。本文所说的方位词包括:一、东、南、西、北、前、后、上、下、左、右、里、外、内、中、间、旁等单纯方位词; 二、上述单纯方位词加上后缀“头、面、边、方”构成的合成方位词;三、之间、以内、中间儿、当中、背后、当 间儿等合成方位词具体参见朱德熙( 1 蛆2 ) 【19 j 和齐沪扬( 1 9 9 s ) 【2 0 】。 7 构。二者虽然表面形式相同,但从内部构造、表义功能到句法表现都有很大的区别,应 该区别对待。 1 3 一直以来,判定处所宾语的标准都是看能否用“v + 哪儿”提问,可以用“哪 儿”提问的就是处所宾语,比如李临定( 1 9 9 0 ) 和马庆株( 1 9 9 2 ) 等均持此种观点。可 是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v + n p * * ”格式不是一个单一的语法现象,包含了述宾和 述补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构,而二者又都可以用“v + 哪儿”提问。看下面的例子: 5 a 趴哪儿? 一趴桌子。 b 放哪儿? 放桌子上。 可见用“v + 哪儿”提问分化不了处所宾语和处所补语,究其根由就在于“哪儿”是 疑问代词,其指代对象过于复杂,既可以指代处所宾语,又可以指代处所补语。既然我 们已经将脱落或弱化介词的处所补语厘出所研究的处所宾语之列,那么就不能像传统观 点那样简单地以“v + 哪儿”提问为判定标准,而应该确定新的判定标准。 从表层入手确定的判定标准,无论是有介无介,还是能否用“v + 哪儿”提问,都存 在解释力不足的状况,所以我们建议从深层语义关系入手,看处所成分与动词之间有无 及物性关系。所谓及物性关系是一种内在的语义关系,看动词和处所性成分是直接发生 语义关系,还是通过其他成分发生语义联系。例如“趴桌子”,“趴”和“桌子”直接发 生语义关系,形成一个结构体;而“趴桌子上”,“趴”和“桌子上”不是直接发生语义 关系,而是通过中间脱落或弱化的介词与动词发生语义联系,不应该混为一谈。深层语 义关系又并非空中楼阁,它在表层都会有相应的句法表现。上述1 2 3 2 一节就是其句 法表现的展开。 与此相关,刘月华、潘文娱( 1 9 8 3 ) 、徐枢( 1 9 8 5 ) 、孟庆海( 1 9 8 6 ) 、马庆株( 1 9 9 2 ) 、 邢公畹( 1 9 9 4 ) 等在论述处所宾语的构成问题时,都曾单独列出一类由代词充任的处所 宾语,如“存这儿”、“放那儿”等。这类“动词+ 代词”构成的结构虽然表面形式与本 文确认的“v 十处所宾语”相同,但是仔细研究发现,这类指示代词身份也很特殊,可以 指代的成分很复杂,不是一个单一的语法现象。例如:“写这儿”可以指代“写黑板上”, 此时,它是动补结构;还可以指代“写黑板”,此时,它是动宾结构。鉴于这种情况, 本文讨论的范围不包括这种由代词充任的处所性成分。 2 、“动词+ 处所宾语 结构的生成机制及其成因的综合分析 这个问题一直是语法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存在争议较多的一个问题。语法学 者们运用了许多先进理论,分别从句法、语义、语用、认知等方面对这一结构的成因进 行解释,研究成果不少,但是总的看来,结论尚嫌模糊,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 以格语法和管约论为指导对这一问题进行次尝试。 2 1 生成机制 句子在基础结构中都包含一个动词和若干个名词短语,每一个名词短语在底层结构 中都与这个动词发生某种句法语义关系,这些深层句法语义关系就是格( c a s e ) ,在管 约论中被定义为论旨角色,体现论旨角色的名词短语被定义为论元。论旨角色向论元的 传递是一对一的,且是单向的,从论旨到论元,这就是论旨关系准则。 以上述理论为背景,我们来分析一下各类“动词+ 处所宾语”的生成机制。 2 1 1 看一组例子: 来北京去上海到学校离开重庆出电梯住北京在( v ) 办公室 这组动词都表示趋向( 少数表示存在的位置) ,是动词次类中的趋向( 位置) 动词, 简写为v 趋存,它们共同的词汇特征是后面必须带且只能带表示处所( l o c a t i v e ) 的 名词性成分( n p ) ,前面自然还要求一个 + 生命 的施事( a g e n t ) 发出动作。为了方便 起见,以“来”为例,其词汇资料可简单描述如下: 来,v ,a g e n t ,+ n p ( 施事) l o c a t i v e ( 处所) 如上所示,这类动词有两个论旨角色,分别是施事格和处所格,与此相对应,选 择两个名词性论元( n p ) 。论旨角色和论元之间所加的竖线代表二者之间不能任意配对。 管约论的“填词原则”( p r o j e c t i o np r i n c i p l e ,或直译为投射原则) 规定填词的时候 必须符合次类特征( 即词汇特征) 的要求,且这种规定是强制执行的,否则生成的结构 。论旨关系准则规定t 每一个论旨角色都必须传递给一个论元,每一个论元都必须得到个论旨角色,参见宋国明 ( 1 9 9 7 ) 【2 l 】。 9 就视为“不合语法”。象“来”这样的趋向动词( 也包括少数表位置的动词) ,在此种要 求之下,其后就只能填入处所格而不能是其他别的什么语义格。这类动词与处所格的同 现关系就是所谓的“词汇的选择限制关系”。 这些处所格还可以进一步次范畴为:一、 起点 ,如:下飞机,跳楼,离开重庆, 出电梯:二、 终点 ,如:到学校,回娘家,来北京,去上海;三、 原点 ,如:( 我) 在办公室,住北京。 起点 、 终点 、 原点 都是由动词本身限定的,处所格的次范畴 与动词的次范畴往往存在着一致性的关系,一般而言, 取离 义类动词所涉及的处所表 示 起点 , 附着 义类动词所涉及的处所表示 终点 , 一位移 + 持续 义类动词所涉及 的处所表示 原点 。这是我们以往研究得较多,描写得也较为清楚的一个问题,这里不 再赘述。 处所格“北京”和趋向动词“来”在词汇的选择限制关系基础上,经过论旨关系准 则的检验,出现在底层结构中的就是“来北京”,“北京”与“来”发生直接支配关系。 进入表层结构,“北京”直接占据宾语位置( 0 b j e c t i o n )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经过移位 或删除等操作。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来北京”这类“动词+ 处所宾语”是从底 层结构直接生成到表层结构的。简单图示如下: 填词( 词汇的选择限制关系) u 底层结构( a + v + l 舢) u 表层结构( v p + n p ) 这里的a 表示施事格,l 表示核心处所格。这类动词为数较少,是一个相对封闭的 类,除了上面所列的动词以外,还包括:进( 医院) 、上( 飞机) 、入( 水) 等。这类结 构是一个基础的原型结构。 2 1 2 看一组例子: 飞纽约奔目的地坐办公室逛商场钻胡同跑医院趴桌子 这组动词都是动作动词,在语义层面,它们所要求的强制性成分是施事,同时动作 发生在逻辑上还需要一定的空间处所。与第一组不同的是,趋向动词属于及物性动词, 后面强制性地要求与一个处所格发生直接支配关系。而这组的动词都是不及物动词,没 1 0 有办法要求与什么语义格发生直接支配关系,所以这里出现的处所格要带上状语性处所 范畴的格标,与介词一起构成介词词组( p p ) 。以“飞”为例,其词汇特征可简单描绘 如下: 如上所示,这类动词有两个论旨角色施事格和处所格,所以选择两个论元与之相对 应,一个是名词词组( n p ) ,一个是介词词组( p p ) 。按照填词原则的规定,处所“纽约” 不能与不及物动词“飞”直接发生语义关系,整个p p “往纽约”和“飞”发生非直接 支配的语义关系。这样经过填词原则和论旨关系准则的双重检验,进入底层结构的就是 “往纽约飞”。“纽约”要想进入核心格,只有经过移位操作被宾语化,按照“宾语前置 词删除规则”,外围格宾语化要求删除前置格标,成为动词的直接支配成分。至此,进 入表层结构的就是“飞纽约”。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飞纽约”这类“动词+ 处所宾语”是从底层 结构转换生成到表层结构的。简单图示如下: 填词的基础 u 底层结构( a + l 井_ + v ) u 移位操作 宾语前置词删除规则) u 表层结构( v p + n p ) 这里的l 表示的是外围处所格。这类动词数目也不多,除了上面所列的动词以外, 还包括:睡( 大床) 、闯( 关东) 、闹( 法庭) 、泡( 酒吧) 、蹲( 班房) 、攀( 高枝) 等。 这类“动词+ 处所宾语”结构是一个派生出来的变式结构,与原型结构不同。 三所 , 处 阼i b 0 一 。 o 事黔施 n ( v k v 2 1 3 看下面的一组例子: 扫走廊翻箱子浇菜地装车掏鸟窝存银行喷果园吃食堂 这组动词是及物性施动句的核心动词,使用频率比较高,在语义层面它们所要求的 强制性成分分别是施事和受事( p a t i e n t ) ,同时,动作发生在逻辑上还要有一个空间处 所,这个处所是动词的非强制性成分。以“扫”为例,其词汇资料可简单描述如下: 扫,v ,a g e n t ,+ np pp ( 施事) p a t i e n t l o c a t i v e ( 受事,处所) 如上所示,这类动词有三个论旨角色:施事格、受事格和处所格。由于这里处所格 是非直接支配成分,所以要带上介词格标“在”。与之相对应,动词选择三个论元:两 个np 和一个pp 。按照填词原则的规定,受事“垃圾”属于核心格,与动词发生直接 支配关系,而处所“走廊”属于外围格,与动词不直接发生语义联系。这样经过填词原 则和论旨关系准则的双重检验,进入底层结构的就是“在走廊扫垃圾”,“走廊”要想进 入核心格成为动词的强制性语法成分,只有经过移位操作被宾语化,按照“宾语前置词 删除规则”,要删除前置格标。至此,进入表层结构的就是“扫走廊”。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扫走廊”这类“动词+ 处所宾语”是从底层 结构转换生成到表层结构的。简单图示如下: 填词的基础 u 底层结构( + l 井一+ v + p ) 王| 移位操作t 宾语前置词删除规则) u 表层结构( v p + 忡) 这里的l 表示外围处所格,p 表示受事。相对于前两类,这类动词数目较多,除了 上面所列的动词以外,还包括:拔( 腰眼) 、寄( 南京) 、灌( 暖瓶) 、掏( 鸟窝) 、淘( 粪 1 2 池) 、剔( 牙缝) 、写( 黑板) 、压( 天门:赌博时下注) 、扎( 永泉穴) 等。这类“动词 + 处所宾语”结构是一个派生出来的变式结构。 综上所述,“动词+ 处所宾语”结构存在两种生成机制:第一种,处所格在进入表 层句法结构时,删除前置词,消除格标,中和为表层宾语,紧跟在动词之后。从深层到 表层经过了移位操作,属于转换生成。至于促发移位的深层原因我们将在下一节详细论 述。第二种“动词+ 处所宾语”结构的生成并非经历了宾语化手续,而是某些动词的词 汇个性要求的,即有些表示趋向或位置的动词的词汇特征就要求直接带处所格充任宾 语,这种“动词+ 处所宾语”结构是由底层到表层直接生成的。 2 2 生成原因的综合分析 语言现象十分复杂,一种语言现象的形成,一个语法结构的确立,通常不会仅仅受 制于某一方面的条件和规则,带有某种变异特点的语言现象和句法结构更是如此。不同 的规则有可能共同决定一个句法结构的最终面貌。“动词+ 处所宾语”的形成更是充分体 现了这点。 2 2 1 语义上显要性等级提高要求用句法位置凸显 菲尔墨( f i l l m o r e2 0 0 2 ) 【2 z 】在格语法的二期理论中认为,句子描述的是场景 ( s c e n e ) ,场景中的各参与者承担格角色,即承担一种句法语义范畴,如施事、受事、 使役、参与、工具、方位、客体、施益、永存、伴随等。各个参与者具体充当什么样的 格角色,取决于说话者的透视域( p e r s p e c t i v e ,所谓透视域是指人们看待一个场景的 角度,因为人们总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去考虑一个场景的;更确切地说,在考虑整个场 景时,“我们只是集中注意那个场景的某一部分”) 。通过透视域的选择,一部分参与者 进入透视域并成为句子的核心( n u c l e u s ) 成分,即动词的强制性语法成分。每个核 心成分都带有一个( 深层的) 语法关系( g r a m m a t i c a lr e l a t i o n ) ,可以充当表层结构 的主语和宾语;其他参与者不一定能够进入句子,即使出现在句子中,也只能成为句子 的外围( p e r i p h e r y ) 成分,即动词的非强制性语法成分,如表层结构中的定语、状语 和补语。这样,每个句子就有格角色和语法关系两个分析平面,这两个分析平面把甸 子跟它所描述的场景联系起来,解释句子的句法和语义现象。 格语法假定每个句子在底层都有一个主语,只有当句子所联系的场景确定有两个格 角色时,才涉及到直接宾语功能的语义内容。这时,一个格角色必须作主语,另一个实 体可能作直接宾语,也可能不作直接宾语。鉴于直接宾语语义内容的复杂性,确实很难 从中找到普遍规律,所以,格语法认为,最好不去追究宾语跟动词之间有什么联系,而 追究场景之中的什么性质、制约条件能够决定某物是否要表现为直接宾语,即制约参与 实体进入核心成分,成为动词的强制性语法成分的具体条件包括哪些。菲尔墨明确的指 出“决定某物是否要进入透视域的性质是它的显要性”,并给出几项确定一个成分的显 要等级从而决定该成分能否进入透视域成为句子核心成分( 主要是直接宾语) 的条件。 处所格正是因为在场景中的显要性等级提高,才进入了透视域,成为动词的强制性 支配成分。反过来说,句法位置也凸显了处所格的这种显要性。具体分析处所格显要性 等级提高的条件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格角色的整体动因 在一个场景中,如果对一个格角色所采取的行动具有一种“完全的”( c o m p l e t e ) 的意义,那么,这个格角色就会因为 + 整体 而显得突出,从而进入核心,即充任直接 宾语。在受事格和处所格都具备的场合中,只有当处所格没有值得陈述的特殊性时,用 受事格充当直接宾语才是自然的,才是无标记的句式。菲尔墨举例说,如果只是要表示 一般意义上的“我把草装上卡车”,那么就说“il o a d e dh a yo n t ot h et r u c k ( 我往卡 车上装草) ”,受事“草”进入核心,处所“卡车”成为外围成分。如果要表示“我用草 把卡车装满了”这层意义,则要说“il o a d e dt h et r u c kw i t hh a y ( 我用草装了 卡车) ”,处所“卡车”因为获得“整体性”而充当了直接宾语,“草”成为外围成分。 “装卡车”最自然的理解是用草“装满”卡车,而绝不会是只装一根草。“扫走廊”和 “在走廊里扫垃圾”、“写黑板”和“在黑板上写字”不同,“扫走廊”最自然的理解是 “清扫整条走廊”,“写黑板”最自然的理解是“写攘个黑板”,“在走廊扫垃圾”和“在 黑扳上写字”则无此意义。 这类因整体性加强而发生宾语化的例子还有“喷果园”、“翻箱子”、“浇菜地”、“刷 顶棚”、“漆墙壁”、“卸车”、“跪搓衣板”等。 第二、格角色的高频动因 如果一个情境有某个名词既可以进入核心,又可以进入外围,那么利于它进入核心 的一种情况是这个名词使用的高频度。经常对某物采取同一行动,就会使它被突出,进 而获得值得进入句子核心的显要性。我们认为“吃食堂”就是由于使用上的高频率而被 宾语化的。 关于“吃食堂”中宾语的定位,争议极大。就目前来说,共有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史有为( 1 9 9 7 ) 、王秀珍( 1 9 9 9 ) 、詹卫东( 2 0 0 0 ) 【”l 等认为“食堂”是方式宾语, 理由是“吃食堂”并不一定是在食堂里吃,而是说明一种用餐的方式;任鹰( 2 0 0 0 ) 【2 4 】、王占华( 2 0 0 0 ) 、张云秋( 2 0 0 4 ) 等认为“食堂”是受事宾语,按照“容器一一内 容物”的认知框架,以处所来转指处所中的存在物;储泽祥( 2 0 0 5 ) 认为它是处所宾 语,但是属于“不典型的”。 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吃食堂”整个结构确实是表示吃饭的一种方式,问题是“食 堂”是“吃”的什么,是方式吗? 显然不是。“所谓的x x 宾语是指o 是v 的x x ,而不 是指v o 是v 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5395-2025以内燃机为动力的便携式手持操作林业及园林机械振动测定规范手把振动
- 2025年国家司法考试真题卷附答案
- 广东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招聘试题及答案解析
- 幼儿园中班下安全教育课件
- 中小学消防安全课件百度
- 建筑信息模型(BIM)考试试题及答案
- 中班安全教育第一课课件
- 建筑施工项目经理面试题及答案解析
- 心理健康测试试题及答案
- 快手有课件吗安全吗
- 特殊口腔护理课件
- 当代中国经济教学大纲
- 《纺织行业基础知识》课件
- 自制胸针出售合同协议
- 体育设备采购项目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社区志愿者服务积分兑换体系的激励机制
- 部队防失泄密教育课件
- 信息通信行业试题
- 汉日翻译之理解当代中国(山东联盟)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青岛滨海学院
- 2025网格员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医院消防系统定期维保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