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专业论文)国产羽节蕨属蹄盖蕨科的系统学研究.pdf_第1页
(植物学专业论文)国产羽节蕨属蹄盖蕨科的系统学研究.pdf_第2页
(植物学专业论文)国产羽节蕨属蹄盖蕨科的系统学研究.pdf_第3页
(植物学专业论文)国产羽节蕨属蹄盖蕨科的系统学研究.pdf_第4页
(植物学专业论文)国产羽节蕨属蹄盖蕨科的系统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通过对羽节蕨属g y m n o c a r p i u mn e w m a n5 种植物的叶表皮、鳞片、孢子囊、 孢子和管状分子等形态方面的系统研究,为确定属内种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依据,同时也 对羽节蕨g j e s s o e n s e ( k o i d z ) k o i d z 和细齿羽节蕨g r e m o t e p i n n a m m ( h a y a t a ) c h i n g 的 关系进行探讨。 1 叶表皮 本文从上下表皮的特征、气孔类型和气孔密度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羽节蕨属5 种植物叶表皮细胞特征比较类似,上下表皮细胞有两种类型:长形和星芒状,垂周壁均 为不规则凹凸,上表皮细胞大小在9 0 x 4 5 1 x m 左右,下表皮细胞大小在1 0 0 x 5 5 肛m 左右, 气孔器大小在3 5 x 2 5 1 a m 左右,气孔密度在2 9 3 3 7 0 m m 2 ,气孔器类型基本一致,以极 细胞型数量最多,均不具有短平列型、带状细胞型和围绕型这三种类型,其他类型数量 较为接近。 2 鳞片 根状茎鳞片结构中,欧洲羽节蕨g d r y o p t e r i s ( l ) n e w m a n 、东亚羽节蕨g o y a m e n s e ( b a k ) c i t i n g 和蜜腺羽节蕨g r o b r t i a n u m ( h o f f m ) n e w m a n 3 种植物鳞片为披针形,其余 2 种为卵状披针形;欧洲羽节蕨g d r y o p t e r i s ( l ) n e w m a n 和蜜腺羽节蕨g r o b r t i a n u m ( h o f f r n ) n e w m a n 的鳞片边缘具突起而不具腺毛,其余3 种边缘具腺毛;网眼形态上5 种植物较为相似,均为大网眼,长梭形或长方形的细胞。 3 孢子 羽节蕨属5 种植物孢子极面观和赤道面观形状分别为椭圆形和肾形,孢子表面的纹 饰差异较大,除东亚羽节蕨g o y a m e n s e ( b a k ) c i t i n g 外,其余4 种植物孢子表面均有 穴状纹饰,但是孢子表面突起的类型各不相同。孢子表面的纹饰反应了属内的种间差异。 4 管状分子 该属5 种植物管状分子的类型相同,均为梯状穿孔板,但5 种植物纹孔膜残留程度 有所区别,欧洲羽节蕨g d r y o p t e r i s ( l ) n e w m a n 、羽节蕨g j e s s o e n s e ( k o i d z ) k o i d z 纹孔膜残留程度较小,没有完全保留纹孔膜现象,而东亚羽节蕨g o y a m e n s e ( b a k ) c h i n g 、细裂羽节蕨g r e m o t e p i n n a t u m ( h a y a t a ) c h i n g 、蜜腺羽节蕨g r o b r t i a n u m ( h o f f m ) n e w m a n 三种纹孔膜残留程度较大,具有纹孔膜完整保留的区域。因此推测前两种植物 关系更为亲密,且处于相对进化的地位,后三者之间较为亲密,且进化地位较低。 综上所述,国产羽节蕨属5 种植物虽然在叶形和孢子形态上具有较大差异,但其他 形态结构特征相似,因此认为羽节蕨属属内种间的亲缘关系较为亲密。简单的依据叶形 将其分为一回羽裂单叶的东亚羽节蕨组s e c tc u r r a n e a ( c o p e l ) c h i n ge xz r w a n g 和 二至三回羽状复叶的羽节蕨组s e c t g y m n o c a r p i u mc h i n g 是不合适的。通过对羽节蕨 g j e s s o e n s e ( k o i d z ) k o i d z 与细裂羽节蕨g r e m o t e p i n n a t u m ( h a y a t a ) c h i n g 植物形态各 方面的研究,我们认为这两个种应该是各自独立的两个种,云南植物志将其合并为 一个种,并将前者作为后者的异名的做法不合适。 关键词:羽节蕨属,系统学,亲缘关系,叶表皮,形态解剖,孢子,管状分子 a b s t r a c t i no r d e rt op r o v i d et h eb a s i so ft h eg e n e t i cr e l a t i o n s h i pa m o n gf i v ek i n d so fp l a n t si n g y m n o c a r p i u mn e w m a na n dr e s e a r c ht h e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g y m n o c a r p i u mj e s s o e n s e ( k o i d z ) a n dg y m n o c a r p i u mr e m o t e p i n n a t u m ( h a y a t a ) c h i n g ,m a n yf e a t u r e si nt h e s ef i v e p l a n t sw e r es t u d i e dt h o r o u g h l ya n d d e s c r i b e di nt h i sp a p e r , i n c l u d i n gt h el e a fe p i d e r m a l ,l e a f e p i d e r m i s ,s c a l e s ,s p o r a n g i a , s p o r e sa n dt u b u l a re l e m e n t s 1 l e a fe p i d e r m i s i nt h i sp a p e r , w ed oac o m p a r a t i v es t u d yo nt h e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u p p e ra n dl o w e r e p i d e r m i s 、s t o m a t a ls t y l e s 、t h es t o m a t a ld e n s i t y t h e yh a v et h es i m i l a r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l e a f e p i d e r m a lc e l l si nt h ef i v ep l a n t so fg y m n o c a r p i u mn e w m a n u p p e ra n dl o w e re p i d e r m a l c e l l sh a v et w ot y p e s :l o n g s h a p e da n ds t e l l a t es h a p e ,a n t i c l i n a lw a l l sa r ei r r e g u l a r l yu n e v e n u p p e re p i d e r m a lc e i l sa r ea b o u t9 0 x4 5 i _ t mi ns i z e ,a n dt h el o w e ra r ea b o u t10 0 x5 5 l _ t mi n s i z e ,s t o m a t as i z ei sa b o u t3 5 2 5 p r o ,s t o m a t a ld e n s i t yi n2 9 3 - 3 7 o m m 2 ,s t o m a t a lt y p e sa r e c l o s e ,b u tn os h o r tp a r a c y t i c ,r i b b o na n dt h ea r o u n d ,t h en u m b e ro fo t h e rt y p e sa r ec l o s e e x c e p tp o l a rc e l l s 2 s c a l e t h er h i z o m es c a l es t r u c t u r eo fgd r y o p t e r i s ( l ) n e w m a n , go y a m e n s e ( b a k ) c i t i n ga n d gr o b r t i a n u m ( h o f f m ) n e w m a na r el a n c e o l a t e ,t h et w oo t h e r sa r eo v a t el a n c e o l a t e ;t h ee d g e o fs c a l e si ne u r o p egd r y o p t e r i s ( l ) n e w m a na n dgr o b r t i a n u m ( h o f f m ) n e w m a nh a v e p r o m i n e n c eb u tn og l a n d u l a rh a i r , o nt h ec o n t r a r y , t h eo t h e rh a v eg l a n d u l a rh 血m e s hs h a p e s a r es i m i l a rt ot h ef i v ek i n d so fp l a n t s ,a l ll a r g em e s h ,l o n gf u s i f o r mo rr e c t a n g u l a rc e l l s 3 s p o r e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 t h e f i v es p e c i e so fs p o r ep o l a rv i e wa n de q u a t o r i a lv i e wa r eo v a la n d k i d n e y s h a p e d l a r g ed i f f e r e n c e ss h o wi ns p o r es u r f a c eo r n a m e n t a t i o n ,o t h e r sa l lh a v e p o m s h a p e do r n a m e n t a t i o ne x c e p tg y m n o c a r p i u mo y a m e n s e ( b a k ) c h i n g h o w e v e r , d i f f e r e n tt y p e so fp r o t u b e r a n c e se x i s ti nt h es p o r es u r f a c e i nc o n c l u d e ,s p o r es u r f a c e o r n a m e n t a t i o nr e f l e c t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s p e c i e sw i t h i nt h eg e n u s 4 t r a c h e a r ye l e m e n t s t h ef i v es p e c i e sh a v et h es a m et y p e so ft r a c h e a r ye l e m e n t s ,w h i c ha lea l ls c a l a r i f o r m p e r f o r a t i o np l a t e ,b u tt h ee x t e n t so fr e s i d u e si nv a r i o u sp i tm e m b r a n ea red i f f e r e n t g d r y o p t e r i s ( l ) n e w m a na n dg j e s s o e n s e ( k o i d z ) k o i d z h a v eal e s s e re x t e n tp i tm e m b r a n e r e s i d u e s ,a n dw i t h o u tt h ep h e n o m e n o no ff u l l y r e t a i n e dp i tm e m b r a n e h o w e v e r , t h ee x t e n t so f p i tm e m b r a n er e s i d u e si ng o y a m e n s e ( b a k ) c h i n g 、g r e m o t e p i n n a t u m ( h a y a t a ) c i t i n ga n d g r o b r t i a n u m ( h o f f r n ) n e w m a na r el a r g e ,w h i c hh a v ei n t a c tp i tm e m b r a n ea r e a s t h e r e f o r e , w es p e c u l a t e dt h ef o r m e rt w os p e c i e sa n dt h eo t h e r sa r ed i v i d e db e c a u s eo ft h e i ri n t i m a t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a n de v o l u t i o n a r ys t a t u s ,w h i c ha r es h o w dt h a tt h ef o r m e rt w oh a v eam o r eh i g h e v o l u t i o n a r ys t a t u s a c c o r d i n gt o t h ea l lr e s u l t si n t h i s s t u d y , w ec a l ld r a wt h a tt h es p e c i e sg e n e t i c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a m o n gg n e w m aa r e c l o s eb e c a u s eo fo t h e rs i m i l a r m o r p h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o u g ht h ef i v ep l a n t si ni n d i g e n o u sg y m n o c a r p i u mn e w m ah a v el a r g e d i f f e r e n ti nl e a fa n ds p o r em o r p h o l o g y i ti si n a p p r o p r i a t et od e v i d eg y m n o c a r p i u mn e w m a n i n t os e c t c u r r a n e a ( c o p e l ) c h i n ge xz r w a n gw i t ho n e p i n n a t el e a v e sa n ds e c t g y m n o c a r p i u mc h i n gw i t ht w ot ot h e r eb a c kp i n n a t e ,s i m p l yb a s e do nt h el e a fs h a p e s t h o u g ht h es t u d yo fv a r i o u sa s p e c t so fp l a n tm o r p h o l o g yi ng j e s s o e n s e ( k o i d z ) k o i d z a n d g r e m o t e p i n n a t u m ( h a y a t a ) c h i n g ,w eb e l i e v et h a tt h et w ov a r i a n t ss h o u l db ei n d e p e n d e n t , s oi ti si n a p p r o p r i a t et h a t ”f l o r ao fy u n n a n ”c o n s o l i d a t e dt h e mi n t oo n ek i n d ,a n dt o o kt h e f o r m e ra sa s y n o n y mo ft h el a t t e r k e yw o r d s :g y m n o c a r p i u mn e w m a n , s y s t e m a t i c ,g e n e t i cr e l a t i o n s h i p ,l e a fe p i d e r m i s , m o r p h o l o g i c a la n a t o m y , s p o r e ,t r a c h e a r ye l e m e n t s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人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机构将本学位论 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或其它相关数据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墨无j指导教师签名:立塾函 川d 年岁月砷日叼啤厂月膨日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本 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大 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 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尸刎 叽。年要只烨b 西北大学硕士论文 第一章前言 1 1 羽节蕨属g y m n o c a r p i u r nn e w m a n 形态特征 中小型土生或者生育岩隙的夏绿植物。根状茎细长横走,棕色至棕黑色,有网状中 柱;根状茎至叶柄基部被鳞片,鳞片棕褐色,膜质,长卵形,卵状披针形,全缘,部 分种类边缘具单细胞短毛。叶远生,叶柄细而长于叶片,基部与根状茎同色,向上浅绿 禾杆色,干后多为禾杆色,上面有1 条u 字形纵沟。叶片三角卵状至五角状广卵形, 先端羽裂渐尖,基部以关节着生于叶柄顶端,并与叶柄成倾斜面,单叶羽状深裂至三回 羽状;羽片三角形,或披针形,先端羽裂渐尖,基部楔形或近截形,有柄或无柄,以关 节着生于叶轴,基部一对不缩短。叶脉分离,在末回裂片上为羽状,侧脉单一或偶为二 叉,小脉达于叶边。叶草质或纸质,叶柄上部,叶轴,羽轴及叶片背部多少具有透明或 淡黄色的头状腺体,或两面光滑无毛。孢子囊群长圆形,圆形,短线形或近新月形,无 盖,生于小脉背部,在主脉或羽轴两侧各排成一行,有时在裂片主脉两侧也形成不规则 的两行。孢子圆肾形,表面呈裂片状,上有小孔纹饰或网状纹饰,有的种类具瘤状纹饰。 染色体基数x = 4 0 1 】,1 2 。 1 2 羽节蕨属g y m n o c a r p i u r nn e w m a n 研究历史 1 2 1 羽节蕨属g y m n o c a r pi u mn e w m a n 的建立与发展 羽节蕨属g y m n o c a r p i u mn e w m a n 是n e w m a n 于1 8 51 年以p o l y p o d i u md r y o p t e r i sl 为模式种建立的,该种名则成为新组合欧洲羽节蕨g y m n o c a r p i u md r y o p t e r i s ( l ) n e w m a n ,在其后的时间里各国的专家将其他,如d r y o p t e r i s 、l a s t r e a 、p o l y p o d i u m 等 属中的部分种转移到了羽节蕨属中,并且将c u r r a n i a 和c a r p o g y m n i a 两属作为羽节蕨 属的异名进行了归并【l 】。中国植物志的观点认为羽节蕨属已知有7 种、8 变种以及一些 杂交种,中国现知5 种,分别是欧洲羽节蕨g d r y o p t e r i s ( l ) n e w m a n 、羽节蕨g j e s s o e n s e ( k o i d z ) k o i d z 、东亚羽节蕨g o y a m e n s e ( b a k ) c h i n g 、细裂羽节蕨g r e m o t e p i n n a t u m ( h a y a t a ) c h i n g 和蜜腺羽节蕨g r o b r t i a n u m ( h o f f m ) n e w m a n ,但是云南植物志的作者 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判断,认为细齿羽节蕨g r e m o t e p i n n a t u m ( h a y a t a ) c h i n g 和羽节蕨 g j e s s o e n s e ( k o i d z ) k o i d z 是同一个种,前一名称为该种的正确学名【3 l 。 在不同的分类系统中羽节蕨属被放在不同的系统位置中,k r a m e r 和k a t o 将其放在 第一章前言 广义鳞毛蕨科d r y o p t e r i d a c e a e 的岩蕨族碱b ep h y s e m a t i e a e 中【3 1 ,而更多的分类学家认 为其应当放入蹄盖蕨科a t h y r i a c e a e 当中f l 】, 2 1 ,【4 】,【5 1 。 1 2 2 形态学研究 根据中国植物志第三卷第二分册上对羽节蕨属的外部形态描述,我们可以断定 羽节蕨属是一个独立的分类单位,秦仁昌等人主要依据叶片是一回羽裂还是二至三回羽 状,即叶片是单叶还是复叶将本属分为两个组,分别为一回羽裂单叶的东亚羽节蕨组 s e c tc u r r a n e a ( c o p e l ) c h i n ge xz r w a n g ,二至三回羽状复叶的羽节蕨组s e c t g y m n o c a r p i u mc h i n g ,前者只有一种,即东亚羽节蕨g o y a m e n s e ( b a k ) c h i n g ,东亚羽 节蕨也是该组的模式种,后者包括了本属其他的种类,组的模式种是欧洲羽节蕨g d r y o p t e r i s ( l ) n e w m a n 1 1 , f i l l 未艄引用曩。 不论是中国植物志还是中国蕨类植物科属志,均仅仅提出了该属可分为两 组,东亚羽节蕨g o y a m e n s e ( b a k ) c h i n g 与其他各种的亲缘关系较远,而其他各种之 间的亲缘关系较为紧密,但是这一观点是以叶片形态为主要依据,并没有获得其他方面 的证据,同时也没有对其他各种的关系做具体的解说。 1 2 3 孢粉学研究 1 9 7 6 年张玉龙等人【6 】采用光学显微镜对欧洲羽节蕨g d r y o p t e r i s ( l ) n e w m a n 、东 亚羽节蕨g o y a m e n s e ( b a k ) c h i n g 和羽节蕨g d i s j u n c t u mc h i n g 三种植物的孢子进行 了拍照描述,其中最后一种现已被认为是羽节蕨g j e s s o e n s e ( k o i d z ) k o i d z 的一个异 名,其观测结果为欧洲羽节蕨g d r y o p t e r i s ( l ) n e w m a n 孢子大小为( 2 3 3 0 7 ) 2 5 6 ( 3 7 1 - 4 8 6 ) 4 6 1 l a m ,周壁明显而半透明,具很明显的网状纹饰,网眼较大,外壁薄而柔 软;东亚羽节蕨g o y a m e n s e ( b a k ) c h i n g 孢子大小为( 2 3 3 0 7 ) 2 5 6 ( 3 0 7 4 8 6 ) 4 3 5 1 a m , 周壁不透明,表面不平,具褶皱,褶皱成裂片状,上面具小孔状纹饰,有时d q l 密度较 大形成细网状,外壁柔软;羽节蕨g j e s s o e n s e ( k o i d z ) k o i d z 孢子大小为( 17 9 2 3 ) 2 0 5 x ( 2 9 5 3 5 8 ) 3 0 7 1 x m ,周壁明显而半透明,表面不平,具褶皱,褶皱成裂片状,其上具 小孔状纹饰,小孔疏密程度不定,在密集区域,呈细网状。2 0 0 0 年刘以诚等【7 】对东亚羽 节蕨g o y a m e n s e ( b a k ) c i t i n g 、细裂羽节蕨g r e m o t e p i n n a t u m ( h a y a t a ) c h i n g 的孢子 进行了扫描电镜研究,前者孢子外壁具有带有小孔的疣状或瘤状纹饰,后者外壁具壁砖 状的褶皱,褶皱起伏低而较宽,其上具小孔。 西北大学硕士论文 1 2 4 细胞学研究 现有的资料【l 】,【2 】显示国产羽节蕨属的染色体基数为,x = 4 0 。其中欧洲羽节蕨g d r y o p t e r i s ( l ) n e w m a n 的染色体数目为n = 8 0 ,羽节蕨g j e s s o e n s e ( k o i d z ) k o i d z 的染 色体数目为2 n = 8 0 , 东亚羽节蕨g o y a m e n s e ( b a k ) c h i n g 的染色体数目为n = 4 0 、8 0 , 细裂羽节蕨g r e m o t e p i n n a t u m ( h a y a t a ) c h i n g 的染色体数目为2 n = 8 0 ,蜜腺羽节蕨g r o b r t i a n u m ( h o f f m ) n e w m a n 的染色体数目为n = 8 0 。 1 2 5 分子系统学研究 日本学者s a n o 等人【8 1 对羽节蕨属g y m n o c a r p i u mn e w m a n 叶绿体r b c l 基因序列 进行了研究,分别通过邻接法( n e i i 曲b o r - j o i n i n gm e t h o d ,n j ) 和最大简约分析 ( m a x i m u m - p a r s i m o n ya n a l y s e s ,m p ) ,得出相同结果,即羽节蕨属g y m n o c a r p i u m n e w m a n 与冷蕨属c y s t o p t e r i sb e r n h 和亮毛蕨属a c y s t o p t e r i sn a k a j 亲缘关系较近,与蹄 盖蕨属a t h y r i u m 分别处于两条进化枝上,而其所选的羽节蕨属g y m n o c a r p i u mn e w m a n 两种植物欧洲羽节蕨g d r y o p t e r i s ( l ) n e w m a n 、东亚羽节蕨g o y a m e n s e0 3 a k ) c h i n g 被认为亲缘关系十分紧密。王玛丽等【9 】通过对蹄盖蕨科a t h y r i a c e a e1 6 属3 4 种植物和3 种外类群植物的叶绿体t r n l f 序列的研究得出与s a n o 等人类似的结果。其后根据上述 两个分子系统学证据以及孢子囊群特征,王玛丽等人将蹄盖蕨科划分为5 个亚科,羽 节蕨属g y m n o c a r p i u mn e w m a n 包括在冷蕨亚科c y s t o p t e r i o i d e a ec h i n ge l :z rw a n g 中。这一结果与王中仁【1 1 】的观点有所不同,王中仁将羽节蕨属g y m n o c a r p i u mn e w m a n 放置于蹄盖蕨亚科a t h y r i o i d e a e 中,其主要依据是羽节蕨属g y m n o c a r p i u m 染色体基数 为x = 4 0 ,与蹄盖蕨亚科a t h y r i o i d e a e 中其余各属相同,但是仅以染色体基数做为主要 依据说服力尚显不够,而以分子系统学与孢子囊群特征为依据则更为合理。 羽节蕨属g y m n o c a r p i u mn e w m a n 的分子系统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羽节蕨属 g y m n o c a r p i u mn e w m a n 的系统位置上,但是对羽节蕨属g y m n o c a r p i u mn e w m a n 属内各 种的关系的探讨尚未见到报道。 1 2 6 叶表皮细胞的研究 羽节蕨属g y m n o c a r p i u mn e w m a n 植物仅有东亚羽节蕨g o y a m e n s e ( b a k ) c h i n g 和 羽节蕨g d i s j u n c t u mc h i n g 的叶表皮的特征得到研究【1 2 】,其中后者现在被认定为羽节蕨 g j e s s o e n s e ( k o i d z ) k o i d z 的一个异名,东亚羽节蕨g o y a m e n s e ( b a k ) c h i n g 和羽节蕨 g j e s s o e n s e ( k o i d z ) k o i d z 的叶表皮细胞特征一致,均具有如下特征:垂周壁不规则凹 第一章前言 凸,表面观形状为长形和不规则星芒状,气孔类型以极细胞型为最多,同时具有少量的 共环极细胞型和不规则型。 1 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前人对于羽节蕨属g y m n o c a r p i u mn e w m a n 的研究一直都在进行,但是 除了已经进行的研究外,尚没有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如管状分子的扫描电镜观察, 部分种类孢粉学研究以及鳞片的形态结构比较等。我f f : g y m n o c a r p i u mn e w m a n5 种植物的形态进行全面而详细的研究 缘关系提供更多的依据。 西北大学硕士论文 2 1 形态比较 第二章植物形态比较 我们通过对保存于西北大学标本馆( w n u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标本馆( w u k ) 和中国 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 p e ) 的腊叶标本( 表1 ) 的观察及中国植物志对5 种植物的详 细描述,对国产5 种羽节蕨属植物的宏观形态进行了比较,比较结果见表2 。 表1 试验材料来源 t a b l e1o r i g i no fm a t e r i a l s ( 1 ) 欧洲羽节蕨g d r y o p t e r i s ( l ) n e w m a n 的形态:根状茎细长横走,先端被褐色 披针形鳞片,叶远生,叶柄纤细,禾杆色,基部疏被鳞片,叶片五角状广卵形或阔卵状 三角形,长宽几相等,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几为三等份分裂,通常二回羽状,小羽 片羽裂,基部一对羽片与其余部分几等大,羽片长三角形,基部截形,对生或进对生, 平展,第二对羽片有时具短柄,向上羽片无饼,叶干后薄草质或近膜质,叶脉在裂片上 为羽状,小脉单一,斜向上,下面明显,叶轴及羽轴不具腺体,孢子囊群小,近圆形, 生于小脉背部,在中肋两侧各排列成整齐的一行。 ( 2 ) 羽节蕨g j e s s o e n s e ( k o i d z ) k o i d z 的形态:根状茎细长横走,被褐色卵状披针 第二章植物形态比较 形鳞片,叶远生,少数近生,叶柄禾杆色,基部被稀疏鳞片,向上光滑,叶片三角状卵 形,基部圆形,先端渐尖一回羽状羽片羽裂至二回羽状,小羽片深裂,羽片5 8 对,对 生,斜向上,下部1 - 4 对具柄,以关节着生于叶轴,基部一对羽片最大,长三角形,先 端渐尖,基部近平截,略斜向上,一回羽状,小羽片羽裂或深裂,上部羽片较小,叶脉 在裂片上微羽状,小脉常二叉,明显可见,叶干后草质或纸质,叶柄上部、叶轴和羽轴 多少具腺体,孢子囊群小,长圆形至圆形生于小脉背上,靠近末回羽片或裂片的边缘。 ( 3 ) 东亚羽节蕨g o y a m e n s e ( b a k ) c h i n g 的形态:根状茎细长横走,被红褐色披针 形鳞片,叶远生,叶柄禾杆色,有光泽,下部圆,上部具纵沟,基部被鳞片,向上光滑, 先端以关节和叶片相连,叶倒卵状三角形回羽状深裂,裂片对生,平展,彼此接近, 先端向上弯,急尖或渐尖,基部一对裂片常为阔披针形,向下斜展,顶部向上弯,第二 对裂片较第一对略长或近等长,先端钝圆,边缘为全缘或浅圆齿,裂片上的主脉纤细, 侧脉4 5 对,斜上,单一,解剖镜下清晰可见,孢子囊群长圆形,生于裂片上的小脉中 部,位于主脉两侧,彼此远离。 ( 4 ) 细裂羽节蕨g r e m o t e p i n n a t u m ( h a y a t a ) c h i n g 的形态:根状茎细长横走,先端 被褐色披针形鳞片,叶远生,叶柄禾杆色,基部疏被鳞片,叶片三角形,先端渐尖,基 部近平截,通常三回羽状至三回羽状,二回小羽片羽裂,羽片对生,下部两对具短柄, 上部无柄,基部一对羽片最大,长三角形,先端渐尖,基部近平截,基部有关节,平展, 第二对羽片长圆状镰刀形,较小,向上倾斜,基部圆,对称,无柄,上部各羽片与第二 对羽片同形逐渐缩小,叶干后草质,遍体无毛,也不具腺体,叶脉在裂片上羽状,小脉 单一,极斜向上,下面明显,孢子囊群圆形,着生于小脉背上。 ( 5 ) 蜜腺羽节蕨g r o b r t i a n u m ( h o f f m ) n e w m a n 的形态:根状茎细长横走,先端被 褐色披针形鳞片,叶远生,叶柄禾杆色,基部疏被鳞片,向上光滑,叶片三角状卵形, 先端渐尖,既不愿醒,二回羽状至二回羽状,小羽片深裂或全裂,羽片5 8 对,对生, 斜向上,下部3 - 4 对具柄,以关节着生于叶轴,基部一对羽片最大,依次向上逐渐减小, 叶脉在裂片上为羽状,小脉通常单一,有时二叉,斜向上,明显可见,叶干后草纸或纸 质,遍体具较密的短腺毛,孢子囊群小,长圆形至圆形,生于小脉背上,靠近末回羽片 或裂片的边缘。 西北大学硕士论文 表2 羽节蕨属5 种植物形态比较 t a b l e2 m o r p h o l o g yc o m p a r i s o no f5s p e c i e so fg y m n o c a r p i u m 2 2 讨论 羽节蕨属各种植物的根状茎生长方式一致,均为横走型,叶着生方式均为远生,叶 脉类型均为上先出分离型,孢子囊群圆形至长圆形;而东亚羽节蕨g o y a m e n s e ( b a k ) c i t i n g 叶为一回羽状,细裂羽节蕨g r e m o t e p i n n a t u m ( h a y a t a ) c h i n g 叶为三回羽状,其 余各种为二回羽状;东亚羽节蕨g o y a m e n s e ( b a k ) c h i n g 孢子囊群较大,其余各种囊 群较小。 羽节蕨属除叶形和孢子囊群大小有差别外,其余形态特征均相似。因此从外部形态 上可以认为羽节蕨属各种的亲缘关系还是非常紧密的。 西北大学硕士论文 3 1 试验材料 第三章解剖学研究 本章试验中所使用的材料均取自腊叶标本,凭证标本保存于西北大学标本馆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标本馆( w u k ) 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 ( p e ) 。 表3 试验材料来源 t a b l e3 o r i g i no fm a t e r i a l s 3 2 叶表皮特征研究 3 2 1 试验方法 在标本上摘取少量植物叶片,放置于3 0 n a o h 水溶液中,2 5 恒温浸泡3 0 小时, 取出后使用足量的蒸馏水清洗3 4 次,再使用1 0 n a c l 0 水溶液浸泡直至材料完全褪色, 蒸馏水清洗至无刺鼻气味,放入蒸馏水中保存。在对叶表皮进行撕片前,先将叶片背面 的孢子囊群剥离,单独放置于一块干净的载玻片上,备用,此步骤另有一个作用,即减 少孢子囊群对撕片的影响。将处理好的叶片放置于干净的载玻片上,使用镊子从叶片与 o 第三章解剖学研究 中轴交界处撕片,将撕下的叶表皮内面( 与叶肉相连的面) 向下,外面向上摆放于载玻 片上,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胶封片制作成永久装片标本,置于n i k o n e 5 5 i 显微镜下观察,并使用n i k o nd s c f i l 数码成像系统照相。上述方法与传统方法【1 2 】 【1 3 】 相比,取消了流水冲洗、番红染色的步骤,降低了n a c l 0 溶液的浓度,实验证明足量 的蒸馏水清洗3 - 4 次,完全可以将n a o h 溶液完全清洗干净,采用新式的数码成像系统, 在没有番红染色的情况下一样可以获得清晰可见的照片,因此可以省略这两个步骤,以 减少实验操作,1 0 n a c l 0 水溶液对叶片的漂白作用与前人使用的2 0 n a c i o 水溶液的 效果相同,降低浓度可以减少气味对人体的刺激。 表皮细胞及气孔器大小是在光学显微镜下,计算1 0 次测量的平均值,以长宽的形 式表示。气孔密度是在4 0 的视野范围( 3 2 0 2 4 0 “m 2 ) 内计数气孔数量,及每种气孔类型 的数量,每种选取1 0 个视野,取平均值。 3 2 2 叶表皮细胞特征研究结果 叶表皮细胞特征主要通过上下表皮细胞外形、大小,垂周壁式样,表皮细胞气孔分 布,气孔类型以及气孔密度来反应。 ( 1 ) 欧洲羽节蕨g d r y o p t e r i s ( l ) n e w m a n 叶表皮细胞特征:上下表皮形态类似,上 下表皮细胞长形或星芒状,垂周壁不规则凹凸,上表皮细胞( 图版i1 ) 长度为( 7 0 1 2 0 ) 1 0 0 9l am ,宽度为( 4 5 6 0 ) 5 2 4l am ,下表皮细胞( 图版1 1 1 ) 长度为( 9 8 1 4 0 ) 1 1 0 5l am , 宽度为( 4 6 6 2 ) 5 3 8um ,气孔( 图版i i1 ) 长度为( 3 4 4 8 ) 4 1 5l am ,宽度为( 2 6 3 3 ) 2 9 4 l am ,气孔密度为3 0 6 m m 2 。 ( 2 ) 羽节蕨g j e s s o e n s e ( k o i d z ) k o i d z 叶表皮细胞特征:上下表皮形态类似,上下 表皮细胞长形或星芒状,垂周壁不规则凹凸,上表皮细胞( 图版i2 ) 长度为( 7 5 1 1 0 ) 9 1 9 | im ,宽度为( 4 8 6 0 ) 4 3 1l am ,下表皮细胞( 图版i i2 ) 长度为( 9 0 1 3 9 ) 1 1 4 1um ,宽 度为( 4 7 - 6 9 ) 6 1 0 1 x m ,气孔( 图版2 ) 长度为( 3 0 - 4 5 ) 3 5 4 p m ,宽度为( 2 2 - 2 8 ) 2 5 3 p m , 气孔密度为3 7 0 m m 2 。 ( 3 ) 东亚羽节蕨g o y a m e n s e0 3 a k ) c h i n g 叶表皮细胞特征:上下表皮形态类似,上 下表皮细胞长形或星芒状,垂周壁不规则凹凸,上表皮细胞( 图版i3 ) 长度为( 6 4 9 2 ) 8 6 9 l am ,宽度为( 3 3 5 2 ) 4 2 5 p m ,下表皮细胞( 图版i i3 ) 长度为( 7 5 1 0 1 ) 9 2 1 p m ,宽度为 ( 4 3 - 5 6 ) 4 9 1 p m ,气孔( 图版i i3 ) 长度为( 2 8 4 0 ) 3 5 5 p m ,宽度为( 2 0 3 2 ) 2 5 6 岬,气孔 密度为2 9 3 m m 2 。 西北大学硕士论文 ( 4 ) 细裂羽节蕨g r e m o t e p i n n a t u m ( h a y a t a ) c h i n g 叶表皮细胞特征:上下表皮形态类 似,上下表皮细胞长形或星芒状,垂周壁不规则凹凸,上表皮细胞( 图版i4 ) 长度为 ( 7 2 1 1 7 ) 9 4 3pm ,宽度为( 4 9 5 8 ) 4 4 3um ,下表皮细胞( 图版i i4 ) 长度为( 8 8 - 1 3 4 ) 1 1 1 8 l am ,宽度为( 4 8 6 5 ) 5 8 9i j1 t i ,气孔( 图版i i4 ) 长度为( 3 1 4 4 ) 3 5 1 p m ,宽度为( 2 1 2 8 ) 2 5 1um ,气孔密度为3 5 8 r a m 2 。 ( 5 ) 蜜腺羽节蕨g r o b r t i a n u m ( h o f f m ) n e w m a n 叶表皮细胞特征:上下表皮形态类 似,上下表皮细胞长形或星芒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