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水调》考.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水调》考.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水调》考.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水调》考.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水调》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在相关各种文献资料记载之基础上,分隋、唐、宋及金元明清四 个时间段对水调流传变迁的情况进行考察。水调创始在隋炀帝大业元年,其于创始 之初只是小曲,音乐风格上表现出“悲切 的特点。唐代是水调大发展时期,其音乐 体制和表演形式日趋多样化复杂化,既演变成大曲,又有小曲或杂曲的的流传。另外,唐 人还制了“新水调”曲。“水调”一名,亦演变成为音调名。本文就唐时水调各种 音乐形式的曲、歌、辞、舞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进行描述分析,得出很多相关结论。宋代是 水调继续发展的时期。在宋代,水调不仅如其在唐时一般,有大曲、小曲或杂曲的 流传,而且在南宋有了次曲或中曲的形式存在。宋代水调较前代最大的发展,是在其 大曲“摘遍 的形式上,即产生了词牌水调歌头和新水令,且都可配辞入乐演唱。 宋代杂剧有资料可查的名目中,亦有用新水令曲调的官本杂剧四本。水调在金、元、 明、清四代仍以其不同的面貌流传变迁。除了大曲这种歌舞表演形式已几绝迹,水调小 曲、 卷三 ,卷十五,音乐下 ,第3 7 9 页,中华书局,1 9 7 3 年 2 之曲创始之初,其音乐上表现出“悲切”的风格特点。任半塘先生在其著唐声诗中分 析说: 炀帝既于开汴河时令制袋水调,制者必取材于合共之劳歌,因之音韵悲切。 此说甚是有理。 水调曲在隋代并未有曲辞留存,也无更多其他相关的资料记载,故其在初创时是 否只是单纯的乐曲,或是否能合乐歌唱,或是否有舞容表演的情况存在等等问题,至今仍 是谜。 。任半塘著唐声诗 ,下编,格调,第3 6 3 页。上海古籍d j 版社,1 9 8 2 年 3 第二章唐五代之水调 唐代是水调大发展时期,其音乐体制和表演形式日趋多样化复杂化,既演变成大 曲,又有小曲或杂曲的的流传。另外,唐人还制了“新水调 曲。“水调一名,亦演 变成为音调名。下文将从水调的变迁、曲、歌、辞、舞这几个方面,详叙其在唐五代 流传的情况。 第一节唐五代水调之变迁概况 水调流传至唐代,演变成为大曲,又有小曲或杂曲。宋郭茂倩乐府诗集著录 水调二首,第一首是一组十一首,每首诗前都有。第一一、“第二一等字样。在曲 名题解中郭氏云: 按唐曲凡十一叠,前五叠为歌,后六叠为入破。 唐大曲是由器乐曲、歌曲、舞曲综合而成的一种音乐体裁,其基本结构为“散序 、“中序 、 “破的结合,“歌 是“散序 中的歌唱部分,“入破则指大曲由“中序 进入“破 的部分,这时音乐因节奏加快,由缓入急,故称“入破”,“入破 的末一遍为“彻 。 郭氏的著录从歌辞的角度证明了水调在唐时确实存在大曲的形式。唐王昌龄有听流 人( 水调子) 诗,其名既日为水调子,说明水调在大曲之外还有小曲或杂曲。 郭氏在水调题解中又云: 唐人又有新水调。 可见唐时在隋曲、或唐大曲,抑或杂曲水调基础之上,又制新的水调曲。有白居 易看采菱诗云: 按照文学史的一般阶段划分,笔者将五代归于唐代论之。 o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一,第l l l 5 页,中华书局,1 9 9 8 年。 详见土昆吾著 之摘遍,关于“摘遍”之详 解,见本页之注6 。见唐崔令钦撰,任半塘笺订( 教坊记) 笺订,火曲名章,1 8 4 页,中华书局,1 9 6 2 年 四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一 ,第1 1 1 5 页,中华书局,1 9 9 8 年。 4 时听一声新水调,谩人道是采菱歌o 可证明此点。另乐府诗集中所载的大曲水调的歌辞的歌第二中云: 金鞍宝铰精神出,笛倚新翻水调歌。 只是此处翻新之水调歌是否指隋炀帝时所造水调歌,或是在隋基础上有所发展演变 的唐时的水调歌,又翻新之后的水调歌又是否是自居易诗中所云之“新水调 , 这一系列的问题由于所见资料有限,俟考。 ? 水调大曲、小曲或杂曲不仅作为娱乐所用之表演,而且在民间的某些地区唱水 调成为民俗。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中“富水 条下日: 富水( 并入京山) ,风俗:同荆州,然清明节村落喜唱水调歌。 太平寰宇记撰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 9 7 6 9 8 3 ) ,尚沿用唐朝分天下为十道的区划, 记载了各地自前代至宋初的州县沿革,山川形势、人情风俗,交通,人物姓氏、土特产 等。广泛引用了历代史书、地志,文集,碑刻,诗赋以至仙佛杂记,计约二百种。由于所 引诸书今多已散佚,故太平寰宇记的记载,对于研究自汉迄宋,特别是唐与五代十国 史,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故可以推测,富水的这个风俗很有可能是一直从水调产生 初期的隋代传到唐五代再至北宋初期都有沿袭。至于这个风俗何时消失或至今仍有存在, 其后的文献资料中并未有提及,俟考。 “水调 一名在唐代亦演变为音调名。据北宋王溥唐会要云: 南吕商,时号水调。 可见在唐代时“水调”是南吕商 这个音调的一个别称。宋张唐英蜀椿杌中记载了后蜀 王衍自制“水调银汉曲 之事: 二年八月,衍北巡,以宰相王锴判六军诸卫事,旌旗戈甲,百里不绝衍戎装,披金甲,珠帽 锦袖,执弓挟矢,百姓望之,谓如灌口神后妃钱于升仙桥以宫人二十人从,至汉州驻西湖,与宫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百五十一,第5 1 1 8 页,中华书局,1 9 9 9 年。 回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一 ,第11 1 5 页,中华书局,1 9 9 8 年。 o 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四,山南东道三) ,清永珞、纪昀等编纂文渊阁四库全书4 7 0 子部小说家 类,第3 7 2 页,上海古籍f f :版社,2 0 0 3 年。 o 笔者将此条置于唐五代而非隋时说明,原因正是第一章开篇对水调 在隋的文献记载较少分析的一样,可参见前文 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三十三,第6 1 8 页,中华书局,1 9 5 5 年 o 有关“南吕商”的相关具体问题,下文中有论述。 5 人泛舟奏乐,饮宴弥日九月,驻军西县,自西县还至益昌,泛舟巡阆中,舟子皆衣锦绣,衍自制 水调银汉曲,命乐工歌之郡民何康女有美色,将嫁。衍取之,赐其夫家百缣,其夫一恸而卒 o 此乃是在“水调 即南吕商这个调式中制名日“银汉曲”之歌曲,与水调歌已是无关 之两事。 第二节唐五代水调之曲及歌 唐五代水调之曲 水调曲所属的调式,据乐府诗集引乐苑日: 水调,商调曲也。 知应属商调 。郭茂倩又说: 唐又有新水调,亦商调曲也。 但这个“新水调 的具体情况无从考证,未知是否后人研究之时已经将唐时“水调” 和“新 ,第2 2 9 页上海古籍出版 社,2 0 0 3 年。 o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一 ,第l l1 6 页,中华书局,1 9 9 8 年。 o “商调”亦是“林钟商”的简称,但是这是在金代和元朝时的称呼,在唐代应该是商声七调的总称。参见清凌廷堪著燕 乐原考,收于燕乐三书,第5 5 页,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古籍整理研究室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 回见上文之已有提及和相关分析。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一) ,第11 1 5 页,中华书局,1 9 9 8 年 固宋王灼撰碧鸡漫志,卷四,第3 l 页,中华书局,1 9 9 1 年。 6 据唐王昌龄听流人( 水调子) 诗: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呜筝予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雨泪痕深中 可知水调子曲是用筝这种弦乐器演奏,且其乐曲风格是悲切哀婉的。又据乐府诗集 中所载的大曲水调的歌辞的歌第二云: 金鞍宝铰精神出,笛倚新翻水调歌。 及五代冯延巳采桑子云: 水调何人吹笛声。 知水调亦用笛这种管乐器演奏。笛子这种乐器奏出的乐声悠扬婉转,从乐器使用上也 可以知见 水调曲的风格特征。从上引诗中可知演奏 ,卷四,清永珞、纪昀等编纂文渊阁四库全书1 0 3 5 子部小说家类 ,第8 6 1 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3 年 固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百九十八,第3 3 6 8 页,中华书局,1 9 9 9 年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 ,卷四百二十一,第4 6 4 3 页,中华书局,1 9 9 9 年。 9 白居易的听歌六绝句何满子云: 世传满子是人名,i 临就刑时曲始成一曲四词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o 白诗自注云: 开元中,沧州歌者姓名,临行进此曲,以赎死,上竟不免。 综元、白之诗可知何满子这位歌者确有其人,他是沧州人,玄宗时曾是梨园弟子,但后来 不知犯了什么罪,被关进了牢房。至于他最后结局怎样,元、白说法不一。但遭受牢狱应 该是没有异议的,他在牢中歌水调也是非常有可能的,因为水调“悲切 的特点正 好符合他身陷囹圄时的心境。我们也可推想,何满子在梨园时很有可能就曾歌唱表演过水 调。 综上知水调在玄宗时的梨园和教坊之中均被不同的歌者表演过,可见水调应 该是唐玄宗较为偏爱的歌曲。“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当时在宫廷和民间水调必是非 常流行的。又由于教坊艺人遭变乱流落民间,水调必也将随其在民间传唱,进一步加大 水调在民间流行的可能。其实一首歌曲的流行,并不能以宫廷和民间为界限,应该是 以一个时代为界的。统治阶级选乐歌入教坊或梨园,应有其广泛的民间基础;而民间必也 有向慕宫廷之生活的心理,模仿、习唱、传唱都是极为自然之事。另外,乐歌的流传一般 不会出现断代的情况,虽然水调在初唐的流传并没有文字记载,但却可以从盛唐时的 情形推断其在初唐时也该是广为流传的。 宋张君房丽情集中记载唐代另外一位妓人歌女灼灼,云: 锦城官妓灼灼善舞柘枝,歌镁水调,相府筵中与河东人坐,神通目撵如故相识,自此不复 面矣灼灼以软绡多聚红泪,密寄河东人o 灼灼乃是晚唐的歌舞名妓,隶属官妓,曾在相府之中表演,唐代诗人韦庄有诗伤灼灼 咏之。诗后有小注日: 灼灼,蜀之丽人也近闻贫且老,殁落于成都酒市中,因以四韵吊之o 回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百五十八,第5 2 3 9 页,中华书局,1 9 9 9 年 o 同上。 o 宋张君房撰丽情集,收于南宋曾储编类说 ,卷二十九,清永珞、纪昀等编纂文渊阁四库全书8 7 3 子部杂家 类,第4 8 8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3 年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七百,第8 1 2 6 页,中华书局,1 9 9 9 年 o 同上 1 0 可知灼灼年轻时虽然也曾是相府筵会中表演的红人,但晚年也落得流落民间酒市卖艺的惨 境。无论其是在官场表演或是酒市卖艺,都必有她擅长的“舞柘枝,歌水调。灼灼 年轻时身为名妓,想必也是众多妓女的效仿对象,水调之歌必也被妓女们争相习唱,成 为歌舞表演中出现频率较高之曲目。灼灼之事从侧面可反应出水调在晚唐时之流行。 五代之传水调歌,宋马令在其撰南唐书中有所记载,其为“南唐中主李璩听 水调歌之事,云: 王感化善讴歌,声韵悠扬,清振林木,系乐部为歌板色元宗嗣位,宴乐击鞠不辄,尝乘醉命 感化奏水调词,感化唯歌。南朝天子爱风流”一句,如是者数四,元宗辄悟,覆杯叹日:“使 孙陈二主得此一句,不当有衔璧之辱也”感化由是有宠o 此事亦有宋郑文宝南唐近事记载云: 元宗嗣位之初,春秋鼎盛,留心内宠,宴私击鞠,略无虚日常乘醉,命乐工杨花飞奏水调 辞进酒,花飞唯歌。南朝天子好风流”一句,如是者数四上既悟,覆杯大怿,厚赐金帛,以旌 敢言上日:。使孙、陈二主得此一句,固不当有衔璧之辱也”。 二处记载颇有出入之处,乃此事系王感化所为或杨花飞所为。后清代吴任臣撰十国春秋 中也记此事,其注云:“马令南唐书以此事属王感化,今从陆游南唐书一 。按笔者 遍查陆游南唐书,也未见此事,不知此注所云何据? 此事有待深考。“南朝天子爱风 流 一句,乃是唐李山甫诗上元怀古二首其一之第一句,南唐近事载“南朝天子 好风流一中“好”应是“爱”之误。此水调辞之歌辞系一句之四次重复,应是歌者临 时所编之讽谏之辞,元宗听到便知己之过。此辞体式仍是七言四句。可证 水调在五代 之传唱。 三、其他唐五代诗作中 ,正编卷三,第6 9 0 页,中华书局,1 9 9 9 年 雪明王骥德撰曲律,卷一,论曲源第一,第3 0 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 9 8 3 年 雪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 ,卷七十九,近代曲辞一) ,第l l l 5 1 1 1 6 页,中华书局,1 9 9 8 年 1 3 最后一段,音乐节奏此时渐急,起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所以歌辞体式跟随音乐发生 变化。第六彻为入破的最后一遍,整个乐曲将要终了,音乐节奏亦有所变化,给听众一 个即将结束的提示,歌辞亦受其影响。歌辞中七言诗均是一、二、四句入韵,三处皆压平 韵;五言诗是双句入韵,两处也压平韵。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将此套大曲辞按照五言 和七言的标准拆开著录,字句与乐府诗集有差异,下详述之。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 只收录了乐府诗集所载大曲辞但归入“杂曲歌辞”刹。作者方面,大曲辞各段作者 不一,歌第三为中唐大历( 7 6 6 7 7 9 ) 十才子之一的韩翻所作赠李翼诗,入破第 - - ) 为杜甫所作之赠花卿诗 ,歌第五和第六彻为盖嘉运所作。其余歌第一、 歌第二、歌第四、入破第一、 ,卷二十七,杂曲歌辞) ,第3 7 7 - 3 7 8 页,中华书局,1 9 9 9 年。 o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百四十五,第2 7 5 0 页,中华书局,1 9 9 9 年。伞唐诗所收韩翎赠李翼诗为:。王 孙别舍拥朱轮,不羡窄名乐此生。门外碧潭春洗马,楼前红烛夜迎人”,与乐府诗集 所收大曲辞水调歌第二) 颇 有 f i 入,可能是将此诗编入大曲之中所作之改动。 国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百二十六,第2 4 4 8 页中华书局,1 9 9 9 年全唐诗所收较乐府诗集与第三句末 字有异,前者为“有”,后者作。去”。 回南宋洪迈辑万首唐人绝句中,归入盖嘉运名下的。乐府辞”共计1 9 首,其中有水调歌二首,即是乐府诗集 中水调大曲辞的 歌第五和第六彻,但是个别字句稍有差异:前一首末句第四字,洪本作。红”,郭本作“浓”; 后一首首句第二字,洪本作“独”,郭本作“烛”参见南宋洪迈辑万首唐人绝句,“五言”卷第二十,第2 6 9 2 页, 文学古籍刊行社,1 9 5 5 年。 囝南宋洪迈辑万首唐人绝句中水调歌) 七首与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水调大曲辞中之七段仍稍存差异:郭本歌 第二中,第三f l j 第四字作。铰”,洪本作“铗”;郭本歌第四中,第一句第四字作“段”,洪本作。断”;郭本入 破第三 中,第一句第三字作“遥”,洪本作。邀”,第二句第三字郭本作“缀”,洪本作“徵”。参见南宋洪迈辑万首 唐人绝句) ,。七言”卷第五十八,第1 7 9 7 1 7 9 8 页,文学古籍刊行社,1 9 5 5 年 1 4 一开头两句并没有直接抒发思妇对征人的思念,而是写思妇似乎超越了空间,身至千里之 外的征人所在。思妇以己身当彼身,想象着征人的境况,眼前浮现的是边塞秋季之萧条, 有种“君愁我亦愁”的悲思。这样的写法比直接抒情更衬托出思妇的刻骨思念。经过前两 句的铺垫,后两句则是直接抒情。从万里之外的征人的境况转写到现实中的自己:为了征 人流下无数的眼泪,年年如此,痛若断肠。因为思妇对征人的挂念里,不仅有离别多年的 相思之苦,而且时刻有着对他安危的担心,所以在这样的双重折磨之下的她,才会有如此 彻骨之痛。歌第五在体式上从七言转至五言,这种变化,前文已经说过或因是要进入“入 破”,音乐节奏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其内容却紧承歌第四,仍是从思妇角度出发的。头 两句可以谓是现实描写,亦可谓是二人的爱情誓约的描写。意谓虽然身在两地不能长相厮 守,却是只求心心相印便可。后两句写的则明显是思妇的期许,愿征人坚守爱情,不要变 心。关于歌第五,郭氏在解题中特有说明: 其歌,第五叠五言调,声最为怨切故白居易诗云“五言一遍最憋憨,调少情多似有因不 会当时翻曲意,此声肠断为何人! ”。 可见歌第五在整个大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能够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它的特别 之处在其“声”即音乐方面,这段音乐在曲调上并不复杂一“调少 ,却表现出最为“怨 切 的风格,有着令人闻之“断肠 的效果。它的辞虽然也表现了思妇的情真意切,但是 却达不到如其乐般的感人肺腑的效果。曲辞之间有着情绪风格上的统一,然在引起听众共 鸣的程度上却还存在一定差异。这或许是由选辞入乐的乐工的文化程度所决定的,乐工在 听歌第五的音乐时能被其“怨切刀打动, 与之匹配。整个“歌 的部分的叙事逻辑是: 期盼。 但却不能找到一首可以达到同等效果的辞来 从征人的备战、整装、厌战到思妇的牵挂、 大曲进入“入破 部分,音乐由缓渐急,歌辞体式又从五言转回七言,叙事角度又从 思妇转到征人。入破第一表达征人为了受到君主的恩宠,愿意离家多年从事征战不归的 决心。这种思想内容与歌第三所表达的有点前后矛盾:歌第三表现了男主人公的不 羡功名,这里却写男主人公为了邀宠而战。虽然思想内容上前后有了矛盾,但是题材上仍 是相同的征战戍边,这种情况可能仍是由乐工引起,其有限的文化程度令其只知其一不知 其二,知道是写什么的但是不会去细细体味,更不会前后对比,只求大体和表面的统一。 笔者感觉 ,第2 7 2 页,上海文艺 联合出版社,1 9 5 4 年 1 9 三、唐代水调舞 大曲必是舞曲,大曲水调亦不例外,然而各种文献资料上皆未有水调舞蹈的 相关记载,我们只能根据唐代舞蹈的一般情况来作出推测。唐代崔令钦教坊记和段安 节乐府杂录中均有有关唐代舞蹈情况的一些介绍。教坊记中云: 垂手罗、回波乐、兰陵王、春莺啭、半社渠、氆借席、乌夜啼之属,谓之软 舞;阿辽、柘枝、黄麈拂、( ( 林大,渭州、达摩之属,谓之健舞o 唐段安节撰乐府杂录中“舞工 条下谓: 舞者乐之容也,即有健舞,软舞,字舞,花舞,马舞健舞曲有棱大,【阿辽,柘枝, 镁剑器,胡旋,胡腾;软舞曲有凉州,绿腰、苏合香,屈柘、团圆旋、甘州 等。 可见唐代大曲舞蹈的种类主要分为健舞和软舞两种。后世学者对于健舞和软舞的研究也很 多,学界基本上认为二者的划分根据乃是不同的舞蹈风格,即舞蹈所配之乐的节奏和舞蹈 动作的特点不同。健舞所伴之乐节奏较快且强烈鲜明,舞蹈动作矫健有力;软舞所伴之乐 节奏较慢且舒缓柔和,舞蹈动作柔美抒情。上文在分析 水调乐和歌之时已经对其音乐 风格特征进行分析,知道了水调之乐曲风格具有。悲切、“哀怨”特征,必可想见其 乐之节奏乃缓慢抒情的。所以笔者认为水调舞乃是属于“软舞 这个种类的。 国唐槎令钦撰,任半塘笺订( 教坊记) 笺订,第3 4 页,中华书局,1 9 6 2 年 。唐段安节撰乐府杂录,第1 9 页,中华书局,1 9 8 5 年。 2 0 第三章宋代之水调 宋代是水调继续发展的时期。在宋代,水调不仅如其在唐时一般,有大曲、小 曲或杂曲的流传,而且在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