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先秦儒家“时”论探微.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先秦儒家“时”论探微.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先秦儒家“时”论探微.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先秦儒家“时”论探微.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先秦儒家“时”论探微.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先秦儒家“时”论探微.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先秦儒家的“时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时” 的内涵随之日益充盈而丰满。至战国晚期,“时”意的发展进入了关键的转折阶段, “时 在承继以往义项的基础上,突破创新,由平面、单一走向了多面、立体。“时 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意蕴,已不仅仅表示某一具体义项,而是做好了思想内涵上 的准备,具有了理论意义,最后上升到哲学高度,建构了先秦儒家“时 之哲学 体系,成为儒家思想中重要的理论,并被广泛采纳与应用。本文通过对“时 的 溯源来梳理出先秦儒家“时 之发展演化的进程,由自然之“时 到社会之“时一, 再到人生运命之“时最后归结到哲学之“时”。我们将由“时 构成的理论称为 “时论 。文中重点阐述了先秦儒家由“时 到“时论 的发展进程,以及“时论 对儒学、儒士的影响及其在儒家思想理论上的多重维度的延展,从而突出“时论” 在儒家思想乃至整个中华文明中的地位价值。 关键词:先秦儒家时时论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i u l ll li lli il li l lil lllli y 19 4 0 014 p r e - q i nc o n f u c i a nt h e o r yo n “s i f t ”i sa no l dt h e s i sb u t 、析t hn e v e rf a d i n gc h a r m s w i t l l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t i m e ,t h ec o n n o t a t i o no f “s h i i sp l e n t i f u la n da d v m c m g d a yb yd a y t ot h el a t ew a r r i n gs t a t e sp e r i o d ,t h em e a n i n go f s h i d e v e l o p e di n t oa k e yt u r n i n gs t a g e i td i d n to n l yi n h e r i tt h ef o r m e rs e n s e s ,b u ta l s om a d e ab r e a k t h r o u g h a n di n n o v a t i o n ,w h i c hc h a n g e dt h ep l a n ea n ds i n g l es e n s e si n t om u l t i f a c e t e da n d t r i d i m e m i 晶a lo n e s s h i w a se n d o w e dw i t ha d e e p e rm e a n i n g t h a tm e tt h en e e do ft h e t i m e s ,w h i c hd i d n to n l yi n d i c a t eas p e c i f i cc o n t e n to fac a t a i l ls e n s e ,b u ta l s oh a d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m e a n i n gw i t ht h ep r e p a r a t i o no nt h ei d e o l o g i c a lc o n t e n t , a n dw a sr i s e nt ot h e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h e i g h ta tl a s t t h e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s y s t e mo fp r e - q i nc o n f u c i a nt h e o r yo n “s h i b e c a m ea ni m p o r t a n tt h e o r yi nc o n f u c i a n i s m ,a n dw a sa d o p t e da n da p p l i e d w i d e l y t h i sp a p e r , t h r o u g hs t u d y i n gt h eo r i g i no f “s h i ”,t e a s e so u tt h ep r o c e s so f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e v o l u t i o no fp r e - q mc o n f u c i a nt h e o r yo n s h i ”,f r o m s h i ”o nn a t u l , s h i o ns o c i e t yt o s h i o nl i f ed e s t i n ya n dt h e nf i n a l l yc o m e sd o w nt o “s h i o n p h i l o s o p h y t h et h e o r yc o n s i s t i n go f s h i w i l lb ec a l l e d s h it h e o r y i n t h i sp a p e r t h i s p a p e rf o c u s e so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c e s sf r o mp r e - q i nc o n f u c i a n “s h i t o “s h i t h e o r y , a n d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 “s h it h e o r y o n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c o n f u c i a ns c h o l a r s ,a s w e l la st h em u l t i d i m e n s i o n a le x t e n s i o n so f c o n f u c i a nt h e o r y , t h e r e b yh i g h l i g h t i n g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a n dp l a c ev a l u eo f s h it h e o r y i nc o n f u c i a ni d e o l o g ya n de v e ni nt h e w h o l ec h i n e s ec i v i l i z a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p r e - q i nd y n a s t y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 s h i ;s h it h e o r y ; 玎- 绪论:先秦儒家“时一论研究的现状 绪论:先秦儒家“时 论研究的现状 “时 从上古时期起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古代, 四季的轮转变化与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生存命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自然 的神秘莫测让当时的人们敬畏,而时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变化与自然界的变化更 替又具有某种相似,其不可选择性与不可抗拒性影响着个人的命运际遇。于是乎 人们将命运的这种不可选、不可抗性划归于“时”之名下。于是,“时”的内涵逐 渐丰富充盈,由最初表示自然时序的意思渐次上升为具有哲学意蕴的哲学范畴。 先秦儒家“时力之哲学晓示人们,时遇虽然是个体不能自主选择的,但作为个体 的人却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其有效回应者与驾驭者,体现出个体在“时遇 中的主体性。应时、因机、适遇,加之“时遇 的机缘相谐成一体,凭借方法论 上“时中一的灵活处世原则,主体才能最大限度地创拓出自己人生德业上的辉煌。 由于研究中国古代先秦儒家哲学的著术大都是国内的学者所著,且研究的比 较全面详实深入,国外相关研究较少,所以在此着重分析国内的相关研究情况。 研究先秦儒家哲学的理论成果不胜枚举,然在卷帙浩繁的学术研究、理论成 果之中探讨先秦儒家“时 论之观念的著述却并不多见,在所能查找到的这少数 的论著之中又大多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而阐述观点见解的,全面系统的梳理出先 秦儒家“时弦之哲学的形成发展正是本文的写作目的亦是创新之处。以下是我对 目前国内先秦儒家“时 观这一课题研究成果的简要分析: 对“时修进行范畴解读,以明确“时 义的学术论文有:张军早期儒家的 “时圣 人格境界义解与早期儒学语境中的“时 范畴析解。两篇文章都对 “时糟进行了范畴解读,具体分析“时 之“时义 、“时遇 、“时命一、“时中一 等内容,从而更加明确了“时一之内涵。 通过湖北荆门市沙洋区四方乡郭店楚墓竹简穷达以时篇来论述先秦儒家 “时论 的学术论文有:陈荣庆从命运天定到修正命运从 看先秦儒家对时运观的一种解读、梁涛从竹简 说到孔子“知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天命、张羽 中的天人之辩、李英华苟子天人论的几个问题 兼论郭店竹简 ,以上几篇论文都是从郭店简的“穷达以时 的角度 切入,来解读先秦儒家的时运观“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的生存智慧。 关于“时中刀观之含义的学术论文有:李春青论“时 兼谈儒家处世 之灵活性、刘清欧阳杰浅说儒家时中观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张国庆儒 家的时中精神及其在古代文艺理论中的意义,此三篇论文都是在阐述儒家“时中 观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时中 之中庸哲学观是先秦儒家“时 论中的一个重要论 题,其“随时以处中 的灵活处世原则对儒家士人以至于后世的思想理论和社会 实践都影响深远。 易传中的“时”观。论文主要有:郑万耕 时观溯源、杨鉴生王 弼 注“时 的观念探略、程建功 与儒家“时中 观的渊源、 李卫军 之“卦时说 与先秦“时 观念之形成、王新春 周易时的 哲学发微、黄黎星 与时偕行趣时变通 “时”之观念析、姜颖r 时 与 德性领域的开启、姜文化张斌峰杨岗营 “时”观的基本特质 探析、钮恬i : “与时进退 思想刍议。以上文章皆从易之经传 的解读中来讨论易中之“时 ,或者通过易与儒家其他思想家“时弦观的 比较,来阐释“时修论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承上启下,开启了“时 论 新的里程。 目前学界对先秦儒家“时弦论的研究还未形成规模,尚有很大的空间可待探 索,基于此,本文选取了先秦儒家“时 论这一角度,通过全面研究阐述先秦儒 家“时力论之哲学观念的产生、演化、发展、形成的整体过程,力图弥补、完善 对先秦儒家“时 论研究的不足之处,突破现在所存的学术研究著述中大都只从 某一具体观点入手,而缺乏全面具体细致的梳理的情况。本文试图从先秦儒家“时一 论的丰富变化和历史演进切入、拓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明确“时一论观对儒家 士人的行为思想以及这一观点对后世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实践的深远影响。 “时一论的演化贯穿于儒学发展过程,对儒士的人生际遇乃至中国古代社会 绪论:先桑儒家_ 时一论研究的现状 思想史的影响都是深远而持久的。我们无法左右社会大趋势的进程,却应学会变 通趋时的圆融:我们无法主宰当权者的思想,却应懂得与时偕行的智慧;如果缺 少一次转折人生命运的际遇,那就先培养修德待时的涵养。不论是变通趋时,还 是与时偕行,抑或是待时而动,都须遵守一个共同的原则随时处中,而这一 切全部都融合于儒家哲学“时”论之中。 儒家“随时以处中一的中庸原则,以及“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作为充 满智慧和进取的思想方法,在现今社会仍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所谓“时中。 即随时随事而中,认同事物的发展及其变化的客观规律,体现了革故创新、变通 机敏的精神,是一种积极的态度,灵活的处世原则,而“与时俱进”则要求我们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不断适应国内外的发展变化,顺应时势,把握大局,推陈 出新,开拓进取。 3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ym 第一章先秦儒家“时 论之概述 “时 这一论题是一个既古老而又新鲜的问题。“古老 指的是自上古时期已 经存在且与原始初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新鲜”是指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讲, 对“时 这一问题的研究尚未形成规模,还有很大的空间可待开发。下面我们就 来溯源“时 的演化历程。 一第一节“时刀论之产生背景根源 一 对“时一论的关注最初起源于对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的关注。要了解“时 论产生的背景根源就应该从与原始农业密切相关的自然时序的变化以及时令、时 节的划分说起。 众所周知,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向来以农立国而著称,且时至今日, 依然是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国家,这与我国所处的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温和湿 润、四季分明的气候环境有最直接的关系。考古发现,早在万年前我国农业生产 的格局就已初步形成规模。原始农业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原始初民对农时,以 及季节气候、物候的观察、关注程度。季节、气候、物候的改变是最直观的时间 流转标志,人们通过对间隔、重复、周期性出现的自然现象的更替变化,经过长 期的观察与思考,很容易形成可循环且预期性的时间流转观念。加之我国原始初 民主要是生活在自然状态之中,他们对自然状态下季节气候的细微变化远比后人 要敏锐而细腻得多。所以,直接影响着原始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时序的变化是引 起对“时弦的关注的最初原因。 原始农业经济的发展,带动着原始社会及思想的进步,对物候变化的直观观 察经验已不能满足人们对自然之神秘感进行深入探索的好奇之心,于是,将思索 的目光转向了浩瀚的宇宙,到浩渺的苍穹中寻找引发世间万物时序变化的因素。 经过世代的观察揣摩探究,终于发现,自然季节的轮转与日、月、星辰的位置的 变化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即自然时令的变化主要受天文的影响,日、月、星辰的 第一章先秦儒家_ 时一论之概述 运转成为了标志时间流转的参照物。对依自然而生的原始初民来说,星象好似高 悬的自然时钟,农耕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人们不得不特别关注天时的变化, 基于此,先秦以前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时令与时节的划分方法。 尚书尧典:“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 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期三百有 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当鸟星处于昏中位置时说明春已到,此时应种 稷;当火星处于昏中位置时说明夏已到,此时应种黍;而当虚星处于昏中位置时 说明秋来到,这时应种麦;当昴星处于昏中位置时冬来到,这时可以入山砍伐, 或者准备工具器械。此处记载的是四季的时令,分别以鸟星、火星、虚星、昴星 四星的位置变化来判断季节的更替,以此来作为农业生产的指南,以四星来昭示 四季农时,说明在上古时期人们已经能够根据天文星象位置的改变来比较准确地 把握自然时序的变化,以此来对日常的生产生活作出符合自然时节规律的安排。 随着天文观测能力的逐渐增强,人们根据日照时间的长短及方向与气候的变 化关系,经测量、推算,将春夏秋冬四时细化,分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八节,对于先民来说,这已然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创举。 春、夏、秋、冬四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八个节气的时间段落的划分已基本概括出 了一年中的自然时序变化的过程。由于农耕的生产方式,为适应自然农业的生产 发展的需要,对八节又再继续更加细密地划分,每节三气,共计二十四节气,分 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 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 大寒。二十四节气的雏形基本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后经补充完善沿用至今。二 十四节气的确立不仅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切实有效地服务,为古代农业的发达, 农事生产活动的安排提供了最可靠的指南,同时更表明了人们对自然时序变化规 律的准确把握与对时令,时节科学划分的正确认知。 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的原始农业生产规律引起了人们对自然时序最初的关注。 星象、星位变化而引起的日夜更替、季节轮回以及对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的细致 划分,是人们对自然时序变化规律的科学总结,彰显出了人们在实践中对自然之 5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时 深刻而全面的认知水平。自然之“时一的被认知为后来“时”的演变提供 了最基础的自然条件。 第二节“时一之训诂 一、搿时 之字形的演变 昔是最早的“时”字吗? 已无从考据,但从其字形揣度,专,从止从手,犹 : 鼻x j 若以手持竿以测日影,而在甲骨卜辞中有潦( 粹4 9 9 ) 字,此会意字更形象的表 达出了立表度日以记时之法。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以及史记、尉缭子中都记 载着“立木为表已视日影“的方法,正与这些传说、记载互证。而在随县曾侯乙 墓大镩中发现的数,亦是“时”字的古体,虽“日”卸换成“口 形,但字义并 未改变。 里r 在甲骨文中我们常见的“时 字的字形大概有这样几种b 说文古文、口前 堂 皇 堂穸 宣 六二四七、言甲3 0 、每绿5 2 9 、言新1 5 4 8 、南续甲骨文编2 4 8 3 、日4 3 4 3 与说文古文同古亘文编。 尘山 。古尚书、赢时( 汗简) ,这是“时一的另两种不同的字形。 l | l , 时的金文字形:叁中山王壶。 妾 先秦货币文编中“时一写作刁。 自笔 古陶文字徵y3 7 9 7 在睡虎地秦简文字编中“时 的字形有这样几种,分别是罗杂四二二十八 舅参 例、哕日乙一五六二例、歹日甲一。四背、嗲睡虎地简一o 五。 这时候的“时一的古字形已然与后来“畴糟之字形相接近。那么随着时间的 推移,“时一的字形发展越来越接近规范到我们现在常见的字形。 第一孽无荣1 焉冢。阿”论z 概述 在一些石鼓、石刻或者石经文字中,“时一的字形分别是:日骂石鼓文、蝼石 鼓文、哨石刻篆文编、酱石经、躐开母庙石阙。 “时”还有很多其他的古字形,如:瞬冯迁时、群时充、a 誊陈当时、嚣 橘时、b 暑郭望时、g 誊自当时、瞠王逢时、8 蚩时滔私印、日誊孙当时、骘郭 当时( 汉印文字徵) 、畴四时嘉至磬、哨说文日部、二芦矛礼器碑侧、畴张迁碑 : 当时( 汉印文字徵) 、骘四时嘉至磬、呵说文日部、二j p 翁礼器碑侧、晴张迁碑 : 以上关于“时”的各种字形是本人从各典籍中查阅整理出来的,难免会有查 阅遗漏或整理的不够全面之处,借助网络资源的帮助,再次整理出“时 的2 6 种 字形,虽个别字形与上文中的“时 字形重复,但为保持整体的完整性,并列 出,仅供参考,具体如下; p :金文编中的“时 :b 0 9 9 5 8 甲骨文编中的“时气菩j 1 6 0 8 41 t 曾j 1 6 0 8 5毒r j l 6 0 8 6 占口j 1 6 0 8 7甲骨文编中的“时 : 口 六书通中“时 的篆体字:萄l o l l 2 5 娄l 0 1 1 2 6 喵l 0 1 1 2 7 蔷l o l l 2 8 嚆l 0 1 1 2 9 哨l o l l 3 0 磷l 0 1 1 3 1暗l 0 1 1 3 2 睦l 0 1 1 3 3 嗟l o l l 3 4 l 3 0 0 7 8l 3 0 0 7 9 嗤l 3 0 0 8 0 皑l 3 0 0 8l 暗l 3 0 0 8 2 暗l 3 0 0 8 3瞳l 3 0 0 “瞎l 3 0 0 8 5 暗l 3 0 0 8 6 ,一。, 也 坐呵 说文解字中的“时 :s 0 4 7 8 3 0 s 0 4 7 8 4 “时 字的字形从古演变至今,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形态,即便是同一个 时代其字形也有不同的变化,有些字形我们已无法考据其具体的出处渊源,从以 上所列的字形来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无论哪种形态的“时 都似乎与“日 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也许这就是最初赋予“时”以表示时间意蕴的关键所在。 二、搿时刀之字义的演变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m l 许慎说文解字训:“时,四时也。从日。寺声。市之切。告,古文时。 从之日 ,段玉裁注释日:“时,四时也。本春秋冬夏之称。引申之为凡岁月日刻 之用 ,逸周书周月解训为:“凡四时成岁,春夏秋冬,春秋谷梁传桓公 日:“四时具而后为年”,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 。“四时,春 秋冬夏 都表示季节,四季之意,那么,是否可以认为“季 、“季节 就是时的 本意呢? 如若不是,那“时 最初的本意又是什么? 除本意之外“时还具有哪些 义项,或者说,“时一是如何从最初的含义不断地演变,抽象而引申出后来的各种 义项的,循此思路,我们来梳理一下“时 之字义的演变。 趟 譬泓 “卜辞有8 ( 粹 4 9 9 ) 字的下端从日,舞。二代表日光,或可省略,其义不变。 字的上端,则象以手持杆立于土上之形。又( 手) 偶可省去,显然,这是个会意 字,表示是在测量日影。据古代神话传说与史记、尉缭子的记载,说明立 木为表已视日影的方法- o 既然甲骨卜辞时字表示的是“以表测日影 , 那么许慎说文解字日部训:“时,四时也 ,显非字之本意。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日部:“释诂日。时,是也。此时之本义。言时则无 有不是者也。 尔雅释诂日:“时,是也。”广韵同。恰与字形所示之义相 合。是者,此也。o “时井表示“是、此 之意出现在我国古代典籍中的辞句有 很多,例如诗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为姜螈。 意思是说:周始祖后稷 的母亲是姜嫁;此中“时一解释为“是一,最为恰当。 “广雅云。伺也。此正作伺。一 段注 4 5 4 ) ,以上的足字,郭沫若所释,以为足、正一字( 卜通) 4 8 5 ) 。卜 辞中的足辰之足字有可能是时字。孟子梁惠王下:若时雨降, 国语齐语:以待时雨;时雨既至,以旦暮从事于田野。凡 此时字都是及时降雨之谓。卜辞的足雨、足年可能即孟子 , 的时雨、时年。卜辞的及雨即及时而雨,雨不时辰,即雨不适时” 故“时雨之“时 应是“适时,应时、合时 之意。 又:广雅释诂一:“时,善也。一o 诗小雅颊弁:“尔酒既旨,尔肴 既时,意思是:你的酒浆都甘醇,你的菜肴鲜美可口。“时 具有了“善;鲜 美弦的意思。 广韵- 之韵:“时,辰也。 正字通日部:“时,十二时。一 l :周礼天 官阉人:“以时启闭。一。这里的时表示计时单位。时辰。我国古代以一昼夜 分为十二时辰,并与十二干支相配,每一时辰又分为初、正,合为二十四小时; 小时,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此义项是时的诸多义项当中我们最为常用且使 用的最为广泛的一个。论语卫灵公:“行夏之时,成因之辂,服周之冕。一这 里的“时 特指历法。搿行夏之时 的意思就是执行夏朝的历法。 表“岁月、光阴一之意。 说文日部:“时,本春秋冬夏之称,引申之为凡 岁月日刻之用一、 楚辞离骚:“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 屈原吟唱出 了对岁月去而不返的感叹。而:吕氏春秋首时:“天不再与,时不久留 道出 了光阴的弥足珍贵与“不久留一的无奈。 文化反映社会生活的进步与否,而词语义项的丰满程度却能反映出文化的发 展程度。在经过了较长历史时期的演变、积淀与发展,时的义项渐渐丰满,战国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m 1 中华书局。1 9 8 8 年第2 1 4 页 。张其昀广雅疏证【m 1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9 年第5 6 1 页 周祖谟。广韵校本1 m 】中华书局,2 0 11 年第3 4 2 页 o 张自烈正字通社会科学文献电子音像出版社 彭林周礼注疏【m 1 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 0 第2 1 3 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时期及其以后,时的义项已不单单只是表示某一时间段落,而开始表示一种社会 大环境的氛围,更多的融入了时代、时世的气息,故楚国的屈大夫在离骚中 感慨“固时俗之流从兮,又孰能无变化? 修苟子在尧问中叹“今为说者又不 察其实,乃信其名;时世不同,誉何由生? 不得为政,功安能成? 志修德厚,孰 谓不贤乎? 一在整体的时代变化中,人们在无法把握全局变化趋势的情况下,就 更加的关注某一个时势、时局的动向。 当人们已经开始将注意力从对时世、时局的关注上转移到对自身祸福机遇的关 注上之后,对时机、机会、时运的重视陡然而长。这一点从古代文献中“时 的 义项的改变与使用中就可窥见到,比如说,论语阳货:“好从事而亟失时,可 谓知乎? 、左传文公十三年:“死之短长,时也 。“失时 与“时也”中的 “时 的义项已然脱离开时世,时代这种时间段落的划分的意思,而侧重于指称 个人生命际遇中的机会、运命。 当然,不论“时 的义项如何演进,最为常用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还是表示 时间意义的义项。论语季氏:“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弦这里的时就 是表示“时候”,还有表示“按照规定的或一定的时间,按时 的意思,例 如我们最为熟悉的“学而时习之 o 就可以解释为:学习,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去温 习它。当然,很多时候也需要解释成“时常、经常”。还有一种释义沿用至今,即 “时尚、时髦 之意,唐朱庆余 近试上张籍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 深浅入时无? 一。 另有一种义项,虽使用较其他义项稍晚些,但是却很广泛。随着国与国之间 的互通有无,外国文化的传入,相对的外语也传入了中国,因此,时又是语法范 畴之一。即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示行为动作的时间。一般分为三种:过去时、 现在时、将来时。 考察“时 的义项粗略整理下大概就是以上的这些,当然还有几个不常用的 或者应该说现在已经不用的义项,分别是“莳一表移植、栽种,书舜典:“汝 。杨伯竣论语译注嗍中华书局2 0 0 6 年第1 页 第一章先景1 需家。时”论之概述 i 后稷,播时百谷 。通“埘”,诗王风君子于役“鸡栖于埘”。还有就是通“司”, 有掌管之意。说文通训定声颐部:“时,假借为司 。另有一义项,表姓氏。 “时”从最初的“是、此、这 之意演化至今天的诸多义项,从最初单一的 意义到如今丰满的体系,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又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 的意义的发展并不是严格的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而产生,而是,因时因需,诸多 义项同时产生并广泛应用。同时,“时”的个别义项已渐渐的淡化,最终退出了历 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其引申义却发扬光大了,时机、时势、吐运被赋予了神 秘色彩;时遇、时命,充斥着一种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季节、时候,成了“时 义项中最广泛实用和最熟为人知而惯常使用的义项,“光阴、岁月 是最为人所挽 留却又最无可奈何的美好。 第三节“时刀在先秦儒家哲学中的地位、价值 在上两小节中,我们追溯了“时 的起源,初步了解了“时一从字形到字义 的演变,而在本小节中则主要论述“时一在先秦儒家哲学中的地位、价值。我们 这里所提到的“时 主要指“哲学之时一,包括变通趋时的圆融,与时偕行的智慧, 修德待时的涵养以及随时处中的行为准则,我们将这些内容称之为哲学之“时一, 也就是我们在下文中经常会提到的“时论观念。本小节主要是论述哲学之“时一 在先秦儒家哲学中的地位与价值。 首先,谈谈“时 在先秦儒家哲学中的地位。 “时一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它的主要特点就在于要 懂得审时度势,懂得依据具体的情势来判定自己的行为与价值选择。时由最初的 “时,是也 的代词到后来表测日影的时间之意,为便于农耕而具有月令、时令 之意,再到表春、夏、秋、冬四季之意的自然之时,在时代的变迁中内涵日渐丰 富,而逐渐演化为表“与时偕行 、“变通趋时 的历史发展观,进而再度发展成 为与人的命运际遇休戚相关的“穷达以时”的时运观和“随时处中”的灵活处世 原则。先秦儒家的“时 随着社会的演进而发生着变化,不断地丰富、发展着,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m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第1 3 6 页 l l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已然渐次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不但具有了哲学韵味,且逐渐地构建起了一套关 于“时 的哲学理论,以至于“时”之哲学思想深深的影响着儒家士人的行为实 践。“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是儒士所奉行的处世原则,“时中 观念成为儒 士行事判断的准则。待时而动,变通趋时是一种超脱的大智慧;穷达以时是一种 隐逸的自我保护:随时处中则是一种高明的生活态度。 其次,谈谈“时”在先秦儒家哲学中的价值。 “时 可视为是主客体相统一的标志。客观上,“时”是一种具有客观自在性 的情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观上,“时刀虽体现了儒家士人的灵活机变,却 并不意味着要失去主体性。反之,恰恰是儒家士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丧失主体精 神、独立意识的行为策略的反映,是人对客观情势的主观把握与主动适应。价值 角度上看,“时 则包含了儒家的人生态度与价值判断。“时 实质上标示着一种 人生境界,亦或称之为人生至境。这种至境既能让士人保持人格尊严,又可以避免 灾祸。达于这一境界之人并不是被动的随着社会潮流而裹挟前进,而是能够超然于 社会潮流之上而主动顺应它。只有能够把握客观情势之本然自在的人,即掌握了客 观必然性的人,才能真正获得自由,也是真正达于自觉的人,如孔子般成为真正的 “圣之时者一。o 儒学形成于春秋,壮大于战国,儒学是士人阶层的思想体现。儒士是士人阶 层当中最为典型的一部分代表,是社会分化与改组的产物。这个阶层从形成之日 起便处于一种选择的冲突之中,一直处于救世与自救的矛盾纠葛当中,奉行“危 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一 的处世原则,对于儒者而言,“时抑 这一观念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使儒士们不至于在能行大道于天下时却独行其道而 坐失良机,也不至于在无法行大道于天下之时却全力推行而自取其祸。“时 的观 念使儒者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既能坚持自己独立的精神人格与价值追求,又能保 护自身生命而不做无谓的牺牲。可谓是“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固,“随时之义大 。杨伯峻论语译注【m 】中华书局,2 0 0 6 年第1 2 1 页 口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 0 0 8 年第3 4 3 页 同上 。程俊英诗经译注【m 1 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第4 8 9 页 第一章先秦儒家搿时”论之概述 置 一 一 i l l l i i i 矣哉! ” 本章小结 本章对先秦儒家的“时 进行了溯源性的梳理概述。第一节主要阐释了我国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与原始初民对季节物候的敏锐感受是最初“时 概念产生的 最基础的自然因素;第二节对“时 的字形、字义从古至今的演变进行训诂,了 解! 时 的字形及字义的演进过程,以便对“时”的整体认知更加清晰明确;第 三节主要是从总体上论述“时论”对先秦儒家士人以及儒家哲学的影响,概述了 “时论一在儒家哲学中的地位与价值。 本章通过三个小节的阐述,对先秦的“时 有了整体上的了解与认知,尤其 是通过“时刀字形与义项上的发展变化和丰富完善,勾勒出了“时 由自然之“时 到哲学之“时 的演化历程,从“时 到“时论 的进程以及“时论 的内涵及 在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价值和对儒士思想观念、行为举止的影响。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m 】齐鲁书社2 0 0 9 年第6 3 5 页 - 1 3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先秦儒家“时论之演化 第一节“时刀之提出 在现存较早的先秦典籍尚书中,“时”字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共计使用1 3 9 次。其基本用法正如尔雅释诂日:“时,是也”,主要用作代词,此种用法超 过百次。另有指四时之意,如尧典篇中之“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者即是,意思 是:用置闰月的办法来确定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指历法之意,如尧典篇中之 “敬授人时一者便是,意思是:推算岁时,制定历法,让民众使用。有表“善” 之意,如益稷篇中之“工以纳言,时而飚之意思是:做官的要采纳意见, 善的意见要显扬。其中有两处与我们所讨论之含义相近者,分别是说命篇中 之“虑善以动,动惟厥时。 意思是:考虑完善之后再采取行动,采取行动要选好 时机;泰誓上篇中之“时哉,弗可失! 意思是说:“时机啊,千万不能失去! , 但我们应注意,:泰誓与说命属于古文尚书中的篇章,至于古文尚书 已有学者证其伪,故其所言不足为凭。所以可以说,在尚书之中,“时”的义项 大多为代词“是、此、这一之意,偶有几处表示“四季 、“历法弦、和“善、好 之义项,尚且不具有我们所要重点探讨的表示“时世力、“时代”的变迁与适应及 与个人的生存境遇相关的义项。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也是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 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 0 0 余篇,故又称 。其五, 可指特定的、适当的时候,如论语学而中“使民以时”。在此,要特别指出 的是论语乡党中“山梁雌雉,时哉时哉 与 论语宪问中“夫子时然后 言”两章,其中惟“时哉时哉”、“夫子时然后言一之意与我们所言之“时”相近, 有“机会 的意思,“夫子时然后言 是孔子的弟子对其的评价之辞。“时哉时哉一 一章向以意义难晓著称,至今并没有对其明确而公认的解释,所以,也不能说 论 语中有我们所要探讨的“时 的义项。 左传成书于战国中期前后,全书带有“时一字的词句共出现5 6 次左右 其主要义项有如下几种:其一,表时令、时候,如l :左传庄公八年“齐侯使连称、 管至父戊葵丘,瓜时而往 此中“瓜时 的意思就是瓜成熟的时候。“瓜时 而往,及瓜而代 ,就是当瓜熟的季节去赴任,当来年瓜再次成熟的时候就任 满而换人。后来就用“瓜代一、“瓜期一来特指任满换人接替;其二,表当时、 适时之意,如左传隐公七年之“书,不时也 等;其三,指时机、机会之意, 如 左传襄公十四年之“君其定卫以待时乎 等;其四,表按时之意,如 左 传? 文公六年之“时以作事 等;其五,相当于代词“是 ,如 :左传宣公十 二年“遵养时晦 等;在此,需强调注意的是左传文公十三年中“死之短 长,时也 ,此句中之“时 已然具有了我们一直在寻找的义项,即时运、命运之 意。可见左传中对“时 与“命 区分已经不那么严格,从:左传之所记,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们可以推断至少在春秋中期,“时 就已具有了表示与人的生存境遇相关的义项, 只是尚属特例,并未广泛使用。 孟子成书于战国中期偏后,书中出现“时打字的辞句共计4 2 次。其义项 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种:其一,指时代、时世,如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故事半 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翻译为:所以事半功倍只有在这个时代才行。 句中之“时 释为时代。其二,指时间、时候之意,如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中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一译为:当尧在位的时候,天下还未安定,句中之“时 释为时候。其三,表适当的、适时的,及时之意,如孟子滕文公章句下“诛其 君,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旬中“时雨”即及时之雨。其四,作副词,表当 时之意,如孟子万章上中“是时孔子当厄”译为:当时孔子处于困难的境地。 其五,用指示作代词“是、此、这之意,如孟子梁惠王上之“时日害丧 译为:这个太阳何时灭亡。其六,表农时,时节、时令之意,如孟子孟子梁 惠王章句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 、“无失其时 、“勿 夺其时等。其七,指天时,如孟子公孙丑章句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如人和 等。在孟子万章下中“孔子,圣之时者也 ,此句中之“时 有识 时务之意,孟子对孔子的评价,不但是至圣,还是一位识时务的圣者,可以随客 观情势之变化而时行时止。“时 在孟子的思想中已经具有了某种层度上的哲 学之意,虽并未广泛应用,但在战国中晚期已崭露头角。 易之经、 传中出现“时字共计5 8 次左右。虽然易对“时 的诠释不仅只体现在这5 8 处出现“时 字的辞句当中,但出现“时 字的这5 8 处辞旬,毫无疑问地是易中之“时”相对集中而明显的体现。 易中之“时 在承继涵括了先前文献中“时 义之外,还突破以往,创造性的发展了“时 的 义项,具有了“时机一、“时势 、“时运一、“机遇 等含义,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显 露出哲学的意蕴。个人认为, 易之前的典籍文献中的“时一只具有义项上的意 义,而欠缺思想层面上的深层内涵。而易中之“时一较之先前文献典籍中之 “时一,除了义项上的丰富外,更主要的是“时刀具有了思想上的积淀。对于“时刀 来说这是一个过渡转折阶段,不论是义项还是思想上,“时一都发生了重大而关键 第二章先秦儒家“时”论之演化 的改变,初步建构了关于“时论”的哲学理论体系。 苟子成书于战国晚期,“时字在书中共计出现1 3 0 余次,其中表示“时 。 势 、“时运 、“时遇”、“时机 等含义的“时”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如苟子仲 尼篇中之“故君子时诎则诎,时伸则伸 ,非相中之“与时迁徙,与世偃仰 、 解蔽篇之“当时则动,物至而应 、成相篇之“尧授能,舜遇时刀、宥坐 篇之“夫遇不遇者,时也 等,共计2 5 次左右。也就是说,“时 在经过了易 的成功过渡转型之后,到了荀子时期,已作为重要概念而直接且广泛运用, 这是一次飞跃性的发展,对于“时 在思想内涵上的巩固与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 动作用。对于 苟子中“时”的义项的分析将在本章第三小节中详细论述,在 此不赘言。 综上所述,从表四季变化的自然时序之更替,到可指称社会历史发展之时代, 时势、时局,再进一步特指与个人命运休戚相关的时运,时遇,时机,以及行为 处事的原则,“时 在先秦儒家典籍之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所表示的义项越来 越丰盈,使用的普遍性越来越广泛,尤其是经过了易的转折与创新之后,“时 不但突破了以往义项上的匮乏而增加了更多具有人文色彩的活力意蕴,还具有了 思想上的积淀,并渐渐的显露出哲学韵味而构建了先秦儒家“时论的哲学理论 体系,对儒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儒士的思想都直接或者间接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二节“时刀之转折 易或称 易经,分经与 传两部分。其具体成书年代与作者至 今仍争论未定,悬而未决。可以确定的是,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 典,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是一部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并总结规 律理论的书。据载,孔子五十而学易,且行卧在侧,韦编三绝。本人认为孔子 所学之易当为i :周易,一者由于周易成书年代距离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 在时间上比较临近,流传比较广易于得到;一者由于孔子的“从周 与“崇周 思想。孔子为易经所作的传当为周易之 :传。故此我们在文中所提 到的易之 :经、传,皆指称周易之经、 :传。 1 7 黑龙江大掌硕士学位论文 上文中已经提到易中之“时 字出现5 8 次左右,相对显明的体现着“时 变”的思想,然易的根本精神就在于它的“生生 、徉通变致久 ,故在易 之中或显明或隐讳的体现着“变易 思想。“时 与“变 是 易最主要的特点。 易中之“时 不但在义项上大大的丰富了以往的义项,而且将“时 与 人的“命、“遇”相联系,“时不单单只是表示某种义项,还具有了某种思想内 涵,这是一种进步,更是一种创造。易是“时 发生过渡的一个重要载体同时 也为“时刀的哲学意蕴的积淀提供了一个平台。所以说,“时”发展到易是一 个转折。本节具体解析易中之“时 。 一、 易之“时力 易由经与传两部分组成,传是对 :经的注疏。“时 字在 易之经中仅一见,为归妹九四爻辞:“归妹愆期,迟归有时。 这里的 “时修侧重指日期,尚且不具哲学意味,然统观“经刀之全部会发现,在卦爻辞 当中与“时相关的思想内容,如对待时机、时势的态度及审时、待时等观念, 深刻又普遍地蕴含于图形符号与卦爻辞的象征意义之中。经分上、下,共6 4 卦,3 8 4 爻,每一卦一爻都蕴藏着生生之变化。如:乾卦,以“龙 由初至上, 潜、见、跃、飞至于亢的一系列运动状态来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 易传在承续了易经中“时 的相关思想的基础之上,结合时代的发 展趋势以及日益完善成熟的“时 之内涵,进行更显明、充分、通俗的阐释与延 展,更利于理解与应用。 易传中“时 字计有5 7 处左右。我们分析l :易中 之“时弦其主要是分析易传中的“时一,对其进行义项上的归纳整理,有助于 我们更好的了解 易传中的“时一观,从而把握易中之“时一所展露的思 想萌芽。 ( 一) “时一之“四时一 易传中表“四时 的辞句,共计9 处。分别是: 文言“与四时合其序一, 豫彖及 观彖“而四时不忒一两处,恒彖“四时变化而能久成”等。 “时一的这一义项与先秦儒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