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专业论文)因果关系研究述评.pdf_第1页
(逻辑学专业论文)因果关系研究述评.pdf_第2页
(逻辑学专业论文)因果关系研究述评.pdf_第3页
(逻辑学专业论文)因果关系研究述评.pdf_第4页
(逻辑学专业论文)因果关系研究述评.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因果关系研究述评 专业:逻辑学 导师:何向东教授 研究方向:形式逻辑与语言逻辑 研究生:曹照洁( 2 0 0 1 0 0 9 ) 中文摘要 因果观念是人类一切自觉活动必不可少的逻辑条件,人类在研究任何社会现 象的普遍联系的过程中,都离不开以因果和因果关系作为基本原则的指导。因果 观念在历史上引发过许多的争议,笔者对因果关系理论研究的产生和发展的经历 作了简单的疏理并对其理论加以检讨和评估之后,从逻辑的角度对因果关系( 决 定论的因果关系) 的定义及其所有形式进行了原初的和大范围的调查,并对其各 种演绎或归纳推理形式进行了研究,这一项研究是对判定性因果联系的逻辑和联 合性因果关系的逻辑研究的一个补充。 本研究是从因果关系最明显的和最强的范例形式出发,依据其定义,从中抽 象出四种区别因果关系的类型或四种普遍的分类:即:完全的因果关系、部分的 因果关系、必要的因果关系和或然的因果关系。当这些种类的命题和他们的否定 命题以各式各样的形式联合在一起,并对其可靠性进行测试时,般发现只有这 四种因果关系或特殊的因果判断,是令人信服的。从而进一步探讨其逻辑形式、推 理形式以及其必然性,以期能帮助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更好地理解究竟什么是原 因j ,什么是结果j ,原因j 与r 结果j 之间到底具有什么样的逻辑关系。 关键词;原因;结果;因果律:因果论:因果原则;因果关系;因果逻辑 r e v i e w so nt h e l o g i c o fc a u s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 m a j o r :l o g i c s p e c i a l i t y :f o r m a ll o g i c l i n g u i s t i cl o g i c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e s s o r h e x i a n g d o n g a u t h o r :c a o z h a o j i e ( 2 0 0 1 0 0 9 ) a b s t r a c t i ti s v e r y e s s e n t i a lt oh a v eac a u s a t i o n c o n c e p t f o rm a n k i n dw h e n t h e y s e l f - e x e c u t e dt h em o v a b l ea c t i v i t i e s m a nc a nn o td e v i a t et h eb a s i cp r i n c i p l ef r o mt h e c a u s a t i o n a lr u l e sw h e nt h e ys t u d i e da n yo ft h es o c i a l p h e n o m e n a t h ec o n c e p to f c a u s a t i o nh a d p r o v o k e dm a n y c o n t r o v e r s i e sd u r i n gi t sh i s t o r y t h ea u t h o rh a dm a d ea n o r i g i n a la n dw i d e - r a n g i n g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ft h e c a u s a t i o nt h e o r yf r o mi t s h i s t o r yo f b e g i n n i n g & d e v e l o p i n g a n dt h e n ,g i v e nt h ed e f i n i t i o no f c a u s a t i o nf o ra l lf o r m s 。a n d a l s og i v e nt h ed e f i n i t i o no f t h ed e d u c t i o n , i n - d e d u c t i o no f e a c hf o r mw i t ha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l o g i c t h i ss t u d y i sac o m p l e m e n t a r yo f t h ed e t e r m i n i s t i c c a u s a l i t y o u r s t u d yj u s ts t a r t i n gw i t ht h ep a r a d i g mo fc a u s a t i o na n dw e c a n d i s t i n g u i s hf o u r g e n e r a o fc a u s a t i o nf r o mi t sm o s to b v i o u sf o r m s w ea b s t r a c t e df o u rg e n e r ac a u s a t i o n s f r o mi t s d e f i n i t i o n s ,n a m e l y :c o m p l e t e ,n e c e s s a r y , p a r t i a la n dc o n t i n g e n tc a u s a t i o n w h e nt h e s eg e n e r aa n dt h e i rn e g a t i o n sa r ec o m b i n e d t o g e t h e ri ne v e r yw h i c hw a y , a n d t e s t e df o rc o n s i s t e n c y , i ti sf o u n dt h a to n l yf o u r s p e c i e s o f c a u s a t i o nr e m a i nc o n c e i v a b l e t h e r e a f t e r , w ed i s c u s s e dt h e i rr u l e s ,i n f e r e n c ea n dv a l i d i t yf o rt h ep u r p o s eo fb e t t e r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 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c a u s ea n de f f e c t ,a n da l s of o rt h e i rl o g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k e yw o r d s :c a u s e ;e f f e c t ;c a u s a t i o nr u l e ;c a u s a l i t y ;c a u s a lr e l a t i o n ;c a u s a ll o g i c 2 文献综述 ( 一) 论文的选题依据 因果关系作为人们认识世界与解释事物发展变化的一种方式,可以追溯到久 远的年代,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智慧的结晶在一定意义上说,就表现为人们对世间 万世万物因果联系的理解与运用。虽然因果关系早已成为学术研究的课题,但迄 今为止,我们对因果问题的研究还处在一个极不成熟的探索阶段,有关此问题的 一些基本理论一直是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至今仍没有得到圆满解决。例如: 因果以及因果关系定义,因果关系的科学分类、因果关系的推理、因果关系的客 观性和必然性等问题至今仍是众说纷纭。且大多数的研究都是从因果的普遍有效 问题或因果是先验的还是后验的角度来着手讨论,不是导致循环论证,就是导致 先验论或怀疑论。 在西方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都对因果关系理论做过探讨。在欧美各国,假 言推理帮助寻求因果关系的价值自2 0 世纪以来,常常受到怀疑。可是除了传统的 假言推理的理论之外,人们又找不到个更好的对因果关系进行定性分类的体系, 于是产生出许多的不满、怀疑与混沌。西方的许多现代自然科学哲学家和理论物 理学家们干脆避免使用因果关系概念。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们如生物学家、病理学 家们无法避免使用因果概念,但他们在寻求因果关系的过程中却发现传统的假言 推理的概念所提供的似乎是误导更多于帮助。美国现代的一些哲学家同样发现因 果概念是他们观察、分析、立论时不可或缺的概念,但却避免给因果关系下定义 或分类,并在提及因果关系时完全避开传统逻辑学中的概念。事实上,因果问题 自其产生以来就遭到许多批判,它的各代表人物也通过多种方式对其作出过种种 修正,但始终未能给出令人满意的因果定义,特别是对“因果关系赖以成立的基 础”的解释更是不能另人满意。然而,时至今日,因果关系原则仍在批判声中顽 强存在并受到人们广泛地接受,这在显示其合理性的同时,也告诉我们因果关系 原则在其发展两千多年之后仍不完善,还有许多缺点和不足。 从现实角度来看,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学术研究中,人们总不可避免地 要遇到“因果”这一问题。因果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佛教 学和法学等许多学科中的重要内容。无论是研究逻辑学、数学,还是研究物理学、 佛教学、法律学、历史学等等,我们都企图把握客观事物或现象阃的联系,这都 与因果关系密切相关,而且科学理论的产生、科学方法的运用、以及世间万世万 物的联系等都离不开因果理论的运用。但据我所知,国内对因果关系的研究比较 薄弱,除了洪谦在其博士论文现代物理学中的因果性闯题从哲学和物理学的 角度出发,对因果关系的普遍有效性和因果关系的本质等因果性问题进行了探讨 外,仅有佛学界、法律界和哲学界的少数研究者从其自身的角度出发,对因果关 系的研究有所涉及并有少量的论文散见于国内的一些刊物,对因果关系的研究至 今还没有专门的论著对它进行十分细致、深入、系统的研究。基于此,我便有些 写作的冲动,且认为研究既往因果关系理论,对促进科学的发展、科学方法的研 究以及笔者学术思想的进步都具有一定的意义。但由于因果关系理论的涉及面非 常广泛、难度也非常大,就我能力所限,还不能对因果理论作全面的讨论,故本 文旨在继承前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以期能对判定性因果联系 的逻辑和联合性因果关系的逻辑研究的一个补充。 ( - - ) 论文的写作思路 据我所知,目前还没有人对因果关系研究的理论作过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对 因果关系进行研究的各代表人物,有的涉及到了因果和因果关系的分类,如亚里 氏多德:有的只提到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或必然性,如培根、洛克、贝克莱等: 有的对因果关系存在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并企图寻求解决此问题的途径,如休谟、 康德以及后来的逻辑实证主义者。然而,他们的研究要么不完善,要么失之偏颇。 因此,在本文的第一部分,我详细介绍了亚里士多德、培根、休谟、康德和现代 逻辑学家阿维森纳等主要代表人物的观点,并对他们的理论作了一番梳理与辨析。 然后就因果关系存在的基础以及其客观性这一颇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分析,经过分 析、比较,作者认为,因果关系的存在是客观的,必然的,我们应用因果关系进 行推理是合乎逻辑规律的。 在了解了因果关系研究主要代表人物的观点后,我在论文的第二部分,从逻 辑的角度出发,对因果、因果关系及其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因果关系进行 分类,然后阐明各种因果关系之间存在的逻辑联系,还进一步探讨了因果命题间 的推论性质,即弄清哪些命题问具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可直接由原因推出结果; 哪些命题间原因与结果间的关系是非必然的以及哪些命题需用三段论才能由原因 4 演绎出结果。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分析了因果关系推理形式与形式逻辑推理的异 同点,为解决历史上对因果本性,因果存在的合理性等争议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 思路。同时,也得出结论:因果关系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必然性的特点。 ( 三) 论文的不足之处 本文从因果关系的定义、因果关系的分类和因果关系的推理等三方面来研究 因果关系理论,应该说是相对完整的,但由于作者能力所限,论述中不免存在这 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说,本文绕开了对因果三段论各式的讨论,避免了因果推理 完全性、一致性的讨论等等,这样就使问题变得过于简单了。 ( 四) 论文的创新之处 本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文中对因果、因果关系的定义以及因果关系的分类所 作的重新界定。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他们对因果、因果关系定 义及其分类的缺陷并对其作出修正,使笔者重新定义和分类的因果关系具有更广 泛的适用性。同时翻译并引入了当代瑞士逻辑学家阿维森纳对因果逻辑研究的成 果,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因果关系的直接推理和三段论推理,但惭愧的是这部分 内容的新观点多是在对以往各种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理解的产物,所 以也不能完全算作是笔者的独特创新之处。 引言 因果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范畴,在著名的亚里士多德“十范畴表”中,“关 系”被列为第四个范畴,后来某些西方哲学家对它也有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事物 的变化中有一种隐性的中介作用,在历来的辩证唯物论哲学文献中,都把这种中介 理论归纳为联系的学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因果关系理论。但是,哲学对因 果关系的研究是很不够的。因为哲学没有系统地阐明因果的来龙去脉,可以说还 处在探索和研究阶段,因此,许多学科都从各自的角度对这一问题给予了异乎寻 常的关注,特别是最近。在与这一问题有密切关联的逻辑学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 阶段的时候,人们对因果关系问题的探讨更为激烈。从亚氏的四因说,到英国的 经验论者以及当代瑞士逻辑学家阿维森纳都对因果关系有着极为高度、极为深 度、极为广度的研究。尤其是阿维森纳,他的贡献最大,他建立了许多专用术语, 并且还创立了- - f - i 专门的因果逻辑学说。但遗憾的是,该论著目前还未正式出版, 但他已将其作为他博士论文将来逻辑中的一个章节作了简单的介绍。所以目 前我们还看不到他对因果问题详尽深入的论述。 从人们对因果关系的探索历程看,无不表明人们对因果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 发展和完善因果理论的不倦追求。但对此问题的研究迄今为止,还没有专门一个 对各门学科都较为适用的定义和分类,也没有专门的论著对其存在的合理性以及 对由此而引发的争议有个较为完善的探讨。因此,本论文拟从这两个方面着手, 对因果关系理论进行研究时,给出其恰当的定义和较为准确的分类,以利于指导 各门具体学科的研究。 从现代归纳理论发展的趋势看,哲学家、逻辑学家们普遍地认为,归纳原则、 因果原则作为一个普遍的原则是不可能得到合理辩护的,因为对归纳原则和因果 原则的任何辩护不是导致循环论证,就是导致先验论和怀疑论。这就使得一些哲 学家从根本上采取了反归纳和反因果的立场。他们认为,科学理论来源于猜测, 科学的任务就是对猜测进行证伪。而另一些哲学家虽然坚持归纳和因果的立场, 但是他们同样放弃了对归纳原则和因果原则的普遍性作辩护,不去为归纳原则和 因果原则的永真性作辩护。还有的哲学家则进一步抛弃了归纳原则和因果原则的 普遍性原则,认为我们所作的只能是去证实某一特殊的归纳和因果,即在某些特 殊的事例中去发现哪些事例能够产生可信赖的结果。这些反因果的态度需要我们 对因果关系存在的合理性加以辩护并澄清他们对因果关系认识的误解。 6 因果关系研究概述 ( 一) 因果问题的产生及其发展 “因果”一词,在语源上发端于佛教,但它并不是佛家所单独具有的术语。 在西方哲学或科学( 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 里面,就常常会提 到或讨论“因果”的各项原则。因为凡是一个 现象 的产生,必有形成此 现象 的原因在先,然后才会产生此 现象 的结果。 因 与 果 二者的关系,极为密切, 相辅相成,纵横交错,使得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无法超脱它的思想领域。人们对因 果关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年代。人类的文明发展与智慧的结晶,在一定 意义上,就表现为人们对世间万世万物因果联系的理解与运用。爱因斯坦曾经提 到:西方科学是建立在以因果关系为基础的形式逻辑之上的,作为科学家最经常 运用的因果概念,就受到科学哲学家的极大关注。 1 、经验论者的必然因果律 在西方哲学史上,自亚里氏多德( 公元前3 8 4 3 2 2 ) 创立“四因”说以来,英 国的经验论者从弗兰西斯培根一直到洛克都把因果规律看作是必然的。培根 ( 1 5 6 1 1 6 2 6 ) 认为:经验和实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他在总结人类认识的历史时 指出:科学技术之所以停滞不前,就在于离开自然,排斥经验:只有以自然和经 验为依据,科学技术才能由粗钝到精美,才能不断繁荣。他用实验的方法,把观 察到的现象从复杂的自然联系中抽取出来,去掉不相干的因素,揭示出了现象之 间的因果规律。在他看来,“有了一定的形式,一定的性质就必然跟着出现”。他 的这种观点被随后的洛克所认同。 约翰洛克( 1 6 3 2 1 7 0 4 ) 出身予英国的一个律师家庭,是著名科学家牛顿的朋 友。洛克在他论人类理性的起源的著作中,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将培根的学说更 加系统化了,但他没有更详尽地论证培根关于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的基本 原则。洛克提出的三条基本原则是: 第一、没有“天赋观念”,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和经验; 第二、人心是一块“自板”,在没有感觉、经验之前,上面没有任何字迹,即 没有任何观念; 第三、凡存在于理智之中的,没有不是事先已存在于感觉之中。 以上三条说明:人类的知识和观念都是以感性经验为基础的,而且归根到底是 7 导源于经验的。他从唯物的经验论出发,否认了上帝的存在。但是他又认为要追 究世界的形成时,必须承认上帝的存在。因为物质是不运动的,要使它运动,只 能靠外力的推动,推到最后,必须承认有一个最初的推动因,也就不可避免地要 承认上帝的存在。不过,洛克认为,上帝创造世界以后,就不再干预大自然的事 了。洛克的这种观点为人类研究自然规律提供了一种可能。 2 、贝克莱对必然因果律的质疑 第一个对因果关系的普遍必然性提出质疑的哲学家是乔治贝克莱 ( 1 6 8 4 1 7 5 3 ) 。他认为上帝为了使人类生活方便起见,使感觉世界具有一定的规 律,这个规律就是自然律。自然律的功用就在于指明感觉世界的因果关系,但是 这种因果关系不是必然的不可移易的。贝克莱的理由是:因果关系的存在完全依 照上帝的意志,而上帝的意志是绝对自由不受任何限制的。假如说因果关系是必 然的,那就意味着上帝的自由不受任何限制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要上帝的意志是 绝对自由的,我们就不能说这种因果关系是必然的,所以因果关系不具有普遍必 然性。贝克莱的质疑,揭示了经验论的内在矛盾,向唯物主义、常识和科学提出 了挑战,这促使人们发展出既能克服经验论的缺陷,又符合科学和常识的新理论。 3 、休谟的因果论 无论是洛克还是贝克莱的观点,都一概被近代英国的哲学家大卫休谟( d a v i d h u m e 1 7 1 卜1 7 7 6 ) 加以否定。他是继亚里士多德以来,第一个对因果关系理论做 详细论证的哲学家。他生于苏格兰的一个破落的贵族地主家庭,其主要著作有:人 性论、人类理智研究、道德原理研究、宗教的自然史等。 休谟在人性论书中用大量的篇幅考察与厘清因果关系。他一方面反复强调 人们关于因果关系的知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是由先验的推论得来的,而是凭借 于经验得来的:另一方面又对因果关系的知识是怎样在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人们 又是凭什么把经验过的事情扩展到未经验过的事情以及究竟是由因推果还是由果 推因等问题产生了怀疑? 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因果关系主要包括三个因素:空 间上的接近、时间上的先后延续与必然性的联系。但休谟认为必然性的联系这一 因素是缺乏根据的。他说:“由此可见,一切从经验而来的推论都是习惯的结果, 而不是运动联想的结果。因此,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只有这个原则才能使我 们的经验对我们有用,使我们期待将来出现一连串的事件,与过去出现的事件相 似。如果没有习惯的影响,我们除了直接呈现于记忆和感觉的东西而外,对于其 它的事实就会一无所知;我们就会根本不知道如何使手段适应目的,或者运用我 们的自然力量来产生效果,一切行动主会立即停止,思辨的主要部分也会停止了。”。 在体谟看来,只有在重复了a 的发生,而b 总是在其后发生,人们才期待,当下 一个a 时,b 又随之发生,事实上,人们从未观察到事件间的必然联系,只是在 重复一致地经历了以上的事例后,就把这个以为是不变的秩序解释为一种因果秩 序,而这种因果关系只是人们拟构起来的习惯、期望与信念,我们总是能够找到 适当的原因来说明所期望的结果。换言之,人们之所以会认为这一次的 是b 的 原因,是因为以前的经验重复着a 发生之后b 接着发生,然后我们又会期待未来a 与b 的关系也是如此,但是人们没有根据在任何已经被观察到的因果序列中,假 定包含一种普遍的必然性,也就是说因果性不能等同于必然性。简而言之, 休谟对原因j 所下的定义可表述为:c 是e 的原因,倘若而且唯有( 1 ) c 在e 之前,和( 2 ) c 和e 同时有规律地发生j 。即是说,休谟所主张的 原因j 就是联合发生j ( c o n s t a n tc o n j u n c t i o n ) 的现象。所谓fc 是e 的原因j ,意思是说:fc 和e 在联合状态下发生j ,所以每当c 出现时,e 也会 很有规律地紧跟着发生( ci sr e g u l a r l yf o l l o w e db ye ) ,由此可说c 是e 的 原因,换言之,在任何情况下,只要c 加入时,e 都会出现,这样才构成因果关 系。如果c 加入而e 只是偶然出现。那就不构成因果关系。因此休谟认为因 果关系j 可用若则总是j ( i f t h e n a l w a y s ) 来表示。而r 原因j 只不过表明f 联合发生j 的规律性会产生什么结果而己。它本身不是f 什么j ? 只是表明某种r 关系j 而已。 对于休谟的r 联合发生j 的说法,也不是十分正确,虽然有很多r 例子j 可 以被用来证明联合发生j 可能性,但是它们并不是因果关系j 的例子,譬如 红绿灯与车辆通行,当红灯亮时,车辆不准通行,绿灯亮时,车辆才可通行。虽 然红灯持续联合发生,但是它并不是因果关系j ,又譬如有很多r 例子j 具有r 因 果关系j 但是它们并不是联合发生j ,例如擦火柴棒点火,并不是每一次都能点 燃,但是在擦火柴棒与点燃之间,确实具有f 因果关系j 。最主要的是休谟认为宇 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可用感觉来解释,即使科学所讲的r 因果关系j 也不是一种客 观的自然秩序,而是一种主观的联合作用j 。虽然他肯定了经验论的前提,可是 。北京大学西方哲学教研室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上册商务印书馆,1 9 8 2 年版。第5 2 8 页。 9 连我们心j 的存在也值得怀疑。在他看来r 因果关系j 也不过是一种主观的见 解,而不具有客观的、必然的、自明的原理。我们在经验的历程上往往会产生两 种印象( i m p r e s s i o n ) ,先后发生,有甲就有乙,每回都如此,所以我们自然而 然地就养成了一种习惯,以为这两种印象是有联合性的,下次若甲再发生时,就 会预料乙不久也必然要出现;并且还断定乙的产生完全是甲所致,但真正讲起来, 这只不过是我们的想象罢了,并不是我们确实所观察到的事实,我们真正观察到 的只是甲在乙之前,并不能观察到甲具有一种什么能力使乙出现:而且甲、乙虽 然以往是先后发现,未必在现在见到有了甲,就一定会再产生乙。因此,所谓因 果联合关系j ,也只能说是或然的,而不能说是必然的。甚至可以说,因果关系并 非是客观存在的定理,而只是主观的联想作用,甲、乙二印象总是先后发生,所 以有甲就联想到有乙。直言之,因果关系j 不是自然明显的原理或者超乎经验以 上的法则,而是从习惯或经验得来的一种观念( i d e a ) 。 依据休谟对以上的说法,认为宇宙间并没有客观的因果关系,可是在实际生活 方面,我们不妨承认有我、有物、有因果,然而并不等于说用理智去探求事理, 所以休谟只好走上怀疑论( s c e p t i c i s m ) 之途,我们的知识不过仅限于盖然率 ( p r o b a b i l i t y ) 的程度而已。休谟虽然抹煞了因果关系的客观实在性而走向了 唯心主义怀疑论的道路,但其因果关系理论的研究对后来的研究,尤其是对逻辑 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是极大的。 4 、康德和穆勒对因果律的辩护 休谟的探讨大大地启发了伊曼努尔康德( 1 7 2 4 1 8 0 4 ) ,康德至少在两个方面 接受了休谟的结论:一是因果关系的基础不存在于事物本身,而是来源于认知主 体;二是因果关系的所谓必然性不能从经验中产生。但是在知识论上,康德为了 企图挽救科学的危机,保障因果关系之客观确定性,于是努力建立起所谓的因果 性范畴,力辩因果关系乃是理解活动之先验而必然的思维形式,它表现为时间的 相继性,从而避免了心理主义的结论。他认为:因果律是一个先在的、必然的综 合陈述。因果律正因其先在性而具有普遍必然性。因为在“每一种变化必有其原 因”这个命题中,“原因这个概念很明显地含有与结果相联系这个必然性,且又含 有规则的严格普遍性这一概念,如果我像休谟那样,企图把它从所发生的 东西和在它前面的东西之重复的联想以及联接一些表象的一种习惯来得出 它,因而就成了一种单纯是主观的必然性,那么原因这个概念就完全丧失掉了”。 一切经验知识都预设了先在有效的概念,而“原因”和“结果”正是这样的概念, 所以因果范畴和因果律乃是经验知识及其扩展得以可能的一个先决条件。具体地 说,因果范畴的作用是把知觉建构成经验判断,因果律的作用则是进而把经验判 断调整成知识体系。 康德是基于先验唯心主义的立场来处理“休谟因果问题”的,他认为:因果 律具有“先在必然性”,它对经验判断的作用就是经验知识扩展的理性基础。对于 这个问题,康德是否足以构成对休谟的反驳呢? 其实是不能的,康德谈的是人们 对普遍性科学知识的认识过程中,因果性范畴将规律强加于经验而形成因果概念 的必然性,并连同“知性”的其他范畴一起,形成具有确实性与普遍性科学知识; 而休谟谈的是人们因为习惯与信念而能够形成因果概念,同时体谟否定了事物因 果关系能够从过去推论到未来的必然性。他们的论述进路迥然不同,而且康德并 未说明人的先验范畴如何保障无数后验关系的必然性,而人类又是如何具有先验 的认识能力的,这也是一个问题。 英国哲学家穆勒( 1 8 0 6 1 8 7 3 ) 对因果律的看法是:因果律如同“自然齐一律” 一样,是归纳法具有普遍必然性的逻辑前提,因果律的普遍有效性由枚举归纳法 加以证明,归纳法是经验知识及其扩展的根本保证。因此,穆勒对“休谟因果问 题”的回答是:因果律具有普遍有效性,它是经验知识得以扩展的方法论基础。 他所提出的求取因果关系的五种归纳方法丰富和完善了归纳理论,有助于提高归 纳结论的可靠性,但仍不能从根本上治好归纳推不出普遍必然知识的致命伤。 5 、逻辑实证主义者对因果问题的探讨 2 0 世纪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们就因果关系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以及因果关系 必然性的逻辑证明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有的认为:因果关系只能是或然的, 不可能是必然性的: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得不到任何逻辑的证明。而逻辑实证主义 者对此问题的观点各异,大致有以下三种看法: 一种观点是承认因果关系的必然性是不能得到合理证明的。持这一种观点的 人赞成休谟的分析,认为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揭露了以归纳法为基础的经验主义 的致命缺陷。认为,既然归纳法是无效的,就应该放弃经验主义立场,转而寻求 某种先验的原则来说明日常经验与经验科学的事实。罗素就持这种观点的典型代 表。罗素说:“如果说b 必然跟随着a ,那么这只是表示,依照某种普遍的准 则一这一准则已被大量的观察所证实,并且没有在任何情况下被证明是假的b 1 1 类事件是紧跟a 类事件出现的。这里我们无需任何强制概念,好像是原因强 迫结果出现似的。强制概念之不适合于结果,就如同它不适合于原因一样。 如果说原因强迫结果出现,那么,这个说法正如同人们反过来说结果强制原因出 现一样,会导致同样的谬误。强制是个拟人论的概念。一个人在想做某件事情 时,却被强追去做相反的事情;但在既不考虑人的愿望,也不考虑动物的愿望的 地方,强制概念是不适用的。科学要研究的只是发生的事实,而不是必须发生的 事实。”固他认为像“太阳明天将要升起”这样的命题,仅仅用“太阳过去总是升 起”的经验枚举确实是不能证明的。除非使用一个全称命题做大前提( 如“凡是过 去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事,今后在同样条件下也会发生”) 。这个全称前提的 证明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归纳法,而归纳法本身有待证明,为了避免循环论证,罗 素把全称前提当成先验的。罗素提出科学研究最低限度需要_ 日勺五个公设,它们是: 准永久性公设、可以彼此分开的因果性公设、时空连续性公设、结构公设以及类 推公设。这些公设不保证事实必然如此,但肯定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如此,它们说 明一种不能达到必然性的期待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合理的可信性。 关于这个问题,石里克是这样说的:“的确,因果概念、自然规律概念也包含 着必然性概念。但这种说法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 它表示的决不是某种强制,而只 是一种规则性。必然性除了意味着普遍有效性以外,再无所指;命题a 必然跟着 b 是与命题在任何情况下,如果状态b 发生,则状态a 也跟着发生在内容 上完全相同,而丝毫也没有言说更多的东西。” 能否作出其他解释昵? 就我们所见,的确再无其他可能,因为这里涉及的不 是规定或定义,而是纯粹的经验事实。陈述“a 强制b 出现”的意义,不可能由任 何证实加以阐明,但在我们能谈到有自然规律的地方,事实上却使用了陈述“在a 和b 之间存在着普遍有效的联系”。因此,以强制概念为基础的自然规律性的表述 在科学中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就我个人认为要得到一个辩护因果问题 的有效方式就是要在因果说明和因果推理之间加以某种合适的区分,这样我们才 有可能确立起因果关系间的各种逻辑性质。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从或然性理论中寻找非完全的解决途径,用不完全的确 实性代替完全的确实性。他们的观点是:用概率统计的分析方法,避免从特称过 。b ,罗素;人和世界。商务印书馆,1 9 8 1 年版,第1 2 6 1 2 7 贞 1 2 渡到全称的麻烦,可以用或然性的假说命题评价理论的真实性。这就是概率逻辑 论。在研究此问题的哲学家中,莱辛巴赫的态度最为积极,他认为可以用概率方 法对因果归纳问题做出正面解决,他试图在因果律和概率之间确立一个平行关系。 他认为因果归纳推理的理论目的就在于在未来事物不确定的状态下,在一种等级 秩序中找到最优者。严格的因果陈述不过是概率为1 的概率陈述的极限情况,科 学陈述的概率在0 和l 之间,在这种意义上归纳原则科学陈述的正当预设。这一 派得出了休谟怀疑主义的结论,但程度低些。他们认为,一切科学命题、科学理 论和定律最终只能是或然的,一切普遍性的概括都不能证实。所以他们认为科学 定律只是假设。科学理论系统建立在“假说一演绎推理”的基础上,即用假说代 替古典经验论者由归纳得来得公理作为演绎前提。 再一派把“归纳问题”视为假问题。这一派建议放弃对归纳推理的合理性要 求,认为归纳推理根本就不是一个真闯题。石里克把“归纳问题”视为怎样为关 于自然规律的普遍性问题提供逻辑辩护的问题。从逻辑实证主义的意义标准出发, 他认为这种涉及到普遍规律的命题不可能得到完全证明,而只能通过还原为经验 而被确证。如果不能从普遍援律中延伸出经验命题,那么它就是假的。 这三派的观点各有差异,表现在他们对“归纳问题”的合理性做了不同的解 释。但是逻辑实证主义也不能解决归纳理论缺乏逻辑必然性的问题。设一个归纳 结论为真的概率为9 0 ,另一个为4 0 ,前者比后者高得多,但只要有一个反例存 在,也仍旧可以把它推翻,在这一点上来说,前者并没有比后者有任何更多的优 越性,因而我们也没有理由认为确证度高的归纳结论可信度更高。此外,当某一 类事物的个体无限时,观察至4 此类个体具有某种性质的次数再多,它与无限多个 体的比率仍为零,所以关于具有无限个体类的归纳结论,其可以为真的概率总是 为零。 ( 二) 因果关系研究的现状 自因果理论研究的开创以来,一部分近现代逻辑学家( 先以罗素,后以勃克 斯、阿维森纳等为代表) 沿着前人对因果关系的研究方向继续前进,并在他们的 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因果理论。如对因果关系可靠性的探讨、对因果律在物理学 中失效的诠释,将隐含因果关系分析为条件关系、从实际推理原型中的因果条件 句、反事实条件旬提炼出更恰当、更有表达力的“因果蕴涵”和“反事实蕴涵”, 将因果模态句提炼为更有力的“因果模态算子”和“因果可能世界”探讨以及实 现因果陈述的形式化、系列化的研究和对因果推理的探讨等等,都将因果关系理 论引向全面、纵深发展方向,同时也大大地丰富和完善了因果关系理论。有关这 些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国内的金岳霖、洪谦、陈波、任晓明、张志林等;国 外的典型代表是科恩( l j c o h e n ) 、海森伯、阿维森纳等。 l 、阿维森纳的因果逻辑简介 瑞士学者阿维森纳是当今国际逻辑学界和哲学舞台上极为活跃和富有影响 的逻辑学家和哲学家。他是当代西方最早系统深入地研究因果问题代表人物之。 “因果理论”既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又是他逻辑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对因果逻辑有独特的见解,他以数理逻辑知识为依托,对因果关系、因果原则、 因果推理、因果模态以及因果逻辑有效性进行了较为精细的探讨,为澄清历史上 对因果问题的困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阿维森纳写了很多在西方影响极大的逻辑学专著,如将来逻辑、佛教逻 辑与哲学逻辑等等,他还设计了专门的逻辑学研究网站,为逻辑学爱好者 提供了学习和探讨哲学、逻辑学问题的广阔天她。 阿维森纳运用现代逻辑的方法,从语形和语义两方面对因果逻辑进行研究。 研究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角度对因果关系、原因和结果的定义进行考 察,并从逻辑的角度重新对因果关系下定义。进而探讨因果关系的分类形式和识 别方法。 第二部分:从因果命题的构成以及其否定命题的组合形式出发,探讨因果命 题间的直接推理形式、间接推理形式和因果模态,尤其是对因果命题间的三段论 推理形式作了非常详尽的论述。 第三部分: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对因果逻辑的推理规则以及推理的有效性, 一致性和完全性进行了讨论,并对自己所建立的因果逻辑体系进行了评估。 国内对阿维森纳逻辑思想的研究比较薄弱,到目前为止,仅有北大的逻辑学 教授同他联系并准备将其著作汉译,但洽谈还在进行中。我们学校十分荣幸。获 得了他本人亲自所赠的杰作将来逻辑,有兴趣对因果逻辑进行更深入研究的爱 好者们可到本校图书馆借阅此书作为原始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研究,愿阿维森纳的 逻辑思想能在中国开花结果,以不负其厚望。 1 4 2 、国内学者对因果问题的研究 休谟的因果哲学对金岳霖先生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2 0 世纪3 0 年代,金岳霖在伦敦念书时,研读了休谟的人性论。他说:“休谟底议论使我 感觉到归纳说不通,因果靠不住,而科学在理论上的根基动摇。这在我现在思想 上也许不成一个重大问题,可是,在当时的确是重大的问题,思想上的困难有时 差不多成为情感上的痛苦。但是,我对于科学的信仰颇坚,所以总觉得休谟底说 法有毛病。以后我慢慢地发现休谟底缺点不在于他底因果论本身,而在于他底整 个哲学。”囝于是,在3 0 4 0 年代,金先生先后写作了论道和知识论两部 著作,其中对休谟的因果论以及其相关的许多问题作了深入探讨。在讨论因果联 系是否靠得住时,金先生用“理有固然,势无必至”经典性地表述了因果关系 的可靠性和现实化的看法。这里的“理”与“势”在金先生看来,“理”表示共相 的关联,“势”表示殊相的生灭。所谓“固然”,是指普遍有效,没有例外,“一定 靠得住”,是“事物之无可逃的”;。但是,他又强调指出“固然不是必然”。“表示 固然的命题不是逻辑命题,它是普遍的真的命题或自然律而已。“一遵守固然 的理的命题,只是事实;遵守必然的理的命题,任何情形都行,凡可以思议的,都遵 守必然的理。” 所谓“必然”,他在知识论中说“只有逻辑关系是必然的”固“逻 辑是研究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必然关系的。” 这里的必然,是指逻辑的必然,它一 方面是指不能假,另一方面是指不能不真。因此,金先生认为因果关系是靠得住 的,其理由是:因果关系是表示共相之间的关联,因而具有普遍性,没有例外发 生。这里,金岳霖先生虽然肯定了因果关系的可靠性,但未提出令人信服的论证。 洪谦教授在其导师石里克的建议和指导下,写了一篇以现代物理学中的因 果性问题为题的博士论文。他从物理学的最新发展出发,从哲学的高度探讨了 因果性问题。他阐述了:“物理学中的因果概念”、“决定论与非决定论”、“因果性 的本质”、“因果性与量子力学”、“统计规则与概率规则”、“因果秩序和时间秩序” 等 问题。他从经验论的因果观出发,批判了康德的先验因果观以及约定论的因果观, 根据海森伯的测不准关系,指出决定论的因果律在量子力学中失效了。但这种因 。金岳霖著;知识论 ,商务印书馆,1 9 8 3 年版,第3 9 5 页 o 金岳霖著:知识论) 商务印书馆,1 9 8 3 年版,第3 9 6 页。 o 金岳霖著:知识论商务印书馆,1 9 8 3 年版,第6 8 0 6 8 1 页。 o 金岳霖著:知识论,商务印书馆,1 9 8 3 年版第6 7 9 页。 o 金岳霖著:逻辑,三联书店,1 9 6 1 年版第3 4 页。 o 洪谦著,论逻辑经验主义,商务印书馆,1 9 9 9 年版,第l - 4 6 页 1 5 果律的失效并不意味着因果律在原则上的不可能性。他进而讨论了统计规律和所 谓的“概率律”、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范畴,并指出:“在自然中决不存在两类规律 性,而只是存在两种分布,即因果分布与或然分布。虽然两种描述自然界中同样 的事实,但只有前者能说明知识。”洪谦的这篇论文在当时是一项开拓性的工 作,他揭示了因果性的本质。他说:“如果人们断言,b 与a 有合乎规律的联系, 则必须验证,在某种条件下和某个时间内b 是否与a 真有因果假设断言的那种关 系。因果性作为规律的存在并不意昧着对业已观察到的或尚未观察到的事件的验 证,而是意味着对一般事件的验证。换言之,我们的问题根本不在于可验证的事 件是过去的还是将来的,而唯独在于从某一公式推论出来的预言在现实中能否实 现。如果实现了预言,我们就说有因果性,如果预言没有实现,我们则说没有规 律。”。洪谦教授对因果性本质的澄清,为因果性存在的客观性作了合理的辩护, 这就为我们判定因果性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拱谦著:论逻辑经验主义商务印书馆1 9 9 9 年版,第2 3 页。 1 6 二、因果关系的逻辑解析 ( 一) 因果、因果关系及其相关概念 因果关系的概念普遍呈现于人们的讨论之中,当我们讲“因为什么,所以什 么”、“什么是什么的原因”、“什么是什么的结果”或者说“什么导致、产生、造 成、引起、决定什么”都是在试图表明一种因果关系,但什么因果关系呢? 任何 人只要想探讨因果关系时,他就必须从什么是原因( c a u s e ) ,什么是结果( e f f e c t ) 开始。也就是说,当我们在考察因果关系的时候,必须得先弄清因果以及因果关 系的含义,我们只有弄清了它们的含义之后,才能够清楚地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 行正确的逻辑分析。 因果关系所考察的是两种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内在的、 本质的,又是必然的、规律性的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范畴说明的则是事 物发展的客观进程的趋势。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居支配地位的、一定要贯彻 下去的趋势,它决定着事物的发展前途和方向。偶然性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居次 要地位,只起加速或延缓的影响作用,而且是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的趋向。将 “必然性”、“偶然性”这对范畴引入对因果关系的考察,乃是特有所指的。其一 是说,无论是必然现象,还是偶然现象,都有因果性在其中制约,都有自己生成 的原因。其二是说,因果关系的本质是必然的,现象则是偶然的。 必然性与偶然性不仅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它们共存于每一事物的发展 过程之中,因而,不能将它们生硬地割裂开来。因果关系本质上是发展的关系, 也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统一,同样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恩格斯曾尖锐地批 评过将必然性与偶然性割裂开来的观点,说持此主观点者乃是“保持沃尔弗形而 上学的思想空虚,认为一件东西不是偶然的,就是必然的,但是不能同时既是偶 然的,又是必然的”。国由于因果关系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在理论上就因果关系的 本质和如何确定因果关系,还有其他不同的说法。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因果关系 必定例证了相似事件的普遍规律,这种规律是以定律的形式而展现出因果律的必 然性的,同时必须断言蕴涵或包含的关系。就科学哲学史来说,这大概是属于逻 辑经验主义者试图以规律的概念来“代替或重新定义”因果关系,认为所谓的因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 9 7 3 年版。第5 4 3 页 1 7 果关系就是说明项与被说明项之间具有一种基于规律的演绎关系。也就是说,当 我们陈述一个因果关系,它必定具有重复性,而且我们必定是在陈述相关的所有 定律,就逻辑的形式是分析的与有效的。( 逻辑里目前还没有“因为所以”的 形式,但我们坚信:随着逻辑科学的发展和完善,因果关系的形式化和量化必将 得到圆满的解决,只不过在时间上是迟早的事。) 有人认为:因果关系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形式之一。在一连串 相互联系的现象中,如果由于某一现象a 存在,一定会引起另一现象b 的存在或 发生,则称前一现象a 是后一现象b 的原因,并把现象b 称作现象a 的结果,一 般地称现象a 、b 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例如,日照的长短变化和候鸟的迁徙是两个 相互联系的现象,每当日照的时间变化到某一个固定的长度时,候鸟就进行迁徙。 因此,日照时间的变化就是候鸟迁徙的原因,而候鸟的迁徙就是日照时间变化的 结果。辩证雎物主义者也认为,世界上出现的任何一个现象都是有产生它的原因 的,而任何一个原因,也总会有它的结果。客观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任 何现象都只能是这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中的现象。在客观世界中,只有我们认识不 到的因果关系,没有不呈现出因果关系的现象或事物,任何看不到因果关系的理 由都不能否定因果关系的存在。有些现象看上去好像没有原因,这只不过是它的 原因还没有被发现而已,而有些现象看上去好像没有产生相应的结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