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清三教堂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清三教堂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清三教堂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清三教堂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清三教堂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_ r 一。”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 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 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北 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指导教师签名:童里重垒辱 工作单位:盏型篁蠹蕉堑:巫丝筮 电话: 通讯地址:远重壅扭丝聋簦丕选豸盈笈丕丝查够壮哆邮编: 叠盟生型 隘一 名 期 签者作文沦位学 日 摘要 三教堂自其产生之初,即有着强烈的佛教倾向。三教堂内,释迦居中,老子居左, 孔子居右,构成了其基本形态。随着三教堂影响的扩大,它开始引起儒家士大夫的关注。 对于其中孔子居末位的现状,一部分士大夫更是表示不满。他们在尊崇儒学使命感的驱 使下,逐步寻求厘正的办法。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在明清时期形成的三次三教堂禁令: 正统三年( 1 4 3 8 年) 、乾隆九年( 1 7 4 4 年) 、道光十六年( 1 8 3 6 年) 。由于禁令在实际的 操作过程中,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三教堂禁令的实施并不彻底。然而这依然 可以视为国家意志对民间信仰形式的一种干预。 三教堂作为民间信仰活动的一个场所,不同的人群对其态度也是千差万别。在士人 阶层中也不乏对三教堂持支持态度者;普通民众的供奉,更多体现的是民间信仰的实用 性以及综合性倾向。 本文以时间顺序,初步展现三教堂的发展过程。唐代相对宽松的政治、学术环境或 许是三教堂初步形成的土壤。宋元时期三教堂的形态渐趋固定,而儒家学者与道士对三 教堂的改造也初现端倪。明中后期活跃的三教合一思想,为三教堂的发展增添了许多活 力,使三教堂的供奉群体更趋多样。清前期对儒学正统地位的确认,以及士人阶层对三 教合一思想的摈弃,使得三教堂的发展变为艰难。缺乏思想界支持的三教堂,变得相对 落寞。但在普通民众间,三教堂仍然有着较大的生存空间。 关键词:三教堂;三教合一;民间信仰;明清时期 a b s t r a c t s i n c e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t h et h r e et e a c h i n g st e m p l e i t sb u d d h i s mt e n d e n c yw a sv e r y c l e a r s a k y a m u n ic e n t e r , l o r dl a oz il e f t a n dt h er i 曲th a n ds i d ep l a c e dc o n f u c i u s , c o n s t i t u t e dt h eb a s i cf o r mo ft h et h r e et e a c h i n g st e m p l e w i t ht h eg r o w i n gi m p a c to ft h e t h r e et e a c h i n g st e m p l e i tb e g a nt oa t t r a c t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c o n f u c i a ns c h o l a r s f o rt h el a s t s t a t u so fc o n f u c i u si nt h et l l r e et e a c h i n g st e m p l e p a r to ft h es c h o l a r sf e l td i s s a t i s f i e d d r i v e nb yt h es e n s eo fr e s p e c t i n gc o n f u c i a n ,s t e pb ys t e p ,t h e ya p p r o a c h e df o rc o n t r o v e r s y t h em o s ti n f l u e n t i a lw a y si nt h e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i n c l u d i n gt h r e eb a n so nt h et h r e e t e a c h i n g st e m p l e :z h e n g t o n gt h e3 r dy e a r ( 1 4 38 ) ,q i a n l o n gt h e9 t hy e a r ( 17 4 4 ) ,d a o g u a n g t h e16 t hy e a rf18 3 6 ) s i n c et h eb a n si nt h ea c t u a lo p e r a t i o nw o u l db es u b j e c tt ov a r i o u s f a c t o r s ,t h e r e f o r et h e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t h et h r e et e a c h i n g st e m p l ew a sn o tc o m p l e t e l y f o r b i d d e n h o w e v e r , t h e s eb a n sw o u l ds t i l lb er e g a r d e da saf o r mo fs t a t e si n t e r v e n t i o nt o f o l kb e l i e f a sap l a c eo ff o l kb e l i e f , d i f f e r e n tg r o u p so fp e o p l eh a dv a s t l yd i f f e r e n ta t t i t u d e st ot h e t h r e et e a c h i n g st e m p l e t h el i t e r a t ic l a s ss t i l lh a dn ol a c ko fs u p p o r ta m o n gt h o s et h r e e t e a c h i n g st e m p l e s o r d i n a r yp e o p l e sw o r s h i ps h o w e dt h a tt h ef o l kb e l i e fh a dm u c hp r a c t i c a l a n ds y n c r e t i c a lt e n d e n c y - t h i sp a p i nc h r o n o l o g i c a lo r d e ls h o w st h ei n i t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t l 玳et e a c h i n g s t e m p l e t a n g sr e l a t i v e l yr e l a x i n gp o l i t i c a la n da c a d e m i ce n v i r o n m e n tm a yb et h es o i lo ft h e t h r e et e a c h i n g st e m p l ef o r m e d i ns o n ga n dy u a nd y n a s t i e s ,t h eb a s i cf o r mo ft h et h r e e t e a c h i n g st e m p l ef i n x e d c o n f u c i a ns c h o l a r sa n dt a o i s t s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t ot h et h r e e t e a c h i n g st e m p l ee m e r g e dp r e l i m i n a r yi nt h i st i m e s t h el a t em i n g sa c t i v es y n c r e t i s ma d d e d m u c he n e r g yt ot h et h r e et e a c h i n g st e m p l e ,s ot h a tt h et h r e et e a c h i n g st e m p l ed e d i c a t e dt o m o r ed i v e r s eg r o u p s e a r l yq i n gd y n a s t y sc o n f i r m a t i o nt ot h es t a t u so fc o n f u c i a no n h o d o x y , a n dt h el i t e r a t i c l a s s sr e j e c t i o nt ot h es y n c r e t i s m m a d e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t h r e e t e a c h i n g st e m p l ei n t od i f f i c u l t l a c k i n go f t h et h i n k e r s s u p p o r t ,t h et h r e et e a c h i n g st e m p l e b e c a m er e l a t i v e l ya l o n e h o w e v e r , a m o n gt h eg e n e r a lp e o p l e ,t h et h r e et e a c h i n g st e m p l e s t i l lh a dal a r g e rl i v i n gs p a c e k e y w o r d s :t h et h r e et e a c h i n g st e m p l e ;t h eu n i t yo ft h et h e et e a c h i n g s ; f o l kb e l i e f ;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目录i i i 前言1 甘盯雷l ( 一) 三教堂的研究现状1 ( 二)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时限界定4 一三教堂的起源7 二明代三教堂的发展脉络1 3 三清代三教堂的大致情形2 4 结论3 0 参考文献3 l 后记3 5 i i i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j l j l 刖再 三教合一思想由来已久。自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儒释道三教间的争竞和影响就未曾 停止过。三教合一是三教在各自发展中所做出的一种策略性调整,是在接受和吸纳彼此 学说中的可互补成分而渐趋形成的。三教堂作为民间信仰活动的一种场所,它的出现是 三教合一思想在基层社会信仰活动层面的一种反映。 三教堂是将孔子、释迦、老子三教始祖合祀的一种专门祭祀场所。“三教堂”之外, 尚有“三教寺”、“三教庵”、“三教庙”、“三圣堂”等多种称名。但从其内部供奉的实际 情况来看,皆可归于一个问题之下,即将三教始祖合祀一处。对孔子、释迦、老子合祀 现象的研究,可以了解民间信仰的特点和三教信仰的影响程度,以及不同时期、不同背 景的人对三教合一思想的不同认知。 ( 一) 三教堂的研究现状 史学界关于三教合一思想的阶段划分、不同时期的思想特点,以及个别人物思想中 三教合一成分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对明清民间信仰层面的探讨,多集 中在对某一教门的专门研究以及信仰特点上。关于民间宗教与民众运动,及其与国家政 权的关系的研究,史学界在近年来也有颇多涉及。此类研究论述对于理解明清时期的三 教合一思想、民间信仰的倾向,尤其是对三教堂背后的深层文化含义探讨,是大有裨益 的。 目前史学界关于三教堂的研究,较多的是穿插在相关论著之中,或作为背景性介绍, 或作为佐证性参照,而对其做专门性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见。下面笔者就有关三教堂的研 究,按照时间之先后,作一简要综述。 近人关于三教堂的研究和记述,当首推柴萼。慈溪柴萼,字小梵,清末民国人。民 国十四年( 1 9 2 5 年) ,柴萼在安徽财政厅任职时,整理辑成梵天庐丛录叫三十七卷。 次年六月,由中华书局印行。梵天庐丛录卷2 9 三教堂一节,从历史上的“三教 一致 之说而至三教堂,指出:“所谓三教堂者,据文庙祀典考:明英宗朝,民间 绘老、佛、孔三像,名三圣祠。永) l l i ) l l 导某上疏言其非,下敕礼部禁革。是三教堂明 代已行,绝无疑义。相传衍圣公奉母命而作,未详何据。俞氏印雪轩随笔记万全 县有三教堂,内供塑像三:释迦居中,孔子居右,老子居左。其义谓三教殊途,皆以行 善为本。自明迄今,相沿成俗。柴萼从其所得文献定言:“是三教堂明代已行,绝无 疑义。 同时柴萼还指出,“不特永川、万全等县有之,即他处亦屡有所闻。随后举道 也柴萼:梵天庐从录( 全十八册) ,上海:中华书局,民国十五年六月印刷,民国十五年六月发行,民国廿五年三 月四版,藏东北师大历史系资料室。 e 柴萼:梵天庐丛录卷二十九,册十五,第2 2 页。 1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光十六年山西三教庙的情形为例,予以说明。m 柴萼这段记载中的两个时i 、日j 是十分值得 注意的:明英宗朝( j 下统三年) 和道光十六年。因为在这两年都有关于三教堂的禁令, 对于三教堂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柴萼的这段记载,较早地由日本学者间野潜龙在其明代文化史研究一书中引 用。间野潜龙的明代文化史研究一书分别从明实录、明代的儒学与阳明学、明 代的佛教与明朝、明代的道教与宦官、儒佛道三教的交涉等五个方面来展开研究。其中 第五章儒佛道三教的交涉关于林兆恩的研究进行得较为细致,而其研究的侧重在于 林兆恩本身。间野潜龙在论及三教交涉问题时,引用了柴萼的记载,用以展示明代的三 教调和与融合。 间野氏在谈到林兆恩身后“教流的展开”时,对三教开迷归讵演义 一书也有所介绍,认为这是“林兆恩的学说小说化。鲫 林国平的林兆恩与三一教 一书,是国内研究林兆恩本人,尤其是三一教的扛 鼎之作。其对林兆恩“九序心法 的阐述更是发前人之未发。该书是林国平在其硕士学 位论文林兆恩和三一教 基础上,经过更加深入细致研究而成的专著。林国平引用 柴萼关于三教堂的记载说明“明代的三教合一论不但流行于士大夫和僧尼之间,而且在 民间传播开来”,是将其作为林兆恩三教合一论产生的一个背景性介绍。他同时引用的 还有明代曹安的谰言长语:“世之人,多以儒道释为图,或塑像于寺观。林国平通 过这几则材料指出:“三教堂也在明中期后的民间出现。 然而从现有文献记载来看, 林国平关于“三教堂出现在明中期后”的说法似乎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赵轶峰1 7 世纪前后中国北方宗教多元现象初论 一文,从考察1 7 世纪前后中国 北方宗教多元化的具体表现入手,探讨这种现象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意义,认为这种 宗教多元性反映了中国文化综合主义的内在取向。其在论及“士大夫关于宗教与信仰问 题的争论 时,认为“1 7 世纪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待民间宗教基本上采取了实用主义 的对策”。同时,在实践层面,赵轶峰也注意到了当时民间祭祀活动中出现的大量把孔 子、释迦牟尼、老子“合祭 的现象。这种祭祀场所在当地多称为“三教堂。从方志 资料入手,赵轶峰找到了一些在山东、河北地区的三教堂,并敏锐地注意到了河北省南 和县“斯受堂”的特殊情形:“乾隆九年( 1 7 4 4 ) ,知县周章焕奉文厘正三教之名,撤 佛老于他所,改义学。 由此赵轶峰指出:“这个事件表明,在1 7 世纪,孔教和其它信仰 体系的混合很普遍,但是这种做法在1 8 世纪受到了清朝政府的限制。 赵轶峰关于三教 堂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三教堂提供了一种借鉴和方法,即从地方志入手找寻三教堂的 文献记载,以便进一步比较分析。其对南和县斯受堂的着重论述,使人注意到了“乾隆 柴萼:梵天庐从录卷二十九,册十五,第2 2 页。 4 ( u ) 嗣野潜能:明代文化史研究( 柬洋史研究兹刊之三十一) ,京都:同朋舍株式舍社,昭和五十四年( 1 9 7 9 年) 二月二十闩初版发行。 母( 日) 同野潜菔:明代文化史研究,第4 1 6 页。 蛳( 同) 同野潜能:明代文化史研究,第4 8 9 页。 。林围平:林兆恩与三一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9 2 年2 月版。 。福建师范人学研究生毕业论文,1 9 8 5 年4 月。 卡本因甲:林兆恩j 三一教,第5 6 页。 “林国平:林兆恩与三一教,第5 6 页。 “赵轶峰:1 7 世纪前后中国北方宗教多元现象初论,东北师人学报2 0 0 2 年第1 期。 2 东:l o i s 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九年”这个特殊时期。经查考清高宗纯争帝实录“乾隆九年六月甲寅”条,有河南 学政、右通政林枝春关于请敕禁三教堂的奏疏。 “乾隆九年 与柴萼所引文献中提到 的“明英宗朝”和“道光十六年”,这三个时期构成了对三教掌禁改的关键期。 刘晓东“三教合一思潮与“三一教9 9 :晚明士人学术社团宗教化转向的社会考察 一文,通过对林兆恩的三教合一思想的形成和传授,以及后来由学术社团向民间宗教 的转变考察,认为:“这种转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对三教合一学术思想的保存与 传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同时也成为学术思想深入发展的一个内在阻碍。 在其 论文中亦注意到了柴萼所记三教堂与林兆恩弟子建立的三教祠的情况。 陈宝良明代儒佛道的合流及其世俗化锄一文,从社会史的角度考察明儒三教合 一之论,以及来i h 佛、道方面的回应,阐明三教合一观念对晚明思想、文化的深远影响, 以及在明代士人和民间生活层面所留下的种种印记。在其论文中亦关注到了三教堂( 或 阁) 的出现,作者将其作为明代三教间界限混淆不清的一个例证。陈宝良关于三教堂出 现时间的判断“至迟在元代已见其例 蛳,当是中肯的。在其论文中所引的一则关于“禁 祀孔子于释老宫的材料( 引自徐学聚:国朝典汇卷1 2 1 文庙) ,也当引起重视。 此段材料的时间为“永乐三年”,似乎在明初,朝廷已有关于禁止三教合祭的诏令。 梁景之的专著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 第五章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中亦 有关于三教堂的记述。三宝门教又称三宝教或三宝门,活动于顺治年间平凉府一带,是 一个僧道杂糅、具有明显混同色彩的民间教派。其“总会头”,即“掌法”彭三阳为草 峰原三教堂久住道士。 梁景之将明清以来常见于各地乡村的“三教堂”、“三教寺”、“三 教庵”等,归结为多神信仰的产物。 倪亦斌看图说瓷 一书中有一章名为三教原来一家万变不离其宗,其从三 教合一思想出发,对历史上关于三教题材的画作、图像做了一个较为详细的分辨和梳理。 主要有三酸图、三老对弈图、三教圣像、虎溪三笑图、一团和气图、三教 图等。作者在论述中区分了图像中的三位教主的写真( 三教圣像图) 与三教抽象代 表( 一团和气图) 之不同。因为三教堂内三教像有画像、刻像、塑像等多种形式,所 以对三教体裁画作进行研究和了解,能够为三教堂的研究提供诸多有益思考。 段建宏关于三教堂的研究进行得较为深入,其博士学位论文为戏台与社会:明清 山西戏台研究 ,论文第五章第三部分为三教堂戏台的个案分析。在这一部分,他着 重探讨了“三教合一思想 、“两种信仰体系的冲突与协调:三教信仰与国家正祀”、“三 教堂与三教信仰”等方面的问题。其考察的重点在晋东南地区,作者通过对方志资料的 国此条材料是由段建宏在其论文国家与民间社会中的三教信仰:对山两三教掌的考察中初次引用,详后。 国刘晓东:鬈“三教合一”思潮与“三一教”:晚明士人学术社团宗教化转向的社会考察,东北师人学报2 0 0 2 年第 l 期。 酋陈宝良:明代儒佛道的合流及其世俗化,浙江学刊2 0 0 2 年第2 期。 乱陈宝良:明代儒佛道的合流及其世俗化,浙江学刊2 0 0 2 年第2 期,第1 5 6 页。 6 梁景之:清代民问宗教与乡土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4 年5 月版。 畦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第2 9 0 页。 o 梁景之:清代民问宗教与乡土社会,第2 9 5 页。 琅倪亦斌:看图说瓷,北京:中华书局,2 0 0 8 年1 月版。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 0 0 8 年4 月。 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提取,大体展现出了该地区不同时代所建立的三教堂,并能与实地调查相结合来研究三 教堂戏台的情况。这种将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是很值得借鉴的。关 于三教掌戏台的看法,段建宏引用冯俊杰在山西神庙剧场考中的说法:“天下的孔 庙、文庙始终不准营造戏台,道教宫观之于戏台可有可无,佛寺则大半以上排斥戏台建 筑。然而三位教主一旦坐在一起联合办公,反倒非建戏台、开设剧场不可。其实这 是民众的意愿与安排。三教堂的产权、活动主权均为里社所掌握,而不在僧人手里,故 其戏台之建从一开始就是件比较容易的事情。 这段话也为我们研究三教堂指明了一些 思考的方向,即关于三教堂的产权和活动主权的问题。同时,在其论文中亦注意到了三 教思想向家庭的渗入、士人对三教堂的反对以及对三教堂的改造等问题。 段建宏在不久发表的一篇题为国家与民间社会中的三教信仰:对山西三教堂的考 察的论文中,于开篇处添入了一则新材料,作为国家与民间社会在三教信仰问题上 冲突的辅证,即乾隆九年六月河南学政、右通政林枝春关于请敕禁止三教堂的上疏。这 篇论文基本上沿袭了其在博士论文中的看法。 国外关于三教合祀的研究,除前提到的间野潜龙外,较有影响的是加拿大明清史学 家卜正民。其在研究了明代寺院与地方士绅社会关系后指出,当这三个“教主”被捏和 在一起的时候,其中的任何一个都失去了纯粹的原本属性。这种信仰倾向是实用主义的: “对他们来说,信仰的关键不在于对还是错,孔教还是非孔教,而在于有效还是无效。 合祭的用意是增强效力,提高人对付宇宙的胜算。” 由上综述可以看出,三教堂的研究在国内和国外都已经引起了一部分人的注意,但 大家的研究尚不全面,有些问题的认识还存在分歧,不少问题还有待深入。这就为笔者 的进一步研究留有较大的余地。 ( 二)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时限界定 三教堂的记载主要散见于各地方志中,本文的研究则以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的中 国方志丛书为文献基础,配以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及续编,分地区翻阅查 找。地方志中的资料相对比较丰富,有关于三教堂建立时间的记载,有关于三教堂改毁 的论述。而其中艺文志也不乏时人对三教堂建造过程,以及三教堂内三教始祖排列 次序的描述。从其文章的记述中还可以透露出时人对三教堂的态度与看法。分地区地查 找,最终可以对三教堂的分布情况有一个大致了解,从而展现出三教堂这种信仰形态的 影响深度与广度。 文集笔记类文献的使用,一方面是因为其中有关于某一三教堂的具体记述或对三教 堂的整体性评价,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文集笔记的其他文章中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以便 。冯俊杰:山两神庙剧场考+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年版。 宦段建宏:国家j 民间社会中的三教信仰:对山西三教堂的考察,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 0 0 8 年5 月。 e t i m o t h yb r o o k 。 r e t h i n k i n gs y n c r e t i s m :t h eu n i t yo f t h et h r e et e a c h i n g sa n dt h e i rj o i n tw o r s h i p i nl a t e i m p e r i a l c h i n a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e s e r e l i g i o n s ,1 9 9 3 :2 1 ,p p 1 3 4 4 转引臼赵轶峰:明代国家宗教管理制度j 政策研究,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8 年2 月第l 版,第7 8 页。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区分有着不同学术背景的人对三教堂所持不同态度的原因。这类文献主要以影印文渊 阁四库全书中的相关著述为基础,并参以其他单行文集。此类文献资料的搜集不限于 明清两代,而是有意识地向前代追溯。因为宋元时期的文献中也有较多关于三教堂的记 载,而这部分资料对于了解明清以前的三教堂形态,或是三教堂的发展过程是有较大帮 助的。 史书类文献的选取,特别是实录的使用,主要是为了弄清三教堂禁令的产生过 程。而禁令直指的省份,也正是三教堂分布较为广泛的地区。然后与方志资料相结合, 从中可以看出三教常禁令的实施效果。 明清小说的使用主要是为了弥补文献记载中普通民众活动的缺失,为三教堂的研究 提供更为鲜活的例证。如三教开迷归正演义w 中,关于设立三教塑像时,一般百姓 的言论,就颇具代表性。另外,三教堂在明清小说中的存在,也从侧面反映了三教堂在 明清时期影响的深广。 本文的研究主要是从文献资料入手,来展现明清时期三教堂的基本形态,以及发展 历程。同时探究不同人群对三教堂的态度,以及三教堂所反映出的信仰倾向问题。而对 于现存的三教堂的踏访和利用,即田野调查,则进行得远远不够。但笔者也试图通过多 种途径,特别是网络,对一些较有代表性的三教堂遗存和碑刻进行了解。如河南林州慈 源寺三教堂、山东莒县定林寺三教堂,以及河南濮阳柳屯镇高村三教堂碑。这些资料的 补充和运用,对于明清三教堂的研究和感知,对于一些观点的形成都是不可或缺的。 本文以时间为主轴,以三教堂的情况为线索,通过纵向对比和横向联系的方法进行 论述。对材料的引用,笔者多录以全文,因为只鳞片甲的引用和断章取义的选取,很容 易造成歧义。另外材料的全面,可能对他人的研究也会形成一些帮助。 本文以“明清”命名,但因采用的文献系统之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的记载截 止到清乾隆以前,所以笔者关于乾隆以后的三教堂,研究得相对薄弱,特别是时人的态 度更是偏重于有明一代及清初。虽然在乾隆九年( 1 7 4 4 年) 有关于三教堂的禁令,但之 后的道光十六年( 1 8 3 6 年) 仍然有类似禁令的出台。这就不能不使人对朝廷三教堂禁令 的实施效果与应用范围产生怀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乾隆以后的三教堂依然有所发展, 虽然在个别省份受到了破坏。 笔者之所以未将“明清”做一严格区分( 虽然在行文中分作两个部分) ,是因为觉 得明清两个时期的三教堂并无绝大差异,时人对三教堂的态度也并没有多少不同:反对 改毁者有之,支持兴建者有之,殷勤供奉者亦有之。当然,这一观念的形成更多是基于 明与清初( 乾隆以前) 的资料对比。乾隆以后,虽说三教堂依然存有较多,但缺乏思想 界支持的三教堂,其发展也显得落寞了许多。 本文所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在明清时期新建的三教堂,也包括兴建于前代而留传 至明清的三教堂。概括言之,即明清时期存在的三教堂,皆在考察的范围之内。 三教堂不是在明清时期才出现的,士人对三教堂的改毁也不只是存在于明清时期。 函( 明) 潘镜若:三教开迷归正演义,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上海吉籍出版社。 5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但在明清时期,对三教堂的改毁由个人行为上升为国家意志,即政府开始以敕令的形式 对三教堂予以禁止。这种国家意志的介入,是区别于其他时期的重要特点。另外,明代 中后期盛行的三教合一论,与三教堂、三一教互为表里,交相辉映,使得对该时期三教 堂的研究也成为一件颇为有意义的事情。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教堂的起源 关于三教堂的起源,很难给出一个定论,但通常大家都会将三教堂的起源与三教合 一论联系起来。如柴萼在述及三教堂时即言:“三教堂不知始于何代。唐太宗幸国子学, 新临设奠,引道士、沙门、博士相与驳难。曾下诏日:朕欲敦本息末,崇尚儒宗,开 后生之耳目,行先王之典训。三教虽异,善归一揆。意者三教一致之说,防于斯时。 大历六年三教道场文,叙三教:先佛,次道,次宣圣。”柴萼从三教一致说进入, 逐渐导出三教堂,实际上也就是在承认三教堂是三教合一思想影响下的产物。而其中提 到的三教道场文在嘉庆四川通志中有较为详细的介绍。 ( 嘉庆) 四川通志卷六十舆地志金石三资州直隶州,三教道场文: 唐去泰述,任惟谦书。金石萃编按:“此碑题资州刺史叱干公三教道场文。” 唐书地理志:“资州资阳郡,属剑南道。”文内不著叱干公之名。两唐书 传,亦无姓叱干者。通志氏族略代北复姓有“叱干氏 ,云:“代人,后魏 献帝定姓为叱干氏,居武川。”魏书官氏志:“叱干氏后改为薛氏。”今此碑仍 作“叱干公”者,殆唐时犹有此姓,而未尽改欤? 碑题下注云:“其旁即周文王神口基,故后周文王口文有云另4 为世界。更有 神形,手持宝刀,常亲护法。枝叶本根,则后周之苗裔也。位尊茅土,再忝文王之 名;班列将军,特口龙骧之号。静所谓后周文王者,似指后周宇文泰。初谥文公, 阂帝受禅,追尊为文王,庙日太祖。武成元年,追尊为文皇帝。以文义求之,当是 资州建三教道场,其旁有周文王之旧祠。建后周文王之庙,即以后周文王为护法。 塑像为持宝刀者,犹今佛刹之有伽蓝神也。文内叙三教,先佛、次道、次宣圣。盖 三教之目,肇于此矣。沙门智顺谓之门师未晓其义。三教似皆有造像,而独有都料 丈六弥勒佛。匠姓名著于末,行亦未详也。 从志书编纂者的话中,我们可以大致推想此三教道场文对后世三教堂当有一定 影响。首先,“文内叙三教,先佛、次道、次宣圣”,这样的排列次序与三教堂中“释迦 居中、老子居左、孔子居右”的位次一致。其次,“三教似皆有造像,与三教堂中三教 始祖多为塑像的形态也很相似。“大历 为唐代宗年号,大历六年为7 7 1 年。 而据文献记载,最早的“三教堂名称出现在唐贞元二年( 7 8 6 年) 。山西太原府阳 曲县“崛圉寺” :在城西三十里,崛圉山下,呼延村。唐贞元二年建,额日“三教堂”。 嘉靖间重修,万历二十七年立石。方志记载中对寺内布局并无任何介绍,因此尚未敢 断言寺内即有三教始祖合祀的现象。清初朱彝尊亦曾到访崛圉寺,但彼时寺已破败,“惟 。柴萼:梵天庐从录卷二十九,册十五,第2 1 - 2 2 页。 。( 清) 常明、杨芳灿等纂修:( 嘉庆) 四川通志,成都:巴蜀书社,1 9 8 4 年1 2 月第l 版,第2 1 6 6 页。 。按:“崛剜寺”的“嘲”本有“山”旁,冈7 库中无此字,以故缺之。 瓦( 清) 觉罗石麟等监修,储火文等编纂:山两通志,影印文渊阁l ,i j 库全书第5 4 8 册,第1 9 8 页。 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二病头陀补衲檐雷下”。朱彝尊只是对寺名颇有微词,认为是“俗书滋谬”,而未曾言 及寺内情形。山 宋代文献记载中的三教堂逐渐多了起来。如蔡州开元寺内的三教圆通堂鲁就颇受时 人关注,北宋初年的祖无择与梅尧臣均有题三教圆通堂诗行世。祖无择诗云:“师 本佛之徒,潜心老与儒。一堂何所像,三教此焉俱。香火长相续,丹青久不渝。高贤旌 好事,二记耸龟趺。”从诗中叙述,我们不难想象出三教圆通掌内的情形:像设三教。 此堂为佛教之徒兴建,由佛而至老、儒。因此,三教圆通堂内三教像的排列次序,很有 可能即为佛中,老左,儒右。 而梅尧臣的诗似乎更有深意:“处中最灵智,人与天地参。其间有佛老,曷又推为 三? 共以圆通出,诚明白包含。排楹压文础,焕采涂朱蓝。而将置吾儒,复欲笼彼聃。 二徒不自晓,恬若均笑谈。越鸟不巢北,代马不嘶南。固亦辨殊土,麟篱唯时堪。”梅 尧臣对于佛教“而将置吾儒,复欲笼彼聃”的做法,对于时人“恬若均笑谈”的态度很 是不取。 明确提及将三教始祖同堂供奉,且有建造时间的记载,当推存于山西太原明仙寺中 的三圣章碑。该碑铭是由时任河东路安抚使的吕惠卿所撰,元丰八年( 1 0 8 5 年) 建碑。 太原县志卷之五集文,三圣堂铭: 天下有物焉,非阴非阳,非柔非刚。无色而能青黄,无声而能宫商。蕴蓄乎本 末,而包含乎八荒;昭晰乎见闻,而寂寥乎混芒。自古及今,不敝不新。神而明之, 存乎其人。可以心契,不可以迹论。孔丘氏得之以建皇极,而叙彝伦,藏其至言, 以群乎方域之间;李耳氏得之以体谷神,而全其真,若愚若昏,而游乎造化之先; 瞿昙氏得之以周法界,而入微尘,不有不无,而开乎度生之津。如四时之循环,一 秋一春,而其气不离乎一元;如陶氏之转均,或阙或圜,而其质举资乎埴埏。 一曲之士,不知其源,或以其绝圣而攘仁,或以其不取不舍,湛然无物,而万 有常存。各是其所是,而誉訾生乎其间。则彼恶知所谓殊途同归之旨? 而言之,未 尝有言并之。西南山日明仙,窗窗深邃,群真隐焉。有上人者若方,象三圣,会之 一堂,来求我言,以纪其工。我闯:大道非异非同。异吾所知,同安所宗。为作此 铭,以迪弗通。 元丰八年八月十三日建。锄 铭中所述“孔丘氏”、“李耳氏”、“瞿昙氏即三教始祖。对于那些不知其源的一曲之士, 吕惠卿认为三教相互攻伐的原因在于“各是其所是”,不知“殊途同归之旨”。而对若方 “象三圣,会之一堂”的做法,其实是持肯定态度的。但从其叙述次序来看( 先孔丘, o ( 清) 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六十八崛阐寺题名,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原刊本,四部丛刊初编集部,第5 1 9 页。 岛按:开元寺内的三教圆通堂具体建造时间尚难确定,但从梅尧臣( 1 0 0 2 1 0 6 0 年) 的生卒年来判断,此堂的建造定 然早于1 0 6 0 年。 q ( 宋) 祖无择:龙学文集卷三题三教网通常,影印文渊阁p q 库伞书第1 0 9 8 册,第8 0 2 页。 曰( 宋) 梅尧臣:宛陵集卷三十八题二三教网通常,影印义渊阁p q 库全书第1 0 9 9 册,第2 8 8 页。 o 按:梅诗中的“二徒”是否即祖诗中“_ l i d ”的作者? 似当一致。 够太原县志,- - ) h 六三年_ 二月,上海古籍书店据宁波天一阁藏明嘉靖刻本景印,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8 册。 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次李耳,次瞿昙) ,不知是三圣堂内三教始祖位次使然? 抑或受限于自身士大夫的身份, 而先从“吾儒”说起? 甚或彼时语境中的“三教”次序即为“儒道释”? 从三圣堂铭本身来看,吕惠卿其实是很不赞成所谓的“攻其异端的,所以在 其述及三氏宗旨时,也是持着一种较为公允的态度、平和地来述说。在三教存有分歧的 地方,吕惠卿认为可采取包容并存的方法,“异吾所知,同安所宗”,而不必事事以吾儒 为标的。因此,吕惠卿三圣堂铭中所述的三圣次序,更多的应是从学术的角度、从 三教在中国影响之先后来叙述的,未必即是三圣堂内三教始祖位次的真实写照。 据太原县志,三圣堂在明仙寺内。吕惠9 即的三圣堂铭建碑于北宋元丰八年 ( 1 0 8 5 年) ,而位于太原县西南十里、龙山之半的明仙寺,则是由僧净慧建于金天会二 年( 11 2 4 年) 。由此可知,明仙寺当是在三圣堂的基础上,经僧净慧扩建而成。由三圣 堂而成明仙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三圣堂本身的佛教倾向,即瞿昙居中的排列次序。而 三圣堂的建造者“上人若方”,多半也是僧人。 此处虽名日“三圣堂”,但因其是将三教始祖同堂供奉,所以与之后的三教堂当属同 一性质。后世以“三圣”为名的祠庙,亦属不少,不过其供奉的内容却五花j k f - 。因 此在看到“三圣时,应审慎选择,注意循名责实,而不能一概滥收。 南宋周必大作于绍熙元年( 1 1 9 0 年) 的木观音说中亦曾提及三教堂:“( 安成刘 君澄) 家有三教堂,奉事甚谨,必能儒释兼通。 此处三教堂供奉于私人家中,想必当 与普通人家的佛堂相似。可见三教堂不仅存在于佛寺之中,普通百姓于家中亦有供奉。 然而此处可否做一猜想,即三教堂,或日将三教始祖同堂供奉的形式,最初是由佛徒发 端建造,因此三教堂中的三教始祖排列次序当是释迦居中。蛳而后才有百姓仿效建造于 家中或乡间。同一时期,处于金统治之下的中国北方地区,也不乏建造三教堂或三教寺 的情形。如位于山东省东平县县治北二十五里的三教寺,即建造于金大定三年( 1 1 6 3 年) 。 而“三教寺”的名称则更是直接突出了其自身的佛教属性。 宋代三教堂的名称还不固定,普通百姓多从内部供奉的形式出发,简单称之为“三 圣堂”、“三教圣人之祠”等,而一些对“三教 称谓持不同看法的士大夫,对祠堂也有 更名的行为。如家铉翁尊教堂记载: 余昔在里中,乡人有立祠,象设吾圣人与老子、瞿昙,而参事之者。榜之日“三 教圣人之祠”。余语之日:“教可三乎? 教可三,道亦可三乎? 盍扁之日尊教, 回太原县志卷之一寺观明仙寺,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8 册。 牵如江苏句容县“三圣庙”,在县治东南一里许。吴节重修三圣庙记称“神系不闻史传,无可考。或者i f f i t 1 t l 自 三姓:长姓徐,次姓项,又次姓翟。”( 句容县志卷之十文章类祠庙碑刻,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1 l 册。) 福建崇安县五夫乡“三吊庙”,祀三圣公千。“三圣公王”为唐李材兄弟。( 崇安县新志第五卷礼俗典礼, 中国方志丛书本,第1 6 0 页。) 浙江鄞县姚家浦乡姚家浦北“三圣庙”:分祀晋鲍盔,并祀汉梅福、唐黄晟。( 鄞 县通志第一舆地志卵编庙社,中国方忠丛书本,第1 5 4 6 页。) 此几处。三圣”皆指或 ! i 障生民,或忠 节0 i 屈,或造福一方的人,他们由人而圣而神。但与三教堂中将孔子、老子、释迦牟尼婀堂供奉的情形绝小相同。 o ( 宋) 蒯必大:文忠集卷四十术观音说,影印文渊阁阳库全书第1 1 4 7 册,第4 3 2 页。 o 与周必人作术观旨说稍后的1 2 0 9 年,处于金统治下的河南嵩山少林寺内新建一三教圣像碑。该碑中的三 教圣像即为释迦居中,老了居左,孔子居右。1 2 0 9 年为金大安元年。图见少林寺石刻艺术第2 8 图,转引自倪亦 斌:看图说瓷,北京:中华书局,2 0 0 8 年1 月版,第1 3 1 页。 西( 民国) 张志熙等修,刘靖字纂:东平县志卷十五古迹志寺观。据民国二十五年铅本影印,中国方志从 书本,台北:成文出版社,第9 4 8 页。 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庶几合异为同,则其三者可会而归于一也。”众皆日然。 晚岁至瀛,闻任丘范君字某所居,当南北大道。儒先生与黄冠、缁侣过其门者, 莫不延入,礼遇尽敬。余闻而异之。已而求见,俱道所以然之故。日:“吾于三圣 人之道,敬之如一。故于三圣人之经与三圣人之徒,礼遇致敬亦惟一。吾尝治堂, 奉九经居中,左佛书,右老子道德经,诸子百氏列之两傍。客有知道者,延入 于斯,就而访之以道,冀有得焉。”余闻君言,重用嘉叹。嗟夫! 如君者,志于求 道,是以庸敬在道。视世俗之人,尊崇异教,以徼求福利者,不可同日语矣! 乃书 “尊教”二字以扁其堂,复为之记。叫 家铉翁对里中设立祠堂,“象设吾圣人与老子、瞿昙,而参事之”的做法并无异议,只 是对“三教圣人之祠”的名称有不同的看法,认为“道在天地间,一而已矣;教在天地 间,亦一而已矣。 固因此认为“三教”的称谓多有不妥,莫若改为“尊教”更为贴切, 尚希求“合异为同,则其三者可会而归于一也”。对于任丘范君将三教经典会于一堂的 行为, 家铉翁更是大加赞赏,认为他是“志于求道 ,非世俗之人可比。四库提要 称家铉翁“隶籍眉山,与苏轼为里人。”因此尊教堂记中的“里中设“三教圣人 之祠”,当在四川眉山。 但若将家铉翁的叙述与吕惠卿相比较,则能感受到家铉翁有着更为强烈的儒家倾向。 家铉翁受陆象山思想的影响, 认为道释“虽并驱相先,各尚其所尚,然其即心以明道, 因道以立教,谓人性无有不善,人皆可以学至于圣贤,与吾圣人所以立教有相似者。” 在其叙述中,多言“吾圣人”,谈及三家也是先儒,任丘范君所治之堂亦是“奉九经居 中。家铉翁一方面在说着“黄老之言”、“西竺之教与“吾圣人所以立教有相似者”, 一方面以“道一教一会归三教,一方面却时时将“吾儒、“吾圣人置诸首位,这也 部分反映出其思想的倾向:虽对老、佛并不排斥,但首尊儒教。正是因为家铉翁思想中 较为强烈的儒家倾向,因此,对于他所述的乡人立祠“象设吾圣人与老子、瞿昙,而参 事之 的情形,我们也很难断定即是将“吾圣人 孔子置中位。 元代的三教堂,无论是在方志还是文集中,都有较为丰富的记载。山西省有较多的 三教堂或三教寺就是建于元代。如清源县高白镇三教堂,元至元六年建。岢岚州北草 ” ( 宋) 家铉翁:则举集卷二尊教堂记,影印文渊阁阴库伞书第1 1 8 9 册,第2 9 8 2 9 9 页。 讧( 宋) 家铉翁:则堂集卷二尊教章记,影印义渊阁四库拿书第1 1 8 9 册,第2 9 8 页。 o 宋代将三教之书会于一所的现象并小鲜见。如泉州道i :黄去华十紫帽山金粟观建“三教混”,“藏储道、释及儒家 诸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