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帛书《易传》理性精神刍论.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帛书《易传》理性精神刍论.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帛书《易传》理性精神刍论.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帛书《易传》理性精神刍论.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帛书《易传》理性精神刍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帛书《易传》理性精神刍论.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帛书易传六篇,分别为二三子、系辞、衷、要、缪和、昭力, 六篇在内容结构上呈现出一致性,且六篇所富含的理性精神元素体现了它所产生 的时代的精神面貌。 首先我们在有鉴于学术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相关证据推断其大致成书于 战国中叶到秦汉之际,且六篇内容各有侧重,然就其整体思想而言,可以将其分 为三部分:天道观、德义论和政治哲学。我们通过对其思想性质的发掘可以看到, 其内在的思想框架是围绕理性展开的,这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我们对它的时代定位,可以发现其内含的丰富理性精神即是对那个时代精神 的特殊反映,是时代精神的结晶,有鉴于此,我们就有必要对其精神进行详细的 结构剖析,以便我们能够更好的把握其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 其次,本文认为其理性精神是由自然理性和人文理性两部分构成,天道观属于 自然理性的范畴,而德义论和政治哲学则属于人文理性的范畴,而二者都不同程 度的在帛书易传中有所反映,我们在第二、第三部分对其进行了讨论。 最后,通过我们第四部分的分析发现:理性的这两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共同维护 着理性精神的内在整体构造,且通过分析我们得出了这样的一个内在构造:人文 统摄自然,自然支撑人文。这一内在结构的梳理使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了帛书 易传所内含的丰富的独特“天人”思想,以及其融汇儒道的思想痕迹,以及 通过这个理性的整体架构创造性的对周易进行了整体转化的学术品格。 关键词:帛书易传:理性精神;自然理性;人文理性:三才之道 a b s t r a c t m h a i ls i l km a n u s c r i p to fy iz h u a ni n c l u d e ss i xc h a p t e r s :e r s o ng i , x ic l ,z h d 玎吕 物d 胁而p ,z h a ol i s i xc h a p t e r si nt h ec o n t e n ts t r u c t u r e s h o w sc o n s i s t e n c y , a i l ds l x c h a p t e r sc o n t a i nr a t i o n a ls p i r i tm a n i f e s t t h ee r ao fs p i r i t f i r s to fa l l ,w ea r eg i v e nb a s e do nt h ep r e v i o u sr e s e a r c ho f t h ea c a d e m l cc i r c l e s , a c c o r d i n gt or e l e v a n te v i d e n c e ,i n f e rt h a t i t sr o u g h l yb o o k sw e r ew r i t t e nb 愀n t h e m i d d l e “t h ew a r r i n gs t a t e sp e r i o da n dt h eq i n 。h a nd y n a s t y , a n d s i xc h a p t e r 5c o n t e n to f d i f f | e r e n tr e c o r d s ,b u tt h ew h o l ei d e a i sc o n c e m e d ,c a ni tb e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t h e d 口dd 厂矗鲫谚刀,d ey it h e o r y a n dp o l i t i c a lp h i l o s o p h y t h r o u g h i t s 1 d e o l o g i c a l q u a l i t a t i v ee x c a v a t i o n s ,w ec a ns e e ,i t si n n e rt h o u g h t sf r a m e w o r k i sr a t i o n a lt ol 咖c 如 觚dm es 咖吼d i n gi t so fa g ei nb a c k g r o u n dh a v ec l o s er e l a t i o n s ,a c c o r d i r i g t ot h e t i m e sw i t hw h i c hw ec a nf i n di t sp o s i t i o n , t h er i c hr a t i o n a ls p i r i tt h a tc o n t a l n s t h es p m t o ft h et i m e si sar e m i n d e ro ft h es p i r i to ft h ea g e ,i ss p e c i a lr e f l e c t t h ec r y s 词l i z a l l o n , i 工1v i e wo ft h i s ,w eh a v en e c e s s a r yt oi t ss p i r i to f d e t a i l e da n a l y s i s ,t h es t r u c t u r es ot 量l 砒 w ec a r ib e t t e rg r a s pt h es p i r i ta n di d e o l o g i c a lc o n t e n t s e c o n d l y t h i sp a p e ra r g u e st h a ti t sr a t i o n a ls p i r i t i sm a d ef r o mr a t l o n a ls p l r i t 锄d h 啪a 1 1 i s t i cr a t i o n a l t h ed a oo fh e a v e nb e l o n g s t ot h ec a t e g o r yo fn a t u r a lr a t l o n a l ,a n d d emt h p d r ya n dp o l i t i c a lp h i l o s o p h y sb e l o n g s t ot h ec a t e g o r yo fh u l 1 1 a n l s t l cr a t l o n a j , 孤db o ma r ed i f f e r e n td e g r e e so ft h es i l km a n u s c r i p to fh z h u a ni nc o p i e dr e f l e c t e dm t h e 戳:c o n da n dt h et h i r dp a r th a v eb e e nd i s c u s s e d f i n a l l v t h r o u g ht h ea n a l y s i so f t h ef o u r t hp a r tw ec a l lf o u n d :t h e s et w oa s p e c t so f m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眦e e nt h er a t i o n a ls p i r i t t ou p h o l dt h ei n n e ro v e r a l ls t r u c 眦,锄d t h r o u 曲t h ea n a l y s i sw ed i dg e ts u c h 锄i n t e r n a ls t r u c t u r e :h u m a n l s t i c n e s a b s o r b s n a t 眦,n a t u r es u p p o r th u m a n i t y t h ei n t e r n a l s t r u c t u r eo ft h ec o m bm a d eu sm o r e c l e a d yr e c o g n i z e dt h a tt h es i l km a n u s c r i p to f 聆z h u a n c o n t a i n sr i c h l yu n i q u e ”h e 剁e n i d e a s 锄di t sb l e n d st o g e t h e rt h et h o u g h t ,a n di n f l u e n c e db y t h er a t i o n a l 眦e st h e o v e r a i ls 眦眦o f c r e a t i v ei n t e r p r e t i n gz h o uy i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 t h e0 v e r a d la c a d 锄c c h a r a c t e r k e yw o r d s :t h eh a n s i l km a n u s c r i p to f 竹z h u a n ;r a t i o n a ls p i r i t ;n a t u r a l 豫l s o n ; h l l m a n i s t i c r e a s o n :t h ed a o o f t h et h r e ep o w e r s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前言 帛书易传由六篇文章组成,按帛书先后排列顺序分别是二三子、 系辞、衷圆、要、缪和、昭力六篇。自从帛书易传出土以来, 学者们从各方面对帛书易传展开了广泛而细致的研究,如基于今帛本差异的 辩驳:对今本系辞中的“象 在帛本中被写成“马 进行争论;对帛书系 辞“易有大恒 的辨析;对帛本不见“大衍之数”章的辩驳;今本系辞与 帛本系辞的先后关系等。又如对帛书疑难名词的解释:对要篇中“六府”、 “五官”以及“五正”的解析等。以及对帛书缪和、昭力中“子日之“子 又称二三子问,本文从廖名春先生帛书 论集( 2 0 0 8 ) 一书释文名称,其余各篇亦从,后不详 注。 张证文先生根据首句“子日易之义”将该篇定名为易之义( 参见j 帛书浅说,中国文化与中 国哲学第三辑。三联书店,1 9 9 0 年1 2 月版,第8 4 页。) ,此说最为流行:陈松长先生则根据句首“了口” 将j e 称之为予凹( 见其马t 2 堆汉墓文物综述,马 i 堆汉簋文物,湖南版社,1 9 9 2 年) ;邢文先 生根据帛书第1 9 行“此易赞也”一语将j e 称为易赞( 口,见j t 帛书刷易研究,人民版社,1 9 9 7 年, 第4 5 页。) :i f i j 廖名备先生根据“三件帛书残j i 的缀合”将j e 定为衷( 见j e 试论帛书 的篇名和 数周易研究,2 0 0 2 年第5 期又见其帛书 论集,上海古籍j l j 版社,2 0 0 8 年版,第2 0 8 2 1 9 页。) ,本文篇名从廖名备先生的意见。 对此学术界人敛自三种意见。一种以朱们岜先生为主,认为足由于形近笔误( 见帛书本 文读后,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古籍版 l 1 9 9 3 年版,第3 6 - 4 6 贞) ;一种以魏启鹏先生为主,认为“马” 与南方的宗教避讳有关( 见 帛书 窥管,简帛研究第二辑,法律版社,1 9 9 6 年,第1 4 8 1 5 5 页) :一种以连劭名先生为主,将“象”训释为“数”( 见弭论马王堆帛书 中的马,周易研究, 2 0 0 2 年第3 期) 。 学界见到的观点大致有如下几种:饶宗颐先生认为“易有大恒”乃汉以前之系辞传原貌( 见帛书 易有人恒说,道家文化研究第二三辑,卜海古籍j | :版社,1 9 9 3 年版,第6 - 1 9 贞) ;余敦康先 生认为“太极”原作“人恒”,j 来源十老了的道( 见帛书 易自人恒的义化意蕴,道家文化 第二三辑,上海古籍版社,1 9 9 3 年版,第2 0 2 6 页) ;陈鼓应先生认为“人恒”娃示了系辞与老了的 联系( 见 的道论及太极、人恒说,道家文化第三辑,上海古籍j l 版社,1 9 9 3 年版,第“7 2 页) 等。 关于此问题,学界火致有三种看法:第一种以廖名春先生为主,认为“大衍之数”章与“天一、地二 天九、地f ”章何着桁切的内以:联系,小可分割,故帛奉乃删节奉( 见火衍之数j 帛书 ,中 困文化。1 9 9 4 年第9 期。) :第二种以l i 傈炫先生为主,认为二者并4 :存舀:如廖名备先生所说的那种内在 逻辑关系。对j l 进行j ,反驳( 见再论帛书 太极o - j 人衍之数请问题,困勋j 易学研究第二辑,毕 夏版 t ,1 9 9 6 年,第2 8 8 3 0 5 页) ;第三种以李学勤先生为主,认为帛奉没有“人衍之数”章乃漏抄的结 果( 见周易溯源,巴蜀书社,2 0 0 6 年版第3 3 6 - 3 4 4 页) 。 学界人致有三种观点:第一种以i i 傈炫先生为主,认为今奉系辞乃抄录帛书系辞、易之义和要 篇并加以集纂咖成( 见帛书 o j 战因秦汉道家 学,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1 :海吉籍j l :版 t , 1 9 9 3 年版,第7 3 8 8 页) ;第一二种以廖名备先生为土认为帛书系辞足对接近于今奉系辞之卒| i 奉的 节录和改编( 见论帛书 j 今奉 的关系,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 j :海古箱版卒1 ,1 9 9 3 年版,笫1 3 3 1 4 3 页) ;第二种以李学勘先生为主,认为今奉和帛本系辞思想一致只足编排仃异,当 f i i 十小i 叫的传奉( 见帛书 略论,齐鲁学刊,1 9 8 9 年第4 期) 奉文认l 川第一种看法认为帛本 早_ | 二今奉。 町参见梁书玄:释帛书易传 篇之六府、。五官。 古籍褴理研究学刊,2 0 0 3 年第3 期,又见j e 易学考论黑龙江人民 i l 版杜,2 0 0 5 年版。第2 5 - 3 4 页刘彬:帛书易传 篇。五正考释,周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是否为“孔子的论述等。此处不一一列举,只举其相对较突出的几个问题进行 了详列。然综合学术界到现在研究的问题,大致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第一,对 帛书易传进行文字训读,多人曾在多处对其做过释文;第二,对其成书年代 进行考释,学术界大致有两种见解,一者认为成书于先秦之战国时期,一者认为 乃秦汉之际的作品。而本文倾向于认为其成书于战国中期至秦汉之际;第三,对 其学派归属进行辩诘,主要是围绕由陈鼓应先生提出的帛书系辞为道家作品 而展开的争论 ,本文认同传统看法,将帛书易传归于儒家一派;第四,对其 中的象数思想和义理思想进行发掘阐释 。以上四点又可以总结为两方面:前三个 易研究2 0 0 7 年第2 期等。 两种相对的观点是:一种认为乃指经师( 见廖名春:帛书 、 简说,道家文化研究第三 辑,上海古籍i j 版社,1 9 9 3 年版) ;一种认为乃指孔子( 见丁四新:帛书 、 予口辩, 中国哲学史,2 0 0 1 年第3 期。又见宋立林:帛书 、 中子为孔予考,周易研究, 2 0 0 5 年第6 期。) 帛书易传前四篇首见于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 j :海古籍出版社,1 9 9 3 年) ,署名陈松长、廖名春; 后两篇首见于困际易学研究第一辑( 华夏出版社,1 9 9 5 年) ,署名廖名春。】后相应的释文有:陈松 长发表于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辑上的缪和、昭力的释文;【日】池i f 知久发表于固际易学研究第 一辑j :的要篇释文,黄沛荣发表于马上堆帛书 校读( 见周易研究1 9 9 2 年第4 期) :丁四 新:马上堆汉基帛书 ( 儒藏精华编2 8 1 册,北京人学出版社,2 0 0 7 年) 释本;张政娘马王 堆帛书岗易经传校读( 中华书局,2 0 0 8 年) 中的帛书易传释文;廖名存:马工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 ( 续修四库伞书第一册) ,以及其被收入易学集成第三卷的版本,以及帛书 论集中的释 文;散见的释文还很多,此处不一一列举,本文以廖名春先生在帛书 论集中的释义为主,并参 校其他释文。 町参见李学勤:周易溯源第五章第二节帛书 的几个问题( 上) ,巴蜀书社,2 0 0 6 年;廖名春: 帛书 引 考,大易集要,齐鲁书社,1 9 9 4 年;又见廖名春: 经传与易学史新论第 九章,齐鲁书社,2 0 0 1 年;张立文:帛书 的时代和入文精神,国勋i 易学研究第l 辑。华夏出 版社,1 9 9 5 年等 可参见千葆炫:帛书 所属的文化地域及其与西汉经学些流派的关系,道家文化研究第3 辑, 上海古籍l j :版社,1 9 9 3 ;朱伯岜:帛书 研究的几个问题,国际易学研究第l 辑,华夏出版社, 1 9 9 5 年:陈鼓应: 、 、 的撰作年代及其黄老思想,国际易学研究第l 辑, 华夏f l :版社,1 9 9 5 年等。 可参见陈鼓应:马王堆 | i 十帛书 为现存晟早的道家传本,哲学研究1 9 9 3 年第2 期:于葆炫: 帛书 与战固秦汉道家 学道家文化研究第3 辑,上海古籍版社,1 9 9 3 :而对其道家说 驳雉的主要文章可参见:| 弓绍刚:论 属儒小属道,国际易学研究第2 辑,华夏出版社,1 9 9 6 年;廖名春: ,齐鲁学刊,2 0 0 5 年第3 期:等等。对其中的义理 思想进行发掘的有:张。移文:帛书 的时代与人文精神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华夏版社,1 9 9 5 年,第6 7 8 8 页:帛书 的人文精神,国际儒学研究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l j 版社,1 9 9 6 年,第 1 8 9 2 0 7 页;胡治洪:帛书 四篇天人道德观析论 ,周易研究) 2 0 0 1 年第2 期:陈来:马土堆帛 书 的政治思想以 一- - 篇之义为中心 北京大学学报 ,2 0 0 8 年第2 期等。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方面是从文献学的角度对帛书易传进行梳理和解析,第四方面是从思想史的 角度对帛书易传进行思想上的解构和分析。从我们以上对帛书易传历年 来的研究的分析梳理可以看到,学界自帛书易传发表至今,创获颇多。基于 上面前辈学人对帛书易传的贡献,我们试着将其放在其产生的时代精神背景 下对其文本进行解析,发掘帛书易传所蕴含的丰富理性精神,突出帛书易 传将“自然理性 与“人文理性”融释贯通的特点,以及凸显出其在“天人视 域”融合的基础上对“理性精神”的内在架构。基于以上的写作目的,我们试着 分四个部分对文章进行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对帛书易传所存在的一些史料 问题进行检讨;第二部分,对帛书易传中蕴含的“自然理性 进行发掘和详 述:第三部分,对帛书易传中的“人文理性 进行说明;第四部分,展现帛 书易传融释“自然理性与“人文理性 于一体的独特学术品格。通过上述 四部分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更好的把握住帛书易传的精神内核,能够帮助 我们从其宏大的时代精神背景的角度更加深刻的理解帛书易传所蕴含的“天 人之学”之内涵。然本人学识有限,或有遗珠之憾,望方家不吝指正。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部分i 帛书易传部分史料问题检讨 本文基于文章主题所需,在帛书易传的史料问题上主要关注以下三个问 题:即成书年代、帛书易传整体思想结构以及其所处之时代精神。而通过对 这三个问题的阐释,希望能够对帛书易传的基本思想框架有一个较准确的定 位,以便后文进一步的展开论述。 1 、帛书易传成书年代概论: 关于帛书易传成书年代的问题众说纷纭,正如上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主张成书于战国,以李学勤、廖名春、张立文等学者为主;一种主张成书于 秦汉之际,以朱伯岜、陈鼓应、王博等学者为主。这两种说法各有所据,各执一 词,互相争驳,无所定是。虽然如此,学术界亦有一些共同承认的结论:第一, 六篇非成书于一人一时;第二,成书最晚不能晚于墓主人的下葬时间。根据以上 两点我们能够得出两点推断结果:第一,六篇是一个处于某一时间段的集体著作; 第二,我们可以根据墓主人下葬在汉文帝十二年断定帛书易传六篇成书最迟 不晚于公元前1 6 8 年圆。然这些基本共识并不足更加准确的确定帛书易传的成 书年代,正如上面所言,我们基本承认帛书易传当成书于战国中期,下面我 们不揣谫陋,在前人的基础上,试着给出旁证,以验己说。 ( 1 ) “五行”仅出现于帛书易传,不见于今本易传,可见“五行”是确 定帛书易传成书年代的一个重要“概念”。帛书易传在四处出现“五行 : 第一处是二三子,言日:“圣人之立( 政) 也,必尊天而敬众,理顺五行,天 地无茁,民人不伤 。第二处亦出现于二三子,言日:“德与天道始,必顺 五行,亓繇贵而宗不储。 第三处是衷,言日:“五行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用,不可学者也,唯其人而己矣。 第四处是要,言日:“又有地道焉,不可 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根据邢文先生的分析,前三个“五 行”当与尚书甘誓中“威侮五行 之“五行 相似,指“天、地、民、神、 参见李学勤:帛书 的几点研究) ,文物,1 9 9 4 年第l 期。 刘火钧先生将其抄写的年代定位在“汉商祖至凸后执政的二r 1 余年问”( 见帛 源流蠡测) ,文史哲 2 0 0 5 年第4 期,又见今、帛、竹书 综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1 l l 贞。)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时”;而第四种“五行”与尚书洪范中的“五行 一致。故而认为两者是属 于不同的系统,而帛书易传综合二者于一体固。第一种“五行”说传播不广, 很难探其源流,而第二种“五行 说却影向深远,此处即试着以第二种“五行” 说为标尺,以确定帛书易传的年代。 以“金木水火土 为内涵的“五行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一,五 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 直,金日从革,土日稼穑。” 可见在洪范中,“五行 是指与人们生活息息相 关的具体的五种物事,还不具有抽象性。“五行”的这一性质在春秋时期仍然保 留,如:左传昭公2 5 年,记郑国游吉言日:“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 用其五行。 又左传昭公3 2 年,记史墨对赵简子言日:“物生有两、有三、 有五、有陪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 而这一性质发 生很大的跨越,当归之于以驺衍为代表的“阴阳五行家,史记孟子葡卿列传 第十四言日:“其次驺衍,后孟子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 而符应若兹。 o 七略亦云:“邹子有始终五德,从所不胜,土德后木德继之, 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 ( 李善文选魏都赋注引) 可见至驺衍,“五 行”学说已经被发扬光大,成为抽象之物,用来解释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其内 涵相较于春秋以前,已经被扩大了,逐渐成为解释一切现象的基本概念。 我们再反过来分析帛书要篇的“五行”观念,无疑在帛书易传的作者 看来,“五行”仍然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事,这是对自洪范以来的“五 行观念的继承,然春秋时期认为的“地道”即“五行”的思想在此处发生了改 变,因为帛书易传作者认为“地道”“不可啄水、火、金、土、木尽称也,故 律之以柔刚”( 衷篇) ,也就是说,在其看来,传统的“金木水火土 五元素 已经不足以用来解释“地道”,需要更加具有概括性的概念“刚柔”来对其进行概 参见邪文:帛书网易研究,人民 j 版 t ,1 9 9 7 年版,第2 0 9 2 2 3 页。 洪范成书向来足个争论的话题但足根据左传已经三处j l 用( t j l , 范中文,可以推断,洪范 成书甚早,当1 i 晚于备秋。( 参见蒋善周:尚书综述,1 - 海古禚版 l 1 9 8 8 年版第2 2 8 2 3 2 负) 李学勘主编f 三经洼疏标点奉:尚书正义卷第f 。一二,北京人学版十f :,1 9 9 9 年版,第3 5 7 贞。 梁启超先生曾苦i - 1 :“此f i 过将物质区为五类,苦j e 功用及性质耳。何尝自丝盘哲学的或术数的意味”( 见 梁f ;超:梁启超伞集第p q 册,北京版 1 1 9 9 9 年舨,第3 3 6 0 页) 。 拿学勤j 二编f 三绛汴疏标点本:奋秋左传i 卜义卷第五f 北京人学f f 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6 6 7 - 1 6 6 8 页。 李学勤土编f 三经渖疏标点本:备秋左传正义卷锖五十三。北京人学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7 5 9 贞。 l 汉1 - d 马迁:史i t s ) ) ,中1 芦书局,1 9 5 9 年版第2 3 4 4 贝。 传统的五行排列顺序i 帛书和尚书都- 4 q j ,j 中必然存神:着某种学术史的演变此处小再展开讨论。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括,那么在帛书易传作者的年代,由于“五行 仍然是沿用传统的思维模式, 被视为具体的五种生活物事,已经不足于担当概括“地道 的重任。从这里我们 就可以看出,在帛书易传的年代,虽然已经有了不满于“五行”来概括“地 道的思想萌芽,但是还没有将此种需要诉诸于对“五行”概念本身的理论提升, 而是寻求外在的“刚柔”概念的帮助。而真正完成对“五行”概念的理论提升的 要到战国后期的驺衍,正如上说,驺衍已经将“五行观念泛化,从而逐渐使“五 行观念成了解释世界一切现象的基础概念。由此,我们可以保守推测,帛书易 传的“五行 观念当是战国中期的产物,或者更早。故而,我们由此以推测帛 书易传成书年代的上限当在战国中期左右。 ( 2 ) 需要说明的是,这一论断并不排斥帛书易传中“子日”的话为孔子 语的论证,因为即便是论语中的“子日”亦是孔子弟子或再传弟子或三传弟 子辑录孔子言行而成书,并非孔子手订,但我们并不因此而质疑其中的“子日” 非孔子之语。因此帛书易传中的“子日”与论语中的“子日”具有一样 的可靠性和同等的效力。 2 、帛书易传整体思想结构分析: 紧接帛书易传成书年代这一问题的是帛书易传六篇是否是一个在思想 上具有同构性的作品系列,这一问题已经被多人论述,其中有人认为:“帛书易 传五篇之间存在着种种联系,反应出其作者知识和思想观念的一致性,这可能经 过一人之手整理写定。”亦有人对其关系进行详细分析后,认为其在“核心观念、 诠释方法和具体内涵上都具有一致性 ,故而认为六篇属于同一个思想系统。且 被帛书作者或者帛书的抄写者所排定的六篇顺序并非完全出于一种随意的无意识 的杂乱排序,而是有一定的原因的,也就是说是有一定的结构框架的。这种框架 如陈鼓应先生就认为: ,巴蜀书社,2 0 0 7 年,第4 5 页。) i o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八章、第九章( 依朱熹本义所分) ”我们可以看出,衷篇大致可以分成 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阴阳理论释易,以阴阳总说“易之义”,“天道”思想凸 显,抽象程度较高;第二部分,“从卦名入手 分释各卦之卦义;第三部分,突出 “乾坤 二卦乃“易之门户”的重要地位,详说“乾坤二卦之卦爻辞义,对二 卦之卦爻辞做出了与二三子的解卦理路相似的诠解,凸显二卦所包含的“德 义”思想;第四部分,历陈“上卦九者”,“赞以德而占以义 ,对易作了“德 义”上的总说明。由此可以看出,衷篇的思想形式较复杂,既有与二三子 相同形式的对各卦卦义之分说,亦有与系辞相似的对易道的提纲挈领式 的总说,虽然如此复杂,但是就思想实质来看,与前两篇并无二致,且抽象程度 与思想深度亦不逊于前两篇。 要篇亦以以圆点为标志分为若干章节。但由于其中的部分章节缺字太多, 具体思想内容已经无法辨识,然就其已有的文字观之,“由于第一至第八行残缺过 多,分章情况尚不清楚,但自第九行起,分章情况就鲜明了。第九行( 包括第八 行的一部分) 至第十二行此之胃也可能属一章,其内容主要是今本系辞 下篇第五章的后半部分( 依朱熹本义分) 。从第十二行夫子老而好易 至第十八行祝巫卜筮其后乎为一章,记载孔子晚年与子贡论易之事,从 第十八行的最后两字至第二十四行末为一章,记孔子给门弟子讲述周易损益 二卦中的哲理。”,故我们可以将要篇大致分成三个互不相干的独立部分: 第一,是对部分卦之卦爻辞作“德义”上之阐释,且涉及政治哲学;第二,阐述 孔子之所以重视周易之原因,以及孔子以“德义 诠释易之价值取向, 从而突出周易在“德义”上的至高人文价值;第三,是孔子对损、益 二卦所包含的宇宙、人生、政治哲理的阐发。通过对要篇三部分思想内容的 总结,我们可以看出要篇继承了前三篇自然与人文、“天道 与“人道 相参 之宏大易学视域来阐释易道的精神特质。 缪和、昭力两篇文字以问答形式展开,二者虽各自名篇,然“从内容来 说,它们实即一体,犹如一篇文章的上下两篇。 其中涉及到的人名有:缪和、吕 廖名锌:帛书 简说,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j :海古籍f l j 版杜1 9 9 3 年另见:廖名存:帛 书 论集,i :海古篇 | j 版社,2 0 0 8 年。第1 6 9 贞。 鏖积备:帛书 简说,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古籍j i j 版社,1 9 9 3 年另见:廖名春:帛书 论集,上海古辜爵版杜2 0 0 8 年第8 5 贝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昌、吴孟、庄但、张射和昭力。就其具体之分段与内容而言,“缪和约二十四 段,第一至第五段是缪和向先生问易,讨论了涣卦九二爻辞、困卦卦辞、口卦、 谦卦九三爻辞、丰卦九四爻辞之义。第六至第八段是吕昌向先生问易,讨论了 屯卦九五爻辞。涣卦六四爻辞、蒙卦卦辞之义。第九段是吴孟向先生问易,讨 论了中孚卦九二爻辞之义。第十段是庄但向先生问易,讨论了谦卦卦辞之义。 第十一段是张射向先生问易,也是讨论了谦卦的卦辞之义。第十二至二十四段 解易的形式为之一变,它们不再是问答体,而是直接以子日解易和以历 史故事证易昭力共三段,都是以昭力问易,先生作答的形式出现的。 第一段是阐发师卦六四爻辞、大畜卦九三爻辞及六五卦爻辞的君卿大夫之义, 第二段是阐发师卦九二爻辞、比卦九五爻辞、泰卦上六爻辞的国君之义,第三 段式阐述四勿之卦之义。 从其分段和具体内容,我们可以看出,缪和、昭 力在解卦形式上基本相同,而其两篇的思想主题主要是涉及政治哲学,且是以 “德义”为基础的政治哲学。 通过以上对帛书易传六篇思想主题的分析,我们可以才看到:六篇帛书易 传讨论的主题大致有三个:宇宙论意义上的“天道观”、与生命德性息息相关的 “德义论”以及建立于二者基础上的政治哲学。而六篇就三个主题的侧重点又不 致,大致分来如下:二三子、系辞、衷、要四篇在主题上大致相同, 包含“天道”讨论、“德义讨论以及零星的政治哲学的讨论,思想主题比较广泛, 然而其中的侧重点分别是:二三子和衷篇大部分、要篇大部分是侧重 “德义 主题的讨论,而系辞和衷篇一部分、要篇部分段落则是侧重 于“天道”思想的讨论:与之不同的是,缪和、昭力两篇的主题则是讨论政 治哲学,虽然亦涉及天道与德义的讨论,但是因其主题而言可以说是政治哲学讨 论的“专篇”。 廖名春:帛书 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8 年,第3 4 7 页。 此处之所以说“形式i :基本相同”,足冈为就其具体的解卦方式来看,有着很人的不同,因为本文主要侧 重思想主题,所以不对j 具体方法进行赘述。对其中之详细内在区别之论述可参看:丁四新:论帛书 、 的内在分别及其成书过程周易研究2 0 0 2 年第3 期。 缪和篇多处提到“明村”、“圣君”、“夫易,上圣之治也”、“三代所以治其国也”、“此亡国败家之 法也”、“明王圣君”等,昭力 篇的主题便是揭示易中包含的“卿人犬之义”和“周材之义”。由以 上所举可知,两篇主要是j 政治哲学相关联,是易之大道的外用。但也不排除有形l :哲学的零星段落, 如:“凡天之道,壹阴壹阳,壹惫i 寺长壹晦壹明。”足对天道的论述;“夫古之君子。亓思虑举错也内得 于心,外度于义,外内和同,上顺天道,下中地理,中适人心,神口它焉”与自然哲学和道德哲学都 有一定的联系;“天之道崇高神明而好下,故万物归命焉:地之道精博以尚而安卑,故万物得生焉”亦是 对天道的讨论,然这些内容在缪和) 、 ,人民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1 7 2 页) 。 【宋l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7 9 页。 i 宋1 朱熹:叫书章 i j 集注,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6 i 页 【清1 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 0 0 6 年版,第3 9 页 1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人 ,由此亦可见庄子对老子一派之特出贡献。顺着孔子一脉发展的,至战国中 期,以孟子为巨,孟子扩充孔子的“仁学”思想为“仁义”双壁,他认为:“仁, 人心也。义,人路也。( 孟子告子上) 并进一步对人性学说展开讨论,将“心”、 “性”、“天 三者沟通,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 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孟子尽心上) 从而进一步的构筑了以“人性 、 “天命”为核心的道德人文形上学。至此两派各自将自己学术的“胜场”发挥到 了极致。 如果说这一时期的学术尚以“精纯”为特征的话,那么这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便 开始了以“杂博为其特征。这种以“杂博 为特征的学说最早应该兴起于齐稷 下,其代表作便是管子,而其兴起原因可能与这种稷下学富是应齐国新兴统治 阶级的政治需要而产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管子一书,在汉书艺文志 被列在道家,而七略将其列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