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金代河东“稷亭二段”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金代河东“稷亭二段”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金代河东“稷亭二段”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金代河东“稷亭二段”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金代河东“稷亭二段”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金代河东“稷亭二段”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i 中 文 摘 要 中 文 摘 要 段克己与段成己兄弟是金代末期的遗民诗人,是河汾诸老中的重要组成成员, 作品有二妙集流传于世,元代房祺所编的河汾诸老诗集中也收入了他们的 很多作品。他们是金元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作品和人生的研究,有助于我们 了解金末元初的士人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生活。本文主要从二段生平考证、段克 己心态研究、段成己心态研究及二段之比较这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分析和 论述。首先,目前对二段的研究大多只限于对其行踪或著述等考辩性研究的范围之 内,而这些研究成果大都不是很准确,本文参考各种说法,从其作品入手,通过其 作品来准确定位他们的生卒年范围。同时,当时社会纷乱复杂,很多人名因为重复 而张冠李戴,本文通过二妙集中的记载对二段的交游人物作以澄清,并对段克 己、段成己一些作品的写作年限给以准确的考证。 其次,二段处于金、元交替的特 殊历史时期,面对异族蒙古王朝的到来,应该是坚持气节保守节操还是服务于新的 王朝,他们经历了复杂的内心挣扎。段克己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保持了自己的名 节,但他对蒙古的态度是非常矛盾的,既痛恨又歌颂,本文第二章第一节着重分析 了造成他这种态度的原因。然而他虽然过着隐居生活,他仍然鼓励后辈去追求仕进, 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第三章在分析当时士人心态的同时,对段成己的特殊性进行 具体论述,体现出他不同于大多数人的特殊心理及选择。再次,段克己与段成己是 兄弟俩,他们所走的生活道路也基本相同,同样过了几十年的隐居生活,但是,作 品中所反映出他们的思想、情感都有很大的差异,通过比较,对他们的生活道路、 人生价值观的选择都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关键词:关键词:段克己;段成己;行实考;心态研究 iv abstracts duan keji and duan chengji were poets of the late jin dynasty, who wer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old members of huang and fen river. their works called two miao collection of poems spread the world. the old members collection of poems of huang and fen river, which was compiled by fang qi of yuan dynasty took in their works. they wer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jin and yuan dynasty literature. research their works and life, helps us understand the scholars life at the special historical period of the last phase of jin dynasty and the initial stage of yuan dynasty. in this paper, i give an detailed research, and analysis from four aspects: the duan keji and duan chengjilife, the research of duan kejis mentality, the research of duan chengji mentality and the comparison of duan keji and duan chengji. first of all, the current study of duan keji and duan chengji most limited their whereabouts or writings, such as dialec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scope of the study, whereas most of these research results are not very accurate, this article refer to a variety of claims, from the works start, through their works to accurate positioning of their scope of birth and death.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society was chaotic and complex, a lot of names were duplicate,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ir works two miao collection of poems to clarify their friends. and give an accurate number of years of their works of writing. secondly, duan keji and duan chengji in the turn of a special historical period of jin and yuan dynasty, and in the face of the arrival of mongolian dynasty, they should insist on conservative moral integrity or service in a new dynasty, they experienced a complex inner struggle. duan keji has lived the life of seclusion, and maintain his own name section, but his attitude to mongolia are very contradictory, both extol and hate i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second section of chapter two explain the reasons for his attitude. however, although he lived a reclusive life, he still encourages the younger generation to pursue in being an official and realize their value v of life. as the third chapter, when analyses the scholars mind at that time, i try to specific discusses duan chengjis mentality and shows his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and special selection from the majority of people. thirdly, duan keji and duan chengji were brothers, the road of life which they took was also basically the same, same over decades of seclusion, but their works as reflected in their thoughts, feelings are very different ,by comparison , we could have an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their life path and the selection of life values. keywords: duan keji; duan chengji; the research of two duans life; the study on two duans mentality 49 承 诺 书 承 诺 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术论文,是在导师 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 大学。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 位论文相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 注明引用的文献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其他个 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签章) 200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作者(签章) 200 年 月 日 引言 1 引 言 金末元初是一个战乱频仍的时代,且都处于异族统治的王朝,段克己与段成己 处于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必然面临着多重选择,本选题通过对当时社会这个大背 景的观照,同时在对其作品进行深入分析的情况下,以试图揭示出段克己、段成己 处于金末乱世的复杂心态,并通过对他们的研究来全面了解金末大批遗民诗人的整 体状况。 段克己、段成己也称为“二妙” ,他们是金末元初 “河汾诸老”中重要的组成 人员,其作品反映了当时文化的特质,展示了那个时期文人的特殊心态,通过对“二 妙”心态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金末元初整体士人的内心世界。同时,虽然“二 妙”一直过着隐居山林的生活,但他们与当时的文坛领袖元好问有密切的交往,元 好问对他们的诗歌风格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了解“二妙”有助于更深 刻了解元好问,也是我们全面理解金元诗歌的基础。 目前国内对“二妙”的专门研究成果有: 二妙论考 ,刘达科撰, 山西大学学报1993 年第 3 期 二段 “双飞” (同登第)与“二妙”之誉不同时 ,索宝祥撰, 晋阳学刊1997 年第 6 期 试探亡金遗民段氏兄弟词 , (台湾)范长华撰,董杰英、刘泽、孙育华、齐存田 主编元好问及辽金文学研究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8 年版 金代段克己段成己二妙集及版本考述 ,王涵撰, 文史第 50 辑(2001 年第 1 辑) 金末诗人“稷亭二段”的卒年及出仕问题 ,赵琦撰, 文史第 52 辑(2001 年第 3 辑) 李俊民、段氏二妙诗词文用韵考 ,丁治民撰, 东南大学学报2003 年第 2 期 另外,由于“二妙”是元代房祺所编的河汾诸老诗集中的成员,所以笔者 同时检索了有关“河汾诸老” 的研究有以下一些论文: 河汾诸老合谱 ,索宝祥编, 文献第 72 辑(1997 年第 2 辑) 河汾诸老综论 ,索宝祥撰,董杰英、刘泽、孙育华、齐存田主编元好问及辽金 文学研究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8 年版 元好问与河汾诸老交游述略 ,索宝祥、周菊艳撰, 殷都学刊1999 年 河汾诸老生平事迹补证 ,赵琦撰,2002 年 9 月太原“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政权下的 金代河东“稷亭二段”研究 2 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从以上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在对“二妙”的研究上,还只限于对“二妙”的 行踪或著述等考辩性研究的范围之内,如“二段”的卒年及出仕问题、 二妙集及 版本考述等,而且关于“二段”的卒年及出仕问题并不准确,如关于段克己的卒年, 金末诗人“稷亭二段”的卒年及出仕问题中定为 1251 年,而本文则根据其作品 考证为 1254 年。 同时, 对于二段的作品, 也没有专门的文章考证其具体准确的时间, 本文就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一考证。 目前,对于段克己和段成己的作品内容也没有深入的研究。很多研究金元文学 的书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提及二段,可以说大多是一笔带过,只有贾秀云所撰 “河汾 诸老”隐居心态研究对二段的内心世界进行研究,但也是放在“河汾诸老”这个 群体中去观照,而没有专门的论述。曾小梦、张新科发表于 07 年山西大学学报论 金元易代之际河东段氏兄弟的诗词风格对二段的作品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对他们 的诗词风格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有详细的论述,但也没有对他们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 没有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 本选题试图通过比较分析法对当时整体士人心态分析的同时,体现出二段心理 的特殊性。而对“二妙”心态进行深刻分析的同时,更进一步了解金末遗民的矛盾 心理,从而了解易代之际士人们不同选择的深刻原因,并对金元文学研究的深入做 一点基础性的工作。 第一章 二段生平考证 3 第一章 二段生平考证 1.1 段克己行实考 段克己,字复之,号遯庵,绛州稷山(今山西省稷山县)人。他是金代的遗民 诗人,与其弟段成己合称 “二妙” ,有作品二妙集传于世。清代孙德谦金稷 山段氏二妙年谱 、现代学者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对他的生平都有详细考证, 但都有一些舛错,仍有一些问题没有考证清楚,在此对这些问题再加以考证。 一、段克己的生卒年问题 段克己的生年,目前一致赞同清孙德谦金稷山段氏二妙年谱的说法,认为 生于 1196 年。孙谱据克己江城子甲辰晦日立春词“四十九年,强半在天 涯”一语,推断克己生于金章宗承安元年(1196) 。 二妙集卷二克己乙巳清明 游青阳峡诗: “古人行乐欲及时,半百之年犹掣电。 ”乙巳年为蒙古乃马真后四年, 段克己五十岁,据此前推,其生年也正为金章宗承安元年。 关于段克己的卒年,迄今有两种说法: 一、孙谱据元吴澄二妙集序 “金亡,余二十年而卒”语,以为克己卒于 蒙古宪宗四年(1254) 。 二、索宝祥河汾诸老合谱依据元吴澄元赠奉议大夫骁骑尉河东县子段君 墓表 ,定在蒙古宪宗元年(1251) 。 墓表中云段思温“年十二而孤” (段思温 为段克己之子) ,又云其“年四十九而终,至元戊子岁三月也” 。至元戊子岁为至 元二十五年(1288) ,由此推断段思温生于蒙古太宗十二年(1240) ,年十二时当为 宪宗元年(1251) 。赵琦金末诗人“稷亭二段”的卒年及出仕问题的结论同索宝 祥说,所引据的史料,除元赠奉议大夫骁骑尉河东县子段君墓表外,还有元同 恕段思温先生墓志铭 。铭中也说段思温“年十二遯庵君卒” 。王庆生金代文 学家年谱及刘达科所著解读河汾诸老中都执此说。并认为吴澄二妙集序 所说的“金亡,余二十年而卒”中的“二十年”为约数。 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种不同的说法所依据的原始材料都出自于吴澄,矛盾正来 源于此。而考察段克己所留作品中有一首诗为癸丑中秋之夕,与诸君会饮山中, 感时怀旧,情见乎辞 。 “癸丑”为蒙古宪宗三年(1253) 。清康熙年间郭元釪编的御 元.吴澄.吴文正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第 1197 册.第 661 页 元.吴澄.吴文正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第 1197 册.第 661 页 元.同恕.榘庵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第 1206 册.第 709 页 金代河东“稷亭二段”研究 4 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 (简称内府本)及顾嗣立所编的元诗选中此诗题中的“癸 丑”都作“癸卯” ,而“癸卯”为蒙古乃马真后二年(1243) 。这中间相差了十年, 而这首诗的系年关系到段克己的卒年问题。笔者认为“癸丑”年要比较可靠。首先, 内府本不可靠。一、在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五十六遯庵克己下有一行小字: “共一百七首, 以下已借刻顾嗣立元百家诗二选中补” 。 可知, 他也是抄顾嗣立 元 诗选而来。无论是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还是元诗选 ,都是清代所编的选 本,而各种版本的二妙集中此首诗都为癸丑年,依据本集要比较可靠。二、在 段克己的作品中还有一首丁未新正与诗社诸公园亭宴集,彦衡有诗,众皆属和, 一时樽酒宾席之胜,殆可乐也。余虽老,顾不可虚盛意,勉为赋此诗。孙谱 于元定宗二年下写到: “本集丁未新正与诗社诸公园亭宴集,彦衡有诗,众皆属和, 一时樽酒宾席之胜,殆可乐也。余虽老,顾不可虚盛意,勉为赋此 。德谦案:新正 诗全金诗 (此处指清郭元釪所编的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 )丁未作丁巳,考 丁巳为元宪宗七年,集序以先生之卒谓在金亡后二十年,盖先生享寿五十有九,当 宪宗四年殁,如以诗为丁巳作,岂至六十有二,先生犹存耶,郭氏据别本殆未深考 耳” 。 “丁未新正” (1247)与“丁巳” (1257)相差了十年,无论段克己的卒年是 1251 年还是 1254 年, “丁巳”年时段克己都已经去世了,孙谱的说法是正确的。 内府本可能为抄录错误。其次,本集卷七克己有水调歌头癸卯八月十七日,逆 旅平阳,夜闻笛声,有感而作词。词题中说的很明确,癸卯岁(1243)八月十七 日段克己正在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与曹之谦相会,且曹之谦也留有诗作秋夜 闻笛 ,诗的意境与克己词意境接近,表明此时段克己确实是在平阳。而癸丑中秋 之夕,与诸君会饮山中,感时怀旧,情见乎辞诗中也正是中秋之夕,即八月十五, 与水调歌头癸卯八月十七日,逆旅平阳,夜闻笛声,有感而作词中所说“八 月十七”只相差两天, “癸丑”如果作“癸卯”的话,以当时的交通条件,段克己不 可能在两天之内从其所隐居的龙门山(在今山西省河津市与陕西省韩城县之间)中 赶到平阳,他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处于两个地方。虽然其会饮的山中也可能是平阳附 近的山中,但从段克己所存作品来看,其诗中所提到的山一般都指其所隐居的龙门 山,如: 乙巳清明游青阳峡中开头就说“东山气象太猛悍,万马駸駸来楚甸。中 分不肯割鸿沟,锻砺戈矛期一战。西山折北如西汉,独余绛灌奔而殿。 ” 其中的“东 (清)郭元釪.御定全金诗增补中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第 1445 册.第 717 页 (清)孙德谦.金稷山段氏二妙年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第 326 页 (金)段克己、段成己.二妙集.清光绪丙午刻本.1906.卷二.第 4 页 第一章 二段生平考证 5 山” “西山”都指龙门山。如果是平阳附近的山中,按照一般习惯,诗人都会在其中 指出山名,而且,这首词中也没有提到他平时诗词中经常说起的诗社中的任何成员, 因而其所指为平阳附近的山的可能性极小。 因而, 癸丑中秋之夕,与诸君会饮山中,感时怀旧,情见乎辞诗还是以癸丑 年所作比较可靠,这也正好证明段克己在 1253 年还在世,所以,他的卒年定在 1254 年比较合适。 二、二段交游考 (一) 、张器之 考段克己与段成己诗中都有张器之雄飞亭诗,而金末元初有一张雄飞, 元 史里有其传记,考察二段诗中的张器之并非元史中的张雄飞。且先看元史 中张雄飞传: “张雄飞,字鹏举,琅琊临沂人,父琮,仕金,守盱眙。金人疑之,罢其兵柄,徙 居许州。寻复命守河阴,仍留家人于许。雄飞幼失母,琮妾李氏养之。国兵屠许, 惟工匠得免。有田姓者,琮故吏也,自称能为弓,且诈以雄飞及李氏为家人,由是 获全,遂徙朔方,雄飞时方十岁。至霍州,李欲逃,恐其累己,雄飞知之,顷刻不 去左右,李乃变服与俱还,寓潞州。雄飞既长,往师前进士王宝英于赵城。金亡, 雄飞不知父所在,往来泽、潞,求之十余年,常客食僧舍。已而入关陕,历怀、孟、 潼、华,终求其父弗得,遂入燕。居数岁,尽通国言及诸部语。” 我们从元史中的这段话可以看出,传记中没有提到张雄飞的字或号里有“器 之”一说,且张雄飞在金亡之后的十余年一直活动于今山西省晋城、长治一带寻找 其父。以后的活动也没有提到到过晋南一带,也没有与二段交往的任何经历,且张 雄飞是在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 年)见元世祖忽必烈并开始得到重用。再看二段的 诗作。段克己共有三篇提到张器之,分别为张器之雄飞亭 、 雄飞亭主人张君器 之有龙庭之行,赋诗为饯和寄张弟器之 。段成己也有两篇: 题张氏雄飞亭 和送张君器之北上 。首先,从这五篇的诗题来看, “雄飞”是张器之所建亭子的 名称,并不是张器之的字或号。其次,段克己寄张弟器之 : “爱酒陶彭泽,映世 清节耀。乞食赋新诗,不复事边徼。士生多坎坷,异代或同调。东山不可作,敢望 磻溪钓。壶觞聊自倾,登高一舒啸。但恐污世尘,永为达人笑。 ” 从诗中看来,张 器之也是个不得志之人,和段克己一样过着隐居的生活。其他几首诗都是勉励张器 (明)宋濂等.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 2819 页 (金)段克己、段成己.二妙集. 清光绪丙午刻本.1906.卷一.第 4 页 金代河东“稷亭二段”研究 6 之不要为现在的困苦所击倒,终有一天他也会如“季子终怀印,相如竟过桥” 一样 功成名就的。 元史中的张雄飞“入燕” (也即北上)应是在中统末至至元初年间: “至元二年,廉希宪荐之于世祖,召见,陈当世之务,世祖大悦。 ” 而这时距段克 己去世已经将近十年了,段成己与段克己写这这些诗作的时间应该都是在其隐居龙 门时期,因而,其诗作中的张器之也不可能是元史中的张雄飞。诗中的张器之 的生平也不可考,只知其为二段隐居时所组织的龙门诗社成员之一。 (二) 、张信夫 孙谱于金宣宗元光元年(1222,壬午)下系克己满江红词,词根据题 “梦庵张君信夫生朝”认为此“张信夫”乃金宣宗朝宰相张行信。而王庆生金代 文学家年谱中讲: “行信字信甫。但据本集卷五成己张信夫梦庵并引 : 子张子 寓迹于里西之精舍,以梦名其室,且命余订之 ,则张某为二段避地龙门时邻居,与 张行信无涉,孙谱误。张行信本年在陕西,既不在山西,亦不在朝,二段无从 寿之。 ”考金史列传第四十五张行信传记中,行信字信甫,然孙谱中说的明 白: “赵秉文张左丞碑公讳某,字信夫,莒州日照人” ,可见张行信字号有信夫 之说。传记中说张行信“元光元年正月,迁保大军节度使,兼鄜州管内观察使。二 月,改静难军节度使,兼邠州管内观察使。 ”当时确实“既不在山西,亦不在朝” , 而是在陕西任上。 段克己词中写: “腊尽春来,还又是,新年入手” ,表明词写于刚 入春时,孙谱中也对此表示疑问,但最后得出结论为金史不可信,这有失 客观。考察段成己有三首诗题和一首词中写到此“张信夫” ,诗题分别为寿梦庵张 信夫 、 和答丹山梦庵张丈 、 幽怀用梦庵张丈韵 、 张信夫梦庵【并引】 ,共十 一首诗,诗中写的都是隐居生活的苦与乐。金宣宗朝宰相张行信卒于正大八年 (1231) ,且满江红 张丈信夫林亭小酌,感事怀人,敬用遯庵先生韵词中有“几 逢开口笑,十年滴尽伤时泪。倩一尊、相对说清愁,花前醉。 ”从词中“十年滴尽伤 时泪”可以看出,这是伤国家乱亡,这时距金亡已经有十年了,若诗中的“张信夫” 为张行信,怎还能“相对说清愁” 。 再者, 年谱中于成己谱金宣宗元光元年下系 段成己寿梦庵张信夫诗。案语说“先生张信夫梦庵诗引云子张子寓迹里 西之精舍,以梦名其室由是观之,信甫尝以梦题其室矣,此事赵闲闲作墓碑, 刘祁归潜志以及金史本传皆不载,故附录于此” 。既然赵秉文的墓碑、刘祁 的归潜志及金史本传都没有相关的记载,这就表明此张信夫之事与金末的 (金)段克己、段成己.二妙集. 清光绪丙午刻本.1906.卷三.第 4 页 (明)宋濂等.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 2819 页 第一章 二段生平考证 7 左丞张行信无涉,他们并非同一个人。因而,我们只能断定张信夫可能为二段避地 龙门时的邻居或相与交游者。 三、几篇作品的系年问题 (一) 、孙谱于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癸巳)下写道: “先生与弟成己往 避龙门山。德谦案:跋文仅言乱亡之际辟居龙门,一似先生与菊轩由稷山而往辟者。 考全金诗及元诗选 ,先生与菊轩辟地龙门山中上俱有北渡后一语,疑是岁汴 降于元,先生亦在围城中,其满江红过汴梁故宫城词云: 塞马南来,五陵草 树无颜色。云气暗,鼔鼙声震,天穿地裂。百二山河俱失险,将军束手无筹策。渐 烟尘、飞度九重城,蒙金阙。 长戈袅,飞鸟绝。原厌肉,川流血。叹人生此际, 动成长别。回首玉津春色早,雕栏犹挂当时月。更西来、流水绕城根,空呜咽。 以 此词观之,汴京之亡,先生系目所亲睹。故能言之悲惨若是。然则龙门之辟盖由汴 梁往矣。其曰人生此际,动成长别者深慨已之,迁避山中亦于此时,遂与故宫 相别也。 ” 而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中则说: “此词泛叙金朝亡国 ,于围城中 种种艰难情形并无精细刻画,其余诗文亦皆无言及,可知二段并无围城经历。 ” 对 这首词也没有具体系年。 本集卷一有诗陈君百禄隐居河汾,世以医名家,临财廉取予,又性喜谐,虽 外若宽纵,内实重慎,而有常心,真善学医者也。辛丑之秋,余痁作,君调护周至, 既获勿药,欲酬而不可,姑以诗答其勤 : “我来汾沮洳,汾滨君所居。岂期牢落际, 有子可与娱。遗我以方药,投我以素书。往来八九年,问难更起余。 ” “辛丑”为 元太宗十三年(1241) ,前推八、九年,则约当天兴二、三年(1233、1234) 。又成 己临江仙继遯庵兄韵 : “十载龙门山下路,梦魂不到京华” 。 同题别一首曰: “四 十六年弹指过,苍颜换却春华。 ” 成己四十六岁在乃马真后三年(1244) ,前推十年, 亦在天兴三年左右。则天兴二、三年间,二段始卜居龙门。 天兴二年正月,金哀宗攻卫州,军败,逃往归德。 (今河南商丘市南) ,崔立发 动了汴京政变,以城降蒙古,后汴京城破(事见归潜志录大梁事 ) 。段克己当 在汴京城破后不久写下了满江红过汴梁故宫城词。词中的“玉津”为园名, 在河南开封县南门。从段克己的词题“过汴梁故宫城”及词中所讲的“百二山河俱 (清)孙德谦.金稷山段氏二妙年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第 305-306 页 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第 1291 页 (金)段克己、段成己.二妙集. 清光绪丙午刻本.1906.卷一.第 5 页 (金)段克己、段成己.二妙集. 清光绪丙午刻本.1906.卷七.第 11 页 (金)段克己、段成己.二妙集. 清光绪丙午刻本.1906.卷七.第 11 页 金代河东“稷亭二段”研究 8 失险,将军束手无筹策。渐烟尘,飞度九重城,蒙金阙”看,他写这首词时,汴京 城已经破了,写这首词的时间当在汴京城破后不久,段克己兄弟也即由汴京往避龙 门山中。故把此词系于天兴二年是正确的。 (二) 、本集卷七还有一首满江红词: “尘满貂裘,依旧是,新丰羁客。还 感慨,中年多病,惟堪眠食。方寸玉阶无地借,诗书勋业休重忆。况而今,双鬓已 成丝,非畴昔。 兴废事,吾能说。今古恨,空填臆。向南风望断,五弦消息。眯 眼黄尘无处避,洗天风雨来何日。待酒酣,慷慨语平生,无人识。” 新丰在今陕西 省临潼县东北。王谱在乃马真后二年(1242)辨析“玉清坛”一节下说到“克 己月上海棠词序:壬寅冬,躬谒玉清坛下。客有歌月上海棠,乃玉清作 也。词致高远,真游乎方外者也。孙谱案:金李邦献陇州汧阳县新修玉清 观碑文,其略云:县之东南,抵汧之石岸。岸相对如门,土人谓之石门,或传导 汧入渭,禹之所凿也。全真蒲察师卜庵于此。他日,师集其众而告曰:吾愿于此起 观宇。皆愿协力而赞成之。于是远近响应。殿宇像设不日而成。请额于朝廷,敕赐 曰玉清。此碑作于正大乙酉,与此年相距将近二十年,先生盖于是年冬始来晋 谒也。其言玉清作者,当系蒲察师之字。蒲察师为全真教,故曰游方之外。按, 女道士每有号玉清者,玉清观未必陇州汧阳方有,此处玉清观应在河中。二段一生 似未有陕西行迹” 。从现存作品来看,无法考证段克己是否到过孙谱中所说的 陇州汧阳,但段克己至少是到过陕西的。 这首词可能是诗人由汴京回乡绕道陕西时所写。词中表达的仍是对兴亡的感慨 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诗人亲身经历了汴京城破的惨状,从“兴废事,吾能说”可 看出,战争的残酷、黎民百姓所遭受的痛苦在他内心所引起的阵痛仍是非常深刻的, 此时离他离开汴京应该不会太久。本集卷二段克己有正月十六日雪,诗中有“我 意天心厌诛戮,净洗战血除腥臊。方今廊庙已备具,左有夔龙右有皋。爱民亲贤急 先务,朱轮皂盖驰英豪。遗黎幸脱疮痍阨,讴吟圣世心坚牢。驱牛负耒过门户,至 死不复远遁逃” 。 表明写此诗时段克己所处之地已经基本处于战乱后的恢复过程中, 百姓可以过正常的生活了。而此词中的“向南风望断,五弦消息。眯眼黄尘无处避, 洗天风雨来何日。”则表达的是对和平的向往。其时,整个中原必定仍处于战乱的 状态中,诗人对战乱给整个社会所带来的痛苦感受仍是非常深刻的,故写此词的时 (金)段克己、段成己.二妙集. 清光绪丙午刻本.1906.卷七.第 3 页 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第 1293 页 (金)段克己、段成己.二妙集. 清光绪丙午刻本.1906.卷二.第 5 页 第一章 二段生平考证 9 间距其写满江红过汴梁故宫城词也不会太久,当为天兴三年左右。 (三) 、本集卷四段成己有辛丑清明后三日,诗社诸君燕集于封仲坚别墅,谈 笑竟日,宾主乐甚。然以未得吾兄弟数语为不足,既而遯庵兄有诗,余独未也,主 人责负不已,因赋以应命云诗。诗题中言段克己亦有诗,孙谱中讲:“考集 中赠答封仲坚诗云时当春之仲,疑即是日所作也”。 但赠答封仲坚是 一首五言古体诗,而段成己此诗及段克己的和家弟诚之诗社燕之作都为七言绝 句,诗体不相符。段克己先作的诗极有可能为暮春有感三首,因为写这三首诗 的时节也为暮春,诗句所押的韵与段成己诗也相同,且有“幽香一点无寻处,燕蹴 飞红染客衣” 之句。 段克己(1196-1254),字复之,世居河东稷山。幼与弟成己并以才名,赵秉文 目之曰“二妙”,特书“双飞”二字名其里。金正大七年,以进士贡。金亡,与弟 成己避地龙门山中,结社赋诗,悠游林泉,人称遁庵先生。元泰定间,裔孙段辅为 礼部侍郎,合克己、成己遗文刻之家塾,名二妙集八卷,今存。 1.2 段成己行实考 一、生卒年问题 段成己的生年,孙谱讲: “先生辛丑清明后三日诗有从头悉读行年纪, 惭愧春风四十三句 ,据此,则元太宗十三年先生时为四十三岁,由此年逆数之,至 于今岁,是为先生诞降之年矣。 ” 后人都从此说,把段成己的生年定为金章宗承安 四年(1199) 。 关于段成己的卒年,目前也有两种说法: 一、认为段成己卒于至元十六年(1279) 。孙谱中于至元十六年下写道: “本 集补遗猗氏县创建儒学碑始于至元丁丑七月,落成于戊寅九月,越明年,伻来 主王生思永丐文以纪之。集序: 年过八十,至元间乃卒 。段辅跋菊轩君徙晋宁 北郭,闭户读书,余四十年(四十当二十之误) ,优游以终 。案: “先生卒年,跋文 谓遯庵既殁,余四十年 ,如是则先生寿涉百龄矣。考遯庵卒于宪宗四年,时年五 十九,使加以四十年,先生少遯庵三岁,将九十有六,必非是。今以集序为正。盖 世祖至元纪年共三十一载,其云至元间者实系是年,且合之年过八十语,亦适相符。 (清)孙德谦.金稷山段氏二妙年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第 314 页 (金)段克己、段成己.二妙集. 清光绪丙午刻本.1906.卷五.第 2 页 (清)孙德谦.金稷山段氏二妙年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第 348 页 金代河东“稷亭二段”研究 10 故知先生春秋为八十有一。辅跋四十两字必二十之误。 ” 从孙德谦的这段话,我们 可以看出,他首先根据猗氏县创建儒学碑的创作时间为至元十六年(1279) ,再 由集序的“年过八十,至元间乃卒”勉强确定段成己的卒年为至元十六年,而没有 确切的考证。孙德谦在此处对“至元间”的理解是至元三十一年的中间即至元十六 年,而按我们正常的理解,则是从至元元年到至元三十一年这中间的哪一年都是有 可能的。孙德谦的这种说法显然有些牵强。 二、认为其卒年为至元十九年(1282) 。持这种说法的有现代学者王庆生、赵琦。 所依据的为元代吴澄的段思温墓表和同恕的段思温先生墓志铭 。赵琦文中说: “ 墓表中说段思温二十九,丁母忧,越四年,仲父(指成己)卒。年 四十九而终,至元戊子岁三月也。 上引墓志铭和墓表明确记载段思温卒于 至元二十五年戊子,即 1288 年,享年四十有九。其生年应是 1240 年。 墓志铭又 说: 至元十五年后四年,菊轩君(成己)卒。 段成己应卒于至元十九年,即 1282 年。吴澄墓表却说段思温年二十九,丁母忧,越四年,仲父(指成 己)卒。 段思温二十九岁是 1268 年,四年后是 1272 年,与墓志铭所记相差十 年。而吴澄墓表中提到奉训大夫同赞善恕追撰志铭,述之已详 ,说明吴澄是 看到了同恕所作墓志铭的。只不过在同恕所述之外加以补充,并不是另有所本。 同恕说段成己卒于至元十五年的后四年 ,记年明确。因此只能解释为墓表 中的年二十九是年三十九的笔误。段思温三十九岁那年正是至元十五年。 据此,段成己的卒年 1282 年,享年 84 岁” 。此处所依据的墓表与墓志铭 出现了异同,赵琦文中对此进行辨析,并认为墓表中的“年二十九”是“年三 十九”的笔误。而王庆生的年谱中则直接把“年二十九”改为“年三十九” ,以 期与同恕的墓志铭相符。 同恕的墓志铭明确说明段成己是在至元十五年的后四年也就是至元十九年 去世的。而吴澄在写墓表之前也确是看到了同恕的文章。可能他的“年二十九” 确为笔误。 全辽金文中收录的段成己的文章中有两篇: 重修岱宗祠碑和创 修栖云观记 ,都作于至元十八年(1281) 。 重修岱宗祠碑原载于山西书局二妙 集 ,也见于一九一八年万泉县志卷七。题下写明创作时间为至元十八年。 创 修栖云观记原载于明成化十一年山西通志卷一十五。文中有“至元十八年五 月甲午,荣河栖云观张志觉介清风观主人王志瑞、乡进士周从善状其师立观始末, (清)孙德谦.金稷山段氏二妙年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第 405-406 页 赵琦.金末诗人“稷亭二段”的卒年及出仕问题.文史.第 52 辑(2001. 3)第 243 页 第一章 二段生平考证 11 绘而图之,就平阳寓舍来谒文志其事”之句,且文末有“秋七月晦日记”语,可见 至元十八年段成己还在世。再与二妙集序及墓志铭相印证,暂且将其卒年 定为至元十九年(1282)七月之后为宜。可能孙德谦当时没有看到这两篇文章。 二、几篇作品的归属问题 二妙集中有四首诗, 河汾诸老诗集皆题为段克己所作,这四首诗作分别 为冬夜无寐书以自适 、 中秋之夕,封生仲坚、卫生行之携酒与诗见过,各依韵 以答二首 、 云中暮雨 。孙谱中在成己谱的最后附到“先生诗如冬夜无寐 、 中秋之夕 、 云中暮雨三首河汾集属之遯庵,又送寻正道 、 寿贾总管 、 送 王子寿 、 总管李侯移镇京兆 、 送仲坚汉臣五首 , 全金诗 (此处指郭元釪御 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 )则亦录之遯庵诗中,再考全金诗凡送王子寿之平遥 、 辛丑清明后三日 、 红梅 、 用韵答封张二子 、 和答丹山梦庵张丈诗有二首 者, 全金诗皆一载遯庵一载先生。余尝谓初刻二妙集时,必以先生与遯庵同 时并咏者录入一题,不然,何其异若此。 ” 考全金诗并不是这样编排的,除了 冬夜无寐 、 中秋之夕 、 云中暮雨四首标明河汾诸老诗集中归为段克己 所作之外,其余上述提到的诗都在段成己名下,不知孙谱中从何处得来此结论。 四库全书本二妙集中提要对这四首诗作了辨析: “此集出自段氏家藏,编次必无 舛错,当属房祺误收,今姑各仍其旧,而特识其同异于此焉” 。而段辅的二妙集 跋中说“其遗文惜多散逸,所幸存者古律诗、乐府三数百篇,皆先侍郎手自纪录, 屡欲传梓,不克,小子不肖,痛先志之未遂,懼微言之或冺,谨用录梓,藏之家塾, 俾后之子孙毋忘先业” 。表明是段成己亲自编排的。房祺编河汾诸老诗集时在元大 德年间, 二妙集尚未公布于世,房祺所收录的二段的诗应该是从当时的流传或河 汾诸老其他人家中所得,错误也就在所难免。 另外,孙谱于元宪宗三年癸丑(1253)下系中秋之夕,封生仲坚、卫生 行之携酒与诗见过,各依韵以答二首诗。案语说“此中秋果不定为癸丑年,然遯 庵有杂诗,其引云癸丑中秋之夕与诸君会饮山中,感时怀旧,情见乎辞此事实 与相符,盖是夕山中之饮系由封卫二子载酒而往也,遯庵诗在癸丑岁而先生所作必 在此年矣。又案:诗凡二首,其下云夜凉河汉静无声,澄澈天开万里晴。蟾吐寒 光呈皎洁,桂排疏影甚分明。良宵方喜故人共,醉语那知邻舍惊。一片诗魂招不得, (清)孙德谦.金稷山段氏二妙年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第 413-414 页 (金)段克己、段成己.二妙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第 1365 册.第 523 页 (金)段克己、段成己.二妙集. 清光绪丙午刻本.1906.卷八.第 16 页 金代河东“稷亭二段”研究 12 九霄真与月俱清。 此诗河汾集以为遯庵作,今属先生,虽未知孰是,但如此则遯庵 既作长歌又成七律一篇,而其为癸丑岁更无疑矣。 ” 这只是一种简单的猜测和比附, 没有充足的证据。在下面的第三部分考证封仲坚的卒年在 1248 至 1254 年间,死于 段克己之前,段克己的诗中只说与诸君会饮,没有明确说明诸君是谁,但是封仲坚 在的可能性比较小,很难确切说段成己的中秋之夕两首诗作于元宪宗三年,更 不可以简单的以中秋两个字就说这两首诗也是段克己所作。还是以段成己所作为是。 三、几篇作品的系年问题 孙谱于元世宗中统元年庚申(1260)下写到: “是年,世祖特降玺书,即其 家起为平阳儒学提举,先生不赴。案:先生斋居偶成诗有句云明经自为儿孙 计, 敢与鸿儒论石渠 , 当即辞命提举时作也。 其下 冬夜无寐 、 用韵答封张二子 、 再用前韵 、 再用渠字韵数首,皆有文章自笑非时样 、 陋巷自无车马到 、 功名于我非所愿等语,必亦同时作” 。从斋居偶成诗中“明经自为儿孙计, 敢与鸿儒论石渠” 之句可看出,此诗当为他辞命提举时所作, 再用渠字韵中也 有“难将朽质供时用,幸有藜羹给岁余” 之句,且与斋居偶成诗用韵相同,也 当为稍后所作。而用韵答封张二子及再用前韵并非为同时所作。段克己作 品中有岁己酉春正月十有一日,吾友张君汉臣下世,家贫不能葬,乡邻办丧事, 诸君皆有吊章,且邀余同赋。每一忖思,辄神情错乱,秉笔复罢,今忽四旬矣,欲 绝不言无以表其哀,因作古意四篇,虽比兴之不足,观者足知予志之所在,则进知 吾汉臣也无疑诗。己酉岁为元海迷失后元年(1249) ,张汉臣于此年去世。这表明 用韵答封张二子及再用前韵至少是作于 1249 年以前。段克己与段成己都有 封仲坚挽词一诗,而段克己卒于元宪宗四年(1254) ,封仲坚肯定死于段克己之 前。段成己词望月婆罗门引清明后醉书于史氏之别墅二首及同调词翌日, 封生仲坚见和,因复用韵以答 ,孙谱中已经辨析明白,此三首词作都作于元定 宗三年(1248) ,这表明,封仲坚的卒年应在 1248 至 1254 年间,段克己与段成己所 作的封仲坚挽词也当作于此年间。那么用韵答封张二子及再用前韵当 作于封仲坚和张汉臣都在世时,必定是与其兄段克己隐居龙门时期所作,而非为徙 居晋宁北郭时期。此处,孙谱中认为这两首诗同作于辞命提举时,当没有作详 细考证。而段成己诗中凡是提到封张二子的,都当作于隐居龙门时期。 (清)孙德谦.金稷山段氏二妙年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第 383 页 (清)孙德谦.金稷山段氏二妙年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第 392-393 页 (金)段克己、段成己.二妙集. 清光绪丙午刻本.1906.卷四.第 6 页 (金)段克己、段成己.二妙集. 清光绪丙午刻本.1906.卷四.第 8 页 第一章 二段生平考证 13 段成己诗中大多不标纪年,因而无法考知其诗具体作于何年,但是,可以大概 确定为什么时期所作,如上面所说的几首诗都作于隐居龙门时期。另有一些作品是 作于徙居晋宁北郭时期。如: 萧少府挽词 ,引中说的明白:“隰倅萧君,余不识 其何如人也。余初入城府,谒余于客邸,敝衣败絮,眇然一寒生尔。尔后时时于朋游 中见之,貌益恭,气益和,与之言,确然有守,而不逾乎中,其加于人,岂一等也。 一日卒于平阳之学舍府。僚张侯而下,皆有挽章。吾友公度邀余同赋,义不可辞, 且萧君母氏在堂,临年而失贤子,行道之人闻之,为之出涕,以相其哀焉。况平昔 常所往来者?为出一章以吊,但辞鄙义拙,不足以发明萧君之德业,例奉繐帷以黩 为愧。” 从“余初入城府”、“平阳之学舍府”都可以看出,是作于这一时期。另 有冯生成之自燕归平阳,赖寂照先生获脱奴役,复齿士列将复归燕主,吾友济夫 来谒,诗姑序其概以答云也是同时期的作品,诗题相当于一个小序。 段成己(1199-1282),字诚之,河东稷山(今山西稷山)人。正大七年进士, 任宜阳主簿。天兴二年,与其兄克己避乱龙门山中,人称菊轩先生。克己卒后,成 己于元宪宗五年徙居平阳北郭。元中统元年,王鹗请于各路选委博学老儒一人,提 举本路学校,世祖降玺书,起成己为平阳儒学提举,不赴。其平生所著诗文多已散 佚。泰定间,侄孙段辅收拾其所传者,与克己诗文合编为二妙集。 (金)段克己、段成己.二妙集. 清光绪丙午刻本.1906.卷四.第 2 页 金代河东“稷亭二段”研究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