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专业论文)论13~17世纪德意志的邦国制.pdf_第1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论13~17世纪德意志的邦国制.pdf_第2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论13~17世纪德意志的邦国制.pdf_第3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论13~17世纪德意志的邦国制.pdf_第4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论13~17世纪德意志的邦国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文 摘 要 8世纪时,在德意志地区己经出现了部落公国,各公国首领有很 大的自治权力。后在萨克森王朝、萨利安王朝诸皇帝的努力下,皇权 得到加强, 部落公国逐渐解体。 在 1 2 世纪,由于德皇卷入了同教皇的 权力斗争中,新的教俗大贵族趁机崛起,这为邦国制的确立奠定了基 础,1 3 世纪社会结构的变化直接促成了新的邦国领地的形成。 邦国制在德意志持续六百多年,它的形成具有历史必然性。邦国 不同于旧的部落公国,它的结构具有一定进步性,在各邦国中 有邦议 会、行政机构、立法机关,因此它能跨越中古、 近代两个时期。另一 方面,邦国制自 身的封建性决定了它的最终命运不可避免地被君 主立宪制度所代替。邦国制的长期存在对德意志的政治、经济、文化 有很大的影响:它束缚了德意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阻碍了统一国家 的形成,它还决定了德意志文化的发展进程。对邦国制的研究可以看 出德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与之有很大的关联,可以说,邦国制是了 解德国历史的一把钥匙。本文试图从邦国制形成的必然性角度来论述 邦国 制在德意志的发展及其影响,时间界定在1 3 一1 7 世纪。 全文由引言、 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 引言 部分着重指出论题的目 的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状况。正文分五章:第一章,邦国制形成的历 史背景;第二章,邦国制的结构:第三章,邦国制与德意志经济的发 展; 第四章,邦国制与分裂的国家;第五章,邦国制与多样性的文化。 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 邦国制的形成顺应了德意志历史发展趋势, 它的具有近代意义的政权组织形式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德意志社会经 济的发展,对此不应忽视。而当历史进一步前进时,这种分裂的政治 制度局限性日 趋明显,无论在政治、经济上它都成为一股越来越强的 阻力,最终在稗斯麦的努力下,普鲁士统一了德意志,邦国制消亡了。 关键词:德意志邦国制神圣罗马帝国 ab s t r a c t i n t h e 8 th c e n t u r y , t r i b a l d u c h i e s e m e r g e d i n g e r m a n y . t r ib a l h o s t s p o s s e s s e d gre a t a u t o n o m o u s a u t h o r i ty . l a t e r t h r o u g h t h e e m p e r o r s e f f o r t s o f t h e s a x o n d y n a s ty a n d t h e s a l i c - f r a n k i s h d y n a s ty , r o y a l p o w e r w a s s t r e n g th e n e d . o l d tri b e d u k e d o m s gr a d u a l l y d i s i n t e gr a t e d . i n t h e 1 2 h c e n t u ry , t h e e m p e r o r w a s i n v o l v e d i n t h e s t r u g g l e w i t h t h e p o p e f o r p o w e r , a n d c o n s e q u e n t l y n e w s e c u l a r a n d e c c l e s i a s t i c a l n o b l e s t o o k a d v a n t a g e o f t h e o p p o r t u n i ty a n d r o s e . t h i s e s t a b l i s h e d t h e f o u n d a t i o n o f t e r r it o r i a l s t a t e s . i n th e 1 p c e n t u ry th e c h a n g e o f t h e s o c i a l s tr u c t u r e d i r e c t ly r e s u l t e d i n th e f o r ma t i o n o f t e r r i t o r i a l s t a t e s . t e r r it o r i a l s t a t e s h a d e x i s t e d o v e r 6 0 0 y e a r s i n g e r m a n y a n d t h e f o r m a t i o n o f i t wa s i n e v i t a b l e . t e r r i t o r i a l s t a t e s we r e d i ff e r e n t fr o m t r i b e d u k e d o ms , t h e f o r m e r s t r u c t u r e w a s mo r e a d v a n c e d . i n e v e ry s t a t e , t h e r e w e r e p a r l i a m e n t s ,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 a n d l e g i s l a t u r e d e p a r tm e n t s . s o it c o u l d s tr o d e o v e r t w o p e r i o d s -t h e m i d d l e a g e s a n d m o d e rn t i m e s . o n t h e o t h e r h a n d , t h e f e u d a l i ty o f t e r r i t o r i a l s t a t e s d e t e r m i n e d i t w as d o o m e d t o b e r e p l a c e d b y c o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m o n a r c h y . l o n g - t e r m e x i s t e n c e o f t e r r i t o r i a l s t a t e s i n fl u e n c e d g e r m a n p o l i t i c s , e c o n o m y a n d c u l t u r e . i t i m p e d e d f u r t h e r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h e c a p i t a l i s m i n g e r m a n y , a n d h i n d e r e d t h e f o r m a t i o n o f t h e u n i fi e d n a t i o n a n d d i r e c t l y i n fl u e n c e d t h e c u l t u r a l p r o gr e s s . t h r o u g h t h e r e s e a r c h o f t e r r i t o r i a l s t a t e s we c o u l d d r a w a c o n c l u s i o n t h a t mo d e r n a n d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h i s t o ry o f g e r m a n y h a s c l o s e c o n n e c t i o n w i t h t e r r i t o r i a l s t a t e s , t e r r i t o r i a l s t a t e s i s a k e y t o u n d e r s t a n d g e r m a n h i s t o ry . t h e t h e s i s t r i e s t o d i s c u s s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e r r i to r i a l s t a t e s in g e r m a n y fr o m 1 3 h t o 1 7 h c e n t u ry fr o m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in e v it a b i li ty o f it s f o r m a t io n . t h e t h e s i s i n c l u d e s t h r e e p a rt s : p r e f a c e , m a i n b o d y a n d c o n c l u s i o n p a rt o n e i n t ro d u c e s t h e p u r p o s e a n d t h e r e s e a r c h c ir c u m s t a n c e s a b o u t t h e t o p i c . p a rt t w o c o n s i s t s o f fi v e c h a p t e r s : c h a p t e r o n e d i s c u s s e s t h e s o c i a l b a c k gr o u n d o f t h e f o r m a t i o n o f t e r r i t o r i a l s t a t e s ; c h a p t e r t w o e x p l a i n s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o f t e r r i t o r i a l s t a t e s ; c h a p t e r t h r e e e x p l o r e s t e r r i t o r i a l s t a t e s a n d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g e r m a n e c o n o m y ; c h a p t e r f o u r e x p o u n d s t e r r i t o r i a l s t a t e s a n d t h e n a t i o n w h i c h i s d i f fi c u l t t o u n i f y ; c h a p t e r f i v e e l a b o r a t e s t e r r i t o r i a l s t a t e s a n d t h e mu l t i f a r i o u s c u l t u r e . t h e c o n c l u s i o n s u mma r i z e s t h e ma i n i d e a o f t h i s t h e s i s . t h e f o r m a t i o n o f t e r r i t o r i a l s t a t e s s a i d t h e t e n d e n c y o f t h e g e r m a n h i s t o ry; i t s mo d e r n f o r m p r o m p t e d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h e e c o n o m y f o r s o m e t i m e . t h u s , i t c o u l d n o t b e n e g l e c t e d . wh i l e t h e h i s t o ry w e n t f o r w a r d , t h e l i m i t a t i o n o f t h e i n s t i t u t i o n w a s mo r e o b v i o u s a n d i t g r a d u a l l y b e c a m e a s t r o n g o b s t r u c t i o n . a t l a s t , t h r o u g h b i s m a r c k s e f f o r t s , p r u s s i a u n i fi e d g e r m a n y a n d p u t t e r r i t o r i a l s t a t e s t o t h e e n d . k e y w o r d s : g e r m a n y t e r r i t o r i a l s t a t e s t h e h o l y r o m a n e m p ir e m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 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 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 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 说明并表示谢意。 、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卫见1 衫日期 奋 . 6 . , g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 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 文 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 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 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 授权书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斯 : 圣 14 -1 u : o r a . ts , 一 r 6 指导教师签名 日斯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未 ? o ff , -r r t 切 全 文 公 布 引言 邦国制形成于 1 3 世纪,在德意志存在了六百余年,邦国时期的德 意志一直处于严重的分裂状态中,曾被人喻为是 “ 狂欢节日穿的短上 衣” 。那么为什么在英、法等国建立了统一民族国家的历史时期,曾 经是王权集中的德意志却陷入了四分五裂的状态?为什么邦国制能跨 越中古、近代两个时代存在几百年时间?这是历史学家们长期以来探 索的热门题目之一,这需要对于邦国制的来龙去脉有清晰的了解。 邦国制是 1 3 世纪开始在德意志地区形成的一种政治制度,它脱胎 于中世纪晚期, 具有封闭 领地制的特性, 即诸侯享有绝对的自 主权利和 自治权利;它又具有近代早期君主立宪制度的行政机制,即有邦议会、 行政机构、立法制度。特殊的历史环境及政治、经济发展特点决定了 在德意志不可能形成像英、法那样的君主立宪政体,而是确立起一个 以松散的德意志帝国为整体的,但在地方上又各自为政的邦国体制。 从 1 3世纪到 1 9 世纪中期的德意志历史实际上是各邦国的发展史。本 文探讨的主要是邦国制的形成和早期发展史 ( 1 3 一1 7 世纪) , 这期间各 邦国经历了从确立到巩固的阶段,诸侯与等级之间围绕权力不断进行 着斗争,最终基本上确立了诸侯专制。1 8 -1 9世纪是邦国中的两强一 一普鲁士、奥地利进行角逐的时代,结果新兴的普鲁士获得统一德意 志的机会。 邦国制的形成是德意志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种结果对于德意志的政 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尽管在1 5 世纪末,德意志具备了资 本主义发展的一切要素,但是它却迟迟进入不了资本主义社会,难以 统一的国家的现实、文化领域的多样性、德意志人思想意识中的分裂 性相互交织,阻碍了德意志的社会转型,而这一切都源于邦国制。德 意志的经济、政治、文化被打上了深刻的邦国时代的烙印,因此对邦 国制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国内的学者在研究德国中世纪史时, 早期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德意志 ,科佩尔 s . 平森: 德国近现代史 ( 上册) , 范德一译, 商务印书馆,1 9 8 7 年版, 第1 3 页 分裂割据形成的原因上,对邦国割据现象采取了批判的态度。如:孔 祥民的 中世纪德国统一问题 、熊家利的 恩格斯对中世纪德国未形 成统一民主国家原因的研究等。后来逐渐地从多角度研究中世纪的 德意志,如这一时期的教权与皇权的关系,德意志的政治、经济发展 趋势等。主要作品有王亚平的 权力之争 、 论中世纪德意志封建政 体对社会制度转型的制约 、 关于中世纪德意志 “ 二期农奴制”的几 个问 题 ;侯树栋的 德意志封建王权的历史道路 。总体来说,还缺 乏对邦国制的系统性研究,没有涉及到邦国制的合理性及进步性,我 认为这是不全面的。因为在普鲁士统一德意志之后,德意志很快融合 为一, 整体实力飞速上升, 这显然得利于各邦国原有的政治组织形式, 而且中世纪末期,德意志经济确实取得不俗的成绩,这与诸侯诸侯的 努力是分不开的。当然,绝不能因为这些理由而否认邦国割据带给德 意志人民的不幸,需要对邦国制作历史的、全面的、客观的分析。 国外的学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充分, 但因语言所限不能对此进 行全面的综述, 只能根据有限的译著和英文资料进行研究。 本杰明 阿 诺德在他的 中世纪德国的诸侯与领地一书中,对于邦国领地的形 成提出新观点,他认为诸侯很早就拥有了在领地内的各种权力,不是 到1 3 世纪篡夺来的。诸侯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在领地内对经济、 司法等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因而最终获得成功,他充分肯定了 诸侯们的统治。詹姆斯 布赖斯在 神圣罗马帝国一书中称邦国制 的存在 “ 把一切权力从君主身上取去了,而没有给人民一点权利” 。 埃里希 卡勒尔认为邦国时期 “ 领地诸侯与其领地之间缺乏人事的纽 带,乡 村与城市、权力与理性的敌对, 妨碍了 德意志的发展。 ” 这些 学者对于德意志邦国制的认识是各不相同的,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 他们大多或从政治、或从文化角度论述,我试图从邦国制形成的必然 性角度来说明邦国结构对于后世德国的影响。 詹姆斯 埃里希 布赖斯 卡勒尔: 神圣罗马帝国 ,孙秉莹译,商务印书馆, 德意志人 ,黄正柏译,商务印书馆,1 9 9 6 1 9 9 8 年版,第3 3 9 页 年版,第 1 0 1 t i-1 e 第一章邦国制形成的历史背景 1 2 3 1 年 5 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里德里希二世颁布了“ 有利于 诸侯的大法规” 。 确认皇权放弃在诸侯领土上行使司法、 护送、 铸币 和 关税、建造城堡和城市的主权, “ 禁止城市通过市场和道路的强制,通 过接纳贵族和教会的自由人加入市民的权利共同体,抵制诸侯建立领 土。 ” 国王明 确担保维护诸侯的权利,同时保证诸侯铸币的 有效性, 给他们为自己的城市设防的权利。这个法令的颁布成为德意志历史上 的一个转折点,它标志着诸侯邦国的合法性得以确认。从此,德意志 进入了诸侯割据的邦国时代。 霍亨斯陶芬王朝在德国封建时代是比较强盛的, 而弗里德里希二世 也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国君,那么为什么在 1 3 世纪中叶会出现这样的法 规呢?这首先是由于1 0 -1 2 世纪德意志封建社会发展的特点 ( 政治特 点、经济特点)决定的,而 1 3 世纪社会结构的变化进一步促成了邦国 领地的形成。 第一节政教之争诸侯得利 皇帝与教皇的斗争是德国中世纪史发展的一个主线,因为这场权 力之争,德意志的诸侯们趁机扩大了自己的权益,德意志逐渐走上了 邦国割据的道路。政教之争始于国家教会制的确立。 公元8 4 3 年,查理大帝的孙子们签署了 凡尔登条约 ,法兰克王 国一分为三,日耳曼路易接管东法兰克王国即后来的德意志王国。与 法兰西王国不同的是,在德意志东部的许多地方是直到查理大帝时期 才被征服的。虽然法兰克王国曾派伯爵到新征服地区监理,但伯爵只 是政治上的代表,实际上履行各种社会功能的是各部落首领,这些部 落公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原始性。自9世纪以来,马扎尔人对德意 志构成严重的威胁,如何抵御外敌,便成为各部落公国官吏的首要任 赫伯特 格隆德燮等: 德意志史第一卷 ( 下册) ,张载扬等译, 商务印书馆,1 9 9 9 年版, 第 3 5页 务。在历次军事行动中,他们的权势不断扩大,并取得公爵头衔。公 爵在理论上是国王的封臣,与之存在封建隶属关系,但另一方面,公 爵们在其所属区域内具有绝对支配地位。 所以, 公爵既不是国王的“ 天 敌” ,也不是 “ 天然”的政治盟友。当公爵需要 “ 保护” ,国王又能提 供这种 “ 保护”时,双方就处于合作状态,反之,当国王的政策损害 公爵的利益时,公爵则以 对抗回敬,双方遂展开政治较量。 到萨克森 王朝时期,奥托一世恩威并重,文武兼施,平定了两次公爵叛乱。他 意识到要扼制世俗封建主的势力,就必须加强教会力量,因此创立了 对后世影响极深的 “ 国家教会制” 。 具体内 容是:奥托向主教辖区提供 保护和授予特恩权,并赋予主教和修道院长以国家行政管理的使命, 主教和修道院长还获得大量王室产业,并且拥有行政管理权、司法权、 征兵权、铸币权、关税权等。国家教会制使教会在皇权的控制之下, 主教们是国家的官员, 对国王负有宗教的、乃至世俗的各种封建义务, 甚至前往罗马拜会教皇也要经过国王的同意。此后,教会日 益成为帝 国行政的执行机构和国王政策的支柱,政教并存的二元统治模式在德 意志具有了雏形。 9 6 2 年, 奥托一世应教皇约翰十二世的要求, 来到罗马被加冕为帝。 这样,东法兰克王国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罗马帝国,德意志被命运引入 另一个方向,它承载了“ 神圣罗马帝国”的盛名。为了皇帝的头衔, 历任国王都要到罗马加冕, 他们的光荣梦想就是 “ 恢复罗马帝国” ,皇 帝与罗马教会结下了不解之缘。应该说, 在1 1 世纪前,教会对德皇的 基本态度是支持和依赖的,皇帝依靠教职人员管理行政、教化臣民、 削弱那些不驯顺的诸侯的权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教会的权势在 皇帝的支持下也扩大了,双方合作颇为愉快。亨利三世时皇权有了很 大的发展,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积极支持了罗马教会改革。 教会改革始于1 0 世纪,当时教会人员的世俗化和腐败风气非常严 重,教士结婚、买卖圣职、瓜分教会财产现象愈演愈烈,这既破坏了 教士们正常的宗教生活,也加剧了社会的混乱,教会改革势在必行。 侯树 栋 心 德意志封建王权的 历史道路 , 载 世界 历史 2 0 0 2 年第s 期, 第1 3 页 克吕尼修道院的改革成为其前奏曲,得到了封建大贵族的支持,而其 后的大规模的罗马教会改革是在德意志皇权推动下开始的。以利奥九 世为首的教会改革派首先更新了罗马教廷的组织机构,发展枢机主教 团。改革派集团与罗马大贵族展开了不妥协的斗争,反对买卖圣职, 严格独身制,强调教皇权威。总之,教会改革获得了巨大成功,这种 结果远远超出了德皇亨利三世当初的意料。在教会改革如火如茶、教 皇权力日 益上升之际,德意志的皇权却呈衰微之势,出现了教俗大贵 族瓜分王室领地财产的现象。 这一现象出现在1 0 5 6 年亨利三世去世时。 亨利三世在位时不断扩大皇权,触犯了许多大贵族的既得利益,洛林 公爵、萨克森大贵族等均在暗中形成了一股反对皇帝的势力。趁着亨 利三世去世而亨利四世又年幼之际,这些大贵族开始争夺王室领地。 到亨利四世亲政时,萨利安的王室领地几乎被各公国的大贵族瓜分殆 尽。 那些曾 经是帝国支柱的教会贵族也趁机瓜分王室的权利, 他们利 用王室财产加强自己的经济实力,解除了一批修道院与王室的直接联 系,如科隆大主教安诺把马尔梅迪、科尔里和维里希修道院归为己有。 教俗大贵族对德意志王室领地和政治权利的 瓜分,严重削弱了皇权。 1 0 6 6年,亨利四世亲政,决心重塑皇权。他重用封臣,支持城市,打 击教俗大贵族的势力,为此,他与羽翼丰满的贵族发生激烈了冲突, 而这种冲突因为教皇的介入发生了 转折性的变化。 在德意志内部纷争不已时,教皇正朝着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教会君 主的方向前进,罗马教会不仅在精神领域重塑权威,并且也逐渐拥有 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后盾。 1 0 5 9 年, 教皇与诺曼人建立起采邑关系, 1 0 6 8年, 与西班牙的阿拉贡王朝建立了 采邑 关系, 此后,先后在勃良 第、匈牙利教皇有了自己的世俗封臣,这种发展趋势不可避免地与各 国王权产生矛盾。教权的扩张在英、法等国也引起了一定的影响,但 是,在德意志,教权与皇权关系却更加紧张,这是因为 “ 国家教会体 制”是德意志皇权的一个重要支柱,罗马教会的扩张无疑触动了它的 0 h .格布哈德: 德意志历史手册第1 卷,第3 2 3 -3 2 4 页, 转引自 王亚平 权力之争 ,东 方出 版社,1 9 9 9 年版, 第 1 5 6 页。 王亚平: 权力 之争 ,第1 5 7 页 根基。1 0 7 3年,改革派的 代表人物希尔德布兰德继任教皇, 称格里高 利七世。他明确宣称教权高于俗权,教皇高于皇帝。这样教皇与当时 正欲加强皇权的德皇亨利四世的矛盾不可避免地爆发了,授职权之争 成为焦点问题。亨利四世命令废除教皇,而格里高利七世则对德王施 以绝罚令,开除他的教籍。在关键时刻,德意志诸侯们的态度便有了 决定性意义。在这场政教之争中,诸侯们最终将自己置于教皇的天平 上,他们选择支持教皇,亨利四世被迫进行了 “ 卡诺沙勤见” ,这表明 第一回合斗争德皇居于下风。1 1 2 2 年, “ 沃尔姆斯协定”的签署使皇帝 的权威受到进一步削弱,这样以统治整个基督教世界为最高抱负的德 皇终于给自己竖起了一个强大的 政治敌手,双方的矛盾一直持续着。 这场权力之争如果没有德意志诸侯们的支持,那么教皇对于亨利 四世的绝罚令就只能是一纸空文,与其说是教皇战胜了德皇,还不如 说诸侯们是最大的胜利者。授职权之争结束后,在 1 1世纪末期和 1 2 世纪早期, 德意志的地域性公国“ 朦胧但可以 察觉地” 开始兴起 , 这 是政教之争的直接后果。到弗里德里希一世统治时期,为了与教皇抗 争,皇帝需要其德意志领地保持稳定与和平,为此,弗里德里希一世 尽力扶持各领地的政治法律的统一和系统化,保持它们之间的和平。 他在奥地利、维尔茨堡和勃良第建立了仅与帝国具有松散封建联系的 独立自治体,后来,在巴伐利亚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并且鼓励那里的公 爵领地发展自己的政治、法律制度。名义上教俗诸侯都以皇帝的封臣 的身份来掌管其领地,但他们在各自 领地的司法管辖权范围内却至高 无上地统治全部人口,皇权与人民的联系被各个领地的贵族割断了。 在弗里德里希一世意识中, “ 基督教世界的帝王所担负的终极而又最艰 难的使命是捍卫教会和使巴 勒斯坦圣地免受异教徒的侵袭,这一绝对 超越帝国政治目的的信念让他把每一项政治活动都看作实现理想的一 种手段。 ” 为此,他把德意志地方的统治权逐渐下放到诸侯手中。 弗 里德里希二世进一步发展了皇权思想,他认为德意志的皇权直接受命 哈罗德 6 1 0页. .哈罗德 . 3 伯尔曼: 法律与革命 , 贺卫 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 , j 伯尔曼: 法律与 革命 ,第5 9 5 页 于上帝,教皇仅仅是奉上帝之意为其进行加冕的仪式。 “ 皇帝享有普世 的统治权,他不仅统治德意志、阿尔勒王国,而且也有权统治罗马、 意大利和西西里,皇帝高于世上所有其他统治者。 ” 在这种思想的指 导下,弗里德里希二世把帝国的政治中心转移到了意大利,他周旋于 教皇与大贵族之间,与伦巴底城市同盟一再交锋。为了取得德意志诸 侯的支持,他于 1 2 3 1年颁布了“ 有利于诸侯的大法规” ,诸侯们取得 了如前文所述的全部特权。德意志完全在诸侯控制之下,邦国制逐渐 形成。 弗里德里希二世的这种国内政策,赢得了教俗诸侯们的支持,当 皇帝面对教皇格里高利九世的绝罚令时,他们站到了皇帝一边,这使 得弗里德里希二世能够继续在意大利推行他的世界帝国政策。在德意 志,公爵、伯爵、主教、修道院长等大大小小封建主相互吞并、相互 争夺,皇权形同虚设。1 2 5 0年弗里德里希二世去世,不久,其子康拉 德四世也去世,霍亨斯陶芬王朝统治告以终结。 德意志皇权由盛而衰,结束了皇权与教权斗争的历史,但最终的 结果并不意味着教拿的胜利。这场斗争中只有德意志诸侯真正得偿所 愿,缺少了皇权的束缚,他们走上了邦国割据的道路。 第二节经济发展的分散性与不均衡性 邦国制的形成与1 0 -1 2 世纪德意志的经济发展也有很大的关系, 这一时期,德意志的经济在充分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明显的分散性 与不均衡性。 自1 0 世纪起, 在各阶层的努力下, 德意志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 在农业领域,封建主们为了扩充实力积极地在易北河、萨勒河、奥得 河流域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拓荒和殖民活动,将很多的沼泽地、低谷 地、河滩地以及森林地改成耕地,扩大了耕地面积。农业的发展直接 刺激了农村手工业的发展,因为当时德意志尚未出现独立的手工业, h .m沙勒: 弗里德里希二世的皇权思想 , 论文和研究第2 6 卷, 第 1 1 6 -1 3 0 页,转引 自王亚平: 权力之争 ,第2 9 2 页。 所以对农产品的加工成为主要的手工业形式,比较有特色的有莱茵河 流域的酿造业、制陶业、佛兰德尔的羊毛织业等等。这一时期德意志 发展最快的当属远程贸易,这得利于德意志优越的地理位置。莱茵河 是欧洲的重要水路之一,它贯通欧洲南北,连接地中海与北海两大贸 易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之长期以来诸侯们的支持,使德意志的远程 贸易在整个中世纪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远程贸易的蓬勃发展促进 了德意志城市的兴起,沿着莱茵河,从阿尔卑斯山到北海,有一系列 古代主教区城市,像巴塞尔、斯特拉斯堡、斯拜尔、科隆、乌德勒支 等; 王室领地城市:科不林士, 波恩,安特那赫, 威斯巴 登; 此外诸 侯还兴建了城市吕贝克等。在南德意志,多瑙河是商业上的自 然动脉, 奥格斯堡、雷根斯堡最出名。 尽管德意志经济己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它同时具有分散性和 不平衡性的特点。 发达的远程贸易是德意志城市兴起的原因之一, 但是对外贸易的 发展并没有促进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相反,它使德意志出现了多 个经济中心。这些经济中心有的分布于边境地带:对匈牙利、波希米 亚和波兰的贸易集中在雷根斯堡,对波罗的海地区的贸易集中在哈勒 和马德堡,对北欧国家和英国的贸易集中在汉堡和不来梅;有的处于 交通要冲,分布在莱茵河、多瑙河、美茵河等沿岸,如:科隆、波恩、 法兰克福、沃尔姆斯、美因茨、斯特拉斯堡等。尽管这些城市本身繁 荣,但却不能形成一个经济中心带动周围地区发展。这是因为它们凭 借帝国城市或者自由城市的身份有各自 不同的特权,依靠着对外贸易, 不需要与其他地区发生更多的联系,市民们的目 光很少关注城市以外 的事务。城市内部有自己的法律,它们需要承担对外政策以及从事防 范自 卫战争的全部费用, 因此它们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随着经济的 进 一步发展和贸易范围的扩大,城市根据各自 利益的不同,形成区域性 的经济联盟。如:北海、波罗的海地区的城市经营羊毛、皮革、大麻、 汤普逊: 中世纪经济社会史( 下册) , 耿淡如译,商务印书馆,1 9 9 7 年版,第3 5 8 页。 詹姆斯 w . 汤普 逊: 中 世 纪晚 期欧 洲经济社会史徐家 玲译,商 务印 书馆,1 9 %年版 第 2 8 8 页。 树脂、蜂蜜、粮食、金属等,他们联合成为后来的汉萨同盟。地中海 贸易圈主要经营丝绸、香料等奢侈品,这对德意志南部城市有很大的 影响,它们同意大利各城市有活跃的商业往来。德意志南方销售市场 和商业联系与北方完全不同,因此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 德意志城市尽管星罗棋布,却始终无法融汇合一,这与各地经济 差异性也有很大关系。德意志的东部和西部在经济结构和发展进程上 是迥然不同的。西部的封建化较为彻底,受法国影响较深,大小庄园 遍布乡村,采邑制、农奴制很发达,而且菜茵河流域城市林立,经济 繁荣。而东部德意志以萨克森为代表,古代的萨克森人的风俗、制度 和传统使得封建制度无法在这片土地上根深蒂固,当农奴制在大庄园 上盛行时,很多萨克森贵族却靠耕种自己的田亩而生活。依靠马尔克 公社,很多自由农民保持了自己传统的生活方式,东德经济比较落后。 东进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状况,它对德意志的政治、经济、 社会进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部封建诸侯势力增强,帝国政治中心 开始东移,在经济上改变了原来的荒蛮状况,耕地面积扩大,粮食产 量增加,随之粮食进入贸易领域, 东部开始了城市化的浪潮。1 2 1 0 年, 西里西亚的亨利一世在梅克伦堡建立第一座城市罗斯塔克。 从此后, 大大小小的城市陆续建立起来。但是与西部相比,东部城市数目 依然 较少,且均在封建诸侯控制之下,东部的经济生活落后于西部。除此 而外,城乡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别, “ 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 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 情 况: 孤 立 和 分 散 。 ” 就德意志本身而言,虽然它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毕竟还无 法与其他国家相比。仅仅在商业和手工业城市周围才比较繁华,而这 些城市又因利益各不相同,彼此之间少有利害关系。德意志南方的商 业模式与北方完全不同,东部和西部之间来往不密切,全国没有一个 像英国的伦敦和法国的巴黎那样的全国性的工商业中心城市。因此, 在德意志不能像法兰西王国那样出现近代君主制国家,这种近代君主 s y l v i a l . t h r u p p , c h a n g e i n m e d ie v a l s o c i e ty , n e w y o r k , 1 9 6 4 , p . 3 1 a马克思: 费尔巴 哈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 人民出 版社,1 9 6 0 年版,第5 6 页 制国家产生的前提是:“ 繁荣的商业和繁荣的工业把全国的经济利益不 可分离的连接起来。当时的情况只能使德国组成各种地区性的利益集 团。 ” 换言 之,就是使德国陷入政治上的分裂格局。 第三节变化中的社会结构 1 3 世纪对于德意志而言, 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时期。 它的政治、 经济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德意志日益走上了与英、法 不同的道路,也注定了它未来的命运。 远程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华, 在原有的基础上, 大大小小的 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中世纪德意志城市数目 之多,超过了任 何一个欧洲国家。德意志手工业者创造出日 益专业化的工具,丰富的 矿藏资源此时得到初步的开采,包括银矿、铁矿、铜矿和金矿,1 3 一 1 4 世纪, 德 意 志向 欧 洲 大 部 分 地区 提 供银、 铜 和金。 繁荣的 商 业 及发 展的手工业加速了货币的流通,以土地为唯一资本的时代己经过去, 货币的地位空前提高,这不仅表现在德意志,在整个欧洲,人们都认 识到了它的价值。受到货币经济的冲击,租佃制逐渐盛行,农民的境 况有所改善。 经济的变革引起社会结构的相应变化, 首先是市民阶层的崛起。 一 直以来,他们就拥有不同于贵族和农民的法律身份和社会地位,这源 于他们的经济活动,同 样他们的经济活动也决定了他们需要皇权的支 持。这种合作的愿望在皇权尚稳固时得到过实施,利用皇权的威望, 市民们抵制封建贵族的压榨。亨利四世亲政以 后,曾追回被教俗贵族 所强占的莱茵河的关税卡。他先后颁布 公安条例和 1 0 9 3 年的 巴 伐利亚条约 ,一再重申 给予商人们特殊保护。 亨利四世因此得到了 市民的支持,在他与萨克森贵族斗争激烈时,市民们给予他积极的帮 助。而自 皇权衰微之后,市民与皇权合作的希望就慢慢破灭了,弗里 德里希二世颁布的 有利于诸侯的大法规)为邦国割据提供了法律依 弗兰茨 梅林: 中世纪末期以来的德国史 , 张才尧译,生活 读书 年版,第3 0 页。 汤普逊: 中世纪经济社会史( 上册) , 第3 7 6 页。 新知三联书 店,1 9 8 0 据,也割断了皇权与城市的联系。城市为了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 最终形成了地区性的城市联盟。1 3世纪汉萨同盟,莱茵城市同盟,1 4 世纪士瓦本城市同盟是典型代表。莱茵同盟成立于 1 2 5 4 年,是中世纪 德意志第一个最大的商业同盟,它取消了莱茵河上非法的通行税,对 外战争时表现出强大的实力。士瓦本同盟成立于1 3 7 6 年,是为了保护 城市利益、抵抗封建主的组织。汉萨同盟在经济利益方面取得更大成 就,它是 “ 在国外 ( 如在伦敦、布鲁日)的德意志商人所组织之各个 联合体与国内 组织之类似联合体的结合” 。 在成立后的几个世纪里, 它取得了不俗的经济利益和国际影响力。城市同盟的形成标志着德意 志市民地位的提高,但是市民们不关心政治的传统使得他们很难在政 治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1 3世纪末, 农民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也有了变化。受货币 经济体系 的冲击,封建领主们逐渐用租佃制取代了劳役制,庄园里农奴的地位 有了提高。持续的东进运动对于德意志境内的农民也有很大的影响, 东迁的自由农和依附农有了迁移的自由。他们不用交纳人头税,享有 世袭的持有权,可以自由地承租土地,这些人构成了农村中新的佃农 阶层。可以说,在 1 3 世纪,德意志农民境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例如在 巴伐利亚,当时很多农民在公共场合穿着比较奢侈,以至于有法令禁 止他们留 长 发、 穿 华贵的 衣服、 佩戴象征 骑士的 武器。 除 此而外,当 时有少量封地的骑士和富裕的农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通过联姻, 很多农民成为骑士。 在这场社会力量普遍重组的过程中,贵族内部的分化是日益明显 的。地方诸侯们继续开疆拓土,建立城堡、城镇、修道院等,利用各 种特权加强自己的势力,向着邦国诸侯的方向发展。如狮子亨利通过 皇帝的授予获得了高级审判的权力, “ 在 1 2 , 1 3世纪,巴伐利亚公爵 又使用多种伎俩吞并了郡的司法管辖权,此外还通过购买等手段接收 连同司 法权在内 的 郡的 财产。 ” 骑士阶层则由 于经济窘困 和新的军 事 詹姆斯 w. 汤普逊: 中 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 ,第2 0 5 页. a lfr e d h a v e r k a m p , m e d i e v a l g e m a n y ( 1 0 5 6 - 1 2 7 3 ) , o x f o r d , 1 9 8 8 , p 3 4 0 . 哈罗德 j 伯尔曼: a 法律与革命 , 第6 授页 技术的应用,逐渐落魄。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骑士们在奥地利、勃 兰登堡、巴伐利亚、法兰克尼亚和符腾堡建立许多骑士同盟,骑士同 盟风光一时。尽管这样,由于经济规律的作用,骑士们还是不可避免 地走下坡路。 在骑士们逐渐失去往日 辉煌时, 另一个等级正融入上层贵族, 这就 是王室封臣。他们原则上是非自由人,自 萨利安王朝起,他们就担任 了教职、王室财产管理人、行政官员等职务,逐渐地这些封臣获得了 各种经济和政治特权,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有的封臣还获得了“ 骑士” 称号,他们尽力要求改变自 己的法律身份。在 “ 大空位时期” , 他们趁 机夺得了很多王室领地,将其变为自己的世袭领地。经过几个世纪的 努力,封臣集团最终融入到了真正的贵族社会,他们成为重要的邦国 诸侯。封臣地位的演变与法兰西、意大利是截然不同的,在后者,封 臣除了在边区之外从没起到过重要的作用,而且 “ 封臣”这个名词在 逐渐消失。 在德意志封臣的地位之所以能够与日 上升,完全在于1 2 , 1 3世纪德意志特殊的历史环境,在于经济的发展及诸侯 “ 领地化”政 策。 社会结构的变化进一步推动着政治制度的演变, 在英、 法, 统一成 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封建割据势力被逐渐消灭。而在德意志,邦国制 成为新型的政权组织形式,主要的邦国有奥地利、巴 伐利亚、萨克森、 勃兰登堡、黑森、巴 拉丁等。邦国制的形成是必然的,1 0 -1 2世纪政 教之争是诸侯们扩张势力的良机,经济发展特点加强了这一趋势,1 3 世纪社会结构的变化则使诸侯们成为最终的利益获得者,德意志决然 地走向了邦国的道路。接下来的历史转入了各邦国的各自 发展史。 a l fr e d h a v e r k a m p , m e d i e v a l g e r m a n y ( 1 0 5 6 - 1 2 7 3 ) , p 3 3 8 第二章邦国制的结构 随着 1 3 世纪等级制度的形成及霍亨斯陶芬王朝统治的终结,德意 志开始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各种政治力量经过重新整合,诸侯们 逐渐登上权力的顶峰,他们通过婚姻、继承、战争等方式将自己昔日 的分散的领地连成一片,为邦国制的形成打下基础。邦国疆域的最终 确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1 5 世纪,一个相对稳定的 邦国界限才呈 现在人们眼前。 在德意志领土上,众多的邦国有着不同的习惯、文化、 背景、经济结构,但是从整体来看,他们的政治结构又具有很多相似 的地方。与采邑制相比,邦国制为德意志带来了初具雏形的政治机构、 法律制度,正是这些最基础的机构、制度孕育了后世德意志文明的种 子。 第一节邦国的邦议会制 1 3世纪以后,由于等级运动的兴起,在欧洲很多国家出现了议会 的组织形式,英国的模范国会、法兰西的三级会议等都昭示了等级力 量的强大。德意志由于处于分裂的状态,邦议会便成为等级运动的组 织形式,邦议会是邦国内 权力强大的机构, 其成员由教会和世俗贵族、 主教、市民代表,某些情况下也有农民组成。从组织形式看,主要分 为骑士院 ( 个人参加)和城市院 ( 市民代表) 。几乎在所有的邦国里, 诸侯有权独自召开邦议会,邦议会即使不是所有成员都出席也能作出 决议。在宣布诸侯的决议后,各院分别开会讨论,以多数票通过的决 议为准,但无需达到完全一致。通常由诸侯承担邦议会全体会议的费 用。1 3 6 3年, 上巴 伐利亚公爵接受僧侣、贵族、市民的请求, 成立由 三个等级参加的地方议会,并规定每年召开一次。 “ 至 1 5 世纪下半期, 在奥地利、萨克森、于利赫、西里西亚、勃兰登堡、 梅克伦堡都出现 了定期召开的,有僧侣、贵族、市民三个等级参加的议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