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晋书》材料源于《世说新语》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自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批评晋书“忽正典而采小说”以来,此点成为世 人之共识,今人关于晋书史料来源的探讨基本未跳出传统学说的圈囿。世说 新语作为六朝小说的最高成就,理清其与晋书材料渊源之关系,对论证刘 知几以来世人观点之可靠性无疑具有典范作用,对晋书史源的探讨也具有积 极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力图对二书材料渊源关系作一系统、客观、公允的论 证。 第一,晋书与世说相异之材料。笔者将世说诸多条目一一进行梳 理,依掘其与晋书之关系将其分为未载、重出、相异三部分,对相异材料的 处理无疑具有代表性。笔者又将相异材料有第三家例证者作一定量分析,这对初 唐史家治史念度的评价是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因二书相异材料过于繁富,又分门 别类,以六小块叙述之。 第二,晋书失落的世说人物考索。本节分为五部分。部分世说不 惜笔墨大力刻画之人物,晋书所述甚少或完全遗忘,在此点上,无疑世晚 对晋书起着补阙作用。二书叙述之偏差也清晰表现出世说并不受初唐史 官重视,当然不能成为其史料来源。 第三,晋书所存问题与世说之关系。分为五个小部分:晋书误者; 晋书所叙欠妥者;二书皆误者;一事两属者;二书所叙皆有违情理者。世说 所叙为切或虽有误但刘注已指出其为谬,晋书却反其道而行之,采录有误之说, 皆说明初唐史官并不重视世说。一事两属者多因晋书成于众手之故。 结语。晋书与今存旧晋书,尤其与王隐、何法盛、臧荣绪三家晋代国 史具有高度一致性。从晋书失落的世说人物考索可以看到编者囿于传统 或忽略世说造成的缺憾。世说所叙合理或虽有误刘注已指出其谬但晋书 致误者,更清楚表明世既非晋书史料本源。 a b s 仃a c t l i uz h i d i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s c h o l a ro f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 , h a sm a d eac o m m e n tt h a t 撕ns h ula u t h o r sh a dp a i dm u c ha t 【e n t i o nt om o r et h en o v e l st h a n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h i s t o r y - b o o k s t h i ss t a n d p o i n th a sb e e nw i d e l ya c c e p t e d t o d a y , p e o p l e ss t a n d p o i n ti n t h i sq u e s t i o ni ss t i l li d e n t i c a lw i t h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p o i n t s h is h u ox i ny ui st h eh i g l l e s t s i g n a lo ft h el i uc h a o a n di th a sap o s i t i v em e a n i n gf o rp r o v i n gt h ep o i n t so fl i u z h i d ia n dt h ep e o p l el a t t e rr e l i a b i l i t ya n df o re x p l o r i n gt h ed e r i v a t i o no fj i ns h u ,i fw e c a nm a k e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j ns h u a n ds h is h u ox i ny uc l e a r l y t h i s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s t h eq u e s t i o n sf r o mt h r e ea s p e c t st om a k eas y s t e ma n do b j e c t i v ea n df a i rt e s t i f y i n gt o t h eo r i g i nb e t w e e nt h et w ob o o k s f i r s t ,t h em a t e r i a l st h a ta r ed i f f e r e n ti nt h et w ob o o k s a c c o r d d i n gt ot h er e l a t i o n w i t hj ns h u ,id e v i d et h ed i f f e r e n tc o n t e n t s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t h a ti st h el a c k ,t h e r e p e a t i o n ,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i ti su n d o u b t e d l yr e p r e s e n t i v ei nm o s ti nd e a l i n gw i t ht h e d i f f e r e n tm a t e r i a l s im a k eaa n a l y s i sn u m e r i c a l l yb e t w e e nt h ed i f f e r e n c ea n dt h et h i r d e x a m p l e sb e c a u s e i th a sas i g n i f i c a n tf u n c t i o ni n c o m m e n t i n g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s c h o l a r a t t i t u d e sa b o u tt h eh i s t o r y w ed e v i d ei ti n t os i xa s p e c t st on a r r a t eo u rp o i n t s b e c a u s e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t w ob o o k si st o oc o m p l e x s e c o n d ,t h ec h a r a c t e r s t e x t u a lc r i t i c i s mo f5 h is h u ot h a tw e r el o s ti nj ns h u i t h a sf i v ep a r t s s h is h u oh a sd e p i c t e ds o m ec h a r a c t e r ss u c c e s s f u l l y ,b u tj ns h ud o e s n t d ot h i so rd oi tal i t t l e ,i nt h i sp o i n t s h is h u oh a sa s u p p l e m e n t a r yf u n c t i o nt oj ns h u t h e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t h et w ob o o k sh a ss h o w e dc l e a r l yt h a tt h eh i s t o r i a no ft h e b e g i n n i n go f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d i d n tv a l u es h is h u o ,s ot h e yd i d n tt a k ei ta st h e d e r i v a t i o no ft h eh i s t o r y t h i sh a sa s i g n i f i c a n tf u n c t i o nt oa n a l y z et h ep u r p o s eo ft h e b e g i n n i n go f 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 sh i s t o r i a ni ns t u d y i n gt h eh i s t o r y t h i r d 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t w ob o o k s i th a sf i v ep a r t s t h e ya r et h em i s t a k e 1 t h a tj ns h um a d e ,t h eu n s u i t a b l e n e s si nt h ej ns h u ,t h em i s t a k et h a tt h et w ob o o k s m a d e ,t h ep a r t st h a tb e l o n g st ot h et w ob o o k s ,t h eu n s u i t a b l e n e s si nt h et w ob o o k s w e c a r ld r a wa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t h eh i s t o r i c a ls c h o l a rd i d n tv a l u es h fs h “o b e c a u s ej ns h u s t i l lu s e dt h em a t e r i a l st h a tw a sf a u l to nt h ea n n o t a t i o nm a d eb yl i ux i a o - b i a o t h es u r p l u s ,j ns h uh a sah i g hc o n t i n u i t yw i t ht h ej ns h ui na n c i e n t ,e s p e c i a l l y t h et h r e ej i nd y n a s t y sh i s t o r ym a d eb yw a n gy i n ,h ef a - s h e n g ,z a n gr o n g - x u ,w ec a n f i n dt i l a tt h ea u t h o ro f j ns h uw a sl i m i t e dt ot h et r a d i t i o na n dn e g l e c t e dt h es h is h u o i t i sap i t y a n dw ec a n _ a l s of i n dt h a t 鼢fs h u oi s n tt h eo r i g i no ft h ej ns h uf r o mt h e a n a l y s e si nt h i sp a p e r 2 晋书材料源于世说新语研究 导语 唐初大修因史。贞观十年( 6 3 6 ) ,梁、陈、北齐、周、隋五史修 成,二十年( 6 4 6 ) ,房乔等人奉敕重撰晋书。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先唐 晋书已有二十余家,多为私家著述,个中除臧荣绪晋书外,余仅叙数帝 或分叙西晋、东晋之事,而非完整史书。臧荣绪晋书一百一十卷,成于刘宋 朝,齐朝初建,书藏于渠阁。其后著晋书者据史书记载仍有数家,且不乏括 两晋史实者。沈约晋书成于南齐,一百一十卷;萧子云晋书成于梁武帝 天监七年,一百一十卷;萧子显晋史草三十卷;郑忠晋书七卷:庾铣东 晋新书。沈、萧二晋书卷数皆与臧荣绪晋书相当,二书晚出,且皆为多 年呕心沥血之作( 据梁书、南史,沈约历时二十余年,萧子云历时十四年) , 但沈约晋书初唐已亡,萧子云晋书时己残缺,独臧荣绪晋书保存完 好。沈约、萧子云隋志著录之作甚多,而唐时其晋书或亡或残,另据南 齐书臧荣绪传、陈书文苑何之元传,臧荣绪当时及身后史名甚盛,其晋 书得以完存,不能不说是历史筛选的结果。房乔等人自贞观二十年始,以臧荣 绪晋书为底本,历时三年,合二十二( 加上唐太宗) 人之力完成晋书修 撰工作,即今同名列二十四史之的晋书。为行文笔者方便,若非特指,本文 晋书均指唐修新晋书。 晋书成书之后,最先给予批评者,是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 名子玄, 犯玄宗讳,遂以字行) ,其讥晋书之一,便是杂采小说,如世说新语( 以 下简称世说) 。五代所修旧唐书卷六十六房玄龄传云:“唐修晋书 好采诡谬琐事,以广异闻。清修四库全书总目仍日:“其所采择,忽正典 而取小说,波靡不返,有自来矣。”回清代学者劳格读书杂识五晋书校勘记 亦日:“刘子玄讥其好采小说,诚非过也。”自唐至清,此点似乎成为史家之共识。 刘知几开一代风气,旧唐书为“二十四史”之一,纪昀渊综广博,为一代宗师, 劳格广闻辨洽,诸家众口一词之说,后人信之不疑,遂为定论。今人论及晋书 与世蜕材料关系之文甚少,据笔者考订,惟有高淑清 取材 之 管见9 ,张亚军从捃拾 、刘孝标注史料关系初探。高文简略谈及二书相异材料四条( 笔 者案:一条欠妥) ,基本未跳出传统格套。张文以王戎为例总结晋书取材世 说的四种方式,即揉和、直取、判断、辨析,对刘子玄之疾刺提出反驳。胡文 从二书史实记载的不同与文字细节处理的差异两个方面对四库全书总目关于 水瑁等:叫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卷4 5 ,第4 0 5 页。 参见社会科学战线2 0 0 1 年第1 期。 参见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1 年第4 期。 参见义史2 0 0 2 年第2 辑,总第5 9 辑。 晋书“几于全部”采录世说进行反驳。胡文多从刘注角度驳证,且其关于 史实记载的考论仅1 5 条( f 文5 条,刘注1 0 条) ,这与世浣1 1 3 0 ( 不包括刘 注) 条的规模相去甚远。因此,关于晋书史源的探讨到目前仍很薄弱,刘知 几以来人们对晋书偏颇的看法需要更深一步的论证。笔者对读晋书与世 说二书,发现二书在材料占有上存在很大差异。二书相异之材料共1 6 5 条,占 世况晋人条目的1 6 ( 见下表) ,约5 0 可从诸家著述中找到此材料的第三家 例证( 主要为世说刘注、九家旧晋书辑本、三国志裴注等) 。其中晋 书同第三家著述者占7 0 4 ;世说与第三家叙述相同,晋书颠覆之者占 8 6 ;三者各持一说者占1 1 1 ;第三家例证相左者共5 条,占9 9 ( 7 条晋 书取一家之言) 。无第三家例证,但从大量史实能定世说为非者共8 条,占 相异材料总数的5 。( 笔者案:有第三家例证,能定世说为非者6 条) 其余 诸条目,由于年代久远,晋代史料多散轶靡存,晋书之依据今人无从得知但 管窥蠡测,可知初唐史家所言必有所本,即使对臧荣绪等诸家晋书亦采取“辨 而行之”的态度。与此相类,晋书与世说重出之材料,部分条目我们亦能 从诸家著述中找到依据。世说晋人条目的5 1 晋书未曾采录,其中不乏世 况倍加推崇、盛誉极高、急尽笔墨刻画之人,如名僧支遁、一代文宗许询、士 族精英王胡之皆未立传。更有晋书完全遗落者如颖川名士庾琮等,而世说 所存材料恰可补阙晋书之遗漏。晋书自身矛盾及些细问题与世说有关 者虽相对很少,但更清楚表明晋书史源并非世说。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初 唐史官并非不分良绣,惟以广博为务,而是删除繁芜,揭橥本源,成一家之言。 刘知几诸家“忽正典而取小说”的疾刺,对晋书有失公平,对房乔诸人则有 失公允。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考核:一为二书相异材料;一为晋书失落的世说 人物;一为晋书所存问题与世说之关系。第部分从晋书的材料来 源出发,考之世说,核之世说刘孝标注( 以下简称刘注) ,检阅九家旧 晋书辑本及三国志裴注等诸家史实,对二者做一定量分析。世说有条目 但晋书未载者、二书重出者,不在论述范围之内。二书相异材料,拟分为六 大块以分门别类。最大限度地勾勒出唐修晋书之前的晋代史实。第二部分主 要核对晋书与世说,拟从五个方面叙述二书之差异及世说对晋书 的补阙作用。第三部分从晋书自身矛盾和些细问题的处理探讨与世说的 关系。 以史实为依据,参照百家之言,认真考订稽索,复活晋代生活的本来面目, 展现整个晋代波澜壮阔的生活场景,这是新晋书生命力之所在,也是旧晋 书逐渐消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晋书与世说相异之材料 世说所叙人物,非仅限于魏晋,其上限为秦末的陈婴之母,西汉之事办 有数条,东汉末事渐多;下限为晋末宋初,宋人之事有三条,为谢灵运、傅亮、 陈遗,三人均为晋束宋初人,其中谢、傅二人宋书有传,陈遗北史有传。 今本世说分3 6 门,共1 1 3 0 条,汉魏条目仅9 8 条,刘宋条目有3 ,余1 0 2 9 条 全为晋人( 笔者案:本文以唐修晋书为依据,魏末之人而晋书有传者, 办属考查范畴,无传者,则排除在外。如钟会、嵇康、阮籍同为魏术之人,而嵇、 阮晋书有传记,故在考索之内,而钟会晋书未有传记,故不在考索之内) 。 二书相异材料为1 6 5 条,占1 6 强;重出材料3 3 6 ,占3 2 6 ;世说载之而晋 书未闻者5 2 8 条,占5 1 3 。本文考索同异,世说有条目但晋书未载者、 二书重出者,不在论述范围之内。二书之相异材料,根据差异性质分门别类,本 文拟从六个方面逐一叙述。 ( 一) 本同而末异事存而其人、其地、其时易名者 本节涉及1 6 门,共3 3 条,孔门四科比重较大,有1 6 条。二书所叙为同一事 件,但当事人有张、李之别。对相同事件的不同记载会使事件的可信度更高,但 究竟是谁张冠李戴、移花接木,从今天存在的史料上已无法断定是非,谁为当事 者皆合情入理。为叙述方便,连同其地、其时易名者,一并论述。 德行2 0 :王安丰遭艰,至性过人。裴令往悼之,日:“若言一恸果能伤人, 浚冲必不免灭性之讥。”世说裴令率指裴楷,晋书王戎传载此事,属之裴 镇。笔者案:余嘉锡以“裴令”为“裴颁”,如此,则与晋书不异。 德行2 5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 同坐嗤之。荣日:“岂有终r 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 ”后遭乱渡江,每有危急, 常有一人左右己,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晋书顾荣传云:“及伦败,荣被 执,将诛,而执炙者为督率,遂救之,得免。”刘注引文士传亦言赵王伦诛, 荣被执。北堂书钞炙( 以下简称书钞) 引臧荣绪晋书同唐修晋书。 建康实录五略同之。晋惠帝永宁元年( 3 0 1 ) 五月赵王伦被齐王同诛杀,太安 二年( 3 0 3 ) 九月,河间王颤将张方入洛阳,时顾荣避难陈留,惠帝西迁长安,徙 为散骑常侍,以世乱不应,遂还吴。世说云顾荣渡江后被执,而晋书、文 士传、臧荣绪晋书皆云伦被诛之后被执,时间至少相差两年以上。且世说 云“每有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顾氏乃江东望族,其有难而受炙人屡次能解, 则此人当非等闲之辈,晋书无载,世说亦不知其名,惜哉! 德行4 2 :王仆射在江州,为殷、桓所逐,奔窜豫章,存亡未测。晋书王 愉传云:“惶遽奔临川,为玄所得。玄盟于寻阳,愉甚耻之。”临川与豫章皆为 江州所属郡,二书所记王愉被捉地点不同。 言语1 6 :司马景王东征,取上党李喜以为从事中郎。因问喜日:“昔先君 辟君不就,今孤召君,何以来? ”喜对日:“先公以礼见待,故得以礼进退;明公 以法见绳,喜畏法而至耳。”晋书李熹传载其事,但“李喜”作“李熹”。群 书治妻引臧荣绪晋书同唐修晋书,书钞引臧荣绪晋书未载景王、 李熹事,但拥i 云李熹字季和,所莅官职同唐修晋书。 言语2 2 :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日:“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 采贤偏于岩穴。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有何异才而应斯举? ”蔡答日:“夜光之 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 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 乎。”晋书华谭传以此属王济、华谭。刘注云:“按华令思举秀才,入洛,与 王武之相酬对,皆与此言不异,无容二人同有此辞,疑世说穿凿也。”书钞 引臧荣绪晋书系此事属王济、华谭。蔡洪晋书无传,仅文苑王忱传 后略有叙。 言语4 9 :孙盛为庾公记室参军,从猎,将其- - ) l 俱行,庾公不知,忽于 猪场见齐庄,时年七八岁,庾谓日:“君亦复来邪? ”应声答日:“所谓无小无 大,从公于迈。”本篇5 0 ,载孙齐由、齐庄兄弟小时诣庾公事。晋书孙放传 载孙放与父俱从庾亮猎事,未言有孙潜( 齐由) ;仅言“齐庄周”,未言“齐许由”。 世说所叙事件发生的时间,非在一时。一为从父猎时偶遇,一为有目的之拜 访;而晋书所叙孙放庾亮之事,皆发生于荆州打猎之时。刘注引孙放别传 所叙仅孙放、庾亮,不言孙潜,同晋书,但所叙时间非打猎时,而为特别召见。 言语8 0 :李弘度常叹不被遇,殷扬州知其家贫,问:“君能屈志百里不? ” 李答日:“北门之叹,久己上闻;穷猿奔林,其暇择木? ”遂授剡县。晋书文 苑李充传系此事为褚裒,非殷浩。 文学1 8 :阮宣子有令闻,太尉王夷甫见而问日:“老庄与圣教同异? ”对 日:“将无同。”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世为“三语掾”。卫玢嘲之日:“一言可 辟,何假于三! ”宣子日:“苟是天下人望,亦可无言而辟,复何假一! ”遂相与为 友。晋书王戎传以为阮瞻、王戎事,且无阮瞻、卫阶对语。类聚1 9 、太 平御览( 以下简称御览) 2 0 9 、3 9 0 注引卫玢别传同晋书。 文学9 2 :桓宣武命袁彦伯作北征赋,既成,公与时贤共看,咸嗟叹之。 时王瑜在坐,云:“恨少一句。得写字足韵当佳。”袁即于坐揽笔益云:“感不 绝于余心,源流风而独写。”公谓王日:“当今不得不以此事推袁。”晋书文苑袁 宏传叙此事,与世说所叙事件发生过程不同。晋书云桓温令伏滔当众宣 读北征赋,后有王殉补韵建议,而世说乃桓公与时贤共阅袁文。桓公谓王 殉之语,晋书作王殉语伏滔之辞,作“当今文章之美,故当共推此生”。与世 说意同而占略有差。 文学9 9 :殷仲文天才宏赡,而读书不甚广博,亮叹日:“若使殷仲文读书 半袁豹,才不减班固。”晋书殷仲文传“亮叹日”作“谢灵运尝云”。文选集 注6 2 江文通拟殷东阳兴瞩诗注引沈约杂说同晋书。刘孝标云;“亮, 别见。”李慈铭云:“案晋书殷仲文传作谢灵运语。此称亮者,不知何人。 据注亮别见之文,疑上文博字当作傅字。谓傅亮也。此上当以广字读旬。 傅亮见卷中识鉴篇注,各本皆误。”。余嘉锡云:“宋本亮上有一字残缺,然似 是傅字。”傅亮宋书有传,晋书无。世说识鉴2 5 有傅亮事。 方i y 1 5 :山公大儿著短蛤,车中倚。武帝欲见之,山公不敢辞,问儿, 儿不暂行。时论乃云胜山公。晋书山涛传载武帝欲见山涛第二子淳、第三子 允,涛问于允,允因病,不肯见。与世说系此于山该( 山涛大儿) 不同。御 览3 7 8 引臧荣绪晋书所载与今晋书同,唯“允”作“元”,汤球注:一 作允。 方正1 6 :向雄为河内主簿,有公事不及雄,而太守刘淮横怒,遂与杖遣 之。雄后为黄门郎,刘为侍中,初不交言。武帝闻之,敕雄复君臣之好。雄不得 已,诣刘再拜曰:“向受诏而来,而君臣之意绝,何如? ”于是即去。晋书向 雄传系此事为向雄、刘毅。丁国钧晋书校文日:“考仲雄( 毅字) 传,既未为 河内太守,亦未迁侍中,则此文刘毅当为刘辈之误。”圆徐震垮云:“此作刘淮,淮 办是辈之坏字。”刘注引王隐孙盛不与故君相闻议、通典9 9 引王隐晋书 ( 案:汤球云“案虽未标明,因有王隐议,故录之”。) 均作向雄、吴奋事。据晋 书向雄传,刘毅、吴奋相继为河内太守,后同为侍中,皆与向雄不睦。 方j 下1 7 :齐王同为大司马,辅政,嵇绍为侍中,诣同咨事。同设宰会, 召葛旗、董艾等共论时宣。旗等白同日:“嵇侍中善于丝竹,公可令操之。”遂送 乐器。晋书忠义嵇绍传载向齐王同建议者为董艾,非葛旗等人共议之;所 送乐器为琴,较世说云“乐器”更具体,更明了。 方正3 8 :孔车骑与中丞共行,在御道,逢匡术宾从甚盛。因往与车骑共 语。中丞初不视,直云:“鹰化为鸠,众乌犹恶其眼。”术大怒,便欲刃之。车骑 下车抱术日:“族弟发狂,卿为我宥之! ”始得全首领。晋书孔群传“御道” 作“横塘”,“族弟”作“从弟”,无“鹰化为鸠,众鸟犹恶其眼”二句。世说 本篇3 6 载孔群匡术结怨于横塘之事,据宋书刘酌传、殷琰传、南齐书王 敬则传、刘怀珍传、吕安国传、刘浚传,横塘在寿春附近,而世说及 晋书之横塘在京师建邺方圆之内,二者盖异地同名。据晋书孔愉传与 世说方f 3 6 注引会稽后贤记,愉与群同为吴豫章太守孔竺之孙,二人为 从兄弟,非族兄弟也。 方f 3 9 :梅颐尝有惠于陶公,后为豫章太守,有事,王丞相遣收之。侃 日:“天子富于春秋,万机自诸侯出,王公既得禄,陶公何为不可放f j ,乃遣人于 江口夺之。颐见陶公拜,陶公止之。颐日:“梅仲真膝,明日岂可复屈邪! ”晋书 无载此事,但晋书陶侃传所载有惠于陶公者为梅陶,刘注引邓粲晋纪 亦为梅陶,并云王隐晋书亦同晋纪,至此,诸书皆与世说不同。 雅量1 0 :傅( 司马越) 于众坐中问庾( 数) ,庾时颓然已醉,帻堕几上, 以头就穿取。徐答云:“下官家故可有两娑千万,随公所取。”于是乃服。后有人 向庾道此,庾曰:“可谓以小人之虑,度君子之心。”晋书庾敬传“两娑千万” 余薷锡:世说新语笺疏 徐震垲:世说新语校笺 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2 7 6 页。 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第1 6 6 页。 5 作“二于力。,术句庾数所云作太傅司马越之语,且为太傅当时当众人面感叹之言, 而非事后重温旧事之语。 识鉴4 :晋武帝讲武于宣武场,帝欲偃武修文,亲自临幸,悉召群臣。山 公谓不宜尔。因与诸尚书言孙、吴用兵本意,遂究论。举坐无不咨嗟,皆曰:“山 少傅乃天下名言。”晋书山涛传云涛与卢钦论用兵之本,“山少傅乃天下名言” 为武帝赞山涛之语,此二点与世说不同。刘注引名士传同晋书。 识鉴6 :潘阳仲见王敦小时,谓日:“君蜂目已露,但豺声未振耳:必能 食人,亦当为人所食。”晋书王敦传载潘滔此语,但时滔官太子洗马,时为 惠帝初,敦已尚襄城公主,官太子舍人,非王敦小时之事也。刘注引晋阳秋 同晋书。 识鉴1 8 :王仲祖、谢仁祖、刘真长俱至丹阳墓所省殷荆州,殊有确然之 志。既反,王、谢相谓日:“渊源不起,当如苍生何? ”深为忧叹。刘日:“卿诸 人真忧渊源不起邪? ”晋书殷浩传往省殷浩者为王漾、谢尚,无刘恢,世 说所云刘恢之语,晋书为谢、王相谓之言。 赏誉3 4 :太傅东海王镇许昌,以王安期为记室参军,雅相知重。敕世子 毗日:“夫学之所益者浅,体之所安者深。闲习礼度,不如视瞻仪形。讽味遗言, 不如亲承音旨。王参军人伦之表,汝其师之! ”或日:“王、赵、邓三参军人伦之 表,汝其师之。”谓安期、邓伯道、赵穆也。袁宏作名士传,直云王参军。或 云:“赵家先犹有此本。”晋书阮瞻传所称三参军为王承、谢鲲、邓攸,无赵 穆。王承事见王承传,与世说同。其文亦见于文选齐竟陵王行状李 善注引何法盛晋中兴书。余嘉锡日:“其事亦粗见于书抄6 9 注引王隐晋 书。”诸书以王隐晋书为最早。据世说本文,王参军事亦见于袁宏名 士传。刘注引赵吴郡行状云司马越与穆及王承、阮瞻、邓攸三人书,令世子 毗师四人,办与晋书不同。关于东海王越为子觅师之事,先唐共有两种说法: 或仅云王参军,见王隐晋书、袁宏名士传、何法盛晋中兴书、世说: 或云王、赵、邓三参军,见世说、世说刘注。唐修晋书既采用王参军 之说( 见王承传) ,又弃刘注而提出“王、谢( 鲲) 、邓三参军”之说( 见阮 瞻传) 。两存此说法。 赏誉3 7 :王公目太尉:“岩岩清峙,壁立千仞。”晋书王衍传称此语 为顾恺之作画赞评王衍之言,刘注引顾恺之夷甫画赞云为“识者”赞王衍之 语,与晋书相同,与世说称王导所言亦不同。 赏誉8 4 :王长史道江道群:“人可应有,乃不必有,人可应无,己必无。” 晋书桓彝传载桓彝向庾亮荐举徐宁语殆同之,其作“人所应有而不必有, 人所应无而不必无”,未载王漾称江灌之语。书钞吏部郎引臧荣绪晋书 同今晋书。 品藻1 5 :王大将军下,庾公问:“闻卿有四友,何者是? ”答曰:“君家 中郎、我家太尉、阿平、胡母彦国。阿平故当最劣。”晋书王澄传日:“时王 敦、谢鲲、庾数、阮修皆为衍所亲善,号为四友,而亦与澄狎,又有光逸、胡母 辅之等办豫焉。”胡母辅之传又云:“与王澄、王敦、庾数俱为太尉王衍所昵, 号日四友。”晋书二传所载四友为王衍所重之四友,但仅有王敦、庾数同时见 载。刘注引八王故事曰:“胡母辅之少有雅俗鉴识,与王澄、庾数、王敦、王 夷甫为四友。”八王故事所记显误,加上辅之本人,系五人,不得为“四友” 也。而此书所载五人与晋书胡母辅之传吻合,其末句“王夷甫为四友”,似 应为“为王夷甫四友”。如此,则其行文无误,且与晋书胡母辅之传相吻。 世说所云四友为王敦四友,非王衍四友也。 品藻4 2 :刘丹阳、王长史在瓦官寺集,桓护军亦在坐,共商略西朝及江 左人物。或问:“杜弘治何如卫虎? ”桓答日;“弘治肤清,卫虎弈弈神令。”王、 刘善其言。晋书卫蚧传载刘恢、谢尚共论中朝人士,或问:“杜义可方卫沈 马不? ”尚日:“安得相比,其间可容数人。”恢又云:“杜义肤清,叔宝神情。” 二书所载大不相同。杜义传载桓彝语日:“卫玢神情,杜义形清。”与世说 相类,但世说为桓伊语,非桓彝也。刘注引瑜别传与江左名士传相 连接,完全与晋书同。 夙惠6 :晋孝武年十二,时冬天,昼日不著复衣,但著单练衫五六重i 夜 则累茵褥。谢公谏日:“圣体宜令有常,陛下昼过冷,夜过热,恐非摄养之术。” 帝日:“昼动夜静。”谢公出,叹日:“上理不减先帝。”晋书孝武帝纪曰:“简 文之崩也,时年十岁,至哺不临,左右进谏,答日:哀至则哭,何常之有? 谢 安尝叹以为精理不减先帝。”谢安此叹当为孝武答语而叹,而世说所叹为冬同 不著复衣而叹。冬日著单衣事晋书无载,此事发生于孝武十二岁时,简文崩 时之叹为十岁时,年时相异。 容止7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 手共萦之。左太冲极丑,亦复效岳游邀,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晋书潘 岳传载张载效颦事,未闻左思也。刘注引语林同晋书。 排调4 6 :王文度、范荣期俱为简文所要,范年大而位小,王年小而位大。 将的,更相推在前,既移久,王遂在范后。王因谓日:“簸之扬之,糠秕在前。” 范日:“洮之汰之,沙砾在后。”晋书孙绰传载此事属孙绰、习凿齿。孝标日: “一说是孙绰、习凿齿言。”与晋书同。 轻诋4 :庾公权重,足倾王公。庾在石头,王在冶城坐,大风扬尘,王以 扇拂尘日:“元规尘汗人。”晋书王导传有王导举扇蔽尘事,但其前铺挚云: “时亮虽居外镇,而执朝廷之权,既居上流,拥强兵,趣向者多归之。”据庾亮 传,亮修石头以备乱为成帝初立时。苏峻乱后,亮镇芜湖,时成和四年三月:陶 侃成和九年三月卒后,亮督六州军事,镇武昌。晋书既言“居上流,拥强兵”, 当非苏峻之乱前。亮后镇芜湖、武昌,皆不在石头。与世说事同而时间不一。 假谲7 :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 右军犹未起,须臾钱风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晋书王 允之传以此事系王允之。孝标云:“按诸书皆云王允之事,而此言羲之,疑谬。” 御览4 3 1 引何法盛晋中兴书( 刘注作中兴书) 同晋书。 假谲1 3 :范玄平为人好用智数,而有时以多数失会。尝失官居东阳,桓 大司马在南州,故往投之。晋书范汪传载汪被桓温废为庶人后,汪“屏居吴 郡,从容讲肆,不言枉直”,后至姑孰见温。据地理志扬州,孙皓分会稽立 东阳郡。孙吴时,扬州有吴、会稽、东阳等十四郡。晋平吴,增至十八郡,仍有 东阳。二书所言范汪退居之地不同。 俭啬1 :和峤性至俭,家有好李,王武子求之,与不过数十。晋书王 济传“王武子求之”作“帝求之”,与世说异。事类赋注李引臧荣绪晋 书同今晋书。 汰侈1 :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 人。王丞相与大将军尝共诣崇,丞相素不能饮,辄自勉强,至于沉醉。每至大将 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丞相让之,大将军日:“自 杀伊家人,何豫卿事。”晋书王敦传日:“恺尝置酒,敦与导俱在坐,有女伎 吹笛小失韵,恺便杀之,一坐改容,敦神色自若。他日,又造恺,恺使美人行酒, 以客饮不尽,辄杀之。酒至敦、导所,敦故不肯持,美人悲惧失色,而敦傲然不 视。导素不能饮,恐行酒者得罪,遂勉强尽觞。导还,叹日:处仲若当世,心怀 刚忍,非令终也。”二书所载甚异。刘注引王丞相德音记、事类赋笛( 当 为事类赋注笛) 、御览1 5 2 引何法盛晋中兴书均有王恺杀吹笛女伎事, 与今晋书同。 仇隙4 :应镇南作荆州,王修载、谯王子无忌同至新亭与别。坐上宾甚多, 不悟二人俱到。有一客道:“谯王丞致祸,非大将军意,正是平南所为耳。”无忌 因夺直兵参军刀,便欲斫修载。走投水,舸上人接取得免。晋书烈王无忌传 送江州刺史褚裒之镇时,司马无忌欲杀王耆之,且无客人之语,与世说异。 刘注引晋中兴书同晋书。孝标日:“前章既言无忌母告之,而此章复云客 叙其事。且王虞之害司马丞,遐迩共悉,修龄兄弟岂容不知。”亦驳世说。 ( 二) 同一背景下的悖论结果不能并存的二难选择 本节涉及2 0 门,共3 8 条。二书所述事件相同,当事人亦无二至,但结果迥 异,如“河北”与“河朔”之差,“荥阳”与“衡阳”之别,可谓一字之差,渺若 山河:咫尺之阳j ,遥同万里。为叙述方便,对同一人的相左称谓亦包括在内。有 1 6 条从今存文献可断是非,其中世说为非者1 5 条,分别为言语3 5 、4 7 、 5 3 、9 0 、政事l l 、文学8 0 、方正2 3 、3 0 、雅量2 0 、识鉴1 6 、品 藻1 3 、捷悟5 、伤逝4 、宠礼3 、任诞2 2 ;晋书有误者1 条,为 识鉴2 6 。晋书一事两属者1 条,赏誉1 5 庾数赞“峤”之语,既属温峤、 又属和峤。有1 3 条涉及姓名字号及尊卑之序,分别为文学7 3 、雅量1 7 、赏 誉9 、2 2 、品藻7 、规箴2 3 、椟逸1 2 、贤媛2 2 、任诞4 9 、简傲 1 7 、谗险2 、仇隙2 。 言语2 5 :长沙王亲近小人,远外君子,凡在朝者,人怀危惧。乐令既允 朝望,加有婚亲,群小谗于长沙。长沙尝问乐令,乐令神色白若,徐答日:“岂以 五男易一女? ”由是释然,无复疑虑。晋书乐广传“由是释然,无复疑虑” 作“义犹以为疑,广竞以忧卒”。刘注引晋阳秋同晋书。 言语3 5 :刘琨虽隔阂寇戎,志存本朝。谓温峤日:“班彪识刘氏之复兴, 马援知汉光之可辅。今晋祚虽衰,天命末改,吾欲立功于河北,使卿延誉于江南, 子其行乎? ”晋书温峤传“河北”作“河朔”。河朔指黄河、朔方,朔方乃与 北方草原民族接界之地。汉高白登之围,南匈奴服汉内迁,羯胡灭西晋,皆始于 此,属并州。河北指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地区,乃汉光武龙飞之地,属冀州。 永嘉初( 3 0 7 年) ,元帝渡江,镇建邺。元帝初镇江左,温峤奉刘琨命南渡,辅佐 中宗。刘琨永嘉元年( 3 0 7 ) 为并州刺史,愍帝建兴三年f 3 1 5 ) 方督并冀幽三州军事, 琨自永嘉元年至建兴三年,一直活动于并州,与匈奴刘聪父子作战,建兴三年之 后,与石勒战,涉足幽州,直至被杀。世说云琨欲立功河北,谬矣。 言语4 7 :陶公疾笃,都无献替之言,朝士以为恨。仁祖闻之,日:“时无 竖刁,故不贻陶公话言。”晋书无仁祖此言,晋书陶侃传载侃成帝咸和七 年六月疾笃时所上逊位之表,王隐晋书亦录有此表,刘注亦引王隐之书反驳 之,掘此,陶公疾笃,非无献替之言。 言语5 3 :庾稚恭为荆州,以毛扇上武帝,武帝疑是故物。侍中刘劭日:“柏 梁云构,工厅先居其下,管弦繁奏,钟、夔先听其音。稚恭上扇,以好不以新。” 庾后闻之,曰:“此人宜在帝左右。”晋书庾怿传作“怿尝以白羽扇献成帝”。 孝标按:庾怿以白羽扇献武帝,帝嫌其非新,反之,不闻冀( 庾稚恭) 也。三者 所述各有出入。庾亮薨于成帝咸康六年( 3 4 0 ) ,时年5 2 ,当生于武帝太康十年( 2 8 9 ) , 惠帝永熙元年( 2 9 0 ) 四月,武帝崩,时庾亮不足一岁半明矣,怿乃庾亮之弟,武 帝崩时,盖尚未出生,不得献扇于武帝。庾冀卒于穆帝永和元年( 3 4 5 ) ,时年4 1 , 当生于惠帝永兴二年( 3 0 5 ) ,其献扇于武帝,更是无稽之谈。东晋明帝、成帝、康 帝、穆帝四朝,庾亮权倾朝野,王、谢之族,无出其右。御览7 0 2 引语林 作献扇于“成帝”,与晋书合,是。 言语9 0 :孝武将讲孝经,谢公兄弟与诸人私庭讲习。车武子难苦问谢, 谓袁羊日:“不问则德音有遗,多问则重劳二谢。”袁日:“必无此嫌。”车日:“何 以知尔? ”袁日:“何尝见明镜疲于屡照,清流惮于惠风? ”晋书车胤传载 宁康初( 孝武帝纪云宁康二年九月) 孝武讲孝经之事,在座大臣有谢安、 陆纳、卞耽、谢石、袁宏、车胤及王混,未有袁乔( 羊) 。刘注引续晋阳秋同 晋书,但时间有差异,其所叙时间为宁康三年九月九日。宁康为孝武帝年号, 仅三年,此当为宁康末,而晋书作宁康初。据晋书袁乔传,乔卒于桓温 灭蜀( 3 4 7 ) 之后不久,孝武帝于简文帝咸安二年( 3 7 2 ) 登基,年方十岁,时乔 已卒2 5 年矣,袁羊不得仕孝武帝明矣。 政事8 :嵇康被诛后,山公举康子绍为秘书丞。绍咨公出处,公日:“为 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人乎! j ,晋书忠义嵇绍传山涛荐 绍为秘书郎,武帝旌命为秘书丞,无山公答嵇绍之语。刘注引山公启事、魏 志嵇康传裴注皆同晋书。刘注引晋诸公赞又云:“年二十八,山涛启 用之,世祖发诏以为秘书丞。” 政事1 l :成帝在石头,任让在帝前戮侍中钟雅、右将军刘超。帝泣日:“还 我侍中。”让不奉诏,遂斩超、雅。事平之后,陶公与让有旧,欲宥之。许柳儿思 9 妣者至佳,诸公欲全之;若全思妣,则不得不为陶全让。于是欲并宥之。事奏, 帝曰:“让是杀我侍中者,不可宥! ”诸公以少主不可违,并斩二人。晋书刘超 传成帝哭泣求让日:“还我侍中、右卫! ”诛杀任让时,亦言“侍中、右卫”,与 世说仅吉侍中”不同,且未载许柳儿思妣事。晋书无许柳其人,亦无许 思妣。 文学1 2 :裴成公作崇有论,时人攻难之,莫能折,唯王夷甫来,如小 屈。时人即以王理难裴,理还复申。晋书裴颁传称裴颁因王衍承继何晏“贵 无”之余续,靡然成风,乃著“崇有”之论以驳之,云:“王衍之徒攻难交至,并 木能屈。”不同与世说。 文学6 4 :提婆初至,为东亭第讲阿毗昙。始发讲,坐裁半,僧弥便云: “都已晓。”即于坐分数四有意道人,更就余屋自讲。提婆讲竟,东事问法冈道人 曰:“弟子都未解,阿弥那得已解? 所得云何? ”日:“大略全是,故当小未精敷 耳。”晋书王珉传云:“时有外国沙门,名提婆,妙解法理,为殉兄弟讲毗 昙经。”与世说不同。王殉为东亭侯,珉为狗弟,小字僧弥。晋书“法冈 道人”作“法纲道人”。 文学7 3 :太叔广甚辩给,而挚仲治长于翰墨,俱为列卿。每至公坐,广 谈,仲治不能对;退,著笔难广,广又不能答。晋书挚虞传“仲治”作“仲 洽。”书钞引臧荣绪晋书亦作“仲洽”。刘注引王隐晋书与世说同, 所述内容亦见王隐之书。本篇6 8 刘孝标注、萧子显南齐书文苑传论云“子 桓之品藻人才,仲治之区判文体”,皆称挚虞为“仲治”。 文学8 0 :习凿齿史才不常,宣武甚器之,未三十,便用为荆州治中。凿 齿蔼 笺办云:“不遇明公,荆州老从事耳i i ,后至都见简文,反命,宣武问:“见相 王何如? ”答云:“一生不曾见此人。”从此忤旨,出为衡阳郡,性理遂错:于病 中犹作汉晋春秋,品评卓逸。晋书习凿齿传无凿齿谢笺之语,“衡阳”作 “荥阳”,世说言语7 2 刘注引中兴书亦作“荥阳”。徐震塄先生依据通 鉴宋纪胡注,认为刘裕平关洛以前,荥阳初不在封域之内,亦无侨治郡。习 凿齿所莅之郡,当据世说作衡阳为是。据晋书,穆帝时有荥阳太守刘遂, 哀帝时有荥阳太守刘远,世说方正2 5 注引诸葛氏谱云衡( 恢子) 为荥阳 太守,皆为晋臣,时刘裕未平关洛,则凿齿为荥阳太守未尝不可。隋书经籍志史 志载汉晋阳秋四十七卷注日:“讫愍帝。晋荥阳太守习凿齿撰。”同晋书。 文学9 4 :袁伯彦作名士传成,见谢公,公笑日:“我尝与诸人道江北 事,特作狡狯耳,彦伯遂以著书。”晋书未载此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租院合同模板5篇
- 建筑加固工程施工合同(标准版)
- 拍卖咨询合同(标准版)
- 大病保险合同(标准版)
- 委托担保合同(标准版)
- 活性炭吸附课件
- 2025年金融担保服务项目提案报告范文
- 洪水台风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项目提案报告
- 法雷奥安全培训课件
- 烈士陵园介绍课件
- 通信行业安全生产责任清单制全员安全职责
- CGF生长因子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
- 渣土运输日常管理制度
- 【课件】列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第3课时+反比例关系)+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 JG/T 225-2007预应力混凝土用金属波纹管
- 贴牌委托协议书
- 百万英镑课件
- 村级安全生产培训课件
- 透析导管患者的护理查房
- 胎盘早剥护理常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