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1929—1937年苏北运河治理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i i 11 111 1 111 1 1 i ii iiil y 17 2 7 5 6 0 京杭大运河在中国古代是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等诸方面的综合产 物,它对各个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反过来又影响了各个 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的形成。所以保证运河漕运畅通,对运河进行治理, 就成为各朝各代重要的水利事业。而在运河治理中,苏北运河治理又是其中重中 之重。因为在苏北,历史上黄淮运三大水系交汇,治运与治淮密不可分,使得苏 北运河治理特别复杂。在封建社会由于治水理论的局限性,对苏北运河治理所取 得的局部和短暂的效果,却是以淹没、淤侵淮河中下游大片地区、里下河地区以 及破坏苏北原有水系为代价的。 对苏北运河比较科学的的治理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结合导淮治运之举。 1 9 2 9 年成立了以蒋介石为委员长的导淮委员会,之后制定系统的导淮工程计 划,随后实施了一系列运河治理工程。从此以后,苏北运河治理事业真正成为 了一项国家事业和一项给予系统规划的事业。 本文首先介绍苏北运河概况,以及通过黄淮病运的历史,简要探讨治运与治 淮,沂沭水系的治理是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接着从国民政府治运的准备,治 运工程的实施以及运河治理工程的绩效与不足几个方面,来研究国民政府这一时 期的苏北运河治理事业。 本文从辩证的观点出发,一方面对国民政府,江苏省府治理苏北运河及其一 系列相关工程给予肯定,其治理的实际效果也非常明显;另一方面又指出其存在 着严重不足,对其中的得失利弊进行总结。苏北运河及其相关水系在国民政府时 期并没有被彻底治理好,其治理的事业也因此一直遗留到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共产党领导苏北广大民众,在吸取前人治运经验的基础上,用较短的时间, 完成了对苏北运河的治理。 关键词:苏北运河里运河中运河南京国民政府导淮委员会江苏省府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b e i j i n g - h a n g z h o ug r a n dc a n a lw a st h ei n t e g r a t e dp r o d u c to fm a n ya s p e c t s ,s u c h 嬲p o l i t i c s ,e c o n o m ya n dm i l i t a r y ,i ne v e r yd i f f e r e n th i s t o r i c a lp e r i o do fa n c i e n tc h i n a i tp l a y e d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p a r ti nt h ee c o n o m i ca n dc u l t u r a le x c h a n g e si ne v e r y r e g i o n ,a n di nt u m ,a f f e c t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p o l i t i c a l ,e c o n o m i ca n dm i l i t a r yp a t t e r ni n e a c hp e r i o d t h e r e f o r e ,i na l ld y n a s t i e s ,i tw a so fg r e a ts i g n i f i c a n c et oe n s u r ei t ss m o o t h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a n dg o v e r n a n c e ,e s p e c i a l l yt h a to ft h ec a n a li nn o r t h e r nj i a n g s u i tw a s t h e r et h a tt h ei n t e r s e c t i o nl i e s ,o ft h r e em a j o rr i v e rs y s t e m , t h a ti s ,t h ey e l l o wr i v e r , t h eh u a ir i v e ra n dt h ec a n a l s ot h eg o v e r n a n c eo ft h eh u a ir i v e rw a si n s e p a r a b l e f r o mi t ,m a k i n gi tp a r t i c u l a r l yc o m p l e xt og o v e r nt h en o r t h e r np a r ti nj i a n g s u d u et o t h el i m i to ft h et h e o r yi nf l o o d i n gi nt h ef e u d a ls o c i e t y ,t h em a n a g e m e n ti nt h i sp a r t h a dp a r t i a la n ds h o r t t e r me f f e c t s ,w h i c hw a sa tt h ec o s to ft h es u b m e r g e n c ea n d i n v a s i o no ft h em i d d l ea n dl o w e ra r e a so ft h eh u a ir i v e ra n dt h ed e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 e x i s t i n gw a t e rs y s t e mo ft h en o r t h e r np a r t am o r es c i e n t i f i c m a n a g e m e n to ft h e c a n a l i nn o r t h e r nj i a n g s uw a st h e c o m b i n a t i o no ft h em a n a g e m e n t so fh u a ir i v e ra n dt h ec a n a l ,n a m e d ”l e a d h u a i z h i y u i l ”m o v e ,d u r i n gt h ep e r i o do ft h en a n j i n gn a t i o n a lg o v e r n m e n t i n19 2 9 ,t h e c o m m i t t e el e db yc h i a n g k a i - s h e kw a se s t a b l i s h e d ,a f t e rh i c ht h es y s t e m a t i cp l a no f t h e ”l e a d h u a i ”p r o j e c tw a sw o r k e do u t a n dt h e nas e r i e so fp r o j e c t so f ”z h i yu n ” b e g a nt ob ec a r r i e do u t f r o mt h e no n ,t h em a n a g e m e n to ft h ec a n a li nn o r t h e r n j i a n g s uh a sr e a l l yb e c o m ean a t i o n a lc a u s ea n db e e np l a n n e d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t h i sa r t i c l ef i r s ti n t r o d u c e s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c a n a li nn o r t h e r nj i a n g s u a n d t h r o u g h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h u a n g - h u a id i s e a s e s ,b r i e f l ye x p l o r e st h a tt h eg o v e r n a n c e o ft h ec a n a la n dt h eh u a i h er i v e ra n dy i s h u s iw a t e ri si n s e p a r a b l e ,i n d i s p e n s a b l e t h e i li ts t u d i e st h ec a u s eo ft h ec a n a lm a n a g e m e n to fn o r t h e r nj i a n g s ud u r i n gt h e p e r i o do ft h en a n j i n gn a t i o n a lg o v e r n m e n ti nt e r m so ft h ep r e p a r a t i o n sf o rt h e m a n a g e m e n to ft h ec a n a l ,t h e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t h ep r o j e c t ,a n di t sa c h i e v e m e n t sa n d f a i l u r e s t h i sa r t i c l ei sf r o mt h ed i a l e c t i c a lp o i n to fv i e w o nt h eo n eh a n d t h en a t i o n a l g o v e r n a n c e ,j i a n g s up r o v i n c i a lg o v e m m e n ta n das e r i e s o fr e l a t e dp r o j e c t si n n o r t h e r n j i a n g s u c a n a lp r o v e dt ob e p o s i t i v e , b e c a u s ei t sp r a c t i c a l e f f e c to f g o v e r n a n c e i sa l s o v e r yo b v i o u s ; o nt h eo t h e r h a n d ,t h ee x i s t e n c e i i a b s t r a c t o fs e r i o u ss h o r t c o m i n g ss h o u l db ep o i n t e do u ta n dt h es u m m a r yo fi t sg a i n sa n d l o s s e sh a sb e e ng i v e n t h ec a n a lp r o b l e mi nn o r t h e r nj i a n g s ua n di t sa s s o c i a t e dr i v e r s y s t e mi nt h en a t i o n a l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w a sn o tc o m p l e t e l ys o l v e d ,t h e r e f o r e ,t h e c a u s eo fi t sg o v e r n a n c eh a sb e e nc a r r i e do v e ri n t ot h en e wc h i n a a f t e rt h e f o u n d a t i o no fn e wc h i n a ,t h ec h i n e s ec o m m u n i s tp a r t yl e dt h ep e o p l ei nn o r t h e r n j i a n g s u ,a n dc o m p l e t e dt h ec a n a li nn o r t h e r nj i a n g s ug o v e r n a n c eo v e rar e l a t i v e l y s h o r tp e r i o do ft i m e ,b a s e do nt h ep r e v i o u se x p e r i e n c e k e y w o r d s :c a n a li nn o r t h e r nj i a n g s u ,t h ev i l l a g ec a n a l ,t h em i d d l ec a n a l , n a n j i n gn a t i o n a lg o v e r n m e n t ,l e a d - h u a ic o m m i t t e e , a n d j i a n g s up r o v i n c i a l g o v e r n m e n t i i i 绪论 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绪论 中国历来就有治国必先治水的古训,水利事业关系民生,是一种基础设施和 基础产业,其功能是通过综合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来为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 同常生活提供最基本的服务和保障,一般由防洪、农田灌溉、水力发电、河流航 运、水产养殖等多种工程构成。而在生产力落后的传统社会,水利和作为国民经 济基础的农业的关系尤为密切,因而称之为农业的命脉更为恰当。 而苏北运河是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在江苏北部地区的运河段落。众所周 知,举世闻名的京杭运河始凿于公元前4 8 6 年的春秋木期,到元朝基本定型。其 北起北京,南迄杭州。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两市,沟 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 7 4 7 公里。其中苏北运河 包括里运河和中运河。里运河北起淮阴杨庄,南至长江北岸瓜洲渡口,长1 9 7 公里;中运河北起台儿庄,南至苏北淮阴县杨庄,长1 8 6 公里。苏北运河是鲁、 苏、浙三省的南北水运大动脉,北煤南运的主干道,穿越骆马湖、邵伯湖,贯通 江、淮、沂、泗水系,是一条集航运、灌溉、泄洪于一体的综合利用的人工河流。 历史上的苏北运河不仅是水运交通的重要通道,也是苏北地区水利建设的重 要环节。由于运河在中国古代是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等诸方面的综合 产物,所以它对各个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反过来又影响 着各个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的形成。所以保证运河漕运畅通,对运河进行 治理,就成为各朝各代重要的水利事业。而在运河治理中,苏北运河治理又是其 中重中之重。因为在苏北,历史上黄淮运三大水系交汇,治运与治黄淮密不可分, 遂使得苏北运河治理特别复杂。 正是因为如此,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在潜心研究建国方略时,就提出了治 理运河、淮河这一事业,认为“修浚淮河,为中国今日刻不容缓之问题”,提出 了疏浚旧运河,增浚新运河的计划。 所谓“运不离淮,淮不离运 ,就是指流经江苏北部地区的淮河与苏北运河 的命运息息相关,淮河的治理在苏北运河治理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意 义。淮河西起河南桐柏山,向东流经河南、安徽、江苏,汇山东沂水、泗水、沭 水而东入黄海;南以大别山和皖山余脉、通扬运河。全流域河湖密布,土地除少 量石骨裸露山地和城市、交通、矿用地之外,其他各类土地均可农用或改造成农 国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6 卷,中华书局,1 9 8 1 年,第2 9 6 页。 l 绪论 田,土地资源丰富,土地类型多样,具有综合发展大农业的土地资源优势,是我 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区域之一。1 1 9 4 年( 南宋光宗绍熙五年,金章宗明昌五年) 黄河夺淮入海,淤积淮河下游河道,淮河逐渐失去了独立的入海口,淮水宣泄不 畅,逐渐淤积成一个面积广大的洪泽湖。年深日久,湖底淤高,湖东较低 时遭水患、筑堤拦洪,出现了著名的高家堰,经多次延长、加高、改造, 成为今天的洪泽湖大堤。而一旦黄淮并涨,往往造成淮水涌入苏北运河,运河 水来不及南下入江,运堤纷纷溃决,里下河地区便成泽国。黄河在1 8 5 5 年( 清咸 丰五年) 北徙,把一个水系紊乱、河道垫淤、蓄泄失据的地理环境留给了苏北。 黄河虽然北徙,但水退沙存,河徙淤留,原淮河下游经过黄河7 0 0 年流淌,已 淤积高出地面1 0 至1 2 米,苏北淮河及支流无法回归故道入海,淮河如同失 去了入海通道一般,排泄不畅,进而漫溢至运河,运河承受不住,往往通过归海 坝将洪水倾注到里下河地区,淮河中下游地区、里下河地区因此水灾频繁,民众 深受其害,苦不堪言。 历史上的苏北运河治理,随着黄河、淮河水灾的日益严重,随着黄淮病运现 象日益突出已成为各朝政府的重要事业。元明清各朝政府都对黄淮以及苏北运河 进行过治理,尤其是明清两朝。然而明清大举治理黄淮运所取得的局部和短暂的 效果,却是以淹没、淤侵淮河中下游大片地区、里下河地区以及破坏苏北原有水 系为代价的。直到近代这一地区一到雨季,总是汪洋一片,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清末,黄河虽然北徙,但由于受黄河夺淮的影响,淮河不能回复故道,淮河 水因此经常排泄不畅,进而漫溢至运河,不断造成水灾,所以欲治理苏北运河, 必须要疏通淮河,使其安全通江达海,导淮倡议随之而起。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 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减少苏北地区水旱灾害,结合导淮治运之举势在必行。1 9 2 9 年国民政府成立了导淮委员会,蒋介石任导淮委员会委员长,随后制定了系统的 导淮工程计划,将对苏北运河的治理与导淮密切结合起来。从此以后,苏北 运河及其相关水系的治理开始成为了一项国家给予系统规划的事业,得到了比较 科学的治理。考察这一时期的治运的系列工程,一方面可以使我们对其有所了解, 增进对治理工程所取得成绩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研究其中的得失利弊, 以对我们今天的水利事业和运河治理工程有所帮助。 本文在苏北运河治理事业的研究上主要选取了抗战i j 由国民政府和江苏省 府实施的工程。由于抗战前这段时间是南京国民政府进行国家建设的最具代表性 的的时期,而此后因抗日战争爆发及解放战争的进行,国民政府的工作重心在战 争而不在建设,因此在运河治理上不再有什么新的建树。 徐福龄:黄河下游明清河道和现行河道演变的对比研究,人民黄河,1 9 7 9 年1 月。 2 绪论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民国时期,运河虽然残破,失去了沟通中国南北的功能,但是它在历史上的 光辉并不因此而暗淡,它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勇敢勤劳的精神仍有 激励后人的作用。同时,对运河进行治理,恢复其功能,又是人们普遍的愿望。 情势要求史学工作者进行运河史的研究。而这个时期包括唯物史观在内的各种新 的史学理论的传播和运用,又为运河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 0 世纪初,张景贤的北运河考略是最早公开发表的研究运河史的论文。 从此,这方面的研究著作和论文渐渐增多,内容涉及到运河的方方面面。其中史 念海的中国的运河一书介绍了中国历史上人工运河的沿革,对京杭运河的介 绍尤为详细。朱契的中国运河史料选辑固、岳国芳的中国大运河锄等著作 以丰富的史料详述了历代运河的沿革、交通漕运及沿河经济发展,还对许多重要 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崔吉学的试论秦汉时期运河的开凿及其影响 认为秦汉时期是我国运河开凿的重要时期,这时期的运河沟通不同的水系,连接 重城要镇,形成了广阔的水运网,对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均产生了重大影响。 王义耀的关于隋炀帝开运河评价中的几个问题、 潘京京的隋唐运河沿岸城 市的发展 ,黎沛虹、王绍良的北宋时期初创的几项运河工程技术等分别 介绍了隋、唐、宋等不同时期运河的有关情况。 苏北运河治理,当然离不开导淮问题。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也有不少。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水利专家郑肇经在其专著中国水利史 中就有叙述, 但因是简史,叙述也就极为简便。1 9 4 1 年( 民国三十年) 国民政府组织编写发行 了三十年来中国之水利事业 ,对导淮有专篇论述。因是政府行为,其书褒 扬色彩浓厚,重成就轻缺失,虽对导淮工程详尽介绍,但也仅仅停留在事物表象 而已。建国后出版的淮河水利简史、安徽省志等书,对南京国民政府的 导淮治运或有提及,或有论述,都各有角度,触及程度不一。台湾商务印书馆于 1 9 7 9 年出版的中华水利史对淮河流域的河道、水文、水患作了专章介绍, 并于第二篇水利事业中对淮河水利也作了叙述,但是因为叙述时间跨越古代和现 代,对于民国时期淮河的防洪和灌溉的介绍也就极其简便了。陈果夫的江苏省 张景贤:北运河考略,地学杂忠,1 9 1 9 年。 史念海:中国的运河,陕西人民j i :版社,1 9 8 6 年。 朱契:中国运: i l 史料选辑,中毕书局,1 9 6 1 年。 岳困芳:中国人运 l l ,山东友谊 j 版社,1 9 8 9 年。 二e 义耀:关十隋炀帝开运河评价中的几个问题,学术月刊,1 9 6 4 ,8 。 潘京京:隋唐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云南帅大学报,1 9 8 8 ,2 。 o 黎沛虹、二e 绍良:北宋时期初创的几项运河丁程技术,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报,1 9 8 4 ,7 。 郑肇经:中国水利史,商务印书馆,1 9 3 9 年。 中央统计处:三十年来中国之水利事业1 9 4 1 年。 母水利部治淮委员会编写组:淮河水利简史,水利电力出版社,1 9 9 0 年。 3 绪论 政述要对江苏省府承担的苏北运河治理工程有较详细的记述。论文方面,抗 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导淮入海工程以及试析南京国民政府在苏北的“导淮 研究较深入。前者初步考察了国民政府在抗战前举办的导淮入海工程的得失,同 时也对陈果夫在这一时期的导淮治绩试作评价。后者认为南京国民政府对苏北淮 河及支流实施了较为科学的指导,使淮河得到了初步治理,一度减轻了淮河灾害。 比较而言国民政府结合导淮治运研究限于资料缺乏等条件限制,从总体上看还是 比较简单的,比较薄弱的,并且都是附属于其他方面内容,很少有专门研究苏北 运河治理的,而将苏北运河整治与淮河治理相关联起来进行研究论述较为少见。 史学的不断繁荣和发展需要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有关运河 研究的不断深入,更需我们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在这一领域里勇于探索。 三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 本文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即综合运用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政治学、 生态学、统计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这些新理论方法的运用, 对研究视野的扩大和角度的创新,对分析的深化和合理化,都将产生积极作用: l 、实证分析法:本文所使用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实证分析的方法,是基于事 实的“描述。历史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学科,这里没有预设或先验的东西, 一切结论的得出,都应该是依据客观事实、顺乎历史逻辑自然产生的。因此,排 比史料逻辑推断得出结论,是本文的主要叙述方式。 2 、制度分析法:本研究主要选取理论框架,对苏北运河、淮河密切关系,导 淮委员会与导淮工程计划的产生、形成、苏北运河治理开展及其治理得失与评价 开展研究。 3 、比较分析法:本研究将民国与封建王朝治理运河政策相比较,论述民国政 府制定的导淮工程计划与对苏北运河治理的科学性大大增强。 4 、文献法:本研究主要涉及民国时苏北运河治理的内容,必须要通过对历史 文献的挖掘、整理和分析,才能获得有关有价值的研究资料。 以事实为根据,以材料为核心,争取尽可能多的掌握原始资料,通过严禁的 科学态度进行分析,辨别真伪,集零为整,得出全面而准确的结论。 四本文的主要框架及创新之处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为国民政府治理苏北运河之环境。主要 介绍苏北水系特征和苏北运河概况,以及通过黄淮病运的历史,简要探讨治运与 治淮,治沂沭水系是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第二章为具体考察国民政府结合导 国陈果夫编:江苏省政述要,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 9 8 3 年 4 绪论 淮治运的考虑与准备。内容主要包括清末民初对苏北运河的简单治理及不足与导 淮倡议的缘起,并且从机构设置、计划制定、资金筹集等方面论述了国民政府为 治理苏北运河所做的种种准备。第三四章为具体论述治理工程的实施,其中第三 章为国民政府实施的工程,第四章为江苏省府实施的工程。这两章对整个抗战前 国民政府治理苏北运河及其相关工程作一全过程的梳理,力图对这一时期治运事 业有一完整的展现。第五章分析苏北运河治理工程的绩效与不足。本文将从辩 证的观点出发,一方面对国民政府与江苏省府治理苏北运河及其一系列相关工程 给予肯定,其治理的实际效果也非常明显,它使苏北运河得到初步的治理,减轻 了淮河水患,苏北运河也得到了畅通;增进了运河交通,发展了航运、经济;改 良了农业灌溉,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开拓了农业耕地;特别是在国家内外交困、 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尤其难能可贵。另一方面又指出其存在着严重不足,即 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工程计划没有得到完成,部分政府官员乘机大肆中饱私囊 等弊端,另外在征地中,由于资金的不足,导致征地补偿标准较低,加上官员的 腐败,致使各种矛盾有时很尖锐,苏北运河及其相关水系也因此并没有被彻底治 理好,治理事业也因此一直遗留下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苏北广大 民众,在吸取前人治运经验的基础上,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对苏北运河的治理。 由于本人的有关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缺陷,会使本文在写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 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本人还是力求做到有所创新。 第一:本文在研究苏北运河治理上,并不是仅仅论述苏北运河的治理,它还 包含对淮河,沂沭等苏北其他与运河密切相关水系的治理的研究,苏北运河的治 理如果离开了对淮河、沂沭水系的治理就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二:国民政府的苏北运河治理工程并非只是局限于水利建设,也涉及到一 些法制法规、征收土地、补偿价格等方面。由于征地价格过低引起了一些与农民 的矛盾。 第三:过去认为陈果夫是为国民党中统系统首领,从事反对共产党、迫害 革命人士的活动;但通过对导淮工程计划制定与苏北运河治理的论述,可看出 陈果夫还是做了些利国利民的好事;同时对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忙于内战,无暇 顾及经济建设这一观点提出异议。 第一章国民政府治理苏北运河之环境 第一章国民政府治理苏北运河之环境 第一节苏北运河的特征 元朝定都北京之后,为了保障都城及北方军队的粮食供应,修凿了全长三 千多里的贯穿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二市,横跨海河、黄 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京杭大运河。明朝永乐帝迁都北京后,大 运河更是成为确保统一王朝政治稳定的基石之一,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运河 运输( 通称“漕运”) 的黄金时代一直维持到清朝咸丰年间黄河改道为止。长 达五百多年的漕运繁荣期,给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其 中受影响最深的当然是运河沿岸的直隶( 明朝称北直隶) 、山东、江苏( 明朝 与安徽统称南直隶) 、浙江四省。 京杭大运河在江苏境内可以分为三段:从江苏南境到长江南岸的镇江称为 “江南运河 ;从长江北岸的瓜洲( 或仪征) 到淮阴杨庄、淮运交汇处称为“里 运河”;从苏北淮阴县杨庄以上直到台儿庄是借用黄河运输,称为“河漕”。 清朝康熙年间,从淮阴到骆马湖、微山湖开通了“中运河,运河与黄河正式 分离,江苏境内的运河体系至此才算完成,其中里运河与中运河通常称为“苏 北运河 。在这三段运河中,江南运河的自然条件最好,水源最充足,沿岸社 会经济也最发达,是比较容易治理的地区;里运河因有淮河和洪泽湖以及高宝 诸河挹注,历来水源比较充足,但受到黄河倒灌、泥沙淤积,淮河出海不畅的 影响,航运条件日益恶化,自清朝乾隆以后越来越难以治理;中运河因为过于 靠近黄河,一旦黄河决口必然危害漕运,在康熙年间河道曾有过三次变动,总 体趋势是离黄河越来越远,达到“黄运分立 ,这是清代河督在治河方面的一 大贡献。从清朝运河史料来看,江南运河很少发生大的灾害,只是常少j , l 至u l 镇江 河段的水源经常成为难题;而中运河、里运河受到黄河、淮河、沂、沭等河的 影响,几乎年年报警、年年受灾,筑堤、疏浚、改道等工作非常频繁,尤其是 作为中运河、里运河、黄河、淮河交汇处的淮阴,就成为水流矛盾的尖锐之处。 为此各级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从当地人民、漕运官员直到皇帝都深感头疼 棘手。为了保证漕运畅通,运河沿岸人民付出的代价是最沉重的。 运河本身无源,不能构成独立的水系,苏北运河从属于沂沭水系,淮河水系。 沂沭水与淮水均有汛期集中,年际变化大的特点。大洪之年,运河处于洪水威胁 之下;大旱之年运河失去沂沭及淮水补给,常致浅阻,甚至停航断运。黄河夺淮 后,苏北运河历史上曾一度以黄河水为源。由于黄河水含泥沙量高,不仅破坏了 6 第一章国民政府治理苏北运河之环境 沂沭与淮河下游的水系,运河也淤成地上河。黄河北徙后,留下的后患成为是后 来治理苏北运河的难点。 苏北运河两侧河流密布,串联的微山、骆马、洪泽、高邮、邵伯等湖泊,不 仅可调节运河水位,而且成为拦洪蓄水综合利用的一系列大型水库。 第二节黄河、淮河与苏北运河 黄河在历史上一直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早在汉唐时期就有多次南 泛的记录,只是当时还没有严重到长期夺淮的程度。1 1 2 8 年东京留守杜充掘开 河堤以抵挡金兵,黄河南北分流( 1 4 9 4 年北流断绝) ,南流在今山东境内夺泗, 然后沿着泅水河道在今江苏境内夺淮入海,淮河从此失去了独立的入海口。黄 河带来的泥沙,延伸了海岸,淤垫了下游并使苏皖之间破釜圹、白水圹、 宫陵湖、万家湖等陂塘小湖连成一个面积广大的洪泽湖。年深r 久,湖底 淤高,湖东较低时遭水患、于是人们筑堤拦洪,出现了著名的高家堰,此 后经多次延长、加高、改造,成为今天的洪泽湖大堤。从南宋到明朝中期, 黄河南流河道一直没有稳定下来,或决或塞,迁徙无定,直到1 6 1 6 年潘季驯大 力整治黄河,黄河河道基本上稳定在今天的废黄河河道上,直1 8 5 5 年再次北泛 为止。地理学家吴必虎曾指出:金元时期由于河水南北分流,南流部分又散漫紊 乱,结果使泥沙多淤积在淮河各支流及沿途各地,对苏北平原的地貌及环境没有 产生明显的影响。到明后期整个黄河所携大量泥沙这才几乎全部输送到苏北平 原。无论是当地的自然景观,还是该区域的人文景观,无不打上黄河南徙的深深 烙印。由此可见,金元时期黄河虽然已经夺淮,主要遭受危害的地区还不是苏北; 只有在黄河夺淮4 0 0 多年之后,苏北才成为受害最深的地区。 对于苏北人民来说,黄河沿着一条稳定的河道夺淮入海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 失,从此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主要堆积在苏北平原上,当地的河流、湖泊经常因 此被淤塞,丧失了稳定的排水渠道,苏北人民不得不长期忍受严重的洪涝灾害。 尤其是黄河入海i :1 由于水势平缓,淤塞情况更为严重,经常发生小规模的改道, 新冲出的河道不过几年又会淤塞,更加剧了苏北东部盐城地区海岸高而内陆低的 局面,排水更加困难。乾隆二十一年河督尹继善、富勒赫的奏折说的很清楚:“洪 泽湖入海之路迂远,兴、盐一带,势如釜底,海滩高于内地,潮来与湖抵,不能 畅流入海。 黄河入海口不断淤塞,不但导致淮河无法入海,还使得黄河本身 也无法入海,黄河水排泄不畅必将倒灌入洪泽湖或运河河道,导致洪泽湖、运河 也陷入淤塞的灭顶之灾。康熙十六年,河道总督靳辅在著名的河道敝坏已极疏 中指出:“黄河淤,运河亦淤,今淮安城堞卑于河底矣;运河淤今洪泽湖底 。庆桂、董诰等:高宗纯争帝实录卷五0 七,中华书局,1 9 8 6 年。 7 第一章国民政府治理苏北运河之环境 渐成平陆矣夫以万里远来浩浩滔天之水,竟至无路可去,则势必冲突内溃 。 哪无论清代历任河道总督怎样殚精竭虑,始终无法克服黄河携带大量泥沙这个造 成水灾的“罪魁祸首 ,也就无法解决黄河水患频发的困境。据京杭运河( 江 苏) 史料选编统计,从顺治初年到咸丰五年黄河改道,江苏境内黄河决口累计 达到九十四次之多,平均每两年多就有一次;康熙初年黄河在江苏境内几乎年年 决堤,经过靳辅等人的治理稍有好转,但到乾隆中期又恢复了几乎年年决堤的局 面。在号称“千年一遇”的康乾盛世,江苏境内的黄河仍然保持平均三年决口一 次的记录,每次决口都有数以万计的人民死亡或流离失所,富庶的江淮平原经常 变成水乡泽国。 如果仅仅是一条黄河肆虐,江苏尚可以仿效河南筑高堤束水的方法对黄河进 行防治,并通过当地四通八达的河流、湖泊网络排泄黄河汛期的水势,集中精力 为淮河疏浚新的入海口,受害还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但由于大运河在苏北 与黄河、淮河交叉,苏北运河一线,介于黄淮两大河之间,有时黄淮假道入运, 运河有崩溃之虞( 江苏水利全书卷十- - ) 。其实在黄河的淫威之下,整个淮 河水系都有崩溃之虞,何况是一条人工开凿的运河? 所以说携带泥沙的黄河对淮 河苏北运河有巨大危害,因此苏北运河的治理与对黄河淮河治理是密不可分的。 苏北里运河通过清江闸、惠济闸等多道闸口与洪泽湖连通,黄河则在洪泽湖 东北的淮阴清口与淮河交汇,清代开凿的中运河河口则几经变动,大致位于黄河 与洪泽湖交汇点以下六七里水路的位置。黄河河口和里运河河口过于靠近,就带 来了一个最最棘手的问题:黄水倒灌。黄河携带大量泥沙,一旦灌入运河,必然 严重淤塞运河河道,所以明清两代的河道官员都竭力避免黄河水侵犯运河。“黄 河乘高遏淮,淮不能御而内灌,即以病运;黄水必使其有抵,始可抑黄以助淮, 淮水必使其有余,始可制黄而利运 。理论上讲,只有淮河水位超过黄河,洪 泽湖的清口才能够安全开启,黄水才不至于倒灌。按照清代规定,淮河水出洪泽 湖之后“三分济运,七分刷黄 ,固最理想的境界是“蓄清刷黄”,即利用强劲 的清水冲刷黄河河道,达到治理黄河的目的;但如果淮河清水不足,只能退求“蓄 清敌黄 ,只求黄河水不要涌进运河。但是由于黄河携带泥沙垫高河床,里运河 呈现“北高南低”的态势,而且北面越挚越高,淮河、里运河的“清水”越来越 难以抵挡黄河的“黄水”,如果说清朝康熙、雍正年间还能做到“蓄清敌黄”, 到了乾隆后期清水需要长期积蓄才能在夏季漕运高峰期勉强“敌黄”,乾隆皇帝 也不由得感叹“连年黄水盛涨,清水弱极”固。而到了清嘉庆道光年问,为了保 。靳辅:靳文襄奏疏,卷1 ,河道敝坏已极疏。 。周馥:治水述要卷五河渠纪闻,中华书局,1 9 2 2 年,第3 4 5 页。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列传一百七十,中华书局,1 9 7 7 年。 王先谦:东华续录,卷四十,上海古籍 j j 版社,2 0 0 8 年 8 第一章国民政府治理苏北运河之环境 证漕船每年都通过,只能开放清口任凭黄水倒灌,这简直是饮鸩止渴。 无论是对于苏北人民还是对于苏北运河,黄河都是最大的祸患,它不但不能 为运河提供清澈的水源,还会淤塞运河河道甚至冲破运河河堤,可谓“有百害而 无一利 。到了清乾隆以后,由于黄河河道淤塞越来越严重,淮河入海越来越困 难,只能完全借助里运河及其周围的引河入江,这就给里运河带来了非常巨大的 洪涝压力,扬州一府的人民都生活在“悬河”之下,与黄河沿岸人民的危险处境 越来越接近。可是河道官员只知道加高堤岸,不知道疏浚运河河道,更加加剧了 里运河成为“悬河 的趋势,然而即使年年疏浚运河河道,只要黄河水年年倒灌 的局面不改变,里运河还是免不了日益淤积,无论是加高堤岸还是年年疏浚,都 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 乾隆以后淮河水大部分通过里运河入江,里运河的洪涝灾害更加严重,如果 遇到黄河、淮河同时涨水,更是左支右绌;如果任凭淮河水进入里运河,运河安 全就不可保证;如果限制淮河水进入里运河,洪泽湖及淮河中上游地区又难免决 口,真是左右为难。另外大运河除了担负为京师输送“漕粮”的任务之外,还担 负着输送两淮食盐的任务,清朝两淮盐商的势力极大,经常为了保护食盐贸易而 忽视防洪防涝。为了防备淮河涨水,里运河应该在枯水季节降低水位,排泄沿岸 各湖的存水,使即将到来的淮河洪水能够顺利入江、入海( 主要是入江) ;但是 两淮盐商为了保证食盐运输畅通,不惜擅自建坝、建闸堵塞里运河排水通道,使 里运河水位居高不下,一旦洪水来临,后果极其严重。 1 8 5 1 年淮河大水,洪泽湖大堤南端被冲破,大量淮水由洪泽湖经高邮 湖、邵伯湖漫进大运河,在扬州以北分几路东南流,进入长江而后入海。 1 8 5 5 年黄河由铜瓦厢( 今河南兰考县西北) 决口,过张秋而下,夺山东大清河 故道入渤海。从此,黄河不在苏北夺淮故道入海,但“水退沙存”,“河徙淤 留”,原淮河下游经过黄河7 0 0 年流淌,已淤积高出地面1 0 至1 2 米,苏 北淮河及支流无法回归故道入海。淮河入海受阻,洪水汇聚洪泽湖以后,大部分 水量由“三河坝缺口直注高宝湖,高宝湖不能容纳,遂于运河西堤残缺处溢入运 河。每遇盛涨湖与运河连为一片江水稍落尚可宜泄归江,若遇江湖顶托,运 河所受太多,一线长堤岌岌可危,倘或满溢不至,只得开放归海坝,以里下河为 壑。 另一路由张福、天然两引河分泄少量水出清口,会泗沂水入里运河,与 三河泄出的水汇聚,水小时由江都归江各坝出三江营入江,遇大水年,入江不及, 即由高邮归海五坝循里下河各水道东入海。所以虽然黄河北徙,但由于7 0 0 年的 夺淮历史,使淮河入海故道严重垫淤( 后人称之为废黄河) ,淮河不能正常通江 入海,经常灌入运河,淮河病运的历史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变。 徐福龄:黄河下游明清河道和现行河道演变的对比研究,人民黄河,1 9 7 9 年第l 期。 圆武同举:促进导淮商榷书,江苏水利协会杂志,1 9 2 3 年,第1 6 期,。 9 第一章国民政府治理苏北运河之环境 在黄河夺淮以前,沂沭等河流可以和淮河相连,实际上是属于统一的淮河水 系的一部分。其尾闾是通畅的,在古代还是淮北地区的重要航道。自从黄河夺淮 袭夺了泗水和淮河下游的河床,使沂河向西南入泗水,沭河向南入淮河的排水出 路日渐缩小,并且还不断受到黄河决口、分洪的干扰和破坏,迫使沂沭另找排水 出路。沂沭河没有出路,拥堵成南四湖和骆马湖,咸丰五年( 1 8 5 5 年) ,黄河在 铜瓦厢决口北徙,虽然结束了夺淮的局面,但是遗留下来的废黄河,沙丘高积, 残堤垒垒,而沂沭河地区也已被黄河夺淮捣乱得百孔千疮,连一条象样的排洪河 都没有,8 万多平方公里的洪涝水,靠窄小的蔷薇、六塘河、灌河等河道排泄, 总泄量不足1 0 0 0 立方米每秒,洪涝灾害很严重。每到多雨季节,洪水下泄,即 挟带大量泥沙,淤塞中运河道,由此造成中运蓄水和泄洪能力薄弱,枯水期容易 干涸,涨水期容易溃决的特点。 所以说苏北运河的治理离不开对淮河,沂沭水系的治理。江北运河局督办张 蔷庵先生曾论江北水道:“以治淮运沂沭为上策,治沂运沭为中策,只治运为下 策。以经济之支绌,自以下策为易,谋全部之利益,乃以上策为要图。权中策筹 上策可也,只用下策,苟且一时,万不可也 。叫施治纲要日:“淮沂分治,沂泗 分疏,其水量分配日高不使壅,低不致枯。此乃是皆洞明大势,足为治运前途一 成不变之定案 。圆 黄河夺淮的近7 0 0 年间,苏北一隅之地要承受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的来水, 客水数增大数倍,而许多河湖沟渠却在“浊黄 的作用下“强半垫淤 ,承潴行 泄洪水的能力却大大下降。黄河夺淮以来浊流所到之处河道垫淤,运道淤塞,蓄 泄失据,水系紊乱是导致苏北承灾能力低下,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直接原因。 第三节清末民初大运河的残破 京杭大运河自元代开凿成功后,经明清两朝不断维修改进,运输能力相当完 备,已成为当时全国交通的枢纽。可是自清代末叶起,海运的重要性逐渐超过运 河;同时随着近代中国交通地理的深刻变迁,尤其是与运河基本平行的津浦铁路 的修通;这些最终导致漕运废止,漕粮改由海运或铁路进行,大运河逐渐丧失了 作为中国南北交通运输大动脉的重要地位。以前政府之所以一再治理运河,并且 有时候以全力赴之,完全是为了漕运的便利。漕运罢去之后,政府对这方面不再 加以注意,一任其自生自灭,再加上朝政的腐败,运河治理的艰难,淮河、沂、 沭等河对运河的侵害,运河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其日趋残破,水运条件日趋恶 化。从前的船舶相接、风帆上下的盛况已不易重睹,而且一些河段也已断断续续 国张季老条陈治运之三策,地学杂志第1 0 年第l1 - - 1 2 合期。 转引徐鼎康:江北运河工程局年刊,无锡锡成印刷公司,1 9 3 5 年,工程计划书第l l 页 1 0 第一章国民政府治理苏北运河之环境 地淤塞了。由于河运的衰落,苏北运河的治理也形同虚设。“当时以漕运为重, 设有专官,兼司治河之事。自黄河北徙,淮流梗塞,江北运河遂为淮、沂、泗水 之承受及输送机关。暨乎海禁开,漕运废,故道无人过问,虽设有河工局,捍御 两堤,为治标之计,然苟且补,恐终有不可收拾之一f 1 ”。在这一时期,苏北 段运河航道水浅道窄弯曲半径较小,全线水盛时,小轮以及3 0 吨左右的木船尚 可维持通航,在冬春枯水季节时航运则几乎停顿,在水大泛滥时,湖面航行则非 常危险,“每当湖水涨漫开放北坝时,势同奔马,行船往来动遭倾覆,虽有救生 船只,往往仓皇不能为力,历年来倾家荡产,淹毙人命不计其数”,圆干旱时运河 则断流。 海道的开通和铁路的修筑使运河受到严重影响,但是运河故道仍应尽快恢 复。或者有人要问,既然有了海道和平行铁路,不是已经抵补了运河的作用吗, 为什么还要设法恢复运河昵? 并且运河的废弛又是很大部分受了海道和平行铁 路的竞争,就是再把运河恢复起来,环境依然如此难道不会重回到残破的局面 吗? 其实这只是一方面的理由,不能因此而任运河继续废弛。旧同对于运河所以 那样注意,是为了漕运,同时,所有沿岸的农产品和工矿产品也都靠运河来运输。 海运自然最为经济,但海运所能及的只限于海口附近的地方,而上海、天津之间 轮泊可以停泊的港湾也不过是连云港、青岛、威海卫、烟台等处,以这有限的几 个海口,吐纳运河沿岸各地的货物,显然不足。这几个海口,有的距离运河沿岸 还是太远,其作用并不能尽量发挥起来。要以运河沿岸各地的货物来迁就可以吐 纳的海口,当中免不了再假借其他方式的运输,这样,运费就得增加,而没有纯 粹由海上运输那样经济了。再说运河沿岸各地的货物不一定都要出口,或者仅限 于沿岸运输,因此海上的交通也就自然难以完全解决货物运输问题。 铁路行车迅速,比较起运河中的行船,诚然优越,可以补救海运的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特定活动场地租赁合同协议
- 2025年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招聘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福建省宁德市营商环境观察员招募3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典优)
- 诚实守信义务承诺书6篇
- 2025年昆仑数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招聘(15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业务洽谈与合同签订指南模板
- 2025河南郑州大学招聘50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2025甘肃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几月份发布?模拟试卷及一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江西抚州市妇幼保健院编制外临床医师招聘7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典优)
- 租客安全措施培训课件
- 生产工单结案管理规定
- 国有企业招标采购相关法律法规与国有企业采购操作规范
- 应收账款明细台账模板
- 做成功父母培养成功孩子
- 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及整改台账
- 【下载】新概念英语1-4册词汇带音标Excel版
- GB/T 21414-2021轨道交通机车车辆电气隐患防护的规定
- 骨骼肌肉疼痛康复治疗新进展课件
- 农业昆虫分类演示文稿课件
- Q∕SY 05268-2017 油气管道防雷防静电与接地技术规范
-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