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论文)爬山调艺术研究——以武川爬山调为个案.pdf_第1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爬山调艺术研究——以武川爬山调为个案.pdf_第2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爬山调艺术研究——以武川爬山调为个案.pdf_第3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爬山调艺术研究——以武川爬山调为个案.pdf_第4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爬山调艺术研究——以武川爬山调为个案.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音乐学专业论文)爬山调艺术研究——以武川爬山调为个案.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蔓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1 1 二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除本文已经注明引刚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 不包含为获得内墓直太堂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j 哆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j :作的同 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丝竺尘丝日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使用承诺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内蒙古大学有权将 学位论文的全部内容或部分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构、部门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也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为保护学院和导师的知识产权,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属于内蒙古大学。作者今后 使用涉及在学期间主要研究内容或研究成果,须征得内蒙古大学就读期间导师的同意;若用 丁发表论文,版权单位必须署名为内蒙古火学方可投稿或公开发表 - j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e l 期: 指导教师签名:纽 白。期:尘! ! ! :! 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 爬山调艺术研究以武川爬山调为个案 摘要 爬山调是内蒙古大青山地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歌。流传于内蒙古自 治区中西部地区,尤其在大青山沿线的农村牧区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位于大 青山脚下的武川县是爬山调流传最为集中的地区,有着悠久的爬山调的传唱历 史,素有“歌海”之称。爬山调不仅是宝贵的民间艺术珍品,而且也是研究塞 外人文历史的珍贵史料。 本文主要运用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并结合相关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爬山 调资料,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对武川县爬山调的生成发展脉络与现状 予以梳理和考证;对爬山调的音乐形态及歌词艺术、风格特点进行了较为系统 的分析研究,进而阐述了加强保护武川县爬山调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所在,最后 对爬山调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个人见解,以期对当今爬山调的保护传承和研究发 展,尽上一点微薄之力。 关键词:武川爬山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 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 p a s h a n d i a ot os t u d ya r t m t ht h et o n 陋f o rt h ec a s e sw u c h u a n a b s t r a c t p a s h a n d i a oi so n ek i n do ff o l ks o n gw h i c hp e o p l ei ni n n e rm o n g o l i a nd a q i n g s h a n a r e a sl o v e i ts p r e a d si nt h em i d - w e s ta r e a so fi n n e rm o n g o l i aa u t o n o m o u sr e g i o n s , e s p e c i a l l yi nr u r a la r e a sa l o n gd a q i n g s h a n w u c h u a nc o u n t yw h e r e l o c a t e sa tt h ef o o t o f d a q i n g s h a ni st h e c e n t e ro f p a s h a n d i a o ,k n o w na s “t h es o n gs e a p a s h a n d i a oi sn o t o n l yo n eo f t h ef o l ka r tt r e a s u r e sb u ta l s ot h ep r e c i o u s l y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a b o u th u m a n h i s t o r yi nt h en o r t h a r e a so ft h eg r e a tw a l l t h ew r i t i n gi s m a i n l yt o u s et h es t u d ym e t h o do fe t h n o m u s i c o l o g ya n d i n f o r m a t i o nr e l a t e dt op a s h a n d i a o f r o mn o n m a t e r i a l l y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p r o t e c t i v e l y p e r s p e c t i v eo fw u c h u a np a s h a n d i a o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p r e l i m i n a r ys t a t u s a r e i n i t i a l l ys o r t e do u ta n d r e s e a r c h e d m u s i cs h a p e ,l y r i c sa r ta n dt h es t y l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m o v e st op a s h a n d i a oh a v ec o n d u c t e dt h em o r es y s t e m a t i c l ya n a l y t i c a ls t u d y t h a tt o e n h a n c et h ep r o t e c t i o no fw u c h u a np a s h a n d i a oi si m p o r t a n tv a l u e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c ei s e l a b o r a t e d f i n a l l ys m r i t i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np a s h a n d i a oi sg i v e na d v i c e o i l p e r s o n a l l y ,w h i c hi st od oa b i to fm o d e s to np a s h a n d i a oh e r i t a g e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k e y w o r d s : w u c h u a np a s h a n d i a o n o n m a t e r i a l l y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 t h es t u d ym e t h o do fe t h n o m u s i c o l o g y 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 目录 绪论1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1 二、爬山调已有的相关研究及文献综述2 三、课题研究的特点、方法和创新点3 第一章武川爬山调艺术的文化语境4 1 1 武川爬山调产生的地域文化语境4 1 2 武川爬山调产生的历史文化环境5 1 3 武川爬山调的生成与历史沿革 o o o 0 0 0 7 第二章爬山调的题材分类与歌词特征9 2 1 爬山调的题材分类与歌词特征i g g l l o 9 2 2 爬山调歌词的艺术特征及其表现手法o o oo o o 1 1 第三章爬山调的音乐形态研究1 7 3 1 爬山调的曲体结构 o o oo o i o o oo o o oooo o o 1 7 3 2 爬山调的调式特征与转调手法1 9 3 3 爬山调的旋律特征与发展手法 o o ooooooooooooo amoqqqq 1 0000000 oooo o o 2 5 第四章爬山调的风格比较研究 0 0 00 0 0 o o m o o o 3 2 第五章非物质文化视野下的武川爬山调的保护与发展3 6 5 1 关于武川爬山调现状的调查 0 0 0 0 0 0 3 6 5 2 如何加强武川爬山调的保护和发展4 0 结论”- ”- 4 3 参考文献4 4 1 1 1 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4 6 致谢4 7 i v 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 绪论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笔者将爬山调艺术研究以武川爬山调为个案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有一定的现 实意义与理论意义。爬山调属于北方汉族民歌重要乐种,其主要生成和流传于内蒙古中西部 地区。历史上,爬山调曾在人民的生活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当地老 百姓的生活和心路历程,从一侧面反映了塞北劳动人民的社会历史、时代生活、风土人情。 爬山调声声曲曲,字里行间洋溢着百姓的真情挚爱,以其浓郁的乡土风味和泥土芳香,散发 出特殊的艺术魅力而醉倒八方人士。因此,爬山调不但是宝贵的民间艺术珍品,而且是研究 塞外人文历史的活化石。 爬山调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北方,它的生成和发展哺育和影响了阴山地域几十代人的成长, 也曾涌现出一批优秀歌唱艺人,将爬山调艺术推向鼎盛时期。其中代表人物张二银虎将爬山 歌唱响了怀仁堂,唱红了整个京城。然而,随着社会发展、时代的变革,这一宝贵的民间艺 术珍品逐渐滑坡和衰落,不仅再也找不到以张二银虎为代表的优秀民间艺人,而且大众对爬 山调的重视已经失去了以往的热情。由此,以往爬山调流传的大部分地区普遍出现了自生自 灭的现象,陷入濒临失传、令人惋惜和堪忧的境地。诚然,可喜的是,2 0 0 7 年6 月,武川 爬山调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0 0 8 年6 月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说明了国家对爬山调艺术的高度重视,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对爬山调的保护和发 展工作已开始付诸实施。然而,在音乐学领域中这一歌种艺术却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至 今很少有人对爬山调在学理层面上进行深入研究,而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的角度,对 爬山调重新认知、抢救保护、研究发展的著述,则至今未见。笔者出生并成长于内蒙古西部 地区,对内蒙西部文化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尤其对爬山调怀有特殊的眷恋之情。作为民族 音乐学子之一员,笔者深知学习与研究乡土音乐的历史重任及其理论意义,故而选择了对爬 山调艺术的研究。 笔者在确定将爬山调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后,并将爬山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护与 传承,对其历史、现状进行研究,亦有着明显的现实意义。武川爬山调先后顺利列入内蒙古 自治区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川县又被誉名为“爬山调之乡 ,说明武川县爬山调在 爬山调艺术中具有典型代表性,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实际抢救保护 与传承发展的工作中,却存在着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笔者希望通过本人的研究成果,为爬 山调能够真正按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的予以保护和发展,提供参照依据和产生些许影 响,以对家乡的文化建设尽上微薄之力。 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 二、爬山调已有的相关研究及文献综述 在做此论文前,笔者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包括文字资料的收集工作与实地采风工作。 根据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获知,已有关于爬山调的研究主要有: 韩燕如爬山歌选上下册( 北京:中国民间文艺社1 9 8 3 出版) ,其中收集了3 2 首爬 山调歌词和2 2 首爬山调曲调。此书是在韩燕如老先生五十年代出版的爬山歌选( 一、二、 三集) 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整理、筛选而再次出版发行的,这部书也是关于爬山 调的早期著作,为后人的学习、研究留下了宝贵资料,特别是为爬山调艺术的研究和发展提 供了丰富的资料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继而出版的韩燕如、郭超爬山歌论稿,对爬山歌 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爬山歌的沿革及形式特点;爬山歌与信天游的异同;爬山歌 的情歌与古代恋歌的关系;爬山歌的妇女歌谣;爬山歌的比喻手法;爬山歌对“兴”的运用; 爬山歌的“赋 的手法及爬山歌的语言艺术等方面此书将爬山歌的发展、分类、及语言特征 较系统地进行了梳理,是关于爬山歌的第一部理论专著。但是,书中尚未涉及爬山调的旋律 形态、曲体特征等有关音乐文化方面的分析。由内蒙古武川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主编的 爬山歌选( 内蒙古武川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订,1 9 9 8 年出版) 是一本较系统地将武 川一带的爬山歌作为文化史料进行搜集整理的专辑,其中共收集了3 2 7 0 多首爬山歌的歌词, 且以题材为依据将其分为四个篇章加以分类整理,并将较有代表性的6 0 首爬山歌曲调附后, 成为爬山调第一本“唱词大全 ,也是笔者完成毕业论文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在现有著作中,对爬山调研究最为权威的一部汇编性专著是邢野主编的中国爬山调艺 术集成,该书共分上、中、下三集,2 4 篇,由歌词、乐曲、文选、注释通览四大部分组成。 其中,仅歌词就达8 万行之多,乐曲6 0 0 余首,文选2 4 篇,另加3 1 位人物传记,此汇编专 辑有如下特点:不仅涵量空前、内容丰富,而且编排科学、大胆创新,突破了过去以革命类、 爱情类、生活类分类的原则,采取以主题词、核心词进行归类的编排方法。此种编排既有题 材的合理归类,又有主题内容的分类体现;在题材内容方面,有揭露旧社会、反映新社会的; 有歌颂毛主席、共产党的;还有大量抒发爱情、描绘地方风土人情的,内容十分丰富而广泛。 在体裁的分类上,集成的创新体现更为明显,即在以上下旬式为母体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 三句头、联四句、叙事诗、山歌剧四部分,以此种方法对爬山调进行分类尚属首例:在音乐 方面,书中按照中国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进行了分类。因此,可以说中国爬山调 艺术集成一书是迄今为止爬山调领域的一部空间规模之艺术大成,不仅是对前人搜集整理 和研究成果的总汇,而且也是后人研究爬山调艺术宝贵而丰富的文献资料,必将产生广泛而 深远的影响。然而可惜的是,本书尚缺少真正学理层面的系统研究,尤其是将爬山调作为一 种文化现象来进行整体分析和细致研究的更少;同时,书中集中于爬山调共性研究居多,对 某一地区爬山调的个性研究较少,也较简单。 2 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 除此之外,多以论文形式出现的其它爬山调研究著述不乏多见,如王世一,吕宏久,赵 星、荣竹林,张连根等老先生对爬山调都有过涉猎,其中主要专论有赵星、荣竹林蒙汉调 研究较令人瞩目。赵星老师在其1 9 9 8 年发表的论文关于“爬山调”对爬山调从音乐本 体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吕宏久老师的爬山调音乐研究对爬山调音乐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 析研究。集中于爬山调语言艺术研究的论文主要有:周文林“爬山调”的语言艺术及音乐形 态探究、李树榕“原生态”爬山调歌词的美学解读;侯广峰爬山调的语言艺术;刘新 和论爬山调美学;韩燕如、郭超爬山歌的妇女歌谣及朴素、形象、音乐性与色彩美 爬山歌的语言艺术;郭绍琦歌海之乡曲悠扬记述武川县的爬山调等文章都是集 中于对爬山调语言艺术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特点、方法和创新点 本文将运用民族音乐学结合田野调查的方法,对武川县的爬山调进行实际调查,并运用 相关文献资料和其它学科理论知识,就爬山调的渊源关系、发展脉络及武川地区爬山调的音 乐特征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拟在理论上解决以下问题: ( 1 ) 对爬山调艺术的本体进行深入研究,其中包括爬山调的音调与曲体特征、旋律形态 及歌词艺术特征等各方面的深入分析。 ( 2 ) 对爬山调研究在民族音乐学方面所体现的意义与价值进行探究。爬山调属于汉族民 歌中的一个歌种,对其研究将有利于对北方汉族民间音乐的全面了解和深入认识。 ( 3 ) 将武川爬山调作为个案分析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对武川地区爬山调 加以深刻剖析进而诠释内蒙古地区的爬山调艺术,是本文的创新之一。 综上,笔者将爬山调置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以探索爬山调的艺术价值为目的,强调将爬 山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因此,以个案分析的方法将武川 爬山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传承与研究是本文与前人对爬山调研究的不同之处。 第一章武川爬山调艺术的文化语境 爬山调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种土生土长的音乐文化艺术,是在中国农耕文化与草原文 化交融的背景下生成的一种民间口头音乐文学艺术,因而,爬山调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 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元文化。 有关学术界趋于共同的认识是:爬山调可能是伴随着中国农耕文化的发展而产生,并有 着悠久的历史,这一观点在邢野先生的爬山调艺术集成和韩燕如老先生的爬山歌论稿 中均有所论证。在民间流传着“朝朝唱,代代唱,也不知唱死多少个老皇上 这样的说法。 由此可知爬山调产生、流传时间之久远。 然而,从学术的层面去讨论与探究,对爬山调的产生、发展就应首先从历史与文化两个 方面加以审视。追溯历史,爬山调的生成时间与中国“西口路文化 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自明、清以来,由于中原地区连年战争、土地干旱、饥荒频起,迫使内地无数难民涌入杀虎 口,进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谋生,这种移民大迁徙在历史被称为“走西口”。 清朝末年,大批汉民从山西、河北、陕西等地迁往大青山脚下至河套一带,出现了由中 原地带迁徙的移民与原驻牧这一地区的蒙古族和满族民众相融合的过程。致使这里单纯的畜 牧业逐渐地向半农半牧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型,出现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融合,社会、政 治、经济、文化相继发生了新的变化。无疑,各地移民的迁入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尤其在经 济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各地移民带去了本土的农耕思想和生产经营方式,为当地经济的发展 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文化方面,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各地区( 晋、冀、鲁等地) 方言的交流、 融合与同化,以及农耕民族与草原民族共处一地,朝夕相处,共同沐浴外来乡土文化与本土 草原文化的熏陶、交流,相互影响,这就在人文地理上为爬山调的产生发展提供了的沃土条 件。 1 1 武川爬山调产生的地域文化语境 武川是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青山北麓,它位于内蒙古自 治区中西部,历史上曾隶属于察哈尔省、绥远省、内蒙古乌兰察布盟,现隶属于呼和浩特市, 县境南连巍巍青山,北接茫茫草原,东邻乌兰察布卓子山,西毗包头固阳县。逶迤连绵的阴 山山脉象一条奔腾飞跃的巨龙横亘境内。武川县总面积4 8 8 5 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4 1 9 , 丘陵占5 0 4 ,滩地占7 7 ,海拔最高2 3 2 7 米,最低1 2 4 0 米,总体地形南高北低,南山北 丘。东、南、西三面群山环绕,北向平原起伏,形成一个簸箕状的盆地。境内8 条河流,多 为季节性河流,雨大山洪暴发、天旱河床干涸。气候的特点是:春季干燥风沙多,夏季短促 气温高,七八月份雨量大,冬季严寒时间长。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 4 穿越武川境内的大青山属阴山山脉的中段,历史上的大青山曾有“大斤山、“天山、“祁 连山 、“黑山”、“青山 之称,蒙古名称是“漠咯喇 ,意为“黑山 ,至清代始称“大青山 。 据考证大青山的产生距今已有百万年的历史。武川的历史文化是在浩瀚的阴山地理和历史文 化中孕育而生的。 武川县是内蒙古西部地区出名的民歌之乡,是爬山调流传最为集中的地区,素有“歌海” 之称。爬山调的产生与发展是以武川地区为坐标并广泛地分布于大青山南北的农村牧区及河 套等内蒙古中西部地区。 武川有着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农耕牧养的生活习惯和空旷无垠的抒怀环境,草原音乐 民族无处不歌、无处不乐的民俗影响,为当地人民提供了随处歌咏的丰富内容和无拘无束的 乡土舞台;或山顶沟底,或道路林荫,或坡梁村舍,或田间草场,到处可以听见牧羊的、赶 车的、收割的、田间低头歇息的,男女传情说爱的歌声。 武川地区的多种民间习俗,如:过大年在武川地区有着很多的习俗活动,据有关资料记 载,武川过大年延续的时间一般为年前的除夕到年后的正月十五,共十六天。从进入腊月就 开始有了腊八节、灶日、扫尘日、腊月二十八、三十贴春联,除夕之夜转“旺火 、“接神 、 放烟火,正月初五俗称“破五,即破忌讳之日;初七,为“人日 ,俗称“人七 ;初十,俗 称“舍籽日 ;十三,“游百病 日,正月十五挂红灯、转九曲,这些民间习俗都具有浓 郁的乡土气息,形成了民歌文化乡土性的基础。由此,这些独特的民俗生活,为爬山调的形 成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舞台和丰富多姿的鲜活载体。 总之,武川县及相邻地域特定的地理环境、包括蒙古高原夏季酷热干燥、冬季严寒骤变、 一年四季大起大落的气候因素,独特而丰富多彩的鲜活民俗文化,必然孕育出丰富而独特的 民间音乐文化,爬山调由此应运而生,广泛传播,成为大青山地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 民歌形式,尤其在武川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唱,武川爬山调既有着蒙古族长调高亢悠扬、大 起大落、嘹亮豪放的特点,又蕴涵了山西民歌的质朴、陕西民歌的洒脱及河北民歌的韵味。 爬山调歌词继承了诗经中传统民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并有所丰富、发展。因而语 言质朴、感情率真、毫不矫饰,增强了爬山调独特而鲜活的艺术特色。爬山调题材涉猎宽泛, 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成为百姓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 1 2 武川爬山调产生的历史文化环境 武川地区有着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武川爬山调产生、发展与武川的历史文化、政治文 化、音乐文化息息相关,因此对武川爬山调的研究不得不追根到武j i i 的历史文化乃至是对阴 山文化的研究上。 阴山文化是阴山地理生态、生产方式、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的综合背景下产生的,具有 5 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 远古性、草原性、民族性、融合性的特征。正如柯沁夫所讲:“阴山文化是以草原文化的原生 文化为主干,以草原游牧民族和中原华夏民族在交往融合中实现的文化变异与创新发展的次 生文化,连同各个民族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的共生文化汇合而成,是三种文化共同组成的 复合文化 。哪阴山文化无疑主要是汉族文化与蒙古族文化相互交融的文化形态,现仍存活与 发展的典型汉族民间音乐乐种有:二人台、爬山调、漫翰调,武川爬山调是其中之一。 武川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文化之一束。历史赋予了武川不 同的文化内容,使其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扮演着发祥地的角色,蕴藏着如此丰厚的人文资源 浓缩成了一种厚实的文化积淀。在中华文明史上,武川地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兼容并包的 气度享誉盛名,不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被历史铭记,武川文化是北方游牧民族文 化与中原华夏文化的融合体。 由于武川地处阴山山麓,历史上一直是中原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相互交往和融合的熔炉。 近年来在阴山山脉西部发现大批上自青铜时代、下迄明清时期的众多岩画,均是由古代匈奴、 突厥、蒙古等民族绘画凿刻而成,以艺术的形式表现了古代游牧民族的社会生活及与汉族的 交流活动( 神奇的武川) 。在历史上,武川又是战略要地,自北魏以来,武川一直是塞外重 镇,兵家必争之地。曾是战火纷飞的地带,兵家争夺的重要场所,也正因此,武川记录了一 幕幕历史悲喜剧,刻画了一个个历史英雄人物,成为人杰地灵,将相英雄辈出之地春秋 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多少帝王将相及其家族多出生于或镇守于武川,或于此驰骋沙 场建功立业。在史学界,武川不但被誉为北周隋唐三朝皇帝的“帝王之乡 ,而且也是北 周隋唐三朝皇后的祖籍之地,先后有六位皇后或生长于斯或籍隶于斯。因而在历史上,北 魏至隋唐是武川极为辉煌的一个时期,出现了纵横中国二百年的关陇贵族集团。创造出了西 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将中国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 的奇迹。 武川不仅有着北魏、隋唐文化,境内还分布着赵、秦、汉、北魏、金五个朝代的七条不 同形制的长城,而且境内辽、金、元古城有多座,同时有着大量的出土文物,近代位于武川 县大青山南麓大窑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大青山地区在距今一万年前已经有了人类的生活。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武川成为革命老区,著名大青山抗日根据地至今仍存井儿 沟、以及“小延安 德胜沟等抗日斗争遗址,曾谱写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在历 史上名声远扬、威震四海。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武川特有的历史文化环境,特别是绵延不绝的辉煌古代 历史文化与近数百年的悲怆沧桑“西口路 文化,将爬山调孕育其中并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 柯沁夫:阴山音乐文化之区域界定于“阴山音乐文化与内蒙古乡土音乐教育研究学术研讨会”发言稿,2 0 0 8 年1 0 月 2 5 日于包头。 6 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 造就了武川爬山调的高亢嘹亮、刚健明快、粗犷豪放之风,体现了乡土音乐文化与外来音乐 文化的完美结合。爬山调作为一种具体的文化形态,折射出了武川丰厚博大的人文历史及地 域文化内涵。 1 3 武川爬山调的生成与历史沿革 自清朝末年始,山西、河北、陕西等地以汉族为主的农耕民族为战乱或生活所迫,迁入 大青山脚下至河套地区。这些农耕民族移民,带来不同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社火 文化。 在实际多民族共处一地的生活中,形成了多民族的文化交流与互补,乃至相互交融的强劲态 势。而晋、冀、鲁、陕农耕民族源源不断地向塞外迁入,数百年“走西口”加速了这种不同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内地迁来的移民先前吟唱着家乡的山歌小曲,在此基础上不断地与蒙古 族、满族、回族等民族的文化艺术相交流,尤其深受蒙古族长调的影响。由此,阴山地区风 格多样的爬山调应运而生,而独具特色的武川爬山调也随之生成。据上,笔者认为爬山调是 在广袤的内蒙古西部阴山地区,以农耕文化为基础,以移民文化为背景,不断汲取塞外蒙、 满、回各族民间文化的条件下逐步生成并成长起来的,具体说来,爬山调是在融汇河北民歌、 山西大秧歌、陕北信天游等多种民族艺术的基础上,吸取了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特色而形成的。 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凝聚着晋陕冀等省劳动人民走西口的厚重历史文化和草原文化的雄厚积 淀,爬山调属于一种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融的新型复合型文化。 爬山调以反映农村牧区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民族及地方风俗,风土人情为主要内 容,是研究近代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民俗、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从历史发展的时间来看,每个时代赋予爬山调以不同的时代内容,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土地 改革、解放战争、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后,爬山调在宣传革命、团结民心等方面都曾 起到过不可估量的作用。 笔者在考查、研究、整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将武川县爬山调的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大 的历史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前:旧社会、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土地改革至文 革前( 1 9 4 卜1 9 6 6 ) ;改革开放至今( 1 9 7 卜至今) 。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一阶段的爬山调的题材丰富多彩,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 与中华民族命运紧密相关。主要题材有:( 一) 反映劳动人民受剥削压迫、饥寒交迫的生活, 以及人民对地主、官僚、军阀黑暗统治的控诉和反抗的,如骂一声财主不是人、当一年 长工活剥一层皮等。( - - ) 反映抗日战争题材,其中有对日军、土豪劣绅和国民党罪行的控 诉,如日本强盗乱抓人、赶走日本狗强调、骑五旅逼得咱们转山头等;有对八路军 和游击队英勇善战、坚忍不拔精神、以及军民团结赞扬的,如井尔沟是咱久走的路、打 7 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 不败鬼子不回家、游击队艰苦奋斗去抗战、咱们和八路军一家人、八路军和咱一条心 等;有欢呼抗战胜利的,如八年抗战得胜利;( 三) 反映解放战争题材,其中主要是庆祝 解放战争胜利,歌颂共产党、毛主席的,如迎来全国的解放、早就盼望共产党、饮水 思源想亲人、翻身全靠毛主席、感谢毛主席不忘共产党等。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一阶段,武川县爬山调开始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产生 了以张二银虎为代表的一批新人,他们将爬山调这一乡野田间的草根歌唱艺术,带到了城市 的舞台。为适应新的演出形式,张二银虎在创造性的歌唱实践中,不但丰富了爬山调的唱腔, 提高了演唱技艺,而且大胆使用笛子作为伴奏乐器,从而丰富了爬山调的演唱艺术形式,1 9 5 3 年秋中央文化部举办“百万民歌进北京”,以张二银虎、范长林等为代表的武川县民歌手进京 为毛主席、周总理演唱了爬山调,据诸多报纸刊物报道,张二银虎的“一曲爬山调誉满怀仁 堂,百句颂扬领袖歌,句句不离毛主席,受到周总理的高度赞扬 ,从而武川爬山调轰动 京城一时,爬山调艺术由此迎来了鼎盛时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花似锦、欣欣向荣的局面。 这个时期爬山调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从反封建、反帝转向反映新时代、新生活、歌颂 共产党、歌颂党的新政策等。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 反映劳动人民获得解放、拥有土地、真正当家作主喜悦心情的,如党的政策暖 人心、一心一意种好咱们的责任田、满山山开花满沟沟红等;( 二) 歌颂新时代新政策 的,如唱起那新宪法浑身是劲、放声歌唱新宪法等;( 三) 歌颂领袖毛主席的,如毛 主席著作是顶天柱、抬头望见北斗星、毛泽东思想放光彩等;( 四) 反映妇女翻身、婚 姻自主的,如毛主席带来了新婚姻;( 五) 反映人民公社主题的,如人民公社金桥步步 高、合作化的道路通天堂等;( 六) 揭露四人帮罪恶的,如“四人帮”割不断文艺路、 永远不走回头路等。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后。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论是经济还是政 治都有着飞速的发展,中国在世界上已成为有影响的发展中大国。改革开放也给爬山调赋予 了新的时代内容,主要方面有:( 一) 歌颂三中全会的有三中全会开的好、三中全会铺下 了通天的路、三中全会带来了好光景等;( 二) 反映民族团结的有民族团结万万年、 各族人民是兄弟、蒙汉亲如一母生等;( 三) 歌颂党的新政策的有蒙汉亲如一母生、 各族人民是兄弟、民族团结万万年等。还有反映其它内容的,如挨肩肩娃娃脸发黄、 农、林、牧、副齐发展e ooee e9 人民群众用歌声来表达新时代的美好、表达内心的喜悦。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民歌作为历史文化的印证,谱写了不同的时代历史,而时代又赋予了 民歌新的内容。诚然,武川爬山调的历史沿革,从另一侧面展现了武川县的历史文化,如此 雄浑的历史文化是武川爬山调的文化内涵所在。 8 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 第二章爬山调的题材分类与歌词特征 民歌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爬山调作为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典型乐种之一,其题材与 歌词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爬山调题材涉猎宽泛,有表现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人生 命运中的悲、欢、离、合等等,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描述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未 来社会的美好憧憬。 2 1 爬山调的题材内容及其分类 爬山调之所以能够以顽强的生命力存在于世,世代传唱,流芳百世,并作为非物质文化 遗产被后人保护、传承、发展,主要是因为爬山调的实用性以及它的不可替代性。爬山调的 题材内容非常丰富,不论是乡土民俗还是时政要事都有着很广泛而深入的涉猎。其中,以表 现乡土文化生活为题材的占有较多比例,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特别是爬山调的歌词,用 质朴、通俗、幽默而诗话般的语言来描绘所见、所闻、所想,充满着鲜明深刻的思想性和生 动幽默的趣味性,是对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高度提炼与概括,也反映了人们的真实生活和美 好心愿,折射出他们的哲理思想,形成了爬山调歌词固有的艺术特征语言平易质朴,朗 朗上口,单纯而深刻有力,具有独特的朴素美、形象化、色彩美和深刻感人的艺术魅力,为 人民喜闻乐见,成为大众抒发和宣泄各种感情一种手段,一种可以表达真善美的艺术载体。 由此也决定了它的真实性和不可代替性。因而,爬山调歌词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 性,不论在文学领域还是音乐学领域,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这也是爬山调所以被作为非 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的重要因素之一。 笔者以表现题材内容为依据对武川县爬山调做如下分类: ( 1 ) 劳动生活歌:这一题材的歌曲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非人般的生活处境,也揭露 了地主残酷剥削和贪婪吝啬的本质。涉及的题材主要有:揽长工、佃户歌、放牛歌、放羊歌、 拉骆驼歌、扳汉船歌、赶牛车歌等,例如穷就穷在揽长工、放羊娃没一阵不想娘、拉 骆驼的好比夜游神、从小揽长工揽到老、当一年长工活剥一层皮、尘世上苦不过个受 苦入、难活不过受苦人、旧社会穷人是刀口的麻、为啥他富咱们穷等。如从小揽 长工揽到老一曲中,对穷苦劳动人民的生活地描述:“穷汉唱得那穷调调,从小揽长工揽到 老。当了一辈子长工受了一辈子苦,没挣下盖来没挣下铺。房前房后种扁豆,一辈子挣下一 条烂皮裤。撩起个底襟露出个肚,你看当长工苦不苦。放下扁担拿起个桶,没办法又去当长 工歌词生动的描述了旧社会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中的残酷现实,。 ( 2 ) 风土人情歌:这题材的歌曲主要是劳动人民用歌声来传唱着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 家乡的美景,如过去的大青山光溜溜、爬山歌声唱丰收、麻阴的天、大青山好地方、 9 塑鍪直奎堂堡主堡茎 武) 1 i n 处是歌海、手拉手来心连心等等。如大青山好地方:“大青山高呀高万丈, 高到了北京天安门上。毛主席在上面满面红光,他老人家身体多么健壮。井儿沟是咱们革命 家乡,山高水清林多矿又广。冬又暖来夏又凉,卧虎藏龙保家乡。山又青来水又长,打垮了 日本鬼子消灭了蒋匪帮。吹散乌云见太阳,红旗招展变山岗。开花结果根深叶又旺,青枝绿 叶万年长。 此曲通过歌颂毛主席、共产党赞美了大青山地区独特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美, 大青山一带历史上曾战争频起,是英雄辈出的地方,更也是革命老根据地。 ( 3 ) 时政歌:爬山调的时政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内容主要是反映劳动人民对统治 阶级、上层建筑的褒贬,以及在此情况下人们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有揭露统治阶级 的黑暗统治及百姓的反抗压迫;歌颂党、歌颂领袖及党的新政策、新生活、民族团结、歌唱 八路军、欢庆翻身歌、新政策下人们的幸福生活等,如当一年长工活剥一层皮、游击队 艰苦奋斗去抗战、大青山来了八路军、姚司令住在个德胜沟、八年抗战得胜利、早 就盼望共产党、幸福全靠共产党、迎来全国得解放、各族人民是兄弟、民族团结万 万年、人民公社金桥步步高、三中全会开的好、三中全会带来了好光景、三中全会 铺下了通天的路、好生活的日子还在后、武川新面貌、我抖开嗓子唱几声等等。如: 迎来全国得解放“山雀叫来东捎捎亮,迎来全国得解放。闯茬那个莜麦漾生生雨淋,毛主 席来了救了穷人的命。你看咱们头没帽子脚没鞋,为甚毛主席你不早来。盼星星盼月亮,盼 来恩人共产党。大红公鸡戴串铃,毛主席来了俺们翻了身。 歌词中歌颂了共产党、毛主席, 他们的到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光彩,迎来了全国的解放。又如三中全会开的好“喜事焕 发我青春,唱一支爬山歌表我的心。人逢喜事精神爽,干革命要把我命豁上。一对对鹊鹊树 梢梢上落( 1 a o ) ,一件件喜事传喜报。三中全会开的好,建军节五十年又来到。五十年大庆 人欢笑,内蒙古草原春又到。大青山松柏树根连根,各族人民团结紧。 歌词中用比兴的手法, 描述了三中全会政策的好以及人民的喜悦心情。 ( 4 ) 爱情歌:反映多方面爱情的歌曲在爬山调中占有相当比重,在笔者收集整理的2 3 0 多首武川爬山歌中,其中爱情歌曲有1 5 0 多首,约占6 0 。爱情歌有着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和 表现力,通过质朴、诙谐、幽默、具体的语言,多角度、多层面的表达出了青年男女对自由 幸福的追求与憧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其语言表达巧妙灵活、深动感 人,不但细腻地描绘出了男女在交往过程中困惑、无奈、相思、暖昧、甜蜜的心理而且涵盖 了深厚的社会内容,反映了社会中不同阶级的复杂关系及不同层的心理动态。而且演唱情歌 也是旧时男女交流感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表现暗恋阶段或倾诉互相爱恋之情的。如谁估划牵牛开花一早生、不估划露水 珠珠一早晨、破上个死活要和哥哥交、水鲜花插在牛粪上、虽然人多还想你、你 就是哥哥的心坎坎等等。如破上个死活要和哥哥交“青草穗穗一柱香,一眼眼盯哥 哥半后晌。拿起个针来认( 穿) 上条线,三针两针留纪念。窗台上嗑下点纸烟灰,专给妹 1 0 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 妹留惦愧。咝喽喽刮了股东南风,谁不知道小妹妹没男人。大风刮的雪花飘,破上个死活 要和哥哥交。羊肚肚手巾齐眉眉罩,偷眼看哥哥抿嘴嘴笑。 歌词中描写了男女暗恋阶段 那种复杂的心理感情,偷偷摸摸不敢直接表露内心世界的忐忑心情。 抒发离别,想念之情的如难分难离走后套、难说难道难分离、眼盼心想口里 念、心想妹妹见不上、想亲亲想得命难逃等。如:难说难道难分离“前三天问见 你后三天走,小手手按不住小心心抖,你看我来我看你,难说难道难分离。走一道圪梁过 一道坝,你忘了妹妹脸巴巴要记住话。走下的路路风刮了,说下的话话记住了。人走千里 一条心,马走千里一道踪。 描述了男女离别时难分难舍的情节。 表达誓不分离坚贞爱情的,如大青山的鸬鸬一对对飞、哥爱妹来妹爱哥、咱 二人长在一搭搭等。如:大青山的鸬鸬一对对飞“大青山的鸬鸬一对对飞,哥哥就相 中你小妹妹。你妈你大( 父亲) 要财礼,哥哥我砸锅卖铁也要娶你,大青山的鸬鸬一对对 飞,妹妹就相中哥哥你。你砸锅卖铁娶过我,我当牛做马要还给你。大青山的鸬鸬一对对 飞,咱二人谁也离不开谁。你架辕来我拉套,咱二人是恩爱好夫妻。”歌词中运用比兴的 手法描述了男女忠贞不渝的爱情。 藕断丝连、含情脉脉、打情骂俏的,如灵魂几丢在井尔沟、顾不上吃一顿饭、 搬上妹妹回后山、你吆上黄牛我抗上犁、黄瓜丝丝调莜面、火扑扑的朋友两分开 等。如:黄瓜丝丝调莜面“白马绊的三脚绊,你把哥哥的心扰乱。半山山盖庙还嫌低, 一十三省地面就挑准个你。三溜溜荞麦三溜溜白,毛眼眼哭的哥哥心难捺。葫芦开花口口 大,你给哥哥说上两句心上话。前半晌来了后半晌走,还嫌天短没坐够。 赞美婚姻自由的,如你跟上哥哥参加游击队、先看你人材后交你心、相好不在 那银钱上、咱二人情深意长久、包办婚姻冤枉煞人、自由结婚咱们俩、咱要正正经 经交朋友、恩恩爱爱一对对等等。 因此,爬山调歌词的基本特征体现在:歌词来源于生活,是对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对 现实生活的生动描述,并涵盖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心中的喜、怒、哀、乐,生活中的柴、 米、油、盐等等,这些都在爬山调的歌词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是人民内心的真实独 白。给人以淳朴、亲切、身临其境的感觉。 2 2 爬山调歌词的艺术特征及其表现手法 爬山调的歌词通俗流畅,配以粗犷爽朗的曲调,合成刚健清晰,质朴干脆的语调风格, 无论是倾诉、宣泄、还是直白表达,处处显示出用语的准确性、鲜明性,因此说爬山调可让 人感悟到这一地区群众的传统道德、人文素养、伦理观念、风俗习惯。爬山调的语言艺术不 但具有深刻的思想性、高度的艺术性和鲜活的民俗生活性,体现出了民歌巨大的艺术魅力和 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 教化功用,而且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了当地的文化底蕴。然而,爬山调歌词中独特艺术魅力的 体现又源于爬山调歌词中多种艺术创作手法的运用。 【方言】民歌与方言有着密切的关系,方言是民歌的文字符号。民歌歌词来源于口头方 言,是诗话了的方言。“民歌与方言的关系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民歌从一开始就用方言演唱, 它主要随着地方方言所占有的空间而存在与传播;另外,民歌并不是有了文字才有歌词,而 是民歌歌词本身就是人们的口头方言。”罾 爬山调的歌词完全是使用当地的方言,有着浓郁的感情色彩、生动的艺术形象,多触景 生情与借物言情,常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诗经国风中比兴、夸张、铺陈、对偶等多种修 辞格在爬山调的唱词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体现出了一种淳朴的民俗本色。如: 例2 2 1 民族政策暖在咱心窝窝 蒙汉兄弟亲如那香饽饽, 民族政策爱在p f l , t ) , 窝窝。( 借物生情) 马驹驹爱的是向阳阳坡, 民族政策爱在咱心窝窝。( 借物、触景言情) 炉灶里头烧火炕道道热, 满村村夸赞党的好政策。( 借物生情) 例2 2 2 草原牧民和党心贴心 大青山上松柏根连根, 草原牧民和党心贴心。 太阳出山一点点红, 草原一年四季常换新。 一阵阵春风一阵阵雨, 表一表牧民的心和意。 ( 触景言情) ( 触景生情) ( 触景生情) 如此生动的方言,在爬山调中比比皆是,如:“羊肚肚手巾三道蓝蓝,见面面容易拉话话 难 ( 比兴) ;“白面馍馍红点点,多时没见白脸脸 ( 比兴) ;“胡油烙饼奶皮子香,十三岁就 把你看上 ( 夸张) ;“爬山调好比牛毛多,三天也唱不完个牛耳朵”( 夸张) 等等,由此,方 言的广泛应用更加突出了爬山调语言的生动、感人,是源于生活的真诗。 此外,爬山调的歌词与曲调体现出了一种和谐的音乐美,其中歌词有着鲜明的节奏感, 不论是排比句、垛句的应用,还是叠音词的运用,都有着一种内在的韵律美,并可达到内容 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以下主要介绍爬山调中经常使用的三种表现手法: 苗晶、乔建中: 飞鞠) 在t 孵哪) 窗飘眼那) 上 想 勃) 亲亲哪恕轫) 在( i i哪)心鼹眼那)上 想亲亲想在一l , i l l l 上其上下乐句均落音于小字一组f 音上,上下乐句的区别只表现 在上乐句最后一小节比下乐句最后一小节多了一个小小的十六分音符。 四句体也是爬山调中较常用的一种曲体结构,常出现的情况有起承转合式、并列式等关 系形成的四句体的乐段结构。如: 例3 1 4远晾近看没有一条路 城墙上跑 马蚓不过个头,远嘹( 你那个)近看 ( 哎呦我那) 没有一条路。 远嘹近看没有一条路属起承转合式四句体。 下例属于并列式四旬体结构: 例3 1 5为了吒你跑烂一对鞋 津 魍 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