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沾溉众体风雅犹存——两汉四言诗探略.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沾溉众体风雅犹存——两汉四言诗探略.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沾溉众体风雅犹存——两汉四言诗探略.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沾溉众体风雅犹存——两汉四言诗探略.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沾溉众体风雅犹存——两汉四言诗探略.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沾溉众体风雅犹存——两汉四言诗探略.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王韭师范人学硕一学位论文 内容提要 四鬲诗作为一利叶车统的雅币诗体在汉代是不乏创作,数量颇多的。掘逯钦立先 秦汉魏南北朝诗编集的汉诗部分,辑得四占诗一百四十三首。逯编汉诗之外,于其它文 体中如赋、坝、赞、铭、箴、碑等谓为“歌辞”的四言句式诗作数量也不菲。更有一 瑚5 被历代文学史冷落的大型四言诗集一一焦氏易林,其数量十倍于诗经的篇数。 本文克足这些四言诗篇将其分为三个章仃。第一章节从创作角度列述不同时期四言诗 所表现的不同内容,从中展现出四百多年汉代历史的浮光掠影并对四言诗的发展趋势有所 了解。第一章从两汉四言诗的迁衍方面着手阐明四言诗体在其他文体中的运用。丈量四言 的汹史韵语存在于辞赋、骈文以及颂、赞、铭箴、碑诔等应用文体中,各具特点并影响着 汉以后许多文体的发展。第三章从风格角度探讨两汉四吉诗独有的一些特色,诸如对“诗 三百”的继承与突破以及与音乐的关系等:最后分析汉代四言诗的雅绪如何在汉以下各朝 代四言诗作中得到表现并简析四言诗声势减弱的原因。 关键词汉代,言诗,创作,迁衍,j ) :l 格,流变 型些业型尘:i :堡竺堡笙苎 a b s t r a c t “f o u rc h a r a c t e rp o e t r y ”,a sat r a d i t i o n a le l e g a n tp o e t r y , w a sa b u n d a n t l yp r o d u c e di nh a n d y n a s t y i n x i a nq i nh a nw e in a nb e id y n a s t i e sp o e t r y ”w r i t t e nb yl uq i nl i ,t h e r ea r eo n e h u n d r e da n df o u r t y t h r e e “f o u rc h a r a c t e r sp o e m s ”b e s i d e s “f o u rc h a r a c t e r sp o e t r y t h e r ea r e a s l oo t h e rl i t e r a r yf o r m so fl u ,f o re x a m p l e ,r h y m ep r o s e ,c o m p l i m e n t a r yp r o s e ,e u l o g y , e p i g r a p h ,a d m o n i t i o n ,a n di n s c r i p t i o nw h i c ha r en a m e da s “g e ”a n d c i o n eo fd a i sf o u r c h a r a c t e r sp o e t r y ”,“j i a os h iy il i n ”,a l t h o u g hn e g l e c t e df o ra g e s ,i th a sa na m o u n to fp o e m s t e nt i m e so f t h a ti n “t h eb o o k o f s o n g ” b a s e do nt h ei d e ao f “f o u rc h a r a c t e r sp o e t r y ”,t h i s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c h a p t e r s t h e f i r s tc h a p t e r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st h ed i f f e r e n tc o n t e n t so f f o u rc h a r a c t e r s p o e t r y i nd i f f e r e n t p e r i o d s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l i t e r a r yc r e a t i o n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m a i n l ye x p l a i n s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f o u rc h a r a c t e r sp o e t r y i no t h e rl i t e r a r yf o r m s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p o e t r y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v e r s e sa n dr h y m e so fag r e a ta m o u n to f “f o u rc h a r a c t e r sp o e m a s l oe x i s ti n o t h e rl i t e r a r yf o r m s ,s u c ha sr h a p s o d i cp o e m ,r h y t h m i c a lp r o s e ,c o m p l i m e n t a r yp r o s e ,e u l o g y , e p i g r a p h ,a d m o n i t i o n ,a n di n s c r i p t i o n ,w h i c hr e m a i nt h e i ro w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a tt h es a m e t i m ei n f l u e n c e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a n yo t h e rl i t e r a r yf o r m sa f t e rh a nd y n a s t y t h et h i r d c h a p t e re x p l o r e st h eu n i q u ef e a t u r e so f “f o u rc h a r a c t e r sp o e m 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s t y l e a n a l y s i s ,f o ri n s t a n c e ,i t si n h e r i t a n c ea n di n n o v a t i o no f “t h r e eh u n d r e dp o e m s ”a n di t s r e l a t i o n s h i pw i t hm u s i c l a s t l y , t h ep a p e ra n a l y z e sh o wt h es t y l eo fe l e g a n tp r e l u d eo f f o u r c h a r a c t e r sp o e m o f h a nd y n a s t yi se m b o d i e si nt h a to f d y n a s t i e sa f t e rh a n ;a n di ta l s os i m p l y a n a l y z e st h er e a s o no f d e c r e a s e m e n to f “f o u rc h a r a c t e r sp o e m ”a f t e rh a nd y n a s t y k e y w o r d sh a nd y n a s t y , “f o u r c h a r a c t e r sp o e m , c r e a t i o n ,d e v e l o p m e n t ,l i t e r a r yf o r m ,e v o l u t i o n i i 祸建师范火学硕+ 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四言诗,或称“四言”、“四言体”和“诗经体”,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众多体裁中一 种古老而典雅的诗体。它的产生与兴盛,正值我国诗歌的第一个辉煌时代一一诗经时 代。但在两汉特殊的时代中,四言诗并没有沉寂,它一样唱着雅音,载着文人的心绪延续 它特有的魅力,并广纳社会因子充实自身,价值不可等闲视之。据逯钦立编集的汉诗部分, 辑得四言诗一百四十三首,其中含只有两句、似为残篇或原为谣谚、本非诗作的计五十首, 因而,完整与较为完整的四言诗实有九十三首。逯编汉诗之外,于其它文体中如赋、颂、 赞、铭、箴、碑等谓为“歌辞”的四言句式诗作数量也不菲。更有一部被历代文学史 冷落的大型四言+ 诗集一一焦氏易林,其数量十倍于诗经的篇数,作者焦延寿“作 此哀诗,以告孔忧”,一人独力掀起了汉代诗歌创作高潮,将四言诗这一文体推向思想和 艺术的新高峰。 汉代四言诗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历史现象,应当从客观事实出发,对具 体情况进行具体考察,然后才可从总体上予以实事求是的分析评论。 第一章,由于汉代社会建立所发生的重大历史变化,文学创作必然表现这种新的时代 精神。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诗经成为神圣化了的经典,汉代的四言诗创作也是此起 彼伏的,从未消歇过。从汉初大一统背景下的四言诗创作到东汉中后期四言诗的复兴,诗 歌内容中都折射出了汉代各时期的时代特色。无沦是早期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还是稳定时 期外攘民夷的德政,无论是经学的深深烙印还是个性的异军突起,都能在优秀的四言诗篇 中得到见证。就西汉中后期焦延寿的一部焦氏易林也是值得大书特书,从文学文本的 角度来解读焦氏易林,易林无论从数量或是质量方面,都堪称汉代四言诗创作之最! 东汉中后期,由于社会愈发黑暗动乱,儒家思想文化的统治受到冲击而日渐松动,传统雅 f 的四言诗更是复苏,重新成为以生动的形象、清雅的语言,和谐的声韵来抒发真情实感, 表现人生体验,具有鲜明个性的诗歌形式,并涌现出张衡的怨诗、朱穆的绝交诗、 秦嘉的赠妇诗等多篇好作品,数量不少,分量不轻,为以后曹操、嵇康、陶潜等诗人 四言杰作的出现,起了丌辟道路的作用。 第二章,四言诗在汉代始终居有正统雅诗地位,因而四言这一体裁和修辞形式也在社 会交际上,尤其在文学上有着雅辞体类的地位。如果把四言诗在汉代的应用范围,进行一 番实际考察,不拘泥于标题为“诗”或“歌”的作品,而扩大到运用四言文体的各类作品, 那么不难发现,四言诗歌在汉代发生了建衍。所谓“迁衍”,是指四言诗体衍扩为四言为 i j 福建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主的其他应用文体,实质是四毒的韵文韵语,大多属于应用文体。主要表现在辞赋、颂赞 铭箴碑诔等应用文、大量民间谚语等领域,内容十分丰富。四言句式在辞赋、骈文以及颂、 赞、铭箴、碑诔等韵文中的大量存在直影响着汉以后许多文体的发展。直到今天,如果 文章中较多地使用了四字句,语言就显得典雅古朴,究其原因,跟四言诗在汉代的迁衍有 很大关系。 第三章,汉代文人创作四言诗在有意无意摹仿追攀诗三百的同时也在些方面有 所突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思想内容,涉及祭祀、歌功、励志、爱情、婚姻、相思、 悼亡、宴饮、夺位斗争、民族统一等众多方面:词汇句式方面,句式多呈二二结构,虚词 减少实词增加,语言逐渐口语化:篇幅章节方面,渐渐不再分章,没有了诗经反复叠 唱,通篇只换几个同义词,字句重复少蕴涵丰富,诗句凝练;创作方法方面,兼有现实主 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创作手法;表现手法方面,就是赋的表现手法强化,诗的篇幅加长,用 韵和句法也有变化。汉代四言诗与音乐的关系主婴从两方面探讨:雅乐到俗乐,从吸取民 f 刚曲调制作新雅乐:文人对器乐的喜好从而产生很多佳作。汉以下的四言诗的流传到魏晋 六朝时期又掀起高潮,以下朝代虽弱而不衰,雅绪常存。四言诗的声势渐弱与五七言的崛 起有着必然的联系,文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结语部分对汉四言诗的整个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强调其不可忽视的时代作用以及对后 代文体发展的深远影响。 引论 引论:寂寂诗苑,再现奇葩 郑振铎中国文学史说:“两汉的时代,乃是一个诗思消歇,诗人寥寞的时 代。”下此结论是有其根据,据逯钦立编集的汉诗部分,有名有姓的诗歌作者有五十 六人,其余都是无名氏创作及民歌,与堂堂四百多年大汉的文治似不相称。据汉 书艺文志诗赋略记载,汉代歌诗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四篇,称“歌诗”,而不 称“诗歌”。在汉代的诗歌观念中,所谓诗歌是专指歌辞而言的。汉武帝独尊儒术之 后,诗经成为神圣化了的经典,连“诗人”的名号都只给了诗经诗篇的作者, 当时人们即使作四言诗也没有资格称“诗人”。其实作为一种以四言形式为主的韵文 文体,诗在西周初即已成立,直到春秋中叶尚在繁盛中。不过随着“诗三百”的定 型化及其影响的扩大,“诗”的含义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诗”似乎成了指代“诗 三百”的专指名词,而文体方面的含义日趋淡化。于是春秋中叶以后,包括整个战 国时期,“诗”基本上成了一种前代文献,而不是与时俱进的活生生的创作。孟子况: “王者之迹息而诗亡”,f 是这种观念的表现,其实孟子的时代何尝无诗? 他引用的 齐人言“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镦基,不如待时”( 公孙丑) ,就是诗,只 不过此诗非所谓之“诗”而己。战国时期实际上有不少这种“歌”、“讴”、“谣”、“谚”、 “言”、“语”、“倡”、“辞”、“诵”之类的诗歌作品,由于有“诗三百”高居其上, 它们无法获得诗的应有社会文化品位。 “诗”之成“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时诗歌创作的发展。历代很多学者都 认为汉代属于诗歌发展的相对衰落时期,诗歌创作的成就很低,总体如此,更别说 其中四言诗的创作状况。也许,正因为人们认为汉诗的成就不高,缺乏深入研究的 价值,因而大多数学者更愿意把中国诗歌研究的重点投向前代的诗经、楚辞 等昆学,或者更喜欢在唐诗宋词等后代丰富多彩的诗歌创作中揽胜。一片青葱茂密 的汉代诗丛就这样一直处于清冷寂寞的境地。回首二十世纪百年汉代诗歌研究,重 点放在汉乐府的考证、笺释,五言诗的起源,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及时问,8 0 年 代以来,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方法上也有新的突破,开始从传统的民族审美观念、 特殊情感表达方式以及汉代生活习俗、社会,心理等角度探索汉代诗歌,出现了一些 值得注意的文章和专著。总的说来,近百年来的汉代诗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 与其他各时代诗歌的研究相比,无论是广皮还是深度,都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福建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至于汉代四言诗,倍显寥落,历代的诗文选集都很少从中选录作品,有关的评 论鉴赏文章更是寥落星辰。章太炎国故论衡辨诗:“三百篇者,四言之至也。 在汉独有韦孟,已稍淡泊”“四言之用,自汉世已衰”。明代郎瑛曾说:“四言古诗如 舜典之歌,已其始矣。今但以三百篇而下论之,汉有韦盂一篇,虽入诸选, 其辞多诽怨,而无优柔不迫之意。” 吴讷文章辨体序说古诗中回顾了四言诗 创作发展的历史后,叙述四言诗的发展趋势云:“四言:国风、雅、颂之诗, 率以四言成章;若五、七言之句,则间出而仅有也。选诗四言,汉仅韦孟一篇” 。王夫之古诗评选中所录汉代四言诗仅四首,其中韦盂之作占了一篇。o 其实,作为种传统的雅正诗体,在汉代是不乏创作,数量颇多的。据逯钦立 编集的汉诗部分,辑得四言诗一百四十三首,其中含只有两句、似为残篇或原为谣 谚、本非诗作的计五十首,因而,完整与较为完整的四言诗实有九十三首。逯编汉 诗之外,于其它文体中如赋、颂、赞、铭、箴、碑等谓为“歌”“辞”的四言句式诗 作数量虾菲) 更有一部被历代文学史冷落的大型四言诗集一一焦氏易林,其数 量十倍于诗经的篇数,作者焦延寿“作此哀诗,以告孔忧”,一人独力掀起了汉 代诗歌创作高潮,将四言诗这一文体推向思想和艺术的新高峰。 四言诗,或称“四言”、“四言体”和“诗经体”,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众多体 裁中一种古老而典雅的诗体。它的产生与兴盛,正值我国诗歌的第一个辉煌时代一一 诗经时代。但在两汉特殊的时代中,四言诗并没有沉寂,它一样唱着雅音,载 着文人的心绪延续它特有的魅力,并广纳社会因子充实自身,价值不可等闲视之。 近几年,研究者开始对汉代四言诗有所问津。郑文汉诗研究、张松如中国 诗歌史( 先秦两汉部分) 、倪其心汉代诗歌新论等始予关注。倪其心汉代诗 歌新论一书设专章论述了汉代四言诗从僵化,异化到复苏三阶段的演变情况,遗 憾的是只字未提焦氏易林这一巨著。卞孝萱、王琳著两汉文学一书把汉代 文人四言诗的演进分成两种趋势,一种是继承诗经雅颂传统之趋势,一种是冲 破雅俗畛域,抒发真挚情感之趋势,其中充分肯定了焦氏易林诗学价值。刘松 来两汉经学与中国文学专列一节“汉代经学与文人四言诗”,从经学角度将四言 诗分为“风”“雅颂”三类,并花大笔墨来关照焦氏易林中的四言诗艺术特 。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章太炎卷) ,河北教育m 版社1 9 9 6 年版,第8 1 ,8 9 页 。明郎瑛七修类稿诗文类各诗之始卷二一t - ,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3 0 9 页 。明吴讷著于北山校点文章辨体序说)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2 年版,第3 0 页 。明王夫之古诗评选,文化艺术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7 7 7 9 页。 - 2 - 引论 诡 术鉴赏角度评论其优劣,有失历史的客观性。我们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整体客观地 看待四言诗的发展演进全过程,并透过诗作折射出两汉四百年历史的影子。任何一 点的偏颇呈现给读者的四言诗面貌都是不完整的。 倪其心汉代诗歌新论中有一段话:“如果从诗歌艺术鉴赏角度评论其优劣, 从而断定汉代四言诗的成就,这并非历史的批评,不能作为对历史现象的研究。汉 代四言诗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历史现象,应当从客观事实出发,对具 体情况进行具体考察,然后才可从总体上了以实事求是的分析评论。”o 事实上,汉代四言诗,不但作为一种传统f 声雅诗存在,有复苏之势,而且创 作群体和创作数量都值得一观。始终存在非传统的四言作品,在它文体中发生迁衍 现象和复苏趋势。四言诗作为一种诗歌艺术的形式体裁,并不因为属于传统形式而 僵化至于死亡,也不是简单的新陈代谢。新的五、七言体兴起繁荣,旧的四言诗并 未消亡,虽弱不衰,雅绪常存。汉代四言诗,就现存作品看,不仅有汉人心目中的 f 声雅诗,还有俗曲新声的民间歌谣,以及类似的诗经里“变风变雅”的汉末 四言新诗。因此,有必要对汉代四言诗歌创作进行具体考察,如实评论。 倪l c 心汉代诗歌新论,酉花洲文艺“1 版礼1 9 9 2 年版,笫4 8 页 u 笫一章嗷华就实,既阜既吕一一两汉四言诗创作 第一章敷华就实,既阜既昌一一两汉四言诗创作 诗歌作为- - 0 1 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念,它和其它艺术形式一样,决不会因为王朝 的更替而突然变换一种新的诗体。它总是从继承和借用前代的艺术形式丌始,在内 容的革新与文体的渐变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时代特色。 从形式上讲,诗经的四言形式,实际上影响了汉代三四百年的诗歌创作。仅 从今天流传下来的诗歌来看,汉代文人诗,绝大部分都是四言诗,四言诗的形式实 际上占据着汉代诗坛的统治地位、主导地位。诗经思想内容在汉代的统治地位, 也就决定了它在艺术形式上的统治地位。 第一节汉初大一统背景下的四言诗创作 一、亡臣之悲与礼乐之兴 秦始皇结束了七国纷争的战乱局面,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功 迹不可磨灭。然而秦王朝并未顺应人心所向的统一历史趋势去“守威定功”,而是“怀 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 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贾谊过秦论) ,终于自取灭亡。秦汉之际隐 士商山四皓的揉芝操写出了秦亡汉兴的亡臣之悲。 皓天嗟嗟,深谷逶迤。树木莫莫,高山崔嵬。严居穴处,以为幄茵。晔晔 紫芝,可以瘵饥。唐虞往矣,吾当安归? 四人皆秦之博士,遭世暗昧,道灭德消,坑黜儒术,诗书是焚,隐居深谷。后高祖 聘之,四皓不甘,仰天叹而作探芝操。虽悲叹秦之暴政,又不肯为富贵折节于汉 王朝,大有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之志。此诗文词清雅,诗意明白, 表明秦汉之际诗人不拘儒家士节,高怀隐逸清高之志。 汉王朝是在农民起义推翻暴秦统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汉初统治者在总结亡 秦的教训之后,由暴政转向德政。高祖刘邦通过儒生叔孙通制定的用于朝廷、宗庙 的礼仪制度认识到儒家礼乐是一个新王朝建立统治秩序、教化百姓以彰功德的最重 要手段。而作为礼乐创设重要内容之一的宗庙祭祀雅乐,也是一个时代统治阶级思 想的最鲜明体现。据汉书礼乐志所记,叔孙通所制的宗庙雅乐共有嘉至、 永至、登歌、体成、永安五章,还有高祖唐山夫人根据楚声而制作的安 世房中歌十七章,其中有十四章沿用诗经四言体形式。叔孙通所制五章雅乐 福建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已失传,根据它们用于祭祀飨礼的场合来推测,其诗体大概也脱离不了传统的四言 体式吧。安世房中歌是继承先代雅乐的宗庙祭祀诗章,它在艺术形式上和商周诗 经“雅颂”有着一些共同之点。陈本礼汉诗统笺引刘元城语,说它“格韵高严, 规模简古,驳驳乎商周之颂。”沈德潜在古诗源中也说它“古奥中带平和之音, 不肤不庸,有典有则,是西京极大文字。”这主要表现在内容上继承先秦儒家传统 的一面和语言的整体与典雅,以及由此形成的雍容平和的风格上。如: 我定历数,人告其心。敕身斋戒,施教申申。乃立祖庙,敬民尊亲,大矣 孝熙,四极爰辏。 整首诗读来确有雅颂之味。但是在这种典雅的风格当中,我们应该看到安世房中 歌不但在内容上体现了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在艺术形式上也颇有楚歌的特色。 安世房中歌内容上完全没有像周颂那样去歌颂祖宗的功德,而是颂扬汉 高祖自身的赫赫功绩和他的天生之德。如“我定功数,人告其心”、“王侯秉德,其 邻翼翼”,“冯冯翼翼,承天之则”、“孔容之常,承帝之明”,“承帝明德,师象山则”。 它们旨在说明汉代统治者如何体现上天的意志,以赤帝之子降生的先天之命就可以 作为当之无愧的人间帝王。从客观上看也是汉人对国家重新出现大一统局面的赞美。 在以帝王统治为中心的历史阶段,历史的功绩往往都加在统治者身上,“盖世必有非 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 司马相如难蜀父老) 。 这种英雄造时势的历史观,与今天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是相悖的,然在当时人看来却 是正常的,天经地义的。因为新的有德明主出现,国家统一了,社会安定了,一切 都是新的气象,给人以新的希望。艺术形式上有楚歌的特点。如第一章写祭祀的场 面是“高张四县,乐充后庭。芳树羽林,云景杳冥。金枝秀华,庶旄翠旌。”这富丽 堂皇的描写很有九歌东皇太一那样浪漫的气息。末四句“七始华始,肃倡和 声。神来晏嫔,庶几是听”,清人沈德潜古诗源即评点道:“末四句幽光灵响, 不专以典重见长。” 今人郑文先生在汉诗选笺中也指出了它在风格上和楚辞九 歌的相似,如第十章的“乘玄四龙,四驰北行,羽旄殷盛,芬哉芒芒”,与九歌 中所描绘的神灵往来相仿佛。 这些都是它在艺术上不同于先秦雅乐之处。 由此可见,由于汉代社会建立所发生的重大历史变化,文学创作必然表现这种 新的时代精神,即使是比较保守的四言祭祀燕飨雅乐,在继承前代的传统中发生了 ”清沈德潜古诗源卷二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7 页 。清沈德潜古诗源 卷二,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7 页 。郑文汉诗选笺 ,上海古籍出版杜1 9 8 6 年版,第3 页 - 6 第一章敷华就实既阜既吕一一两汉四言诗创作 重要变化。 二、非其种者,锄而去之一统治阶级内部的激烈斗争 汉王朝是靠各路豪杰鼎力相助而建立起来的。君臣间有的是利害关系,周王朝 尊尊亲亲的宗族血缘关系渐渐淡化。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新型的君臣关系,显示 了汉初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激烈和它的时代特色。 汉初贵族王室四言诗章,如刘邦的鸿鹄歌、城阳王刘章的耕田歌都是 和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有关的诗作。汉高祖初立惠帝为太子,以后又认为孝惠为人仁 弱,又想废掉他立赵王如意。吕后采张良计策,请出四老贤者辅太子,高祖谓戚夫 人日:“四人为之辅,羽翼已成,难动矣。”无奈乃歌鸿鹄:“鸿鹄高飞,一举千 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赠缴,尚安所施。”高祖易太 子未果,去世后,戚夫人即遭吕后残杀。惠帝当政后,吕后立诸吕为王,排斥刘氏 贵族。城阳王刘章借侍奉吕后宴会之机,当了行酒令的差使,e l :“臣,将种也,请 以军法行酒。”酒酣耳热之际,朗诵了这首耕f f t 歌:“深耕溉种,立苗欲疏。非其 种者,锄而去之。”显然,这是托言民间耕i l l 的歌谣,寓意甚深,讽刺吕后擅权篡位, 排斥异己,锋芒尖锐,字字中的。吕后去世,城阳王刘章和周勃等平了诸吕之乱, 这场王室新贵的互相残杀刁暂告结束。 三、匡谏之义,继轨周人一一继承诗骚精神的讽刺四言诗 汉初诗坛的文人们大都出身于中下层社会,靠自己个人才华和能力去谋求仕途, 辅佐君王,施展才干。他们多数是有着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积 极用世的人生态度,使这阶层的文人更容易继承诗骚精神。诗经大小雅中关,t l , 时 政的贵族诗人是他们的榜样,屈原也是他们的楷模。汉初儒家学者韦孟的四言诗代 表作讽谏诗和在邹诗即是典型。“韦孟家本彭城,为楚元王傅。傅子夷王及 孙王戊。戊荒淫,不遵道。孟作诗讽谏,后遂去位,徙家于邹,又作一篇。”( 汉书韦 贤传) 讽谏诗五章一百零八句,在邹诗四章五十二句,两首诗都表现出了一 位忠臣苦口婆心地劝谏: 如何我王,不思守保。不惟履冰,以继祖考。邦事是废,逸游是娱。,t - - 5 繇繇,蒸民以匮。我王以蝓,所弘非德,所亲非后,唯囿是恢,唯谀是信。喻 喻谄夫,号号黄发。如何我王,曾不是察。既藐下臣,追欲从逸。 其风格直逼诗经大雅抑对“小子耳提面命”地教诲。后人评价很高,刘 勰文,i i , 雕龙明诗篇说:“汉初四言,韦孟首倡。匡谏之义,继轨周人。”胡应 7 -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麟诗薮赞其“典则淳深,商周之遗轨也”。刘熙载艺概中也说:“质而文, 直而婉,雅之善也。汉诗风与颂多,而雅少。雅之义,非韦傅讽谏,其孰存之? ” 韦孟的一片至诚之心换来的却是陈夷王的不屑一顾,他只好辞官邹地,但仍念念不 忘王朝。在邹诗写道: 我既迁逝,心存我旧。梦我渎上,立于王朝。其梦如何,梦争王室。其争 如何,梦王我弼寤其外邦,叹其喟然。念我祖考,泣涕其涟。 痛哭、流涕、太息,虽怨不怒。这情感和责任心,是有理想有抱负的文人们最值得 尊敬之处,也是诗骚精神在汉以后文人创作中仍能发扬光大的基础。韦孟六世孙, 汉宣帝时期的韦玄成,“为相七年,守正持重不及贤,而文采过之,有自劾诗、 戒子孙诗。”可见,韦孟世家一脉传承诗骚精神,其诗作在思想、艺术上都恪守 诗经传统。 但是,汉代多数文人毕竟不同于先秦时代的贵族诗人,他们和皇帝之间往往没 有血缘宗族上的联系,也不存在先秦贵族特有的宗法制社会情感。所以,即使像韦 孟这样忠心耿耿的老臣,也毕竟只能以臣的身份劝谏楚夷王戊,而决不能像凡伯和 卫武公那样带有臣下和同宗长者的双重身份对周王进行批评。如大雅抑就这 样写道:“於乎小子,未知臧否。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而命之,言提其耳”诗 人把周王说成是不懂好歹的“小子”,要耳提面命地训告他,这只是同宗族的长辈才 能说出。同时也不具有三闾大夫屈原那种“承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的精 神了,这是自然的。韦孟虽为三代王傅,却决无这样的身份,因而也无这样的胆量, 充其量他只能寄希望于“我王”眷顾他的劝告罢了。而且,此诗虽以“讽谏”为名, 前面却用很大的篇幅写自己的远祖如何忠于殷、周王室。先来一番光扬祖考的表白, 和“讽谏”之旨关系不大。正是这种不同的社会关系造成了韦孟的讽谏诗与大 雅抑之间在情感表现上的亲疏之别,也自然形成了原作与仿作之间情感内容上 的差矣。这诚如许学夷在诗源辨体中所说:“大雅之诗,从容自如而义宽广, 而韦孟的讽谏诗,则矜持太甚而义亦窘迫矣。” 鲁迅先生在指出其有“风雅 遗韵”的特点后也说:后人并不把他当作讽谕君王的诗来看,而把他当作“用以叙 先烈、述祖德”的典范,“魏晋以来,逮相师法。”。从而使它成为汉以后的新四言诗。 o 胡应麟诗蔹)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3 2 页 。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版,第5 2 页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5 5 页 0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3 页 8 一 第一章傲华就实,既阜既吕一一两汉四言诗创作 故任防文章缘起有“四言诗起于前汉楚王傅书孟谏楚夷王戊诗”之说。这 说明,思想情感随时代发生变化,后人尽管如何刻意仿效古人,但是体现在作品中 的时代精神仍然是判然有别的。至于汉初文人为表达自己新的思想情感的艺术创作, 它们之间的差异也就更明显了。 第二节经学盛行时代的四言诗创作 武帝时期,不仅国家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而且诸侯王问题也得以解决,汉王朝 达到空前的繁荣昌盛。为了维护中央集权和加强皇权的需要,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立五经,把儒学抬高成官学。从这时期创作的四言诗 内容看我们明显可见其经学的浸染。 汉武帝时代出现的郊祀歌有着较为明确的经学价值取向。郊祀歌的内容 以祭祀天地诸神和颂瑞为主,其中有八章用四言体作成。帝临、青阳、朱明、 西颢、玄冥、惟太元、后皇这七章祭祀天地诸神,齐房歌颂宫内产灵 芝。宋书乐志在谈到郊祀歌的内容时,有这样一段评论: ( ;“汉武帝虽颇造新歌,然不以光荣祖考、崇述正德为先,但多咏祭祀、见事及其 祥瑞而己。商、周雅、颂之体阙焉。”这段批评性的言论只注意到了郊祀歌 与儒家雅、颂之作的区别,而未能揭示出它与汉代经学之间的联系。其实, 这些内容与汉代今文经学的政治、哲学主张存在内在的相通之处。 一、祭祀天地诸神 重视祭祀是先秦儒家和两汉经学共同的政治主张。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 左传成公十三年) ,祭祀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通过祭祀形式,才能造成“威仪礼法”的等级秩序,这正是汉代君主所梦寐以求的。 作为儒学官方化的政治产物,汉代经学家自然深悟个中奥秘,因而理所当然地会在 这个问题上迎合统治者的爱好。汉儒叔孙通不失时机地利用秦代乐人制作宗庙乐讨 好高祖刘邦,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郊祀歌对天地诸神的礼赞、神人相娱的场面描写即奠定了这一基本走向。 郊祀歌礼赞太一之神,假神道以设教,乃是一种与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 政治主张遥相呼应的历史产物。其中帝临、青阳、朱明、西颢、玄冥、 惟太元分别祭黄帝、青帝、赤帝、白帝、玄帝和太一神。“太一神”是汉武帝在 五帝之上建立的一个最高的统一天帝。其诗道: 9 - 福建师范火学硕:b 学位论文 惟泰元尊,媪神蕃趋。经纬天地,作成四时精建日月,星辰度理阴阳 五行,周而复始。云风雷电,降甘露雨。百姓蕃滋,成循厥绪继统恭勤,顺 皇之德。鸾路龙鳞,罔不胖饰。嘉笾列陈,庶几宴享。灭除凶灾,烈腾八方。 钟鼓竽笙,云舞翔翔。招摇灵旗,九夷宾将。 这首诗的内容虽然很复杂,但仅从“九夷宾将”的诗句中就不难看出,礼赞太一神 的目的明显与政治上的“大一统”密切相关。诚如张宏先生在汉代 的游仙长生主题一文中所言:“武帝为什么要立太一神呢? 主要还是出于现实 社会的政治需要。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到武帝时,社会生产已得到回复发展,诸 侯王势力日渐削弱,封建中央集权日益加强。元光元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政治主 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政治上已经出现大一统的局面,这时候正需要假神道 以设教,来巩固大一统专制。”立“太一”神目的是出于“大一统”的政治需要, 而“大一统”又是春秋公羊学的核心主张,那么礼赞太一之神,自然也就与汉 代经学存在着一种无法割断的内在联系。 东汉时期,祭祀之礼一如西汉兴盛。光武帝即位时就沿用武帝时的郊祭之礼。 东汉所用的祭歌,从后汉书祭祀志载汉明帝郊祀五方天帝时所用的青阳、 朱明、西皓、玄冥等歌来看,基本上也是沿用汉武帝时的郊祀歌,只是 东汉的祭祀活动,往往充塞谶纬的内容,以下第三点将论之。 二、“颂瑞”之作 汉代帝王重视祥瑞,其理论基础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董仲舒认为天的意志 表现为气,气的变化表现为祥瑞灾异,“阴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 史记封 禅书) ,上天通过降下祥瑞或灾异对人进行褒奖或警告惩罚,这是因为“天亦有喜 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 大乱”( 春秋繁露阴阳义) 。符合天意,天就降灾异( 如日蚀、山崩、地震等) 对帝王加以谴告惩罚。灾异与祥瑞,对于帝王来说,当然最愿意获得祥瑞。他们把 得到所谓祥瑞,当作本朝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符合天意的象征而大肆渲染。元封 二年夏六月,甘泉宫内产灵芝,九茎连叶,作齐房之歌:“齐房产草,九茎连叶。 官童效异,披图案谍。玄气之精,回复此都。蔓蔓日茂,芝成灵华。”灵芝之所以成 为“颂瑞”的对象,这是因为“王者敬事耆老,不失旧故,则芝草生”( 瑞应图) 在汉代,祥瑞灾异成为经学之士最常用的话语。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就明确 ”北京大学学报1 9 9 6 年第四期 - l 口 第一章敷华就实,既阜既吕一一两汉四言涛创作 把“风啦来集,麒麟来游”表述为古代“治世”的重要标志。到了纬二| = s 中,诸如“符 瑞应,天一f 归往”( 春秋纬文耀钩) 、“王者得礼之宜则宇宙生祥物”( 春秋纬稽 命徵) 之类的话语俯拾皆是。在祥瑞问题上,汉武帝与经学之士的看法可谓不谋而 合,他所梦寐以求的“治世”,恰恰也是以“麟凤在郊薮,河洛出图书”( 汉书武 帝纪) 为外在标志的。明白了这点,就可以清楚地看出“颂瑞”之作与经学之间 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三、谶纬之作 进入东汉以后,由于经学加速向神学方向发展,此期的祭祀活动,往往充塞谶 纬的内容,如东汉明帝即位后把郊祀乐改称为“大予乐”,把负责郊祀乐的官员叫做 “大予乐官”,后汉书百官志说:“大予乐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日:掌伎乐, 凡国祭祀,掌请奏乐,及大用乐,掌其陈序。丞一人。”而这种名称的改变,却是根 据图谶来决定的。后汉书曹褒传载汉明帝即位,问曹充有关制定郊祀的礼乐问 题,曹充据图谶回答说:“河图括地象日:有汉世礼乐文雅出。尚书璇玑铃 日:有帝汉出,德洽作乐,名予。”明帝认为很好,于是下诏把掌管郊祀乐的乐官 改称大予乐。明帝时东平王刘苍在为祭祀光武帝所献的庙乐舞武德舞歌诗即是 典型的一例: 於穆世庙,肃雍显清。俊义翼之,秉文之成。越序上帝,骏奔来宁。建立 三雍,封禅泰山。章明图谶,放唐之文。休矣惟德,罔射协同。本支百世, 永保厥功。 “建立三雍,封禅泰山”,即是光武帝在谶纬的影响下进行的。据后汉书祭祀志 载,建武三十年一些大臣奏请举行封禅大典,被光武帝坚决否定,过了不久,光武 帝夜读谶纬之书河图会昌符,发现里面有“赤刘之九,会命岱宗”等语,对封禅 之事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命人广搜谶书中有关封禅的记载,终于举行了封禅大典。 其后人也利用图谶神化光武帝,高唱“章明图谶,放唐之文”,受谶纬之学的影响十 分明显。 汉代今文经学产生的哲学基础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阴阳灾异则是这 一学说合乎常理的逻辑展开,谶纬神学则可视为“天人感应”走向极端的历史产物。 n 刘松米两汉经学与中困文学,百花洲文艺小版礼2 0 0 1 年版,第5 0 1 页 福建师范火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节四言诗矩蠖一一焦氏易林 西汉一代,易学昌明,名家辈起,佳作纷呈。汉书儒林传有载:“自武帝 立五经博士至孝宣世,复立施、孟、梁丘易至元帝世,复立京氏 易。”施仇、孟喜、梁丘贺、京房在西汉易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他们的著作, 广为后人称颂。但是,西汉还有一位易学家以及他的著作,却常被易学研究者所忽 略。其人名日焦延寿,其书乃为焦氏易林。焦氏易林本为占h 所用之书,但 其4 0 9 6 首占p 辞每首辞皆仿诗经文体,四言用韵,少者二句,多者八句。然令 人惊异的是,这些原为占h 之用的辞,绝大多数有或浓或淡的诗味,比起汉初以来 那些模仿诗经之作不知高明多少。倘若我们从文学文本的角度来解读焦氏易 林,就不得不承认,易林无论从数量或是质量方面,都堪称汉代四言诗创作之 最! 这也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盖易林几与三百 2 篇并为四言诗矩镬焉! 。此论虽言过其实,毕竟诗经与易林有别,然肯 定易林的诗性文学价值之意需引起后来研究者的充分重视。 焦延寿一生历西汉王朝由盛渐衰的昭、宣、元、成( 前期) 四个朝代,目睹了 汉朝腐败衰退的历史现实,特别是汉元帝在位的十六年,奸佞当道,忠贤路塞,政 治黑暗,国危民怨,兵革四起,灾异不断。作为一个爱民小官( 小黄县令) ,一个有 良知的知识分子,焦延寿“作此裒诗,以告孔忧”,于易林一书中展示其忧国忧 时、关怀天下的博大心声。 一、忧国忧民的心声写照 焦氏易林占h 诗内容丰富,既涉及国家政治之美恶,统治者之贤不肖,征 伐赋敛徭役等,亦涉及普通民众日常之农耕、商贸、婚姻、旅行,以及相关的吉凶 祸福、生老病死等,还涉及各种自然现象、自然灾害等等。今兹举数例分析如下: 1 、向往仁政,抨击暴政。 仁政不暴,凤凰来舍。四时顺节,民安其处。( 乾之骺) 贼仁伤德,天怒不福,斩刈宗社,失其邦域。( 坤之蛊) 隙大墙坏,蠹众木折,狼虎为政,天降罪罚。( 乾之大壮) 国乱不安,兵革为患,掠我妻子,家中饥寒。( 师之坎) 赋敛重数,政为民贼,杼轴空尽,家去其室。( 否* 之丰* ) 。钱钟书管锥编第二册,中华书局1 9 7 9 年版 第一章败华就实,既阜既吕一一两汉四言诗创作 仁政施,凤凰来,四时顺,人民安;仁德伤,天降罪,国乱家亡。运用比兴手法揭 露统治者的暴政,用直白的语言抒写百姓的家破人亡。言辞相当激烈,对统治者的 暴政抨击可谓淋漓尽致。 2 、抒写徭役羁旅之悲伤。 何草不黄,至未尽玄。室家分离,悲愁于心。( 蒙之蒙) 安息康居,异国穹庐。非吾 - - j 俗,使我心忧。( 蒙之屯) 慈母望子,遥思不已。久客外野,使我心苦。( 成之旅) 北风寒凉,雨雪益冰。忧思不乐,哀悲伤心。( 晋之否) 伯去我东,发扰如蓬。寤寐长叹,辗转空床。内怀怅恨,摧我肝肠( 骺 之逐* ) 昭帝、宣帝时期征伐不断。始元五年秋,“大鸿胪广明、军正王平击益州,斩首、捕 虏三万馀人,获畜产五万馀头”( 汉书昭帝纪) 。元风三年冬,“辽东乌桓反,以 中郎将范明友为度辽将军,将北边七郡,郡二千骑击之”( 汉书昭帝纪) 。宣帝 时还与匈奴征战不休,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诗中那些羁旅在外的士兵心 之“比”“愁”“苦”以及家中妻子独守空房无心打扮的“怅恨”,句句打在读者的心 头,那份苦楚催人泪下。 3 、欲求不得的爱情婚恋 梦饭不饱,酒未入口;婴女虽好,媒雁不许。( 骺之损) 夹河为婚,期至无船;摇心失望,不见所欢。( 兑之屯) 采唐沫乡,要我桑中;失信不会,忧恩若带。( 师之噬嗑) 直抒男女婚恋难惆怅忧伤之情。第一首描写一男青年单相思情态,“梦饭不饱”,对 欲得而不得的心理状态的表达有出人意外的妙处。第三首化用诗经鄢风桑中 诗句,“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恩? 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 我乎淇之上矣”,实神化之笔,古诗十九首“相去日己远,衣带日己缓”及宋词“衣 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意,焦氏仅以此四字当之,而情态毕出,足见 炼字功力。 二、经学烙印 焦氏易林中的四言诗既受到易经的影响,同时更与诗经密切相关。 闻一多先生就曾在易林琼枝中指出:“易林用诗多于易,盖事虽易, - l3 - 福建师范人学硕_ :学位论文 其辞则诗也”。,化用诗经的诗句和引用的语词俯拾皆是。焦氏易林中 还有大量的诗句引用左传的典故和辞语,尚秉和先生在焦氏易林注一书中 已详加考证。 焦延寿生活的时期正是三家诗兴盛时期,因此他的四言诗创作明显受到过三家诗 的一些影响。如: 乔木无息,汉女难得橘柚请佩,反手难悔。( 萃之渐) 伊氏伯奇,父子生离。无罪被辜,长舌所为。( 讼之大有) 第一首反映的是韩诗的观点。黄丕烈就曾经明确指出:“乃韩诗内传汉有游 女事,所谓聘之橘柚也。”。第二首反映的是鲁诗观点。焦氏易林中反映的汉 代诸家诗说中,最常见的当属齐诗。对此,尚秉和先生早有明言: 易林说诗之处最多。昔儒考其渊源,以焦氏学于孟喜,喜父孟卿 家传齐诗,故焦氏所说皆齐诗,不惟于毛诗十九不同,于鲁、 韩亦多异。 除了在说诗方面直接反映汉儒的经学观点之外,焦氏易林中的不少四言 诗还多方面宣扬了汉代今文经学的思想见解。如; 同本异业,乐仁尚德。东邻慕义,来兴我国。( 谦之履) 天福所丰,兆如飞龙。成子得志,六二以兴。( 蒙之升) 不孝之患,子孙为残。老耄莫养,独坐室垣。( 恒之大畜) 麒麟凤凰,善政得祥。阴阳和调,国无灾殃。( 大有之旅) 上述以繇辞形式出现的四言诗,内容涉及天道仁义、孝悌忠信和祥瑞灾异,几乎囊 括汉代今文经学所有的重大理论范畴。由此可见,即便像焦延寿这样一个以关心民 生疾苦著称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四言诗创作也不可能脱离当时业已形成的经学语 境,经学话语霸权的无处不在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 焦氏易林乃继诗经后的又一座四言诗的丰碑,如今已有很多研究者着 手挖掘其四言诗的价值,本文兹列一节简言之,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闻一多易林琼技,录自闻一多全集第十卷湖北人民出版杜1 9 9 4 年版 。黄丕烈焦氏易林后序,士礼居黄氏丛书之焦氏易林校宋本重雕 。张善文校理尚氏易学存稿校理第二卷焦氏易林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 0 0 5 年版 - 1 4 第一章敷华就实,【! ; :阜既吕一一两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