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盈墼酗j l 日期:垒斗l 一支二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 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 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摊 e t 期:到旦:生:2 羔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电话: 邮编: & 妊一剧 摘要 “心的观念,是中国哲学非常重要的哲学范畴,它在哲学认识论、伦理观及本体 论三个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认识论上它是指思维、使思维活动产生的器官和因此而 产生的思想、认识。在伦理观上它是指人的道德意识和自由意志。在本体论上它有时指 宇宙的本体,与物相对。先秦时思想空前活跃,“心”的观念也得到了新的认识和发展。 本篇论文首先梳理了先秦“心观念的主要内容。孔孟是先秦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 物。笔者重点围绕孔子、孟子“心”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展开了论述,力求展现孔子、孟 子“心”观念的基本内涵和哲学价值,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哲学家,他首次将心赋予了道德意义。本文将他 的心概括为“祈望之心 、“思虑之心”、“指代之心 。 孟子继承孔子思想,第一次将心与性结合起来,他将人性概括为四端。孟子的性善 论,被誉为是他对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影响极其深远。 孔孟之“心”的理论在主体与本体、道德本体与情感、人格生命等的研究中都具有 重要的历史地位。先秦时除了被儒家所阐扬,对同时代的道家、墨家思想也有影响。宋 明哲学家张载、程颢、朱熹等都受之影响,尤其以陆九渊和王阳明为代表。孔孟“心” 的哲学思想,恰似一无穷之源,让每一代学人都可以返回其中去汲取面临现实的思想和 力量。 关键词:孔子;孟子;心 a b s t r a c t t h e t h e o r yo f ”m i n d ”i s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c a t e g o r yi nc h i n a sp h i l o s o p h y t h e t o p i ch a si m p o r t a n ts i g n i f i c a n c ei ne p i s t e m o l o g y , e t h i c sa n do n t o l o g y m i n dm e a n st h i n k i n g , t h i n k i n go r g a n ,t h et h o u g h t sa n dc o g n i t i o n si nt e r m so fe p i s t e m o l o g y i tr e f e r s t om o r a l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n df r e ew i l li ne t h i c s o ft h eu n i v e r s em i n di st h eo r i g i n a ls u b s t a n c ew h i c h i s o p p o s i t et ot h i n g si no n t o l o g ys o m e t i m e s t h ec u l t u r ei sv e r yp r o s p e r o u si n p r eq i n t h e t h e o r yo f ”m i n d ”i sa l s ob e e na c c e p t e da n dd e v e l o p i n gi nt h i sp e r i o d t h i sa r t i c l ed e s c r i b e st h em a i nm e a n i n g so f m i n d i np r eq i na tf i r s t c o n f u c i u sa n d m e n c i u sa r e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p h i l o s o p h e r so ft h ep r e c o n f u c i a n t h ep r o j e c ti s t h ec e 】【1 仃e i nt h i st h e s i sa n di t r yt od e s c r i b et h em e a n i n ga n dc o n c e p t i o no ft h e ”m i n d ”b vc o n f u c i u s a n dm e n c i u s ,a n d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a n di n f e r e n c e so ft h e i rt l l e o r i e s c o n f u c i u si s t h eg r e a t e s tp h i l o s o p h e ri nc h i n e s e h i s t o r y h ec o n n e c t e dt h ev i r n j et ot m i n d ” f i r s t l y t h e ”m i n d ”o fc o n f u c i u sc o n t a i n sw i s h i n g ,t h i n k i n ga n dh e a r tw h i c hb e i o n g st ot h e g o di nm y o p i n i o n m e n c i u sc o n n e c t e dt h em i n da n dh u m a nn a t u r et o g e t h e r h er e g a r d e dh u m a nn a t u r | e 嬲 i n t r i n s i c a l l yg o o d h es a i dh u m a nn a t u r em e a n s ”f o u rb e g i n n i n g s ”h i st h e o r ya f f e c t e dt h e c l a s s i c a l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d e e p l ya n db e e nc o n s i d e r e d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 t h e o r yo fh i s t h o u g h t t h et h e o r i e so fm i n db yc o n f u c i u sa n dm e n c i u sh a v ei m p o r t a n ts t a t u si n e p i s t e m 0 1 0 9 y , e t h i c sa n do n t o l o g y i tw a sd e v e l o p e d b yc o n f u c i a n ,a n da l s oa f f e c t e dt h ed a ox u e 锄dm o x u ei np r eq i n z h a n gz a i ,c h e n gh a oa n dz h ux ia lea l l b e e ni n f l u e n c e d ,e s p e c i a l l vl u j i u y u a na n dw a n gy a n g m i n g m i n d ”o fc o n f u c i u sa n dm e n c i u sl i k ea ne n d l e s sr i v e r , m 觚v g e n e r a t i o n sc a ne a l t ls t r o n gp o w e rw h e ns t u d yi t k e yw o r d s :c o n f u c i u s ; m e n c i u s ; m i n d 。 目录 中文摘要l 英文摘要儿 目录i i i 前言1 一、先秦“心观念的概况 ( 一) “心”观念的出现与发展2 ( 二) 先秦“心”观念的概况2 二、孔子之“心 与。仁 的圆融 ( 一) 孔子对“心”的认识4 ( 二) 孔子“心”观念的蕴意5 ( 三) 孔子之“心”的圆融境界6 三、孟子之。心力与。性 的联结 ( 一) 孟子之“心”的内涵9 ( 二) 孟子之“心”的深化1 1 ( 三) 孟子之“心 与“性 的联结1 6 四、孔孟之“心刀的影响和地位 ( 一) 孔孟“心”的影响1 9 ( 二) 孔孟“心”的地位2 2 结语2 4 参考文献2 5 后记2 7 l , , m l l m 刖吾 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与此同时,却有越来越多的人 开始担心中国的社会问题、道德问题,并试图从传统文化中寻求出路。因为没有一个和 谐社会作为支柱,经济建设最终将成为无根之木。与此同时,包括一些西方的学者,面 对全球范围内同益严重的道德危机、生态危机等问题,也开始试图从东方文化尤其是中 国古典文化中寻求出路。如美国学者彼得圣吉指出:“你们( 中国) 的传统文化中, 仍然保留了那些以生命一体的观点来了解的、万事万物运行的法则,以及对于奥妙的宇 宙万有本源所体悟出极高明、精微而深广的古老智慧结晶。”n 1 “心”作为中国哲学一 个非常重要的哲学范畴,突出了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特有特点。儒家的“心”观念,对于 以上提到的道德重建、人与自然等问题都可以提供一些宝贵的精神资源。同时,对于现 代人来说,“心 又很容易处于一种焦灼的状态。现代生活较为快速的节奏、较多的压 力、复杂多变的环境、机会,都容易让“心”陷入一种浮躁不安的状态。而这些,在古 人的智慧中或许也可以得到一些慰藉。儒家的“心观念不止于现实性的意义,还有着 重要的理论意义,在哲学认识论、伦理观及本体论等三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认 识论上它是指思维、使思维活动产生的器官和因此而产生的思想、认识。在伦理观上它 是指人的道德意识和自由意志。在本体论上它有时指宇宙的本体,与物相对。李景林老 师说过:“在儒家的思想视野中,实践与存在、自由与自然、应当和事实乃本原一体之 事,并非分属漠不相关的两个领域。”乜1 孔孟的“心”观念都突出体现了这一点。由于以 往的中国哲学研究中,“心”的问题虽然一直为学者所重视,但是专题性的研究并不多 见,这显然不利于深化中国哲学的研究。鉴于此,本篇论文试图通过对先秦“心”观念 特别是围绕孔孟“心”观念的形成和发展的梳理与研究,努力展现孔孟“心观念的基 本内涵和哲学价值,明确其在中国哲学研究中的实际意义和历史地位。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先秦“心”观念的概况 ( 一) “心”观念的出现与发展 “心 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已有论述,而且具有包括认识和道德意识两种在内的多 种含义,这就奠定了“心 观念发展的基础。 心,甲骨文作秽,像心脏之形,金文作v ,更像,篆书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心。 可见在心初始时应为心脏之义。汉许慎说文心部释为:“心,人心,土藏,在身 之中,象形。 1 亦是此意。但是心的意义不只于此,它不只具有血气意义,还具有了 更多的智性光辉。释名释形体指出:“心,纤也。所识纤微,无物不贯心也。” h h 纤”意为细,意思是说“心是所以能够识认细微的器官,任何事物都是通过心来 认知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心有了更多的含义。 在中国远古时期,“心往往是与“天帝”和“天”联系在一起的。如尚书商 书汤诰有“尔有善,朕弗敢蔽;罪当朕躬,弗敢自赦,惟简在上帝之心。州剐意思 是所以不蔽善,不赦己罪,以其简在天心故。郑玄注论语云:“简阅在天心,言天简阅 其善恶也。哺3 尚书商书咸有一德里还提到:“惟尹躬暨汤,咸有一德,克享天 心,受天明命,以有九有之师,爰革夏正。”口1 大意为:汤修德,德符合了神意,所以 受天命,所征无敌,最终讨伐了无德的夏桀,得九有之众,建立了商朝。这就表明无论 是“上帝之心还是“天之心,人们对此都持有敬畏的态度,有似宗教式的崇拜。 一般而言,心的含义大多是对人而言,以人为主体的。尚书夏书五子之歌 中就提到:“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 哺1 意思是说我的心充 满哀思,羞愧之情见于面貌。( 太康) 不注重他的德行导致的过错,虽然想要悔改,可 以追的及么? 这里心己不仅仅是指心脏,而是具有了内心不安的涵义。又如尚书商 书仲虺之诰载:“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旧1 意思是希望王能自勉明白大德,以“义治理事务,以“礼”克制欲望,垂优足之道于 后世。这里的“心,显然又包含了人的欲望之意。再如尚书虞书大禹谟中益 赞于禹说:“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n 伽意思是说自满 者人损之,自谦者人益之,是天之常道。只有修德才能得到天的庇佑。“惟德动天、 “时乃天道”,无疑隐含人们对道德诉求的人文气息。 ( 二) 先秦“心刀观念的概况 随着西周灭亡,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打破了庶人不议的观念, 取而代之的是处士横议的活跃风气。其中最有影响的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等,他们 东北9 币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著书立说。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 在这样一种学术氛围中,“心 的观念也得到了新的认识和发展。在先秦典籍中,“心 主要是以人为主体的。依照汉语大词典山对“心”的解释,笔者认为先秦心的含义 基本分列为如下七种: 1 、指心脏。吕氏春秋季夏纪:“其祀中雷,祭其心。 高诱注:“祭祀之 肉先进心。”1 这是人的器官意义的“心”,一直沿用至今天。 2 、指内心,心中不安。诗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2 1 没有 见到君子,忧虑的心难以平静。忧心忡忡至今仍用来形容内心不安。孟子恻隐之心亦 是此意。 3 、以心为思维器官。荀子解蔽:“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杨 惊注:“心必令以使百体,不为百体所使也。n 羽可见,心不仅指示了四肢,为四体 之官,同时亦是神明,即精神思维之官。 4 、指心思、思想。诗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付度之。”n 钉意为“他 人的心思想法,我能揣测推想的到。”如遇物体引发心思所求之意,即欲望之心。 5 、指心性,性情。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 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 n 钔这里性急与心缓,就是我们俗称的急性子和慢性子,用 以形容人的性情。 6 、指思虑、谋画:吕氏春秋精谕:“纣虽多心,弗能知矣。n 町清王引之 经义述闻尔雅中:“言纣虽多思虑,不能知周之伐己也。n 刀意为纣王虽然多思 虑,却不能知道周要讨伐自己。思虑和思想的不同在于,思虑更强调谋划,心机。 7 、指胸口: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膀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 亦捧心而胰其里。”这里的心,指胸口。u 鄙显于外而形于内。譬。一 上述各说,总体上体现了先秦时期人们对“心”的种种理解。然而将“心”赋予 道德意义则始于孔子,并成为了孔子哲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观念。此后,孟子继承和 发展了孔子的“心”的观念,提出性善论,再次以“心善言性善 9 。“心”在孟子的 哲学思想中,不只具有“智性”、“德性”的光辉,而且它就是人的道德本体。自孔 孟以后,历代哲学家都对“心”的观念也都有不同的诠释,特别是宋明哲学的心性学 说,“心 的观念成为其哲学思想的重要基础和核心议题,并且一直影响到现代新儒 家。 。许以力等汉语大字典 m w ) l l 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h j 版社,1 9 8 8 2 2 6 7 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孑l 子之“心 与“仁 的圆融 ( 一) 孔子对“心 的认识 “心”在孔子思想中含有多种意义,根据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的统计,论语 一书共有6 次出现“心”字啪1 ,分别出现于为政雍也宪问阳货尧日 等五篇之中。为了便于探讨分析,笔者现将这些材料归纳如下: 1 、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2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论语雍也) 。 3 、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日:“有心哉! 击磬乎! ”既而日:“鄙哉! 径磋乎! 莫 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日:“果哉! 末之难矣。”( 论语宪问) o 4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论 语阳货) 5 、舜亦以命禹。日:“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 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论语尧日) 。 6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论语尧日) 从上述六条有关孔子强调“心”的记载来看,其含义分别有“祈望之心”、“思虑之 心”、“指代之心三个方面。所谓“祈望之心”,即根据孔子所祈望的一种心愿。如第 一条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规”,意思是说人到了七十岁便能顺从心里所想做的去 做,不会越出规矩了。然而再联系孔子十五立志向学、三十立足社会、四十遇事不被迷 惑、五十知天命等论述来看,这里的“心 事实上就是孔子的一种“祈望之心”。所谓 “思虑之心”,即对某一事物的思考、探索及其推测和论辫。如第四条的“无所用心 , 表面上是说孔子对他人饱食终日,无所作为的厌恶,但是如果联系后面紧接着谈 到博奕( 掷骰子、下围棋) 的比喻来看,则孔子通过批评他人的“无所用心”,从 而推演到博奕一类强调思虑的活动。这里的“心 事实上就是一种“思虑之心。 所谓“指代之心”,即用抽象概念代替具体事物。如第五条的“帝心 ,“帝心”是 指天神之心或天帝之心,意思是说向天帝祭告,这显然是以抽象的帝天代替心, 。杨伯峻论语译注 m 中华书局,2 0 1 0 1 2 学杨伯峻论语译注呻 中华书局,2 0 1 0 5 6 触杨伯峻论语译注【m 中华书局,2 0 1 0 1 5 5 - 1 5 6 蛳杨伯峻论语译注 m 中华书局,2 0 1 0 1 8 7 酋杨伯峻论语译注 m 中华书局,2 0 1 0 2 0 5 母杨伯峻论语译注 m 中华书局,2 0 1 0 2 0 6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是一种“指代之心”。在分析了孔子上述的三种含义的“心”之后,我们也就可以 一步探讨孔子“心 观念的蕴意了。 ( 二) 孔子“心 观念的蕴意 孔子上述所强调的三种“心”,根据我初步的考察,主要着眼于前两者,即“祈望 之心”与“思虑之心”,亦即一种动态之“心”。 首先,“心 表现为个体的思考与领悟,带有智性乜叼的色彩。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意思是说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惘、受到欺骗,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神思疲殆。后来 孟子将其概括为“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孟子告子上) ,这 表明孔子是以“思虑之心”来论述学与思的关系,主张学思结合的,体现了重智的倾向。 其次,表现为学礼时与个体真实情感的融合,带有知性和感性并重的色彩。孔子说: 林放问礼之本。子日:“大哉问! 礼,与其奢也,宁俭。9 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 语八侑) 。 林放向孔子询问礼的本质,孔子回答说礼仪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丧葬与其片面追 求仪节周全,不如在心罩哀痛,无虚假之情。这种强调情感从人的内心的自然流露,7 也 正是孔子一再强调的“祈望之心 。 再次,孔子之“心”是以“仁学为其思想基础的,诚如他所说的“回也,其心三 月不违仁,其余则r 月至焉而已矣。 ( 论语雍也) 在孔子看来,颜回的心能长久 地不离开仁德,其他的人只能在较短时间里思考仁德罢了。所以孟子就认为“仁,人心 也”( 孟子告子上) ,认为人心的基础就是“仁 。既然“心”就是“仁,而孔子 给“仁 下的定义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僧意 思是 兑自己想立,也要使别人立,自己要达,也要使别人达,这也就充分说明孔子的“心 实际上包括了仁所体现的种种表现。如孔子的以下一些论述: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 论语八侑) 口 子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 子日:“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论语里仁) 囝 孔子所说的这些“仁”,它不仅意味着个体的生命,而且决定着个体内在“心”的 喜怒爱憎、外在行为的善恶,从而也体现了孔子的“心”与“仁 一样都是作为最高 。杨们峻论语译注 m 中华书局,2 0 1 0 1 7 留杨伯峻孟子译注 m 中华书局,2 0 1 0 2 4 9 锄杨伯峻论语译注 m 中华书局,2 0 1 0 2 4 鲫杨伯峻论语译注 m 中华书局,2 0 1 0 5 6 。杨们峻孟子译注 m 中华书局,2 0 1 0 2 4 7 卿杨伯峻论语译注 m 中华书局,2 0 1 0 6 4 杨伯峻论语译注 m 中华书局,2 0 1 0 2 4 蚴杨伯峻论语译注 m 中华书局,2 0 1 0 1 6 1 卿杨伯峻论语译注 m 中华书局,2 0 1 0 3 4 5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至于“指代之心”,其实就是一种“天命之心 。如孔子除了明确说过“帝心 、 “知天命一类的话之外,在论语各章中一再提到“天命”或“命 。如孔子 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 辱圣人之言。 ( 论语季氏) 意为:大人、圣人之言、天命都应当敬畏,小人没有 敬畏之心,所以无所畏惧,肆无忌惮。又如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尧 日) 再如孔子在上面所说的:“五十知天命”,也是说人到了五十岁之后才能真正理解 天命的意义。所以朱熹说:“天命者,天所赋之正理也。知其可畏,则其戒谨恐惧自有 不能己者,而付畀之重可以不失矣。 口习朱熹所说的也是一种敬畏之心。 其实,所谓“天命,是指客观必然性,相当于我们今天讲的“命运”。孔子曾经认 为颜渊道德很高尚,但他十分贫困;子贡不受命运安排,自己出去经商赚钱,往往猜中 行情,赚了大钱。所以孔子会说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论语颜渊) 那样的话 来,后人便有“谋事在天,成事在人 一说,即没有去努力追求的东西却意外的得到, 这就是“命。据此,孔子的“指代之心”实可视其为“天命之心 。 由于孔子对上述三种形态的“心的蕴意都有比较明确的指向,那么如何来摄取这 个“心呢? 于是孔子对“心观念又作了进一步的诠释。 ( 三) 孔子之“心 的圆融境界 孔子的“心”体现了一种道德理想主义的诉求,而“心”的最高境界是“仁”,它 是指“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心。“心无法脱离经验界和实践,仁与现实的人总是有 一定的差距,为了弥补这一缺失,孔子提倡“学”。他说“吾十五而志于学”,朱熹解释 说:“古者十五而入大学。心之所之谓之志。此所谓学,即大学之道也。志乎此,则念 念于此而为之不厌矣。j 纠“学”强调持之以恒,主要针对的是心。那么怎么样才能达 到学的境界呢? 孔子指出:“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 语卫灵公) 在孔子看来,仅仅停留在“思”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实践( 学) , 所以孔子又说:“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吾尝跛而望之,不如升高而博见也。” ( 大戴礼记劝学) 乜钔这种外向的学习,更多的强调实践心引,而这种实践必须通过内 在的智思。智思属于心的官能。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可以归纳为心智的进一步发展。 孔子的“心”是指向经验界的,不是脱离于现实生活世界的玄思的心,同时,又是充满 智性色彩的。 “心”又具有超越性汹1 ,这源于对天命的感知。春秋时期,礼乐崩溃,社会的秩序, 乃至圣人的教诲,都可以被破坏和违背,而此现象,似乎也并不罕见。代表道德意义的 。杨伯峻论语译注 m 中华书局,2 0 1 0 1 7 4 1 7 5 。杨伯峻论语译注 m 中华书局,2 0 1 0 2 0 9 西杨伯峻论语译注 m 中华书局,2 0 1 0 1 2 3 。杨伯峻论语译注 m 中华书局,2 0 1 0 1 6 6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天与现实的人的生活世界出现了背离,天对“道”的要求和现实世界的“失道”构成了 一种悖论。诚如孔子所说: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 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论语季氏) 在孔子看来,天下政治清明,那么制礼作乐、出兵讨伐的大事由天子决定;天下政 治黑暗,那么制礼作乐、出兵讨伐的大事才由诸侯做出决定。如果天下政治清明,那么 政权不会落在大夫手里。天下政治清明,老百姓就不会议论纷纷。显然,这是孔子有感 而发的。面对这样的乱世,普通人也许会质疑道德意义的天的存在。但是孔子将对天的 信仰创造性的转化为对自身道德的诉求,他积极践履自己的信仰,以求恢复社会秩序。 将矛盾的解决出路,不是归于冥冥在上的天,而是归于人自身。于是“心”就有了“天 命”的蕴意。徐复观先生指出:“他之畏天命,实即对自己内在的人格世界中无限的道 德要求、责任而来的敬畏。临7 1 天命,意味着个体对天的积极意义上的感知和责任担当。 韦政通先生指出:“孔子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因为他所发现的仁体,是同时关联着性 与天道两面而成立:一方面可继天德立人极,另一方面仁心的扩充也足以济天德之穷。 二者不仅能交感,而且是相辅相成的。”1 这意味着“心 体认到“天命”之后,个体 便会试图通过积极的努力以改变现有的困境,以实现天下大治的局面。这是一种革命性 意义的转换。它将“天道”转化为“人间的大治”,使道德实践的重心创造性的降落在 个体的身上。徐复观先生指出:“道德而归之于命,则此道德乃超出于人力之上,脱离 一切人事中利害打算的干扰,而以一种非人力所能抗拒的力量影响到人的身上,人自然 会对之产生无可推委闪避的责任感和信心。五十而知天命,乃是此种无限的责任心和信 心的真切验证。”比引 也正因此,孔子的“心 观念,虽然以天为依托,却孕育了人对于现实世界的超越 精神与深切关怀、孕育了人对自己生命价值的期许和诉求。不仅充满了人文精神与智性 的光辉,而且彰显了人的主体性1 。心,意味着天的帷幕下人的道德生命的绽放。一如 徐复观先生指出的那样:“孔子之好古敏求,信而好古,系在外在经验界中的追求; 至五十而知天命,乃进一步对于外在的经验,赋予以内在而先天的根源与根据。m 孔子 积极改变现实的世界,以实现人间大治的这种责任心与信心,在论语中便可以得到 证明。如微子记载: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日:“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 日:“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 ”日:“是也。”日:“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 日:“子为谁? ”日:“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日:“滔滔者 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棱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 不与易也。”。 m 杨伯峻论语译注 m 中华书局,2 0 1 0 1 7 2 杨们峻论语译注 m 中华书局,2 0 1 0 1 8 2 1 9 1 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长沮、桀溺一起耕田,孔子路过,让子路询问渡口。长沮说:“驾车人是谁? 子 路说:“是孔丘。 “是鲁国孔丘吗? “是。”“他天生就应该知道渡口在那里。 子路再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 “我是仲由。 “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 “是。 “坏人坏事象洪水一样泛滥,谁和你们去改变? 你与其跟随避人的人,哪罩比得上跟随 我们这些避世的人昵? ”他边说边不停地播种。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说:“人 不能和鸟兽同群,我不同人打交道而同谁打交道? 天下太平,我就用不着提倡改革了。 这里虽然说的是孔子周游天下,提倡仁政,受到隐士长沮、桀溺的讥讽,但是孔子那种 推行仁政,拯救斯民的信仰始终没有改变。这种信仰亦被孟子所继承,如孟子日:“君 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 孟子离娄上) 孔子这种执着的信仰,使我们不由地联想到柏拉图的哲学王。哲学王与孔子一样, 不是出于个人的利益而去从政,而是出于对群体,对人类的关怀去从政。孔子“五十而 知天命”,“七十而从心所逾”的时候,从心所欲与心之矩,就犹如地与天之间,自成乾 坤,自满自足。这种境界向上趋向于道德意义的天,向下和谐于经验界,随着这种内在 境界的完成,向外又处处散发着楷模和教化的作用。在天与人之间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 融通。它是外向性的道德在人的内心的觉醒。它是心的定向过程中一个里程碑性质的阶 段。至此,心由于感知了超越性的天,从而具有了一种超越性,道德意义的天由外而内, 植根入人心之中,这种境界其实就是孔子所一再强调的仁的境界,这时孔子的“心 与 “仁”也得到了完美的圆融。 孔子虽然发现了“心和“仁 的圆融,但是他并没有明确提出仁体的形上与形下 的问题,有浑然一体之感,直到孟子在此基础上作了新的论证和诠释才有了初步的结论。 下面我们将着重探讨孟子对孔子“心 观念的继承和发展。 。杨伯峻孟子译注 m 中华书局,2 0 1 0 1 7 2 8 三、孟子之“心 与“性 的联结 孟子作为中国先秦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著有孟子一书,他在该书中提出 了“赤子之心”、“恻隐之心”、 “不忍之心、“尽心之心”等一系列的心学 思想,并与他的人性学说结合起来,从而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有关“心 的观念。 ( 一) 孟子之“心 的内涵 “心在孟子思想中含有多种意义,根据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的统计,孟子 一书共有1 1 7 次出现心”字口2 j 。“心在孟子的思想中有很多含义,为了探讨的方 便,在此笔者将孟子之“心”归纳为以下四种含义: 1 、认知之心。3 如孟子说: k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孟子- 梁惠王上) 回 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 ( 孟子公孙丑下) 。 在孟子看来,任何事物都需要经过实践检验,好比一样东西,称一称才能知道它一 的重量,量一量才能知道它的长短,而人的心思( 认知) 尤其需要这样。所以当孟子听 说齐国尹士批评他不远千里来到齐国是为了贪图富贵,而且还在昼邑留宿了三夜才走 的话后,孟子感慨万千地说:“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 意 思是说:我在昼邑留宿三夜才走,从我内心而言似乎快了点,齐王也许会改变态度 的。可以说这旱孟子所谓的“予心 ,其实就是一种良苦用心,即一种认知之心。唐 娜女士指出:“孟子思想中的认知之心,在内容上更偏向于道德判断,是结合道德本体 与思、知之理性活动的心。州圳因此,孟子这里的“心为甚”、“予心”、“其心 之“心,事实上是一种认知之心,强调的是心的智能。 2 、情感之心。 如孟子说: 王日: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孟子梁惠王上) 。 孟子曰:“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孟子公孙丑上) m 杨们峻孟子译注 m 中华书局,2 0 1 0 1 5 白杨伯峻孟子译注 m 中华书局,2 0 1 0 9 8 曲杨伯峻孟子译注呻 中华书局,2 0 1 0 1 4 蛳杨伯峻孟子译注 m 中华书局,2 0 1 0 7 2 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这里的“心有戚戚”之“心”,是指梁惠王听了孟子的劝告而心动的样子,即因与 自己的见解相合而感到心动,强调的是一种心的情绪。同样,孟子又认为当人们突然看 到小孩将要掉入井里去时,都会不由地产生一种惊惧和同情之心。唐娜将这种心概括为 “情意的心”,指出“孟子认为人之四心其实就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四情。 汹1 因此,孟子上述提到的“心有戚戚 之“心”和“恻隐之心 之“心”显然是一种情感 之心,强调的是心的一种情绪呈现。 3 、心力之心。 如孟子说: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矣。”( 孟子梁惠王上) 。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滕文公上) 。 这里梁惠王所说的“尽心”,孟子说的“劳心 都是指“心力之心,强调心的主 观能动性。 4 、意愿之心。 如孟子说: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 已。( 孟子滕文公上) 。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 勿丧耳。( 孟子告子上) 孟子认为,老百姓的一般认识是:有固定的产业就会有一贯向善的心思,没有固 定的产业就不可能有一贯向善的心思。假如没有一贯向善的心思,那歪门邪道,不守 法纪,就会什么都干得出来。也正因此,人们所希望得到的东西有胜过生命的,所厌 恶的东西有胜过死亡的,这种希望和厌恶不独贤者有,而且还体现在每一个人的心 中,只不过贤者不会轻易丧失它而已。可见孟子这里的“恒心 、“是心”都是指人 的一种意愿之心,强调的是心的欲望。 总之,从上述孟子对“心 含义的论述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孟子所说的“认知 之心、“情感之心”、“心力之心 、“意愿之心 等四种“心”的含义,实际上 与孔子所强调的“祈望之心”、“思虑之心 、“指代之心 的含义区别不是很大。 如孔子的“七十而从心所逾”、“无所用心 、“帝心 等,也都可以在孟子上述心 的含义中找到一致的解释。因此,从此意义上说,孟子无疑是继承了孔子的“心 观 念。 。杨饷峻孟子译注 m 中华书局,2 0 1 0 4 。杨伯峻孟子译注 m 中华书局,2 0 1 0 1 1 3 白杨伯峻孟子译注 m 中华书局,2 0 1 0 1 0 7 o 汤伯峻孟了译注 m 中华书局,2 0 1 0 2 4 6 1 0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二) 孟子之“心的深化 孟子并没有完全停留在探索心的含义的单一层面,而是与孔子一样,对“心作 了进一步诠释,提出了“赤子之心、“仁义之心和“良心”,显示出他深化孔子 “心”观念的意向。他说: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 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 ( 孟 子告子上) 田 在孟子看来,有德行的人,就是没有丧失婴儿般纯朴之心的人。这样一种“赤子 之心”,其实也就是包括“仁”、“义”、“礼 、“智”四端在内的“仁义之。 心 。如孟子说: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 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 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上) 。 按照孟子的观点,代表“仁之端的是“恻隐之心”,他一再强调恻隐之心的重要 性。下面“以不忍心释心 中将进一步举例论证。其次才是作为“义之端”的 “羞恶之心”、作为“礼之端”的“辞让之心”和作为“智之端”的“是非之心”,这 四端,显然都涉及到了“心”的问题,但是归根结底还是怎样认识人的本心( 良心) 问 题。因此,从形而上的角度说,四端来自于人的本心,是每个人都天生具有的,具有 普遍性意义。因此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 孟子告子上) 刚 1 、以“不忍人之心 释“心 其实,孟子所谓的“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之心”。它在孟子一书中,先后出 现达八次之多。首见于他在与齐宣王的交谈中。当时齐宣王见有人牵牛从堂下经过, 得知要杀牛用以祭宗,便表示说:“舍之! 吾不忍其毅觫,若无罪而就死地。以羊 易之! ” 对此,孟子指出:“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 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 孟子梁惠王上) 在孟子看 来,齐宣王的这种举动就是他“不忍之心的表现。正是由于齐宣王有“不忍人之 心 ,所以当他看见活生生的牛要被宰杀时,便做出了以羊替之的决定。他对牛的亲 见,亲闻,使他内心的同情不忍之情油然而生。虽然羊也是一个活的生命,也会被宰杀。 也因此百姓取笑齐威王说他是以较小的羊换取较大的牛,是一种吝啬的表现。但是孟子 。杨伯峻孟子译注 m 中华书局,2 0 1 0 1 7 4 杨们峻孟子译注 m 中华书局,2 0 1 0 2 4 3 印杨伯竣盂子译注 m 中华书局,2 0 1 0 7 2 - 7 3 鲫杨伯峻孟子译注呻 中华书局,2 0 1 0 2 3 9 衄杨伯峻孟子译注 m 中华书局,2 0 1 0 1 3 岫杨伯峻孟子译注 m 中华书局。2 0 1 0 1 4 1 1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认为这只是齐威王“仁之端”的体现,孟子认为,如果齐威王“见羊生”、“闻羊声”, 也许会做出“以鸡易之”、“以鸭易之”的举动。由此也可以看出,人的这种“不忍之 心”,在其亲见、亲闻或亲身体验的情景下能够尤为真切的显现。张奇伟先生指出:孟 子以“不忍人之心 释“仁 并不是简单的语词技巧,而是含有深意的。啪1 从以下孟子 的言论中也可以得到证明。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 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 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 恶其声而然也。( 孟子公孙丑上) 回 孟子利用特殊的情境验证了所有人的普遍特点。这种对他人的“恻隐之心不是 出于物质欲望,也不是带有目的性的反应,而是自然而然的呈现,最能反映人的自然 本心。郭齐勇先生指出:它是人的道德直觉、道德担当,当下直接地正义冲动,并没有 任何其它的功利的目的。b 7 1 这种“恻隐之心 ,于情绪情感的变化中突出体现了情感之 心。这种情感之心,特殊在于它是对他人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关怀关爱。如果没有对他人 的关爱,则此情感之心便失去了它的意义。此心要表达的是对自私之我的超越,对他 人的自然关怀。对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孟子为什么将“不忍之心”或“恻隐之心 作为“仁之端”了。 孟子将“不忍之心”作为“仁之端”,一方面是为“仁 找到了人内在的先天依 据。诚如朱熹解释的那样:“仁、义、礼、智,皆天之所与之良贵。而仁者,天地生 物之心得之最先而兼统四者,所谓:元者善之长也,故日尊爵。在人则为本心全 体之德,有天理自然之安,无人欲陷溺之危。人当常在其中,而不可须臾离者也,故 日安宅。此又孟子释孔子之意,以为仁道之大如此,而自不为之,岂非不智之甚 乎? 以不仁,故不智。不智,故不知礼义之所在。此亦因人愧耻之心而引 之,使志于仁也。不言智、礼、义者,仁该全体,能为仁,则三者在其中矣。 啪3 另 一方面,希望通过不忍之心的扩充工夫来深化“心”的内涵。孟子说: 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 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 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 孟子尽心下) 。 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他不忍心的地方,将它推及到他所忍心之处,便体现了 “仁。人都有他所不愿意做的事,将它推及到他所愿做的事上,便是“义”。人如 果能扩充不愿害人的心,仁就用不尽了,人能够扩充不挖洞跳墙的心,义就用不尽 了,人能够扩充不受人轻贱的言行,那不管到哪里不管做什么都不会不合于义了。这 也表明,孟子反复论证“不忍之心”与“仁、“义”的关系,其目的是希望人们理 解他提出的“仁”就是“心 。如孟子指出“仁,人心也( 孟子告子上) , 杨们峻孟子译注 m 中华书局。2 0 1 0 7 2 每杨伯峻孟子译注 m 中华书局,2 0 1 0 2 1 3 杨伯峻孟子译注 m 中华书局,2 0 1 0 2 4 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又说:“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 国定矣。 ( 孟子离娄上) 君心之非,就是指君心不仁、不义、不正。格君心 之非,就是要克服不仁,使之仁。由此可见,孟子认为,仁义都在心上。对于个人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级光伏系统安装操作规范及安全知识测试题库
- 拇外翻护理查房课件
- 2025秋人教版(2024)一年级上册一 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0的认识和加、减法练习题及答案
- 2025年便携式地质雷达项目建议书
- 2025年光伏发电用控制器合作协议书
- 抢修安全培训工作课件
- 2025年智能分拣系统合作协议书
- 吉林省长春市北湖学校2025-2026学年上学期九年级开学考数学试卷(含部分答案)
- 抗菌内衣洗涤液课件
- 鞋类考试试卷及答案
- 材料节约措施管理制度
- 2025纪检监察综合业务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
- 中医气血讲座课件
- 国家安全知识题库
- T/CCMA 0095-2020非公路自卸车操作使用规程
- JJF(京) 122-2024 测量仪器与智能传感科技成果概念验证实施规范
- 合资公司经营协议书
-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第2版 课件全套 第1-6章 语文课程-语文课程资源
- 湘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教案
- 《智能设备故障诊断》课件
- 湖北国企面试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