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两晋书信体散文比较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两晋书信体散文比较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两晋书信体散文比较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两晋书信体散文比较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两晋书信体散文比较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两晋书信体散文比较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 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在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 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互塾空啮日 期:! ! ! z 生垒旦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贵州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 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贵州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在生蛆导师签名:乏望莶圣日期:2 1 q ! 生! 月 两晋书信体散文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 书信作为一种特殊的应用文体,具有独特的文学审美价值,在中国散文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学界对两晋书信体文学的研究,或仅关注到历代传诵的部分 名篇,且散见于对相关作家的综合研究中,难窥全貌:或贯穿于对整个书信体文 学史的宏观观照当中,缺乏深入细致的挖掘。基于此,本文以两晋书信体散文比 较研究为题,从思想题材、艺术风貌等多方面细化分析两晋书信体散文创作的异 同,并试图探讨两者不同创作风貌之成因。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书信体散文加以适当界说,并简要梳理两晋之前书信体散文的 嬗变轨迹。 第二部分:从宏观上把握两晋书信体散文的创作总貌和主体特征。两晋书信 作品在整体上均呈现出分散化状态:西晋书信集大成者,首推陆云。东晋书信在 体制上的显著突破便是“帖”的大量涌现,王羲之杂帖最具代表性,内容广 博并短小精悍,不尚辞藻而隽永有致。 第三部分:两晋书信体散文思想题材之比较。拟从时事军政、品学论文、抒 情叙怀、谈论礼仪、写景状物、探讨佛事、品评书法等方面进行系统论述。 第四部分:从三个方面分析探讨两晋书信体散文的艺术风貌,重点突出两者 整体上的不同特征。遣此用语上,西晋书信绮丽整饬,东晋书信则平易隽永;风 格基调上,西晋书信涌荡不平,东晋书信则超逸闲雅;另外,两晋书信均具有鲜 明的个性特征。 第五部分:探析两晋书信体散文不同创作风貌之成因。 关键词:两晋书信体散文因革比较异同 t w oj i n sc 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b o d yp r o s ec o m p a r i s o nr e s e a r c h a b s t r a c t c 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a sas p e c i a la p p l i c a t i o no fs t y l ea n du n i q u ea e s t h e t i c v a l u eo f1 i t e r a t u r e ,p r o s ei nt h eh i s t o r yo fc h i n aa n dh o l d sa ni m p o r t a n t p o s i t i o n j i nd y n a s t yt ot h ep r e s e n ta c a d e m i c 一1 i t e r a r yc 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 , o rj u s tc o n c e r n e dt h a tp a r to fh i s t o r yp a s s e dd o w nt h r o u g ht h ef a m o u s , a n ds c a t t e r e da m o n gw r i t e r so nt h er e l e v a n t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s t u d y , d i f f i c u l tt oe n c o m p a s st h ew h o l ep i c t u r e :o rt h r o u g hc 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i n t h ew h e l eh i s t o r yo f1 i t e r a t u r e m a c r oo b s e r v a t i o n ,t h el a c ko fi n - d e p t h a n dm e t i c u l o u se x c a v a t i o n b e c a u s eo ft h i s ,t h ep a p e rc o r r e s 口o n d e n c et o j i n - c o m p a r a t i v es t u d yo fp r o s et h a t ,i nt e r m so fi d e o l o g yt h e m e ,a r t i s t i c s k i l l s ,a n do t h e rd e t a i l e da n a l y s i so ft h ej i nd y n a s t yp r o s ew r i t i n g l e t t e r st o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a n da t t e m p t st oe x p l o r et h et w od i f f e r e n t c r e a t i v es t y l ec a u s e s t h i s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p a r t s :p a r ti :p r o s ei nt h el e t t e r s t ot h ea p p r o p r i a t ec o n f e r e n c e j i nb r i e f l yb e f o r ec a r d i n ge p i s t o l a r y p r o s ee v o l u t i o n p a r ti i :f r o mt h em a c r og r a s pj i ne p i s t o l a r yp r o s e g e n e r a lm a u n gc r e a t i o na n dt h em a i nf e a t u r e s j i nc o r r e s d o n d e n c ew o r k s o nt h ew h o l eb o t hs h o w e dt h ed e c e n t r a l i z e ds t a t e :w e s t e r nj i nd y n a s t y c d r r e s p o n d e n c es y n t h e s i z e r ,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l u y u n e a s t e r n c 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i n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s i g n i f i c a n tb r e a k t h r o u g h si s r e a d s t h ee m e r g e n c eo fn u m e r o u sw a n gx i z h i4 m i s c e l l a n e o u ss u b s i d y 4m o s t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 a sb r o a da n ds h o r ta n dp i t h y ,n o w o r d sa n dp h r a s e s m e a n i n g f u ld e l i v e r e d p a r ti i i :j i ne p i s t o l a r yp r o s ei d e o l o g i c a lt h e m e c o m p a r i s o n f r o mc u r r e n ta f f a i r st ot h eg o v e r n m e n ta n ds c h o o lp a p e rg o o d s , l y r i c a ls y r i aw h o ,t a l k i n ga b o u te t i q u e t t e ,l a n d s c a p e sm e m b r a n e se x p l o r e p e tj u d g ec a l l i g r a p h ya n ds oo na r ed i s c u s s e d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p a r ti v : a n a l y s i so ft h r e el e t t e r s - j i n sp r o s es t y l ea r t ,b o t hf o c u s e do nt h ew h o l e t h ed i f f e r e n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r e m o v a lo ft h i sl a n g u a g e ,t h ew e s t e r nj i n d y n a s t yc 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l u is t r a i g h t e no u t , i tl o o k e de a s t e r n c 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m e a n i n g f u l :s t y l et o n e ,t h ew e s t e r nj i nd y n a s t y c 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b a yf i n i s h e sa g g r i e v e d ,e a s t e r nl e t t e r sw e r ec l a s so ft h e f r e ea n dn a t u r a le l e g a n t :i na d d i t i o n ,j i nl e t t e r sa r ed i s t i n c t p e r s o n a l i t yt r a i t s p a r tv :a n a l y s i so ft h ej i nd y n a s t ye p i s t o l a r y d if f e r e n tc r e a t i v ep r o s es t y l ec a u s e s g e y w o r d s :j i n ,c 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b o d yp r o s e ,i n h e r i t a n c e ,c o m p a r e d w i t h ,s i m i l a r i t i e sa n dd i f f e r e n c e s 4 前言 书信体散文是中国古典散文中的一个特殊文体。首先,它属于应用文体的范 畴。作为一种应用极其广泛的信息载体,其题材内容几乎无所不及,大到社会世 态,小至日常所感,均可于咫尺白笺尽情挥洒,因此倍受历代文人青睐。其次, 它又不同于传统的公牍文。因其致书对象多为亲戚挚友,故书信写作少有约制, 作者尽意驰骋之际,往往声情并茂,因而又具有独特的文学审美价值。对书信体 散文的研究古已有之,曹丕典论论文提出“书论宜理”,刘勰于文心雕 龙中单列“书记”专篇,对书信的源流演变、代表作家及典型作品进行了较为 系统的论述。然终因体例及篇幅所限,未能深入探讨。其后文人多于文集选本的 序言中述零星评点之语,如姚鼐古文辞类纂,周亮工尺牍新钞等。 迄今为止,对书信体散文的研究大致呈现如下几种情况: 一是散见于各类文学史专著中。如郭预衡中国散文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2 0 0 0 年3 月版) 第二编第五章第二节专论“书信之文”,但仅列举了杨恽报孙 会宗书,冯衍与妇弟任武达书、朱浮与彭宠书、朱穆与刘伯宗绝交书、 李固遗黄琼书、秦嘉与妻徐淑书等六篇两汉书信。第三编讲述魏晋南北 朝散文时,对西晋陆云与兄平原书略有提及,东晋书信则以王羲之之作为范 例,认为其书信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论政:另一类是自叙生平之趣。但论述甚 为简略。陈柱中国散文史( 东方出版社,1 9 9 6 年3 月版) 第三编第二章设“帖 学家之散文”一节,以王羲之十七帖( 节录) 为例,盛赞其文绝无修饰,而 昧之隽永,乃古今无两。但通篇引文多,阐述少。1 9 8 0 年版胡国瑞魏晋南北 朝文学史第九章“骈体文的发展”中论及骈文发展历程时,对两晋的数篇书信 有所述及。2 0 0 2 年( 修订版) 游国恩等编著的中国文学史中,西晋书信提 到刘琨答卢谌书,东晋则提到陶渊明与子俨等书等篇目。2 0 0 2 年版袁行 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2 0 0 4 年版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均 对两晋书信作品未置一词。1 9 9 9 年版徐公持著魏晋文学史对西晋陆云的与 兄平原书有所论述,重在阐发陆云的文艺思想,并由此引发对陆氏兄弟文风差 异的探讨。另外,以文史结合的方法较为细致地分析了刘琨与丞相笺和与 石勒书,由点到面,指出刘琨文章清切雄健之特征,论述翔实。较上述诸家文 学史胜出一筹。但对东晋书信作品所论恨少,略显美中不足。 二是散见于部分魏晋文学研究专著之中。 如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 ( 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 之( 晋书) 札记一章中,提到陆云与戴季甫书、 与杨彦明书、与陆典书书等数篇书信,用以印证西晋王朝对待吴人之态度。 另外设“王羲之书札”专节,提到王羲之遗殷浩书及数则杂帖,认为王 羲之书札信手拈来,不加雕饰,最足以窥见作者之思想风貌。其中亦颇有知入论 世,可与本传相参证者。张可礼东晋文艺综合研究( 山东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 第一章东晋:一个文艺繁荣的朝代中,提到王羲之与谢万书等, 认为王羲之能够遂心隐退,实得益于东晋较为稳定宽松的政治气氛。王晓卫魏 晋作家创作心态研究( 贵州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版) 第一章魏晋作家的生命 忧患意识中,分别述及陆云与杨彦明书及王羲之杂帖数则,并以相应 诗作为证,与书札之意相互发明。第三章魏晋作家对亲情与友情的珍重中, 论述到王羲之杂帖和陶渊明与子俨等书等书信( 本文两晋书信体散文 比较研究第三章部分内容多受其启发) 。第六章专门讨论赵至与嵇茂齐书。 从魏晋时期的世兵制入手,运用以史明诗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赵至此篇书信 的创作心态以及产生此种心态的缘由。见解深刻、独到。 三是出现了一些书信研究的单篇论文。如马增芳在其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书 信概述( 应用写作,1 9 9 4 年第9 期) 一文中,指出该时期书信发展的三大开创 之处:1 开始了书信的定名:2 刘勰的文心雕龙从发展史的角度回顾总结了 书信的源流演变;3 萧统文选第一次将公牍书信与私人书信加以区别,从而 使私人书信成为一种独立的文章体式。但对两晋书信关注不够。郭预衡的中国 古代的书信之文( 文史知识,1 9 9 5 年第1 期) 剖析了自春秋战国至清代中叶书 信之文的演变轨迹,并指出魏晋书信因当时社会思潮的变革而呈现出新的发展趋 势。黄维华在书信的文化源起与历史流变( 江海学刊,1 9 9 6 年第3 期) 中, 从中国传统的文化积淀入手,详细探析了书信的历史源起,并梳理了先秦至明清 时期书信的流变状况。但对两晋的具体书信始终没有引述。谭邦和的中国书信 体文学史论略(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1 9 9 9 年第4 期) 通过对书信名称的考辨, 以及对其具体发展过程的论述,对中国书信文学史作了一次线形扫描,并指出历 代书信的思想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历史文献和文学审美两个层面上。但同黄维 6 华文章一样,对两晋具体书信略而不述。王晓岗从魏晋时期文人书信看文的自 觉( 辽宁师专学报,2 0 0 3 年第6 期) 一文,从文学的审美属性和审美情感等方 面入手,指出书信作为文学的一种特殊样式,也强烈地响应了文的自觉的潮流。 但其所论书信多限于曹魏时期曹丕、曹植等人的作品,两晋书信并未加以引用。 史小军、梁娟的古代书信体文论发展阶段初探( 学术论坛,2 0 0 5 年第7 期) 重在讨论文论书信,指出在书信中讨论文学问题,是我过古代文学批评史中比较 独特的一种形式。它大致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三个发展阶段,并呈 现出不同风貌。了解书信中的文论思想可以为系统把握文艺思潮和文坛创作倾向 提供有益的视角。其中提到陆云与兄平原书,但引而不论,一笔带过。 四是出现了书信研究的专著。如赵树功中国尺牍文学史( 河北人民出版 社,1 9 9 9 年版) ,该书是第一部也是目前仅有的一部以书信作品为研究对象的文 学史著作。填补了学术界无书信文学史的空白。此书重在阐释书信文本,剖析作 家心态,颇具特色。在第二章从尺牍私人化的完成到第一个高峰的第三节中, 关注到陆云与兄平原书( 涉及约4 则) ,意在说明陆云书信所体现的文学观点。 其他提到其与陆典书书、与杨彦明书等,认为这些书信多流露出陆云怀才 不遇、袖璧迷途之叹,论述较为简略。陆机书信则提及其与弟云书。另外提 到刘琨答卢谌书、与亲故书、答晋王书等三篇书信。东晋书信,则关注 到王羲之与会稽王笺、遗殷浩书等数篇议论时政之作及六则杂帖,充 分肯定了王羲之的文学成就,认为其。文名为书名所掩”其他尚论述到陶渊明 与自俨等书及王献之杂帖一则。整体而言,其对两晋书信之论述,侧重 于部分尺牍名家之名作,其它作家作品则鲜有提及。 综上可知,目前学界对两晋书信体文学的研究,或侧重于历代传诵的部分名 篇,且散见于对相关作家的综合研究中,难窥全貌。或贯穿于对整个书信体文学 史的宏观观照当中。缺乏深入细致的挖掘。因此,笔者不揣鄙陋,试图在吸收前 人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两晋书信体散文比较研究为题,对书信体散文的渊 源、嬗变加以探索,宏观把握两晋书信创作的总体特征,且从思想题材、艺术风 貌诸角度,全面系统地讨论两晋书信的异同及其对前代书信的因革,并探析两晋 书信不同创作风貌之成因。希望对进一步研究书信体文学有所助益。 7 第一章书信体散文界说及两晋之前书信体散文演变轨迹 一、书信体散文界说 书信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一个重要文体,具有独特的文学审美价值。在长 期的历史流变过程当中,书信产生了诸多异名,且不同称谓之具体内涵、使用 要求等又存差异。鉴于此,笔者对两晋书信体散文的研究范围加以适当界说。 书信之。书”,说文释为“箸也”( 1 ) 。凡著于简册往来问讯之文字,皆 称日“书”。此为广义之“书”,狭义之“书”即是书信。战国以前,诸种信件 统称为书,不分上下而惟见彼此。刘勰说:“战国以前,君臣同书,秦汉立仪, 始有表奏。”( 2 ) 秦以前臣下奏御,总称为上书,至秦初改为奏,故刘勰在其文 心雕龙中将“书”与。记”( 即奏记) 并为一体而论,下的定义也较宽泛,认 为“书者,舒也,舒布其言,染之简牍。”( 3 ) 秦汉以来,定制立仪,因收信对 象之尊贵差异,书信被分为不同类型,文体渐繁:“秦初定制,改书为奏。汉定 礼仪,则有四品:一日章,二日奏,三日表,四日仪。章以谢恩,奏以按劾, 表以陈情,仪以执异。”( 4 ) 名目虽多,但其实质与上书无异,均属臣下上奏之 公文。 同时,因书写工具、使用材料之不同,书信又有诸多繁琐称谓。刻于竹片 之上,则称“简”;写于绢帛之上,则称“帖”;以木片为书写工具,又称“牍”、 “札”:因古代传递信件时需用套封,则又称“函”;相传鸿雁可以传书,又称 “鸿”:又因书写所用之木简、绢帛多一尺见许,故又称“尺牍”、“尺素”、“尺 翰”等。“书信”二字连用,较早见于东晋王羲之杂帖:“朱处仁今何在? 往 得其书信,遂不取答。”亦有单用“信”者,如南齐书张敬儿传:“得家信, 云陛下有废立之事。”但“信”字使用并不普遍。 明吴讷言:“昔臣僚敷奏,朋旧往复,皆总曰书。近世臣僚上言,名为 表奏;惟朋旧之间,则日书而已。”( 5 ) 概而言之,古代所谓“书”,实 含两种文体,一为人臣进御之。上书”,二为日常往来之私函。近人褚斌杰在其 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中亦把此两种文体分为。奏疏类”和“书牍类”分章论 说。本文所讨论的两晋书信体散文,即指日常交际、朋旧往复之私函,不含人 臣进御之上书。 二、两晋之前书信体散文演变轨迹略述 ( 一) 先秦书信 先秦时期的书信作品,主要散见于早期的经史著作当中,如左传、汉 书、史记等,后人辑录的类书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也保存了些许 资料,只是所依之书多已散佚。清代姚鼐将书信源头溯至尚书中之君夷 篇,其( 古文辞类纂) 序目“书说类”日:“昔周公之告召公,有君爽之 篇。春秋之世,列i n = i :大夫或面相告语,或为书相遗,其义一也。”( 6 ) 其实, 将之理解为一篇周公对召公的告诫之辞更为合理,称作书信则有牵强之嫌。最 早的书信,应始于春秋时期。 刘勰说:。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弥盛。饶朝赠士会以策, 子家与赵宣以书,巫臣之遗子反,子产之谏范宣,详观四书,辞若对面。”( 7 ) 意即春秋之前政务简单,故书信疏少,至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政事频繁, 书札亦渐多。于此可知春秋战国书信应政治之需而生,多系公文,或为王公臣 僚之问讨论政务,或为列国诸侯之间应对交涉,或为使者持书简下达命令,或 为下之政情以文札上呈,战国时期部分书信更是谋士的游说之词。刘勰列举了 其时的四篇书信:饶朝赠士会策、郑子家与赵宣王书、巫臣遗子反书、 子产与范宣子书,认为“辞若对面”。颇为生动。统计严可均全上吉三代 文,尚有燕惠王以书让乐毅且谢之、乐毅报燕惠王书、苟卿与春申君 书、文种矢书答吴王、张仪与楚相书、范睢献秦昭王书等佳篇。这 些书信虽多具臣下上呈之公文性质,非本文所关注之范围,但行文往往理切情 盛,且极善修辞,或委婉或刚健,辞令纷飞,颇堪品读,带有一定的个人色彩, 故在此略加述及。 ( 二) 两汉书信 两汉时期,伴随书写工具的改进,纸简绢帛并用,书札日繁。书信题材亦 9 日趋广泛,除传统公牍文之外,另辟叙怀抒情、告诫劝勉、思亲叙旧等领域, 且洋洋洒洒,纷纭恣肆,以其强烈的主体意识和个性特征开辟书信又一天地。 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当推司马迁报任安书与杨恽报孙会宗书。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在武帝太初四年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长信,洋洋洒 洒三千余言。全文寄悲情于翰墨,将自身遭遇和内心隐痛和盘托出,少有顾忌。 其中倾吐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云:“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 言。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然 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整篇书信,扬波逐浪,跌宕起伏,且用语挟愤 带怒,气盛情激,浩然之气与不屈之志交织相撞,浸淫着浓重的沉郁悲凉。钱 钟书先生认为:“此书情文相生,兼纡徐卓荦之妙。”( 8 ) 再如杨恽报孙会宗书。杨恽乃司马迁外孙,宣帝时封平通侯,后因太仆 戴长乐上书告其平日言行不逊,遂免为庶民。杨恽胸有不平,于家中恣欢纵乐。 他的朋友孙会宗劝其谨慎收敛,闭门思过。杨恽借机回书一封,其中言:“是日 也,拂衣而喜,奋袖低昂,顿足起舞,诚荒淫无度,不知其不可也。恽幸有余 禄,方籴贱贩贵,逐什一之利。此贾竖之事,污辱之处,恽亲行之。下流之人, 众毁所归,不寒而立,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 ”借放纵之 言行,倾吐满腔怨愤,同时亦显露出矜傲不羁之性格,历来论者认为他颇具其 外祖司马迁之风致。 除此之外,两汉尚有司马相如报卓文君书、刘歆与扬雄书从取方言、 扬雄答刘歆书、李固遗黄琼书、蔡邕辞郡辟让申屠蟠书、马援诚兄 子严敦书、徐淑答复秦嘉书、又报秦嘉书等,或悲慨淋漓,或谆谆告诫, 或委婉细腻,已彰显出书信在表情达意方面的独到之处。对两汉书信,刘勰有 总结性的阐述:“汉来笔札,辞气纷纭。观史迁之报任安,东方之难公孙,杨恽 之酬会宗,子云之答刘歆,志气盘桓,各含殊采:并杼轴乎尺素,抑扬乎寸心。” ( 9 ) 从两汉起,书信逐渐与公牍文分野,成为表达个人思想,抒写个人情怀的 重要工具。至建安时期,思想解放,生活作风渐趋通脱,感情丰富细腻,重视 亲情友情,士人常借助书信表达情谊感受,故而事无巨细,均可见之于书信。 ( 三) 曹魏书信 1 0 曹魏之际,文学进入自觉时代,书信体散文随之获得蓬勃发展的契机,数 量明显增多。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所录诸作家文集中多存书信,以“三 曹七子”最为典型。刘勰形象地描述了当时文人于书信中竞相展露才华的盛况: “魏之元瑜,号称翩翩;文举属章,半简必录;休琏好书,留意词翰;抑其次 也,嵇康绝交,实志高而文伟;赵至叙离,乃少年之激切也。至如陈遵占辞, 百封各意;弥衡代书,亲疏得宜;斯又尺牍之偏才也。”( 1 0 ) 具体而言,曹操之书,如报蒯越书、与少府孔融书等,质朴简约, 清俊通脱:曹丕之书札,如与吴质书,缅怀故旧,论人论文,宛转情深。且 对岁月流逝、人世变迁表现出深沉的敏感与伤怀,此情非关脆弱,正是生命意 识强化的结果。其它如又与吴质书、与繁钦书、答曹洪书等,皆清丽 卓约,富于情韵之美;曹植与吴季重书、与杨德祖书文气沛然,辞藻之 华美比其父兄更胜一筹。七子”之作,从怀恋故友到与人绝交,从品评人物到 谈文论诗,从军国政务到日常琐记,从感激表怀到讽刺揭露,均形诸书信,且 风格多样,文笔娴练。以孔融为例,其与王朗书、与邴原书、与韦休甫 书等对诸位贤才表示关怀,行文自然活泼,谈笑风生:论盛孝章书乃荐贤 之书,风格一变为引经据典、娓娓道来:难曹公禁酒书、又难曹公禁酒书 为论辩之作,则大气磅礴,一气呵成。其它如应璩与满公琰书、与从弟君 苗君胄书、与侍郎曹长思书、与尚书诸郎书等,皆可圈可点。正始作家 当推阮籍、嵇康,阮籍与伏义书高旷超逸,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志高 文伟。 总之,这些文人以自己遭遇乱世的独特体验,或议政,或论学,或谈玄, 或述趣,或记游,极大地丰富了书信体散文的思想领域,增强了抒情色彩。同 时,在这样一个慷慨以写志,磊落以赋心的时代,“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 自谓抱荆山之玉”( 1 1 ) ,于是在交流思想,传情达意之际,他们往往借书信以骋 才显气,张扬个性。刘师培先生认为:“魏文与汉不同者,盖有四焉:书檄之文, 骋词以张势,一也;”( 1 2 ) 可谓切中肯綮。 【注释】 ( 1 ) 许慎著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 0 0 3 ( 2 ) 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书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2 0 0 2 p 2 7 7 ( 3 ) 同上 ( 4 ) 文心雕龙注释章表p 2 4 3 ( 5 ) 吴纳撰于北山点校文章辨体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8 p 4 1 ( 6 ) 姚鼐著古文辞类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p 6 ( 7 )文心雕龙注释书记p 2 7 7 ( 8 ) 钱钟书著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 9 7 9 。p 9 3 5 ( 9 ) 文心雕龙注释书记p 2 7 7 ( 1 0 ) 同上 ( 1 1 ) 曹植与杨德祖书载全三国文卷十六p 1 1 4 0 ( 1 2 ) 刘师培撰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3 p 3 2 第二章两晋书信体散文概述 一、西晋书信体散文概述 西晋一朝,自武帝建国,仅维持了三十余年的太平光景,便遭遇到“八王之 乱”、“五胡”乱华的混战厄运,内忧外患,祸乱迭起,直至灭亡。实为速盛而骤 衰之代。 西晋虽为短命王朝,然而学术气氛相对宽松。司马炎宽宏豁达的执政之风 延伸到学术领域,带给文士们相对自由的创作空间。司马炎虽倡导儒术,但并未 限制儒家之外的文化,西晋文坛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局面,“而各种文化派别和思 潮,也在当时表现出自由竞争态势。”( 1 ) 文坛一派繁盛,文士辈出,诗文创作“结 藻清音,流韵绮靡”( 2 ) 然而“运涉季世,人未尽才”( 3 ) ,据徐公持先生统计, 西晋文士死于战乱者,有张华、潘岳、石崇、欧阳建、陆机、陆云、牵秀、嵇绍、 嵇含、阮修、曹摅、杜育、孙拯、挚虞、枣嵩、王浚、刘琨等数十人,可谓文士 少有全者( 4 ) ,为文坛留下无尽遗憾。 以全晋文为据,统计得西晋书信作品共约1 8 4 篇,涉及作家6 3 人。通 过对作品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西晋书信具有如下总体风貌: 首先,从作家与作品分布情况看,作家众多,但书信作品不太集中,多呈 现分散化状态。单个作家拥有寥寥数篇书信是普遍现象,如司马彪l 篇,王衍l 篇,王旷1 篇,王邃1 篇,王沈1 篇,长沙王义l 篇,成都王颖l 篇,卫恒l 篇,裴秀l 篇,裴楷1 篇,山简l 篇,傅祗l 篇,郝诩1 篇,嵇绍l 篇,辛旷1 篇,车永2 篇,王豹2 篇,李猛2 篇,孙惠2 篇,苟勖2 篇,羊祜2 篇,魏舒2 篇。挚虞2 篇,东海王越3 篇,杜预3 篇,顾荣3 篇,张华4 篇,孙楚4 篇,傅 威5 篇,陆机6 篇等,不再一一列述。西晋书信集大成者,首推陆云,有与兄 平原书3 5 篇,与戴季甫书7 篇,与杨彦明书7 篇,与陆典书书9 篇, 答兄书l 篇,与朱光禄书l 篇,与张光禄书l 篇,答车茂安书l 篇, 书1 篇,总计7 1 篇,可谓西晋此类作家之翘楚。另外,西晋很多诗赋名家 没有书信传世,如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中,除二陆之外,其余人均无书信留 存,实为憾事。 其次,思想题材上,举凡议论时政、谈文论艺、抒情叙怀、品藻人物、日 常琐记、写景状物等均见之于书信,其中,陆云之谈文论艺类书信是西晋书信创 作的一大特色。另外,在一片力柔气弱之声中尚有西晋末年刘琨的慷慨悲怆之作, 更显弥足珍贵。书信作品的繁盛促进了晋人对其形式的探讨,索靖月仪帖即 为例证,此帖实为每月致书友人互通问候的范本,文辞优美,旬式整饬对偶。此 帖曾刻入宋元祜秘阁续帖、鼎帖及明万历金坛王氏郁冈斋帖中,郁 冈斋帖及附刻唐人草书十二月朋友相闻书亦为月仪之类。可见这种按月寄 书后来己演变成一种较流行的通信形式。 再者,西晋文学创作以繁缛绮靡为尚,“晋世群才,稍入轻绮。张、潘、左、 陆,比肩诗衢;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此其 大略也。”( 5 ) 西晋书信在艺术风貌上一方面继承了西晋文学整饬、采缛的特征, 如陆云答车茂安书,尽情挥洒才情,辞藻缛丽,铺陈夸张,将郧县风物民俗 渲染的淋漓尽致,极具汉赋风韵:另一方面,少数作品质朴无华,无繁缛之气。 昭显出与西晋文学整体风貌既融合又疏离的特征。 二、东晋书信体散文概述 东晋社会最基本特征,就是偏安政局与门阀政治。 永嘉南渡,偏处江左,士人们真切感受到国土沦丧、寄人篱下的亡国之痛, “寄入国土,心常怀惭。”( 6 ) 怅惘凄怆的情绪曾一度弥漫于渡江初年,“新亭对 泣”便是绝好例证。然而事过境迁,当东晋政权与盘踞北方中原地区的诸少数民 族政权形成长期对峙局面后,士人心态渐趋平静,江南的明山秀水更将士人们最 初的“黍离之痛”化解为淡淡惆怅,文学风貌随之更变,慷慨悲歌悄悄隐退,平 和闲逸之作蔚然勃兴。同时,东晋门阀世族多为文艺世家,诗文书画多有兼善, 再加上悠闲萧散、富足充裕的庄园生活,直接导致了文学创作中遗落时务、旷闲 适放格调的形成。谈玄倡佛的时代风尚又使东晋文艺作品平添几份玄妙飘逸。从 东晋书信创作可以清晰地看出时代烙印之所在。 东晋书信体散文在体制上的显著突破便是“帖”的大量涌现。“帖”在书信 1 4 中独具特色,兼书法与文学于一身。陈柱先生在其中国散文史中将“帖学家 之散文”单列章节加以评述:“吾国美术,莫高于书法,而自古以书法兼文章名 者,于周秦莫如李斯;于汉莫如蔡邕;于汉以后莫如王羲之。然李蔡之书存于石 刻,凡石刻之文,必为极矜意之作,与三代钟鼎之文正复相类,作者书者刻者无 不极人工之巧而为之也。帖学则不然,书者随意写之,作者随意出之,原不期人 之刻之也。故其字与文一任天而行,极自然之致,与钟鼎石刻之文学家适极端相 反。吾即爱人工之巧,而尤爱天然之妙也。”( 7 ) 陈柱先生所讲之帖,当然不全指 书札,但他将书法的天然韵致与行文的随意隽永相并而论,已注意到帖的这一独 特风格。东晋书帖之首当推王羲之之作。严可均全晋文分别从 法书要录、 淳化阁帖、东堂书帖、万岁通天王方庆进帖、汝帖诸文本中共辑录王 羲之杂帖4 7 0 余则,数量之多,令人叹为观止。且内容广博,举凡服食养生、 谈病问疾、闲情逸趣、时事民生均行之于帖,并短小精悍,文约义丰。不尚辞藻 而隽永有致。于书于文皆超绝前代,开千古风范。但其文字颇有诘屈难解之处, 盖因流传过程当中,无善本可据,致使刻写传抄多有脱漏讹误。同时,其行文间 用晋人习语,为现代人所不能通晓。再者,部分受书对象之背景事迹等不易考辨, 后人难以索解,遂致此弊。 除王羲之外,东晋尚有王献之杂帖8 6 则,王珉杂帖3 则,东晋杂 帖共计5 5 9 则。除杂帖外,统计全晋文,东晋书信尚有2 4 0 余篇,规 模远超西晋。体例上多零星小作,少宏篇巨制。风格简淡质朴,清和省净,殊异 于前代。另外,东晋书信在思想内容领域除承西晋之绪外,又添品评书法、探讨 佛事两类新题材,因后文将作讨论,此不再详述。 【注释】 ( i ) 徐公持著魏晋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9 p 2 3 7 ( 2 ) 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时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2 p 4 7 8 ( 3 ) 同上 ( 4 ) 徐公持编著魏晋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9 1 2 6 3 ( 5 ) 文心雕龙注释明诗p 4 9 ( 6 ) 徐震锷著世说新语校笺言语北京:中华书局2 0 0 4 p 4 9 ( 7 ) 陈柱著 中国散文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 9 9 6 。p 1 7 3 1 6 第三章两晋书信体散文思想题材之比较 一、时事军政 ( 一) 西晋 前己提及,西晋一朝,战乱频繁,实速盛而骤衰。围绕战争有不少军政尺牍 问世,这些书信主要产生于两个时期:八王之乱时期和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时 期。全晋文共辑录西晋时事军政类书信3 0 篇,涉及作家1 7 入。详见下表统 计: 作者篇名篇全晋文 数出处 长沙致成都王颖书 l 卷1 7 王义 成都复长沙王义书 1 卷1 7 王颖 苟勖为晋文王与孙皓书 1 卷3 l 卢谌 与司空刘琨书 l 卷3 4 羊祜与从弟历书 l 卷4 l 傅成 与杨骏笺与汝南王亮笺致汝南王亮书答杨 4 卷5 2 济书 傅祗与杨骏书 l 卷5 2 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荐傅长虞书 2 卷6 0 嵇绍 谏齐王同书 l 卷6 5 刘弘与东海王越书 l 卷7 3 华谭 遗顾荣等书 l 卷7 9 刘琨与丞相笺答晋王笺与亲故书答太傅府书 8 卷1 0 8 与兄弟书与石勒书答卢谌书书 陆机至洛与成都王笺与赵王伦笺荐戴渊2 卷9 7 郑方 献齐王同书 l 卷1 0 9 王豹 致齐王同笺重致齐王同笺 2 卷1 0 9 孙惠诡称南岳隐士秦秘之以书干东海王越l 卷1 1 5 王接报潘滔书l 卷1 1 5 l 、八王之乱时期 武帝驾崩,太子司马衷于公元2 9 0 年继位,是为晋惠帝。然惠帝“不慧”, 朝纲败乱。自公元2 9 1 年贾后干政杀杨骏,至公元3 0 6 年惠帝回洛阳,晋室皇族 进行了长达十六年之久的争权夺位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即指汝南王 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同、长沙王义、成都王颖、河间王颇、东海王越。围 绕“八王之乱”产生的书信,能够清晰地折射出时代的投影。 武帝临崩之际,欲以汝南王司马亮与杨皇后父杨骏共同辅政。杨骏藏匿武帝 遗诏,秘而不宣,并矫诏使司马亮出镇许昌,自己得以独揽大权,朝臣颇有微词。 傅祗曾致书杨骏,讽其专权,其与杨骏书日;“未有帝王始崩,臣下论功者 也。”再如傅咸与杨骏笺: 今圣上欲委政于公谅期自居比虽谦让之心而天下未以为善。天下 来以为暮者以亿兆顺顾,戴仰展极听于冢宰,僵天光有蔽。人心既已若此, 而明公处之固未为易也。窃谓山陵之事既毕。明公当思陆瞢之宜。周公圣人犹 不免谤。以此推之眉公之任既未易而笼况圣上春秩非成王之年乎! 得意忘言 言未易尽。苟明公有以察其惶款言岂在多。 傅咸时任尚书左丞,史载傅咸“刚简有大节。风格峻整,识性明悟,疾恶如 仇”( i ) ,“在位多所执正”( 2 ) 这篇书信刚直中正,从君臣礼仪入手,以周公作 喻,晓之以理,析其利弊,可惜杨骏置若罔闻。 后贾氏( 贾南风) 与楚王司马玮合谋,于公元2 9 1 年3 月杀杨骏,并废黜皇 太后为庶人,令其绝食面死。即而晋室推汝南王亮和卫瑾共执朝政。傅威又致书 两封于司马亮,其与汝南王亮笺云: 杨骏有震主之戚委任亲戚此天下所以谊晔。今之楚重室反此失。谓宜 静默颐神有大得失乃维诗之。 傅成以杨骏之事为例,规劝司马亮要引以为戒,时常反省,且须“静默颐神”, 加强修为。同时,傅咸在信中表露了自知此谏无疑于触猛兽之须但仍刚直无悔之 忠情: 一犬吠形群犬吠声。俱于群吠道置叵听也。成之为人不能面从而后有 言。尝触杨骏几为身祸。况于殿下而当有借。往从葺殿下见语,卿不讽韩 非递鳞之言邪? 而散摩天于逆蜱o 前摩天子之鳞欲以尽忠。今触猛之须。 非欲为惩必将以此见怒。 可谓披肝沥胆袒露心迹,文风刚柔相济,淳淳劝说又不失人情。再如其致 汝南王亮书,杨骏被诛灭后,朝廷欢庆,大行封赏。傅威于书信中云: 此之熏赫震动夭地自古以来封赏未有若此者。无功商厚赏莫不乐国 有祸祸起当复有大功也。人而乐祸其可极乎? 作此者皆由东安公。讲殿下 至此当有以正之。正之以道众亦何所怒乎? 众之所怒在乎不平耳。而今皆 更静论莫不失望。成之愚冗不惟失望而已窃以为忧。又讨骏之时殿下在 外实所不缘。今欲垂t 故令殿下论功。论功之下实未易可是箕若坐观得 失。有居正之事宜也。 朝廷论功行赏,傅咸却“窃以为忧”,深谋远虑,敦敦劝说司马亮应时时思 危,谨慎行事,尽显一代忠良拳拳之心。然司马亮终未能摆脱厄运,中贾后计, 为楚王玮所杀。 贾后为保权位永固,于元康九年将太子通废为庶人,并矫诏杀之。“太子既 废非其罪,众情愤怒”( 3 ) 赵王伦于公元3 0 0 年利用禁兵不满情绪,起兵杀了贾 后,并废黜晋惠帝,自立为帝。宫廷政变转变为皇族争夺政权的斗争”( 4 ) 。自 此,诸王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致使国无宁日。今存西晋军政书信中有8 篇与齐王同、长沙王义、成都王颖、东海王越直接相关。先看郑方献齐王同书: 方闻圣明辅世,夙夜祗惧。泰而不骄所以长守贵也。今大王安不虑危耽 于酒色燕乐过度,其失一也:大王檄命当使天下穆如清风宗室骨肉,永无 麓介。今则不然其失二也,四夷交侵,边境不静,大王自以功业兴隆,不以为 念,其失三也:大王兴义群庶竞赴,天下虽宁人劳穷苦不闻大王振救之 令其失四也:又与义兵敌血而盟,事定之后赏不蝓时自清泰已来论功束 分,此则它言其失五也。大王建非常之功。屠宰相之位谚声盈遗人怀慧怒。 1 9 方以狂愚冒死陈诚。 赵王司马伦被杀之后齐王同入京辅政,欲久专大权,致使“谤声盈途,人 怀忿怒”。郑方冒死陈词,于此书信中历数司马同五大过失,义正言辞,锋锐凌 厉,显其铮铮铁骨。 其它如嵇绍谏齐王同书,开首以夏禹、唐虞之品操为喻,劝谏司马同“宜 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做到“复主之勤,不可弃也,矢石之殆,不可忘 也”。再如王豹致齐王同笺,鞭辟入里,分析时局,先肯定其平叛之功:“义 兴讨逆,功盖天下,圣德光茂,名震当世。”既而笔锋陡转,斥责司马。以难赏 之功,挟震主之威,独居京都,专执大权。进则亢龙有悔,退则蒺藜生庭”,并 劝其“思高祖纳娄敬之策,悟张良履足之谋”,“尊用周法”,与诸王各守其职, “树德于外,尽忠于内”。王豹优心未灭,在 重致齐王同笺中再次提醒司马 同,其“挟大功,抱大名,怀大德。执大权”之行为,已为“域内所不能容”, 建议他与成都王颖分河为伯:。成都在邺,明公都宛。”然后“结好同盟,同奖皇 家”。然终不为所纳,王豹亦以上笺见杀( 5 ) 。 八王之中,惟长沙王义与成都王颖二人有书信存世,且致书对象即为彼此。 齐王同专政时,二人尚维持友好关系,长沙王义“尝与成都王颖俱拜陵,因谓颖 日:天下者,先帝之业也,王宣维之。”( 6 ) 然风云变幻,长沙王义入洛阳执政 后,成都王颖与河间王额联合兵力,进攻洛阳。朝廷使王衍、石陋劝说司马颖与 义“分陕而居” 7 ) ,颖不从,司马义遂作致成都王颖书: 先帝应乾抚运堍摄四海勤身苦己,克成帝业六合清秦庆流子孙孙 秀作递反易天常卿兴义众还复帝位。齐王恃功肆行非法,上无宰相之心 下元忠臣之行遣起谗恶离逖骨肉,圭上怨伤,寻已荡除。吾之与卿,宣于十 人周产直室量封外都,各不能阐敷王教经济远略。今卿复与太肘共起大众 阻兵百万t 围富城。群臣同恙,聊即命将示宣田戚,丰拟摧殄。卿立还 镇以宁四海令宗族无羞子孙之福也。如其不然念骨肉分离之埔故复遗 书。 司马义先回顾先帝“勤身苦己,克成帝业”之艰辛,继而指责孙秀、司马同 之暴行,并念及与司马颖“同产皇室,受封外都”之骨肉关系,劝颖“卿宜还镇, 以宁四海”。辞意深切,可谓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用语婉而不弱。相比之下, 2 0 司马颖回书则语言租肆,凶态毕露。他在复长沙王义书中力辩自己“每忧王 室,心悸胆烂”,指斥司马义执迷不悟:“如何迷惑,自为戎首! 上矫百诏,下离 爱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